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604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19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2页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2页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2页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2页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2页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2页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2页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2页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2页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2页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2页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2页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2页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2页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2页
亲,该文档总共9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docx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docx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

部编版2019-2020年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一、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

他的同乡说:

“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曹刿说:

“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就进宫去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庄公:

“你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

”庄公说: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

“小恩小惠没有遍及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庄公说:

“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

”曹刿回答说: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说:

“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依据实情来处理。

”曹刿回答说: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

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要击鼓进攻。

曹刿说:

“不可以。

”齐军三次击鼓进攻。

曹刿说:

“可以擂鼓进攻了。

”齐国的军队大败。

庄公将就要驱车追击齐军。

曹刿说:

“不可以。

”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情况,说:

“可以追击了。

”于是就追击齐国军队。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

“打仗,是靠勇气的。

第一次击鼓进攻时,他们的士兵鼓足了的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进攻,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的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

我看见他们的战车的轮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

三、文言实词

1.师:

军队

2.伐:

攻打

3.肉食者:

位高禄厚的人

4.间:

参与

5.鄙:

陋,指目光短浅

6.安:

7.专:

独占

8.徧:

同“遍”,遍及,普遍9.牺牲:

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10.帛:

丝织品11.信:

言语真实12.孚:

为人所信服13.福:

赐福,保佑14.狱:

案件(今义:

监狱)15.虽:

虽然(即使)16.察:

弄清楚

17.情:

实情18.忠:

尽力做好本分的事19.属:

20.可以:

可以用来,可以凭借21.鼓:

击鼓22.败绩:

溃败23.驰:

驱车追赶24.逐:

追逐,追赶25.克:

战胜26.作:

振作

27.再:

第二次(今义:

又一次)28.衰:

减弱29.竭:

耗尽

30.盈:

充满,指士气正旺盛31.测:

推测,估计

32.伏:

埋伏33.靡:

倒下四、中考题集锦1.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答:

战争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在作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而是善于捕捉战机(“齐人三鼓”的时候进攻、“辙乱旗靡”的时候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战胜争利后,分析取胜原因,精辟深刻。

2.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

答:

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

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能联系选文通顺表达自己的感悟即可;若从鲁庄公知人善任的角度来论述亦可。

3.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

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他不“鄙”的原因。

答:

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

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4.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

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_齐人三鼓之时,第二次是在辙乱旗靡之时(用原文填空,)。

5.你认为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有哪些?

答:

(1)齐国是侵略国,鲁国是反抗的正义战争(齐师伐我);

(2)鲁庄公政治上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曹刿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选择“齐人三鼓”的进攻时机和“辙乱旗靡”的追击时机;(4)鲁庄公任用能人曹刿,让他亲自参与指挥作战。

6.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

你的看法呢?

答:

从“有功”方面答:

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

也可从“无能”方面答: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7.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说:

“可以一战”。

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

答:

曹刿:

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深谋远虑,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

鲁庄公:

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8.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

答:

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

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9.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答:

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

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

10.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

表现在哪里?

(用原文回答)

答:

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11.你认为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答:

一﹑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二﹑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三﹑取胜而不知胜因。

可见鲁庄公是一个目光短浅,鲁莽草率,昏庸无能,急躁冒进的人。

12.你觉得鲁庄公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吗?

答:

一、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曹刿得以参与论战;二、二、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三、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第一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之乘”,甘当配角;四、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五、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

《曹刿论战》复习导引

一、理清线索,概括段意。

1、本文有几条线索?

(1)事件发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胜战——论战

(2)人物活动的线索:

请见——问战——参战——论战2、概括段意

作者按照“公将战”“战于长勺”“既克”先后次序叙事。

全文共三段。

第一段,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

——突出了曹刿有关取信于民、人心向背的战略思想。

第1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

第2层,是写曹刿见庄公后两人的对话,以突出表现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认识。

第二段,写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

第三段,写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

——突出了曹刿的以弱胜强必须抓准战机、谨慎从事的战略思想。

这一段话用两个“夫”字领起两层意思:

第1层:

提出了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

第2层:

提出了作战中必须随时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

二、课文内容分析

1、第一段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说明了什么?

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表现了曹刿的深谋远虑和爱国精神,反衬肉食者目光短浅。

2、第一段写曹刿与鲁庄的对话有几问几答?

重点说明了什么?

共三问三答,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全文中的作用?

(1)既是对统治者的蔑视(流露出鄙视的神态),有显示出曹刿的自信。

(2)为下文庄公的鄙,曹刿的远谋埋伏笔。

(3)衬托出曹刿的远见卓识。

4、战局初开庄公“将鼓之”,齐军刚败,庄公“将驰之”,刻画出鲁庄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表现了庄公不懂战术急躁冒进的情绪。

(军事上)

5、曹刿的语言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和动作“下视”“登轼而望”等,表现了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

表现了他谨慎的对待强敌,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的杰出军事才能。

(审时度势,讲究战略战术)

6、第二段曹刿的回答十分简略,并未作详细的解说,为什么?

