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考历史必修二精品复习讲义第十六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29752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5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高考历史必修二精品复习讲义第十六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苏省高考历史必修二精品复习讲义第十六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苏省高考历史必修二精品复习讲义第十六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苏省高考历史必修二精品复习讲义第十六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江苏省高考历史必修二精品复习讲义第十六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江苏省高考历史必修二精品复习讲义第十六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江苏省高考历史必修二精品复习讲义第十六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江苏省高考历史必修二精品复习讲义第十六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江苏省高考历史必修二精品复习讲义第十六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江苏省高考历史必修二精品复习讲义第十六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江苏省高考历史必修二精品复习讲义第十六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江苏省高考历史必修二精品复习讲义第十六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江苏省高考历史必修二精品复习讲义第十六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江苏省高考历史必修二精品复习讲义第十六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江苏省高考历史必修二精品复习讲义第十六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江苏省高考历史必修二精品复习讲义第十六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江苏省高考历史必修二精品复习讲义第十六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江苏省高考历史必修二精品复习讲义第十六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高考历史必修二精品复习讲义第十六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docx

《江苏省高考历史必修二精品复习讲义第十六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高考历史必修二精品复习讲义第十六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高考历史必修二精品复习讲义第十六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docx

江苏省高考历史必修二精品复习讲义第十六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十六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政治:

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

经济:

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

(2)目的:

巩固苏维埃政权。

(3)内容:

①农业:

实行         。

②工业:

大中小企业全部       ,高度集中管理。

③商业:

取消    。

④分配:

实行实物配给制和       ,规定“不劳动不得食”。

(4)评价:

①适应战时需要,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在实行这一政策的过程中,严重损害了    和工人的利益;在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该政策,挫伤了人民的积极性,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理解新经济政策

(1)时间:

1921~1928年

(2)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政府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3)目的:

解决经济和政治危机(直接),巩固苏维埃政权。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根本)。

(4)内容:

①农业:

以     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

②工业:

解除了     小企业和     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商业: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实行自由贸易。

④分配:

废除       ,实行按劳分配的    。

(5)作用:

①经济:

提高了人民的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为工业化奠定基础。

②政治:

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和新政权。

③理论:

使俄国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3.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1)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     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2)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    经济。

(3)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推行了      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苏联建立起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4.认识“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在“斯大林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

片面发展     ,导致    和    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     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      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3)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5.了解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

(2)内容:

(3)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

(所以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6.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

时间:

1985年—1991年

内容:

(1)经济改革:

①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用       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    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②调整所有制结构,打破单一的      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2)政治改革:

①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

②1990年,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

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后果:

经济继续滑坡,国内局势逐渐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前者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具有必要性。

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后者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的,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两个“新”的比较

(1)从理论上看,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场理论,罗斯福新政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理论。

(2)从所有制形式上看,二者都放弃了单一的所有制,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3)从手段上来看,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发展资本主义。

3.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前期是必要的,而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只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整生产关系,这一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例1】(2017届泰州中学模拟)苏俄一法令记载:

“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国家在出产谷物的省份征粮办法》的命令……征收数额由粮食部根据收成情况决定,原则是富裕农民多征,中农少征,贫农不征。

不按期完成的,其储粮一经发现,当即没收。

”该法令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新经济政策的积极推行B.新生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政府的战争政策带来粮荒D.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笔记:

                                    

                                    

【例2】(2017届南京一中模拟)列宁提出,“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要迫使资产阶级的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

据此可知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固定粮食税B.实行工业国有化

C.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D.允许自由贸易

笔记:

                                    

                                    

【例3】(2017届宿迁中学模拟)20世纪一位学者在评论某国经济政策时,指出其三大缺点:

一是僵硬:

上面指令,下面听命;只可竞赛,不许竞争;二是挥霍:

私营浪费,公营挥霍;官办企业,无不亏损;三是贫穷化:

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越多,人民越穷。

上述经济政策最有可能是(  )

A.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B.日本的“统制经济体制”

C.凯恩斯主义下的经济政策D.“斯大林模式”

笔记:

                                    

                                    

【例4】(2017届扬州中学模拟)西方史学家评论苏联经济体制: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效仿的社会主义乐园。

