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9练.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07497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9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9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9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9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9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9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9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9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9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9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9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9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9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9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9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9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9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9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9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9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9练.docx

《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9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9练.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9练.docx

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9练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39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美育,即审美教育,又被称为美感教育,也因为美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而成为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的一种独特的教育形态。

美育范畴认识的科学性和定位的准确性,不仅是美育研究和美育工作开展的逻辑起点,更关涉到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美育目标、体系建设等美育实施环节的依据和宗旨。

蔡元培提出:

“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

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

”美育是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生动形象陶冶人的性灵,怡情养性,使人具备把握客观世界的有关的能力,进而形塑一个高尚纯洁的人格。

审美是人类感性认识的丰富与升华,是一种脱离低级趣味的心理活动,当你感到“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的触动,或是生发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慨叹,它就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你的心灵,浸润着你的人格。

意境其实就是中国传统艺术心物相通、情景交融创造出来的审美世界,更是人的心灵活泼泼的一种状态,是从世俗杂务中超脱出来的“思与境偕”“神与境会”的精神境界。

也即是说,审美能力其实是一种与情感密切相关的内在德性。

美育不同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就其本质而言,美育更加强调感通性与情感性。

人处于世界之中,与他人、与万物交相往来,除了需要正确认识客观条件,理性把握对象的属性与特征之外,还需要有良好的感通能力与同感情怀。

它能超越和突破某些语言、文化和历史的隔阂,或者群体、种族、国别的差异,达到更为普遍的交流理解。

中国人常说“将心比心”,有一些东西并不是眼可见、耳可听,而是需要彼此的心意相通,有时人与物的相感亦如此,如“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说的就是这种关感状态。

人们日常通过美育陶养心性,保持内心的活泼,避免麻木不仁,这是人与外界沟通达成理解的关键。

就其方式而言,美育更加强调具象性与实践性。

具象性是美育的基本特征,美的教育通过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形象打动人、浸润人,所谓“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中国自古强调美育,也正因为此。

孔子说: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礼、乐这些教化手段是中国古代美育的基本方式。

诗三百中多虫鱼鸟兽草木之名,其意象与情趣对于人感受世界的生机、生意多有兴发之功;礼则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说法,人们依礼行事,通过仪式化的实践培育人内心的神圣性与敬畏感;乐则和顺人情,乐教足以调协情志,涵养人心。

中国古代因此十分重视通过诗礼乐的感性陶育,培育出温柔敦厚的君子之风。

而在新时代,我们具备更加多元化的美育形式和载体,这些也都是我们开展美育的重要手段。

就其目标而言,美育更加强调和谐性与整体性。

在柏拉图看来,美本身需要有整体的协调性。

朱光潜也认为中国古代礼乐教化中,乐的精神在和谐,礼的精神在秩序,内心和谐而生活有秩序,这才是应该追求的境界。

美育具体实践中的艺术教育也同样如此,不论是绘画、舞蹈、音乐还是书法,任何一种形式都强调要素之间的整体和谐,这些形式的美育活动强化了人们的协调性和综合性素质的锻炼,有助于培养一个综合而整全的人。

可见,美育不只是艺术教育,它的目的也远不只是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而是以美育人,陶养心性,健全人格。

(摘编自陶楚歌《美何以育人》)

材料二:

首先,我们应继续开展对“美是什么”这一本体问题的追问。

“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追问自柏拉图以来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美的本体的探索始终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互联网技术虽然也是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使受众获得感官审美享受,从而触发情感,达到美育效果。

但由于技术或传播模式的限制,互联网技术尚且缺乏有血有肉的触感与全身心的浸润的真实之感,它所提供的,仍然是一种虚拟模式,而缺少心灵自由的愉悦,即深层审美经验。

尽管这一浅层审美经验也可以使人的感官产生快感,但无益于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

但这一技术形式的变化也实实在在带来了新的生活样式与文化样式,这一新的生活样式与文化样式,将成为互联网美育的新内容。

其次,我们应建立对“美的标准”的重构探索。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亦杨认为从国际视野来看,我国目前的审美或美育至少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我们的美本身不够简洁,太繁复,装饰性太强,有点土豪:

二是太注重表象,而不注重骨子里的美感。

从这两个现实问题来看,美育尤其是互联网美育最大的症结仍是要重构“美的标准”。

李子柒的美仍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将美好宁谧的自然风光与勤劳朴实的农耕生活融为一体,将四季幻化的自然风光、人民数千年来利用自然积淀而来的生存智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并充分发挥影像技术优势,打造出一幅美好生活的样本版图,唤起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集体记忆,传递出特立独行的青年对“美”的当下探索。

(摘编自李骏《美育应先“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育固然是独特的教育形态,但它在体系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相同。

B.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能陶养人的感情,能促进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而知识的灌输对于人格的养成并不重要。

C.对中国传统诗词创造的意境的把握和理解属于审美教育的内容,它能丰富与升华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

D.美育的开展在互联网时代面临新的挑战,主要问题在于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无法提供直接的审美体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想高质量地开展、推进美育研究与美育工作,就应该首先对美学教育的范畴进行科学的认识与准确的定位。

B.美育的开展需要特定的形式和载体,诗、礼、乐等教化手段是中国古代美育的基本方式,当下依然有存在价值。

C.因为中国与西方的学者在美育目标的认识上有相同之处,这就使得中西方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风格上趋于一致。

D.对于“美的标准”,我们还存在认识偏差,如过于追求繁复和注重表象,这需要在今后的美育中进行修正改变。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美育的感通性与情感性特征的一项是()

A.诗人李白面对着敬亭山,独坐许久,他凝望着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看着自己,为此,他写下了名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B.明代文学家杨慎认为《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原本应是“十里莺啼绿映红”,理由是:

千里莺啼谁能听见?

千里红绿谁能看见呢?

C.清风吹动了旗幡,引发了两位僧人的争论,一位说是风动,一位说是幡动,六祖慧能看到,走上前说: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D.天宝十五年间,因“安史之乱”,长安陷落,诗人杜甫被禁于长安,晚上望月思家,遂作《月夜》,诗中写道“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美育”下一个简要定义。

(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摘编自两篇不同的文章,但却组成了一个有机的论述整体。

请简要分析说明两则材料组合的内在关联。

(6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拿起新的武器

[苏联]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冬天过去了,春天推开了紧闭的窗户。

失血过多的保尔挺过了最后一次手术,他觉得再也不能待在医院里了。

保尔对医生说:

“我的一部分鲜血已经献给科学,剩下的一些,我还有别的用处呢。

于是,保尔出院了。

保尔的医生朋友巴扎诺娃到莫斯科出差,前来探望保尔。

他们谈了很久。

保尔热情洋溢地告诉她,他选择了一条道路,不久的将来就可以重新回到战士的行列。

巴扎诺娃注意到保尔两鬓已经出现了白发,她低声对他说:

“我看得出,您是经受了不少痛苦。

您仍然没有失去那永不熄灭的热情。

还有什么比这更可贵呢?

您做了五年准备,现在您决定动笔了,这很好。

不过,您怎么写呢?

保尔浅浅一笑,让她放心:

“明天会给我送来一块挖出几条长格子的硬纸板,没有这东西我写不了字。

我琢磨了好久,才想出这个办法——在硬纸板上挖出一条长格子。

这样,写字的时候就不会出格了,我试过了,结果相当不错。

保尔开始工作了。

他打算写一部描述英雄的中篇小说。

书名是《暴风雨中诞生》。

保尔开始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小说的创作中。

他缓慢地写,写了一行又一行,写成一页又一页。

他苦思冥想,把他的全部心思都放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可是尽管他心中的形象是鲜活的,但写在纸上的一行行词句却有些苍白无力,缺乏烈火和激情。

这种时候,他才头一次体味到创作的艰辛。

已经写好的东西,他必须逐字逐句地记住,否则,线索一断,工作就会停顿。

母亲惴惴不安地注视着儿子的工作。

写作过程中,保尔往往要凭记忆整页整页地,甚至整章整章地背诵,母亲有时觉得他好像疯了。

儿子写作的时候,她不敢走近他,只有乘着替他把落在地上的手稿拣起来的机会,才胆怯地说:

“你干点别的不好吗,保夫鲁沙?