(1)为下文曹刿的“论战”留下伏笔,使文章曲折多姿,增强艺术效果。

(2)当时战争态势紧张。

(3)更重要的是为了突出中心,为下文写战后分析时,让曹刿能集中“论战”,从而表现了他的“远谋”。

7、“即克,公问其故”的作用?

(1)承上启下。

(2)鲁庄公胜而不知其所以然,可见他完全不懂军事,点出了他的“鄙”。

(3)因公之“问”,自然引出曹刿的“论战”。

8、“肉食者鄙”“鄙”表现在哪里?

(1)鲁庄公的三答,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2)“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看敌情,贸然进军。

(3)“既克,公问其故。

”战胜了还知什么原因

9、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

(1)战前的预见。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战前三问。

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3)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10、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什么?

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有利战机,知己知彼、后发制人。

11、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取胜的原因。

(1)政治方面:

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2)军事方面:

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有利战机,知己知彼,后发制人。

12、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1)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爱是“人和”因素。

(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

(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

(4)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后两点是“天时”因素。

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三、课外延伸:

1、能不能说鲁庄公是一位昏君?

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终于认识到国君必须忠实地为老百姓办事,才能取信于民,才能在战争中得到人民的支持;在战争的过程中,能听取曹刿的意见,并充分的信任。

这表明他与一般的昏君是有区别。

2、学习这篇文章后,对我们有何启示?

(1)从曹刿的角度:

①学习曹刿的爱国精神。

②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机遇,抓住有利时机。

③做事学习要细心观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2)从鲁庄公的角度:

①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

②不管在任何时候,要尽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③做事需要深思熟虑,不能向庄公那样急躁冒进。

3、毛泽东高度评价“长勺之战”的经验

春秋时期,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用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

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

4、中国的战史多次取胜的事例:

(1)楚汉成皋之战;

(2)新汉昆阳之战;(3)袁曹官渡之战;

(4)吴魏赤壁之战;(5)吴蜀彝陵之战;(6)秦晋淝水之战等这些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

四、写作特色:

1、文章详略得当。

记述一次战役,可写的内容很多;但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所以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

第一段,就曹刿“何以战”这一问题,写曹刿与庄公的三次对话,突出了曹刿有关取信于民、人心向背的战略思想。

第三段写曹刿论取胜的原因,突出了曹刿的以弱胜强必须抓准战机、谨慎从事的战略思想。

一、三两段,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对刻画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主题,效果非常显著。

对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的人数装备、战斗的激烈程度、战后的处理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进程的叙述,如请见、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

这充分地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好处:

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2、文章结构严谨。

(1)过渡句。

第一段用“战则请从”过渡到第二段从战;第三段用“既克”承上启下。

(2)前后照应。

例如:

第一段中“肉食者鄙”与第二段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和第三段中“既克,公问其故”相照应。

第二段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与第三段中“辙乱”“旗靡”相照应等。

3、运用对比的手法。

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对比,突出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

能。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梳理

一、原文、译文和注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

修.:

长,指身高;昳.丽.:

光艳美丽;而,连词,表并列关系,相当于“并且”。

2.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

“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漂亮?

”服.:

穿戴;窥.镜.:

照镜子;谓.„„曰.:

对……说;其,他的;

孰与,用于比较。

孰,谁,哪一个;

3.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他的妻子说:

“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美甚,美得很;漂亮极了;甚.:

很,极;及.:

赶得上,比得上;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者,„„也:

文言文判断句式。

5.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

“我同徐公比,谁漂亮?

”妾说:

“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不自信:

不相信自己,动宾倒置;而,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就”。

6.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第二天,有个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他:

“我同徐公比,谁漂亮?

”客人说:

“徐公不如您漂亮。

旦日,明天,指第二天;与,介词,跟;若,比得上;

7.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

以为,认为;其,指徐公;孰,同“熟”,仔细;弗如远甚,远远地不如;

8.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

“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寝,躺着;思之,想这件事;思之.,这件事;

欲,想要;于,介词,向,对;美,以„„为美;美我,以我为美。

吾妻之.美我者:

助词,无实义;私.我:

偏爱;

9.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

“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

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

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

求于您:

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朝,朝廷;诚,实在,确实;地,土地,疆土;方,方圆;左右,近侍,近臣。

甚,(到了)极点;

宫妇,宫里的妃子;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蔽,受蒙蔽;

10.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齐威王说:

“好!

