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口试景点导游词综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72937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口试景点导游词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南京口试景点导游词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南京口试景点导游词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南京口试景点导游词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南京口试景点导游词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南京口试景点导游词综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南京口试景点导游词综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南京口试景点导游词综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南京口试景点导游词综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南京口试景点导游词综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南京口试景点导游词综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南京口试景点导游词综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南京口试景点导游词综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南京口试景点导游词综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南京口试景点导游词综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南京口试景点导游词综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南京口试景点导游词综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南京口试景点导游词综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南京口试景点导游词综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南京口试景点导游词综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口试景点导游词综述.docx

《南京口试景点导游词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口试景点导游词综述.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京口试景点导游词综述.docx

南京口试景点导游词综述

中文考生现场考试景点(7个景点,分为11个考点):

中山陵、明孝陵、灵谷寺A、灵谷寺B、夫子庙A、夫子庙B、南京城垣与中华门城堡、总统府A、总统府B、雨花台A、雨花台B。

中山陵

景点概述:

2分30秒

1、地理位置、建陵时间、5A级景区2、墓址选定

3、中山陵的设计者及设计特点4、孙中山生平5、奉安大典

 

各位游客,中山陵景区位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的小茅山。

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5A级景区。

1925年孙中山先生去世后,根据他生前的遗愿选定了墓址。

你们也许会问:

孙先生出生于广东,逝世于北京,毕生为革命奔波于各地,为什么要选择南京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呢?

孙先生临终前嘱咐“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为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陵墓建于1926年,于1929年完工,整个陵墓由南向北沿着山势逐级升高,主要建筑有:

牌坊、墓道、陵门、碑亭、平台、祭堂、墓室。

它的设计者吕彦直匠心独具,将整个陵寝设计为“木铎”之状,寓含警钟长鸣之意。

陵墓主体工程完工后,国民政府为孙先生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

将先生的遗体自北京香山碧云寺移出,由专列护送抵达南京,在国民党中央党部举行三天公祭后,于1929年6月1日举行了奉安大典,从此孙先生就一直长眠于此,距今已有80多年。

接下来,我为您简单介绍一下孙先生的生平。

孙先生于1866年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年少时学习医学,后来弃医从政。

于1905年在日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他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著名纲领,及“民族、民权、民生”的三名主义学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被十七省代表一致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于1912年元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

此后又经历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风风雨雨。

在1924年1月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同年11月他应冯玉祥将军之邀抱病北上共商国家大计,因积劳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病逝在北京。

 

陵前部分:

2分钟

1、孝经鼎的重量、高度和鼎腹的刻字及内置六角铜牌上的内容

2、博爱坊的建筑特色,高度、宽度及正中匾额的“博爱”题字及出处

3、墓道的长度、宽度及特点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就来到了中山陵的陵园广场,正南端是一座八角形石台,石台上有一尊三足两耳的紫铜宝鼎,重达五千公斤,高4.25米、腹径1.23米,是中山陵纪念装饰之一。

它是由广州中山大学的全体师生于1933年秋捐资建造,在鼎的腹部刻有“智仁勇”三个字,这是中山大学的校训。

鼎的上半部还有六角形的铜牌,上面有原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的母亲黄氏老夫人所书的孝经全文,所以这座鼎又被称为孝经鼎。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半月形博爱广场,由广场踏阶而上,迎面是一座四柱三门的冲天式仿古石牌坊,称为博爱坊,它的高度为12米,花岗岩石柱上盖蓝色琉璃瓦,柱脚前后夹抱鼓石,牌坊上雕刻莲花瓣及和玺彩画等图案。

正中横额有孙中山先生亲手所书的“博爱”两字,语出自韩愈《原道》“博爱之为仁”,孙先生以伟大的博爱精神致力于资产阶级革命,为民族的独立自由奋斗不息,可以说“博爱”二字正是对他一生高度概括的最好写照。

