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37341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推荐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推荐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推荐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推荐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推荐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推荐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推荐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推荐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推荐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推荐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推荐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推荐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推荐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推荐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推荐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推荐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推荐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推荐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推荐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上.docx

《推荐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上.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推荐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上.docx

推荐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上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上)

 

引言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一起探讨我们传统文化当中一部最重要的经典《道德经》。

大家知道《道德经》是我们中国古代一位智者老子写的,所以老子这个人和《道德经》以及老子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影响非常大。

谈到老子就要谈到道家,因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道家学派在中国文化当中又和儒家学派几千年来相互的对峙、互补,形成中国文化当中的两个重镇,就是道家和儒家。

有人形容儒道两家像双峰并峙,像两条河流并跓,这样一个关系。

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生存的智慧,中国人的一些人生的哲学应该说就基本上是在儒道两家影响下形成的,所以在先秦诸子里面老子创立的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大。

我想今天我们利用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老子》这部著作的最主要的思想意涵、影响,以及在今天现代社会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  为什么要重读《道德经》

 

第一节  工业文明发展的影响

 

第一部分就讲一下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重读《老子》,就是读《道德经》的背景。

大家知道当今人类文明有一个变动,我们最近10年应该感觉非常明显,就是说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三百年的工业文明带给我们人类的重大的影响。

当然一方面是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福祉,所创造的丰富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我们说文明走到现在暴露了它的负面的东西。

我们说人类文明形态发展到今天经过多次的变动,没有绝对的、永远不变的一种文明形态。

工业文明形态所暴露的问题在我们今天引起广大有识之士的思考,就是说大家所经常议论到的我们当今人类面对的一些重大的挑战。

最主要一个挑战就是我们的生态问题,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今天为什么重读《老子》,我想在一个意义上讲就是老子的哲学或者道家的哲学,包括儒家、佛教,我们统统叫做国学,就是中国传统的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的哲学在对待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就是我们大家所常听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天人合一,实际上这就是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构成道家哲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价值体系。

而且不仅是道家还有儒家。

我们常听到有人讲司马迁在《史记》里有那么一句话,叫“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究”就是研究,天人之际就是天人关系,“际”就是关系。

所以中国的学问说到底,归根到底最主要的是究天人之际,人和自然的关系,非常重视人和自然的关系。

我们现代的人类,三百年以来所形成的工业文明形态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我们把它叫物质文

明,物质形态的文明。

有人说三百年的工业文明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物质财富超过了自有人类产生以来一百万年物质财富的总和,三百年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有人类产生以来(有人说五十万年有人说一百万年现在这个问题还没有定论,但我想起码有一百万年),大家想想这三百年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为什么这样迅猛?

我想就是工业文明的这种工业化、科学技术、经济发展所造成的一个最重要的结果。

 

那么它带来的负面的影响我想以前的学者们都在探讨,人类面对的困惑和挑战主要有三个,一个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平衡。

由于高度的科技发展和无休止的开发造成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平衡被打破,出现了几大问题,我们常讲的生态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

诸多这样问题造成人类生存的危机,就是人和自然的矛盾,造成人类的生存危机有很多,但这是第一个最要紧的问题。

第二个矛盾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平衡也被打破了,包括人和社会,人和人。

现代人的人际关系我们觉得不像以前农业文明那样自然,现在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防范、谨慎的。

有人讲人在现代社会里就像大海里的一叶孤舟,在水泥的森林里面,一个个体、一个个人感到那种无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这样一种封闭的、相互猜忌的关系。

所以人对社会的信任,人对人之间的信任失去了以往农业文明当中的自然的关系,变成一种严格防范的关系。

 

那么这个矛盾造成什么问题呢?

个人在这个社会里面感到无助,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把人压缩到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面,更不用说精神了,他的肉体都受到了限制那么他的精神就更受到限制。

所以人们讲这是人类面对的第二个大的困境,造成一些反人类的现象。

我们比如说现在很多国家出现邪教,认为世界末日快到了,所以他们就带着他的信徒们躲到一个山洞里,躲到一个地方与世隔绝起来,等待上帝的拯救或者自己自杀去寻求所谓的乐土、天堂。

不仅是邪教,现在的人类社会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出现了很多具有反社会倾向的一些矛盾,我想这是第二个矛盾。

 

第三个就是所谓人自身的平衡也被打破,就是人的灵和肉的关系,灵肉的矛盾也就是人的肉体和精神的这对关系的矛盾。

有人说这是当今人类人的道德伦理大大下降,人失去了精神的家园,也失去了理想。

现代社会的功利对个人、对个体造成精神和肉体的严重分离,眼前看到的都是功利的,就是利益,除此之外没有了。

 

