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江西冲刺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759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4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江西冲刺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教师资格证江西冲刺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教师资格证江西冲刺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教师资格证江西冲刺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教师资格证江西冲刺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教师资格证江西冲刺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教师资格证江西冲刺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教师资格证江西冲刺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教师资格证江西冲刺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教师资格证江西冲刺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教师资格证江西冲刺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教师资格证江西冲刺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教师资格证江西冲刺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教师资格证江西冲刺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教师资格证江西冲刺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教师资格证江西冲刺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教师资格证江西冲刺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教师资格证江西冲刺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教师资格证江西冲刺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教师资格证江西冲刺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江西冲刺题.docx

《教师资格证江西冲刺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江西冲刺题.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江西冲刺题.docx

教师资格证江西冲刺题

【网络综合-江西教师资格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潘菽

D.廖世承

2.有的学生看到锐角、直角、钝角等图形中都有两条交叉的线,就认为角是由两条交叉的线组成。

这属于( )。

A.理性概括

B.感性概括

C.形象直观

D.言语直观

3.下列属于资源管理策略的是( )。

A.计划策略

B.监视策略

C.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D.调节策略

4.一个人面对同一问题,能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表明他的思维有( )。

A.流畅性

B.变通性

C.指向性

D.独创性

5.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

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坚定

6.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冢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艾里斯

D.雅各布松

7.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

A.公式学习

B.命题学习

C.原理学习

D.推理学习

8.体育方面的球类、体操、田径属于( )。

A.识记技能

B.心智技能

C.操作技能

D.认知技能

9.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 )。

A.复杂方案

B.学习计划

C.可行方案

D.思维程序

10.某学生智商为100表示( )。

A.较低智力

B.中等智力

C.较高智力

D.非凡智力

11.在感觉记忆中,信息主要以( )形式存储。

A.语义

B.概念体系

C.图式

D.视象和声象

12.高中生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 )。

A.分化性

B.半成熟性

C.成熟性

D.动荡性

13.( )的学生在信息加工上多采用整体加工方式。

A.系列型

B.沉思型

C.冲动型

D.场独立型

14.某教师十分重视基本概念、原理及学习方法的教学。

这位教师所遵循的学习理论是( )。

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B.认知结构学习论

C.认知同化学习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5.学生作业出现错题时,老师让他把该题做十遍。

这属于(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自我强化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共30分)

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 )。

A.一门自然学科

B.一门社会学科

C.一门自然与社会的交叉学科

D.一门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独立学科

2.人格的本质特征有( )。

A.独特性

B.稳定性

C.综合性

D.复杂性

E.功能性

3.苛勒的完形—顿悟说与桑代克的试误说的区别是( )。

A.试误是顿误的前奏

B.顿悟是试误的结果

C.试误发生在学习过程的早期

D.顿悟发生在学习过程的中、晚期

4.一般来讲,成就动机水平较高者具有哪些特征?

( )

A.挑战性与创造性

B.坚定信念

C.能够正确归因

D.计较个人得失

E.不打无把握之仗

5.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常常要用到哪些方法?

( )

A.讲解法

B.演示法

C.课堂问答法

D.练习法

E.实验法

6.学习动机的作用包括( )。

A.激活动机

B.定向动机

C.强化动机

D.调节动机

7.关于归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会产生自豪感

B.将成败归因于内部因素,会产生羞愧感

C.将成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则可期待下一次的成败

D.将成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则可产生内疚

8.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分为三个子系统,即( )。

A.工作记忆

B.瞬时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9.有效进行知识概括的方法是( )。

A.合理运用正例和反例

B.运用变式组织感性经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C.科学的进行比较

D.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觉概括

10.根据动作的连贯性与否将操作技能分为( )。

A.细微型操作技能

B.粗放型操作技能

C.连续型操作技能

D.断续型操作技能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

三、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斯金纳认为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 )

2.将学习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 )

3.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 )

4.人格障碍是后天教养的结果。

( )

5.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 )

6.实物直观的优势在于容易突出事物的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

( )

7.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 )

8.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是知识直观。

( )

9.心智技能不必通过外部言语表现出来。

( )

10.定势对问题解决总是起积极作用。

( )

