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的南京景点导游词五篇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3802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借鉴的南京景点导游词五篇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借鉴的南京景点导游词五篇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借鉴的南京景点导游词五篇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借鉴的南京景点导游词五篇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借鉴的南京景点导游词五篇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借鉴的南京景点导游词五篇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借鉴的南京景点导游词五篇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借鉴的南京景点导游词五篇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借鉴的南京景点导游词五篇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借鉴的南京景点导游词五篇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借鉴的南京景点导游词五篇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借鉴的南京景点导游词五篇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以大成殿为中心的南北中轴线及两侧的主要建筑和以明远楼为中心的江南贡院陈列馆成为夫子庙地区最主要的旅游观光点。

  夫子庙地区由于悠久的历史、方便的水上交通,使其在夫子庙出现之前,就已成为古代南京比较有名的"

佳丽地"

和名士聚居地,因此除了以上所述主要景点外,还有吴敬梓故居、古桃叶渡、萃苑、百年老店一条街、文德桥、王谢故居、乌衣巷、媚香楼等景点。

  现在我们已站在夫子庙中轴线的起点部分--夫子庙广场。

环顾四周,南有泮池、照壁、木坊,东西两侧有聚星亭、魁光阁及商业区,北有中轴线上主要建筑大成殿和分布于孔庙东西两侧的东、西二市,形成了夫子庙地区区别于其他城市孔庙的独特氛围,即历史上形成的庙市合一的格局。

  请看广场前的这一条河,它叫秦淮河,是南京人民的母亲河,全长110公里,孕育了早期的南京文明。

流经广场的这一段是内秦淮河的一部分,建庙时被改造为泮池,因曲阜孔庙泮水流过而得名。

南岸的一堵红墙,是建于明万历(1575年)年间的大照壁,长达110米,气势磅礴,为全国照壁之最。

照壁起遮蔽和装饰作用,是整个夫子庙建筑群的开始。

泮池北岸石栏则为明正德(1514年)年间所建,是历经了沧桑变迁之后,成为夫子庙建筑群中唯一保存最好的古代建筑小品,抗战前曾加以修整。

游人至此,凭栏小憩,观览秦淮秀色,心旷神情。

  泮池西侧的文德桥现为汉白玉桥。

因儒家提倡文章道德而得名。

因为桥向与子午线方向一致,所以每逢农历11月15日子时左右,皓月当空,凭栏俯视,在桥的两边分别可看到桥影将河中明月分成两个半月,被称为"

文德分月"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一书中就有记述,如果您有机会的话,不妨在农历11月15日来文德桥边看一看。

  文德桥南乌衣巷口的一组徽派建筑群,为"

王谢古居"

作为东晋豪族王谢两大家族聚居区,影响比较大,尤其是唐刘禹锡名作《乌衣巷》的诗句,使乌衣巷、王谢旧居变得非常有名,现为"

南京六朝历史文化陈列馆。

"

大家有时间可以进去参观参观。

  现在我们看石栏北侧是新复建的天下文枢坊,表明此处为天下文化中心。

三门四柱,颇为壮观。

在古代,它与后面的棂星门对应,用于帝王出巡朝圣祀孔,中间高门坊是皇帝幸临的御道,左右供郡亲王出入,一般的官员臣民不能通行,因而平时都用木栅栏封闭起来。

  庙前广场西侧的聚星亭,六角飞檐、古朴大方,外表看双重飞檐翘角,貌似两层结构,其实只有一层,亭名取群星聚集、人才荟萃之意。

再请看东边,临水而立的小院子是魁光阁,阁内的魁星亭,三层六面,下临秦淮,景致独特。

古有"

奎主文章"

之说。

奎星即魁星,是文运兴旺之兆,是科举时代考试夺魁的象征,因而魁星被历代学子奉为神灵。

魁光阁与聚星亭东西犄角相望,互为呼应,融为一体。

  庙前广场北面的石砌坊门,是孔庙第一道大门--棂星门,六柱三门,古朴优美,中间横楣刻有篆文"

棂星门"

棂星是古代天文学中的"

文星"

,取名之由是要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的意思。

三门之间镶嵌有牡丹图案的砖刻浮雕,精雕细琢,美仑美奂。

石柱顶端皆用云板,即华表之意,作为一种标志。

此乃皇帝祭孔的仪门。

  走过棂星门,我们就来到大成殿的大成门前。

  大成门,又称戟门,是夫子庙的正大门,两旁为持敬门。

封建时代只有官员可以由大成门出入,一般士子只能从旁门进出。

进入门内,左右分别树有四块古碑;