哪有你这样的,写起来就没完没了……”

对母亲的担心,他总是会心地笑一笑,并且告诉老人家,他还没有到完全“发疯”的程度。

小说已经写完了三章。

保尔寄给老战友们看,征求他们的意见。

他很快就收到了回信,大家都称赞他的小说写得好。

但是原稿在邮回的途中被邮局弄丢了。

六个月的心血白费了。

这对保尔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他非常懊悔没有复制一份,而把唯一的一份手稿寄了出去。

一切不得不重新开始。

一个半月之后,第一章又脱稿了。

保尔邻居家的女儿名叫加莉亚,十八岁,刚从技工学校毕业。

这是个朝气蓬勃的姑娘。

保尔让母亲跟她商量,看她是不是愿意帮助他,做他的“秘书”。

加莉亚非常愉快地答应了。

从这天起,创作的进度加快了一倍。

加莉亚那支铅笔在纸上沙沙地响,遇到特别欣赏的段落,她就连念几遍,她打心眼儿里为保尔的成功高兴。

在这幢楼房里,几乎只有她一个人对保尔的创作充满信心。

加莉亚经常来,她那支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字字句句都描绘着难忘的昔日。

在这种时刻,保尔心驰神往,沉浸在回忆中。

加莉亚观察他睫毛的颤抖、眼神的变幻,可以捉摸出他的思想活动。

有时候,加莉娅真不相信他是视而不见的,因为他那对瞳孔清澈而明亮,毫无斑痕,充满生气。

一天的工作结束了,加莉亚把记下来的东西念给保尔听,她发现保尔全神贯注地倾听着,时而皱起眉头。

“您干嘛皱眉头呢,柯察金同志?

写得挺好呀!

”“不,加莉亚,写得不好。

他认为写得不成功的地方,就亲自动手重写。

纸板上的狭长格子限制着他,有时候他忍受不了,扔下不写了。

这种时候,他会对失去视力的生活怒不可遏,他一支支地折断铅笔,嘴唇也被咬出血来。

最后一章终于写完了。

加莉亚花了几天工夫,把整部小说念给保尔听。

明天,书稿就要寄往列宁格勒,寄给州委文化宣传部审阅。

如果他们给书稿开“出生证”,就送交出版社,那样的话……

保尔想到这儿,紧张得心头乱跳。

那样的话……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

书的命运决定着保尔的命运。

万一书稿被彻底否定,那他的日子也到头了。

如果失败是局部的,只要进一步修改还能挽救,他会立即发起新的进攻。

一包沉甸甸的书稿,由母亲送进了邮局。

紧张的等待开始了。

一天又一天。

保尔一生中还从没像现在这样痛苦而焦急地等待过来信。

出版社的沉默在渐渐转化成一种威胁。

失败的预感越来越强烈。

保尔明白,书稿如果被一退了之,那就意味着他的毁灭。

这段时间,他不止一次地回想起海滨的郊区公园,并且一次次地问自己:

“为了冲破铁环,为了归队,为了让生命变得有价值,你是不是竭尽全力了呢?

日子在期待与失望中一天天过去了。

一天,就在保尔对这一切无法忍受的时候,母亲——和他同样焦虑的母亲,跑进房间大喊:

“列宁格勒来信了!

这是州委打来的电报。

电报上只有寥寥数语:

小说备受赞赏,即将出版,祝贺成功。

保尔的心在狂跳。

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铁环已经被砸碎,他拿起新的武器,终于回到了战斗的队伍中,开始了新的生活。

(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删改)

文本二:

当一位英国记者问作者为什么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书名时,奥斯特洛夫斯基回答说:

“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

只有这样它才能成为坚硬的,什么都不惧怕,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这样的斗争中、在艰苦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面前不颓废。

”这个书名,形象地概括了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通过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小说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通过巴扎诺娃的视角写保尔“两鬓已经出现了白发”“经受了不少痛苦”,可是热情不减,准备以文学创作作为自己重新工作的方式。

