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史专题讲义.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32070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5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日战争史专题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抗日战争史专题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抗日战争史专题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抗日战争史专题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抗日战争史专题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抗日战争史专题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抗日战争史专题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抗日战争史专题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抗日战争史专题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抗日战争史专题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抗日战争史专题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抗日战争史专题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抗日战争史专题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抗日战争史专题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抗日战争史专题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抗日战争史专题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抗日战争史专题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抗日战争史专题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抗日战争史专题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抗日战争史专题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抗日战争史专题讲义.docx

《抗日战争史专题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日战争史专题讲义.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抗日战争史专题讲义.docx

抗日战争史专题讲义

中国抗日战争史专题

(一)概论

•1、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

•3、考核方式

•4、教学大纲要点

•5、教学日程安排

•6、基本教材与参考书要目

•7、学术范围与研究动态

•8、学术意义与社会功能

1、教学目标

•本课程拟在通史课程近现代史的基础上,深入地学习与研究发生在20世纪3、40年代的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力求熟悉该课题的基本史料,并实际训练搜集、辨析、运用史料的能力;深入理解和掌握该课题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认真锻炼论文撰写技能,努力提高学术研究素质。

2、教学方法

•以课堂教学(多媒体)、文献阅读为主,结合口述调查、专家讲座等方式,了解学术界最新的研究动态,兼顾政治外交军事及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论与方法,正确把握学术与现实因素的平衡关系。

•教员印发教学提纲,提示基本教材与参考书,在学习过程中适时提示思考题与学术关键词。

选修同学需依据教学提纲,以所示专题及基本文献为线索,明确课程的整体目标及各专题的基本内容,注意及时向教员和助教反馈学习信息,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力求圆满完成学业。

3、考核方式

•课堂出勤率10%

•课堂讨论参与情况10%

•书评或读史札记一篇(教材与参考书范围、3000字以上)30%

•期末闭卷考试(提纲命题范围)50%。

4、抗战史学术范围研究动态

•通史角度的考察

•学术成果数量考察范围

•抗战史研究特征

5学术史发展特点动向

•著作成果最多

•学科发展年轻

•学术观点分歧巨大但变化深刻

•台湾学界:

李恩涵评价中共敌后游击战作用、胡适的说法

•大陆学界:

4时段区分起点终点过程划分等

•起点:

“九·一八”与“七·七”或“八·一三”

•终点:

8.15与9.2、9.3等

•“局部抗战”与“全面抗战”阶段

•几种主要分期方法时间标志:

1931、1933、1937、1938、1941、1943

5称谓简介:

学术流派情感差异

•1“抗日战争”中国主流用法,日本学者

•2“日本侵华战争”或“侵华战争”

•3“第二次中日战争”或“中日战争”

•4“八年抗战”宣传领域与专著

•5“十五年战争”日本主流用法

•6“日中战争”日本主流用法

•7“太平洋战争”美军包涵大陆战场

•8“大东亚战争”战时日军,战后沿用

•9“对华战争”战时日本军政官方

•10“亚洲太平洋战争”木版顺一郎等

•11“日本百年战争”(日)林房雄

•12“支那事变”或“支那事变战争”

•13“昭和战争”

•14“亚洲战争”西方学界为主,等

6内容定义比较分析

•《中国现代史词典》(李世平等1987):

“抗日战争”是“1937年至1945年,中国人民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学者:

“十五年战争,乃是日本以武力扼杀中国要求收复主权、民族解放,侵占中国东北为根本原因而导致的侵略战争。

侵略对象由东北向华北,由华北向全中国,由全中国向东南亚、太平洋不断扩大”。

(江口圭一《卢沟桥事变与十五年战争》)

•日本右翼:

“日本开战的理由只有一个:

为了生存”。

“大东亚战争是日本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是人类有史以来所从未有过的。

日本置国家存亡于不顾,扭转了的车轮,使人类走向种族平等。

就当今世界而言,要想推动联合国真正走向民主,只能通过作为白人代表的美国和有色人种代表的日本坦率对话才能实现。

为此,日本必须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等(潘俊峰《是总结,还是翻案---兼评〈大东亚战争的总结〉》附录摘译)

