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相貌各异的我们》优质课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73262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4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相貌各异的我们》优质课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相貌各异的我们》优质课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相貌各异的我们》优质课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相貌各异的我们》优质课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相貌各异的我们》优质课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相貌各异的我们》优质课教案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相貌各异的我们》优质课教案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相貌各异的我们》优质课教案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相貌各异的我们》优质课教案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相貌各异的我们》优质课教案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相貌各异的我们》优质课教案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相貌各异的我们》优质课教案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相貌各异的我们》优质课教案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相貌各异的我们》优质课教案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相貌各异的我们》优质课教案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相貌各异的我们》优质课教案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相貌各异的我们》优质课教案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相貌各异的我们》优质课教案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相貌各异的我们》优质课教案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相貌各异的我们》优质课教案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相貌各异的我们》优质课教案设计.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相貌各异的我们》优质课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相貌各异的我们》优质课教案设计.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相貌各异的我们》优质课教案设计.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相貌各异的我们》优质课教案设计

2019-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相貌各

异的我们》优质课教案设计

一、教学分析

《相貌各异的我们》选自教科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生物多样性》单元的第五课。

本单元前四课学生研究的是生物种类的多种多样,这节课以生物家族中我们最熟悉的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使学生建立同一种生物不同的个体也是多种多样的认识,从而丰富他们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这样一种描述,没有人会产生怀疑,对于有着多次研究生物经历的六年级小学生来说也不例外。

在学生的经历中,他们可能有过这样的认识:

不同的动植物长相不同,同一种生物也有许多差异。

但是这样的认识可能是模糊的,很少有学生去仔细地琢磨或求证过。

经过前四课的研究,不同的生物有各种不同的特征,在学生的头脑中已逐步清晰起来,与此同时,对于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间的差异也就成为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他们会很自然地将这些差异与生物的多样性联系起来,这也就成为本课学生认识发展的生长点。

而且,本课的学习以我们人类自己作为研究对象,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刺激和绽放他们的探究热情。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发现问题——自主探究——交流汇报——课外拓展”的主线贯穿,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始至终沉浸在研究的氛围之中。

本课教学并不只是让学生单纯地形成“找不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的认识,而是以一个个有意义的活动为载体,引导孩子们亲身经历、亲身体验用数学的方法分析科学的问题,使他们的证据意识、求真意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2.认识生物有不同的性状特征,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造就了多样的生命个体。

3.意识到同学之间相互协同工作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镜子。

2.教师准备:

教师相貌性状分析表、学生相貌性状分析表、小组相貌性状调查统计表、班级相貌性状调查统计表、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视频情景导入

(教师课前拍摄所教班级相貌特征典型的同学照片:

个人、两人合影等,把照片做成PPT展现出来,提示学生可以边看边叫出同学们的名字,最后定格在相貌差异较大的两位同学相貌上。

1.提问:

你是怎么一眼就认出照片上的同学的?

(学生可能回答:

熟悉、相貌各不相同……)

2.谈话:

(手指最后两位同学相貌特写)说说看,你是怎么区别***同学和***同学的?

(学生列举他们的相貌差异。

3.质疑:

你们认为能找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吗?

(学生回答时要求他们说明理由。

4.谈话:

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我们的相貌。

(板书:

我们的相貌)

(二)自主探究

活动一:

观察我们的不同,明确五个性状的简单分类标准

1.谈话:

(出示两位陌生同学正面及侧面照片)这两位同学来自我们湖北,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他们的相貌有什么不同?

比一比哪个小组观察得最仔细、发现得最多。

2.学生小组讨论、观察,并做好记录。

3.分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回答:

头发、脸型、眉毛、眼睛、鼻子、嘴唇、耳垂、下颌、肤色……各不相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相机引导学生找出更多的不同特征。

4.谈话:

就相貌,他们表现出这么多的差异,这么多的相貌特征一节课研究的完吗?

(研究不完)我们选取其中的5个特征:

前额、眼皮、下颌,耳垂、头发进行研究。

5.分别出示5个特征的对比图片。

(学生观察,明确5个特征的简单分类标准:

①前额发际简单分为平发际和V发际两大类;②眼皮简单分为有双眼皮和无双眼皮;③头发简单分为直发和卷发;④下颌简单分为下颌中央有沟和下颌中央无沟;⑤耳垂简单分为无耳垂和有耳垂。

并找到自己属于哪一类。

活动二:

探究性状编码图

1.提问:

(出示5个特征简单分类标准)就耳垂这一特征,可以分为几类人?

(两类,一类是有耳垂,一类是无耳垂。

2.提问:

两个特征呢?