B.看到保尔疯狂写作的状态,母亲既担心又心疼,在多次劝说保尔放弃写作未果的情况下,只好找加莉亚做保尔的“秘书”帮助保尔工作。

C.由于邮局工作人员的疏忽大意,小说的原稿在邮回时被弄丢,“六个月的心血白费了”,这对保尔打击不小,他非常懊悔没有复制一份。

D.“紧张得心头乱跳”“心在狂跳”两次描写保尔心跳,第一次是写保尔想象小说成功的紧张激动心情,第二次是写小说获准出版的兴奋心情。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冬天过去了,春天推开了紧闭的窗户”形象地交代了季节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也暗示保尔身体逐渐康复、事业取得成功并即将归队。

B.面对朋友担心自己如何写作的问题,双目失明的保尔介绍了用“挖出几条长格子的硬纸板”写字的方法,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C.“为了冲破铁环,为了归队,为了让生命变得有价值,你是不是竭尽全力了呢”一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保尔的心理活动。

D.“铁环已经被砸碎,他拿起新的武器”中,“铁环”比喻保尔生活中困难和恶运,“武器”比喻他手中的笔,指文学创作活动。

8.小说中加莉亚这一人物对保尔形象的塑造有重要作用,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4分)

9.文本二对“钢铁战士”进行了解读,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保尔是如何成为钢铁战士的。

(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常有人问:

科幻文学“姓科”还是“姓文”?

不少人认为科幻文学“姓文”,是儿童文学的一种。

这种看法显然不合理。

首先,科幻不是儿童专利,大量的科幻作品超出了儿童的理解范围,显然更适合成人阅读。

不同年龄的人都需要科幻来激发对先进科技的向往。

其次,让科幻“姓文”,等于捏造出“文学科幻”这一生硬的概念。

虽然文学作品可能牵涉科学问题或理念,但文学离不开幻想,本身就带有幻想之意,无论这种幻想科学与否。

如果在“文学”后再加一个“科幻”,纯粹是画蛇添足。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姓在前名在后,科幻“姓科”可谓名正言顺。

首先,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

科学和文学有时是矛盾的——文学可以虚构,但科学不可以。

虚构是文学的生命,却是科学的大忌。

科学必须讲究事实证据,尤其要通过反复实验得出结论。

如果科幻传播的知识不是科学的而是虚构的,那就是伪科学,后果极为严重。

让科幻姓“科”,就是强调其传播科学、普及科学的重要职责。

其次,可从幻想的角度来看:

人类分分秒秒都在想象,但只有极少想象是科学的。

科学和文学都需要想象,不过,科学的想象要讲究事实证据和逻辑性,要基于科学的理论或假说,根据已有研究结果进行发挥、创造;而文学的想象可以天马行空,无拘无束。

很明显,在科幻文学中,科学的想象才是主要的,文学的想象只是辅助。

科学的想象当然应冠以“科学”之名,以区别于那些不具有科学性的想象。

让科幻“姓科”,“科幻文学”这一概念才能更好地兼顾其科学性和文学性。

(摘编自王佃亮《科幻文学“姓科”还是“姓文”》)

材料二:

科幻文学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觉世新民”的实用目的。

从那时起,科幻文学就背负起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观念的启蒙重担。

中国科幻文学“科普化”的倾向一直延续至20世纪90年代才有了转变。

在刘慈欣、韩松等一批作家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科幻小说创作迎来了又一轮高潮。

这批作家都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和科学训练,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储备。

与此同时,他们普遍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再视科学普及为科幻文学的主要社会功能。

为刘慈欣乃至中国科幻赢得世界性声誉的《三体》系列,就是这一波科幻创作浪潮经过长时间积累结出的硕果。

与那些明确以科普为己任的小说相比,《三体》系列在知识含量和理论深度上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它没有那种解释说明过多、思想情感干涩的“科普风”,所以,它既富有科学的内涵,又饱含艺术的美感。