博爱坊向前是墓道,墓道长480米,共有三道,中道最宽为9米,东西两道为4.5米,间隔墓道两侧用两两相对的雪松、荟柏、银杏和红枫取代了古代帝王陵墓神道前的石人、石兽,更能体现中山先生的高风亮节。

整个陵前广场部分气势开阔,绿化规整,具有西方园林开阔大气的美感。

 

陵门、碑亭:

2分30秒

1、陵门前广场简介2、陵门的建筑特点,“天下为公”匾额题字及出处

3、碑亭的形状、建筑特点,碑的高度、特点和碑上的题字

4、台阶与八大平台简介:

(台阶和平台的数量、寓意,第五层和顶层平台的重要陈设)

 

穿过墓道,来到陵门平台。

根据吕彦直的设计,整个陵墓平面为“木铎”形。

木铎的声音洪亮,而且传的很远,有“使天下皆达道”的寓意,其用意也在警示后人。

陵门广场的边缘就是当年吕彦直设计的“自由之钟”的下缘。

广场东西栽有千头松和银杏。

陵门前有汉白玉石狮一对,显得非常的庄严古朴。

现在我们看到的单檐歇山式建筑就是陵门,上覆蓝色琉璃瓦。

陵门正中的门额上,有孙中山先生亲手所书的“天下为公”四个字,这四个字出自于孔子《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国家政权不是哪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是老百姓的天下。

是与“家天下”相对立的思想。

这是对三民主义的极好注解。

也是孙中山先生毕生奋斗的崇高理想。

穿过陵门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碑亭,重檐歇山顶,上覆蓝色琉璃瓦,亭内石碑高8.1米,正中镌刻有国民党党徽,上面是原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谭延闿手书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颜体楷书镏金大字。

由此可见孙中山先生的葬礼为“党葬”。

从碑亭往后就是层层叠叠的台阶,碑亭到祭堂这段石阶共有290层,分为八段,象征着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五权宪法是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即由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合掌权利。

第四层平台上,陈列着一对紫铜鼎,是当时上海特别市政府捐赠的,鼎身刻有“奉安大典”四个字,在西侧的鼎上有日军侵华时留下的弹孔。

第五层平台上有一对石狮,是福建名匠蒋文子先生的杰作。

 

祭堂、墓室:

3分钟

1、祭堂前平台简介2、祭堂的建筑特点和规模、“天地之气”直额及三拱门上的“民族、民生、民权”题字3、祭堂内的布局:

色彩、十二根黑大理石柱、东西墙裙的《建国大纲》、内顶党徽图案及孙中山坐像4、坐像基座六幅石雕的方位和名称5、墓室门简介、墓室内部的建筑特色、圆形石圹的直径和深度,孙中山卧像简介6、墓穴简介

 

中山陵的修建依托紫金山,陵墓更显气势雄伟壮观。

从最下方的博爱坊到祭堂,我们已经走过了平面大约700米,高度大约70米的距离。

先生的祭堂与墓室依托着钟山气势,更显巍峨,让谒陵者感悟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与浩然正气长留天地之间。

第8层的平台上,有孙先生长子孙科一家敬赠的青石鼎。

祭堂前还有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捐赠的一对华表。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祭堂和墓室。

祭堂墓室的修建为一期工程,工程开始于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后的1926年3月12日,在祭堂的后面开辟墓包花园,内有中山陵建设史料展,用大量翔实的图片与文字资料展示了中山陵从设计、建设到奉安大典的全过程。

祭堂是陵墓的主体建筑,重檐歇山顶,丄覆蓝色琉璃瓦,坊额正中是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四字直额,祭堂正面有三扇拱形大门,在门楣上有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所书的“民族,民权,民生”六个篆字。