三个特征、四个特征、五个特征呢?

可以将我们分成多少类?

你准备怎么分?

3.学生讨论,研究分类方法。

4.学生汇报:

①用数学方法直接算出32类。

②从耳垂出发,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利用枝状图将我们分成32类。

③从眼皮出发,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利用枝状图将我们分成32类。

……

(学生的分类方法各不相同,有从眼皮入手开始分类,有从耳垂入手开始分类,有从下颌入手开始分类……标准不统一,会导致我们研究不准确,教师可根据课堂上的情况,和学生一起明确一种分类方法,并围绕统一的分类标准展开研讨。

3.谈话:

刚才我们所说的耳垂、眼皮、下颌、头发、发际这些特征在生物学上被称为“性状”。

4.出示性状编码图,请同学们找到老师的性状编码。

5,你们能用同样的方法找到自己的性状编码吗?

活动三:

做一次班级相貌普查

1.出示课件,介绍活动要求:

(1)个人完成《我的相貌性状分析表》,找到自己的性状编码。

我的相貌性状分析表(姓名:

相貌

性状

有耳垂

无耳垂

“V”

发际

平发际

下颌中

央有沟

下颌中

央无沟

卷发

直发

有双

眼皮

无双

眼皮

我的性

状编码

我的

特征

(2)各小组完成《小组相貌性状调查统计表》。

第()小组性状编码统计表

性状编码

人数

2.分小组汇报《小组相貌性状调查统计表》,教师利用电子表格统计,生成全班相貌性状统计图。

3.提问:

观察班级性状编码统计图,有什么发现?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符合某一性状编码的人数比较多,有些性状编码栏里仅一人。

教师可请性状编码栏里仅一人的同学起立,汇报自己的性状特征,同学们发现他们都是班上的唯一。

还有许多性状编码栏里的统计数据为零,这必然引起学生的思考。

活动四:

我们的相貌是唯一的吗?

1.请某一性状编码人数比较多的同学上台,请一位学生为代表,汇报相同的5个性状。

其他学生观察这些同学的相貌。

2.提问:

这些同学的性状都相同,他们长得像吗?

(不像)为什么?

(他们的脸型不同、性别不同、肤色不同、性格也各不相同……)

3.小结:

虽然他们的5个性状都相同,但随着性状的增加,我们的相貌仍然是千差万别的,你还是你,他还是他。

4.谈话:

5个性状就可以将我们分成了32类,6个呢?

(大屏幕显示——64类)7个性状呢(大屏幕显示——128类)?

8个呢(大屏幕显示——256类)?

(随着性状的增加,大屏幕依次显示9、10、11、12、13、14、15、16、17、18、19、20),20个性状可以将我们分成1048576类,(再出示40个性状)提问:

可以分成多少类呢?

大家猜一猜!

(学生无法计算出。

5.停留3秒钟,出示答案:

超过1万亿类。

6.提问:

我们之间的性状差异难道仅仅只有40个吗?

(远远不止)对,还有很多很多(教师用省略号表示)。

7.谈话:

世界人口大约有65亿,你认为能找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吗?

(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推论,40个性状就可以分成超过一万亿类,可是全世界人口只有大约65亿,因此找不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

8.谈话:

(大屏幕出示身份证、教师证、毕业证等有效证件)因此,我们生活中的有效证件,都是以相貌作为重要标志之一。

9.谈话:

子代与亲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或多或少存在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变异。

(板书:

变异)正是因为变异,才让我们彼此相貌各异。

(在“我们的相貌”后画上箭头,并板书:

各异)为此,科学家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0.播放关于变异的视频资料(此环节作为机动环节,视课堂教学具体情况而定)。

11.小结:

今天,我们用数学的方法研究了相貌各异的我们。

如果用这样的方法研究某种动物或植物,你们认为能找到相貌完全相同的动物或植物吗?

(不能)是啊,正如伟大的科学家达尔文所说:

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不仅人类如此,所有的生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我们这个生机勃勃的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是那样的丰富多彩,那样的令人惊奇!

今天,我们只是初步感受生命的奇妙,关于生命科学,还有很多很多的奥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三)课外拓展

回家以后,请同学们完成两项活动:

1.找找自己从小到大的照片,观察比较一下自己的相貌都有哪些变化?

2.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观察彼此的相貌,看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纵观本课,我们做了以下探索。

1.     调整教材,努力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本课课题是《相貌各异的我们》。

从开课到结束,始终没有出现课题,而是将课题变成问题:

学生通过PPT欣赏本班同学的照片,孩子们一个个轻松叫出彼此的名字,研究活动从问题开始:

你是怎么一眼就认出照片上的同学的呢?