11.处罚法能消除不良行为,强化法能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因此,两者结合使用会更有效。

( )

12.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由于学习引起的。

( )

13.操作技能的模仿必须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

( )

14.直接检验方式是检验假设的唯一方式。

( )

15.价值辨析观点更强调价值本身,而不强调价值观的获得过程。

( )

四、情境分析题(共25分)

(一)(本大题共2小题。

第1小题7分。

第2小题6分。

共13分)

白老师是高三

(一)班和高三

(二)的语文老师。

他在开始学习新的阅读课时,对高三

(一)班的学生宣布两点:

第一,学完后测验,以了解其阅读成绩;第二,两周后要参加知识竞赛,考查这个内容。

而在高三

(二)班忘记了提示这一点。

结果发现,虽然第一次测验的成绩两班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知识竞赛的时候,

(一)班的成绩显著优于

(二)班的成绩。

1.该案例中体现了( )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单选题]

A.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B.学习者的主动性

C.学生的学习策略

D.练习

2.该案例给我们的提示是( )。

[不定项选择题]

A.教师应提供现行组织者

B.教师应要求学生为长远目标而掌握材料

C.教师应组织学生及时复习

D.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二)(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小军和小丽是同班同学。

小丽的学习成绩相"-5稳定,一般都在前十名内。

而小军的成绩忽高忽低,有时在前十名,偶尔也会落后。

班主任李老师和他俩谈起报考志愿的时候,发现小丽倾向于选择非常好的学校或者非常差的学校,但是小军则喜欢选择这二者中间的学校。

1.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小军和小丽分别是( )。

[单选题]

A.避免失败者,力求成功者

B.避免失败者,避免失败者

C.力求成功者,避免失败者

D.力求成功者,力求成功者

2.成功动机理论的提出者是( )。

[单选题]

A.维纳

B.班杜拉

C.奥斯本

D.阿特金森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2.B【解析】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只能获得不充分的日常概念和命题。

3.C【解析】ABD三项属于元认知策略。

4.B【解析】根据变通性(也称灵活性)的定义,选B。

5.C【解析】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

6.D【解析】全身松弛训练由雅各布松在20世纪20年代首创。

7.B【解析】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可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8.C【解析】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9.A【解析】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10.B【解析】智商l00表示中等智力。

11.D【解析】感觉记忆中,信息贮存的方式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所以主要以视象和声象形式存储。

12.C【解析】高中生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成熟性。

13.C【解析】冲动型学生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不管正确与否就急于表达出来,甚至有时还没弄清问题的要求,就开始对问题进行解答。

他们的信息加工策略使用的多是整体加工方式,在完成需要整体型解释的学习任务时,学习成绩更好。

14.B【解析】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认为基本结构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类似于平时所说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这“三基”。

主要的不同在于,基本结构不仅指一般原理的学习,还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15.C【解析】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称为强化,能降低反应概率的刺激称为惩罚。

老师让学生做十遍,是为了使学生做错题的概率降低,因此,属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

于惩罚。

二、多项选择题

1.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教育心理学学科定位的理解。

2.ABCDE【解析】略。

3.ABCD【解析】①试误是顿悟的前奏,顿悟是试误的结果。

②试误发生在学习过程的早期,顿悟发生在学习过程的中、晚期。

③试误取决于学习情境或学习内容的复杂性,对于简单的学习内容,试误时问短,顿悟一下子产生;对于复杂的学习内容,试误时间长,顿悟可能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产生。

4.ABC【解析】略。

5.ABCDE【解析】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常用到以下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法、练习法、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游戏法、参观法。

6.ABC【解析】动机的作用有三方面:

激活动机、定向动机、强化动机。

7.BCD【解析】根据韦纳的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将成败归因于内部因素,会产生羞愧感;将成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则可期待下一次的成败;将成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则可产生内疚。

8.BCD【解析】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

9.ABCD【解析】有效进行知识概括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合理运用正例和反例;运用变式组织感性经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科学的进行比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觉概括。

10.CD【解析】根据动作的连贯性与否可将操作技能分为连续型操作技能、断续型操作技能。

三、是非判断题

1.√【解析】略。

2.×【解析】成败的原因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都有关系,归因于能力的不足不一定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解析】略。