7军事史研究意义特征

•“一部中国近代军事史,前后约三百年,以中国之大,军队之多,且变化曲折,再加大大小小的战役,不胜枚举,其对中国各方面影响之巨,绝不逊於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学术等任何一种历史。

在大学中讲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者车载斗量,但开‘近代中国军事史’课者,欲寥若晨星,可见它是一门‘冷僻学科’。

仅管如此,近代中国军事史有很大的空间领域,需要开发,希望有兴趣的年轻史学工作者能全心投入,使之发扬光大”。

刘凤翰《中国近代军事史资料与研究》,载(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六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下册,第873-4页。

8、抗战史研究学术意义与社会功能

•多角度的学术意义思考:

在近现代史上成果最多、研究局面最为繁盛,在历史上影响作用最为重大,同现实社会政治关系最为密切

•重大而敏感的现实意义:

亚太地区中日两国和平发展需要;中日两大民族的情感记忆与思想认识实况;战争遗留问题的存在;日本国内和平民主力量的活动及其地位;来自日本高层的危机因素:

否认历史的侵略性,否认战犯存在,推崇军国主义战争精神,等等

9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

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

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冯友兰撰文)

10雷海宗的中国文明史三周期论

•春秋至秦汉(第一周)

•隋唐明清(第二周)

•每一周文明史持续一二千年

•中国将出现第三期文明的历史发展新纪元

•历史周期转折需二三百年过渡时间

•见《中国文化的两周》(1936),

•《此次抗战在历史上的地位》(1938)

11抗战加速推进新时期文明步履

•“第一周的末期,前后约三百年。

第二周的末期,由始至今方有百年;若无意外的变化,收束第二周与推进第三周恐怕还得需要一二百年的功夫。

但日本的猛烈进攻使得我们不得不把八字正步改为百码赛跑”。

中国抗战将缩短历史转折所需的过渡期,开启中国第三期文明历史新纪元。

•《此次抗战在历史上的地位》(1938)

12中国文明被融入日本文明

•“我的定义是,‘中国文明’是指纪元前221年由秦的始皇帝统一中国为开端,到1895年日清战争日本胜利清国败北之前的时代。

在此以前的先秦时代,不用说中国尚未成立,在此之后的现代,中国的传统文明断绝,取而代之的是日本版的西洋现代文明的时代,并一直持续到现在”。

[1]他强调包括现今改革开放后的发展,都属于“日本文明体系”。

[1](日)冈田英弘:

《中国文明の历史》,(东京)讲谈社,2004年12月,第260页。

13渡边恒雄与若宫啓文对谈:

靖国神社及日本外交诸问题

•若宫:

能够和年龄差别如同父子一样的大前辈对谈,我深感荣幸。

老实说,对于大约半年前(2005年6月4日)《读卖新闻》的社论,我感到惊讶,就是那篇“加紧建立国立追悼设施”的重要社论。

尽管《读卖新闻》从前就主张建立新的追悼设施,但明明白白写出“在合祀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首相)不应该去参拜”,不还是首次吗?

如果看此前的“不要迎合别的国家的理由”的说法,应该属于支持参拜的观点,所以对这篇社论感受要说“啊”那样很震动。

•另外,在这前后,渡边先生不止是反复提出“反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还主张“靖国神社的存在本身就是问题”。

坦率的说,这也是让人很惊奇。

不管是看哪一年的社论,感觉读卖新闻一贯秉持的都是超越现实主义和保守主义的、稍稍偏右的立场。

和产经新闻相比,究竟有哪些不同呢?

