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手册.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31209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46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手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手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手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手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手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手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手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手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手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手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手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手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手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手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手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手册.docx

《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手册.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手册.docx

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手册

 

第一篇知识要点

一、计量单位

时、分、秒

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

(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时针走1大格是

(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

(1)秒钟。

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

(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

(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

(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

(1)分钟。

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时、分、秒的进率:

1时=60分  1分=60秒   半时=30分

60分=1时  60秒=1分   30分=半时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计算一段时间,就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

测量

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个小格长度(相等),都是

(1)毫米。

1分的硬币、尺子、银行卡、小纽扣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长度单位的进率:

(1)进率是10的: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

(2)进率是100的:

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00厘米=1米     100毫米=1分米

(3)进率是1000的:

1千米=1000米       1公里=1000米

1000米=1千米       1000米=1公里

小技巧:

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进率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进率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表示物体有多重时,要用到(质量单位)。

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质量单位进率: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1吨      1000克=1千克  

小技巧:

把吨换算成千克,就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

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列竖式时相同的数位要对齐,要从个位加起、减起。

、加法时,要注意进位: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有进位的,计算时要记得多加一个1;

、减法时,要注意退位:

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哪一位上有退位的,计算时要记得多减一个1。

、退位减法中,要注意中间的0,中间的“0”退位后,要把中间的“0”看成“9”来算。

、加减法的关系公式。

加法公式:

加数+另一个加数=和

加法的验算:

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另一个加数+加数=和

②和-另一个加数=加数

减法公式:

被减数-减数=差

减法的验算:

①差+减数=被减数②减数+差=被减数

③被减数-差=减数

倍的认识

倍的意义:

要知道两个数的关系,先确定谁是1倍数,然后把另一个数和它作比较,另一个数里有几个1倍数就是它的几倍。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

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

一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

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

几倍数÷倍数=1倍数

多位数乘一位数

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

(2)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3)哪一位上有进位,乘完以后要加上进位。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因数中间有0,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后面没有进上来的数,这一位上要用0来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

笔算时,可以把一位数与多位数0前面那个数字对齐,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三位数乘一位数:

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关于“大约)应用题:

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估算”、“估计一下”,就用估算,计算结果用(≈)。

长方形和正方形

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的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四边形的特点:

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长方形的特点:

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正方形的特点:

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的意义: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占的份数作分子。

几分之一: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几分之几: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比较大小的方法:

分子相同比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分母相同比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

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先用这个数除以分母(求出1份的数量是多少),再用商乘分子(求出其中几份是多少)

数学广角--集合

集合问题的特征:

有重复的(重叠的)。

解决集合问题的方法:

画集合图分析,列算式计算时减去重复的一次。

1.小数乘法法则:

(1)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

(2)点小数点时,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3)如果积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0应该去掉。

(4)在点小数点时,积的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补0。

2.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字母表示:

a×b=c时,

(1)b<1时,c

(2)b>1时,c>a

3.小数乘法,利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4.一个因数不变,积和另一个因数同变化。

5.积的小数位数等于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

(积的末尾有0的情况除外)

例如:

1.2×3.4=4.081.2×3.5=4.2

6.判断算式的计算结果是否相同,需要判断每个算式中两位因数的数位之和是否相同。

7.根据算式写得数时,需要观察两位因数的小数点的变化情况。

8.求积的近似数时,保留几位小数,就看它的下一位,再根据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

9.以“元”为单位的解决问题,一般最多保留两位小数。

10.0.2×5=10.25×4=10.125×8=1

11.a×b=b×aa×b+a×c=a×(b+c)a×b×c=a×(b×c)

 

二、万以内加减法

1.计算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当有余数时,添0继续除,直到余数为0,或者循环为止。

如果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时,整数部分不够商1,就商0,因此商比1要小。

2.判断两个数相除,商比1小的方法,只需要被除数比除数小。

3.一个数除以小数时,利用商不变的性质: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不变。

(但是余数会改变,余数和被除数、除数相同变化)。

4.余数=被除数-除数×商

5.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1)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如果考试时给出具体算式,就要填具体数字)

