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理念下阅读教学几种误区的诊断及治疗.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78265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新理念下阅读教学几种误区的诊断及治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对新理念下阅读教学几种误区的诊断及治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对新理念下阅读教学几种误区的诊断及治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对新理念下阅读教学几种误区的诊断及治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对新理念下阅读教学几种误区的诊断及治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对新理念下阅读教学几种误区的诊断及治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对新理念下阅读教学几种误区的诊断及治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对新理念下阅读教学几种误区的诊断及治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对新理念下阅读教学几种误区的诊断及治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对新理念下阅读教学几种误区的诊断及治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对新理念下阅读教学几种误区的诊断及治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对新理念下阅读教学几种误区的诊断及治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对新理念下阅读教学几种误区的诊断及治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对新理念下阅读教学几种误区的诊断及治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对新理念下阅读教学几种误区的诊断及治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新理念下阅读教学几种误区的诊断及治疗.docx

《对新理念下阅读教学几种误区的诊断及治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新理念下阅读教学几种误区的诊断及治疗.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对新理念下阅读教学几种误区的诊断及治疗.docx

对新理念下阅读教学几种误区的诊断及治疗

对新理念下阅读教学几种误区的诊断及治疗

  讲授不可否定,我们今天忌讳“讲授”是与没有正确认识“讲授法”有关。

讲是一门艺术,会讲是一种境界。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从多媒体使用的合理性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如何适时适量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其更好地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

课堂上的网络技术不是追求繁华、热闹,而是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

  

(一)传统的学习方式一定要放弃吗?

  问题呈现

  课改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课堂上教师都在探索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一统课堂天下”的局面,在不知不觉间,老师“谈讲色变”,老师讲授内容的多少似乎成为衡量实行课改后优质课成功与否的标准。

似乎“老师少讲,甚至不讲,把老师的活动都让给学生”的课就是课改的优质课,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课。

那么,像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示范,学生跟着学等这样的传统学习方式是否要彻底退出舞台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节一年级学习拼音ü的课堂教学片断。

  案例:

上课伊始,教师先板书“ü”然后提问。

  师:

哪位同学会读这个拼音?

  生:

老师,我会。

  师:

好,请你读给我们大家听听。

  生:

ü

  (很开心地读,其实这位同学读得并不准)

  师:

你真棒,老师还没教,你已经会读了。

你领着同学们读读好吗?

  生:

ü。

  (领同学们读)

  师:

咱们班的同学真聪明,请再读一遍。

  全班同学齐读。

  师:

那么,这个拼音的四种声调,哪位小朋友会读呢?

  生:

我会读。

  师:

好,你读。

  生:

一口气,读出“ü”的四种声调(但“阳平”和“上声”读得有点区分不清)。

  师:

你真了不起,“ü”的四种声调都会读了,大家给她掌声祝贺。

  师:

还有哪位同学会读“ü”的四种声调呢?

  所有的学生都举起了手,抢着要读,课堂气氛甚是“活跃”。

  诊断分析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该教师告诉,讲解,示范讲授的语言的确很少。

课堂上确实是让学生动起来了,而且教师的语言大多是鼓励性的话语,从表面上看,教师似乎十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如:

谁会读,就让谁教大家读。

但为了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读得不准确的,教师不敢纠正,不给予正确的引导,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此外,对于“ü”的正确读法,发音要领、口形,“ü”的四种声调的读法及区别,只是一味让学生读,带读、齐读,肯定会造成学生学得结果是学生读得各式各样,学生们也不知道“ü”的四种声调的读法和区别。

所以,在该教学中,教师必须大胆、大方、适时、准确地给予学生“ü”的正确读法,发音口形的示范和精当讲解,甚至让学生反复跟教师读,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治疗处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明确规定:

“改变过程过于注重知识传达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通过“过于”一词不难看出,讲授不可否定,我们今天忌讳“讲授”是与没有正确认识“讲授法”有关。

讲是一门艺术,会讲是一种境界。

请看特级教师王菘舟教学《一夜的工作》的两个片断。

  片断一:

  师:

1998年3月5日,这一天,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诞辰100周年的日子。

就在那一年,有位叫宋小明的诗人,怀着对周总理无限崇敬和爱戴,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课件展示,师有感情地诵读)

  《你是这样的人》

  片断二:

  师:

仅仅是书上的词语让你的心为之一颤吗?

