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之虹》的隐喻结构与人文关怀.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63736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万有引力之虹》的隐喻结构与人文关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万有引力之虹》的隐喻结构与人文关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万有引力之虹》的隐喻结构与人文关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万有引力之虹》的隐喻结构与人文关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万有引力之虹》的隐喻结构与人文关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万有引力之虹》的隐喻结构与人文关怀.docx

《《万有引力之虹》的隐喻结构与人文关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有引力之虹》的隐喻结构与人文关怀.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万有引力之虹》的隐喻结构与人文关怀.docx

《万有引力之虹》的隐喻结构与人文关怀

《万有引力之虹》的隐喻结构与人文关怀

  摘要:

托马斯•品钦的后现代小说《万有引力之虹》中包含“火箭”、“性”、“彩虹”三个主要隐喻,其构成的隐喻结构成为小说主题要素的依托和潜结构,三个隐喻背后的神秘本体既相互制约,又相互映衬、相互影响,喻示着作者对后现代美国社会的深刻分析和冷静思考。

通过对小说进行结构性分析的方法,可以透视品钦在“冷冰冰的叙述”中所蕴涵的人文关怀,在剖析美国社会现实的同时,也赋予我们一个审视当代世界的全新视角。

  关键词:

《万有引力之虹》;托马斯•品钦;隐喻结构;人文关怀

  美国后现代小说家托马斯•品钦作品中晦涩繁杂的隐喻结构历来都是评论界所关注的焦点。

在其小说作品中,品钦引入了“熵”这一概念,并借助这一描述能量消散的热力学名词来喻指人类文明从有序走向无序的发展过程,从而对整个社会进行冷静观察和思考。

在一系列长篇小说,如《拍卖第四十九批》(TheCryingofLot49,1966)中,“熵定律”的运用体现出小说家“深刻犀利、充满怀疑精神的科学观和人生观”4。

  这段文字与弥尔顿在《失乐园》的开头部分对地狱内阴森恐怖情景的描写极为相似。

市区的废墟有力地见证了战争对人类文明巨大的毁灭力。

其中关于剧院玻璃穹顶坍塌的描写更容易让人联想起德国思想家本雅明的“拱顶长廊”理论。

“废墟”作为本雅明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主题,象征着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脆弱,而“为了庆祝文明永恒而建的纪念碑一旦坍塌,表现了文明的短暂”81在战争中,文明的准则完全消失,人类思维和行为倒退回原始时代。

以施罗斯洛普为代表的各类人物无视社会道德准则,成了“情欲的象征”。

特别是在第二章《在赫尔曼•戈林赌场》中施罗斯洛普与卡捷纵情狂欢时,“她的面孔已经不复存在,变得十分抽象,令人无法触及”[6]222,这一描写充分显示出性欲膨胀过程中人性扭曲的过程。

而在小说结尾处,德国军官垂死挣扎时还要将其同性恋伴侣装进A4火箭中发射的疯狂行为最终成为人类非理性欲望发展到极点的表现。

  在《爱欲与文明》一书中,马尔库塞在人类本能和社会发展的对立关系基础上提出了“爱欲解放论”。

他虽然反对借助伦理规范来对人的情欲进行压制,但也明确提出性解放决不等于性欲的放纵[9]译序4。

从弗洛伊德的观点来看,人类社会发展与人性解放的二律背反决定了人性的矛盾,人类文明对先天本能(情欲)的压制其实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也是抵御死亡本能的前提。

然而,小说中人物对情欲的放纵以及反常性行为的泛滥却动摇了人类生存中本来就很不稳定的爱欲与死亡本能的结合,意味着“爱欲本能和死亡本能的最终同一,或者说爱欲本能将屈从于死亡本能”[9]37。

