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浅谈中国电视节目对国外节目的本土化改造和创新建.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97461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浅谈中国电视节目对国外节目的本土化改造和创新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浅谈中国电视节目对国外节目的本土化改造和创新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浅谈中国电视节目对国外节目的本土化改造和创新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浅谈中国电视节目对国外节目的本土化改造和创新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浅谈中国电视节目对国外节目的本土化改造和创新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新浅谈中国电视节目对国外节目的本土化改造和创新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新浅谈中国电视节目对国外节目的本土化改造和创新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新浅谈中国电视节目对国外节目的本土化改造和创新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新浅谈中国电视节目对国外节目的本土化改造和创新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新浅谈中国电视节目对国外节目的本土化改造和创新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浅谈中国电视节目对国外节目的本土化改造和创新建.docx

《新浅谈中国电视节目对国外节目的本土化改造和创新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浅谈中国电视节目对国外节目的本土化改造和创新建.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浅谈中国电视节目对国外节目的本土化改造和创新建.docx

新浅谈中国电视节目对国外节目的本土化改造和创新建

浅谈中国电视节目对国外节目的本土化改造和创新

内容摘要:

在今天的中国电视节目中,模仿、克隆国外的电视节目层出不穷,而这也已成为了国内电视节目的一种发展趋势。

本文选取了各种电视节目中的典型代表,运用平行比较的方法对国外与国内的电视节目进行比较,从而分析模仿中的缺陷及改造,进而总结出我国电视节目的模仿与创新之路,为我国电视节目的未来发展作出展望。

关键词:

电视节目克隆创新本土化改造

电视业的发展速度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也在我们的意料之外,而随着电视业的发展,电视节目也层出不穷,我们从其中获得知识、分享快乐、得到满足、认识内心。

回顾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历程,从综艺大观到快乐大本营,从幸运52再到超级女声,以至于今天的购物街、变形记,中国的电视节目从单一到多重,从独树一帜到今天的百花齐放,亦步亦趋地发展。

然而,细看这些节目的背后,我们却不得不承认,所有的这些节目都摆脱不了国外节目的原型,而它们,也都是国外节目的某种延续和发展。

国内的这些节目,经过对国外节目的本土化改造,将中外的文化差异缩到最小,并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力,呈现出了全新的节目样态。

然而,在模仿、克隆的节目层出不穷时,有一个问题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这样的模仿是成功还是失败?

我们何时才能创新?

何时才能走出自己的道路?

一、现状的分析——从原创到模仿

1.新闻类:

从《60分钟》到《新闻调查》、《面对面》

《60分钟》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名牌栏目,也是第一次将调查性报道运用在电视媒体上,其开创的报道风格、节目样式乃至新闻理念,都掀起了一阵电视调查性报道的跟风。

38年来,《60分钟》的核心内容集中在对那些犯罪指控、企业财团、政治人物及其他公共机构高层人士的贿赂犯罪行为的调查上,这也使得它成为了美国电视史上存活下来的最长寿、最成功的调查类新闻节目。

《新闻调查》在创办之初,便标榜要做中国的《60分钟》,在这样宗旨的贯彻下,《新闻调查》成为了电视调查性报道在中国特有的社会背景和政治制度下的一种勇敢探索,它借鉴《60分钟》“调查性纪录片”的形态定位,用纪实的方式拍摄,展现对新闻事件的调查和采访过程,把新闻当成故事来讲,实践中有悬念和冲突,情节跌宕起伏。

不同的是,它弃用了《60分钟》三个故事,每个故事十几分钟的形式,选择了在45分钟内讲一个故事,竭尽全力调查真相。

此后,各种调查类节目层出不穷,而《面对面》等节目也成为了《60分钟》的另一种延伸。

2.选秀类:

从《美国偶像》到《超级女声》、《快乐男声》、《我型我秀》、《梦想中国》

《美国偶像》是美国福克斯电视台在2002年推出的真人秀节目,参赛者必须是美国公民,年龄在16岁至28岁。

2002年福克斯电视台首播时,两小时就吸引了270万名观众,成为福克斯公司的王牌节目,它成为了一场美国平民的业余歌手大赛,使平民的参赛选手站上了舞台,成为了舞台的主角。