请大家注意“宫殿”这个词语,由这个词语你联想开去,这座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曾经是谁住过的地方?

  生:

可能是大官住的地方。

  师:

这是清朝的最后一个摄政王载沣住过的房子。

什么叫摄政王?

就是管皇帝的那个亲王,比皇帝还大。

你再想,这里曾经有过哪些陈设?

  生:

(纷纷回答)珍奇的古董。

西洋沙发。

黄金做的器皿。

奇花异草,山水盆景。

高档的红木家具。

  师:

你们的猜想完全合理。

但是,当这座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成为周总理的办公室,我们看到的却是——

  生:

(齐读)“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片断一中,王菘舟老师在课始,把宋小明所写的《你是这样的人》通过课件展示,感情诵读,传达给学生,通过王老师渲染式的朗读,给学习整篇定下了基调,使学生对周总理有了大体的了解,为学习整篇课文架起了一座桥梁。

  片断二中,王老师又适时地告诉学生周总理的办公室以前是清朝的最后一个摄政王载沣住过的房子,摄政王是管皇帝的那个亲王,比皇帝还要厉害。

显然,我们不能说这种告诉,这种讲解是多余的,是剥夺学生主体地位的。

相反正是因为这种教师的告诉,学生倾听式的传统学习方式,撞击了学生的心灵,燃起了学生对周总理办公室“极其简单”认识理解的飞跃,触动了学生灵魂,学生对总理的敬佩,随着课堂对话的不断深入达到了极至。

  由此可见,课堂上讲的多少并不一定是衡量教学观念先进与否的试金石,也不一定是注入式与启发式的分水岭。

当然,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必须要做到丰厚自己的底蕴,吃透教材,挖掘自己底蕴中有用的资源,提高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不断与学生心灵相融,思维相撞,讲有法,讲有度,当讲必讲,不当讲坚决不讲。

  

(二)教师的教学行为怎样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问题呈现

  案例一:

《特殊的葬礼》的教学片断

  师:

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塞特凯达斯瀑布昔日的情景。

  (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有的默读思考,有的同桌互读讨论,有的三五成群结伴读书讨论。

教师踱步于学生间,但没有任何指导,询问或参与,老师只是在静静地等待)

  师:

好,同学们刚才学得很认真,谁愿意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成果呢?

  生:

我和同桌边读边讨论,知道了塞特凯达斯瀑布过去非常雄伟壮观。

  师:

很好,你们俩通过合作弄懂了这段的主要意思。

还有谁汇报?

  生:

我通过朗读学习这段话。

  师:

对,读书是很重要的语文学习方法,还有哪位同学通过别的方式学习的吗?

  (课堂上一时变得沉寂下来,一会儿一生举手,老师指名回答。

  生:

我和三个伙伴一块学的,我们一人读了一遍。

  师:

这也是合作学习,有没有哪位同学一边读一边利用预习时带来的资料进行学习的?

  (生摇头)

  师:

那有没有通过抓重点词句来学习这段的?

  (生又摇头)

  案例二:

《小露珠》教学片断

  师:

请大家自由组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读一读第2、3、4自然段,再分角色演一演。

  (生自由走出座位寻找合作伙伴,多数学生为了争角色而忘记了读书,只有少数学生在读课文。

教室里气氛活跃,也有些乱哄哄。

  师:

(过了一会)好了,请哪个小组来为大家表演?

  (一小组表演,其余学生观看)

  师:

大家来评一评,他们表演得怎么样?

  生:

xx同学表演得表情不够好。

  生:

xx同学的动作做得不够像。

  生:

xx同学表演得很好,她蹦得很像只青蛙。

  案例三:

《海底世界》教学片断

  师:

海底到底什么样呢?

让我们穿上潜水服一起去海底遨游吧。

  (生一边观看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一边听解说:

海底是个……,里面有……有……还有……)

  师:

下面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海底到底什么样?

