安徽省宣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57319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74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宣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安徽省宣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安徽省宣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安徽省宣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安徽省宣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安徽省宣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安徽省宣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安徽省宣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安徽省宣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安徽省宣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安徽省宣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安徽省宣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安徽省宣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安徽省宣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安徽省宣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安徽省宣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安徽省宣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安徽省宣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安徽省宣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安徽省宣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宣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

《安徽省宣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宣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宣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

安徽省宣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

安徽省宣城市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宣城高二

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α-鹅膏蕈碱是一种环状八肽,分子中含有7个肽键

B.胰岛素分子由51个氨基酸组成,肽链完全水解需49个水分子

C.一般情况下DNA是双链结构有氢键,RNA是单链结构没有氢键

D.蛋白质变性即空间结构改变是由肽键的断裂造成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

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

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

氨基酸形成直链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

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链状肽链数。

2、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3、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长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其中每条链上的一个核苷酸以脱氧核糖和另一个核苷酸的磷酸基团结合,形成主链的基本骨架,排列在外侧,碱基排列在内侧。

RNA通常呈单链结构。

【详解】环状多肽首尾氨基酸彼此相连,故形成一个环肽时,比形成一条直链肽要多生成一个肽键。

由于α-鹅膏蕈碱是一种环状八肽,因此分子中含有的肽键数为8,A错误;胰岛素分子含有2条多肽链,由51个氨基酸组成,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51-2=49。

而多肽完全水解所需要的水分子=脱去的水分子数,因此胰岛素完全水解需49个水分子,B正确;DNA分子一般是双链结构,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

RNA是单链结构,但是有的RNA也具有氢键,如tRNA的双链区含有氢键,C错误;蛋白质变性是由于高温、强酸、强碱等因素改变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肽键不会断裂,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是对蛋白质形成过程中的相关计算审题不仔细,忽视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一条环肽比形成一条直链肽多1个肽键数及1个水分子。

2.下图为两种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由图中可以看出蓝藻细胞没有叶绿体,但有内质网

B.蓝球藻、颤藻、念珠藻、黑藻等都属于蓝藻

C.以上两种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和液泡

D.以上两种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糖体等结构,体现了细胞的统一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比较项目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0.1μm~10μm)

较大(10μm以上)

细胞壁

细菌有细胞壁,由肽聚糖组成。

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植物和真菌的细胞有细胞壁。

植物的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真菌的细胞壁由壳多糖组成。

细胞核

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

染色体

无染色体

有染色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结合

细胞器

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

主要类群

细菌、蓝藻、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

动物、植物、真菌等

【详解】蓝藻细胞是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没有叶绿体和内质网,A错误;蓝球藻、颤藻、念珠藻都属于蓝藻,黑藻属于单子叶植物,B错误;蓝藻细胞和洋葱叶肉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C错误;蓝藻细胞和洋葱叶肉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等结构,体现了细胞的统一性,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点。

3.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正确的是:

A.检测还原糖用苹果或梨匀浆为材料是因为含还原糖量较高,所以也可用番茄匀浆

B.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用菠菜、紫色洋葱鳞片叶为材料

C.用健那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可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D.用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制备细胞膜是因为其没有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还原糖和斐林试剂(现配)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砖红色沉淀。

2、叶绿体呈绿色,可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其形态和分布。

3、甲基绿和吡啰红与两种核酸的亲和力不同,RNA结合吡啰红显红色,DNA结合甲基绿显绿色。

4、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是制备细胞膜的理想材料。

【详解】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含还原糖量较高且颜色较浅的生物组织(或器官),例如苹果、梨等。

番茄匀浆的颜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着掩盖作用,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不是理想的实验材料,A错误;紫色洋葱鳞片叶没有叶绿体,不能用来作为观察叶绿体的材料,B错误;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因此,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C错误;哺乳动物和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具膜结构的细胞器,可制备纯净的细胞膜,D正确。

故选D。

【点睛】识记常见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实验采用的试剂及实验现象等便可解答此题。

4.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正确的是

A.植物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B.高尔基体对其加工的蛋白质先进行分类再转运至细胞的不同部位

C.台盼蓝和健那绿将细胞染色,如果细胞不着色,则可以判定细胞是活的

D.磷脂双分子层构建了细胞骨架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动植物细胞均具有细胞胞膜、细胞核、细胞质,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

细胞质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2、细胞器的分类:

①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叶绿体、线粒体;②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不具备膜结构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和中心体。

