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1564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5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A.天赋人权B.政教分离C.三权分立D.宪政主义

7.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

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8.近代外交家薛福成曾写道:

“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穷者,大要有二:

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

……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

”列强获得这两项特权是依据

A.《南京条约》附件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门户开放”政策

9.某学者说:

“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

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

”“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10.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敭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

”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

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

材料说明

A.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B.清末舆论界支持革命

C.巡抚张曾敭徇私枉法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

11.“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

若要盼得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这首歌曲直接反映的时代是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全面抗战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12.右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A.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

B.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C.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

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13.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A.根本利益的趋同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D.敌对意识的淡化

14.下列图示中,最能反映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是

15.对表2的解读,正确的有

表2中国农业的重要指标(1400—1820年)

时间

人口

(百万)

粮食总产出(千吨)

种植面积(百万公倾)

粮食单产

(千克/公倾)

粮食

全部作物

1400

72

20520

19.8

24.7

1038

1650

123

35055

32.0

40.0

1095

1750

260

74100

48.0

60.0

1544

1820

381

108585

59.0

73.7

1840

①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推动了这时期农业的进步

②重农抑商政策是这时期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③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这时期农业的发展

④人口的增幅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幅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6.《古今图书集成·

职方典》中记载:

“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

无力受田者,名为雇工。

”,对该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最早可能开始于西周时期的井田制B.体现古代农耕经济的主要特征

C.土地兼并是形成该现象的重要原因D.租佃现象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

17.明英宗时期开始规定,南方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六布政赋税中,一部分米麦实行纳银征收的方式。

成、弘年间,白银已是江南地区的通用货币了。

明末钱庄已成为独立的经营组织,不仅经营兑换还办理放款。

此外,若干小规模兑钱铺和钱米铺在农村相当活跃。

上述材料表明

A.货币经济已占据主要地位B.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C.白银已成为主要流通货币D.国家的税收以货币为主

18.景德镇已成为“烟火逾十万家”的瓷器最大产地;

佛山镇,因“工擅炉冶之巧,四远商贩恒辐辏”,民庐达万余家;

朱仙镇,为通往开封的水陆转运点,逐步发展为商业大镇;

汉口镇,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成为长江中下游第一大埠。

据此分析下列关于市镇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些市镇经济的繁荣出现在明清时期

B.市镇贸易中出现市场专业化趋向

C.时空限制的突破是市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D.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镇经济的兴起

19.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

……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

”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B.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D.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20.从下图中不能提取到的信息是

英、美、中、印四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

A.19世纪30年代以前,中印产品在世界产量中所占份额远高于英国

B.直到19世纪20年代,中国仍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和世界经济中心

C.自明清以来,中国是一个穷国,是贫穷、落后、停滞、悲惨的代称

D.20世纪初,英美产品在世界所占份额超过中印,且美国超越了英国

21.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

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千克,白银246000千克。

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而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

荷兰和英国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地广阔B.工场手工业发达

C.工业革命开始较早D.资产阶级代议制完善

22.19世纪末,美国纽约出现了金融实力雄厚的3家人寿保险公司和两家商业银行(纽约第一国民银行和纽约花旗银行)它们各自控制着几十家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形成了强大的金融垄断组织,并开始与工业资本融合,渗透到生产领域。

洛克菲勒财团和摩根财团就这样诞生了。

对这两大财团形成过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推动了企业改组、兼并,走向垄断B.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股票交易市场的形成为其提供条件D.避免了生产中的无计划性和竞争

23.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

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

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

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

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4.近代思想家王韬在著作中记载“沪地百货阗集,中外贸易,惟凭通事(即买办)一言,顷刻之间,千金赤手可致。

”对该现象解读不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之前难以出现B.买办阶层在社会中活跃

C.上海已经对外开埠通商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繁荣

25.如果要为下图选择一个图题,最为贴切的是

A.“清王朝自救运动”B.“民族工业的春天”

C.“实业救国的浪潮”D.“近代工业的起步”

26.民国初期,(政府)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

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这反映了当时

A.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发展实业

B.社会转型过程中近代法治制度的逐步建立

C.北洋军阀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工商业的控制

D.民族工商业占据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27.以下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长袍马褂

中山装、西装等

中餐

西餐

马车、轿子

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A.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政治运动的推动B.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的政策D.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28.辛亥革命时期,湖北军政府的《湖北公报》在“发行凡例”中明确规定:

“《湖北公报》为湖北法令公布机关……省城各司、处通行本省各县及其他公署并各团体之文书,均由《湖北公报》刊布,各司、处毋庸再以文书布告”……《湖北公报》记载了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可能会报道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B.刊登的孙中山讲话可作为第二手史料