以上,在今天难得的拜见您的机会,想请教这一变化的真实涵义。

•张会芳、刘凤华译《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2期

14留日学生的祖国贡献

•王芃生(1892-1946),先后入日本陆军军需学校、东京帝国大学经济科就学,期间得北平陆军军需学校校长支持。

1921提前毕业,作随员赴华盛顿会议。

20年代参与鲁案交涉,等;30、40年代曾准确预测日军对外侵略重大行动

第二讲、战前中日关系及日本发动战争原因条件(10.9)

•一中日及东亚国际关系历史概况

•二近代中日两国的转型与发展取向比较

•三日本军国主义体制及其战争政策

•四战前日本和平力量研究

•五日本发动全面战争准备

一中日及东亚国际关系历史概况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在两千多年的中日交往历史中,主体基调是睦邻关系。

集中表现在两国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领域。

•公元4世纪,日本经由朝鲜输入汉字,6-7世纪更大规模引进隋唐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典籍,建立了初步统一的天皇制的律令制国家

1和平历史因素简析

地理条件:

朝鲜半岛、海洋因素

中国方面:

传统政治文化

日本方面:

尚武因素;多次发动对外扩张战争;

和平历史形成因素:

国力对比;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保持了有效合作,保障了古代与中世纪东北亚地域的和睦基调;故经济与文化的和平交流,一直是历史上中日两国关系的主要内容。

2日本古代神道产生发展

•日本的本土宗教,通常认为是在律令时代,即6-8世纪,伴随着日本的国家形成而形成。

综合了自朝鲜半岛、中国传人日本的佛教与儒家学说。

原始神教具有自然崇拜多神崇拜的特征。

•和天皇制结合形成为国家宗教,最高神职官员是神祗官,按710年《大宝律令》规定而设,专管天皇登极及国家的祭祀大典。

祭祀的场合在神宫,最主要的神宫是伊势神宫,供奉“三种神器”,它是完全为皇室服务的宗教中心。

•日本法力最高的神为天照大神(太阳神),其直系子孙为神化话传说中公元前660年登基的神武天皇。

有台湾学者认为徐福即是神武天皇

3靖国神社问题

•1869年设立的东京招魂社,用来祭祀戊辰战争中的死者,按神道的方法进行祭祀。

•到1879年改为靖国神社,所有涉及国家战死者均进入靖国神社。

到1978年,甲级战犯14人被偷偷放进神社,至今共计有246万多人。

1985年首相中曾根康弘参拜靖国神社,小泉连续参拜。

两个要害:

一是战争、战犯因素,二是违背政教分离原则

4武士与武士道

•武士道即武士“的训条”,8-11世纪日本武士阶层出现,武士为“士农工商”四民之首

•“武家习气”、“弓矢之道”幕府的典范条规及山鹿素行《士道》等,形成武士道

•武士道讲求忠孝与礼仪,从道德精神层面强化其好勇斗狠、酷虐凶残的战斗性格。

武士阶级的政治统治,使武士道成长为社会的主流意识

二近代中日两国转型与发展取向比较

•明治政府制定“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三大政策,富国强兵为诸策之首。

•“日本军国之父”山县有朋:

“兵强,国民志气始可旺,国民自由始可言,国民权力始可论,交际平行始可保,互市始可制,国民劳力始可积,然后国民之富贵始可守。

•清廷满汉矛盾等错综复杂,政治腐败,体用方针抱残守缺,国防力量丧失殆尽

中国逐渐呈现不利态势

•日本国家统一,外来干涉小,在顺利实行近代化变革的同时,就步入对外扩张的道路。

•日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起步较晚,岛国条件,以掠夺方式补充维新后的经济发展。

•中国内忧外患严重,国家制度混乱,器物落后;全面的后进态势,为日本的大陆扩张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日本军国主义体制及其战争政策

•1868年明治维新确立军国主义体制

•1878年设参谋本部直属于天皇,掌管作战、用兵等军令大权,“统率权独立”

•1882年颁军人敕谕

•1885年内阁官制,陆军省

•1888年陆军师团制

•1889年“钦赐”明治宪法

•1890年颁教育敕谕

•1900年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

•1907年国防方针、军令

1日本军国主义体制结构图(另附)