【详解】植物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是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核,A错误;高尔基体的主要功能是将内质网合成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然后分门别类地送到细胞特定的部位或分泌到细胞外,B正确;健那绿可将无色的活体线粒体染成蓝绿色,而不是将细胞染色,C错误;细胞骨架是指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架体系(微管MT、微丝MF及中间纤维IF)组成的体系。

而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膜的基本支架,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是出现审题不仔细的情况,将题文的“结构”误认为“细胞器”,细胞的结构还应考虑细胞膜和细胞核。

5.用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做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用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来代替蔗糖溶液,测定细胞的失水量,下图是细胞失水量随时间变化曲线,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成熟的植物细胞吸水失水是渗透作用的结果

B.a—b时刻,细胞吸水力越来越大

C.由图上可以看出,从c时刻细胞开始吸水,自动复原

D.b时刻时,原生质体积最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

从图中可知,a—b时刻,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植物细胞失水导致细胞液减少,原生质层随之收缩,从而发生质壁分离。

但植物细胞能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导致细胞液浓度不断增大,外界溶液浓度不断减少。

b时刻,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没有水分的净移动,水分子进出细胞达到平衡。

b—c时刻,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可与外界溶液构成渗透系统进行渗透吸水或渗透失水。

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没有水分的净移动,水分子进出细胞达到平衡;②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植物细胞吸水;③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植物细胞失水,A正确;细胞吸水力与质壁分离程度呈正相关。

a—b时刻,细胞质壁分离程度不断增大,因此细胞吸水力不断增大,B正确;由图上可以看出,b时刻,细胞质壁分离程度最大;b—c时刻,细胞质壁分离程度不断减小,且在c时刻恢复到原来状态,因此细胞应是在b时刻之后开始吸水,C错误;b时刻时,质壁分离程度最大,因此原生质体积最小,D正确。

故选C。

【点睛】掌握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原因,便可准确分析曲线图中不同时刻发生的变化。

6.科学家们的辛勤劳动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下列关于科学家对生物膜的研究叙述正确的是

A.欧文顿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通透性研究得出:

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

B.罗伯特森利用电镜观察到细胞膜的清晰结构,于是提出了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C.美国科学家阿格雷和麦金农因在细胞膜水通道和钾离子通道蛋白的研究获诺贝尔奖

D.1970年科学家关于荧光标记的人和小鼠细胞融合实验证明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溶于脂肪的物质很容易透过植物的细胞膜,而不溶于脂肪的物质不易透过细胞膜,因此推测细胞膜由连续的脂类物质组成。

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有机溶剂提取了人的红细胞质膜的脂类成分,将其铺展在水面,测出膜脂展开的面积二倍于细胞表面积,因而推测细胞膜由双层脂分子组成。

提出脂质膜具有双分子层的概念。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蛋白质-脂类-蛋白质”的三明治模型。

5、1970年,科学家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种细胞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提出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根据免疫荧光技术、冰冻蚀刻技术的研究结果,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详解】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实验,发现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这实验表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脂质,A错误;罗伯特森利用电镜观察到细胞膜呈清晰的暗一亮一暗三层结构,认为生物膜由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三层构成,B错误;美国科学家阿格雷和麦金农因为发现细胞膜水通道,以及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作出的开创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C正确;1970年科学家关于荧光标记的人和小鼠细胞融合实验证明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错误。

故选C。

【点睛】识记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7.如图为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类型的装置图,实验中微生物均有活性,假设环境因素对本实验无影响,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装置1中液滴左移,装置2中液滴不移动,说明酵母菌只进行了无氧呼吸

B.装置1中液滴左移,装置2中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只进行了有氧呼吸

C.将图中酵母菌替换成乳酸菌,装置1中液滴左移,装置2中液滴右移

D.将图中酵母菌替换成乳酸菌,装置1中液滴不移动,装置2中液滴不移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

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

C6H12O6+6H2O+O2

6CO2+12H2O+能量

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

C6H12O6

2C2H5OH+2CO2+能量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装置1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除去酵母菌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所以装置1中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装置2中的清水不吸收气体,也不释放气体,所以装置2中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与消耗氧气的量的差值。

3、乳酸菌厌氧细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C6H12O6

2C3H6O3+能量。

【详解】装置1中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

装置1中液滴左移说明酵母菌进行了有氧呼吸。

装置2的红色液滴不移动,说明酵母菌没有进行无氧呼吸,A错误;装置1中液滴左移说明酵母菌进行了有氧呼吸。

装置2中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

结合装置1和装置2说明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B错误;由于乳酸菌是厌氧型细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即C6H12O6