祭堂内采用云南的大理石铺地,十二根黑大理石柱采用四隐八显的手法,左右两侧的护壁上有孙先生手书的《建国大纲》全文。

顶上的斗式藻井是用马赛克镶嵌的国民党党徽。

祭堂正中孙中山坐像由法国雕刻家保罗.阿林斯基用意大利白石雕刻。

孙先生身穿长袍马褂,膝上摊着展开的文卷,双目凝视前方,神情沉思。

在坐像底部的四周,还有六幅浮雕,分别是如抱赤子,出国宣传,商讨革命,国会授印,振聋发聩,讨袁护国。

反映了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片断。

祭堂与墓室相通。

墓门分为两道,外门为两扇对开铜门,门额上有孙先生为黄花岗烈士手书的“浩气长存”四个字。

第二道门为单扇铜门,门上刻有张静江纂书“孙中山先生之墓”,墓室为穹隆状封闭式建筑。

顶部是用马赛克镶嵌的国民党党徽图案。

墓室中央是一大理石石圹,石圹中有孙中山先生的白色大理石卧像,是由捷克雕刻家高琪雕刻而成。

孙先生的遗体就安葬在石圹下5米深处。

自1929年6月1日到今天墓室从未被打开过。

 

附属纪念建筑:

1分钟

1、孙中山纪念馆2、音乐台、光华亭、行健亭、流徽榭

3、中山植物园(原总理陵园植物园)

4、廖仲恺与何香凝墓、谭延闿墓、紫霞湖正气亭

 

中山陵周围有许多附属建筑,孙中山先生纪念馆,原名为藏经楼,收藏有孙先生的图片资料及实物,在藏经楼后有三民主义碑廊。

藏经楼外有一尊孙中山铜像,是中山先生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捐赠的。

音乐台,是由美国旧金山华侨代表和国民党辽宁省党部捐资建造的。

此外还有光华亭、行建亭、流徽榭等社会各界捐建的中山陵纪念建筑。

中山陵的周边还有中山植物园,廖仲恺、何香凝墓,谭延闿墓、紫霞湖、正气亭等建筑,大家有时间可以前去游览。

各位游客,中山陵的讲解就到这里结束,我们接下来要游览的景点是灵谷寺,请各位游客30分钟后在停车场集合上车,谢谢大家!

 

明孝陵

景点概况:

1分30秒

1、明孝陵的主人、位置、建陵时间及名称由来2、宝城宝顶的特点

3、朱元璋生平

 

各位游客,我们即将参观的景点就是位于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的明孝陵。

明孝陵始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及其皇后马氏的合葬墓。

朱元璋1328年出生于安徽凤阳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7岁投身皇觉寺,1352年参加了元末郭子兴的红巾军,1356年领兵攻克南京,1368年登基称帝。

 明孝陵修建于1381年,1382年葬入皇后马氏,1398年朱元璋病逝后入葬于此,工程直到1413年才完工。

取名孝陵,一说是因为朱元璋主张“以孝治天下”,另一说是因为马皇后死后谥号“孝慈”。

故此陵明代称“孝陵”,到清代始称“明孝陵”,以示朝代的区别。

 明孝陵依托紫金山,陵园依山就势神道蜿蜒曲折,陵寝恪守中国建筑之传统,中轴对称,首创了宝城宝顶,前朝后寝的陵墓形制开创了明清600多年帝王陵墓之先河。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金门、碑亭:

2分

1、大金门的建筑特点及规模2、碑亭原来的建筑形式和现有的形式

3、碑亭的俗称4、功德碑简介5、碑文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大金门,当年明孝陵陵区从大金门的两侧延伸出一道45华里的外墙,把整个紫金山都包括在内。

 原大金门重檐歇山顶,顶覆有黄色琉璃瓦,现在屋顶和大门都荡然无存了。

只剩城座以及三拱门。

 过大金门,我们就来到了四方城,这里原来是一座碑亭,由于顶部毁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只留下了四面墙壁和四个门券,每边长26.86米,犹如一个四四方方的古城堡,所以南京人俗称它为“四方城”,城内有一座“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高6.7米,下面的碑趺高2.08米,称赑屃,传说为龙生九子之一,好负重,这块碑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明碑。

