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71288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题含答案.docx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题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题含答案.docx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

1.“西周政治里有着浓厚的贵族色彩,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这表明

   A.周天子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B.周天子掌握了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

   C.西周等级分封制以宗法制为核心     D.西周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

2.某学者说:

“自秦王朝以后,平民的流动性日益扩展到政府结构,平民社会成了中国社会的主流。

”这表明

   A.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B.官吏监察日益严密  

   C.贵族政治完全消失              D.行政效率逐渐提高

3.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

其主要依据是

   A.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        B.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

   C.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    D.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

4.“古希腊民主政体是一种最简陋也最粗糙的结构:

它实际上是由‘发言权’组成,灾难性地缺少过滤器和安全阀。

”该观点认为                          

   A.雅典民主缺少人文精神             B.雅典民主没有法律保障

   C.直接民主存在制度缺陷             D.雅典民主导致城邦衰亡

5.罗马法经历了从习惯法向成文法的转变,推动这一转变的是

   A.平民争取权利的斗争  B.罗马帝国的分裂

   C.法律混杂使用不便      D.境内被征服民族的反抗

6.《大国崛起》中写道:

‘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这一原则由洛克在他的《政府论两篇》中做了最为充分的理论阐述。

应当指出,洛克的这两篇文章几乎是与‘光荣革命’同时完成的。

”这种时间上的巧合反映了

A.英格兰民族的政治价值取向趋同  B.君主立宪制是全体英国人的理想

C.洛克是“光荣革命”的实际倡导者 D.启蒙思想源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7.美国1787年宪法以分权与制衡为出发点,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

这种分权制衡的机制体现在 

①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             ②联邦政府的立法、行政、司法之间

③国会参众两院之间               ④总统与内阁之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右图的漫画发表在1858年10月2日的英国《笨拙》周刊上,标题为“JohnLeech”。

一位大腹便便的清朝官员,身着朝服,双膝跪地,张开了大嘴:

面前站着的一位矮小绅士正在把一卷条约(TREATY)向他口中塞去。

下列内容符合漫画中的条约(TREATY)的是

   A.开放广州、厦门、福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B.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各国驻兵

   C.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D.攫取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

9.1904年,孙中山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呼吁》一文中宣称:

“我们要仿照你们的政府而缔造我们的新政府。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人民有应任官考试之权”

  C.“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D.“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10.右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

由此可见,当时

  A.蒋介石反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内战开始

 D.国共两党在相持阶段既相互合作又舆论斗争

11.当代学者朱兆华认为:

“(新中国)这种体制内的监督,既避免了多党竞争、互相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又避免了一党专制,缺少监督导致的种种弊端。

”文中“这种体制内的监督”是指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写进宪法

12.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

“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

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

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据此材料得出的结论中,最恰当的是

A.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一国两制”      

B.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C.和平统一台湾是建国以来的既定方针     

D.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

13.二战后,美国政府在一份文件中宣称:

“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混水摸鱼,现在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

”下列最能体现材料中这一“目的”的措施是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B.推行杜鲁门主义 C.实施马歇尔计划 D.缔结关贸总协定

14.“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文中“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不包括

  A.不结盟运动兴起    B.欧洲共同体形成    C.日本崛起   D.华约组织建立

15.1917年,俄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发生了巨大的震荡和变化,这一年内俄国发生了两次革命,这些革命改变了俄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并对整个人类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这两次革命除了各自的特色外,还有其共同之处  

  A.阶级力量对比关系   B.革命的主力和斗争手段

  C.革命所追求的目标   D.革命的任务和革命动力

16.1984年7月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指出:

“21世纪日本人一致同意前提下,大胆触动过去意见纷纭或回避触及的问题,重新形成统一看法,以促进日本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堂堂正正地前进,推动国家的发展。

”这表明日本

 ①企图摆脱雅尔塔体系的束缚        ②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

 ③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        ④政府将正视侵华,勇担责任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

“苏联解体了。

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

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

”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D.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

18.官营手工业的发达和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构成了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征。

下列四幅图片所反映的成就,属于民营手工业的是

     

  A.青铜礼器 B.素纱单衣   C.秘色瓷        D.花楼机 

19.陈锋、张建民主编的《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

“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

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下列现象中属于“第一次商业革命”的是

①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②突破传统商业的时空限制

③柜坊、飞钱开始问世                ④流通领域出现纸币交子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下图为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早可能出现在

 自耕农、地主 佃农 工场主、雇工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汉代成都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明代苏州地区 D.清代的洛阳地区

21.美国人何天爵在《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中说:

“1875年5月,一位尊贵的清朝官员与一位美国姑娘喜结良缘。

得知这一消息后,我与领事想顺便就中美联姻一事向总理衙门的官员表示祝贺。

……我的话说完之后,有一段时间是死一般的静寂。

最后还是恭亲王先抬起了头,接着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说:

今天真是热得可怕。

”官员出现“死一般的静寂”是因为 

A.婚姻观念简约文明           B.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C.中美文化趋向融合           D.政府无法掌控婚俗

22.在1858-1859年两年中,马克思接连指出:

“在以小农经济和家 庭手工业为核心的当前中国经济制度下,谈不上什么大宗进口外国货。

”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通商口岸比较少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抵制 

 C.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D.清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23.下表中,史实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应准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鸦片战争后中国丝、茶大量出口 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 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开始起步

C. 1912—1919年新建企业470多家,投资近亿元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D. 20世纪30年代初,国产纯碱出口国外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初见成效

24.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

由此可见,这个报告

   A.有效纠正了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B.全面总结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