《超级女声》将《美国偶像》本土化,在其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加工,只要是女生,只要喜爱唱歌并年满十六岁,均可报名参加,通过层层淘汰筛选,由三方评委选出真正有潜力的选手。

在此基础上,它增加了PK环节,增加了大众评委,将美国偶像中的只有冠军,扩大到了十强、五强、三强等,吸引了数以亿计的眼球。

之后,《快乐男声》《我型我秀》《梦想中国》等节目铺天盖地而来,引发了国内一场轰轰烈烈的选秀高潮。

3.益智类:

从《你比五年级生聪明吗》到《幸运52》、《不考不知道》、《你能毕业吗》、《谁比谁聪明》

《你比五年级生聪明吗》开播于2007年2月27日,节目规定,参赛者只需答对11道小学五年级课本以下的问题,就能获得100万美元的奖金。

这些问题都能在小学课本中找到答案,如果参赛者答不出问题,那些电视台将让5名10岁到11岁左右的真正五年级小学生对他们进行“提醒和帮助”,而最后参赛失败者还不得不对着摄像机镜头羞辱地承认说:

“我的确没有一个五年级小学生聪明。

《幸运52》则完完全全借鉴了《你比五年级生聪明吗》,节目现场同样布置成小学教室模样,游戏规则也毫无变化,只是将获胜者的奖励变为了一万元的文具用品。

而参赛失败者也必须对着摄像机镜头向自己的小学老师道歉。

此节目一经播出,新鲜感还没维持多久,不少相似的节目就接踵而至,陕西卫视的《不考不知道》、天津少儿频道的《你能毕业吗》、深圳卫视的《谁比谁聪明》都纷纷跟五年级小学生较上了劲,一样的节目层出不穷。

4.纪实类:

从《真的变了》到《变形记》、《相约新家庭》

《真的变了》开播于2003年5月,是在美国广播公司家庭频道播出的一档真人秀节目。

节目时长为30分钟,在节目中,两个来自美国不同地区的彼此完全不认识的14~18岁的少年从周四到周日互换生活四天,他们分别住到对方的家里,和对方的家人、朋友相处,完成对方的日常学习或工作和其他陌生的事情,节目旨在捕捉互换双方的过程经历和由此产生的种种意外和冒险以及新家庭和新朋友对他们的反应。

06年夏天,湖南卫视推出了《变形记》,它完美地借鉴了《真的变了》,作为一档生活角色互换节目,以纪录片+真人秀的模式推出,号称新生态纪录片,栏目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寻找热点中的当局人物,安排他们进行互换人生体验,参与节目的双方就在7天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

节目24小时全程跟拍,进行粗加工而以原生态播出。

在《变形记》给中国人民带来全新视觉感受的同时,《相约新家庭》也因引入孟子“易子而教”的概念,使这类节目具有了本土化色彩,收到了很好的收视效果。

5.商业类:

从《学徒》到《赢在中国》、《创智赢家》

《学徒》是美国的一个实况电视节目,于2004年初在NBC频道播放。

该节目是由马克·伯奈特和纽约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共同制作。

而特朗普同时也担当这档节目的主持和裁判,节目旨在为特朗普挑选一位合适的人,成为他的“接班人”,最终胜出的人可以得到特朗普公司的一份年薪25万美元,为期一年的工作合约。

《赢在中国》照搬了《学徒》的样式,并成功地做成了一档专注于创业和创业者的节目。

它巧妙地结合了企业、娱乐、创业这些时下最吸引人、最动人心的元素在内,不同于特朗普的独掌大权,《赢在中国》请来的嘉宾多为国内一些行业很知名的企业家和一些成功的大型企业的当家人,而节目对于最后的优胜者的奖励,是由节目嘉宾投资的优厚的创业投资资金额度,不同于《学徒》的企业选择人才的途径,《赢在中国》只是在单纯实现着参与者的梦想。

此外,同时期的《创智赢家》、《绝对挑战》也都有着极重的《学徒》的影子。

二、存在的问题——生搬硬套,克隆成风

在现今的电视节目中,这样的“克隆”随处可见。

由《价格正确》演变的《购物街》,由《谁想成为百万富翁》演变的《开心辞典》,由《融合品位》演变的《交换空间》,由《超级海盗船》演变的《奥运向前冲》,甚至于中国最早的综艺节目《正大综艺》都是由美国节目《哪是你的本行》演变而来。