C.可能会刊登台湾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线D.报刊上的法令文件可作为第一手史料

29.据统计,随着圈地运动的发展,到1851年英国100英亩以上的大农场已然占据了70一80%的农业经营土地。

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截至2011年上半年,全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达2.07亿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6.2%,截至2012年12月底则达到2.7亿亩。

英国圈地运动和当今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A.都以增加农民收人为主要目的B.说明现代化与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辩证关系

C.使本国的小农经济都彻底消失D.都通过牺牲农民的利益来加快工业化进程

30.据美国经济学家相关研究制作下表。

其中关于“创造财富最多、增长速度最快阶段”的相关因素分析准确的有

时段

人均GDP数据

旧石器时代~1500年(约占人类历史长河99.4%)

90国际元

1500年~1750年

180国际元

1750年~2000年

6600国际元

①市场经济的深化②有效地控制人口③合理的经济秩序④科技革命的浪潮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1.对历史事件的分类整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有一位同学将历史上重大改革分为两类:

a类——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

b类——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其分类标准是

A.是否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B.是否是向国外学习为主的改革

C.是否导致原来社会性质的改变D.是否以解决民族危机为其目的

32.中国在1965—1976年间出现了三次经济复苏回升,分别是在1965年、1973年、1975年。

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纠正“左”的错误B.坚持“八大”路线C.“大跃进”推动D.贯彻“八字”方针

33.2009年英国商务大臣曼德尔森谈到对中国经济的印象时说:

“我最了解的中国还是在过去的10年里,这段时间对于中国是转换的阶段……在国家实现繁荣的同时,使如此多的中国人脱离了贫困,经济变得如此不同,如此多样化。

”其中“转换阶段”包括

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②初步建立市场经济 

③撤销人民公社体制④启动城市经济改革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①②

34.1982年,中央在温州开展了打击严重经济犯罪的运动,即“八大王事件”。

温州第一批成功的个体户,被戴上“投机倒把”帽子,遭到整肃。

这一行动对民众中刚刚涌动的致富热情,无疑是致命一击。

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之后,“投机倒把”这个词没人提了,而“下海”等词汇流行开来。

这说明

A.领导人的言行是经济发展风向标B.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邓小平南巡提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D.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5.2010年9月15日,美国向WTO起诉称,“中国政府一方面禁止持国外卡的消费者在中国进行人民币交易,另一方面对持外国卡的中国人在国外消费附加了比银联卡更多的限制”,“这些银行卡市场准入限制和歧视性措施违反了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第十六条和十七条的规定。

”上述材料说明

A.中国的这一做法是反对全球化的重要表现

B.中国加入WTO使本国金融业面临重大挑战

C.美国利用WTO规则长期控制国际金融市场

D.WTO旨在取消贸易壁垒,对各成员国都有利

36.富兰克林·

罗斯福在首次总统就职演说中表示,如果他提出的议案不能迅速获得通过,“届时我将请求国会采取应对危机的唯一手段——赋予我紧急状态下迅速发动战争的权力,这种权力等同于国家遭遇入侵时国民授予我的权力”。

该材料表明,罗斯福正在敦促国会

A.废除“中立法案”B.发动战争转嫁危机

C.立即对日本宣战D.迅速通过新政提案

37.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属于这类措施的是

A.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

B.把进口物品平均关税率从40%提高至47%

C.废止不公平竞争惯例使各产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D.在美元原来价值的50%~60%之间固定它与黄金的比价

38.据统计,1930年美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663万,其中190万没有财产,240万没有收入,120万既没有财产又没有收入。

老年人得不到政府的救济。

罗斯福新政解决了这一问题的法令是

A.《全国工业复兴法》B.《全国劳工关系法》

C.《紧急银行法》D.《社会保险法》

39.对下图表达历史信息解释正确的是

A.社会保险支出比例越高说明该国经济越发达

B.德国、日本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所占比重较低

C.该现象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新的社会不公

D.该现象可以推动各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4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

上述材料

A.表明史学的实用价值B.说明历史时序性特点

C.肯定求真的史学态度D.阐释全球史观的意义

二、材料题(共2题,共40分)

41.(26分)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始终处于动态演进过程之中,如何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而不是使双方处于对立僵化状态,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

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

——施耐庵著《水浒》

材料二“有明诸藩,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盖矫枉鉴覆,所以杜汉、晋末大之祸,意固善矣。

然徒拥虚名,坐縻厚禄,……防闲过峻,法制日增。

出城省墓,请而后许,二王不得相见。

藩禁严密,一至于此。

……不得预四民之业,仕宦永绝,农商莫通。

……宗室年生十岁即受封支禄。

——《明史·

诸王传》

材料三“清之季世,行省分权,不能举改革之实,遂主张集权,即以是受人民之反抗,为此次革命之最大原因。

权力分配有所偏倚,其祸均足以亡国,今后之谋国者,不可不折中于二者之间,以求调剂之方法”。

——近代著名科普出版家杜亚泉著《中华民国之前途》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哪个王朝基本解决了诗歌中所谈到的问题?