碑文是由明成祖朱棣所撰,全文有2746个字,共分为七部分,一、叙述其身世,出生句容大族;二、为民请命,发迹定远;三、平定天下,登基称帝、册中宫、立皇太子,分封同姓;四、废中书、设六部,亲掌兵权;五、重人才、建国学;六、生活简朴,嘱死后与马氏合葬孝陵;七、皇族子女57人名号及144句四言颂词一篇,碑文是对朱元璋一生的高度评价。

“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的落成是在1413年,这也是明孝陵工程结束的标志。

朱棣在大书特书朱元璋功绩的背后其实是在大树特树自己的威信,以此表明继承皇位的正统。

他原本在南京东郊的阳山派上万民工凿了一块巨大的碑材,其碑帽、碑身、碑座如果相加高达72米,因为过于巨大无法搬运因而弃之未用。

神道、梅花山:

2分30秒

1、石象路的六种神兽名称、数量及排列顺序2、望柱3、石翁仲路上文臣、武将的名称、数量及排列顺序4、棂星门复建的时间

5、孙权墓和赏梅胜地

 走过御河桥,我们就来到了明孝陵的神道,神道共分为二段,第一段是石象路,路的两侧从东往西依次排列有六种石兽,每组四只,两立两蹲。

狮子是百兽之王,象征帝王的威严;獬豸是传说中的法兽,象征君王的正直不阿;骆驼乃沙漠之舟,展示大明疆域辽阔,国家西域安宁;大象则是象征国泰民安,民心顺服;麒麟是中国神话传说的一种瑞兽,象征帝王的仁德;最后看到的这种动物是马,象征对帝王的忠诚。

在神道两侧安置这些石兽的主要目的一是表记朱元璋的功绩,二是展示大明的国力昌盛,三是祈望镇妖辟邪。

 走过石像路,前方是神道的第二段,翁仲路。

在路口有一对望柱,望柱又称华表,立于陵墓前的神道,又称陵表。

在这里有指示道路的作用,从这里开始,神道开始拐向正北方向。

翁仲路上有两对武将,身穿盔甲,手执金吾,身材魁梧;两对文臣,身穿朝服,手捧笏板,神情肃穆。

他们分别是一对青年的,一对壮年的,预示着大明江山后继有人。

神道的尽头,立有一座六柱三门的棂星门,原门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现在看到的这座棂星门是根据史料在2007年修复的。

这是谒陵时通行的礼仪之门。

 在石象路东侧,有一座小山,叫梅花山,神道围绕梅花山转了一个弯。

原来这座山是东吴时孙权的陵墓,在修明孝陵时曾有人建议将此墓移走,但朱元璋说:

“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留下给我看大门吧”,于是神道因此而弯曲,正好成为了明孝陵的天然屏障。

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南京著名的赏梅基地了。

金水桥、陵门、碑殿:

2分30秒

1、过金水桥2、陵门建筑特点3、“特别告示”碑及六国文字

4、碑殿内五块石碑的名称及内容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金水桥,金水桥的后方就是明孝陵的陵寝建筑,金水桥原本有五座,正对着陵宫的五座大门,后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清代只重新修复了三座,我们可以看到桥面与桥基的石雕任然是明代遗物,桥栏为清代重修。

从这里开始,建筑依照中国传统,坐北朝南,中轴对称。

 顺坡而上,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文武方门,这是陵宫的大门。

它黄瓦,朱门,红墙,相互映衬,尽显皇家的气派。

这座门是1988年根据史料重修的大门,在门前在墙外的东侧,有一座特别告示碑,立于宣统元年,上面用日德意法英俄六国文字书写,内容是告诫游人要保护孝陵。

 进了文武方门,我们就来到了碑殿,碑殿原为孝陵享殿前的大门,因大门在太平天国的战火中,清同治年间将毁坏的大门改建为碑殿,殿内共有五块碑刻,正中一块上刻“治隆唐宋”,为康熙皇帝手书,意思是赞誉朱元璋治理国家的功绩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