所以有人认为这三大矛盾所造成的一个共同的危机就是我们缺少精神的抚慰,现代人极其缺乏的这样一个问题。

今天重读《老子》也就是说在我们传统的文化里面有这样的资源,因为特别是道家和儒家,他们对人的精神关怀,对人的价值的充分肯定,从而使个人能够挺立自己的主体性,现代的人失去了主体性。

所以我们想在这些问题的面前,大家知道近年所形成的国学热也是对当前人类面对的这些问

题的一个反思,所以我们要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背景下来思考我们当今为什么出现了国学热、周易热,各种各样的“热”。

我想实际上这里面反映或者是说从这里面隐含着一个重大的转机,西方的很多哲学家也在探讨这个问题,人类文明当前面对着一个新的转型,那么往哪里转呢?

实际上就是对三百年的工业文明,所谓西方现代性的一种反思,一种反省。

 

所以上个世纪,大家知道开了很多国际上的一些会议,比如说像世界宗教大会,在芝加哥开了这种世界各大宗教领袖参加的宗教大会。

探讨什么问题呢?

探讨不同宗教背景下的人之间的道德伦理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或者最低的共同性,他们把这个叫底限伦理,最低的一个共同的道德标准。

因为他们看到当今人类的这种道德的沦丧对社会的发展造成非常大的危害,所以他们关心道德问题,提出要重建人类的道德,寻找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背景下的人们的共同的底限伦理,这本来是一个最低的要求。

他们寻找几次这样的大会探讨这个问题,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刚才谈到的后两个矛盾。

上个世纪90年代末,在芝加哥开的宗教大会上曾经提到了这样一个底限的伦理在哪里,在基督教?

在佛教?

还是在儒家?

他们最后选择了孔子,孔子所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寻找这样一个底限的伦理。

不仅如此,我们说进入新世纪,21世纪以后西方人特别是在欧洲开了多次这种文明的对话,所谓文化的对话、文明的对话,开了许多这样的会,探讨什么问题?

他们讲就是因为人类面对这些困难得不到解决,进入新世

纪以后本来想在新的世纪里面能够有所改进,但是9.11以后,原来人类所关注的这些问题受到了9.11的影响。

 

大家知道在法国里尔开了一个叫做世界公民大会,非政府组织的大会,在这个会上所谓的世界公民,包括工人、农民、商人、医生、退休的政府高级官员等等,很多人参加了这个会。

那么他所共同关注的是我们说的头一个问题就是生态环境问题,在最后这个大会宣言里面也提到了一句话,要改变人类目前所面对的这些严重的危机没有别的出路,唯一的出路就是在各个领域进行改革。

而这个改革的指南,改革背后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它提出来就是人类当前我们所说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

也就是对西方的现代性,工业文明的形态,比如我们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权力,这样一种天人二分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

所以在这个大会最后的宣言当中提出来这是一个最重要的理论问题,首先对人类的思维方式要进行一个反思。

思维方式实际是什么?

就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最主要一个价值取向,就是所谓的人定胜天的,知识就是力量、就是权力这样一个口号下所形成的三百年的工业文明的一个具体的形态。

他们认为这已经走到了终点,这样一个文明形态已经走到了历史的终点,为什么?

就是人和自然这对矛盾变成人类生存当中的一对最主要的矛盾,这个问题不解决别的问题都谈不上解决。

人类的生存本身受到威胁,其他的问题都变成了次要的了,所以我们说在诸多的矛盾面前,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解决人类生存环境的问题,否则人类就不能生存。

这就是我们中国哲学,道家

哲学一再强调的所要建立的就是道家所讲的太和万物的问题,太和万物就是我们传统文化讲的这个和谐问题。

我想这是这个我们今天所以要重读老子,就是面对人类文明形态的这种转型来寻找对我们现代人能有新的启示的这样的思想。

 

所以在世界公民大会的宣言里面就提到了这个问题,要进行对思维方式的反思。

那么到哪里去寻找?

到哪里去解决来弥补工业文明思维方式的不足?

他们也提到了中国,提到了东方,要到东方的文明当中去寻找一些能够弥补工业文明不足的这样的东西,比如我们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等等。

这样的问题我想这也是我们今天读《老子》,不光是《老子》,中国的传统文化等等都是要对这个问题要作一个新的探讨。

那么这也是说明西方人的这样一个反省,但我们中国人现在这个反省并不是很够,因为我们还在补工业文明发展的课,比如现在环境污染的问题,这个在我们中国现在也很严重。

那么如何处理这些问题?