而随着电视业的不断发展,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节目的模仿有增无减,但模仿终究是模仿,因而一些节目的硬伤也就逐渐凸显了出来。

1.照搬原型,空有其身

在对国外节目的这场“模仿秀”中,极容易就会忽视本土化的改造,走上简单“克隆”的道路,有些节目仅仅满足于跟风模仿,对原版节目生搬硬套,改编不当,在借鉴别人模式的同时忽视了文化差别、地域差异等重要因素,学习了形式却丢了精髓,做出的节目不伦不类,待节目播出时早已失去了原版节目的神韵,空留了一个躯壳存在,这样的节目自然也就取得不了好的效应。

湖南卫视就曾根据美国的整容真人秀《天鹅》创办了整容真人秀节目《天使爱美丽》,《天鹅》在美国引发了一阵收视热潮,然而,《天使爱美丽》的创办却单单只追求了节目的形式,而忽视了中国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念,它照搬原版节目,将整容手术的真实血腥镜头作了直播,毫无疑问地收到了极差的社会效果,推出不久便受到业内人士和观众的质疑,甚至被称为“病态的噱头,病态的节目”。

2.版权困扰,有苦难说

随着国内对国外电视节目的克隆现象愈发严重,一个奇怪的现象也随之发生,那便是购买了国外节目版权的节目总会与未购买版权的节目不期而遇,这也往往让花巨资引进版权的节目处于两难境地,而出于利益考虑,就极容易引起利益双方相互间的纠纷和冲突。

而由于“克隆”栏目只在我国境内播出,法律解决手段也只能按照中国法律进行。

国内的版权法保护的为有形实体,如文字作品、图案、摄影作品、软件等,其他如游戏方法、规则、节目形式等创意性的东西都不能进行保护。

从国际上看,迄今世界尚无一个各国达成共识的电视节目版式版权保护法。

就连自称电视节目版权保护非常完善的欧洲也直到2001年4月才在法国戛纳成立了第一个欧洲电视节目版式版权协会,但该组织仅是一个在版权纠纷各方之间起斡旋、协调作用的民间机构。

因而,即使想对簿公堂,官司也没法打,这就让购买了版权的一方有苦说不出。

上海东方卫视的《舞林大会》就不小心与北京世熙传媒购买的英国BBC知名节目《与星共舞》撞了车,而另一家公司在拿到《学徒》版权时,才发现此类节目早被人捷足先登了。

这样的情况一但发生,不仅让购买版权的节目碍于基本无节目版权保护的现状左右为难,也让克隆的节目极为尴尬。

3.恶性竞争,资源浪费

一档节目一经推出,便会在国内被模仿了个遍,从一个到两个总会到最后的全面开花。

而偏偏这些节目都千篇一律地用着一模一样的运作模式,千人一面,这也就导致了节目的雷同。

节目一相似,就必然导致制作方在市场份额、受众定位、节目所需资源等方面出现重合,资源在被浪费的同时,更会引发同质化的恶性竞争,而这样的竞争,则是百害而无一利。

从《超级女声》到《梦想中国》再到《加油好男儿》,直到现在的凡事必选的全国平民选秀潮,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类节目从一枝独秀发展到今天的泛滥,已经大大分散了收视群,演化成了一场同类节目的恶性竞争,而台台都在选秀,却无一丝新意,长此以往,只会早成资源的无端浪费和观众的自动流失,而观众在这样轰炸中也会产生严重的“审美疲劳”。

4.空求收视,只图模仿

不得不说,现今国内电视节目已经走进了将模仿学习境外节目新形态视为创新节目捷径的误区,只要是国外节目,均实行“拿来主义”,变更一下形式,改变一下名称,便可以成为一档“备受好评”的电视节目,这既省去了节目创新的风险投资,也省去了节目创新的举步维艰,对他们而言,与其煞费苦心地做一档真正本土原创的大众节目,倒不如让中国的观众只满足于新鲜感,热闹感,在模仿与跟风中亦步亦趋,稳中求进。