作为满清皇帝的康熙如此昭示天下,一方面表示了他对朱元璋的尊重和钦佩之意,另一方面也是有其良苦用心的。

康熙执政之初,汉人不服满人统治。

康熙深知,光靠满人高压政策是不行的,还须依靠汉人。

他一生六次南巡,五次亲谒明孝陵,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并在1699年第三次南巡谒陵时题“治隆唐宋”,借此笼络人心。

作为旁边两块是乾隆皇帝谒陵时所题的诗碑。

后面还有两块卧碑分别记叙康熙皇帝第一次和第三次南巡时谒太祖陵的纪事,上面有两江总督陶岱以及江南织造郎中曹寅所书的记录.

享殿:

1分30秒

1、享殿过去和现在的用途2、原来的规模及现在可见的景观

出“碑殿”,经过遍植巨柏的院落,前面就是明孝陵的中心建筑—享殿的遗址。

现存的台基为三层石须弥座,三层石栏杆,三层龙吐水,三层石丹陛(上陛为“二龙戏珠”,中陛为“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

,里面是供奉朱元璋及马皇后的神位。

原来的殿宇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我们现在看到台基地面上保留下来的56个巨大的石柱础,每个的直径都有0.91米,看到这里就不难想象当时的享殿是多么的壮观。

当年的孝陵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斗拱挑檐,高大森严,当时孝陵的规模远比北京十三陵明成祖的长陵享殿要大。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清代同治年间修复的三开间的小殿,规模已大不如前。

当年孝陵殿前的东西两侧还分别建有东配殿与西配殿,均毁于清代的战火,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两座配殿的基础保存完好。

 

方城明楼、宝城宝顶:

2分钟

1、方城明楼的布局2、建筑特色3、宝城、宝顶的规模、形状和建造特点4、坟的封土变化

经过内红门,走过升仙桥,眼前的建筑就是方城,方城是宝顶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筑,外部用大条石与巨大的砖石砌成,方城东西两侧各有八字墙一堵,墙面四角饰有砖雕花纹,这些砖雕是明代初年的代表作品。

内容有石榴、万年青、牡丹等,象征子孙繁衍、江山永固、幸福美满。

经历600多年,花纹仍清晰完整,因而十分珍贵。

穿过方城正中54级甬道,迎面就是宝城的南墙,正面可见用十三层条石垒筑,上书“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据说这七个字刻于民国初年,是用以回答游人询问的。

从宝城与方城之间的东西夹道折向南拾级而上,可以登上明楼,它原先是一座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的精美建筑,后毁于清代太平天国的战火,仅存四壁,从2008年起对明楼楼顶进行修复,2009年明楼加顶保护工程完成,重现明代原貌的恢弘气势。

已修复的明楼于2009年7月正式对游客开放,里面展出了明代分布在全国的十九处帝王陵墓的图片资料。

方城后面就是宝顶,它是一个直径大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宝顶上树木参天,它的下面就是朱元璋马皇后埋葬的玄宫。

宝城就是围绕宝顶周长约1100米的砖城。

朱元璋所开创的前朝后寝、宝城宝顶的皇陵形制开创了明清500多年帝陵的先河。

明清两代的宝城宝顶的区别主要是明代的宝顶大致为圆形,清代帝陵的宝顶改为椭圆形了。

 

中国古代的帝王陵墓形制最初为秦汉时的方上,代表陵墓为陕西的秦始皇陵;唐代改为依山为陵,代表陵墓有陕西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唐乾陵;宋代帝王陵为规模比较小的方上,元代帝王陵墓墓而不坟,地表没有任何建筑;明代朱元璋首创了宝城宝顶、前朝后寝的陵墓形式,一直影响和规范着明清500多年的二十多座皇陵。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今天的参观就要这里结束,感谢大家对我的导游工作的配合,欢迎您再次游览明孝陵!