  诊断分析

  案例一,教师努力在体现学生的自主阅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而且该教师希望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仅停留在个人自学,伙伴合作学习上,他还想学生能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如读书和查资料相结合,抓重点词句读书学习的方法等。

应该说老师的想法是很好的,理念是符合课改实质的,可为什么效果不佳呢?

面对这种状况,我们不仅要问:

“教师的教学行为应怎样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呢?

”在该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一改漫无目的踱步于学生间为走到学生中间去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捕捉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或指导或参与或点拨,甚至根据掌握的学情适当插话,及时推广好的学习经验,那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定会大幅度提升,教师想引导的学习方式也必然在学生中得以落实。

  案例二,从此教学过程看,教师在努力地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教育理念。

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较大的偏差:

合作学习第2、3、4自然段时,既没有提出明确目的,也无有效指导;合作学习和表演练习同时提出、分散了学生阅读的注意力,导致学生离开文本片面追求表演,没有达到通过表演方式加深理解课文内容,积极主动、个性化、创造性地感悟语言文字的目的;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评价的指向是“表演得怎么样”,使评价脱离具体语言文字而注意表演技巧,弱化了语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特点。

  流于形式的语文教学是肤浅低效的,它不利于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融合和达成。

当教师不能有效的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时,无论采用的教法如何新颖,都不能引导学生对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更不可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案例三,多媒体形象、直观、解说词生动、清楚。

但仔细透析一下,不难发现多媒体使用的时机存在合理性、科学性问题:

生动形象的图像取代了课文,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削弱了文本对学生的吸引力。

解说词的运用,把本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再经过积极思维、概括后得到的海底知识,一股脑儿地塞给了学生。

学生不用再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体会思考,去发现创造。

于是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学习语文的方法也不能通过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加以领悟。

  治疗处方

  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庐山的云雾》的两个片断。

  片断一:

  师:

好。

打开书,拿起笔,默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加上拼音,把不懂的词语作个记号,同时想一想刚才提的两个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时而提醒学生读书姿势,时而与学生低语并板书:

飘飘欲仙、千姿百态,弥漫,瞬息万变、一泻千里)

  师:

这些词语的意思我也懂,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们,你们是希望我现在告诉你们,还是希望自己读书,联系课文去理解?

  生:

我愿意联系课文理解。

  师:

你们是学习的主人。

——大家同意吗?

  生:

(齐声)同意。

  师:

请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能读出感情最好。

同时,一边读一边思考你们刚才提的两个问题和黑板上词语的意思。

这些词语的意思一读书就懂,不要老师讲。

(学生自由读书,读得很认真。

教师巡视指导,不断地给予鼓励。

  片断二:

  师:

噢,明白了,因为课题是《庐山的云雾》,所以他要特别强调云雾。

谢谢你。

刚才有好几个同学划出的不理解的词是“腾云驾雾、飘飘欲仙”请你们读这两句话“在山上游览……”想站的就站,想坐的就坐,可以做一些动作。

通过你们读课文的动作、表情、语气,我可以知道你们是不是理解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学生读这两句话。

有的站着,有的坐着。

读到那两个词语,有些学生做起了动作。

  师:

我请三位做动作的同学到庐山来游览。

(三位学生上来)(师指着黑板前说)这是庐山的小道,你们到这里来高兴不高兴?

(三人齐声说:

“高兴。

”)那请你们笑一笑。

(三人嘿嘿笑了几声。

学生和听课教师见状哄堂大笑)这笑声怎么有点像哭的声音,再笑一笑。

(三人又嘿嘿地笑了几声)看下面的老师,都在山下,我们在山上。

游览就是放松的,散步就要随便走走,不要紧张。

注意,山上山下到处是云雾。

其他同学读书,请他们三位做动作。

  生(齐声)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

(三人伸手向空中摸去)漫步山道,(三人慢慢地走,边走边看)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三人伸开双臂,上下摆动作飞行状)(听课教师中发出一阵笑声)

  师:

做得好。

我看你马上就要变成神仙了。

“腾云驾雾”还可以怎么做?

