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第02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07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03258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3.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第02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07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届高三语文第02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07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届高三语文第02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07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届高三语文第02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07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届高三语文第02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07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届高三语文第02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07诗歌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届高三语文第02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07诗歌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届高三语文第02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07诗歌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届高三语文第02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07诗歌鉴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届高三语文第02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07诗歌鉴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届高三语文第02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07诗歌鉴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届高三语文第02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07诗歌鉴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届高三语文第02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07诗歌鉴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届高三语文第02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07诗歌鉴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届高三语文第02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07诗歌鉴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届高三语文第02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07诗歌鉴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届高三语文第02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07诗歌鉴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届高三语文第02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07诗歌鉴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届高三语文第02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07诗歌鉴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届高三语文第02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07诗歌鉴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第02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07诗歌鉴赏.docx

《届高三语文第02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07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第02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07诗歌鉴赏.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第02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07诗歌鉴赏.docx

届高三语文第02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07诗歌鉴赏

专题07诗歌鉴赏

一、【18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

杜甫

大家东征逐子回①,风生洲诸锦帆开。

青青竹笋②迎船出,白白江鱼入③馔来。

离别不堪无限意,艰危深仗济时才。

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

【注】①大家,典出《后汉书》:

“帝召(班昭)入宫,号曰大家。

”东征,班昭随儿子到陈留赴任时作《东征赋》。

逐子,跟随着儿子。

②竹笋,典出《楚国先贤传》:

“孟宗母好食笋,冬月无之,宗入林中号,笋为之生。

”③江鱼,典出《后汉书》:

“姜母好饮江水,嗜鱼脍,姜夫妇尽孝,力作鱼脍以奉,舍侧忽有泉涌,味如江水,每旦辄出双鲤,以供母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暗写王十五判官奉母归养之事,呼应标题中“扶待还”三字,领起下文。

B.“风生洲渚锦帆开”实写归舟之景,景中融情;“离别不堪无限意”则是直接抒情。

C.颔联用叠词“青青”“白白”写竹笋、江鱼之美,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D.尾联写诗人为友频举酒杯,表达了对友人还黔后大展宏图、建功立业的热忱祝福。

E.全诗层次分明,多处用典,增强了内容的厚重性。

语言有的含蓄隽永,有的通俗。

2.本诗的颈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D

2.①诗人自言承受不了无限的离别之意,表达了送别友人王十五判官时的惜别、留恋;②诗人称王十五有济世救时的才干,表达了对堪为济时之才的朋友的赞赏和钦敬;③诗人希望有人能力挽艰危的时局,表达了对艰危时局的忧虑。

【解析】

1.试题分析:

C项,“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错误,这一联用典,借以赞美友人王十五对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此题注意结合诗歌颈联中的中“离别”“不堪”“艰危”“济时才”分析。

二、【18届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①

画桡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③。

翡翠④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⑤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⑥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①俞紫芝:

宋代诗人,笃信佛教,终身不仕。

②桡,船桨,指代船。

③赊,语助词。

④翡翠,翡翠鸟。

⑤别业,原意为别墅,此指白鹭栖息的地方。

⑥旆,旗。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抓住水村的特点,先写停泊在沙滩上的船,再写隔岸烟雾迷蒙中的野草,远近明暗搭配和谐。

B.颔联描绘翡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这样一幅清幽冷寂的画面,传达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C.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景,酒旗飘飘为动静,渔家酒家为静景,一动一静,动中有静,更增情味。

D.尾联“无人写得寄京华”一句,写诗面对眼前所见之景,不由得生出了官场失意后的愤懑之情。

E.诗的前三联写景,由沙滩到隔岸,然后转到河内,再移到岸边,最后又沿河望去,视角跳跃,给人以目不暇接的感受。

4.有人说,整首诗的前三联都是对水村景物的生动刻画,但末句提到“京华”,显得有些突兀,你如何看待这一点?