 

灵谷寺A/B

景点概况:

1分钟

1、灵谷寺的历史沿革2、御赐“天下第一禅林”

3、“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的由来

 

各位游客,我们今天参观的是南京东郊著名的灵谷寺风景区。

灵谷寺的前身是南朝梁代的宝公院,公元514年,高僧宝志圆寂后,梁武帝的女儿在紫金山下独龙阜玩珠峰修建了五层舍利塔安葬其灵谷,南唐时为开善道场。

宋为太平兴国寺,明初为蒋山寺。

明初朱元璋为自己修建陵墓。

将蒋山寺迁建到今天的所在地。

朱元璋为寺庙赐名灵谷禅寺,并题写“天下第一禅林”的匾额。

当年规模宏大的寺庙不幸在清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只留下了烧不掉的无梁殿。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为纪念北伐牺牲的将士,选定灵谷旧址为阵亡将士公墓。

新中国成立后,把这里改名为灵谷公园。

 

万工池、大门、大仁大义坊:

2分钟

1、“万工池”名称及其由来2、大门的建筑特点、门匾和题者、门前石狮的由来3、大仁大义坊的建筑特点、正面和背面的匾额、貔貅的作用和来历

 

在中轴线最前方我们看到的这个半圆型的水池,就是寺庙前常见的“放生池”,是供香客行善放生之用。

相传朱元璋建寺时看到这里有山景无水景,下令一万军工在此筑池,所以也叫“万工池”。

在放生池的后方,我们看到的大门就是灵谷寺的正门---红山门。

这里原是寺庙金刚殿旧址,民国时期,被改建成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大门,单檐歇山顶,上覆绿色琉璃瓦,瓦当上有烧制精美的国民党党徽图案。

原先门上是蒋介石手书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现在门额上悬挂的是我国著名书法家钱松喦先生所书写的“灵谷胜境”四个大字。

门前的这对石狮,是建公墓时北平军分会赠送的。

走过红山门,穿过青石甬道,在42层台阶的原天王殿的旧址上,有一座六柱五门十一楼高10米的大牌坊。

它是仿照北京十三陵的大牌坊修建的,牌坊前的石台上,有一对汉白玉石刻,名貔貅,是传说中黄帝阵前猛兽,冲锋陷阵,一往无前。

是原陆军十七军赠送,用以象征阵亡将士忠勇威猛。

牌坊五间坊门的额枋上嵌有瓷质国民党党徽的图案,中门夹坊上刻四朵梅花图案,牌坊两面均有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先生所书的题额,正面书有“大仁大义”四个字,背面书有“救国救民”,这座牌坊我们也称为“大仁大义”坊。

 

无梁殿:

2分30秒

1、建造时间、规模和特色2、内部陈设:

中拱佛台、四壁所嵌110块青石碑及辛亥革命名人蜡像的内容

前面这座古老的建筑是明代的遗物。

最初殿内供奉的是无量寿佛,所以又

称无量殿。

殿东西长54米,宽38米,高22米,上下都是砖石结构,没有动用一根木头和钉子,所以又称无梁殿。

民国时期,成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的祭堂。

大家抬头往上看,无梁殿上方重檐九脊,正脊上还有三个喇嘛塔,它建于公元1381年,从明代保留到今天,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南京灵谷寺的无梁殿与苏州开元寺、山西显通寺、峨眉万年寺的大殿,并称中国四大无梁殿。

