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教案新建.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82200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教案新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三年级下册教案新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三年级下册教案新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三年级下册教案新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三年级下册教案新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三年级下册教案新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三年级下册教案新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三年级下册教案新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三年级下册教案新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三年级下册教案新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三年级下册教案新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三年级下册教案新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三年级下册教案新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三年级下册教案新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三年级下册教案新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三年级下册教案新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三年级下册教案新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三年级下册教案新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三年级下册教案新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三年级下册教案新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教案新建.docx

《三年级下册教案新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教案新建.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下册教案新建.docx

三年级下册教案新建

9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课前准备

教师:

挂图,生字词卡片。

学生:

收集寓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东西丢了你会怎么办?

(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亡羊补牢》,看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齐读课题。

解题(结合预习):

“亡”是什么意思?

“牢”又指什么?

二、感知全文

自读,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理解课文

1、第一自然段。

(1)过渡:

羊为什么少了一只?

是怎样丢的?

(2)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

(此二词虽简单,但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生活状况让他们还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故需引导孩子观察、感受。

(3)想一想,说一说养羊人此时的心情。

(可表演)

2、第二、三、四自然段。

(1)那个人是怎样想的?

怎样做的?

(2)你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对不对?

你打算怎样劝他?

(小组表演,教师要借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那个人听劝告了吗?

结果如何?

(引导学生品味两个“又”字。

3、第五自然段。

(1)看到羊又丢了,养羊人的心情又如何?

他现在是怎样做的?

读一读,勾一勾。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提示寓意,拓展思维

1、讨论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吸取了什么经验?

(引导学生说出寓意。

2、你认为这个养羊人是个怎样的人?

说出理由?

(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

“窿”字不要丢一横,“叼”字最后一笔是提。

六、作业

把《亡羊补牢》这个寓言讲给父母听。

附: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丢劝又丢修再也没丢

(后悔)

有错就改不算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从家里到学校,一般情况下,你愿意多走路还是少走路?

是的!

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多走路浪费时间,但有一个人明明该往南走,他却偏偏要往北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他是太聪明了吗?

咱们现在就去看一看!

二、感知大意

1、自读《南辕北辙》这则寓言,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

还有哪些不懂?

做上符号。

3、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重点词语:

提醒、把式、盘缠。

三、熟读自悟

1、采用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

(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知识,从而抛弃教师烦琐的讲解。

2、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

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取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3、(学生说理由实际就是在评价此人)这给人真的很笨吗?

他是不是蛮不讲理的人?

他的理由是什么?

(引导学生解析课文)

朋友楚国人(学生取的名字)

在南边马跑得快

越远车夫是个好把式

哪一天才能到盘缠多

…………

(板书)

4、假如你是这个楚国人的朋友你会劝他吗?

怎样劝?

同桌、小组表演。

5、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

说说自己的理由。

(相机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6、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点什么呢?

四、总结寓意

讨论:

这个人的做法好不好?

为什么?

五、学习生字

重点提示:

“街”可同“衔”对比;“缠”字别忘一点。

六、拓展

交流大家收集的寓言故事。

10惊弓之鸟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能手”“本事”等词语的意思。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和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即更羸说的话。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说一说有关鸟的成语。

(如:

一石二鸟)

2、根据自己在预习中的理解,谈谈惊弓之鸟的意思。

(学情估计:

整个成语的意思学生可能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教师重在引导,比喻意义无须学生此时说出。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

学法:

自学、讨论交流。

方式:

小组学习。

出示自学思考题

1、读课文,读准音,把语句读通顺,同时标出自然段。

2、采用查字典、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新词的意思。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1、(本班学生在拼音上有些问题)认读生字,主要是“弦”“惨”二字。

2、谈谈自己理解了哪些新词的意思。

4、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更羸放空箭射下一只大雁)

四、质疑

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请提出来。

(能讨论解决的讨论解决,当堂不能解决的师生梳理归纳成几个中心问题。

五、指导书写生字

提示:

“魏”注意“鬼”中的撇折点;“猎”可换偏旁;“愈”不能忘记横;“雁”内是双人旁。

六、小结

七、作业

想办法解决课上归纳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的学习课文。

谁来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归纳了哪几个问题?

下面,我们就细读课文,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指导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

思考:

(1)哪几个自然段写更羸不用箭就射下了大雁?

(2)六到九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3)课文的叙述顺序是怎样的?

(先说事情结果,后讲事情原因。

2、集体交流。

3、学习1到5自然段。

(1)指读1到5自然段,思考:

读了这几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充分读,充分说。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经过吗?

(引导学生加进表情、动作等。

特别注意“直往上飞”和“直往下掉”二词。

(3)指导朗读。

更羸和魏王说话时应是怎样的语气?