  生:

我觉得还可以像孙悟空那样。

(说着模仿孙悟空打眼罩远眺的动作)(师生哈哈大笑)

  师:

你刚才怎么没有做出来?

大家再读书,让她做一做这个动作。

  (学生读书,女生做动作,逗得大家大笑。

  师:

我也跟着成为神仙了。

她这样一做,我就想起《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他腾云驾雾。

(说着,于老师单腿直立,手掌翻遮在额前,作孙悟空远眺状。

)(师生哈哈大笑)在你们心里是不是出现了孙悟空的形象?

(齐声:

是的。

)这样就读懂了“腾云驾雾”。

“飘飘欲仙”懂了吗?

(齐声:

懂了。

)马上就要成为神仙了。

看了他们的表演的动作。

加上自己的想象,大家再读书,就会读得更漂亮。

“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要读得美一点。

  课改深入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怎样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呢?

我们从于老师教学《庐山云雾》片断中,不难得到如下启发:

  一、关注学生的自学——靠近学生,俯身侧耳。

  片断一中,当学生自主读书学习时,于老师不断在学生间走动,或表扬或点拨,或纠正错误,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关注着他。

在这其中,于老师很好地处理好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当学生学习遇到困惑时,给予适切的点拨,给予适当的提示,让学生自己思考,以提升认识。

  二、关注学生的互动——充当伙伴,参与其中。

  一般来讲,学生互动式的学习往往是为了解决学习中的难点问题,讨论交流问题也均有一定的思维价值。

这种互动对每一个参与者的要求都是较高的。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活跃有效地“动”起来。

片断二中,于老师不但让学生表演而且把自身置于学生之中,与学生为伴,与学生一道参与合作表演,从而师生在阵阵愉悦中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关注学生的读书、发言——沟通心灵,撞击火花。

  在片断二中,于老师融读书、表演、对话为一炉,时时抓住诵读加以点拔,对于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加以提炼升华,不仅将概括的抽象的、词义转为生动具体的动作,而且让学生带着自己一次次深入地感悟、想象反复诵读,内化的不仅是文本言语的内涵还有文本言语的语感。

  综上所说,于老师不仅是位好演员,而且是位好导演,他成功地诠释了教师如何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此外,如果课上要利用媒体辅助学生学习,还得注意媒体使用的合理性。

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实践证明,并不是所有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都是有用的,也不是多媒体手段运用得越多越好。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从多媒体使用的合理性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如何适时适量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其更好地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

  (三)基于网络技术的学习方式就一定有效吗?

  1问题呈现

  在新课程深入实施的今天,网络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以其信息来源的广泛性,教学方式的形象性,各种运作过程的交互性,显示出很强大的生命力,使教学过程参与者的思想观念,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时下有很多基于网络技术的阅读教学课变成了“四不像”的整合课,面对此种尴尬现象,我们不仅要问:

基于网络技术的学习方式就一定有效吗?

或者说,怎样的网络技术的学习方式才是有效的呢?

请看以下某老师基于网络技术的《黄山奇松》的教学片断实录。

  案例一:

  师:

好!

有了问题就需要解决问题,请同学们围绕刚才提的问题,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图片、影片、音乐、文字资料去解决这些问题。

  全班同学各自点击《黄山奇松》网页进入课文范读、字词理解、配乐朗读、黄山四绝(其中黄山松又链接了迎客、送客、陪客三大名松)、创造天地等超级链接自主学习。

  (其间,老师开始是下位巡视指导学生学习的,后来就径自坐在了教师用机前,这过程大约持续了20分钟。

  师:

好!

刚才同学们结合网络教材提供的资料进行了研究学习,你们自己弄懂哪些问题呢?

  生:

我知道了黄山四绝是指黄山的奇松、云海、怪石、温泉。

  (这个答案其实课文中有)

  师:

嗯,不错。

  生:

(点击鼠标)我知道了黄山是云雾之乡,自古黄山云成海。

一年四季都可以观赏。

  师:

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知识的呢?

  生:

我从黄山四绝中点击黄山云海就找到这个资料了。

  师:

真不简单。

  生:

我知道了黄山迎客松奇在哪儿了。

(读迎客松的句子)

  师:

你读得真好,谁还想读这句话?