”就下了命令:

“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善,好,对;乃,就,于是;臣,指宫廷大臣;吏,指地方小吏;

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名词作状语;寡人,君王自称,意为寡德之人。

谤.讥:

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刺;市.朝.:

公共场所;闻,使„„听到;

11.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的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然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初,刚,才;门庭若市,王宫门前、庭院里的人多得像集市一样。

时时,不时,有时候;间进,偶尔进谏;间,间或,偶尔。

期年,满一年。

进者,指进谏的话。

1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朝,动词,朝见;皆朝于.齐,介词,到;战胜于.朝廷:

介词,在。

二、文言虚词

1.而

(1)而.形貌昳丽:

并列连词,相当于“并且”;或不译;

(2)而.复问其妻曰:

承接连词,就;

(3)窥镜而.自视;连词,表修饰;

2.于

(1)皆朝于.齐:

到;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在;

(3)美于.徐公:

比;(4)欲有求于.我:

向,对;

3.之

(1)闻寡人之.耳者:

的;

(2)孰视之.:

他,指徐公;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助词,无实义;(4)暮寝而思之.:

代词,这件事;

三、重点理解

1.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邹忌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弊,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开言路,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

2.启示:

作为领导,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人们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作为普通的人,在向别人提建议和意见的时候,要注意场合和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态度诚恳,语气委婉,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到“忠言顺耳”,便于对方接受。

3.邹忌讽谏齐王为什么能成功?

答:

(1)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类比),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启发诱导齐王认识到自己受蒙蔽的巨大危害性、纳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语气委婉,说服力强,让人易于接受。

(2)齐王是一个贤明的君主,能够广开言路,纳谏除弊。

(3)齐国的确有许多弊端,需要改革。

4.齐威王纳谏后取得了哪些成效?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

一是国内政治清明;二是提高了齐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

5.邹忌是怎样启发诱导齐威王纳谏的?

答:

邹忌以事设喻(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由浅入深、推己及人等)委婉规劝。

他由“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推及到“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从而使齐王猛醒、纳谏。

6.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答:

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7.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的故事,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答:

启示我们:

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

或:

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8.请分别写出文中表现齐威王纳谏后在国内和国外产生巨大成效的句子。

答:

国内: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

者。

国外: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齐王虚心纳谏表现在哪些方面?

收到了什么效果?

请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答:

①齐王称赞邹忌的建议很好。

并立刻下令:

臣民们凡能指出君王错误的,都能得到奖赏,并

根据提意见的方式设立奖赏等级。

②群臣纷纷进谏。

一年后,人们都找不到意见可提。

燕赵韩魏都纷纷来齐国朝见。

10.进谏,需要勇气和智慧;纳谏,需要气度和胸怀,齐威王和邹忌个性鲜明,你更欣赏哪一位,说说你的看法。

答:

示例1:

我更欣赏邹忌,因为邹忌能用生动委婉的方式劝说,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与他人交往的艺术。

示例2:

我更欣赏齐王,他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接受他人规劝。

我看到了他宽广的胸怀。

评分标准:

符合人物性格,谈出看法即可。

11.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

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

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

答:

①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

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

③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等)

12.结尾说“燕、赵、魏、闻之,皆朝于齐”,说明了什么?

答:

说明了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也从侧面反衬齐王纳谏的巨大成果。

13.怎样理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治国之道)

答:

因为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齐国内政修明,兴利除弊,富国强兵,因而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14.试简述本文的写作特色。

答:

(1)人物形象刻画生动:

邹忌:

精细、明智的谋臣,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明智精细,劝谏别人讲究方法和技巧,语言委婉含蓄,易于对方接受。

齐王:

贤明的君主,广开言路,胸怀宽广,虚心纳谏。

(2)叙事简洁,剪裁生动。

(3)语言简练,繁简适度。

15.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与《曹刿论战》中曹刿向鲁庄公、《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

邹忌用自身小事和切身感受对齐威王委婉讽劝;曹刿是主动面见鲁庄公向他直接进谏;诸葛亮则用奏表的形式向刘禅直接进言劝谏。

16.俗语说: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这样的思考?

答:

忠言不一定逆耳。

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

果能讲究说话的方式,语言委婉含蓄,态度诚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17.妻、妾、客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而说话的语气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妻子的答话“君美甚”,先从正面肯定了邹忌之美,“徐公何能及君也”,后用反问的句式,语气非常肯定,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赞美,表现了对邹忌的偏爱的感情;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一句,肯定程度有所不同,不像妻子那样热情称赞,表现出一种逢迎邹忌欢心的畏怯的心情;客人的回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的是一种陈述的语气,语气平淡,是一种敷衍逢迎和礼节性应对的态度。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导引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