(更羸很有信心,魏王怀疑;结果令魏王吃惊。

方法:

a学生练读b教师指导(适当的时候可范读)c指名分角色读

4、学习6到9自然段。

(1)过渡:

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

学生默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2)集体交流。

要引导学生理解:

认真观察:

看到飞得慢;听到叫得惨。

分析:

受过伤、孤单失群、害怕。

推断:

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为学生铺路搭桥,但不能讲,因为学生如果不主动思考,就丧失了思维过程,此环节就无价值可言。

(3)能用自己的话复述6到9自然段的内容吗?

(4)朗读指导。

三、小结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惊弓之鸟”一词的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比喻意义。

)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吗?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在小组内复述全文。

附:

板书设计

10惊弓之鸟

观察分析判断

飞得慢受过伤害怕

掉下来

叫得惨孤单无群高飞

11画杨桃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用“严肃”、“熟悉”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准备:

  杨桃的实物或模型与挂图,投影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课前预习:

  1.根据课题,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当你们看到29课《画杨桃》这个题目时,会产生什么想法呢?

课文是写谁画杨桃?

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画?

怎样画的?

画得像不像?

  2.划出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记忆。

3.熟读课文,解疑设疑。

  这篇课文的作者就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反而得到了肯定,这是为什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杨桃的实物或挂图,引导学生描述,并加深对杨桃的认识。

  2.联系预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知道文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1.默读思考讨论:

“我”(作者)照实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可笑吗?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辨析“我”、“同学们”及“老师”说话时不同的语气、语调,并注意生字的发音。

  3.齐读课文。

  4.思考(也可同桌讨论):

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小学四年级一次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5.以问促读,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在一次图画课上发生这件事的?

(从第2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这是文章描写最细致的部分,即文章的重点部分)

  

(2)开头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讲父亲怎样教“我”学画。

)(这是文章的第1部分)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什么?

(讲父亲和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

)(这是文章的第3部分。

  小结:

通过上面的阅读和练习,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由三部分构成,且属“总——分——总”式结构。

第2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三、细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解词,(也可根据预习情况,对生字词做一强化)。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叮嘱:

再三提醒、嘱咐的意思。

  想当然:

指不顾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的印象下判断。

  走了样:

失去原来的样子。

画走了样:

画的和本来的样子不同。

  小结:

从这一段可以了解到,作者最初做画的严谨态度是父亲严格要求,多次教诲的结果。

  2.分角色读读课文的第2部分。

  

(1)选择一名学生读旁白,另外一名学生读同学甲,一名学生读同学乙,其余学生读“大家”的话,教师读“老师”的话。

  

(2)教师将这部分出现的生字板书在黑板上,并指名读一读它们所在的句子,达到正音、解义的目的。

  “审”(sh7n)“晌”(sh3ng):

翘舌音。

  “肃”(s)):

平舌音。

笔顺:

(共8笔)

  熟悉(x9):

知道得很清楚。

  哈(h1):

拟声词。

本课指放声大笑时发出的声音。

3.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诲”:

四声(hu@),字义是教导、诱导。

受用:

得到益处。

  一生受用:

就是对自己一辈子都有帮助、都有好处。

4.抽读生字新词卡片,识记生字。

  5.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词义,进一步熟悉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细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生字新词;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懂为什么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后没受到老师的批评,反而受到了肯定;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有哪些相似之处。

他们的话为什么能使作者终生受益呢?

(也可根据班级具体情况,让学生自己把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讲读课文。

  1.从课文第3部分入手,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2)从“一生受用”这个词中,我们能不能估计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是什么年龄?

(大约年事已高,也就是人到老年。

)(从“使一生受用”这个词还可以看出,本文是用回忆的手法,写了发生在小学四年级一节美术课上的一件事。

  ①能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

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

(是“老师”和父亲的话。

)他们讲的内容一样吗?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从“是那么相似”这个词中看出的。

他们讲的内容一样。

)相似是相像或相同,前面的修辞词“那么”怎样理解?

(特别、十分)

  ②请同学们找出父亲与老师的话轻声读一读。

自己体会一下相同点是什么。

  2.学习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父亲的话(出示写有父亲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2)出示投影,齐读并思考:

父亲的话有几层意思?

(两层。

  每一层各说的是什么意思?

(第一层是说应该怎样做,即要认认真真地去观察所要画的一件东西,画时要按观察到的样子老老实实地去画;第二层意思是说不要怎样做。

即不要不顾看到的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对事物的印象下判断,把画画得与实际观察到的样子不同,因为这样是学不会画画的。

  小结:

父亲从正、反两方面讲了画画时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的道理。

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父亲对作画很有研究,是作者学画的启蒙老师。

他的话不仅使作者在学画画时受益,而且影响到作者一生的为人处事,即:

无论画画还是处理其他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3.学习课文第2部分。

  

(1)分析“老师”说的话的第一层意思。

  ①指名读课文中倒数第2自然段“老师”说的一段话。

(出示写有“老师”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②“老师”说的这段话共有几句?