(指一生读)

  生:

读书上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师:

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这句话。

  生:

(全班齐读)

  师:

还学会了些什么呢?

  生:

我觉得黄山的石头也非常奇怪。

像什么金鸡叫天门、喜鹊登梅、仙人指路、苏武牧羊,它们这些名字就让我想起了石头的形态。

  师:

你真有想象力。

你最喜欢哪一种石头呢?

  生:

我最喜欢喜鹊登梅。

  师:

好的,建议你课后在创造天地链接中,把你想到的这块石头的样子画下来,让我们大家欣赏,好吗?

  生:

好的。

  生:

老师,我也挺喜欢这块石头的,我已经画下来了,我把我的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点击,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

啊!

你太了不起了,学习语文就是要这样,把自己阅读的文字展开想象,想象后,还可以画下来。

还有哪位同学想汇报吗?

(老师面向一位男同学)看你笑得很甜,你来说说。

  生:

我知道了黄山的温泉,属高山温泉,常年在42度左右。

  2诊断分析

  以上教学片断中,学生确实占据了学习的“主体”地位,网络提供的信息也确实丰富,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确实知道了很多文本以外的知识。

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这是语文课吗?

语文味哪去了,整个片断中,只是学生从老师提供的超级链接中检索些资料加以读一读,好在该老师还注意到一学生提到迎客松时,还机械地让学生读了三遍课文中描写迎客松的句子,要不然,语文书也不需要了。

  让我们来细细回味一下上述案例,我们发现这样几个问题:

  1面对网状结构的超媒体文本,学生太容易迷失方向。

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学生很感兴趣,好奇心促使他们不断地点击链接,一个链接就是一个相关网站,网站内又有无数个链接与信息,由于信息容量大,内容丰富,学生很难做到一一浏览,更谈不上细细阅读。

并且还常常被其他无关信息所干扰,常常忘记了自己在哪里,准备做什么,要到哪里去。

纷杂多彩的网络世界让多数孩子迷失了阅读目标,从而导致阅读失败。

  2自主开放式教学不等于放羊式教学。

“放”应该有度,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应使学生在“放”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并有所收获。

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应该是在教师、学生和信息资源三者积极互动的状况下实现的。

此时教师尽管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传播者”,但也不应该成为不闻不问的旁观者。

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度的调控和必要的帮助。

教师要从学习者差异出发,适度代理信息,适度辅导。

  3丢失了语文的“根”是本节课致命的一点。

因为本节课的教学已远离了语文的特点,本节课没有摆正网络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关系。

众所周知网络技术应该是手段,它只不过是用来学习语文的一个工具。

基于网络技术的语文课必须把语文的“根”留住。

  本节课过分强调了网络信息所带来的知识,而文本中所给予的语文魅力(作者生动语言的描述和文本中蕴含的人文气息),学生几乎没有感悟,没有涵咏,更谈不上情感的熏陶和体验,失去了“语”姓,而变成了一节不像语文,不像信息技术,不像地理,不像美术的四不像的课。

  4导致以上问题的成因较多,但教师没有较好地引导学生确定研究主题是重要的原因。

上课开始,教师就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去利用网络学习,显然犯了“放羊”式的错误。

如果在学生利用网络技术学习之前,教师能够很好地从学生问题中梳理出几个重要问题进行学习,就会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如:

黄山松奇在哪里,这个问题就能抓住文章的重点。

让学生带着这样的主题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主题探究,引领学生感悟黄山松的奇,作者语言的妙,人们对黄山松的情,那就起码不会丢掉文本,丢失语文的本姓。

  3治疗处方

  同样的一节基于网络技术的《黄山奇松》的阅读教学课,江苏连云港师专二附小的马建明老师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片断一:

  师:

好!

刚才你们通过读课文,并结合网络教材提供的资料进行研究学习,请你汇报一下自己读懂了哪些问题?

  生:

我读懂了迎客松。

  师:

读懂了迎客松的什么?

你能说得更清楚一点吗?