因而,《幸运52》就算改版,摆脱了英国的《GOBINGO》,却还是选择了继续模仿《你比五年级生聪明吗》,而这也确实让它保持了很高的收视率。

三、本土化的改造——联系中国实际发展

我们不会抹杀模仿,对于电视业起步较晚的我国,在鼓励创新的同时,认认真真地模仿同样也是缩小差距的方法,然而我们最终想要的,却不是单纯的模仿,我们也渴望在节目中看到独特的风格,看到中国的文化,看到中国的特色,看到克隆中的“创新”。

1.切合中国实际国情

中西社会的不同性质,某种层次上也决定了中国的电视节目应当切合中国的国情,舍弃西方某些不合中国国情的东西,而更多地考虑到中国的现实制度,中国的社会情况。

不同于西方不惜追求的“求真而伤善”,在当今舆论环境开放的时代,中国的电视节目更加提倡“崇善不失真”,注重宏观调控的调节,注重社会秩序的维持。

《60分钟》以“独立调查和批判精神”著称,它一直致力于报道负面,揭露丑行,通过独立的调查来挖掘故事,伸张正义。

近40年来,大胆坚定的节目立场以及敢于碰硬的对抗精神使得该节目一度成为正义的化身,赢得了“美国检控官”的称号。

它不受任何限制,为了维护节目的独立的价值立场,《60分钟》甚至不惜向CBS高层开火。

《新闻调查》的定位也是“真正的电视调查性报道节目”,然而,其“探寻事实真相”的这条路并不好走,从节目播出的现实情况来看,只能达到50%的收视率,而对现今的《新闻调查》来说,“一期一个真相”几乎已经变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它严格的选题标准和报题程序,导致了节目的“枪毙率”不断提高,这也大大缩小了真相的曝光率,影响了节目的价值。

2.符合中国伦理观念

国外节目被引进中国,最细致的改造就是使其真正地符合了中国的伦理观念,符合了中国人的审视眼光,符合了中国人的口味。

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已经作为中国文化事业一部分的中国电视节目,也应符合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在传统伦理观念的统摄和涵盖下发展,以求更加迎合受众的需求。

中国的电视节目在娱乐趣味、道德标准、人性深度的表达和调用方面都会受到中国特定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甚至生活方式的制约和规定。

《变形记》的成功便在于此,栏目结合了当下社会热点,寻找热点中的当局人物,不同于西方互换家庭生活的单纯猎奇趣味,《变形记》从节目的形式和选题上反映出了一种关注当下平民状态的创新意识。

它将电视的娱乐性和社会性巧妙结合,而这些另类故事最吸引人的恰恰是变更生存环境后普通人的正常生活,虽然粗糙,但却真实;它将电视娱乐性与教化功能巧妙结合,而这种角色互换最触动人的恰恰是互换生存环境后普通人的正常心理,虽然普通,但却接近。

从这个节目中,我们更多地感受到了它的独特性、趣味性、真实性和接近性,感受到了中国独特社会背景、独特伦理观念所赋予节目的特别意义。

3.减轻节目功利色彩

西方的电视节目在西方的社会背景下,都带上了浓重的功利色彩,而这类节目最调动人们口味的,莫过于随着比赛深入而不断攀升的巨额奖金。

而国外的这种极浓的功利色彩显然不适用于中国,因而众多节目都在引进这类节目时,巧妙地用各种手段避开了沉重的“功利”包袱。

不同于《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单纯的博彩意识,《开心辞典》在模仿其的同时,将一种特殊的“家庭理念”融入其中,节目不再是单纯地靠正确回答出问题赢得累计奖金,而是为了实现“家庭梦想”,巧妙地将家庭与博彩结合在了一起,这也就使得博彩节目本身所具有的功利色彩减轻,而更多的中国特殊的“家庭”味道,更加符合了中国观众对节目的现实要求。

4.淡化节目竞争色彩

中西社会的不同性质,导致了两者不同的人生观念,人生态度,在西方的节目中,参与者为了能赢,往往会不择手段,甚至相互倾轧,朋友离间、情人反目、仇敌牵手,所有的阴谋、串通、诡计和勾心斗角,都是为了在竞争游戏中不被淘汰,这与讲求宽容、合作、和平共处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