2C3H6O3+能量。

反应过程中不会消耗氧气,也不会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将图中酵母菌替换成乳酸菌,装置1和装置2中液滴都不会移动,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睛】识记酵母菌和乳酸菌的呼吸方式,结合图示的装置进行分析便能准确判断各选项。

8.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TP中的“A”代表腺嘌呤,是组成核酸成分之一

B.ATP水解反应一般与放能反应相联系

C.ATP中的糖和RNA中的五碳糖是相同的

D.人在激烈运动的状态下,细胞中ATP含量远低于ADP

【答案】C

【解析】

【分析】

ATP的结构式如下图所示:

【详解】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A错误;ATP水解反应一般与吸能反应相联系,ATP的合反应一般与放能反应相联系,B错误;ATP是腺苷和三个磷酸基团组成,其中腺苷是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

RNA由含氮碱基、核糖和磷酸基团组成。

因此ATP中的糖和RNA中的五碳糖是相同的,C正确;在人体内,ATP的含量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维持恒定的。

人在剧烈运动时,体内的ATP合成速率加快,同时ATP的水解速率也会加快,二者处于动态平衡,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

不管是安静还是剧烈运动,ATP和ADP的含量均能维持相对稳定,不同的是ATP与ADP相互转化的速率不同而已。

9.如图表示某种植物的叶肉细胞中的甲、乙两种细胞器及在这两种细胞器中所进行的生理活动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产生的ATP可用于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

B.该叶肉细胞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

C.甲乙细胞器进行相关生理过程中产生的[H]是同种物质

D.改变光照强度一定会改变甲细胞器中生理活动的强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由图中分析可知,甲是叶绿体,乙是线粒体。

2、有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

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

1C6H12O6(葡萄糖)

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

第二阶段:

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

2C3H4O3(丙酮酸)+6H2O

20[H]+6CO2+少量能量(2ATP)

第三阶段:

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

反应式:

24[H]+6O2

12H2O+大量能量(34ATP)

3、光合作用的过程如下图

【详解】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其光反应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在线粒体中可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这两个过程均会产生ATP,可用于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A错误;从图中可知叶绿体吸收的二氧化碳多于线粒体释放的二氧化碳,因此该叶肉细胞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B正确;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其光反应会产生[H](NADPH)。

在线粒体中可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这两个过程均会产生[H](NADH)。

NADPH和NADH是不同的物质,C错误;当光照强度达到饱和后,继续增加光照强度,叶绿体中光合作用强度也不会再改变,D错误。

故选B。

【点睛】根据题图“甲细胞器吸收CO2,释放O2”和“乙细胞器吸收O2,释放CO2”明确该题考查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和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具体过程和产物是该解题的关键。

10.下列关于细胞的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形态稳定便于观察

B.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体细胞,这些体细胞存在核遗传物质的差异

C.病毒致癌因子感染人体细胞后,将其基因组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诱发细胞癌变

D.衰老的细胞,核增大,核仁明显,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癌变的原因:

(1)外因:

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

(2)内因:

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2、细胞衰老的特征:

(1)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

(2)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

(3)细胞内的色素随细胞衰老而逐渐积累。

(4)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5)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详解】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A错误;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细胞,但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B错误;病毒致癌因子感染人体细胞后,将其基因组整合到人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上,从而导致细胞的癌变,C正确;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核结构模糊不清,D错误。

故选C。

【点睛】在本题中,对细胞衰老的特征不了解而错选D。

衰老的细胞,虽然细胞核体积增大,但核结构模糊不清。

1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只能用于检测F1的基因型

B.孟德尔对遗传规律的探索经过了“实验→假设→验证→结论”

C.遗传的基本规律适用于噬菌体、乳酸菌、酵母菌

D.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都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

【答案】B

【解析】

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可用于检测所有显性个体的基因型,不仅仅只能检测F1的基因型,A错误;孟德尔对遗传规律的探索用的是假说-演绎法,其大体经过是:

先通过杂交、自交实验,得出实验结果;接着通过想象推理,提出用于解释实验结果的假说;然后利用假说进行演绎推理,通过测交实验进行验证;最后才总结得出实验结论,即“实验→假设→验证→结论”,B正确;噬菌体、乳酸菌没有等位基因,所以它们的性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C错误;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最终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的是假说-演绎法,D错误。

12.下列关于科学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两个容器中小球的总数必须相同

B.假说演绎法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

C.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复制的假说:

半保留复制

D.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假说演绎法:

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详解】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两个容器代表雌、雄器官,甲乙容器内的小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

自然界中,往往是雄配子多于雌配子的,所以甲乙两个容器中小球的总数不一定相同,只要每个容器中雌雄配子的比例相等即可,A错误;假说演绎法的步骤总结如下:

(1)观察实验,发现问题;

(2)提出假说,解释问题;(3)演绎推理,实验验证;(4)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因此,假说演绎法推理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还需要通过实验来检验,B错误;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假说:

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C正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生物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C。

【点睛】易错点: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中的“主要”如何理解,是针对“整个”生物界而言的。

13.某雌雄同株植物中,基因型AA、Aa、aa分别控制大花瓣、小花瓣、无花瓣;基因型BB和Bb控制红色花瓣,基因型bb控制白色花瓣;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

基因型不同的两个纯种作亲本杂交得F1,F1全部为红色小花瓣植株;F1自交得F2。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无花瓣的植株之间自由传粉所得子代全部都是无花瓣植株

B.F2中与亲本表现型不同的植株占11/16或9/16

C.若F1的基因型为AaBb,则F2的表现型有5种

D.若F1的基因型为AaBb,则F2的无花瓣植株中纯合子占1/2

【答案】B

【解析】

无花瓣的植株必然含有aa,它们之间自由传粉所得子代也一定含有aa,所以子代全部都是无花瓣植株,A正确;基因型不同的两个纯种作亲本杂交得F1,F1全部为红色小花瓣植株,说明F1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双亲的杂交组合为AABB×aaBB或AABB×aabb或AAbb×aaBB,若双亲的杂交组合为AABB×aaBB,则F1的基因型为AaBB,F2中与亲本表现型不同的植株占1/2,若双亲的杂交组合为AAbb×aaBB或AABB×aabb,则F1的基因型为AaBb,F2中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色大花瓣(AAB_)∶白色大花瓣(AAbb)∶红色小花瓣(AaB_)∶白色小花瓣(Aabb)∶无花瓣(aaB_+aabb)=3∶1∶6∶2∶4,F2中与亲本表现型不同的植株占11/16或9/16,B错误;综上分析,若F1的基因型为AaBb,则F2的表现型有5种,F2的无花瓣植株中纯合子占1/2,C、D正确。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

因忽略了无花瓣,即使含有控制花瓣颜色的基因不同,但表现型却相同,而在在统计表现型的种类时,误将aaB_、aabb当作两种表现型处理。

14.在一个随机交配的中等大小的种群中,经调查发现控制某性状的基因型只有两种基因型,AA的百分比为40%,Aa基因型的百分比为60%,那么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A基因型的个体占

A.1/4B.1/5C.11/21D.7/13

【答案】D

【解析】

已知在在一个随机交配的中等大小的种群中,AA=40%,Aa=60%,没有aa,则A的基因频率=40%+1/2×60%=70%,a的基因频率=30%,则后代AA=70%×70%=49%,Aa=2×70%×30%=42%,aa=30%×30%=9%,由于aa致死,因此后代AA占49%(49%+42%)=7/13,故选D。

15.下列有关RNA的说法正确的是

A.tRNA分子中携带氨基酸的是磷酸基团末端

B.RNA聚合酶的作用在于连接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C.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肽链的合成

D.r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RNA有mRNA、tRNA、rRNA三种。

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

mRNA携带着决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信息,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模板作用。

tRNA转运特定的氨基酸,识别mRNA上的遗传密码子。

rRNA是核糖体的组成物质。

【详解】tRNA分子中携带氨基酸的是羟基末端,A错误;RNA聚合酶的作用在于连接核糖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B错误;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C错误;mRNA、tRNA和rRNA都是以DNA的一条链作为模板合成的,D正确。

故选D。

【点睛】识记RNA的种类及其功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6.图示雄果蝇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含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此图只能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

B.在bc时期细胞核中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C.cd时期的细胞内有可能不含Y染色体

D.ab时期和ef时期细胞中含的染色体数目一定相同

【答案】C

【解析】

该图表示的是一条染色体上DNA分子含量关系,也可以代表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A错误。

在bc时期细胞正在进行DNA复制,在细胞分裂间期是不会发生基因重组的,可能发生基因突变,B错误。

cd时期的细胞内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都含有Y染色体,但还可以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的细胞,此时不含Y染色体,C正确。

ab时期和ef时期细胞中含的染色体数目可能相同但也有可能ab时期是ef时期的两倍,D错误。

17.有人发现白眼雌果蝇(XaXa)和红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