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成就讲义.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59742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7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版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成就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成就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成就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成就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成就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成就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成就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成就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成就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成就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成就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成就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成就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成就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成就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成就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成就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成就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成就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专版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成就讲义.docx

《江苏专版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成就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版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成就讲义.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专版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成就讲义.docx

江苏专版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成就讲义

专题四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成就

挖命题

【考情探究】

考点

主要内容

5年考情

预测热度

考题示例

考查角度

核心素养

科技

成就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014江苏单科,3,3分

雕版印刷术

历史解释

★☆☆

汉字与

书画

(1)汉字与书法艺术

(2)中国画的起源和演变

2017江苏单科,5,3分

中国画

时空观念

★☆☆

2016江苏单科,2,3分

史学研究方法

历史解释

文学

成就

(1)《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

(2)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形式的时代特征

2018江苏单科,4,3分

元曲的创作特点

历史解释

★☆☆

2015江苏单科,3,3分

汉赋

历史解释

戏曲

艺术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发展与艺术成就

★☆☆

 

分析解读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长期领先世界,古代中国的艺术独具东方神韵,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灿烂辉煌。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书法、绘画、篆刻与文学相互交织,京剧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体现了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尤其注重采用新史料,创设新历史情境。

复习本专题要重视文本和图片资料的解读,加强对四大发明、汉字与书法、文学、绘画和戏曲艺术的认识,深刻理解中国古代科技和文艺成就对中华文明以及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民族自信。

【真题典例】

破考点

【专题概览】

一、时空定位

 

二、知识线索

  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科技的代表性成就,《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不同时期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学形式。

中国古代汉字经过演变,最终形成了五种主要书体。

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中国书法艺术成果辉煌,元杂剧把中国戏曲艺术推向成熟,京剧在道光年间正式形成,同治、光绪年间走向成熟。

【考点集训】

考点一 科技成就

1.(2018课标Ⅲ,26,4分)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答案 B

2.(2018浙江4月选考,6,2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文明传承不仅从未中断,而且内涵丰富。

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转轮排字盘;《感天动地窦娥冤》;王祯《农书》

定窑孩儿枕;《萍洲可谈》;“气学”

天水放马滩纸质地图;《说文解字》;“井渠”

架火战车;谢环《杏园雅集图》;《天工开物》

                  

A.②③①④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

答案 C

3.(2018江苏常州1月模拟,5)宋代的印刷技术发达,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种历史现象说明(  )

A.国家治理推动了技术发达

B.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

C.科举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

D.宋词兴盛推动了文化普及

答案 B

4.(2018江苏苏州2月模拟,4)铜活字印书在明代曾盛极一时,大体上是海内外学术界的共识。

但辛德勇教授的最新研究指出,由于明朝铜资源紧张,原料昂贵,以及铜的硬度太高,中国过去缺乏大量刻制铜字的技术手段,事实上明朝并不存在铜活字印刷。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史料实证贵在独树一帜

B.研究者立场影响历史解释

C.历史研究无法达成共识

D.历史研究的结论可以争鸣

答案 D

5.(2016上海单科,9,2分)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

下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

”处应填入(  )

A.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

B.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

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

D.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

答案 A

考点二 汉字与书画

1.(2018江苏扬州一模,5)下图为清中期杰出画家郑板桥创作的《竹石图》。

画面简洁,三五枝竹竿依着瘦石一块,神态挺拔潇洒,充满生机,而老竿新篁,墨有浓淡,层次分明。

该画作(  )

A.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B.体现了工笔重彩画的风格

C.抒发风神消散的傲世风骨

D.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绘

答案 C

2.(2017课标Ⅲ,24,4分)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答案 A

3.(2017浙江4月选考,4,2分)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

A.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答案 C

4.(2016课标Ⅱ,24,4分)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答案 B

考点三 文学成就

1.(2018江苏海门一调,5)明末的小说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描写的对象,尤其是市井细民、商贾小贩、工匠艺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

明末小说的这一特征(  )

A.反映了市民文学的蓬勃发展

B.表明小说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

C.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现实反映

D.说明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答案 A

2.(2018江苏南京三模,5)“从文以载道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的明清传奇文人作家,表现出两种创作倾向:

一是张扬言情,一是调和情理。

他们文学观念的波动犹如钟摆,时而偏向载道,时而偏向言情,但终归保持着一种超稳定的平衡状态。

”这表明明清文学(  )

A.具有离经叛道的时代特色B.以张扬个性为其主要目标

C.以传奇作为主要表现形式D.仍然受到理学的较大影响

答案 D

3.(2018江苏苏北四市第一次质量检测,6)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

“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

宋词既不可被管弦,南人亦遂尚此,上下风靡,浅俗可嗤。

”这表明(  )