2吞并朝鲜理论及其政策制定

•森本藤吉:

《大东合邦论》,明治廿六年八月版

•(清)“太祖再袭朝鲜陷之,而不灭其国者何也。

非朝鲜兵强,而不能克之之故也。

又非以博爱慈仁之心袭之也。

太祖之志在西南,而不在东方。

当时朝鲜臣事明氏,是以欲断背后之患,而不灭之者,知朝鲜之惰弱柔软,取之无益也。

•“日韩合邦之事,假令不成于今日,而他日岂无合同之机哉。

就宇内大势而察之,二国各自独立者,非千岁之长计也,况于彼此对峙不相容乎。

或曰,合邦之说实是也”。

· 山县有朋演说(1890)

•“二线说”

•以朝鲜为

•日本利益线

•焦点

3近代日本对外扩张战争一览

•1968明治维新1871清日修好条规

•1874侵略台湾勒索白银50万两

•1875-6侵略朝鲜、江华岛条约

•1879吞并琉球

•1882壬午兵变1884甲申政变侵略朝鲜

•1894--5甲午战争割占台湾

•1900八国联军侵华日本出兵数最多约2万人

•1904-5日俄战争割占辽东

•1907-10镇压朝鲜义兵运动《日韩合并条约》

•1914-8出兵地中海,提二十一条侵占山东

•1917—1923侵入苏联最高兵力约7万人

•1927—1928侵略山东,济南惨案

•1931.9.18事变占领整个东北地区

•1937.7.7卢沟桥事变全面入侵中国

•1941.12.8珍珠港事件

•1945.5.7纳粹投降8.15日本宣布投降

4中华民国建立与中日关系变化

•关系复杂化

•军国主义者反对共和制

•友好力量支持中国变革

•对华扩张加速

•新派中清派遣队(1911年编成,驻汉口)

军国主义者反对中国共和革命

•山县有朋:

•驻朝总督寺内正毅:

“中国共和论对我国人心影响很大,实为可惧”(信夫上376)

•德富苏峰:

•“共和制乃无形之病”

•浮田和民:

•《东方的第一个共和国》

•《太阳》18卷2期(1912.2

5日本侵华驻军扩张大事

•台湾军自1896年台湾总督府算起

•清国驻屯军1901年派驻,1906年军司令部,1912.4.24中国(支那)驻屯军,1936年扩编

•关东军1906年关东都督府辽阳,内设民政部陆军部,平时一个师团又六个铁道守备大队约—万余人。

1919.4.11关东军司令部旅顺,撤关东都督府另设关东厅主管民政。

•中清派遣队1911.12.27年编成,驻汉口,1922.5.30年撤编

•青岛守备司令部1914.8.16进攻动员,11.27司令部编成,1922.12.15撤编

•1932.2.24上海派遣军编成

•1937.8.31北支那方面军编成

6日本《廿一条》与中日交涉

•1915.1.18日本《廿一条》,2.2开始交涉,外交次长曹汝霖,驻日公使陆宗舆,

•5.7日本通牒,5.9袁世凯政府复文接受《廿一条》,“国耻日”

•5.25《民四条约》:

就第一、二号达成关于山东、南满东部内蒙的两个条约,另13件换文(汉冶萍公司、福建等)

7《廿一条》内容要点

•第一号山东问题,德国权益让日,胶济铁路,开省内各城为商埠等;

•第二号南满及内蒙东部等问题,旅大租借地及南满铁路租借期限延期99年,日本人耕作土地租借所有权,自由居住与经营事业等;

•第三号合办汉冶萍公司等问题;

•第四号中国沿岸港湾及岛屿不租让他国等问题;

•第五号中国政府须聘请日本人担任政治、财政、军事顾问及合办军械厂、福建省内铁路矿山港口建设等问题;

8中国对德宣战要点

•1917.3.10-11外交部照会对德绝交

•1917.8.2国务会议决定,8.14正式公布对德宣战书:

•“所有以前我国与德奥两国订立之条约,及其它国际条款国际协议,属于中德中奥之关系者,悉依据国际公法及惯例,一律废止。

”(吴外交史2.53)

•实际派出军事调查团,运送大批粮食,劳工17万等。

9中日防共协定与西原借款

•1918.5.16《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协定》

•1918.5.19《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协定》

•1917-8段政府编练参战军,“西原(龟三)借款”,中方交通银行总长兼财政总长曹汝霖,总约3.8亿日元

•1917.8.14中国正式对德宣战,废除中德之间条约

•1918.9.24驻日公使章宗祥、日外相后藤新平关于山东问题换文“…中国政府对于日本政府右列之提议,欣然同意。

特此奉复,谨具。

•1918..11.11协约国同德国停战协定

101918.9.24山东问题换文

•驻日公使章宗祥,日外相后藤新平

(一)胶济铁路沿线之日本军队,除济南留一部队外,全部均调集于青岛;

(二)胶济铁路之警备,可由中国政府组成巡警队任之;(三)右列巡警队之经费,由胶济路提供相当之金额充之;(四)右列巡警队本部及枢要驿并巡警养成所内,应聘用日本国人;--(六)胶济铁路所属确定以后,归中日两国合办经营;(七)现在施行之民政撤废之。

中国政府对于日本政府之提议,欣然同意。

特此奉复,谨具。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7.188

•吴东之《中国外交史》2.58

11`巴黎和约引发中国五四运动

•中国各界关注巴黎和会

•◎1918年梁启超、蒋百里等访欧,会外参与

•◎吴佩孚/冯玉祥等军界将领通电

•◎工商文化各界与民众关注

•◎北洋政府的关注与决策

•◎1919.1.18召开,27国与会,五大国“十人会”

•◎1919.4.28通过《国际联盟盟约》

•◎1919.6.28签署《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共432条,

•◎对德和约涉及远东殖民地,将原德国在山东权益转交日本。

•◎6.28中国政府训令和社会各界压力,代表团拒绝签约。

四战前日本和平力量研究

•政党政治黄金时代,1918-1932

•石桥湛山“小日本主义”,放弃海外殖民领土、反对黩武扩张主义

•犬养毅等人倡导“经济立国”

•币原喜重郎外相等倡“协调外交”,适应“凡尔赛—华盛顿”体制而与英美等国协调,参加谈判并缔结了国际社会的非战公约及裁军等协定。

•吉野作造的“民本主义”和美浓部达吉的“天皇机关说”,对日本军国主义体制具有理论深层的冲击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石橋湛山(1884~1973):

大正デモクラシーの論客として軍国主義批判を貫いた政治家・評論家。

戦後は、2ヶ月だが、首相もつとめる

吉野作造(1878-1933)

•1906袁世凱の長子、克定の家庭教師として天津に赴任。

•1920.5吉野作造邀请北大学生访日

•吉野『民本主義』という考え方で政治の民主化を図ろうとしました。

いわば日本における民主主義の父といえる人なのです。

1华盛顿会议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921.11.12美国主导召开“华盛顿会议”。

通过美、英、法、日《四国公约》规定太平洋四国势力范围,拆散了英日同盟;《海军条约》规定美、英、日、法、意等五大国保有海军主力舰吨位比例为5:

5:

3:

1·75:

1·75。

•美国意在遏制日本的扩张,华盛顿会议确立了远东政治秩序

2`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1922.2.6《九国间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共8条,第一条确认罗脱四原则:

(一)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中国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二)给与中国完全无碍之机会发展维持有效力整固之政府;(三)各国在华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四)各国不得营谋特权获优先权。

其余各条规定尊重中国中立之权力等。

•会议督促中日两国会外谈判,日本同意将山东的原德国租借地主权交还中国,但继续保有侨民及通商等若干特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持了20余年,日本率先发动战争,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演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31928年《白里安.凯洛格公约》

•1928.8.27巴黎,又名《非战公约》1929.7.24生效

•法美等缔约国同意废弃以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各国争端无论系何性质必须以和平方式解决之