我们眼前的这座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古老的一座无梁殿。

虽然是砖石修筑,但却仿照了木结构建筑的造型。

大殿内有横向的三排筒子券,前后两券较小,中券高14米。

中券正中有三个券龛,最初这里供奉的是西方三圣,民国时改为石碑。

中碑为“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左侧为“国父遗嘱”,右侧为民国时期的“国歌”。

在无量殿四周的墙壁上,镶嵌有110块太湖青石碑,按照民国时期的阵亡将士牺牲的战役地点、军队编制、军阶职务排列,刻有33224位阵亡将士的名字,以示纪念。

九十年代初,这里开辟了“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馆名由前国民党要人陈立夫书写,共展出了22组场景,塑造了孙中山、宋庆龄、黄兴、周恩来、蒋介石等57位人物,真实地再现了辛亥革命时期的人物和历史事件。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封建满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对中国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今年正是辛亥革命胜利一百周年,今天我们通过这一组组生动的画面,再次重温那段革命的往事,更是意义不同。

 

一号公墓、松风阁:

1分30秒

1、一号公墓的位置2、公墓的主人

3、墓地的建造特点及周边绿化4、松风阁的建筑特点及名称演变

 

无梁殿的后方是一个大草坪,明代为灵谷寺五方殿的旧址,民国时期改建为阵亡将士公墓的一号公墓。

墓园中心花坛中有一棵高大茂盛的桂花树,被称为金陵桂花王,今天灵谷寺以深松桂海而著称,每年秋天的灵谷桂花节的主会场就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庆典。

一号公墓原有墓穴1624个,藏入在北伐、抗战、内战中阵亡的将士1029人。

采用的是代表葬的形式。

其中有1932年在淞沪抗战中牺牲的128位烈士,我们看到的在墓墙前东西两侧立有两块纪念碑,分别为纪念第五路军淞沪抗战阵亡烈士纪念碑以及纪念第十九路军淞沪抗战阵亡烈士的纪念碑,以示不忘“1.28”事变。

绕国西式公墓围墙,后方我们看到的是“松风阁”,重檐庑殿顶,外观古朴典雅,内为走马楼形式。

明代这里是寺庙的律堂,清代是观音殿,民国时期改建为“阵亡将士纪念馆”,由蒋介石亲题馆名。

1937年南京沦陷后,烈士的遗物遭到破坏,后无法恢复,现在已经变成了游客驻足休憩的场所。

 

灵谷塔:

2分30秒

1、原塔和现塔的用途2、现塔的建筑时间、层数、高度等

3、塔基座简介4、塔内二至九层石碑及内容

在公墓中轴线的顶端,就是造型精美的灵谷塔。

前方在广场的中央还有一

座石鼎,鼎身上有“铭鼎垂勋”四个字,是当时安徽省主席刘振华赠送给公墓的。

原来这里就是明代灵谷寺修建的宝公塔原址,民国时期造公墓时,因不合时宜,便将宝公遗骨与塔迁移到西侧的密林中。

中轴线最南端的“阵亡将士纪念塔”修建于1933年,后改名为“灵谷塔”塔为钢筋水泥结构,仿照古典楼阁式建造,优美典雅,富有民族特色。

塔基是直径30米的平台,台基上的丹陛石,雕有“日照山河”图。

灵谷塔是目前南京地区最高的塔,塔身九层八面,高61米。

在塔的四个门楣上,前门有“灵谷塔”三个字,后门题有“有志竟成”,侧门是“成功”“成仁”,外墙壁上还有有蒋介石亲手所书“精忠报国”四个字。

灵谷塔为可以登临的楼阁式塔,塔内有螺旋式石梯252级,请各位游客朋友跟随我一起,登上塔顶,欣赏钟山美景,感受灵谷松风。

在塔内2——8层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镶嵌在墙壁上的石碑。

2—4层的内壁上,刻有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草书,内容为孙中山先生在黄浦军校北上时的告别词。

5---8层的内壁上,是国民党元老吴敬恒的纂书,内容为为孙中山先生黄浦军校开学训词。

登临九层,没有碑刻,供游人登高赏景,有“高瞻远瞩”之意。

极目远眺,林木葱茏,使您赏心悦目,钟山气势,尽收眼底。

灵谷寺风景区除了我们参观的中线景点之外,还散落着许多历史建筑遗存,在今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