”下列能支撑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

①日用生活品短缺 ②取消商品贸易 ③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④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笔记:

                                    

                                    

【例5】(2018届扬州中学模拟)宣传画是一种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为目的的艺术形式。

右图为苏联的运动宣传画,该运动的倡导者是(  )

A.列宁B.斯大林

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

笔记: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6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

“(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

”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  )

A.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

2.(2015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辞职下台后曾自豪地说:

“也许我做过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这一件——那就是,他们只需要投票就能让我下台,而斯大林则会把他们全部抓起来。

”但舆论却认为其在位期间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

这实际上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  )

A.并未冲破原有模式B.无从改善政治环境

C.疏于解除思想禁锢D.鲜有触及经济领域

3.(2013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

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的影响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C.长期战争的破坏D.西方国家经济制裁

4.(2012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曾试图‘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几年以后感到这是‘力所不能及的’。

”为了解决“力所不能及”所引发的社会危机,苏俄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颁布《四月提纲》B.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施新经济政策D.推行“斯大林模式”

5.(2012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

20世纪80年代,苏联也出现各种危机,为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特征是(  )

A.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B.放弃政府宏观的调节手段

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6.(2015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面对十月革命后的战争环境,苏俄被迫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

(  )

7.(2014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苏俄战胜国内外敌对势力,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条件。

(  )

三、材料解析题

8.(2017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不乏遗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年9月列宁说:

“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

”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

“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

——《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

年份

钢(万吨)

煤炭(万吨)

棉织物(亿平方米)

谷物(万吨)

1928年

425.1

3551

18.21

7330

1940年

1831.7

16592.3

27.15

9564

增幅(%)

330.08

367.25

49.09

30.48

——周荣坤等《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说:

“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

法西斯的威胁从1933年起就开始迅速增长。

”“我国人民用他们在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

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

——陆南泉等《苏联真相》

材料四 (1945年后)苏联工业的发展已出现停滞现象……其部分原因是,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

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列宁两次讲话所体现的经济政策。

(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发展经济的方针,并概括这一方针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四,归纳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停滞的因素。

综合上述材料,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说说你对发展工农业生产的认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7届南京市模拟)“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

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

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

”这段材料反思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D.赫鲁晓夫改革

2.(2017届南通市模拟)下列两幅历史图片反映的情况有明显变化。

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图一 旗上写着“誓死保卫,苏维埃政权” 图二 1920年苏俄发生示威游行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B.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C.战争结束,形势发生变化D.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3.(2017届常州市模拟)“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

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

”当时俄国得以“复苏”主要是因为(  )

A.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推行了新经济政策

C.开展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

4.(2017届南京市模拟)“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以上材料是关于俄国的一项经济政策的部分内容,材料中的“……”部分最恰当的应是(  )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实行粮食税

C.建立集体农庄D.实行义务交售制

5.(2017届宿迁市模拟)1962年,苏联某经济学家在《真理报》上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该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得到当时领导人的支持,并在一些工厂实行。

符合文中观点的措施是(  )

A.承认个人的物质利益B.收回集体农庄自主权

C.取消自由贸易D.实行粮食税

6.(2017届无锡市模拟)学者李述森在一篇文章中论述道:

“俄罗斯传统的核心是民族主义。

这是强国的诉求,要强国就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

为了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强制措施将全体居民控制起来,特别是要控制农业,榨取农业。

”材料论及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赫鲁晓夫改革D.斯大林体制

7.(2017届盐城市模拟)1936年苏联颁布的宪法规定:

“苏联之经济生活,受国家所规定国民经济计划之决定及指导,以期增进社会财富,一贯提高劳动民众之物质及文化水准,巩固苏联之独立并加强其国防能力。

”20世纪30年代,在“国民经济计划”的“决定及指导”下,苏联(  )

A.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B.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C.日益僵化并走向解体D.经济改革受到挫折

8.(2016届南通中学模拟)瞿秋白在1921年5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

“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国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黑面包是常餐便饭的唯一食品……现在丰富得多了,可非得有钱不可,市场物价因投机商人之故而很不稳。

”材料中描述的前后情形变化,主要反映了苏俄实施(  )