•苏联1928.9.27批准加入

•中国1929.5.8批准加入

•日本1929.7.24批准加入

•战后审判法律依据1928.8.27巴黎《非战公约》(凯洛格·白里安公约),纽伦堡法庭宗旨:

“在这个条约签字后,任何国家凭借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就是违背这个条约”。

(判决书13-14)远东法庭第二章解释的法庭管辖权法律依据。

•追究日本战犯起点:

“从一九二八年一月一日至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止这一期间的破坏和平罪,违反战争法规及惯例罪,违反人道罪”,(判决书3)共55项罪状。

4`北京政府对日交涉

山东问题交涉:

两会间交涉概况,华会期间谈判,1921.12.1-1922.1.31达成协议,2.4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

旧租借地交还中国,撤军山东,胶济路偿付4000万元,商埠日侨利益等

中国代表团:

“获告嘉绩”(秘笈录存)

旅大租借地收回问题:

1922.7辽宁各界后援会,10.30刘青张树森等21议员提案,1923.1.19参议院通过,3.10外交部照会日本3.14复照拒绝,外长黄乳辞职

5北京政府修约外交概观

•两会后北京政府的修约外交

•1921-1926对日交涉

•1920-1926对苏交涉

•1923-8收回威海英租借地

•1922-5金法郎案

•1925.10.26关税会议北京

•1926.1.12法权会议

•1926.10.27中止中比《通商条约》等修约外交

6国民政府推行革命外交

•1927.2.19-20武汉国民政府汉浔英租界收回

•1928.2.21外长黄乳对外宣言,6.15外长王正廷对外宣言,7.7国民政府关于重订条约宣言,展开修约外交,直1931九一八事变中止。

五日本发动全面战争准备

•日本国内政治动荡,和平与战争力量冲突

•提出满蒙是日本生命线,阻止中国统一

•军部与关东军战争准备

•石原莞尔战争构想

第四讲九·一八事变与东北沦陷(10.16)

•一日军作战计划及其实施

•二攘外安内与淞沪抗战

•三东北抗日游击战诸问题

•四日军在东北的殖民统治

•五“九·一八”事变与国际关系变化

•一日军作战计划及其实施

•日军在东北势力扩张

•日本军政当局政策

•关东军、满铁等现地权力机关

•中国地方当局防务状况

•1日军在东北势力扩张过程

•1894甲午战争与三国干涉还辽

•1904日俄战争占旅大“租借地”,辽阳设置关东都督府,府内设陆军部,“关东州”之命名,战争基地

•1919年4月11日,以关东都督府陆军部为基础,设关东军司令部于旅顺,另设关东厅主管民政,实行“军民分治”,关东军名称。

从1907年起,关东军主力平时为一个师团又六个铁道守备大队约一万余人九·一八后兵力迅速增加,在“七七事变”前几年保持在10万余人,1941年一度达85万人,战败前夕还有75万人

•满蒙地区,俄、日等国侵掠,兵连祸结,“东方的巴尔干”

2日本加速修订侵华军事战略

•1923日本修订国防方针,对中俄两国“始终保持震慑它们的实力”

•对华作战自北向南多方向战略进攻:

东北地区,全面控制兼顾对苏作战;华北地区拟在秦皇岛、塘沽、天津及山东半岛登陆作战;华东选定上海长江沿岸登陆,作战范围及在浙、粤等方向作战视情况而定

•1926年度即《大正十五年度作战计划》计划32个师团,对美3个师团又1个支队,对苏13个师团又1个支队,对华16个师团

•全面占领中国“以(华北)军沿京汉线南下,与沿长江西进的(华东)军相互策应,在汉口附近地区作战”

•参谋本部作战课长畑俊六率多方面官员,乘军舰自上海溯江而上侦察一个多月。

13年后畑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官、指挥汉口作战

3东方会议制定《对华政策纲要》

•7月7日《对华政策纲要》摒弃民主政党“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