  生:

我通过读迎客松读懂了黄山奇松“奇”在哪儿这个问题了。

(读迎客松的句子)

  迎客松好像一个好客的主人,伸出长长的手臂欢迎宾客的到来,好像在对宾客说:

“欢迎您来到黄山欣赏黄山风光!

  师:

你体会得真好!

不仅能把写迎客松“奇”的句子读出来,还能说出自己的体会。

对于迎客松还有补充吗?

  生:

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师:

读到这儿,你不想说点什么吗?

  生:

我觉得迎客松生命力很强,非常奇特!

  师:

说得真好!

(单击“迎客松”词语,进入迎客松的网页)“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

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为什么说迎客松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呢?

谁读懂了这个问题?

  生:

我读懂了这个问题,(看着网络教材上的资料)因为它枝干苍劲,姿态优美;它翠叶如盖,生机勃勃;它彬彬有礼,热情洋溢;它刚毅挺拔,形象可爱。

迎客松不愧是黄山奇松的代表。

  师:

说得好!

面对天下游客,迎客松会说些什么呢?

能用你的身姿表现出来吗?

  生:

欢迎你们到黄山来旅游观光!

  生:

欢迎你们来到黄山!

下面请迎客松来给你们讲讲黄山风光吧!

  师:

迎客松还真有水平呢!

安排得真周到。

(众笑)由此,我想到了在作者的笔下,它仅仅是一棵松树吗?

这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哪!

这不仅是黄山松的热情,而且是黄山的热情,是整个黄山人的热情。

你能饱满着这种情感,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

  生:

我想试一试。

(读迎客松的句子)

  片断二:

  师:

学习《黄山奇松》一文,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文章景色美、情感美。

我们不仅要学会感受美,而且也要像《黄山奇松》一文的写法,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块怪石,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石头动起来、活起来!

(学生点击黄山四绝,再点击黄山奇石做准备)

  师:

好!

谁想把自己最喜欢的“怪石”介绍给大家吗?

  生:

我想介绍“双猫捕鼠”,它位于一座山峰,山峰的一边是两只猫,另一边是一只耗子,两只猫一动也不动,仔细地观察耗子的行动,耗子左望望,右瞧瞧,贼眉鼠眼,丝毫没有观察到那两只猫的行动,心里只想着吃黄山松的松果,哪里知道背后潜伏着危险呢,真是逗人!

(掌声响起)

  师:

听你这么一介绍,真能让人品出味道来呢!

  生:

我想介绍“仙人指路”,所谓的“仙人”,身材高大,比一棵黄山松还要高,“仙人”手拿拂尘,嘴角还带着微笑,手指西方,好像在给游客指路呢。

  师:

好一个“仙人指路”,我去黄山再也不用担心迷路了!

(众笑)

  生:

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天鹅孵蛋”。

“天鹅”正蹲在一座高高的悬崖上,孵着天鹅蛋,它仰望蓝蓝的天空,心想:

什么时候,我的天鹅宝宝们才能出世呢?

那个时候,我就可能让孩子看一看这美丽的黄山风光呀!

  生:

老师,我想来个总结,行吗?

  师:

好啊!

还有那么多同学想说,可时间有限,你就总结一下吧!

  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黄山怪石,千姿百态,活灵活现,每一块都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师:

你总结得真精彩!

如果把你们说的写下来,不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吗?

我建议你们课后进行合作,把它整理成一篇文章,并把它写在创造天地中BBS留言版上,好吗?

(好)

  欣赏了马建明老师执教的《黄山奇松》几个教学片断,第一,最大的感觉就是这是一堂语文味十足的语文课,尽管这是一节基于网络技术下的语文课。

在马老师的课中,网络技术只不过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工具,学习语文的一种手段,而且这种工具,这种手段运用得巧妙,运用得科学务实。

他的课堂上的网络技术不是追求繁荣、热闹,而是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

  从以上两个片断中不难发现马老师上课所用的网络教材是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精心制作出来的,每个超级链接中下挂的是有价值的资料。

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因搜索资料的繁杂而造成课堂教学效益锐减的弊病。

  第二,整个课堂中,教师引领学生进行了几个有价值的问题的探讨。

如“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