A.中原百姓排斥北方民歌B.政权并存引发艺术转型

C.宋词高雅易于谱曲传唱D.民族融合推动文化发展

答案 D

4.(2017北京文综,14,4分)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

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

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答案 C

5.(2015四川文综,3,4分)“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  )

①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

②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

③能合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

④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C

考点四 戏曲艺术

1.(2018课标Ⅱ,27,4分)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答案 D

2.(2018江苏南通5月,5)包公戏是戏剧舞台上的艺术典型。

京剧形成后,包公戏出现了复杂面貌,既有铡驸马时的铁面无私、主持正义的清官形象,也有用打龙袍代替打皇帝维护君主尊严的卫道者形象。

这充分说明(  )

A.清代的包公戏更尊重历史事实

B.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C.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

D.京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

答案 D

 

3.(2017海南单科,5,2分)下图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

据此可知,元杂剧(  )

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

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

答案 A

 

探史料

探究 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古代中国的文学

史料呈现

  史料1 词体至宋而繁荣……援佛老精神以入儒的宋学背景……与宋代空前发达起来的市井商业文化意识彼此交壤,导致宋世文人尚义理而又随俗逐媚的精神势态;而宋世制禄丰厚,坊间歌妓又出于自身利益而出金资助词客,这种①物质力量的推动势必成为词集刊行的有效保证。

——韩经太《宋词与宋世风流》

史料2 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

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②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

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人们的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

明代有人认为,小说③“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

宋词的繁荣

史料2:

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和影响

史料

解读

唯物

史观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

文学的发展折射时代风貌

重点

阐释

史料1:

宋代文化繁荣,适宜抒发感情的词日益兴盛。

①说明经济发展是文学繁荣的物质基础。

史料2:

明朝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推动了小说的发展。

小说的社会影响广泛。

②说明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③反映了小说的教化作用

史料

认识

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流派纷呈。

从发展趋势上看,具有逐渐平民化、世俗化的特征,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繁荣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 原因:

理学的形成发展;城市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娱乐设施的繁荣;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等等。

2.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

答案 原因:

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贴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作用:

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的教化功能;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

3.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

对此你有何认识?

答案 趋势:

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逐渐平民化、世俗化)。

认识:

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

过专题

【五年高考】

A组 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

1.(2017江苏单科,5,3分)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

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

                  

A.天人合一B.诗画合一C.情景合一D.知行合一

答案 C

2.(2016江苏单科,2,3分)《史记》记载:

“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

”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下图)再现了这一场景。

《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  )

A.描绘上是一致的B.形式上是一致的

C.风格上是一致的D.主题上是一致的

答案 D

3.(2015江苏单科,3,3分)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

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

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答案 C

4.(2014江苏单科,3,3分)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

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由此推断(  )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答案 C

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8课标Ⅲ,27,4分)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

“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答案 D

2.(2018浙江4月选考,4,2分)有学者品鉴古代书艺谓:

“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

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

”晋代开始盛行并确立的书体是(  )

A.篆书B.隶书C.楷书D.行书

答案 D

3.(2016天津文综,4,4分)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

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

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

A.中国商人B.阿拉伯人

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D.奥斯曼土耳其人

答案 B

4.(2016海南单科,2,2分)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体,属于国家强力推行的是(  )

A.隶书B.小篆C.楷书D.行书

答案 B

5.(2015浙江文综,17,4分)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②③④①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

答案 B

6.(2015广东文综,12,4分)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

“(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

”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

A.小篆B.隶书C.行书D.草书

答案 B

7.(2015福建文综,16,4分)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

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

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

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

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

答案 C

8.(2014北京文综,15,4分)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答案 C

9.(2014广东文综,15,4分)《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

“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答案 A

C组 教师专用题组

考点一 科技成就

1.(2015上海单科,10,2分)在一张地图上,出现了“欧逻巴”“亚细亚”“地中海”“大西洋”“尼罗河”等汉字地名,“大地是球形的”这一观念被引入了中国。

这张地图的绘制者是(  )

                  

A.沈括B.马可·波罗

C.利玛窦D.徐光启

答案 C

2.(2014北京文综,13,4分)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

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  )

A.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

B.《九章算术》、罗马法

C.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

D.《春秋繁露》《理想国》

答案 B

考点二 汉字与书画

 (2018海南单科,1,2分)下列汉字字体中,得名缘于书写材质的是(  )

A.隶书B.金文C.小篆D.草书

答案 B

考点三 文学成就

1.(2016天津文综,1,4分)司马迁说: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

”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  )

A.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

B.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

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

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

答案 D

2.(2014四川文综,3,4分)太史公曰:

“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

”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  )