4.×【解析】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等先天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因此,不能断言人格障碍必定是后天教养的结果。

5.√【解析】略。

6.×【解析】实物直观过程中实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常常混在一起,往往难以突出本质要素。

7.√【解析】略。

8.√【解析】知识直观就是学习者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材直观信息进行加工,从而获得感性知识的过程。

知识直观是领会和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9.√【解析】心智技能具有内隐性和简缩性。

10.×【解析】此说法是错误的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11.√【解析】两种方法的作用不同,在消除不良行为的时候应该同时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所以两者结合效果会更好。

12.×【解析】因药物、疲劳、疾病等因素也可引起行为变化。

13.√【解析】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定向是第一个阶段,模仿以及后续的阶段必须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

14.×【解析】通过实践检验假设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

15.×【解析】价值辨析强调的不是价值本身,而是强调通过辨析、获得价值观的过程。

因为价值观念是人自身的一种内在价值,不易清醒地意识。

四、情境分析题

(一)1.B

2.BD

(二)1.C

2.D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

【网络综合-江西教师资格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

每小题2分,共30分)

1.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

2.“印度狼孩”的事实说明,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除了先天遗传素质外,还有( )。

A.后天的饮食因素

B.居住条件因素

C.后天的环境因素

D.教育因素

3.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现象的是( )。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4.(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斯金纳

B.布鲁纳

C.苛勒

D.加涅

5.( )是使教材有效地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

A.练习册

B.课程标准

C.教学程序

D.教学内容

6.抑郁症的主要特征是持久的( )。

A.焦虑

B.紧张

C.情绪低落

D.注意障碍

7.在教学程序中,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 )。

A.教学程序

B.教学过程

C.教学事项

D.教学方法

8.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度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学生问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 )。

A.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B.养成竞争意识

C.导致教师管理公正

D.促进团结协作

9.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10.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

A.严重惧怕

B.原因不明地惧怕

C.非理性惧怕

D.持久性地惧怕

11.( )是对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是对材料领会的一种形式。

A.转换

B.解释

C.推断

D.记忆

12.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 )。

A.态度一致

B.行动一致

C.观点趋同

D.相互理解与扶持

13.( )即对所学内容的价值在含义上予以抽象化,形成个人对同类内容的一致看法。

A.性格化

B.价值概念化

C.概念化心向

D.组成价值系统

14.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 )。

A.可用因素

B.微弱因素

C.重要因素

D.利弊兼有的因素

15.“一好百好”,“一坏百坏”,这种社会认知效应称为( )。

A.刻板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首因效应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涉及( )。

A.敬业精神

B.职业素养

C.专业知识

D.专业技能

E.教学风格

2.学生间认知方式差异主要表现在( )。

A.场独立与场依存

B.自我型与开放型

C.沉思型与冲动型

D.安静型与兴奋型

E.辐合型与发散型

3.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分为( )。

A.动作学习

B.知识学习

C.技能学习

D.经验学习

E.行为规范学习

4.小军喜欢几何,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刻苦钻研,他的学习动机是( )。

A.近景性动机

B.远景性动机

C.外部学习动机

D.内部学习动机

E.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5.学习过程中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 )。

A.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B.记忆术

C.做笔记

D.提问

E.生成性学习

6.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是( )。

A.爱国主义情感

B.集体主义情感

C.义务感

D.责任感

E.事业感

7.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成分,即( )。

A.给定的条件

B.要达到的目标

C.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D.存在的疑点

8.示范法由于范例的不同有( )。

A.辅导教师的示范

B.角色的示范

C.他人提供的示范

D.电视、录像的示范

E.有关读物的示范

9.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 )。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力比多

10.依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 )。

A.符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

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上位学习

三、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

每小题1分。

共15分)

1.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

( )

2.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和先后顺序。

( )

3.在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特殊认知水平。

( )

4.用心理模拟法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经过两个步骤,一是创拟确立模型,二是检验修正模型,其中第二步是关键。

( )

5.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而实现的,因此言语在心智技能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

6.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属于联结学习理论。

( )

7.学习期待是动态的,诱因是静态的,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是学习的诱因。

( )