请简要阐述。

【答案】

3.BD

4.这种说法不妥。

诗人在前三联中描绘了一幅恬淡静谧的水村图,呈现出一种安宁朦胧的意境,从而表现了诗人悠然闲适的心绪和寄情山水的情怀。

尾联写可惜这一幅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城去,以此来劝说那些朝廷中人远离官场。

归返自然,抒发了诗人鄙弃混浊官场的情怀。

前后情怀是一致的,所以不显突兀。

【解析】

惜这一幅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城去,以此来劝说那些朝廷中人远离官场”张本。

答题时具体的分析画面的内容。

三、【18届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小题。

双调·沉醉东风咫尺

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

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①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②教人舍不得。

“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注】①阁着:

含着。

②痛煞煞:

痛苦到了极点。

5.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捕捉住别离时的“霎时间”,从动作、神态、语言等多侧面刻画了恋人依依不舍的情态。

B.咫尺,比喻距离很近,“天南地北”是说从此天各一方,相见无期:

“花好月圆”喻男女美满相聚,这里用“月缺花飞”则写出别离的悲痛。

C.本曲从眼前景象切入,激活人物的想象——从此天各一方,昔日花好月圆的美景,已成为月缺花落。

D.摄祝福语言入诗,是这首元曲的创造性表现。

“保重将息”,“好去者望前程万里”,貌似平淡,却深藏柔情蜜意。

E.作者善用用比喻手法,缩短了空间,凝聚了时间,使意象鲜明,形象鲜活。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就是明证。

【答案】CE

【解析】试题分析:

C项,开篇未写眼前景象,“已成为”极为不妥。

E项,例句不是比喻,是夸张的手法。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和故意拔高等,错误选项一般都较明显。

此题两个错误选项分别为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错误。

四、【18届贵州省贵阳市清华中学高三11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又呈吴郎①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②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③真。

已诉征求④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呈:

呈送。

吴郎:

杜甫吴姓亲戚。

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②转须:

反而更应该。

③甚:

太。

④征求:

指赋税征敛。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诗人其实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

B.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C.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

D.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E.本诗具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情感,语言沉郁顿挫而又不乏幽默。

7.清人卢德水说:

“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

”你从本诗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6.CE

7.

(1)同情弱小,富有悲悯情怀。

即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凭老人打枣,还特意写诗劝慰吴郎对老人亲善,体现出诗人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2)关注社会,忧国忧民。

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诗人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

【解析】

6.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诗意的理解,C项“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理解有误。

这两句诗意思是:

点睛: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18届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高考适应性月考(四)】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狄宗亨

王昌龄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注】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鸣皋:

山名,在河南嵩县东北。

8.以下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王诗前两句写景,融情于景,既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同时也为三、四句的抒情作铺垫。

B.王诗第二句虚实结合,送别之地洛阳的树色在暮色中苍茫一片,作者由此想象朋友要去的地方鸣皋也是烟雾朦胧。

C.王诗第四句中的“惜”是全诗的诗眼,全诗语言虽朴实,却含意隽永深沉,表现诗人对狄宗亨的感情之深。

D.骆诗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别离之景,却可以让读者联想起一个激昂壮别的场景。

E.骆宾王精于遣词,“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一语双关,不仅写出江水之寒,更写出自己对友人的万般不舍之情。

9.两诗在抒情方面各有什么特色?

请具体分析。

【答案】

8.CE

9.王诗:

借景抒情,一、二句用深秋苍茫之景,烘托作者的离愁别绪,表达自己因朋友离去的无限忧愁和对朋友的不舍之情。

骆诗:

借古伤己,作者歌咏燕太子丹及其宾客送荆轲时怒发冲冠的情景,表达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和自己人生失意的无限感慨之情。

【解析】

8.试题分析:

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C项,“愁”是全诗的诗眼。

E项,“万般不舍”错,骆诗的情感更多是借古抒怀。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六、【18届湖南省衡阳县四中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独孤及

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达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其抒发的情感却强烈动人。

B.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本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C.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D.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中“青衫湿”中的“青衫”含意相近。

E.“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11.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10.AC