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答案 B

3.(2014重庆文综,1,4分)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

该作品是(  )

A.《诗经》B.《老子》

C.《庄子》D.《离骚》

答案 D

【三年模拟】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2019届江苏南京高三学情调研,1)李泽厚先生认为:

“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幽隐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

”以下作品符合该观点的是(  )

答案 B

2.(2019届浙江金华十校9月模拟,6)清代小说在描摹人情世故方面有着成功的表现。

下列作品属于此列的是(  )

                  

A.《红楼梦》B.《西游记》C.《三国演义》D.《水浒传》

答案 A

3.(2019届江苏南京学情调研,3)下图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祭姪文稿》。

在安史之乱时,他与堂兄颜杲卿同举义旗,抗击叛军,颜杲卿父子英勇就义。

颜真卿感情激昂悲愤,墨妙通神,情切意真,写下此稿。

对其评价最为贴切的是(  )

A.气粗字险,气郁字敛B.矫若惊龙,飘若浮云

C.狂不离神,乱不离意D.书写方正,而韵有余

答案 A

4.(2018江苏南通一调,3)“使原料多样化,还能化旧利废,取材方便,提高了植物纤维的质量,便于普遍推广,成为书写不可或缺的材料。

”这种工艺带来的变革(  )

A.造出中国最早的纸张B.奠定了雕版印刷的技术基础

C.为兴办太学创造条件D.便利科学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答案 D

5.(2018江苏扬州高三考前调研,5)某学者在论中国画的特质时说:

“诚如诗人发现逃避都市的竞争的最好出处是自然,以及哲学家在自然里寻求道德的典范和人生的指引,画家也在悠悠的溪旁沉思,在深山中忘怀了自己,感到这种莫名的精神在这些无言而永恒的事物中,比在纷扰的人生和人们的思维中,表现得更清楚。

”该学者认为中国画的特质是(  )

                  

A.诗画同源B.典范指引

C.类型多样D.崇尚自然

答案 D

6.(2018江苏镇江一模,3)唐人司空图《诗品》里论诗的“形容”艺术说:

“如觅水影,如写阳春。

风云变态,花草精神。

海之波澜,山之嶙峋。

俱似大道,妙契同尘。

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下列与他描述的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作品是(  )

答案 B

7.(2018江苏南京、盐城二模)清代孙承泽评价,“鲁公忠孝植于天性,殚竭精力以书此碑,而奇峭端严,一生耿耿大节,已若显质之先人矣”。

下列碑帖风格符合该观点的是(  )

答案 B

8.(2018江苏盐城三模,5)清代著名文艺评论家王希廉在评点《红楼梦》时说:

“予以《红楼梦》为小说耶?

夫福善祸淫,神之司也;劝善惩恶,圣人之教也。

《红楼梦》虽小说,而善恶报施,劝惩垂诫,通其说者,且与神圣同功。

”这就肯定了《红楼梦》(  )

A.社会教化功能B.文学鉴赏价值

C.维护封建礼教D.革新社会风气

答案 A

9.(2018江苏徐州考前模拟,1)2017年11月,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我们通过甲骨文可以(  )

A.了解商朝的社会历史B.研究书法发展的历程

C.确定中华文明的源头D.印证汉字是最早文字

答案 A

10.(2018江苏盐城期中,5)清人李渔《闲情偶寄》载:

“(元杂剧)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采街谈巷议。

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

”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满足统治阶级宴乐需要

B.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

C.更好体现社会教化功能

D.社会环境的相对宽松

答案 B

11.(2018江苏兴化一中四模,3)宋徽宗书法学于诸家,自成一派,号“瘦金体”(下图)。

其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联笔字像游丝行空,已近(  )

A.行书B.楷书C.草书D.隶书

答案 A

12.(2017江苏南京、淮安5月,3)在文学发展的历程中,有类作品形式上是“楚辞”式的,去掉了所有的特殊方言;内容上是“诗经”式的,内涵却在扩大;句式上,每句字数没有限制,不严格地押韵,但确实有韵。

下列作品符合该特征的是(  )

A.《二京赋》B.《将进酒》

C.《雨霖铃》D.《窦娥冤》

答案 答案 A

13.(2017江苏苏州5月,3)历史学家张宪文认为:

“以图像展现和解说历史,是历史研究最为有效的方法。

”《清明上河图》历来就受到历史学、考据学、建筑学和民俗学等学科研究者的重视。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该图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历史的第一手史料

B.该图史料价值主要在于其历史信息的完整性

C.该图再现了北宋民俗风情,是风俗画研究的唯一史料

D.诸多研究者对该图研究的角度不同,而结论却一致

答案 A

14.(2017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5月,3)民国书画名家王修在《版本述》中说:

“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

而历日字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