其结果必然导致人类自身的毁灭和文明的终结。

对人类欲望无限膨胀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的冷静思考构成了小说的另一个主题。

  四、“彩虹”的隐喻含义

  “彩虹”作为被评论家们关注最多的象征符号之一,其主要隐喻含义在于对生命和死亡的哲学思考。

首先,文中的彩虹暗示了《圣经》中“立虹为约”的故事。

上帝曾经向人类承诺:

当我使云彩覆盖大地,让彩虹现于云端的时候,我便想起我与你,以及世上各样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合约;水将不再泛滥毁灭一切有血肉的生物。

当虹出现在云彩中,我看见了,就要记住上帝与世上所有有血肉的生物所建立的永久契约。

在基督教教义中,彩虹是散发着神性光辉的神圣符号。

巧合的是,古代印第安创世神话中也出现过彩虹的记载,创造世间万物生灵的两姐妹伊亚提库和诺其提在比赛中产生矛盾。

诺其提受到毒蛇蛊惑,“到彩虹升起的地方仰面躺下,让雨滴滴入体内而怀孕”[10],后来她生下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便是最终建立了太阳氏部落的人类的祖先。

  从这个传说来看,彩虹与人类的诞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品钦在创作过程中是否受到了这则神话故事的影响,我们不得而知,但在小说的结尾,当施罗斯洛普最终看到拱形的彩虹弯向大地的时候,脑海中的确呈现出弯向地面的彩虹同绿色大地做爱的幻觉,他激动万分,热泪盈眶,“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到了什么,他就是这么自然落了泪”[1]73。

充满着神圣寓意的彩虹对于作为人类情欲化身的施罗斯洛普来说具有一种感召力。

这似乎也验证了马尔库塞的理论,在性欲的升华过程中,本我的低级状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能会逐渐减弱,趋向于更为高级的文明形式,以生殖为目的的欲望“从身体的某些区域获取快乐”扩展成为一种超然之爱。

这一过程必然导致人类原始本能的进化,使性欲转变成爱欲,完成从“本我”到“超我”的升华[9]157。

  然而,小说中出现的“彩虹”并不都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希望,施罗斯洛普曾经从卡捷口中得到火箭的导航系统工作原理:

“火箭发射之前,一个电极会被充满相应数量的电子,而在飞行的过程中,另一电极的电子不断增加,直至和事先充电的电极电量相等而互相抵消,这时开关关闭,燃料被切断,燃烧也停止,火箭便达到其最高点,摆脱了发射者的控制,开始自由下落”[6]301。

  惯性制导的A4火箭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飞行轨迹是一条酷似彩虹形状的抛物线。

而这条“彩虹”给人类带来的却是死亡的恐怖:

“这些东西会在声音到来之前落地爆炸,然后你才能听见它们飞行时的啸叫。

如果那时候你已经被炸死了,那你连声音也听不到。

”[6]23彩虹和火箭轨迹的重合体现了生命本能同死亡本能既相吸又相斥的作用过程,印证了“生命向死亡的不断堕落的过程”[9]18的深刻哲理。

  《虹》借助火箭飞行轨迹对彩虹的传统意义进行颠覆,这正符合詹姆逊对后现代社会文化特征的实质所进行的描述:

“美的生产已经完全被纳入商品生产的总体过程之中。

商品社会的规律驱使我们不断出产日新月异的货品,以更快的速度赚回生产成本,并使利润不断增加。

在晚期资本主义阶段经济规律的统辖之下,美的创造、实验与翻新也必然受到诸多限制”[11]。

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时期的产物,大规模复制的结果一方面促进了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的丰富性和可消费性,另一方面也导致文化内涵的极度削弱。

火箭的飞行轨迹正是人类社会对自然界彩虹的工业化复制过程,被大量复制的“彩虹”不仅丧失了其美好的本义,反而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彩虹形象及其内涵的两重性揭示了美国社会中物质丰富但精神极度匮乏的现实。

  五、隐喻结构本体与关系架构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的一生是在与内在、外在欲望相斗争和抵制中度过的。