8.一般说负迁移是暂时性的,经过练习可以消除。

( )

9.形式训练说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依据的。

( )

10.记忆提取等单一的认知活动也可称为问题解决。

( )

11.尽管各种不同的研究及其相关测验分别强调创造性的不同特征,但目前较公认的是以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来代表创造性。

( )

12.提出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

( )

13.教师主要是充当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 )

14.教学策略的合理利用是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 )

15.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 )

四、情境分析题(共25分)

(一)(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

共12分)

某初中三年级一女生把一男同学向其表达“爱慕之意”的情书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认为,要严肃处理,“杀一儆百”,于是在班会上把这封“情书”公之于众,结果导致了该男生的休学。

1.这位班主任的做法违背了什么规律和原则?

( )[不定项选择题]

A.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B.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顿悟说

D.效果律

2.你认为这位班主任应当如何处理这件事?

( )[不定项选择题]

A.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B.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C.考虑学生原有态度,进行有效说服

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二)(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6分,第2小题7分。

共13分)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

“盖房子、造仓库、建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

“盖房子、修花坛、打狗、敲钉、压纸”,学生小希的回答是:

“作画写字、磨红粉当颜料、练功、垫东西、吸水……”

1.三名学生中小方的思维具有一定的( )。

[单选题]

A.流畅性

B.定向性

C.独创性

D.变通性

2.三名学生中小希的的思维就有更高的( )。

[不定项选择题]

A.流畅性

B.定向性

C.独创性

D.变通性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为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为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时期为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

2.C【解析】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遗传和环境。

3.D【解析】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4.B【解析】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强调教学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5.C【解析】教学程序应体现迁移规律,使教材充分发挥功效。

6.C【解析】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情绪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7.C【解析】根据组织教学过程的几个基本要素,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教学事项。

8.A【解析】竞争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9.B【解析】略。

10.C【解析】恐怖症与一般恐怖反应的最大区别在于其非理性。

11.C【解析】领会是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推断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12.B【解析】人际吸引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点。

13.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价值概念化的理解。

14.C【解析】班级规模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15.C【解析】平时的印象影响到当前的评价属于晕轮效应。

二、多项选择题

1.ACDE【解析】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教学风格。

2.ACE【解析】略。

3.BCE【解析】略。

4.AD【解析】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引起的动机,属于内部动机。

近景性动机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

5.ABCDE【解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

析】略。

6.ABCDE【解析】略。

7.ABC【解析】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成分:

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8.ABCDE【解析】范例不同,示范法有多种情况。

9.ABC【解析】略。

10.ABC【解析】依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三、是非判断题

1.×【解析】教师作为教学的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这是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2.√【解析】略。

3.×【解析】在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

4.×【解析】用心理模拟法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经过两个步骤,其中第一步创拟确立模型是关键。

5.√【解析】略。

6.√【解析】略。

7.×【解析】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

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是学习的诱因。

8.√【解析】略。

9.×【解析】形式训练说是l8世纪在西欧形成的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迁移理论。

10.×【解析】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如分析、联想、比较、推论等。

仅仅是简单的记忆提取等单一的认知活动,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

11.√【解析】略。

12.×【解析】检验假设是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

13.×【解析】心理学家认为,教师要充当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诸种角色,而并非单单是充当知识传授者。

14.√【解析】略。

15.√【解析】略。

四、情境分析题

(一)1.AB

2.ABCD

(二)1.B

2.ACD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

【网络综合-江西教师资格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全盛时期出现在18、19世纪,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由发展,反对神学等观点属于( )的认识。

A.精神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神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2.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心理学家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 )提出来的。

A.互补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不平衡性

3.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 )。

A.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B.社会环境的要求

C.教育要求的内化

D.个体的理想和目标

4.泰勒提出了教育目标的表述方式的主张有别于以往的做法,做到了目标后的行为及能在生活中运用的范围。

他采用的表述方式是( )。

A.陈述式

B.列举式

C.概括式

D.二维图表式

5.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 )。

A.德育

B.劳动技术教育

C.体育

D.智育

6.( )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书中赫尔巴特强调必须有“一种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科学,有科学与思考力”并与相邻学科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