答案锁定在“相貌”上;能找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吗?

大家产生两种观点:

能和不能。

整节课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在进行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事实自行认识到:

找不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

试想:

如果一开始就出示课题《相貌各异的我们》,不就相当于直接教给学生答案了吗?

学生哪里还有探究的兴趣,哪里还有思考的空间呢?

2.引领学生亲历亲为,让探究贯穿课堂始终

学生带着疑问,开始研究我们的相貌。

我们按照“有”和“无”的标准,将5个性状简单分为两类,此时,让学生观察,就耳垂这一个性状,可以将我们分成有耳垂和无耳垂两类,增加1个、2个、3、4个到5个性状,可以将我们分成多少类人呢?

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分成32类,也没有急于出示性状编码图,而是继续由学生讨论、自行探究分类方法,同学们得出的方法五花八门、多种多样,但由于标准各不统一,会导致统计的结果不准确,在征得学生同意后,老师出示自己的分类方法和大家分享,让学生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深入研究。

整个过程师生都是处于平等的地位,没有灌输,更没有将结果强加给学生,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学到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到学科学需要树立求真意识,学会用数据说话。

3.     注重学科整合

学生通过设计分类方法,自行探究计算出5个性状可以将我们分成32类,再利用教师提供的标准统一的性状编码图,找到了自己的性状编码,通过组长统计汇报,将观察的范围从小组成员扩大到整个班级,最后由教师将全班同学的性状编码进行整理,现场大屏幕生成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五个性状将全班36名分成16类,其中某一性状编码号的人数最多,有一些性状编码的人数最少,仅一人,初步证明这些同学在我们班是独一无二的。

由此生出新的问题:

请出性状编码最多的同学,他们的5个性状都相同,长得像吗?

为什么一点儿也不像呢?

学生现场仔细观察这几位同学,就会发现:

他们虽然5个性状都相同,但随着其他性状的增加,他们的相貌仍是千差万别的。

由于5个性状将我们分成32类这一规律是学生自行探究得出的,随着性状的增加,大家可以计算出6个、7个、8个……20个性状可以分成多少类。

那么,40个性状呢?

以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上无法算出,教师出示数据:

1099511627776类,看到这个数据,学生着实大吃一惊,试探着读数,发现竟是如此困难,待学生思考过后,教师告诉学生,40个性状可以分成超过1万亿类人,然而,我们相貌上的性状差异远远不止40个,教师再提供一个数字:

地球人口大约65亿,现在你认为能找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吗?

结果不言而喻。

而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变异,最后揭示“谜底”:

我们的相貌——各异。

这一探究环节,我们用到了Excel、大量的数据整理、文字分析,让科学学科与语数学科知识紧密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而本课最后的课外拓展活动,是期望孩子们延续他们的探究热情,把探究活动引向更为广阔的时空。

上完这节课,感觉既紧张又轻松。

轻松的是:

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任务,没有看到刻意强加给孩子一些什么。

孩子们心平气和、很安静地在做研究。

紧张的是:

探究的内容较多,大伙儿没有一丝喘息的机会。

下课铃响了,我们还沉浸在探索的氛围之中,课后,几个小家伙找到了我:

“张老师,能把性状编码图送给我吗?

我还想回去用它研究一下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看看他们的性状编码是多少。

”“是啊,我也想研究一下我的家人,顺便深入研究导致我们相似或者不同的原因呢!

”对于大伙的要求我答应的很爽快。

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作为教师,更多的应该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探讨研究的方法,养成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生命课堂。

夏荷残了,会留下清溢的芬芳;冬梅落了,会留下玉雪的风骨。

课结束了,就应该在学生的生命里留痕,因为,只有留痕的课才会绽放精彩!

附送:

2019-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

元机械和工具》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万户小学    崔旭东

1、我们常用的工具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尝试在实践中更方便地解决科学问题(拔钉子和螺丝钉),提出更多的问题,并有计划地开展进一步研究。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工具的研究感兴趣,很乐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从而启发自己对工具更多的认识。

3.科学知识:

能向别人介绍常用工具的一些基本特点、使用方法和优势用途。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拔钉子和螺丝钉的探究活动,引导发现提出以及进一步有计划地研究问题。

小组合作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

三、【教学准备】

学生:

活动手册(调查表、计划表)、各种常用的工具(螺丝刀、剪刀、钉锤、老虎钳等)。

教师:

精心制作一套组合工具、在同一木块上钉一颗铁钉和拧上一颗螺丝钉。

四、【教学建议】

本课时重在培养学生对工具研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试用多种工具去取螺丝钉与铁钉,细细体会不同工具的作用(省力费力);同时,鼓励学生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研究计划在本单元中有助于更有序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况且本课时是教材的第一课又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所以建议研究计划的指导与制定在课内完成。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精心制作的教具,可以组合成尺子、筷子、起子甚至剪刀的组合工具:

两根标有刻度,中间打孔,一边有斜口的正方体小铁棒)

1.让学生说说,用这一根小铁棒能做些什么?