(2)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3)然后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4.一个数(0除外)除以大于1的数,商比被除数小;

一个数(0除外)除以等于1的数,商和被除数相等;

一个数(0除外)除以小于1的数,商比被除数大。

5.求商的近似数时,保留几位小数,就除到它的下一位,再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

6.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此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就是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写循环小数时,可以只写一个循环节,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的数字上面各记一个圆点,所以圆点最多打2个。

7.小数部分的位数有限的小数是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无限的小数是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但是无限小数不一定是循环小数。

8.解决问题时,运东西,装东西等利用“进一法”;买东西,做东西等利用“去尾法”。

三、多位数乘一位数、倍的认识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2.方程是等式,但是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3.等式的性质:

性质1:

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性质2: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4.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5.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6.解方程时注意写“解”字,注意验算格式。

7.方程中字母表示的数字比较规律:

和一定时,一个加数越大,另一加数越小;

差一定时,减数越大,被减数也就越大;

积一定时,一个因数越大,另一个因数越小;

商一定时,除数越大,被除数也就越大;

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找出未知数,用字母x表示

(2)列出等量关系式,或者画出线段图

(3)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

(4)解方程并检验作答

9.数量关系式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

因数=积

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

商被除数=商

除数

四、分数的初步认识、集合

1.横排叫做行;竖排叫做列。

2.用数对表示时,前一个数字表示列,后一个数字表示行。

3.在同一行则第二个数字(行数)相同,在同一列则第一个数字(列数)相同。

4.已知一位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4,3),则他前面的同学可以表示成(4,2),他后面的同学可以表示成(4,4)。

5.不确定时用可能;确定时用不可能或者一定。

6.摸球时,如果有几种颜色的球就有几种可能,哪种颜色的球的数量多,摸到它

的可能性就最大,哪种颜色的球的数量最少,摸到它的可性就最小。

7.如果只有一种颜色的球,那么就一定摸到这种颜色的球。

8.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或者转盘的范围有关,数量大或范围大的,可能性就大;

数量小或范围小的,可能性小。

9.掷硬币时,有2种可能:

正和反。

它们的可能性相等。

10.掷两枚银币,有3中可能:

两面都是正,两面都是反,一正一反。

其中一正一反的可能性最大。

11.掷一个骰子时,有6种可能,分别是1、2、3、4、5、6。

12.掷2个骰子时,它们的和有11种可能,分别是2、3、4、5、6、7、8、9、

10、11、12。

 

五、多边形的面积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高;h=S÷a

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a=S÷h

2.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S=ab÷2

三角形的底=三角形的面积×2÷高;h=2S÷a

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面积×2÷底;a=2S÷h

3.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h÷2

4.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5.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²

6.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C=(a+b)×2

 

7.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C=4a

8.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9.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时,周长不变,面积变小。

10.周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中,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六、植树问题

1.一边植树,两端都要栽时,间隔数=总长÷间距;棵数=间隔数+1

2.一边植树,两端都不栽时,间隔数=总长÷间距;棵数=间隔数-1

3.一边植树,一端栽,一端不栽时,间隔数=总长÷间距;棵数=间隔数

4.封闭图形上植树时,相当于一端栽,一端不栽问题,间隔数=总长÷间距;棵数=间隔数

5.锯木问题:

 段数=次数+1;  次数=段数-1

总时间=每次时间×次数(两端不栽)

6.方阵问题:

最外层的数目是:

边长×4—4或者是(边长-1)×4

整个方阵的总数目是:

边长×边长

7.上楼问题:

楼层数=间隔数+1间隔数=楼层数-1

总台阶数=间隔数×每层台阶数

 

第二篇例题解析

一、小数乘法

一、典型考点

考点1:

判断积的位数

解题依据:

积的小数位数等于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

(积的末尾有0的情况除外)

例1:

3.64×1.7的积是()位小数。

 

例2:

(判断题)因为12×35=420,所以1.2×3.5=0.42()

 

考点2:

判断积是否相等

解题依据:

判断算式的计算结果是否相同,需要判断每个算式中两位因数的数位之和是否相同。

例1:

与0.845×1.8的计算结果相同的算式是()

A、18×0.0845B、8.45×18C、84.5×0.18

 

考点3:

计算规律

解题依据: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例1:

在()里填“>”、“<”、“=”

154×0.78()15418.7×3.1()18.7

1.14×0.86()0.864.69×0.99()4.69×1.2

例2:

a、b均不为0,如果a×b>a,那么b一定()

A、比1大B、等于1C、比1小

考点4:

积近似数

解题依据:

求积的近似数时,保留几位小数,就看它的下一位,再根据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

例1:

1.7×0.45的积是()位小数,得数保留整数约是(),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例2:

把5.8632保留一位小数是(),保留三位小数是()。

考点5:

竖式计算

解题依据:

小数乘法法则

例1:

0.39×2.9=0.18×8.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考点6:

乘法运算定律

解题依据:

ab=baabc=a(bc)a(b+c)=ab+ac

0.2×5=10.25×4=10.125×8=1

例1:

101×0.450.8×0.25×0.4×12.51.25+4.6+0.75

 

考点7:

生活中的问题

解题依据:

以“元”为单位的解决问题,一般最多保留两位小数。

例1:

天天超市一种苹果的价格是每千克7.89元,妈妈买了2.7千克的苹果,应付()元。

例2:

一种花布每米8.23元,买4.5m应付()元

37.04B.37.035C.37.03

考点8出租车问题

解题依据:

注意分段思考。

例1:

某市出租车的计费方式如下:

起步价8元(2公里),超过起步价的部分按每公里1.4元收费。

某天李老师上班乘坐出租车,从家到学校路程全长13.6公里(不足1公里按1公里计算),李老师应付多少车钱?

 

例2:

某市出租车收费标准如下:

3km以内(含3km)收费6元,3km以上,每增加1km增加1.5元。

宁宁坐出租车从家去图书馆花了28.5元。

宁宁家到图书馆的路程最远是多少千米?

二、小数除法

一、典型考点

考点1:

商与被除数比大小,商与1比大小

解题依据:

一个数(0除外)除以大于1的数,商比被除数小;

一个数(0除外)除以等于1的数,商和被除数相等;

一个数(0除外)除以小于1的数,商比被除数大。

被除数比除数小,商比1小。

例1:

在()里填“>”、“<”、“=”。

2.8÷1.01()2.80.63÷0.63()0.63

例2:

在小数除法里,如果商小于被除数,那么除数一定()

A.大于1B.小于1C.等于1

例3:

下面各题,()的商小于1

A.2.07÷1.6B.4.26÷5.32C.7.2÷3.6

考点2:

商不变的性质

解题依据: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不变。

(但是余数会改变,余数和被除数、除数相同变化)。

余数=被除数-除数×商

例1:

根据912÷24=38,直接写出下面各式的商。

9.12÷24=()912÷0.24=()

0.912÷0.24=()9120÷2.4=()

例2:

与0.375÷2.5得数相同的算式是()

A、375÷25B、37.5÷2.5C、3.75÷25

例3:

当13.88÷0.72的商是整数时,余数是()

例4:

9.18÷0.57商是16,余()。

考点3:

计算规律

解题依据:

a÷0.5=a×2a÷0.25=a×4a÷0.2=a×5

a÷0.1=a×10a÷0.125=a×8

例1:

7.5÷0.125与7.5×8的结果相比()

A、商大B、积大C、一样大

考点4:

商近似数与循环小数

解题依据:

求商的近似数时,保留几位小数,就除到它的下一位,再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

例1:

2÷30用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表示商是(),保留两位小数是()。

例2:

15÷1.1的商用循环小数表示是(),得数保留三位小数约是()。

例3:

下列各数中,不是循环小数的是()

A、9.84343…B、9.843843C、

例4:

在小数

中有限小数有(),无限小数有(),把这些小数用“>”连接起来是()。

考点5:

竖式计算

解题依据:

小数除法法则

例1:

4.692÷2.3=35÷74=5.26÷1.6≈

(商用循环小数表示)(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考点6:

解决问题

例1:

在运动会上,刘阳跑1.5千米用了6分钟,刘阳跑1千米平均需要()分钟。

 

例2:

皇冠蛋糕店特制一种生日蛋糕,每个需要0.32千克面粉。

王师傅领了5千克面粉做蛋糕,他最多可以做()个生日蛋糕。

 

例3:

2016年1月5日,中国银行外汇汇率为1美元兑换人民币6.5169元。

这一天110美元大约可以兑换()元人民币。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三、简易方程

一、典型考点

考点1:

用字母表示数或者公式

解题依据:

数量关系。

例1:

师傅每小时加工m个零件,徒弟每小时加工n个零件,师徒二人5小时一共加工()个零件。

例2:

奇奇有100元钱,每天用a元,6天后还剩b元,那么b=(),如果b=25,那么a=()。

例3:

把三个边长为a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面积是()。

例4:

三个连续的自然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n,其余两个数分别是()和()

考点2:

方程中字母表示的数字的大小比较

解题依据:

和一定时,一个加数越大,另一加数越小;

差一定时,减数越大,被减数也就越大;

积一定时,一个因数越大,另一个因数越小;

商一定时,除数越大,被除数也就越大;

例1:

不计算,把下列每组方程中代表数值最大的字母写在括号里

(1)x+2=12y+3=12z+4=12()

(2)x-2=12y-3=12z-4=12()

(3)2x=123y=124z=12()

(4)x÷2=12y÷3=12z÷4=12()

考点3:

解简易方程

解题依据:

等式的性质:

性质1:

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性质2: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例1:

解方程。

1.5x+2.6=15.2x-0.86x=3.08

 

3x-0.8×6=1.5(5+x)×0.4=32

 

考点4:

方程应用题(行程问题)

解题依据: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找出未知数,用字母x表示

(2)列出等量关系式,或者画出线段图

(3)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

(4)解方程并检验作答

例1:

两地之间的路程是455千米,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经过3.5小时相遇。

甲车每小时行5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例2:

一个笼子里鸡和兔的只数相同,它们一共有48条腿。

笼子里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例3:

.果园里有苹果树210棵,比桃树的2倍多38棵,果园里有苹果树、桃树共有多少棵?

(列方程解决)

四、位置与可能性

二、典型考点

考点1:

行列判断

解题依据:

用数对表示时,前一个数字表示列,后一个数字表示行。

在同一行则第二个数字(行数)相同,在同一列则第一个数字(列数)相同。

例1:

(判断题)点(3,2)和点(4,2)在同一行。

()

例2:

小军在教室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3,4),他的前面有()位同学。

例3:

李鑫的座位用数对表示是(8,6),李威在他的正前面,刘威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考点2:

图形中点的位置

解题依据:

根据行和列根据数对表示点。

上(下)平移几格时,列数不变,行数加(减)几;

右(左)平移几格时,行数不变,列数加(减)几。

例1:

1.用数对表示下图中三角形三个顶点的位置。

 

2.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5个单位后的图形,用数对表示这时三个顶点的位置。

A()B()C()

 

例2:

下面每个小方格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1.描出下列各点并依次连成封闭图形。

A(1,2)B(5,2)C(3,6)D(7,6)

2.计算连成的封闭图形的面积。

考点3:

“可能”、“不可能”、“一定”

解题依据:

不确定时用可能;确定时用不可能或者一定。

例1:

在2、3、4这三个数中,任意选择两个数字,这两个数字的积()是奇数,()是偶数。

(填“可能”、“一定”、“不可能”)

例2:

三张卡片上分别写着2、3、5三个数字,小明和小红玩游戏,规则如下:

任意抽出两张卡片,将上面的数字相乘,结果是奇数则小明赢,反而则小红赢。

将两人获胜的机会相比较,那么,()

A.小明获胜机会大B.小红获胜机会大C.两人获胜机会一样大

例3:

小数乘小数,积()是整数。

(填“可能”、“一定”、“不可能”)

考点4:

可能性的大小

解题依据:

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或者转盘的范围有关,数量大或范围大的,可能性就大;数量小或范围小的,可能性小。

例1:

抛一枚硬币时,可能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