在《虹》中,内在情欲表现为各类人物放荡不羁的性行为,而外在的吸引力则是以火箭为象征的科学力量。

上文的论述证明,情欲和科学两条主要线索的发展都可以在人性的生死中找到结合点,从而说明科学无限制的发展和情欲无节制的放纵都有可能最终造成人性的泯灭和人类的消亡的结局。

  至此,“火箭”、“性”、“彩虹”三者的关系可以由其所暗喻的“科学”、“情欲”、“生命”之间的新三角关系进行替代。

其中,情欲是孕育生命的本源,也是扭曲人性的根本;科学既可以发展社会,又可以毁灭人类文明。

三者间关系的体现正是品钦所要表达的最终的人文关怀和忧患意识。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虹》的叙述中也不乏高尚、美好的章节,其中以麦克西柯和杰茜卡在圣诞节前相互依偎的爱情场面最具代表性:

麦克西柯感到,“杰茜卡是冲破波涛的力量。

海岸突然出现了,那是完全不曾预料的新生活。

不管情况有多糟,生活不会一成不变,凡事都可以改变,而她永远都能抵御他身后的苍茫大海,用爱吓退一切。

与她相伴,他便可以找到生命与快乐的正途”[1]71。

这一温情场面同伦敦城中灰暗恐怖的气氛形成强烈对比,使人感受到这对情侣彼此的倾慕和憧憬,“充满爱情与星光的夜晚,照亮回家的路,消除一切纷争,毁掉一切土地、身体、故事的界限。

在那样的夜晚,只留下清晰明亮的归途和关于神的记忆”[1]71。

这段文字在书中充斥的毫无感情的情欲描写中透出一丝温情,成为全书的一个亮点,也为小说结尾麦克西柯作为爱和理性的代表重新登场埋下了伏笔。

  此外,各类人物不同的命运也折射出品钦在小说情节设置上的积极意义。

德国军官的命运体现了科技作为“邪恶”帮凶的最终归宿,施罗斯洛普身躯的消散象征着在自然面前人类低等欲念向高级爱欲进行转化的过程,象征着反抗力量的麦克西柯的登台及其拯救世界的举动也喻示着人类善良本性的回归和正义力量的永恒。

可以说,作者如此安排小说的情节发展,正是暗示着作者渴望人类理性回归的愿望。

  作为一部“对人们传统的阅读经验提出巨大挑战”[12]的小说,《虹》中既有纷繁杂乱的知识结构,又有盘根错节的情节发展。

可以说,小说本身就是一部黑色幽默喜剧,其内容的不确定性和叙事中心的消解也体现出后现代小说的叙事特点。

《虹》并没有像品钦的前期作品那样直接把“熵”理论提到主要叙述层面,而是将其作为潜结构埋藏在所叙述的无序世界之中,在黑暗中又带给人们一丝希望的光亮。

从这个意义上讲,《虹》中几对相互矛盾的隐喻不仅体现出品钦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社会现实、政治秩序和科学万能论的失望,同时又在对人性善恶、人类前途的不懈探索中表达了对新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文明的憧憬。

  参考文献:

  [1]杨仁敬.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论[M].青岛:

青岛出版社,2004.

  [2]托马斯•品钦.葡萄园[M].张文宇,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0:

3.

  [3]詹姆逊F.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80.

  [4]TannerT.ThomasPynchon[M].NewYork:

Methuen,1982:

77.

  [5]BarthJ.TheFridaybook:

essaysandothernon-fiction[M].Baltimore:

TheJohnHopkinsUniversityPress,1984:

32.

  [6]PynchonT.Gravity‘srainbow[M].NewYork:

PenguinBooks,1973.

  [7]安吉拉•默克罗比.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34.

  [8]高伟光.“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9]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0]刘海平,王守仁.美国文学史[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2.

  [11]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429.

  [12]刘雪岚.追寻死亡与再生的彩虹-托马斯•品钦《万有引力之虹》解读[J].国外文学,1999(4):

7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