再加点什么又能干什么?

(尺子、起子、加块小铁块又可变小榔头等)(回忆:

生活中的每一项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做些什么事?

)如果用两根小铁棒能当什么?

还能干什么?

(这部分要让学生意想不到两根小铁棒能干这么多事,而且组成的工具又是那么熟悉,让学生马上联想起生活中的常用工具。

所以教具的制作要精心一点,组合要灵活一点,关注学生的回答,突出回答中所提到的工具。

把回忆与创造性的思维同步推进)

2.揭示课题:

我们常用的工具。

二、说说常用的工具

1.说一说曾经还使用过哪些工具,我们是怎样使用这些工具的,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哪些事情?

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分组讨论,互相介绍、互相启发。

2.全班交流,完善活动手册的记录表。

3.全班交流中对学生发现的以下一些问题应该给予明确的肯定:

(1)一种工具能干好多事情。

(比如榔头能拔钉子又能钉钉子)

(2)同一工具不同的用法起到不同的作用。

(比如一字螺丝刀能拧螺丝,又能打开奶粉盖)

(3)不同的工具能干同一件事。

(比如老虎钳能夹小东西,镊子也能夹东西,剪刀有时也行)

(4)一种工具做某件事特别专业。

(比如剪刀剪指甲不如指甲钳夹指甲来得容易)

……

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发现生活中竟然有这么多常用的工具,那么用不同的工具去完成同一件工作,是不是都一样的省力快捷呢?

三、选择合适工具

1.要将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来,你想到几种工具,选择哪种工具更加方便,更加省力?

(组内交流)说说分别做这两件事你所选择工具的理由。

2.观察木块中的螺丝钉与铁钉,逐一试用自己的工具,同时体会感受,并选出最适合的工具。

观察工具,想一想有什么问题要提?

要告诫学生,在试用工具的过程中注意安全。

3.尝试、交流体会,发现有哪些工具最容易起出螺丝和铁钉,并作解释。

4.对刚才的尝试感受你有问题吗?

(上述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引导提炼出值得学生进一步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注重课堂生成为主)

四、制定研究计划

师: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你觉得哪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我们一起来筛选。

1.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

怎么研究?

与同学交流。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研究计划,教师作适当的指导。

(可以向学生提供可供参考的研究计划。

(1)你想要研究什么问题?

(2)这一工具能这么轻松地完成这项工作,你的猜想是什么?

(3)你用什么方法验证你的猜想?

(4)可能会用到哪些材料?

3.讨论交流研究计划,并作进一步完善。

 

2、打开盖子的工具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能在打开盖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做出自己的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喜欢进行持续的科学探究活动,进行细致的观察,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科学知识:

认识杠杆这种简单的机械,知道杠杆上有三个点:

重点、支点和力点,能够收集生活中应用杠杆的事例,说说杠杆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掌握杠杆上的三个点。

找到杠杆的支点。

三、【器材准备】

学生器材:

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等)。

教师器材:

空油漆桶或胶桶,铁片(或钢尺),玻璃饮料瓶及开瓶器等。

四、【教学建议】

1.教师准备的演示器材要大一些,便于学生观察。

2.用开瓶器打开饮料时要强调两点:

一是速度要慢;二是要顺着开。

3.为控制实验的有效性,材料中的玻璃瓶饮料需教师在实验前分发。

4.现代化教学设备较缺的学校建议用本教案。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请你想一想,怎么把一块大石头搬到一旁去?

2.教师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借助一些工具来完成。

今天我们来研究“打开盖子的工具”。

(板书)

二、实验观察、探究新知

(1)实物展示:

一个空的油漆桶。

提问:

如果要打开油漆桶,用什么工具最简单、方便?

(2)①学生讨论。

②小结:

用铁条这种工具最简单、方便。

(3)①分组实验。

用铁条打开油漆桶,并仔细观察记录盖子及铁条各部分位置的变化。

②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③教师点拨:

向下压铁条的一端时,插入盖子底下的另一端为什么会向上翘起来?

(4)演示后揭示:

像打开油漆桶的铁条那样,能绕着一个固定的支点把物体撬起的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铁条上人用力的点叫力点,承受重物的点叫重点,起支撑作用的点叫支点。

(5)再次实验并找出杠杆上的三个点,F(力点)、L(重点)、E(支点)。

(6)画一画示意图,并在图上用字母标出三个点。

2.打开玻璃瓶饮料

(1)教师提问:

你观察过用开瓶器开饮料瓶的过程吗?