(五句。

  ③引导分析“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前三句话的意思。

  A.第一句说大家对杨桃“都非常熟悉”,能说明什么呢?

(说明作者及他的同学都是杨桃故乡的人;他们都非常清楚杨桃的外形。

  B.第二句话中的“但是”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

从这句话中能想到什么?

(用“但是”一词转到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也就是观察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回想起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说过的一句话:

“每一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也不一样。

”既然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都不一样,更何况具有肩部肥大,底部略尖削,并有五条棱这一明显特征的杨桃呢。

  C.第三句话中的“真像”是什么意思?

(特别像。

)“有时候”指什么时候?

(指恰巧面对杨桃底部这一观察点来观察的时候。

  D.这三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小结:

“老师”的前三句话,紧紧围绕画杨桃这个例子,说明:

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明确地指出换一个角度看,杨桃根本不像杨桃了,还真像个五角星,肯定了“我”观察仔细认真。

书中的第一幅插图,就是同一个杨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两种样子。

其中一种样子还真像五角星。

(板书:

看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④齐读“老师”说的前三句话,加深理解。

  

(2)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

  ①作者在一次图画课上,就把杨桃真的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个意思?

(指名读)(板书:

我画成了五角星)

  ②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有几个?

(两个。

)第一个原因是什么呢?

(“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这能说明什么?

(说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既与其他同学不同,也与自己平时看杨桃的角度不同。

)也就是前面学的“老师”说的哪句话?

(看投影读一读。

  ③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又是什么呢?

(是作者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的结果。

  ④指导学生看文中的第二幅插图。

  小结:

作者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有两个原因。

但第二个原因是最主要的。

“认认真真地看”说明他不凭想当然,既相信实际,也相信自己的眼睛。

“老老实实地画”就是作者遵照“爸爸”所叮嘱那样去画。

  (3)导读分析第3至5自然段。

  ①“有几个同学”看到作者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

(认为作者画的根本不像杨桃。

  ②课文中写了两个学生的两句话。

一句末尾用了问号,另一句用了叹号,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一样。

)表示出的情感程度相同吗?

(相同。

都是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表明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A.第一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如果把它改成陈述句,表达的语气变了没有?

  B.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嘲笑和叽讽的语气。

  ③“有几个同学”看了作者的画“哈哈大笑”,(板书:

同学哈哈大笑)说明什么?

(说明他们一是没有考虑到作者看杨桃的角度,二是自以为对杨桃已十分熟悉。

  (4)讲读课文第6至12自然段。

  ①“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议论,又看了作者的画,与“这几个同学”的态度一样吗?

他先是怎样做的?

其中有一个词语,请找出来。

(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

)“老师”为什么要坐在作者的座位上“审视”?

(“老师”坐在“我”的座位上,就是要从“我”看杨桃的角度进行观察,据此判断“我”画得是否准确。

)(板书:

老师审视)

  ②“老师”审视了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画得像不像,而是举起作者的画去问大家像不像?

(“老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他亲自“审视”的做法上,悟出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不同的哲理。

  ③听了学生的回答,“老师”的态度变得怎样了?

(严肃起来。

)为什么要变呢?

(发现作者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全体同学们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老师”的深思,他意识到不仅是“几个”而且是大多数同学还不懂得作画的起码要求,更不懂得用科学思想对待事物。

)从文中的哪一个词能看出“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很久?

(半晌。

)(“半晌”是过了好大一会儿。

也可以说明老师对于如何处理这件事,认真地进行了考虑。

)他是怎样考虑呢?

(先摸清认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好笑的是哪些同学。

  ④指导学生朗读“好——笑”,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几个同学故意拉长声回答,要读得声调高些,声音长些。

  (5)指导学生学习第13至17自然段。

  ①对于认为“好笑”的同学,“老师”没有去批评责备,而是“请他们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目的何在呢?

(让他们也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来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事实的真相,自觉接受教育。

)(板书:

“这几个”让轮流看)

  ②第一个同学看后,在回答“老师”的问话时,为什么中间加了省略号?

(引导学生理解省略号在这里的特殊作用和所省略的内容。

  指导朗读,声调、声音都要低,读出不好意思承认错误的语调。

与刚才“好——笑”的读法恰恰相反。

  ③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体会作者只写“第一个”同学的对话,而省略其他同学对话和经过这种抓住重点,叙述的好处。

  (6)继续看幻灯片,剖析“老师”说的话。

  ①“老师”从学生回答的语气中,已经知道同学们的态度转变了,他抓住这件事因势利导,要启发同学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

所以老师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他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说下面一番话的?

“和颜悦色”是什么意思?