东边有元至顺二年(1331年)的《封至圣夫人碑》和《封四氏碑》,西边有公元1330年的残碑《集庆孔子庙碑》和由市政府迁来的南齐永明二年(484年)的《孔子问礼图碑》。

以《孔子问礼图碑》为著。

  院落通甬两旁排列了孔子十二门生中的八位,即闵损、冉耕、冉求、端木赐、冉雍、宰予、言偃和仲由,均由汉白玉雕刻而成,状甚虔诚,栩栩如生。

  向前看,大成殿前的平台为丹墀,俗称露台,高1.4米,东西宽21.8米,南北长14.0米,四周围以石栏,有云头望柱24根,台前两角设有石灯笼。

此露台用作祭祀和歌舞。

露台中央的孔子雕像格外引入注目,青铜质地,高达4.18米,重2.37吨,做工精细,惟妙惟肖,体态丰盈,面部慈祥、深沉,眉宇间透露出伟大思想家特有的睿智,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露台两旁原是两庑,是供奉孔门七十二贤人牌位和存放祭祀、仪礼、佾舞用具的处所。

现缩为小两庑,改为碑廊,陈列有赵朴初、林散之、武中奇等著名书法家墨迹的碑石30余块,供游人欣赏。

  南京景点导游词

(二)

  南京国防园始建于一九九二年八月,总占地300亩。

现在大家看到门楼上五个镀金大字是江泽民总书记在建园前专门为公园题写的园名。

  国防园的所在地,远在公元前333年楚威王修建的金陵邑城堡;

其后,东吴孙权鉴于石头山地势险要,为扼守建康门户,于公元212年在金陵邑旧址上筑石头城,建烽火台;

东晋义熙年间,又建造“入汉楼”,成为建康军事重镇;

唐末再修石头城,到明朝,朱元璋又扩建了中外闻名的南京城墙,对石头城进行了加固和修复。

现在山的西面脚下有一公里多的城墙,是历史的原物。

城墙上有块巨石,因大自然的风化,酷似狰狞恐怖的鬼脸,所以这段石城遗址又名鬼脸城,是著名的石城风景区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九七五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同志专程陪同朝鲜首相金日成前来参观。

  昔日的军事重地,召集已成为南京市著名的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场所。

她由国防教育馆、军兵种馆、英模馆、国防科技馆、重兵器场、模拟演练场和军体娱乐园等组成。

“国防教育馆”名有原军委副主席刘华清题写;

“军兵种馆”名由国防部长迟浩田题写;

张爱萍、江渭清、杜平、向守志等领导也分别为国防园题了词。

  右侧大草坪上的双拥模范城纪念碑,是南京市1993、1994、1997三年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后,收集了邓小平同志的手迹专门铸成的。

石塑的两手紧握,象征军民携手并进;

她像一个嘴巴,象征军民唇齿相依。

  现在,我们看到的展览馆二楼,正是新近对外开放的“神舟”号飞船展示厅,厅内展出我国发射回收成功的“神舟”号载入飞船模型,它按照原物尺寸的三分之一,由国家航天工业总公司特为南京制作,这是全国首次公开展出的“神舟”号仿真模型,是寻常人不易看得见的。

这个模型与“神舟”号飞船原物一模一样,这次可以请大家亲眼目睹并仔细参观拍照留念。

这个展览馆内还同时展出了大量的长征火箭和宇宙飞船的大量实物照片及文字资料。

这种参观机会也是不多的。

  在展览馆的后面一座馆,正是大家最感兴趣,也是最有刺激的新近开放的“太空遨游馆”。

它通过国家航天部特制的大型动感平台和宽银幕电影,运用高科技的声、光、电、3d动画和仿真模拟等手段,使观众随着座椅左右、上下、前后摇摆振动,加上配合默契的银幕视觉技术,您就仿佛逼真地乘在太空飞船里,进行紧张而又舒畅、惊险而又飘渺的“太空遨游”,使您产生身临其境,前所未有的感觉。

“遨游太空、其乐无穷”。

各位游客请不要失去这个难得的机会,不妨去亲自体验一下。

  南京景点导游词(三)

  各位游客:

南京有两座保存完好的古典名园,一座是曾经作为太平天国天王府的煦园,另一座是建于明朝初期,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瞻园。

现在我们将去参观的是瞻园。

  【历史沿革;

明朝王府--杨秀清东王府--“中统局”杂院】

  在前往瞻园途中,我先来介绍一下瞻园的历史:

瞻园位于南京夫子庙西瞻园路。

初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原为朱元璋称帝前的吴王府,后赐给明初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作为他安度晚年的府邸花园。

  在600多年的历史经历中,瞻园几易其主。

清代,中山王府改成江宁布政司所在地,瞻园由私家花园变成行署园林。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先是作为东王杨秀清的东王府,继而又成了夏宫副丞相赖汉英的邻国。

太平天国失败后,遭到清军破坏。

同治四年、光绪二十九年曾两次重修。

国民党统治时期,这座江南名园曾是国民党“中统局”的杂院,荒芜不堪。

新中国成立后,1960年在刘敦桢教授的主持下开始整建,历时六年,到1966年,建成目前所见的面貌。

  【乾隆与瞻园--瞻园总体概况】

  瞻园到了。

各位现在看到的赡园大门上的砖刻,“瞻园”二字,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皇帝)的手迹。

据历史记载,乾隆下江南时来到江宁(南京)曾驻此,并题有“瞻望玉堂”四字,瞻园之名也由此而来。

乾隆对瞻园风光十分垂青,回京后还命人在京城北郊长春园中仿照瞻圆形式建造了如园,足见瞻园园艺的精湛。

  的确,瞻园作为江南名园,风景优美,布局合理。

整座园林既有人文景观,又有自然景观,游人到此,定会心旷神怡,赏心悦目。

  南京景点导游词(四)

  孙中山先生去世之前就已经流露出长眠于此的愿望。

在孙中山先生去世那天,就成立了丧事筹备委员会,由他的夫人宋庆龄和他的儿子孙科负责。

当时对他老人家的陵墓设置还是比较有争议的,有人说,孙先生他是一个帝王,他的陵墓应该根据帝王的陵墓来建造,象这里有明孝陵,孙权的陵墓等等;

而又有人说,孙先生是继往开来的,他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王社会,建立了民主共和,他应该不同于以前的帝王,所以他的陵墓应该要特殊一点的。

最后没有办法,只好向全社会征集这个陵墓的设计方案。

终于山东人青年设计师吕彦直,他设计了这个警钟型的方案被评为一等奖。

  好,我们现在所站的位置是当时警钟型的下摆,那在我们的后面就是孝经鼎,是当年中山大学师生集资捐赠的。

当年孙中山先生去世有遗言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需警钟长鸣”从空中往下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不同于其他帝王陵墓的地方。

比如说其他帝王陵墓都会有石人,石兽之类的牺牲或者翁仲,那我们的孙中山先生当然不可能有这样的东西啦。

好了,各位先来看一下这个半月型的警钟型广场,这里有8棵南京市的市树雪松。

这8棵雪松就代表了给孙中山先生守陵的8个士兵。

当年国民党在南京被解放的时候都南撤,惟有给孙中山先生守陵的士兵没有撤,一直守到等共产党的士兵来了之后交接为止。

那么有人猜测到底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到底在不在这个地方,说在广东也好,说在钟山也好,这个有很多种说法,那他的陵墓他的遗体一定是在这里的无疑。

  在这个广场前方,有一个牌坊,那这个牌坊依然是沿袭了古代帝王陵墓的建筑风格了。

牌坊是用来歌功颂德的。

那么这个牌坊上方有两个字博爱,是孙中山先生亲笔手书的,其实也是对老人家高度的概括和写照。

好,大家请看,这个博爱坊中间两根柱子是有一点不同的。

第二根中间是接上去的,曾经中山陵也是遭受过日本人的轰炸,这里就是后来补上去的。

  现在我们到了陵门,首先我们来看瓦的颜色是蓝色的。

前段时间我跟大家说过,在中国园林建筑和中国传统中一般来说瓦片是黑颜色的,因为它是五行当中属于水的,水能压火,这样可以防止火灾。

在中国人传统的五行观念中,那为什么是蓝色的呢?

因为国民党的代表颜色是蓝色,代表青天白日,我们可以看到中间这根陵门的上面是断掉的,为什么会断掉呢?

