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332当代中国经济运行考点精编.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10952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4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7332当代中国经济运行考点精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27332当代中国经济运行考点精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27332当代中国经济运行考点精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27332当代中国经济运行考点精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27332当代中国经济运行考点精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27332当代中国经济运行考点精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27332当代中国经济运行考点精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27332当代中国经济运行考点精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27332当代中国经济运行考点精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27332当代中国经济运行考点精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27332当代中国经济运行考点精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27332当代中国经济运行考点精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27332当代中国经济运行考点精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27332当代中国经济运行考点精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27332当代中国经济运行考点精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27332当代中国经济运行考点精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27332当代中国经济运行考点精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27332当代中国经济运行考点精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27332当代中国经济运行考点精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27332当代中国经济运行考点精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7332当代中国经济运行考点精编.docx

《27332当代中国经济运行考点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7332当代中国经济运行考点精编.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7332当代中国经济运行考点精编.docx

27332当代中国经济运行考点精编

江苏自考27332当代中国经济运行

江苏自考27332当代中国经济运行考点讲解 

第一章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

一、领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个基本含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性质与生产力还不发达现状的统一。

一方面,就根本经济制度的性质而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另一方面,就社会生产力水平或经济发民程度来讲,

中国还处于不发达阶段,离开社会主义要求的经济现代化还有较大差距。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这样经济不发达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之后,特有的一个历史阶段。

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的起始阶段,

而是特指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即生产关系基本转变为社会主义之后,到社会生产力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历史阶段。

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掌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和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1社会生产力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改造和控制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

2社会生产力水平是指一个国家劳动力人均的社会生产力。

3所谓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有这样两层含义:

一是虽然中国在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之后,社会生产力比过去有了很大的增长,

但是就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的消费需要来说,依然是低水平的;

二是虽然中国在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之后,社会生产力总量已经有了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速度,

但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与国际上经济已经达到现代化的国家相比,依然有较大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人均生产总值(GDP)在世界上属于低位次的国家;

2人口城市化水平低,初级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很大;

3现代生产力、近代生产力和农村中以手工工具为标志的古代生产力并存;

4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平衡;

5贸易结构仍处于不发达阶段,国际竞争力在世界上还比较低。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长期实践表明,中国在现阶段不能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经济,

而只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既是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产生的标志,又是社会主义社会优越性的制度性根源。

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这是中国进入崭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根本标志。

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很大的发展余地,在许多生产领域能够填补公有制经济的空白,

补充公有制经济的不足。

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合理地布局,

支持和鼓励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的发展,将会更好地支撑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以下本质特征:

1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占主体地位的是总体资本家或资本家阶级支配的资本。

2整个社会经济机制的主动轮是全体劳动者。

在资本主义社会,一个个资本家是这个社会经济机制的一个个主动轮。

③按劳分配是分配制度的主体。

④经济运行与发展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

 第二章现代市场体系

 一、领会:

现代市场的含义,现代市场体系的结构,现代市场中的信用形式。

用法律手段管理市场。

1、现代市场的含义,关于市场的概念应当把握以下要点:

①市场是交换关系的总和或者说流通领域的各种现象的总表现。

②市场是以市场主体的交易活动为中心的。

③市场是处在时空运动之中,所谓市场运行,其实是市场主体交换行为和过程构成的运动总状态。

3市场的交换活动具有自发性。

4市场关系本质上是开放的。

这是因为商品流通具有开放性。

5市场是随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

总结:

现代市场是商品经济、商品货币关系高度发展的产物。

现代市场具有竞争性、开放性、系统性、统一性和有序性。

 

2、现代市场体系的结构

①现代市场是一个体系。

市场体系是指由各种形态不同、功能各异的市场,

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并按一下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市场结构、市场机制和市场功能的有机统一。

在市场体系中,每一类市场都有其特有的功能,各类市场相互交叉、相互依存,组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结构。

值得强调是,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是衍生所有其他市场结构的基础,或者说,

所有其他市场结构都是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发展而促成的。

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是市场结构的两种基本形态。

②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体系内各类各种市场的组成状况及相互关系,

可以从交易对象(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竞争程度(竞争性市场和垄断性市场)、

交易时间(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市场区域(地方市场、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等角度进行分类。

③商品市场是由消费品(包括服务)和生产资料市场构成。

*消费品(服务)市场是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中间媒体。

*生产资料市场是指生产资料作为商品所进行的一切交换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④生产要素市场是指劳动力、资金、房地产、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交换关系中各自形成的市场。