《三体》的超越性还在于,它的科学幻想绝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以扣人心弦的叙事,对物理学、宇宙学和社会学的终极命题进行追问,从而达到了令人惊讶的思想深度。

这是那些仅仅聚焦于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性课题的科幻小说,几乎从未费心去思索的。

启发读者求索这样的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科学普及这一功利性的要求。

《三体》代表的创新科幻逐渐由小众圈子的探索,走向相对大众的流行,这只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才有可能发生。

在过去国民平均受教育程度偏低这一特定历史情势下,科幻文学不得不承担普及科学、传播知识的重任。

但这也束缚了作家想象力的飞扬,桎梏着科幻美学的创造。

“一代人有一代人之文学”,时代发生改变,文学也会随之改变。

一方面,随着基础教育的全面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互联网新媒体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应用越来越便捷,年青一代拥有更多、更自由的渠道去获取各种知识与信息。

在这种情形下,科幻文学不需要越俎代庖来担当科普的重任了。

另一方面,在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欧美和日本的科幻小说通过各种渠道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共同培育了一批新生代的科幻迷。

这些科幻迷对西方科幻文学谱系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对前沿的科技成果也有一定的涉猎。

他们不仅可以接受《三体》里那些宏伟幻想,也为“超越科普”的科幻创作提供了足够多的预期读者。

(摘编自吴岩《科幻文学“姓科”还是“姓文”:

也谈<三体>的超越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幻文学并不是写给儿童看的,作品的内容深度更加适合成人,因此不能将科幻文学归属于儿童文学。

B.科幻文学所传播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为此创作者必须讲究事实证据,尤其要通过反复实验得出结论。

C.科学和文学都需要想象,科学想象理性严密,文学的想象感性灵动,二者虽然有差异,但可以兼容。

D.新生代的科幻迷对西方科幻文学谱系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了解,对前沿的科技成果也有所涉猎。

2.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幻文学创作出现又一轮高潮,这与创作者科学素养的提升、文学理念的更新等因素密切相关。

B.《三体》为中国科幻赢得世界性声誉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超越性,比如不再被“科普风”局限,不再具有科学普及功能。

C.有着科学普及目的的科幻小说更关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性课题,而极少关注物理学、宇宙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终极命题。

D.得益于中国的持续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加深,“超越科普”的科幻文学逐渐走向大众,这在封闭的年代是难以实现的。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王晋康的《古蜀》将科学幻想和中国神话中的昆仑神话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B.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从生物学的角度对珊瑚进行了专业性的介绍。

C.清风的《十年后的中国》的主人公发明了一种可以战胜欧美列强的光。

D.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以银河帝国的崩溃和重生追问人类未来的发展逻辑。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对于科幻文学创作的方向,材料一与材料二看法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城市里的蘑菇

【意】卡尔维诺

①从远方吹进城里来的风,给城市带来了不同寻常的礼物,只有少数一些敏感的灵魂才会发现这事,就好像对干草感冒的人,其他土地上的花粉会让他们直打喷嚏。

②一天,谁知道从哪里送来一阵裹着孢子的风,吹到城里一条路边的花坛里,于是几簇蘑菇就在这里发了芽。

没有人发现这事,除了小工马克瓦尔多,他每天早上正是在那里乘电车。

③这个马克瓦尔多,有一双不是很适合城市生活的眼睛:

标识牌、红绿灯、陈列柜、霓虹灯、宣传画,对那些好考究的人,这些东西也许还能吸引注意力,但从来不能叫马克瓦尔多的目光停留过,他看这些东西就好似扫过沙漠里的沙子。

然而,树枝上一片发黄的树叶,纠缠在瓦片上的一根羽毛,却从来也逃不过他的眼睛。

没有一只马背上的牛虻,没有一个桌上的蛀虫洞,没有一块人行道上被碾扁的无花果皮,是他不注意的,不用来作为推理的对象的。

通过它们,可以发现季节的变化,理解自己灵魂中的愿望,体会自身存在的痛苦。

④于是一天早上,在等着电车把自己带到那个做体力活的公司去时,在站牌附近,他找到了什么不同一般的东西,就在沿着林荫道的那片既不结果又生着硬皮的土地里,在某些地方,比如树桩上面,好像是隆起了一堆堆肿块,然后还一个个地迸裂开来,露出了那圆形的地下躯体。

⑤他蹲下身来系鞋带,又仔细看了个清楚:

是蘑菇,真正的蘑菇,它们正从城市的中心冒出头来!