它的主要解决办法是什么?

(8分)

(2)阅读材料二,对比先秦分封制,概括明朝分封制(藩王制)的特点?

指出其弊端?

(10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造成晚清时期中央权力相对弱化的因素?

概括杜亚泉先生的观点?

(8分)

4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让胡佛始料未及的是,这次“萧条”居然发展成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胡佛似乎显得不知所措,但还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其中包括:

(1)设立周转基金用于资助农场主组建销售合作组织,确定最低销售价格。

(2)成立谷类稳定公司,力图通过收购多余的粮食来制止价格的下滑。

(3)会见市长和州长,督促他们加速公共工程项目建设。

(4)设立国家信贷公司、紧急就业委员会,以期通过自愿联合来解决问题。

(5)支持通过减税议案,降低个人和私人企业的所得税。

(6)成立复兴金融公司,为银行、保险公司、农场抵押公司以及铁路公司提供贷款。

(7)建立住宅贷款银行,对有房产抵押的建筑与贷款公司、储备银行和保险公司给予贴现。

(8)扩大信贷资金,保证商业实体和个人享用更多的贷款。

……

——摘编自[美[加里·

纳什《美国人民:

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

材料二美国在“新政”第一阶段,劳工的真正困难远未得到解决。

1935年全国就业工人虽比1933年多了400万,但失业者仍达900万之多。

从1933年起,工人依靠罢工手段,以进一步捍卫自己的切身利益。

1934年,全美各地罢工持续不断,并以要求承认工会为主要目的。

罢工打破了行业的界限,深入到过去很少发生罢工的诸如汽车工业、纺织工业等大批量生产的工业部门。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大萧条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高失业率,但是罗斯福新政在这方面却收效甚微,1933年,罗斯福上台时的失业率是24.9%,至1940年失业率仍旧是14.6%(大萧条之前是3%左右),直到1941年美国全面卷入二战以后,失业率才下降到10%以下,并逐步达到大萧条前的水平。

再看一下国防支出在战时经济中的巨额比重,1940年不过是17.9%,很快从1941年的46%跃升到1945年的89.5%,整个美国成为一个兵工厂,GDP自然增长了。

至于失业率下降的一个更直接的原因是人们都参军去了,二战结束时美国军队有1200万人。

——彭斯达《美国经济周期研究:

历史、趋势及中美经济周期的协动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胡佛的反危机措施。

(4分)

(2)根据材料二、三,简要分析罗斯福新政在“第一阶段”中存在着什么问题?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大战是如何促进美国解决这些问题的?

(10分)

邯郸市一中2015—2016学年第一学开学试卷答题纸

41.

(1)

41.

(2)

41.(3)

42.

(1)

42.

(2)

邯郸市一中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开学试卷

高三历史答案

1---5BDCCB6—10CDADA11---15BCCBD16---20CACDC

21---25BDADD26----30BDDBB31---35CADBB36---40DDDCA

41.

(1)王朝:

宋朝(北宋)(2分)

办法:

从权、钱、兵等三方面削弱地方力量;

重文轻武。

(答出任意两点给6分)

(2)特点:

藩王享受优厚俸禄而无实权;

藩王活动受到严格限制。

弊端:

藩王宗室的俸禄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

禁止藩王宗室从事经营活动,导致其成为寄生阶层;

对藩王宗室的约束过于繁杂。

(回答其中两点,6分)

(3)因素:

农民、革命党的起义,削弱了清朝中央政府的控制力;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地方汉族地主势力兴起;

列强侵略,使清朝中央政府权威下降。

观点:

中央与地方应合理分配权力,不可使权力偏重一方。

(2分)

42.

(1)评价:

胡佛采取的反危机措施说明他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并不是一味坚持自由放任政策;

这些措施虽然无法应对空前严重的危机,但还是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2)问题:

没有真正解决劳工问题,失业问题依旧严重,各地罢工持续并不断扩大。

促进:

在战争需求的刺激下,美国经济迅速发展;

大量工厂的开设;

参军人数急剧增加,因此失业率下降,劳工问题得到解决。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