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分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32729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6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分析.docx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分析.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分析.docx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分析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

第1章组织学绪论

组织学(名解):

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组织:

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由细胞产生)组成

四大基本组织:

上皮、结缔、肌、神经组织

组织以不同的种类、数量和方式组合形成器官;若干功能相关的器官构成系统

光镜结构(名解):

光学显微镜观察的组织结构

石蜡切片经典而最常用的技术

HE染色法(组织学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染料

苏木精

伊红

缩写

H

E

组织被染成颜色

紫蓝色

红色

染料属性

碱性

酸性

组织属性

酸性(嗜碱性)

碱性(嗜酸性)

主要着色部位

细胞核

细胞质

嗜酸性:

能够与伊红等酸性染料结合的性质;嗜碱性:

能够与苏木精等碱性染料结合的性质;

超微结构(名解):

用电镜观察到的组织结构(即细胞膜、细胞器、染色体等亚细胞结构)分辨率提高到0.2nm,电子显微镜下显示的结构

两种类型电镜:

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

透射电镜观察的组织切片厚度一般为50~80nm;光镜观察的组织切片厚度一般为4~8μm

细胞培养的基本条件是建立近似体内环境

冷冻切片可最大程度保留脂类和蛋白质(包含酶)的结构和活性;冷冻切片组织无需固定

1、普通光学显微镜技术:

放大1000~1500倍分辨率0.2um

标本制作:

切片法和非切片法

切片法:

石蜡切片术

(1)取材与固定:

用蛋白质凝固剂(甲醛)固定新鲜的组织块(多不超过1.0cm3)

(2)脱水与包埋:

用乙醇脱水,用二甲苯置换出乙醇;置于融化的石蜡中

(3)切片与染色:

苏木精和伊红染色,简称HE染色

苏木精特点:

碱性,使细胞核内染色质以及细胞质内核糖体等染成紫蓝色;

伊红特点:

酸性,使细胞质以及细胞外基质中成分染成粉红色

嗜碱性:

细胞核、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

嗜酸性:

细胞质基质、溶酶体、线粒体

(4)封片

非切片法:

涂片、铺片、磨片

第2章上皮组织

1665年,英国人胡克发现“细胞”,1838年和1839年,德国人施旺和施莱登提出细胞学说

一、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

1、大量形态较规则,排列紧密的细胞和少量的细胞外基质组成2、无血管和淋巴管3、有丰富的神经末梢4、有极性5、基底面附着于基膜

二、分类:

1、被覆上皮(最多)2、腺上皮3、特殊上皮:

感觉上皮、生精上皮、肌上皮等

三、腺上皮和腺

腺上皮:

是由腺细胞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被覆上皮的类型和主要分布

上皮类型

主要分布

功能特点

单层上皮

单层扁平上皮

内皮:

心、血管和淋巴管的内表面(循环管道)

由一层扁平细胞组成;从上皮表面观察,细胞呈不规则形或多边形,核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

在垂直切面观察,细胞扁薄,胞质少,含核部分略厚;保持器官表面光滑有利于物质交换和液体流动,便于内脏器官活动

间皮:

胸膜、腹膜和心包腔

其他:

肺泡和肾小囊壁层的上皮、胃肠外表面

单层立方上皮

肾小管上皮、甲状腺滤泡、视网膜色素上皮、小叶间胆管等

由一层近似立方形的细胞组成;从上皮表面观察,细胞呈立方形或多边形。

在垂直切面上,核圆、居中;具有吸收和分泌功能

单层柱状上皮

胃、肠、胆囊、子宫、消化道、输卵管的腔面

由一层棱柱状细胞组成散在有杯状细胞;从表面观察,细胞呈六边形或多角形。

在垂直切面上,细胞为柱状,核为椭圆形常位于基底部;具有吸收或分泌功能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呼吸管道(咽、喉、气管、支气管)等腔面

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核位置参差不齐,细胞基底面均覆着于基膜,基膜明显。

具有保护和分泌功能

复层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

(上皮组织中最厚)

未角化:

口腔、食管和阴道等腔面

由多层细胞组成;表面细胞呈扁平状(已退化,逐渐脱落),基底层细胞呈矮柱状(有分裂增殖能力),基底层以上数层为多边形细胞,再上为几层梭形或扁平细胞。

注意:

位于皮肤表皮的复层扁平,浅层细胞的核消失,胞质充满角蛋白,细胞干硬,并不断脱落,称角化的复层上皮。

具有机械保护作用,耐摩擦和阻止异物侵入,再生修复能力强

角化:

皮肤表皮

复层柱状上皮

眼睑结膜、男性尿道和一些腺的大导管处

由数层细胞组成;深部为多边形细胞,浅部为矮柱状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变移上皮

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等腔面(排尿管道)

细胞分为表层细胞、中间层细胞和基底层细胞(细胞形状和层数因器官功能状态不同而变化);具有保护作用

四、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一)游离面

纹状缘(小肠单层柱状上皮)刷状缘(肾近端小管)

光镜下:

粉红色的均质性亮带;电镜下:

由微绒毛整齐排列组成

1、微绒毛:

(直径为0.1μm)

①定义:

上皮细胞游离面向外伸出的指状突起

②内含物:

微丝(纵行),为肌动蛋白丝

③功能:

扩大细胞的表面积,增强细胞的吸收

2、纤毛:

(一般长为5~10μm,直径为0.3~0.5μm)

1定义:

上皮细胞的游离面伸出的较长而粗的突起,能够有节律性的定向摆动

2分布:

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等

3与微绒毛相比:

量少,由微管组成,结构复杂,粗长

(二)侧面

细胞链接分类:

1、紧密连接(闭锁小带):

功能:

(1)阻止大分子物质由外部进入细胞间隙

(2)有一定机械性的连接作用

2、中间连接(黏着小带):

功能:

(1)粘着和连接相邻细胞

(2)保持细胞的形态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

3、桥粒(黏着斑):

功能:

是一种最牢固的细胞连接,多见于易受机械刺激或摩擦较多的部位,如皮肤、食管等的复层扁平上皮;有张力丝附着

4、缝隙连接(通讯连接):

功能:

(1)利于细胞之间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交换

(2)利于细胞之间传递电冲动,使相邻细胞的增殖分化、代谢功能同步化

连接复合体(名解):

细胞侧面的四种细胞连接中,只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紧邻存在

(三)基底面

1、基膜:

(1)定义:

由糖蛋白构成的薄膜状结构

(2)组成:

基板(上皮组织)、网板(结缔组织)

(3)功能:

1、具有支持、连接和固着作用;2、是半透膜,有利于上皮细胞与深部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3、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影响细胞增殖和分化。

2、质膜内褶:

(1)基底面细胞膜向细胞质内凹陷形成的结构(含长杆状线粒体)

(2)功能:

增大细胞基底面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

3、半桥粒:

(1)位置:

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和基膜之间

(2)结构:

为桥粒的一半,质膜内也有附着板,张力丝附着其上,折成袢状返回胞质

(3)功能:

将上皮细胞固着在基膜上

在毛细血管内皮下、肌细胞和某些神经胶质细胞的周围,基膜仅由基板构成。

基板由上皮细胞分泌产生,厚50~100nm;网板由结缔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分泌产生,主要由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

第3章结缔组织

一、组成:

细胞、细胞外基质(包括基质和纤维)

二、分类:

1、固有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

2、软骨组织3、骨组织4、血液

三、特点:

1、细胞数量少、种类多;2、细胞外基质多,有基质、纤维之分;3、无极性分布;4、分布于内环境;5、起源于中胚层的间充质

第一节固有结缔组织

一、疏松结缔组织

组成

细胞

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白细胞

细胞外基质

纤维

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基质

蛋白多糖、纤维黏连蛋白、组织液

疏松结缔组织结构特点:

纤维数量少,排列疏松,基质丰富,细胞种类多。

(一)细胞

1、成纤维细胞(最多见)

形态:

LM(光镜):

扁平多突起,胞核卵圆,胞质着色浅

EM(电镜):

RER(粗面内质网)、GC(高尔基复合体)发达

功能:

合成纤维和基质(弱嗜碱性)

纤维细胞与成纤维细胞是处于不同状态的同一种细胞,前者功能静止;后者功能旺盛,二者可相互转化,纤维细胞呈梭形,胞质嗜酸性,核呈杆状着色深。

2、巨噬细胞

形态:

LM:

形状不规则,胞核卵圆或肾形,胞质嗜酸性

EM:

胞质含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和残余体

功能:

①吞噬功能a、特异性吞噬,通过识别因子(如抗体)识别和粘附被吞噬物(细菌病毒、异体细胞等)b、非特异性吞噬(直接粘附被吞噬物(粉尘、死亡的自体细胞等)②抗原呈递作用(抗原包括蛋白质、多肽、多糖等生物大分子)③分泌各种生物活性物质

来源:

由血液内单核细胞游走出血管后分化而成

3、浆细胞

位置:

位于病原微生物易于侵入的部位(消化道、呼吸道)及慢性炎症部位

形态:

LM:

卵圆形,核圆,偏于一侧(偏核心),胞质嗜碱性

EM:

大量RER(粗面内质网)平行排列,核旁有丰富的GC(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

参与免疫应答(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

4、肥大细胞

形态:

LM:

大,卵圆形,核小而圆,居中

EM:

胞质充满粗大嗜碱性分泌颗粒(可被醛复红染为紫色)

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胞质含白三烯

功能:

①肝素:

抗凝血

②组胺、白三烯释放可造成荨麻疹、哮喘、休克,统称为过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向该处聚集,对抗体过敏反应

5、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功能:

为干细胞,可增殖、分化为呈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

6、脂肪细胞

形态:

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核扁圆,偏于一侧,胞质含大脂滴

功能:

合成和贮存脂肪,参与脂类代谢

7、白细胞

形态:

常为球形(在血液一章中讲述)

功能:

免疫防御

(二)纤维

1、胶原纤维

LM:

较粗,HE染色呈粉红带状,波浪状走行,无分支,新鲜时呈白色

EM:

胶原原纤维,有横纹

化学成分:

胶原蛋白

物理特性:

韧性大,抗拉力强

2、弹性纤维

LM:

较细,HE染色呈浅粉红色,折光率强,有分支,新鲜时呈黄色

EM:

微原纤维,弹性蛋白

物理特性:

弹性大

3、网状纤维

LM:

较细,HE染色不宜着色,嗜银性,在镀银染色切片呈黑色

EM:

胶原原纤维,有横纹

化学成分:

Ⅲ型胶原蛋白多糖和糖蛋白

(三)基质

1、蛋白多糖

组成:

蛋白质与糖胺多糖(透明质酸(含量最多))

功能:

形成分子筛

2、分子筛

结构:

透明质酸主干,含量最多,为盘绕曲折的长链分子;连接蛋白,蛋白多糖亚单位

功能:

防御屏障作用,物质交换作用,离子交换作用

组织液(名解):

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溶解有电解质、单糖、气体分子的水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入基质内,成为组织液。

(渗出血浆成分,是细胞和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致密结缔组织

1、规则致密结缔组织,如肌腱、韧带

2、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如真皮、硬脑膜、巩膜等

3、弹性组织,如弹性动脉中膜、项韧带等

三、脂肪组织(由大量群集的脂肪细胞构成,被疏松结缔组织分隔为组织小叶)

四、网状组织

构成:

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

功能:

构成造血组织和淋巴组织的基本成分

第4章血液

血液

血浆

有形成分

血小板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涂片:

观察血细胞形态最常用的方法

血液有形成分分类和计数的正常值

血细胞

正常值

功能

红细胞

男(4.0~5.5)×1012/L

结合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女(3.5~5.0)×1012/L

白细胞

(4.0-10)×109/L

在血管外发挥发育和免疫功能

有粒白细胞(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50-70%

吞噬细菌和异物

嗜酸性粒细胞

0.5-3.0%

吞噬异物或抗原抗体复合物,灭活组胺;杀灭寄生虫

嗜碱性粒细胞

0-1%

参与过敏反应

无粒白细胞

单核细胞

3-8%

吞噬功能;参与调血调控;进入结缔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活跃的变形能力;明显的趋化性

淋巴细胞

25-30%

参与免疫应答;抵御疾病

血小板

(100-300)×109/L

参与止血与凝血;促进内皮细胞增殖;修复血管

一、红细胞(RBC)