(2)①简单讨论实验要求

②学生实验:

仔细观察开瓶器和盖子的运动过程并记录下来。

③汇报实验结果。

④教师提问:

▲开瓶器是杠杆吗?

▲如果是,你知道它的重点和力点在哪里吗?

能把它画下来吗?

⑤板书反馈

(3)讨论:

打开油漆桶的铁条和打开饮料瓶的开瓶器在工作中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学生结合画的示意图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

(4)小结:

相同的是都有三点和能节省力量,不同的是支点位置不同。

三、杠杆在生活中的运用

1.师生谈话:

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得很广泛,想一想哪些地方应用了杠杆?

2.你能说出这些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吗?

3.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分析这些杠杆,你还能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吗?

四、小结延伸

 

3杠杆的研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杠杆各部分的名称,会使用杠杆尺做杠杆的探索性实验;

2、尝试将杂乱的实验数据进行归类,认识杠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省力;

3、按照能否省力的标准,将身边的一些杠杆进行分类。

二、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省力,什么情况下不能省力。

三、教学难点:

将实验数据进行归类,认识杠杆的工作原理。

四、课前准备:

杠杆尺、钩码、标尺、一些杠杆的实物和图片。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出示撬桶盖示意图,学生指出杠杆各部分的名称。

杠杆能用小小的力量完成了不起的工作,那它为什么能省力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杠杆的秘密。

2、认识杠杆尺

出示杠杆尺,观察杠杆尺的结构,将其与杠杆进行对比,认识杠杆尺也是一种杠杆。

让学生在杠杆尺的左边挂上钩码,用手在右边将杠杆撬起来,将手换成钩码试试。

体验到可以将杠杆尺左边的钩码看成重物,右边的钩码看成所有的力。

3、杠杆尺在不同时候的状态

让学生阅读教材P6“杠杆尺不同时候的状态”实验,让学生尝试实验,用多种方法记录杠杆尺的状态。

交流记录到的情况。

设问:

从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力点离支点越远,就会把左边的重物撬得越高。

4、改变杠杆尺的状态研究

让学生在杠杆尺的两边随意挂上一些钩码,观察两边钩码的情况并(不同的小组负责其中的一类)分类填写到下边的表格之中:

表1

右边钩码(所用的力)比左边少而撬起左边钩码的情况

左边钩码情况

右边钩码情况

杠杆尺的状态

格数

钩码数

格数

钩码数

表2

右边钩码(所用的力)比左边多而撬不起左边钩码的情况

左边钩码情况

右边钩码情况

杠杆尺的状态

格数

钩码数

格数

钩码数

各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情况,并将最后一次的实验装置在讲台上分为两类,进行展示。

观察用较少钩码就能够使较多的钩码翘起来的情况,讨论它们的共同点,尝试说说规律。

观察用了较多钩码还不能够使较多的钩码翘起来的情况,讨论它们的共同点,尝试说说规律。

文字描述杠杆的工作原理: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四、思考问题

为什么在有些地方人们要使用不省力的杠杆?

使用这种杠杆可以带来什么好处?

五、课堂小结

通过我们的学习,请同学们把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中的要求进行使用。

并想一想那些用的是省力杠杆,哪些用的不省力杠杆?

 

1.4螺丝刀里的科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到使用螺丝刀工作时可以省力;

2、知道螺丝刀和方向盘等都是一种轮轴;

3、通过实验知道在轮轴的轮上用力可以省力;

4、能指出生活中的一些轮轴及轮和轴两部分的位置。

二、教学重点:

知道在轮轴的轮上用力可以省力。

三、课前准备:

螺丝刀、钩码、机械实验盒

四、教学过程:

1、实验引入

让学生们分别用一大一小两把螺母刀拧出木板上的两颗螺丝钉,说说用力的情况。

让学生观察螺丝刀两把的区别。

让学生说说,两把螺丝刀转同一颗螺丝用力大小却不相同,可能与什么有关?

将学生引导的注意力到刀柄直径大小上来。

2、轮轴的实验

教师演示用两个圆轮组成一个轮轴,认识两个部分的名称。

学生仿装轮轴,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观察。

改变轮或轴的大小,对比变化。

让学生尝试将“轮”上挂的钩码作为“所用的力”,将“轴”上挂的钩码作为“重物”,所说轮轴什么时候省力,什么时候不省力。

解释大小螺丝刀转螺丝用力大小不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