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实验指导.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94054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遗传学实验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遗传学实验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遗传学实验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遗传学实验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遗传学实验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遗传学实验指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遗传学实验指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遗传学实验指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遗传学实验指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遗传学实验指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遗传学实验指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遗传学实验指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遗传学实验指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遗传学实验指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遗传学实验指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遗传学实验指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遗传学实验指导.docx

《遗传学实验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学实验指导.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遗传学实验指导.docx

遗传学实验指导

 

遗传学实验指导

 

实验须知

一、实验课的目的

1、培养锻炼科学的思维方法、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格的科学作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学习掌握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与实验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3、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爱护集体、团结互助的优良道德品质。

 

二、实验课的要求

1、课前必须预习,了解基本原理和主要步骤及意义,写出预习报告。

2、上实验课必须穿白大衣,带实验讲义和实验报告纸。

3、遵守实验制度,注意安全(如水、电、煤气、强酸、强碱、有毒物质等)。

4、实验中要正规操作,动手动脑主动进行实验;掌握关键,力求得出准确结果;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及时做好记录;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5、在实验过程中不许大声喧哗,有问题及时请教老师。

6、器材、药品等按规定使用,严禁乱用乱放。

7、爱护仪器,实验过程中因个人未能按实验要求操作而导致的器材损坏,按规章制度进行赔偿。

8、实验结束后,相关器材要彻底清洗干净,放到指定位置。

9、废弃物按要求分类收集、处理。

10、值日生要打扫干净实验台、地面等,并负责关好门窗,检查水、电、煤气等。

11、因故不能上实验者应有请假手续,是否进行补课由教研室研究决定。

目录

实验须知1

实验一洋葱根尖压片与有丝分裂观察3

实验二染色体组型分析5

实验三减数分裂7

实验四人工诱发多倍体植物9

实验五植物的离体培养和快速繁殖11

实验预习报告格式要求13

实验报告格式要求13

实验一洋葱根尖压片与有丝分裂观察

一、实验原理

植物根尖的分生细胞的有丝分裂,每天都有分裂高峰时间,此时把根尖固定,经过染色和压片,再置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大量处于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胞和染色体。

二、实验目的

1、学习根尖染色体压片法。

2、掌握有丝分裂过程。

三、实验材料

洋葱(Aillumcepa)的鳞基

四、实验器具和药品

1.用具:

染色板,载玻片,盖玻片,指管,温度计,试剂瓶,滴瓶,镊子,解剖针,毛边纸。

2.药品:

无水酒精,70%酒精,冰醋酸,对二氯苯或秋水仙素,碱性品红,石碳酸,甲醛,山梨醇,二甲苯。

卡诺固定液的配制:

用3份无水酒精,加入1份冰醋酸(现配现用)。

染色液的配制:

配方Ⅰ.石碳酸品红(Carbol.fuchsin),先配母液A和B。

母液A:

称取3克碱性品红,溶解于100毫升的70%酒精中(此液可长期保存)。

母液B:

取母液A10毫升,加入90毫升的5%石碳酸水溶液(2周内使用)。

石碳酸品红染色液:

取母液B45毫升,加入6毫升冰醋酸和6毫升37%的甲醛。

此染色液含有较多的甲醛,在植物原生质体培养过程中,观察核分裂比较适宜,后来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良的配方Ⅱ,称改良石碳酸品红,可以普遍应用于植物染色体的压片技术。

配方Ⅱ:

改良石碳酸品红

取配方Ⅰ.石碳酸品红染色液2—10毫升,加入90—98毫升45%的醋酸和1.8克山梨醇(sorbitol)。

此染色液初配好时颜色较浅,放置二周后,染色能力显著增强,在室温下不产生沉淀而较稳定。

五、实验说明

1.根尖由于取材方便,是观察植物染色体最常用的材料,有些植物种子难以发芽,或仅有植株而无种子,也可以用茎尖作为材料。

2.植物细胞分裂周期的长短不尽相同,通常在十到几十小时之间,温度明显地影响分裂周期,对于一个不太熟悉的实验材料,最好在特定温度下长根,掌握有丝分裂高峰期,以便得到更多的有丝分裂的细胞。