3、现代市场中的信用形式

信用形式,主要是指表现借贷关系特征的形式,

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消费信用、国家信用、还有保险、信托、租赁、典当等形式。

①商业信用:

指在商品交易过程中,各企业间发生的商品赊销和货款预付的信用关系。

②银行信用:

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

③消费信用:

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信用,为消费者消费提供使得及所需资金。

④国家信用:

即国家作为债务人,向国内外借债形成的一种借贷关系。

 

4、社会主义经济要求建构统一市场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条件下,建设和完善开放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

是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重要保证。

形成开放的、统一的市场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全国经济在经济交往上没有地区分割、地区封锁,

没有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在流通方面的障碍,

没有其他束缚商品、生产要素在全国各地之间流动的超经济限制。

这是形成国内统一市场的政治条件。

2在对外开放中,面向世界发展社会分工。

3要有比较发达的商品生产和流通基础设施,

包括信息系统、交通运输系统和中介组织系统等,保证商品、各种要素在不同地区之间顺利地流动。

4有利于平等的、自由竞争的政策环境和法规。

严格法治,才能形成规范有序的统一市场。

5、用法律手段管理市场

法律手段是市场管理的核心手段。

是因为市场主体具有广泛性、复杂性,而国家制定的法律具有权威性、规范性、相对稳定性和强制性。

①建立和完善规范市场主体及其行为的法律体系。

如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外资企业法等

②严格司法管理。

一是要理顺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行行为。

二是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③加强市场主体的守法教育。

二、掌握:

在改革中培育现代市场体系,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

1、在改革中培育现代市场体系

在阻碍统一市场形成的因素中,目前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外,

还存在着行政性垄断,以及交通等市场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系统较薄弱等因素,

需要在深化改革管理体制和发展经济中逐渐克服。

①消除行政性垄断,引入市场关系。

2完善市场政策和法规的建设,提高市场公平度。

③加强交通运输(拓宽市场的时空范围)、

信息传输(加快市场的流通速度)和

中介组织(从整体上降低市场交易费用)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3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

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同时,

加快消除各种行政权力对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干预,

让市场规律调节商品经济活动,这样才能加快形成并完善统一、开放和竞争性的市场体系。

2、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

价值规律,包括商品价值的决定规律、商品的交换规律和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表现规律等内容。

其最基本的含义是:

商品的社会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按等价值(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是按价值的转化形态生产价格)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调节社会生产及其分工

②调节商品流通

③促进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

(两调一促)

市场机制是市场体系中一系列具体机制的总和,

从一般角度看,主要是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

1价格机制是商品市场中的基本机制,它体现商品的供求同价格的有机联系和运动。

作为供求的调节器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调节社会资源实现的有效配置。

第二,促进企业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

第三,引导并调节消费的方向和结构。

第四,调节社会物质利益关系。

2供求机制是一种由商品的市场价格同市场价值(商品的社会价值)发生偏离,

导致这种商品的市场供给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的关系发生的变动,或者反过来,

由后者的变动引起前者的变化,在这种反复多次的运动中,

促使供求关系趋于平衡、市场价格同市场价值趋于一致的过程。

3利率机制是在金融市场中,信贷资金的供求同利息之间的相互制约、有机联系的运动过程。

4竞争机制是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市场主体相互之间在市场购买和销售过程中表现出的,

在生产技术、资本投入、人才和管理水平、商品质量、服务和信誉、

销售市场份额等多方面优胜劣汰的竞争运动过程。

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需要具备几个基本条件:

第一,先决条件是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有经营决策权。

第二,完善自负盈亏制度。

第三,保护公平竞争,防止垄断。

必须消除行政性的市场垄断、地方本位主义的资源垄断及单位本位主义的人才垄断。

第四,良好的法治环境。

即要保证市场主体经济地位的平等性。

3、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

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

需要有一系列的措施来保证市场机制按市场关系的本性有秩序地运行,

除了必须维护市场主体在交换、信贷关系中的各种经济利益,克服上述阻碍公平竞争的阻力外,

还必须保证市场信息传递方便,

交易对象的使用性能、品质等信息诚实、公开,流通渠道畅通无阻,竞争规则公开透明等。

所谓的市场秩序,

就是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各种市场规则与经济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是维护市场有序运行,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和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根本条件。