大小:

直径约7.5μm

形态:

1、胞体双凹圆盘状;2、成熟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3、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功能:

结合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血红蛋白男:

120-150g/L女:

110-140g/L临床上作为是否贫血的指示

二、白细胞(WBC)

1、中性粒细胞

大小:

直径10-12μm

形态:

胞核为杆状或分叶状,胞质含细小、均匀、淡红的颗粒

功能:

吞噬细菌,抗感染

2、嗜碱性粒细胞

大小:

直径10-12μm

形态:

①核呈S形、不规则形等②胞质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呈紫色,深浅不一

功能:

参与过敏反应(类似疏松结缔组织中的肥大细胞)

3、嗜酸性细胞

大小:

直径10-15μm

形态:

①核多为2叶②胞质内有粗大、均匀分布、鲜红色的嗜酸性颗粒

功能:

抗过敏性疾病,抗寄生虫感染

4、单核细胞

大小:

直径14-20μm

形态:

胞核呈肾形或马蹄形等,胞质多,呈弱嗜碱性,灰蓝色

功能:

与巨噬细胞功能相似(吞噬功能,抗原提呈)

5、淋巴细胞

大小:

直径6-20μm(血液中多为6-8μm)

形态:

核常为圆形,一侧常有凹陷,胞质少,嗜碱性,蔚蓝色

功能:

免疫防御功能

三、血小板

大小:

直径2-4μm

形态:

双凸圆盘状,无核,可有少量细胞器

功能:

止血与凝血

来源:

骨髓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胞质小块

第5章软骨和骨

软骨

软骨

软骨膜(致密结缔组织)

软骨组织

软骨细胞

软骨基质

纤维

基质

(一)软骨组织

1、软骨细胞

分布:

位于软骨陷窝

LM:

扁圆形、圆形,核着色浅,胞质弱嗜碱性

EM:

含丰富的RER(粗面内质网)、GC(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

分泌软骨基质

软骨陷窝(名解):

包埋在软骨基质中,软骨细胞所在的腔隙。

同源细胞群(名解):

由同一个幼稚软骨细胞分裂而来的2~8个成熟软骨细胞的群体。

(二)软骨组织的类型

类型

主要分布

纤维成分

透明软骨

肋、关节、呼吸道

胶原原纤维

纤维软骨

椎间盘、关节盘、耻骨联合

胶原纤维束

弹性软骨

耳廓、咽喉、会厌

弹性纤维

(三)软骨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外层:

纤维较多

内层:

细胞较多,含血管、神经等

功能:

保护、营养,参与软骨的生长和修复

(四)软骨的生长

软骨的生长过程:

骨祖细胞→成软骨细胞→软骨细胞

1、软骨膜下生长:

软骨从表面不断向外扩展增大

2、软骨膜内生长:

软骨从内部生长增大

附加性生长:

由软骨膜深部的骨祖细胞增殖分化为软骨细胞,添加在软骨组织表面,形成软骨细胞,后者产生软骨基质,使骨膜增厚。

间质性生长:

软骨细胞增殖,形成更多软骨细胞核软骨基质,使软骨不断从内部向周围扩散。

骨(206块骨参与构成运动系统:

由骨组织、骨膜和骨髓构成)

组成

骨组织

细胞外基质(骨质)

有机成分

胶原纤维(大量)、基质(极少)

无机成分

细胞

骨祖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破骨细胞

骨膜

骨髓

(一)骨组织(由细胞和钙化的细胞外基质(骨质)构成)

1、骨质骨板:

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以骨基质粘合,并有钙盐沉积,形成薄板结构

2、细胞

(1)骨祖细胞

分布:

位于骨膜中

功能:

能分裂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

(2)成骨细胞

分布:

位于骨组织表面

功能:

形成骨质和骨细胞

(3)骨细胞

位置:

胞体位于骨陷窝中(胞体所在腔隙)、突起位于骨小管中(突起所在腔隙)

形态:

胞体扁圆,多突起

功能:

有一定的溶骨、成骨作用,参与调节钙磷平衡

(4)破骨细胞

来源:

单核细胞

结构:

LM:

多核,胞质嗜酸性EM:

皱褶缘(微绒毛)

形态:

巨大多核

功能:

释放水解酶等,使骨质吸收。

有很强的溶骨、吞噬和消化能力。

在骨组织内,与成骨细胞相辅相成,共同参与骨的生长和改建。

(二)长骨的结构

骨组织:

由骨松质与骨密质组成。

骨膜:

致密结缔组织。

骨髓:

填充于骨髓腔中(含红、黄骨髓)。

穿通管:

横向穿行于骨板的通道,与骨干长轴垂直,内含血管、神经和结缔组织。

中央管:

骨单位内有小血管、神经及少量结缔组织,与穿通管相通。

骨密质:

包括环骨板(内外)、哈弗斯系统(骨单位)与间骨板(残余的不规则骨板)。

骨单位(哈弗斯系统):

由同心圆排列的5-20层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

骨膜:

包括骨外膜和骨内膜

骨外膜:

外层:

胶原纤维粗大密集,形成穿通纤维

内层:

富含小血管、神经和细胞(祖骨细胞)

-------致密结缔组织,有固定骨膜和韧带的作用

骨内膜:

富含血管和神经,有祖骨细胞

--------营养骨组织,为骨的生长和修复提供干细胞

(二)骨发生的方式

1、膜内成骨间充质→胚胎性结缔组织膜→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2、软骨内成骨间充质→透明软骨雏形→骨(长骨和大多数骨)

哈弗斯系统(名解):

又称骨单位,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

第6章肌组织

名称

另一名称

肌细胞

肌纤维(肌细胞因呈长纤维形,故又称肌纤维)

细胞膜

肌膜(肌细胞的细胞膜)

细胞质

肌浆(肌细胞的细胞质)

滑面内质网

肌浆(质)网

分类:

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肌的类型

细胞形态

细胞核的数目位置

横纹

横小管

特殊结构

肌浆网

骨骼肌

长圆柱形

多个;位于肌膜下方

明显

位于Ⅰ带与A带交界处

三联体

发达

心肌

短圆柱形

大部分只有一个,少数两个;位于细胞中央

不明显

位于Z线水平

闰盘、二联体

不发达

平滑肌

长梭形

一个;位于细胞中央

没有

密斑、密体、中间丝

发育较差

骨骼肌、心肌为横纹肌;骨骼肌为随意肌,心肌、平滑肌为不随意肌

一、骨骼肌(借肌腱附于骨骼)

结缔组织膜:

肌外膜、肌束膜、肌内膜

肌卫星细胞位置:

位于骨骼肌纤维表面

形态:

扁平有突起

功能:

肌损伤时可增殖分化,参与肌纤维的修复,具有干细胞的性质

LM:

形态:

长圆柱状

结构:

核椭圆,多核,位于肌膜下方,肌质中含有肌原纤维,呈横纹排列

EM:

1、肌原纤维

细肌丝形态:

长约1μm,直径5nm

组成:

肌动蛋白(有与肌球蛋白头部结合的位点)、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可与Ca2+结合)

粗肌丝形态:

长为1.5μm,直径15nm;

结构:

由肌球蛋白组成,肌球蛋白为豆芽状,分头杆两部分,头部为横桥,有ATP酶活性

肌节:

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

由1/2明带+暗带+1/2明带组成,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明带(Ⅰ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Z线;暗带(A带)中央有一条浅色窄带---H带,H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Z线)

2、横小管

定义:

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

位置:

明带与暗带交界处

作用:

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导至肌纤维内部

3、肌浆网

结构:

是肌纤维内高度发达的滑面内质网,形成纵小管、终池

功能:

浓缩、储存、释放Ca2+

(1)纵小管:

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纵行包绕每条肌原纤维

(2)终池:

纵小管两端扩大呈扁囊状

三联体:

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

(三)骨骼肌纤维收缩原理

神经冲动→肌膜→横小管→肌浆网→释放Ca2+→激活肌钙蛋白→肌动蛋白→位点暴露→与肌球蛋白结合→细肌丝滑动→肌肉收缩

二、心肌

LM:

形态:

短圆柱状、常有分支,互联成网

结构:

胞核卵圆形,1-2个,位于心肌纤维中央;胞质中有横纹,细胞分界处有闰盘结构

EM:

特点:

1、肌原纤维粗细不等,界限不清;2、横小管较粗,位于Z线水平;3、肌浆网稀疏,纵小管不发达,终池扁小,形成二联体;4、闰盘的横纹有中间连接和桥粒,纵位有缝隙连接

闰盘:

1、心肌细胞的连接处

2、光镜下呈横纹或阶梯状;电镜下橫位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纵位有缝隙连接

3、功能:

便于心肌的同步舒张和收缩

三、平滑肌

LM:

结构:

长梭形,无横纹;单核,呈杆状或椭圆,位于中央;胞质嗜酸性

分布:

消化道、呼吸道、血管等中空性器官的管壁内

第7章神经组织

组成:

神经细胞(神经元):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作用:

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传导冲动、内分泌功能

神经胶质细胞作用:

支持、营养、绝缘和保护等作用

☆神经胶质细胞数量多于神经元

一、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形态结构

构成:

胞体(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突起(树突、轴突)

1、胞体

(1)细胞膜:

兴奋性膜(作用:

接受刺激、处理信息、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

(2)细胞核:

位于胞体中央,大而圆,着色浅,核仁大,染色质多

(3)细胞质:

含特殊结构(尼氏体、神经原纤维、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等细胞器和脂褐素)

尼氏体结构:

LM:

强嗜碱性,颗粒或斑块状的物质

EM:

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

功能:

合成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神经调质等

神经原纤维结构:

LM:

嗜银性,在胞体内交织成网,并伸入树突和轴突,在HE染色切片无法分辨

EM:

神经丝、微管和微丝

功能:

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参与物质运输

2、突起

形态

数量

尼氏体

功能

其他结构

树突

由粗到细,分支多

1根及以上,常多根

接受刺激(传入)

树突棘

轴突

细长均匀,分支少,直角发出,侧支末端形成轴突终末

只有1根

传导冲动,也可接受刺激

轴丘(无尼氏体)

(二)神经元的分类

1、按突起数量分类:

①假单极神经元②双极神经元③多极神经元

2、按神经元轴突的长短分类:

①高尔基Ⅰ型神经元②高尔基Ⅱ型神经元

3、按神经元功能分类

类型

另一名称

常见形式

感觉神经元

传入神经元

假单极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传出神经元

多极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

联络神经元

多极神经元

二、突触:

神经元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

突触形式:

轴-树、轴-轴、轴-体、树-树、体-树

分类:

化学性突触、电突触(人极少;缝隙连接,以电流作为信息载体)

1、化学性突触

特点:

以神经递质为媒介,单向传递

结构:

LM:

球状或扣状膨大

EM:

(1)突触前成分(突触前膜(增厚)、突触小泡(含神经递质、线粒体))

(2)突触间隙

(3)突触后成分(突触后膜(增厚)、递质受体、化学门控通道)

三、神经胶质细胞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分类

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

参与形成血脑屏障,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形成胶质介膜

少突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形成

小胶质细胞

来源单核细胞,有吞噬功能

室管膜细胞

参与产生脑脊液

(二)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分类

作用

施万细胞

参与周围神经系统髓鞘的形成

卫星细胞

营养、保护神经节内的神经元

四、神经纤维和神经

(一)神经纤维

定义:

由神经胶质细胞包裹神经元的轴突或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构成,包括有髓神经纤维与无髓神经纤维

1、有髓神经纤维

(1)PNS(周围)的有髓神经纤维

相邻施万细胞间的裸露狭窄处-----郎飞结

相邻两个郎飞结间的神经纤维------节间体

由施万细胞的细胞膜、细胞质同心卷绕形成髓鞘

(2)CNS(中枢)的有髓神经纤维

结构:

与PNS相似,但由少突胶质细胞形成髓鞘

2、无髓神经纤维

(1)周围的无髓神经纤维:

由于相邻的施万细胞衔接紧密,故无郎飞结

(2)中枢的无髓神经纤维:

轴突外无神经胶质细胞,无郎飞结

神经纤维的功能:

传导神经冲动,电流的传导在轴膜进行

有髓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在郎飞结间呈跳跃式传导,故传导速度快

无髓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沿轴膜连续传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