马克瓦尔多觉得,那个曾包围着他的灰色吝啬世界陡然变得慷慨起来,满是秘密的财富,除了以钟点计算的合同薪金外,除了工资补贴外,除了家庭津贴费外,还可以从生活中指望点别的什么东西了。

⑥工作时,他比平时更心不在焉,他想,就当自己在那里卸包裹和箱子时,在泥土的黑暗中,那些安静迟缓、只有他认识的蘑菇,正在酝酿着自己多孔的果肉,正吸收着地下的汁液,撑破土块的硬皮。

“只要一夜的雨水,”他自言自语道,“就已经可以收获了。

”他等不及要把这个发现和妻子与孩子们一同分享。

⑦“这就是我要跟你们说的!

”在寒酸的午饭饭桌上,他这样宣布道,“一个星期内,我们就可以吃上蘑菇啦!

一盘炸蘑菇!

我跟你们保证!

⑧对还不知道蘑菇是什么东西的最年幼的孩子,他满怀激情地解释了蘑菇众多品种的美丽,其味道的细嫩,甚至还解释应该怎样来烧蘑菇;就这样,他把妻子也拉进讨论中来,直到那时,她一直都显得颇为怀疑和漫不经心。

⑨“那,这些蘑菇在哪里?

”孩子们问道。

“告诉我们它们长在哪里!

⑩对于那个问题,马克瓦尔多的热情一下子被一种怀疑的推理给制止住了:

“如果现在我跟他们说在什么地方,他们肯定会和平常一起玩的那些小调皮一块去找蘑菇,这样,整个街区就会到处散布这消息了,而蘑菇最后就会落到别人家的长柄平底锅里了!

”这样,那个曾迅速用普遍爱心来填满自己心灵的发现,现在却使他对占有蘑菇狂热起来,使他被嫉妒和怀疑的担心包得严严实实。

⑪“蘑菇地我知道,也只有我知道,”他跟孩子们说,“如果你们漏一个词出去,你们可就倒霉。

⑫第二天早上,他走近电车站时,是满心的焦虑。

他蹲在花坛边,心下宽慰些许地看了会蘑菇,它们长了一点,但不是很多,几乎还完全藏在泥土地下。

⑬他蹲的幅度很大,以至于没发现背后有人。

他突然站起身,尽力摆出一副冷漠的神情。

有个清洁工,撑在自己的扫帚上,在看他。

⑭这个在他管辖区里长着蘑菇的清洁工,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瘦高个。

他叫阿玛蒂吉,马克瓦尔多看不惯他已有一段时日了,他也不知道为什么。

也许那些戴眼镜的总是让他心生厌烦,他们总是盯着沥青路,要清扫掉一切自然的痕迹。

⑮那是个星期六,马克瓦尔多闲下大半天的时间,装出心不在焉的模样,在花坛附近转悠,远远地监视着清洁工和蘑菇,同时算计着还需要多长时间蘑菇能长好。

⑯晚上下雨了,就像农民们在成月的干旱后,单听见几滴雨声,就能从睡梦中醒过来,会高兴得手舞足蹈一样。

就这样,马克瓦尔多倏地从床上坐了起来,呼唤着家人。

“是雨,是雨。

”他努力呼吸着从外头传进来的湿尘味和新鲜霉味。

⑰拂晓时,也就是星期日。

他和孩子们一起,拎着个借来的小篮子,赶紧跑到花坛边。

蘑菇出来了,直直地挺在菇柄上,菇盖高耸在泥土外,还浸着雨水。

“太好啦!

”他们扑过去采起了蘑菇。

⑱“爸爸!

你看那边那个先生捡了好多蘑菇啊!

”米凯利诺说。

父亲抬起头,看见阿玛蒂吉正站在他们旁边,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