11.①赞美:

首联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才能;②同情:

颔联对其长期不能升迁的同情安慰;③劝诫(忠告):

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④希望(鼓励):

尾联鼓励其不辞辛劳,建功立业。

【解析】

10.试题分析:

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A项,“语言直白浅显”

点睛:

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的写景来体悟情感,简言之:

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

七、【18届贵州省遵义市航天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浪淘沙

邓剡①

疏雨洗天清。

枕簟凉生。

井桐一叶做秋声。

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

月淡潮平。

便须携酒访新亭②。

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①邓剡:

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追随文天祥抗元。

南宋灭亡,与文天祥一道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因病羁留建康(今江苏南京)时所作。

②新亭:

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士大夫们经常相邀到此哀叹相慰。

12.下列有关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词以“疏雨洗天清”简淡起笔,通过描写秋雨疏落、一洗天地的景象,奠定了全词清新爽朗的情感基调。

B.“枕簟凉生”是写此时已从夏季转入秋季,暑退寒来本是自然节序,但一个“生”字却写出了词人是从枕簟渐生凉意的触感中感知到秋的到来。

C.“井桐一叶做秋声”一句,既是报秋,又勾起了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将景物的萧条与心境的衰颓熔铸一体。

D.“千里飘零”不仅写出了词人被押赴北上时远离故土的凄凉,更表达了独自羁留建康的孤苦与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之感。

E.“谁念客身轻似叶”是通过设问、比喻手法写出词人由秋叶轻飘联想到身世飘零,道尽了去国离乡、无人顾念的凄苦。

13.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词人的思想感情的?

请从艺术手法角度,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2.AE

13.①借景抒情。

词人由“客身”入梦,醒后却发觉梦断古台城,以哀景衬哀情,将哀伤的心境渲染得更加寂寥凄怆。

结尾之景抒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的沉痛感慨以及国破家亡的现实悲叹,故国将逝,其情哀婉,以淡语写深悲,融实事于历史。

②用典抒情。

“新亭”一句通过化用典故来抒写自己的亡国之痛,反衬出自己的孤苦无依;“不见”两句又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的意绪来慨叹历史变迁的无情及南宋灭亡的悲痛。

【解析】

12.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有关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A项,“清新爽朗的情感基调”错,“疏雨洗天清”虽然写了疏雨过后,天空明净如洗,但由后文“秋声”“飘零”“梦断”等词和注释中给出来的背景来看,本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沉郁伤感的。

E项,“谁念客身轻似叶”不是设问,应是反问手法,因为后面没有回答,且问句中已经给出了答案。

13.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学生“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词人的思想感情的?

请从艺术手法角度,结合诗

点睛:

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

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比如本题中,下阕既有景物又有典故,前两句写哀景抒哀情,后三句主要借用典故来抒发情感。

八、【18届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菩萨蛮

谢逸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

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

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14.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A.“暄风”,即春风。

“迟日”,即春日。

与《诗经》中的“春日迟迟”和杜诗中的“迟日江山丽”一样,写出了春光融融的情景,能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

B.“春光闹”化用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运用拟人手法,虽是概括的描写,却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

C.“葡萄水绿”,两岸葡萄青藤满架,倒映水中,摇曳生姿,暗示游春者的陶醉之情。

D.上阕写游春所见所闻,由“暄风迟日”到“青山啼子规”,可见时间由白天到了晚上,开启下阙的“归来愁未寝”。

E.“归来愁未寝。

黛浅眉痕沁”写出主人公回来后无心整妆,写主人公眉间浅浅的黛色,既意味着残妆未整,又暗示着无人扫眉。

15.阅读这首词你可以看到主人公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答案】

14.CD

15.喜悦—忧愁。

上阕描绘春日游玩图景,女主人陶醉于热闹的春光,写出了她的内心喜悦;下阕女主人,因听到子规的啼叫,联想到自身,于是难以入眠、借酒浇愁,写出了她内心的忧愁。

【解析】古诗词鉴赏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

但还

点睛:

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就是隐晦的。

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

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

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

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

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

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

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

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

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

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

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

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

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

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

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

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九、【18届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渼陂

[宋]李騊

望极空濛清满怀,更寻遗迹步高台。

日斜林杪增光去,风静山尖倒影来。

万顷层澜春涨碧,一川秀色暝阴开。

坐中自有江湖兴,未放陂南画舸回。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春日里游览胜地,独步高台,极目远望,一时心旷神怡。

B.“清满怀”的“清”既指空濛水气,又总说渼陂美景特点。

C.颔联以细致笔墨,从虚实角度描写渼陂在暮色中山水静谧景致。

D.颈联写的是动景,生动地描绘波澜重重、阴云滚滚的壮观画面。

E.天色将晚,陂南仍停着画船,表明渼陂风景让作者流连忘返。

17.“昔事东流共不回,春深独向渼陂来。

乱前别业依稀在,雨里繁花寂寞开。

却展渔丝无野艇,旧题诗句没苍苔。

潸然四顾难消遣,只有佯狂泥酒杯。

”这是唐人郑谷写的《渼陂》,两首诗的尾联在抒情上有何不同。

【答案】

16.CD

17.李诗是间接抒情,抒发的是作者对渼陂美景的喜爱之情;郑诗是直接抒情,抒发作者重访渼陂,伤感往事流逝,唯有借酒浇愁,排遣心中孤独寂寞之情

【解析】

16.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

点睛:

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

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本题中,从题干来看,是比较题,比较的点是“抒情的方式”,考生需要回顾抒情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回答即可。

十、【18届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完成下列小题。

咏钱

[唐]罗隐

志士不敢道,贮之成祸胎。

小人无事艺,假尔作梯媒①。

解释愁肠结,能分睡眼开。

朱门狼虎性,一半逐君回。

咏钱

[唐]徐寅

多蓄多藏岂足论,有谁还议济王孙。

能干祸处翻为福,解向仇家买得恩。

几怪邓通②难免饿,须知夷甫③不曾言。

朝争暮竞归何处,尽入权门与幸门。

【注】①梯媒:

媒介。

②邓通:

蜀郡南安人,汉文帝男宠;凭借与汉文帝的亲密关系,依靠铸钱业,广开铜矿,富甲天下。

景帝即位,邓通被革职,其家产被没收,饿死街头。

③夷甫:

《世说新语》载王夷甫清高,“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

18.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罗诗第一联,深刻东西了金钱的危险性的一面,颇具警示意味。

B.徐诗第二联,揭示了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翻云覆雨的巨大力量。

C.罗诗对小人的钻营表现出深深的蔑视,徐诗对邓通的命运表现出深深的同情。

D.两首诗都较强烈地表达了愤世嫉俗之情,且对社会阴暗面的认识有相同之处。

E.两首诗都以讽刺诙谐之笔,辛辣批判了“小人”“权门”对金钱的疯狂追逐。

19.在表现手法上,这两首诗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8.CE

19.相同之处:

a题材上两诗都是咏物诗,两首诗都用托物言志,通过“钱”这一形象,揭露了小人和朱门富户虎狼般的贪婪本性。

b手法上两诗都用了对比,罗诗以志士和小人进行对比,徐诗以邓通和夷甫进行对比。

c主题上两诗都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愤怒之情,用讽喻手法对这种社会现象充满了讽刺和批判。

不同之处:

徐诗用了典故,罗诗没有用典故。

【解析】

点睛:

诗歌比较手法技巧解题方法:

①审清题干,明确要考查的表达技巧的类型。

②熟知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

修辞方法;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描写手法——白描、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视听结合等结构安排——首尾照应、开门见山、过渡、以景入情、卒章显志、伏笔铺垫等。

其他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渲染等;③合诗句比较分析各自的表达技巧及效果。

④注意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

十一、【18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

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

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20.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

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

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星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

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C.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的所思、所感、所痛。

D.尾联出句表达诗人对朝廷的关切,对句则描写出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从中可见诗人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