市场规则,就是市场机制运行的有序化、规范化、制度化所要求的,

所有市场主体都必须遵守的经济行为规范。

它们通常通过一定的法规、公约等形式来确定。

*市场进出规则,是指市场主体进入或退出市场的法律规范和行为准则。

*市场竞争规则,是以法律形式维护公平竞争的规则。

*市场交易规则,是各个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活动中应遵守的准则与规范。

*市场仲裁规则,是指市场主体在交易中发生争议,

市场管理机构对当事人做出约束力的裁决,所遵循的法律法规。

第三章经济增长与发展

 一、领会:

经济增长的含义。

GDP和GNP。

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和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以及如何扬长避短,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及其转变。

“三农”问题含义及核心。

1经济增长:

一般是指一个国家社会总产品或社会总财富增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指有价值的或通过市场实现的社会总财富的增长,

这些增长在国际上通常是用一系列指标,如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的增加,

或人均产量的增长来反映的。

经济学界一般共识如下:

1经济增长的结果或表现,是生产能力的扩大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

2经济增长的基础,是各种生产要素在量的方面的扩大和质的方面的提高。

3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通常是排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的国民总产值或人均总产值的增长。

2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

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

包括:

①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

②暂居(一年以内)外国的本国公民;

③长期(一年及一年以上)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居民。

3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收入并减去外国居民在本国领土上的收入。

4GDP与GNP的联系与区别:

它们都是反映宏观经济总量指标,GDP是“领土”概念,

GNP是“国民”概念;

GDP是“生产”概念,

GNP是“收入”概念。

只有在经济封闭的地区,GDP=GNP。

显然在经济开放的地区,真正反映一国经济实力的指标是GNP。

5GDP的三种计算方法:

①生产法:

GDP=Σ(各部门的总产出-该部门的中间消耗)=Σ各部门的增加值

②收入法: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③支出法:

GDP=(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商品出口-商品进口

        =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

        =总消费+总投资+出口-进口

根据资料来源情况,在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中多采用收入法,但其三种方法可以同时并用,相互验证。

 

(6)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社会最终成果的实物量规模的变动情况。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报告期可比价国内生产总值/基期可比价国内生产总值)X100%-100%

   

(7)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1影响生产力增长的一般因素。

A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

B科技发展水平和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程度;

C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内容十分丰富;

D物质生产过程的现代化程度和效能;

E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

2促进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C自然环境是生产力的源泉。

3科学地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

4重视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制度和体制因素。

⑻对于制约我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论述,存在不同的认识,

可以大体概括为:

要素论、

结构论、

需求论、

政策论、

技术论、

体制论等几种观点。

⑼如何扬长避短,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1坚持基本国策,继续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

2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3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⑽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及其转变

①所谓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企业或社会(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规模的途径、手段或方式方法。

②类型:

按经济增长的效率高低,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

前者是增加投入,扩大规模;

后者是提高效率和质量。

按经济增长的目标或结果所采取的实现方式不同,分为数量型和质量型。

前者偏重于投入和产出的增长,

后者是偏重于效率的提高和效益的增加。

按经济增长的均衡状况,分为速度型和结构型。

前者偏重于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后者注重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合理的投入与产出结构使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

⑾“三农”问题:

即农业、农村、农民,

即农业生产力水平过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经济与城市差距拉大,

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如果“三农”问题解决不好,

再发达的城市经济也只是漂浮在落后的农村经济汪洋大海上的绿洲,大海风浪一起,绿洲也会随着倾覆。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和稳定的发展。

二、掌握:

企业发展战略。

农业与农村经济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完善农产品的流通体制。

适度规模经营的意义与作用。

1企业发展战略:

就是企业在分析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及其总体变化趋势的基础上,

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以及与这个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企业未来产品、市场目标和资源分配等,

所做出的具有长期性、全局性的谋划。

企业发展的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市场竞争战略。

分为一般竞争战略和特殊竞争战略。

一般竞争战略是指各类企业都应实施的战略。

主要有公司增长战略;

低成本战略;

产品差异战略;

重点战略。

特殊竞争战略:

主要包括同类企业从自己实际出发争取竞争优势的战略。

主要包括无差别产品生产企业的战略;

处在产业成熟期或衰退期中的企业竞争战略。

  

2一般竞争战略和特殊竞争战略常被视为“传统企业战略”,

国际企业理论界总结企业竞争经验,主张超越传统企业竞争战略,实施“创新开拓型企业战略”,

可以归纳为以下基本类型:

①产品再造型战略;

2产品发明型战略;

3市场转移型战略;

4市场创造型战略;