3.前处理的目的是降低细胞质的粘度,使染色体缩短分散,防止纺锤体形成,让更多的细胞处于分裂中期,一般在分裂高峰前,把根尖放到药剂中处理3—4小时。

可处理的药剂很多,如秋水仙素、对二氯苯、8-羟基喹啉等。

4.解离的目的是使分生组织细胞间的果胶质分解,细胞壁软化或部分分解,使细胞和染色体容易分散压平,解离方法有酸解法和酶解法。

(1)酸解法是用盐酸水解根尖,步骤简便、容易掌握,广泛应用于染色体计数、核型分析和染色体畸变的观察。

根尖分生组织经过酸解和压片后,都呈单细胞,但是大部分分裂细胞的染色体还包在细胞壁中间。

(2)酶解法常用于染色体显带技术或姊妹染色单体交换等项研究,通过解离和压片,使分生细胞的原生质体,能够从细胞壁里压出,再经过精心的压片,使染色体周围不带有细胞质或仅有小量细胞质,致使多项制片措施直接作用于染色体。

六、实验步骤

(一)将洋葱的鳞基,置于盛水的小烧杯上,放在25℃温箱中,待根长到2cm左右时,在上午九时摘下根尖,放到卡诺固定液中,固定24小时。

固定材料可以转入70%酒精中,在4℃冰箱中保存,保存时间最好不超过二个月。

(二)解离

酸解:

从固定液中取出大蒜或洋葱根尖,用蒸馏水漂洗,再放到0.1mol/LHCl中,在60℃水浴中解离8—10分钟,用蒸馏水漂洗后,放在染色板上,加上几滴改良石碳酸品红染色液,根尖着色后即可压片观察。

(三)压片,把染色后的根尖放在清洁的载玻片上,用解剖针把根冠及延长区部分截去,加上少量染色液,并盖上盖玻片。

一个解离良好的材料,只要用镊子尖轻轻的敲打盖玻片,分生组织细胞就可铺展成薄薄的一层,再用毛边纸把多余的染色液吸干,经显微镜检查后,选择理想的分裂细胞,再在这个细胞附近轻轻敲打,使重叠的染色体渐渐分散,就能得到理想的分裂相,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需掌握以下几点:

1.压片材料要少,避免细胞紧贴在一起,致使细胞和染色体没有伸展的余地。

2.用镊子敲打盖玻片时,用力要均匀,若在压片时稍不留意,使个别染色体丢失,而被迫放弃一个良好的分裂相的细胞。

(四)镜检观察:

要求找到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的典型图像。

七、作业:

1、绘制有丝分裂中期图。

八、实验要求:

1、学生要分组参与实验准备,参加的小组负责在课堂上向全班报告实验准备情况。

2、课前写出预习报告,课前上交,方可参加实验,并准备课堂上的实验原理与实验基本步骤的提问。

3、携带必备的工具参加实验,如铅笔、实验报告纸、白大衣、教材等。

4、在课堂上完成作业。

5、在镜检观察时,如找到所要求的图像,要请老师检查一下再画图。

实验二染色体组型分析

一、实验原理

各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

大多数高等动植物是二倍体(diploid)。

也就是说,每一个体细胞含有两组同样的染色体,用2n表示。

其中与性别直接有关的染色体,即性染色体,可以不成对。

每一个配子带有一组染色体,叫做单倍体(haploid),用n表示。

两性配子结合后,具有两组染色体,成为二倍体的体细胞。

如蚕豆的体细胞2n=12,它的配子n=6,玉米的体细胞2n=20,配子n=10。

水稻2n=24,n=12。

有些高等植物还是多倍体。

染色体在复制以后,纵向并列的两个染色单体(chromatids),往往通过着丝粒(centromere)联在一起。

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固定的。

由于着丝粒位置的不同,可以把染色体分成相等或不等的两臂(arms),造成中间着丝粒,亚中间着丝粒、亚端部着丝粒和端部着丝粒等形态不同的染色体。

此外,有的染色体还含有随体或次级缢痕。

所有这些染色体的特异性构成一个物种的染色体组型。

染色体组型分析是细胞遗传学、现代分类学和进化理论的重要研究手段,也是一种简便的方法。

二、实验目的

1.学习分析染色体组型,计算有关数据。

三、实验材料

由实验室提供染色体制片或放大照片。

四、实验器具和药品

镊子,剪刀,绘图纸。

五、实验说明

染色体组型分析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析体细胞有丝分裂时期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

另一类是分析减数分裂时期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均能得到染色体组型。

这里我们要做的是有丝分裂时期的分析。

各染色体的长臂与短臂之比称为臂率。

臂率为1.0—1.7的归为中间着丝粒染色体,用(M)表示。

1.7—3.0的归为亚中间着丝粒染色体,用(SM)表示。

3.0—7.0的归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用(St)表示。

7.0—更大的归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用(Ot)表示。

用SAT代表具随体的染色体,计算染色体长度时,可以包括随体也可以不包括,但均要注明。

六、实验步骤

(一)有丝分裂时期染色体组型分析

1.测量:

根据放大照片测量、记录染色体形态测量数据如下:

(3)总染色体长度=该细胞单倍体全部染色体长度(包括性染色体)之和

(5)列表(表格于实验结果中)

(6)配对:

根据测量数据,即染色体相对长度、臂率、着丝粒指数、次缢痕的有无及位置、随体的形状和大小等进行同源染色体的剪贴配对。

(7)染色体排列:

染色体对从大到小,短臂向上、长臂向下,各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在一条直线上。

有特殊标记的染色体(如含有随体的)以及性染色体等可单独排列。

(8)翻拍或绘图。

完成上述步骤的染色体剪贴,可以通过翻拍摄影或描图成为染色体组型图。

高等植物属异源多倍体种类的较多,进行组型分析时,不完全根据染色体的大小进行排列,而事先要根据系统发育的来源进行分组,然后各组按大小进行编排。

例如,人工培育的小黑麦。

来自小麦的染色体组是AABBDD,来自于黑麦的染色体组是RR,组型分析时不仅应将RR分开,而且小麦本身是个天然的异源多倍体,又应分成AA、BB、DD组几组进行分析。

经常见到的植物如棉花、烟草、马铃薯以及许多果树、花卉均具有多倍体品种,分析时应特别注意。

七、作业

列表并说明。

八、实验要求:

1、课前写出预习报告,课前上交,方可参加实验,并准备课堂上的实验原理与实验基本步骤的提问。

2、携带必备的工具参加实验,如尺、铅笔、实验报告纸、白大衣、教材等。

3、在课堂上完成作业。

4、在镜检观察时,如找到所要求的图像,要请老师检查。

实验三减数分裂

一、实验原理

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细胞分裂,仅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

这一过程的特点是:

连续进行两次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结果形成四个核,每个核只含单倍数的染色体,即染色体数减少一半,所以称作减数分裂。

另外一个特点是前期特别长,而且变化复杂,包括同源染色体的配对、交换与分离等。

二、实验目的

1.学习油镜的使用。

2.掌握减数分裂的各时期特征。

三、实验材料

减数分裂装片

四、实验器具和药品

1.用具:

装片、吸水纸,显微镜。

2.药品:

二甲苯、石蜡油。

五、实验说明

在植物花粉形成过程中,花药内的一些细胞分化成小孢子母细胞(2n),每个小孢子母细胞进行二次连续的细胞分裂(第一次减数分裂和第二次减数分裂)。

每一小孢子母细胞产生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就是一个小孢子。

小孢子内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

在动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也有一个由双倍体到单倍体的减数过程。

动物的精巢分化出精母细胞,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单倍染色体的精子。

在适当的时机采集植物的花蕾或动物的精巢,经固定、染色压片后,就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的减数分裂。

整个减数分裂可分为下列各个时期。

第一次减数分裂

前期Ⅰ细线期:

第一次分裂开始,染色质浓缩为几条细而长的细线。

每一染色体已复制为二个单体,但在显微镜下还看不出染色体的双重性。

偶线期:

染色体形态与细线期没有多大变化,同源染色体开始配对。

粗线期:

同源染色体配对完毕,这种配对的染色体叫双价体,每个双价体含有四个染色单体,但仅有两个着丝粒。

染色体继续短粗。

双线期:

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开始分开。

由于染色单体间起过交换,同源染色体有交叉现象。

染色体螺旋化程度加深。

浓缩期:

又叫终变期,交叉向染色体端部移动,交叉数减少,染色体变得更短粗。

浓缩期末核膜消失。

中期Ⅰ各个双价体排列在赤道上,纺锤体形成,两个同源染色体上的着丝粒逐渐远离。

双价体开始分离。

染色体数仍为2n,但每一染色体含有两个染色单体。

后期Ⅰ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开,分别移向两极。

每一染色体有一着丝粒,带着两个染色单体。

每一极得到n条染色体。

染色体数已减半。

末期Ⅰ染色体解旋,又呈丝状,核膜形成,胞质分裂,成为二个子细胞。

间期在第二次分裂开始以前,两个子细胞进入间期。

但有的植物如延龄草(Trillium)和大多数动物不经过末期和间期,直接进入第二次减数分裂的晚前期。

第二次减数分裂

前期Ⅱ染色体缩短变粗,染色体开始清晰起来。

每个染色体含有一个着丝粒和纵向排列的两条染色单体。

前期快结束,染色体更短粗,核膜消失。

中期Ⅱ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每个染色体含一个着丝粒、两条染色单体。

两条染色单体开始分离。

此时细胞的染色体数为n,每一染色体有两条染色单体。

后期Ⅱ两条染色单体分离,移向两极,每极含n条染色体。

末期Ⅱ染色体逐渐解螺旋,变为细丝状,核膜重建,核仁重新形成。

胞质分裂,各成为两个子细胞。

减数分裂结束,一个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只有n个染色体。

因为细胞分裂两次,染色体只复制一次。

六、实验步骤

1、取减数分裂各时期装片观察,找到各时期典型图像,用油镜观察。

七、作业

1、写出油镜使用注意事项。

2、列表比较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

八、实验要求:

1、课前写出预习报告,课前上交,方可参加实验,并准备课堂上的实验原理与实验基本步骤的提问。

3、携带必备的工具参加实验,如铅笔、实验报告纸、白大衣、教材等。

4、在课堂上完成作业。

 

实验四人工诱发多倍体植物

一、实验原理

自然界各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当恒定的,这是物种的重要特征。

例如玉米体细胞染色体有20个,配成10对。

遗传学上把一个配子的染色体数,称为染色体组(或称基因组)用n表示。

如玉米染色体组内包含10个染色体,它的基数n=10。

一个染色体组内每个染色体的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和发育、遗传和变异。

由于各种生物的来源不同,细胞核内可能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染色体组,凡是细胞核中含有一套完整染色体组的就叫做单倍体,也用n表示。

具有两套染色体组的生物体称为二倍体,以2n表示。

细胞内多于两套染色体组的生物体称为多倍体。

例如三倍体(3n)、四倍体(4n)、六倍体(6n)等,这类染色体数的变化是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增减,所以称作整倍体。

在整倍体中,又可按染色体组的来源,区分为同源多倍体和异源多倍体。

凡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或者是原来的染色体组加倍的结果,称为同源多倍体。

如果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的物种,则称为异源多倍体。

多倍体普遍存在于植物界,目前已知道被子植物中有1/3或更多的物种是多倍体,如小麦属(Triticum)染色体基数是7,属二倍体的有一粒小麦,四倍体的有二粒小麦,六倍体的有普通小麦。

除了自然界存在的多倍体物种之外,又可采用高温、低温、X射线照射、嫁接和切断等物理方法人工诱发多倍体植物。

在诱发多倍体方法中,以应用化学药剂更为有效。

如秋水仙素、萘嵌戊烷、异生长素、富民农等,都可诱发多倍体,其中以秋水仙素效果最好,使用最为广泛。

秋水仙素是由百合科植物秋种番红花——秋水仙(Colchicumautumnale)的种子及器官中提炼出来的一种生物碱。

化学分子式为

具有麻醉作用,对植物种子、幼芽、花蕾、花粉、嫩枝等可产生诱变作用。

它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不走向两极而被阻止在分裂中期,这样细胞不能继续分裂,从而产生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核。

若染色体加倍的细胞继续分裂,就形成多倍性的组织,由多倍性组织分化产生的性细胞,所产生的配子是多倍性的,因而也可通过有性繁殖方法把多倍体繁殖下去。

多倍体已成功地应用于植物育种,用人工方法诱导的多倍体,可以得到一般二倍体所没有的优良经济性状,如粒大、穗长、抗病性强等。

三倍体西瓜、三倍体甜菜、八倍体小黑麦已在生产上应用。

二、实验目的

1.了解人工诱发多倍体植物的原理、方法及其在植物育种上的意义。

2.观察多倍体植物,鉴别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及引起植物其它器官的变异。

三、实验材料

洋葱的鳞茎。

四、实验器具和药品

1.药品:

0.1%和0.025%秋水仙素溶液,1mol/LHCl溶液,改良石碳酸品红溶液(配方见实验一),碘化钾溶液。

五、实验说明

染色体加倍后必须进行鉴别。

同源多倍体主要是根据形态特性来判断,如叶色、叶形及气孔和花粉粒的大小。

最为可靠的方法,是制做根尖压片,然后检查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只有染色体数目加倍了,才能证明植株已诱变成四倍体。

六、实验步骤

(一)把洋葱2n=16鳞茎浸在0.1%秋水仙素溶液24小时。

(二)用自来水冲洗2—3次。

(三)同期浸泡未经处理的洋葱鳞茎作为对照。

(四)鉴定多倍体植物

1.观察四倍体洋葱、二倍体洋葱根尖的形态区别,细胞大小区别。

2.制作根尖细胞压片,检查染色体数目(见实验一)。

七、作业

1、列出染色体人工加倍的方法以及鉴别方法。

八、实验要求:

1、学生要分组参与实验准备,参加的小组负责在课堂上向全班报告实验准备情况。

2、课前写出预习报告,课前上交,方可参加实验,并准备课堂上的实验原理与实验基本步骤的提问。

3、携带必备的工具参加实验,如铅笔、实验报告纸、白大衣、教材等。

4、在课堂上完成作业。

5、在镜检观察时,如找到所要求的图像,要请老师检查。

 

实验五植物的离体培养和快速繁殖

一、实验原理

分化了的植物根、茎、叶细胞往往具有全能性,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离体培养,给于一定的营养与激素,可以脱分化为愈伤组织,由愈伤组织制备成细胞悬浮液,在一定的条件下经振荡培养,逐渐形成具有两极性的胚状体,经过进一步的分化培养,给于不同的营养和激素成分,又可以生出完整的小植株。

植物的脱分化和分化培养,证明分化了的植物细胞仍具备形成全整植株所需要的全套基因。

在一定条件下,活动的基因可以关闭、已关闭的基因又可以重新启动、再行由胚到成熟植株发育过程中有关基因的先后活动程序。

二、实验目的

1.掌握无菌操作方法,将胡萝卜贮藏根培养成为愈伤组织。

三、实验材料

胡萝卜贮藏根每组二根。

四、实验器具和药品

每组铝饭盒3个,大培养皿2套,250毫升烧杯2只,漂白粉过滤液200毫升,70%酒精,酒精棉花,镊子2把,保安刀2把,小镊1把,无菌水。

脱分化培养基各组6瓶,30毫升/瓶

MS培养基:

每升中含

固体培养基:

MS液体加0.8%琼脂

脱分化培养:

MS培养基加2,4-D2毫克/升

BA0.2毫克/升

五、实验说明

培养基的主要区别在于激素的成分和含量上,说明各种激素的出现和含量改变对于植物组织分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植物从脱分化到分化过程对培养基里激素成份要求严格、有的还要进行液体培养才能重新分化。

例如,胡萝卜贮藏根组织,是最早用于研究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的材料,至今仍是研究脱分化的好材料,但当胡萝卜组织形成愈伤组织之后,若要它们重新分化,必须经过振荡培养和采用合适的培养基,条件较为复杂。

另一些植物,例如烟草的根、茎、叶和甘蓝的花茎等容易进行脱分化和分化培养,不需液体振荡培养可以在固体培养基上直接完成,是两类较好的实验材料。

六、实验步骤

(一)操作前用温水和肥皂将手充分擦洗干净,尽量做到不带菌。

(二)将事先用自来水洗净的胡萝卜贮藏根切成一定的大小。

(三)在超净工作台中,无菌操作,用70%乙醇洗涤30秒,再用0.1%升汞灭菌5分钟,最后用无菌水清洗3-5次。

(四)削去外部,把剩余部分切成3mm×3mm×1.5mm大小方块。

(五)由小镊子,在无菌条件下,将组织小块放入盛有脱分化培养基的三角烧瓶中,每瓶放1-2块根组织块。

写明日期,组号,姓名。

(十一)20℃—25℃避光培养3—4星期后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七、作业

1、观察并记录接种的脱分化培养的组织有无污染?

原因是什么?

2、什么是愈伤组织?

它的作用是什么?

描述在实验中观察到的愈伤组织的状态。

八、实验要求

1、学生要分组参与实验准备,参加的小组负责在课堂上向全班报告实验准备情况。

2、课前写出预习报告,课前上交,方可参加实验,并准备课堂上的实验原理与实验基本步骤的提问。

3、携带必备的工具参加实验,如白大衣、教材等。

4、本次实验的作业可以在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后一周内交。

5、实验中四人为一个小组,共同完成实验,每人至少接种一瓶材料。

 

实验预习报告格式要求

一、用学校统一印制的报告纸(或16开白纸)书写,不可打印。

二、要求书写的内容:

1、实验原理

2、实验目的

3、实验基本步骤(可简要写,也可用路线图表示)

 

实验报告格式要求

一、用学校统一印制的报告纸(或16开白纸)书写,不可打印。

二、绘图必须用铅笔完成,要求用生物绘图的基本方法完成。

三、要求书写的内容:

1、实验题目

2、实验材料

3、实验步骤(可简要写)

4、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