  ②看投影片。

默读“老师”的话。

找一找第几句是说应该怎样看别人的画这个意思。

并指名读这一句。

这句话实际是对哪些同学的批评?

  ③“老师”说的话中,哪一句话是对作者绘画态度的肯定?

找出来读一读。

  ④小结:

我们把“老师”说的后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分析,不难看出这是“老师”借画杨桃这件事告诉学生:

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要学会这种看问题的方法。

  ⑤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体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的含义。

  A.通过对课文的精读、品味,“老师”的话始终紧扣画杨桃这件事叙述,是本文的重点。

包含着两层意思。

前三句为第一层,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后两句为第二层,告诉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应该怎样做。

  B.通过对“老师”说的五句话的学习,我们不仅明白了作者是怎样把一段话写得条理清楚的,而且也明白了它的含义与父亲教诲的相似之处。

  (有条件的班级,可引导学生联系学习实际、生活实际,适当举些例子,以拓宽思路,加深理解,并把从阅读中得到的收获,练习运用到实践中去。

第三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指导完成“思考·练习”第三题。

  1.读题目,明确本题有两点要求。

  2.读第一个例句,让学生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1)这一句讲的是作者在他的座位上看到的杨桃的样子。

否定了平时看到的样子,肯定了当时看到的样子。

(2)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用“不像……而像……”练习说话。

如:

  ①小明长得不像他的爸爸,倒像他的妈妈。

  ②他的这身打扮,不像个学生而像个演员。

  ③我画的这只天鹅一点儿也不像,倒像是一只丑小鸭。

3.读第二个例句。

让学生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1)这个句子否定了忙着发笑的做法,肯定了要考虑人家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做法。

  

(2)启发学生用“不要……而要……”造句。

  如:

①在成绩面前不要沾沾自喜,而要寻找自己的不足,争取更大的进步。

  ②我们不要自以为是,而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

  三、完成课后第四题作业。

启发学生用“严肃”、“熟悉”造句。

  四、指导学生抄写生字(注意以下字形)。

  “级”字不要丢了最后一笔“丶”。

  “肃”字下面的书写规则是先中间后两边。

  “晌”字与时间有关,是“日”字旁,不要写成“口”字旁。

  “悉”字中间是“米”不要看成“”字头。

  五、指导背诵课文的后两个自然段。

  六、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小练笔”。

  附:

板书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3

教学难点:

2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读懂这篇课文。

二、回忆学法、自学课文

想想读懂一篇文章的步骤是什么?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围绕问题读课文,理解课文。

4、感情朗读,谈体会

三、反馈

1、同桌互读

2、抽生读,检测读音

3、说: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从前,有位画师叫他的三个徒弟画很多的骆驼,大徒弟画了许多骆驼,二徒弟画了许多骆驼的头,小徒弟只在山间画了

两头骆驼,却得到了师傅的赞扬的事。

4、为什么小徒弟会得到师傅的赞扬呢?

(因为他思维独特,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有创新能力。

所以受到赞扬。

5、联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何想法?

6、分角色表演。

四、小结

语文园地三

一、口语交际

1、揭题

上期我们曾经夸过身边的同学,这次口语交际课,请同学们介绍自己。

介绍些什么呢?

请读题。

2、介绍自己

(1)介绍自己的什么呢?

(特点:

长相、性格、爱好、优点、缺点、、、、、、)

(2)自己想,自己说。

注意:

有顺序,抓住特点说具体。

(3)同桌互说,互相评议、补充。

(4)小组内说,选出说得好的同学上台

(5)小组代表上台说,大家评议,评评谁说的最象自己。

3、自己进行修改,再说,请自己的好朋友或老师评价。

二、习作

1、上节课,我们都说了自己,现在,请你们把自己的特点写下来,为自己“画”张相。

2、想想:

自己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3、自己写。

4、抽生读习作,大家评议。

5、自己读,自己修改。

6、请好朋友帮你提意见。

7、师选一篇集体评改。

8、自己再次修改。

9、誊写。

三、我的发现

1、读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每组中两句话表达的方式不一样,意思却相同。

2、师讲解:

实际上就是把反问句变为陈述句,意思不会发生改变。

3、请再读句子,你还发现了什么?

(把反问句换为陈述句,就是把反问句中的“不”和“吗”去掉,把问号变为句号。

4、照样子说类似的两个句子。

四、读读记记

、读句子,这些句子都是什么句?

(比喻句)

2、比喻句:

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事物间有相同或相似之处。

3、这些句子有什么好处?

(使文章更形象生动。

4、找出所学过的课文中的类似的句子。

比比谁找得又快又多又准。

5、交流

6、照样子说一个。

五、读读背背

1、读句子

2、交流句意

3、自己背

4、抽生背

5、集体背

六、成语故事

1、借助拼音,读通故事

2、想想:

这个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