   C.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D.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

25.“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据此理论分析,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社会转型主要是指

 A.社会习俗的变迁 B.社会性质的改变 C.经济体制的变革 D.物质水平的飞跃                                       

26.1769年,英国人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

根据他的设计,必须沿河盖上一栋房子,安上多台纺纱机,由水车产生的动力转动。

但这种机器较为庞大和昂贵,家庭生产使用已不可能。

这种机器

   A.结束了当时生产对传统动力的依赖     B.推动了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的产生

C.限制了棉纺织业技术的革新和推广      D.促成了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广泛开展

27.斯大林说:

“苏维埃经济制度则具有许多优点,这些优点是任何一个资产阶级国家,即使是最‘民主的’、‘全民性的’……资产阶级国家所不敢梦想的。

”这一制度

①建立了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          ②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绝对领导

③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          ④确保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8.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

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

“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据此可知,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是 

①以立法的形式建立  ②由政府主导  ③实行以工代赈  ④致力缩小贫富差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9.如何在经济十分落后的农业国度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这是列宁和邓小平共同探讨的问题。

他俩的视线不约而同地落在了市场两个字上。

下列关于两者对“市场”看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列宁认为商品、货币、市场等是资本主义因素

B.邓小平认为市场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与社会制度无关

C.列宁认为经济计划处于中心地位,市场只是辅助手段、处于从属地位

D.邓小平始终肯定经济运行中市场经济的优先地位

30.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被称为“经济联合国”,成员国贸易总额达到全球的97%。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它是少数发达国家控制世界市场的工具

   B.它致力于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C.它是由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合并而成

   D.它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计55分)

31.(24分)制度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

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维基百科》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在隋唐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

(4分)

 材料二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

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2)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6分)

材料三1901年,张之洞提出:

“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相互维持之法也。

中国民智未开……下议院此时断不可设,若上议院则可仿行。

”(欧洲常例,下议院为平民院,上议院为贵族院)

(3)张之洞的言论中体现了新旧时代的矛盾,依据以上材料说明张之洞政治思想中的矛盾之处。

(4分)

材料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

(4)从社会近代化的角度指出《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

中华民国确立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

(6分)

材料五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十三条 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5)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世界政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的表现(4分)

 32、(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进见中国乾隆皇帝,以下是当时英国的礼单和中国的回礼单:

礼单一(英国):

天文仪器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透镜、气压计等,工业设备有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和织布机,军事装备有步枪、装备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模型等。

礼单二(中国):

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据《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1)比较礼单一、二,分别说明中英两国的外交目的和所处的历史阶段。

(6分)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掀起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狂潮。

但是,由于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外国商品并没用打开中国市场。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实现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

1865年,在对外正当贸易中,中国第一次出现逆差。

                                               ——人教版《中国近代史》上册

 

(2)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通过哪些侵略活动逐步打开中国市场,“实现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

(4分)

 

   材料三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

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

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3)结合茶丝出口变化情况,说明19世纪中期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

(2分)联系所学,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动。

(3分)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见下图)

 

(4)联系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促进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的因素。

(3分)

 33.(13分)明清时期世界历史发展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欧洲主要国家完成了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产阶级革命再到产业革命的飞跃,相继进入近代工业文明轨道,大大改变了世界面貌。

在这一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工业化进程艰难起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末期,苏州“东北半城皆居织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工受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4分)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业发展示意图

 

(2)根据材料二概述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3分)

 材料三

类别 企业 创办人 时间 地点

军事工业 安庆内军械所 曾国藩 1861年 安庆

 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 1865年 上海

民用工业 开平矿务局 李鸿章 1878年 唐山

 汉阳铁厂 张之洞 1890年 汉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英国的工业革命,比较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中国和英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差异。

从洋务运动的结局看中国工业化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6分)

 参考答案

1-5CACCA  6-10AACCD  11-15BBCDB 16-20BBDDC 

21-25CCDDC26-30BDADB

31.(24分)

(1)表现:

突破性:

创立科举制度;(2分)

          渐进式:

实行三省六部制(2分)

(2)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2分);

    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2分);

    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2分)

(3)矛盾:

肯定西方的议会制度(2分)

          但又不愿真正实行民主政治(或不想使人民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2分)

(4)进步意义: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推动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

(2分) 

    不同:

中国古代维护君主专制;(2分)

          中华民国反对专制,维护民主政治。

(2分)

(5)继承:

民主(主权在民)、法治(以法治国)。

(2分)

    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或:

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分)

32.(18分)

(1)英国试图通过外交打开中国市场;(2分)

    清政府主要是宣扬国威。

(2分)

    说明:

英国工业文明(或资本主义阶段)(1分)

          中国农耕文明。

(或封建主义阶段)(1分)

(2)侵略活动:

   ①鸦片战后,西方国家取得了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等特权开始打开中国市场;(2分)

   ②第二次鸦片战后,增开通商口岸,取得内河航运和内地通商等权利打入内地市场;(2分)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1分)

出现洋务企业;(1分)

民族工业。

(1分)

(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扩大对外开放(3分) 

 

 33.(13分)

(1)变化:

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2分)

          纺织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分)

(2)状况:

棉纺织业成为新兴工业;

          煤、铁工业快速崛起;

          铁路、运河、海运等交通迅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3分,答出三点即可)

(3)差异:

英国从轻工业率先开始(1分)

          中国从重工业起步(1分)

          英国主要是私人资本创办(1分)

          中国主要是清政府和地方官僚创办。

(1分)

   缺陷:

没有改变封建制度。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