中国的电视节目在娱乐趣味、道德标准、深度的表达和调用方面都会受到中国特定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甚至生活方式的制约和规定。

中国观众渴望在公众媒体上看到的,是符合传统道德标准、传统审美的东西,因而,中国的电视节目,都极力避开人性的弱点,刻意淡化竞争。

不同于《美国偶像》中的只有冠军和快速度淘汰,《超级女声》设定了十强、五强、三强等,这就淡化了节目中的竞争色彩。

在《超级女声》中,节目制作人有意淡化了节目中竞争的残酷性,增加了PK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将比赛中参赛者之间的团结、友情无限放大,这就使得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收获最多的是感动,是温馨,而不会完全置身于残酷的竞争中,这也就更符合了中国观众的心理需求。

5.包含中国浓厚文化

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而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电视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除了需要从电视中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获取新的信息外,人们更渴望从电视中获得娱乐,吸取更高品位的文化素养,而中国的节目中也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中国的文化,这些都让观众在欣赏节目的过程中,也更加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

在《幸运52》中,各种关于古诗、民俗等的民族文化问题频繁出现,不仅如此,《幸运52》还推出了“春节特别节目”、“高考主题节目”等等,真正地做到了推广中华文化,真正地做到了宣传中国历史。

在带给观众欢乐的同时,也带给观众思考,实实在在地做到了“寓教于乐”,而这,也成为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推广宣传和普及方式。

四、未来的展望——从克隆到自主创新

在电视业高速发展的时代,电视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假若我们的电视节目仍只满足于“克隆”,那么中国的电视节目将仅仅是昙花一现,而难以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只有不断创新,才可以保证中国电视节目持续有力地向前发展。

1.克隆上的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们不会否定“克隆”,正如有些学者所言,“实用主义其实也没什么不好,滞后的创新有时候不如有借鉴的拿来,这就相当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

”然而,我们却不可以只满足于简简单单的克隆,克隆是节目的起点,但绝不是终极目标,克隆只是栏目初创期运用的手段,只是节目迈向成功的一种“捷径”,而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在“克隆”的基础上逐渐创新,“克”出新意,“克”出本土化,“克”出中国的气息,进而逐步摆脱“克隆”,甚至于超越“克隆”,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

我们的模仿创新应该建立在对海外优秀节目的精确解读以及国内观众需求的准确把握上,我们的模仿创新应该建立在自身突破口的寻找和常规经验、个性化的东西设计上,只有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共融点,只有将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东西融入节目,才会使节目具有生命力。

2.原创性的创新——联系实际,自主研发

我们不排斥模仿,但却不得不说,引进和模仿绝不是长久之计。

随着模仿者与被模仿者之间差距的逐渐缩小,模仿的积极作用在减小,而消极作用却在不断增大。

一味的引进模仿使我国的电视媒体对电视强国产生依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电视节目自主创新的能力,如果电视强国不把最新的节目理念提供给我们,我们就会长期处于劣势地位。

为了改变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必须在跟踪、引进、学习的同时,根据国情和受众的收视习惯,注重节目内容和节目形态的创新,将节目的形式创新和大众文化心理及传统文化相结合,符合国情,顺应发展,寻找出一条既符合电视本性,又符合大众观赏习惯的节目策划之路,开发出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电视节目内容和形态,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真正开发出中国的原创电视节目。

学习和借鉴绝不等于抄袭和克隆。

对于中国今天的电视节目,只有认认真真地在模仿中进行本土化的改造,踏踏实实地切合中国实际发展,实实在在地走“中国化道路”,进而不断追求进步,敢于创新,才会拨开云雾,见证自己辉煌的明天。

而创新则会是通往灿烂明天路上的不二法门。

比起克隆,中国的电视节目更需要的,是创新。

参考资料:

①《中美电视调查性报道比较——以〈60分钟〉和〈新闻调查〉为例》

②从《变形记》看电视节目创新

③《电视节目的模仿创新》戴晔

④《电视真人秀的“模仿”之痛———电视真人秀节目“模仿”现象原因分析》潘陆琴毛娴静

⑤《也谈电视节目的克隆》郁欣如

⑥《版权引进带来了什么》《中国广播影视》2007.3.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