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是日本人炸掉的,还有人说是当时建的时候钱不够了,其实当时设计的时候是有一点点误差,是后来补上去的,后来那些钱是由南京市人民捐款的。

去年连战来大陆时就是跟我们一样从这个路过去的。

  为什么连战,宋楚瑜等来大陆时第一个去的地方是中山陵吗?

因为孙中山不仅是我们大陆的国父同时也是台湾的国父,因为他的一系列理念都是被我们所认同的。

连战先生来中山陵时题了四个字:

中山美陵。

后面写了他的名字,短短的六个字,连战先生写了三个错别字,为什么呢?

文化程度不高?

呵呵,开玩笑的。

中山美陵的美字少了一横,为什么少一横,因为连战先生觉得两岸尚未统一,美中不足。

这个陵字少了一撇,下面是个又字为什么不是反文旁呢?

因为他要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陆当权政府,我们台湾国民党政府一直是承认一个中国的,而且他是六十年后又来中国的。

这个战字少了一点,因为战字分开是占和戈是战争的意思,他没写是说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南京是个让人感觉很沉重的城市,但是这其中的原因是因为它的历史文化基础太深太多了。

  南京景点导游词(五)

  各位朋友,来到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你们一定想去看看当地最有名气、最具特色的景点吧,到了南京,如果没去中山陵,可以说你只看到了半个南京城。

尽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称,拥有“金陵四十景”等众多名胜古迹,但中山陵无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个。

  说起中山陵,当然要提到它的主人--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孙先生本名孙文,字逸仙。

外国友人都称呼他为“孙逸仙博士”。

因为他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用过“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国内被尊称为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他少有大志,先后求学于檀香山、香港等地,毕业后在广州、澳门等地行医。

后来他弃医从政,并于1905年在日本组织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著名纲领,及“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孙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于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

此后,经历了“袁世凯窃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等风风雨雨,1921年他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

在1924年1月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同年11月他应冯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讨论国家大计,终因积劳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孙先生生前选定的。

这里视野开阔,气象雄伟,的确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

你们也许会问:

孙先生出生于广东,逝世在北京,毕生为革命奔波于各地,为什么要选择南京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呢?

据说,早在1912年孙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灵谷寺的住持和尚就曾向他推荐过这块“前临平川,后拥青嶂”的风水宝地。

当年3月31日,中山先生为求南北和平统一,毅然辞去总统之职,4月初的一天,他与胡汉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带打猎,来到现陵墓所在地休息。

孙先生环顾四周,对左右说,我将来死后,想向国民求得这块土地以安葬(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

当然,紫金山的气势风水还不是孙先生作此决定的根本原因。

孙先生临终前嘱咐:

“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

”因此,尽管孙先生在南京停留时间并不长,但南京对于孙先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他选择南京紫金山为墓址,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激励革命同仁。

  为尊重孙先生的遗愿,由孙夫人宋庆龄、孙科等人组成的孙中山葬事筹备处实地察看,选好陵址,划地2000亩修墓,又登报悬奖,征集陵墓设计方案。

在众多应征者中,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被一致评为首奖,他本人也被聘主持全部工程。

1926年3月12日孙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举行了奠基典礼。

历时3年多,耗资150万银元,中山陵终于在1929年春竣工。

令人惋惜的是,留学美国、才华横溢的青年建筑师吕彦直在主持建陵过程中,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不幸与孙先生一样身患肝癌,在工程临近尾声时病逝,年仅35岁。

1929年6月1日举行奉安大典,孙先生的遗体从北京运到南京。

从此60余年,孙先生一直长眠在这里。

  中山陵的建造可以说是南京城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

当年为了迎接孙先生灵柩,南京修筑了第一条柏油马路--西起中山码头,东至中山门,长达24里的中山路。

直到今天,中山路依然是南京最主要的交通干道之一。

同时改造翻修了明代城门朝阳门,并改名为中山门。

在中山门到中山陵之间还修筑了一条陵园路。

如同巴黎人以香榭里舍大道为骄傲,纽约人为第五大街而自豪一样,南京人对自己城市美丽的林荫大道最是得意。

而这条长达3公里的陵园路无疑正是南京林荫道的最佳代表。

在这条“绿荫长廊”两侧,种植着南京最主要的行道树----梧桐。

人们习惯上称它为法国梧桐,但追根溯源起来,它可是我们中国的“土特产”,只因当年法国人将它从云南移植到上海法租界,才得了现在这么一个土洋结合的名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