5纯粹全方位发展战略。

  

3农业与农村经济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消费品长期处于短缺的状态,

还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保障和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1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份额中,农村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向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

3扩大了国内市场的需求;

4为工业化积累了大量资金和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5为国家创造外汇;

6其他社会公益贡献,如退耕还林,移民建镇,生态环境保护等关系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4完善农产品的流通体制。

目前,农产品价格已经基本实现在国家调控下,由市场形成和决定。

但是,在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式下,农产品价格还面临逐步与国际市场价格并轨的问题,

因此,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还涉及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增强农业经济国际竞争力等一系列问题,任务还十分艰巨。

从流通角度看,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还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1完善有利于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2完善大宗农产品的宏观调控体系;

3促进形成有序的竞争性农产品市场;

4建立农产品生产的支持和保障体系。

5适度规模经营的意义与作用。

农村经济的发展,最根本的是农业经济的发展。

农村经济的现代化,是根本的是农业经济现代化。

农业经济现代化是指农业的科学化、

集约化、

社会化和

商品化,

一般应具备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

增长方式集约化、经济循环市场化、

生产组织社会化、生产绩效高优化、

生产劳动者知识化等特征。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在目前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是指通过农户土地使用权的依法流转,适度地提高土地的经营规模。

其主要的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科技推广,使农业生产的物质成本下降;

2有利于农田机械化操作,提高劳动生产率;

3有利于节约管理成本,降低单位农产品成本。

农业规模经营的形式从投入方面讲就是土地规模经营,

即通过扩大农户土地的经营面积,形成一定的农业规模。

从产出方面讲,农业规模经营的形式是指产品规模经营,

即发展农业社会化生产,

促进社会分工,

显著提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效率。

 

 第四章经济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

 一、领会:

经济现代化的内容。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及提出。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西部大开发战略。

 

1经济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工业化和信息化。

当代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紧密地结合起来。

实现工业化,这仍然是经济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完成的艰巨任务,

但是信息化可以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因此,中国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的工业化路子”。

  

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及提出。

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就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确立的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和谐共存,

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总体的、长远的、并持续实施的规划和措施。

可持续发展战略,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也需要每个人的自觉参与。

所以有必要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

它主要包含下述相互联系的实践指导原则:

一是资源享用的公平性原则;

二是生存基础的整体性维护原则;

三是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原则;

四是人与自然界生物之间的和谐相处原则;

五是人类人口增长的自我控制原则。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战略。

在明确上述科技和教育发展战略方向的前提下,

必须扎扎实实,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

首先,继续深化科技和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

其次,加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再次,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最后完善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政策法规。

  

4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为了更好地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考虑我国各地区的地理方位、行政区划、经济发展梯度等因素,

我国政府1985年,正式划分出三大经济地域,做为规划生产力布局的依据。

第一区域――东部沿海地区。

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

12个省、市、自治区,除北京外都有海岸线。

第二区域――中部地区。

包括吉林、黑龙江、山西、,内蒙古、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

9个省、市、自治区,它们都没有海岸线。

第三区域――西部地区。

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西藏等

10个省、市、自治区。

  

5西部大开发战略,

从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必须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进程。

为此,国家政府及时提出了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西部大开发战略。

实施这个战略,对于扩大内需,对于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重点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如公路、铁路、机场、天然气以及电网、通信、广播、电视和水资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2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一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本地各级各类人材,

二要制定优惠政策,稳定人才,吸引人才。

3重视保护环境和资源。

这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

4积极调整和优化西部地区产业结构。

5加速观念更新和制度创新。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主动地领先科技进步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市场经济意识,改革体制,

加快形成有利于吸引人才、投资,促进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国际经济合作的经济环境。

二、掌握:

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现代化。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现代化。

运用经济手段促进可持续发展,运用政策法规促进可持续发展。

1加快城镇化进程。

加速城镇化,是推动我国转变二元经济结构、加速现代化进程的关键。

纵观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

大体表现为两种类型:

一是集中型,以发展大城市为主,通过工业化集中大城市的过程,

使得农村人口不断向大城市转移,如日本、美国、英国等。

二是分散型,以发展小城市为主,通过中小城市工业化的过程,

吸引农村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如法国、瑞士等。

我国城市化必须采取城镇化形式,

发展战略只能是集中型城市化和分散型城市化有有机结合,

即在现在城市的基础上,以内涵发展为基本思路,

构建“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乡镇”网络体系,组成“分散实聚”的城市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