A.工业化方针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D.农业集体化运动

9.(2018届镇江市模拟)“农民被准许在市场上公开出售他们的农产品。

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

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

”列宁的这一政策(  )

A.在战争状态下推行B.全面恢复了资本主义

C.在苏联被长期贯彻D.利用了商品市场手段

10.(2018届扬州市模拟)美国史学家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描述道:

“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

”材料中所省略的文字应该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罗斯福新政D.斯大林模式

11.(2018届连云港市模拟)学者莫斯统计,(苏联)从1927年到1933年间,高等教育招生(往往是技术学院)增加了3倍,其中工人阶级家庭出生的学生人数从总数1/4增加到了1/2。

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A.农业集体化的推动B.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C.与美争夺世界霸权D.经济危机趋于缓解

12.(2018届宿迁市模拟)马莉莉在《战后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比较》中提到:

“从1953年中国完成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后,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问题就呈现出来。

借鉴1933年苏联的做法,中国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

”材料中提到的“苏联的做法”指(  )

A.战时共产主义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D.承认市场经济体制

13.(2018届盐城市模拟)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这样评价赫鲁晓夫:

“他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这里的“两面性”在其改革上表现为(  )

A.改革取得了成效,但未从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

B.改革废弃了计划经济体制,放手发展市场经济

C.经济改革卓有成效,政治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D.涉及经济、政治两个方面,但是重心在政治领域

14.(2018届连云港市模拟)有学者在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时认为,“出发点本是国富民强的改革计划,最终导致工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毁灭”。

其中“社会毁灭”主要指(  )

A.东欧剧变B.苏联解体C.两极格局瓦解D.环境污染

15.(2018届南京市模拟)到1989年,由于经济形势严重恶化,苏联工业产值比上年仅增长1.7%,增速已降到战后的最低点。

市场供应越来越紧张,经济已十分困难。

这说明前几年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未能发挥作用。

符合材料中“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  )

A.决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大规模开垦荒地以及广泛种植玉米

C.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D.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16.(2018届扬州市模拟)20世纪80年代,苏联出现了种种危机,时任领导人的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特征是(  )

A.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B.放弃政府宏观的调节手段

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17.(2018届镇江市模拟)斯大林时期,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原料等条件,促进了苏联工业化的实现。

(  )

18.(2018届扬州中学模拟)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

三、材料解析题

19.(2017届南通市模拟)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努力追求的方向,但各国经济发展模式却不尽相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0到1940年,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

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

——《张军谈1929:

危机经济学的诞生》

材料二 罗斯福认为,拯救国家的希望在于迅速克服经济崩溃的威胁。

1933年3月6日,他命令所有银行关闭4天,并禁止支付和出口黄金。

3月9日,国会召开特别会议,并在4小时之内通过紧急银行法,财政部根据紧急银行法采取的迅速行动,立即恢复了企业界信心。

到4月的第一个星期,货币便有10亿美元以上回流到银行,储藏者已将黄金送返联邦储备银行,财政部官员则只需发行少量新联邦储备货币。

——[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

材料三 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通过与列强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

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苏联模式”的名称,并从该模式的弊端角度分析其没有成为“主流”的原因。

(2)据材料二,从金融措施的角度说明罗斯福新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并指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上述各国经济发展的模式,谈谈你的认识。

                                    

                                    

                                    

                                    

                                    

                                    

                                    

                                    

                                    

                                    

20.“二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进行着各自的探索,但现代化发展模式殊途同归。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1945年之后,在理论上存在着两个相反的典型社会形态。

其中一端最好的体现者是苏联,所有的资本都由国家拥有,按照需要提供给管理者和工人,所有的生产和交换都由公共权力机构预先制定计划。

在苏联式社会主义中,政府的角色是无所不包的。

另一端是由美国来代表的,这种体制之下经济交换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本由私人所有,而私人所有者自己来选择投资渠道并决定工作机会的提供。

——R.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政策的调整……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电信业、水、电、煤气供应等公共事业在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形成了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2》(人教版)

材料三 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1957年生产钢535万吨,原煤1.3亿吨,粮食1.95亿吨。

——转引自洪向华《强国之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