当然都是引起我们中国人自己来思考这个问题。

 

第二节  人类文化的轴心期

 

西方人看到了自己的思维方式的不足或者工业文明发展所带来的这些负面的影响、作用需要改变,那么他的思想到哪里去寻找?

对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们也看到有这么一个概念,就是大家知道一个叫人类文化的轴心期这个概念。

这是德国一位哲学家在上个世纪初提出的一个概念,轴心期,人类文化的轴心期的概念。

这个德国哲学家叫雅斯贝斯,他的影响非常大,我不知道诸位有没有听过他提到的这个问题,考虑这个问题。

 

他这个观点主要的一个值得我们现在思考的问题,就是说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多次的转变,,比如我们说最早的是一种采集的文化、狩猎的文化,人类在漫长的原始时代是以采集和狩猎为主,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一种人类早期的一种生存方式或者叫人类的早期的一种文明形态。

后来这种文明形态远远不够人类发展的需要,就转变到我们农业文明形态,这应该在一万多年前所实现的一个转变,这是人类文明第一次这种转型。

那么农业文明发展发展到近代,说到18世纪初在英国出现的工业革命又取代了个农业文明形态,所以我们将近300年来的人类生活的方式基本上是这种工业文明生存方式。

 

刚才谈到要修正、纠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这些负面的东西。

怎么来纠正?

所以西方的这位哲学家他提到了轴心期的概念,他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想和创造的一切而进行思考。

那么这轴心期是哪一个时代呢?

他认为是在公元前1000年之内从公元前1000年之内,就是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元年。

他说在这个历史时间里面,世界的几大文明古国,包括中国、印度、希腊、以色列等等一些主要的文明古国都各自创立了自己的文化。

我们说中国恰恰就是在春秋战国之际,也就是老子和《道德经》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包括《论语》、孔子、诸子百家,春秋末到战国结束,到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

中国这个轴心期按照西方哲学家的说法我们恰恰也是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期里面。

在这个轴心期里面这几大文明古国各自发展了自己的文化,各自独立地完成、发展自己的文化,不像现在是互相的影响。

所以轴心期的文化标志什么问题呢?

它反映各个民族根据各自民族的、经济的、政治的、地理的各方面环境的不同条件所创立的不同文化,是这个民族最具有原创性的文化,也正是因为这个文化成为人类以后,其它以后的时代所依据的一个准则。

所以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人类每一次新的飞跃都要回顾这个轴心期,被这个轴心期的思想重新点燃起思想的火焰。

这是一个看法,就是说人类的每一次飞跃、每一次进步往往都要回顾轴心期的文化,从文化当中汲取力量,重新点燃思想的火焰。

为什么?

因为这个时期的文化是最能代表这个民族的这种原创性、创造性,所以说轴心期这种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一种回归、一种复兴总是为后来的人类提供一种精神的动力。

 

那么在人类历史上的发展我们看到了比如说西方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我们中国的每一个最重要的历史转折的时期,比如说春秋战国之际的这种历史的转变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转变,一直到近代甚至一直到现在我们又处在这样一个转变的时期。

所以在这个转变的时期往往我们的眼光又回到了轴心期的文化,就是回到诸子百家,回到经典。

目的不是复古而是到我们早期的具有民族特点的原创性的思想当中去寻找、去汲取当今人类所需要的这些思想文化的资源,寻找新的动力来改变我们当今人类所面对的这些挑战和困境,那么首先就是文化的转变。

所以我们也可以预见到人类文明的转变,就是在我们未来几十年内正处在这样一个转变的关头。

就是工业文明行将结束,取代工业文明的文明形态应该超越工业文明形态,并解决它的缺点、不足和问题。

也就是说从这种完全工业化的、功利化的世界里走出来,这样人类才有希望,否则人类对前面我们提到的这几大矛盾就无法解决。

 

所以西方的一些学者深深地感到他们生活在自己这个社会里,他说西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越来越多地受制于一种算计。

我们中国未尝不也如此吗?

越来越多的受到一种算计,计算受制于一种攫取利益的那些技巧。

大家现在想的都是技巧,都是包装,获得技巧就能攫取更多的利益,细致的盘算、计算,挖空心思地去设计。

在《老子》,在道家的书里,他所反对的就是这种越来越多的计算,攫取利益的技巧。

老子有句话叫“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巧弃利”,要把你这个人的计算之心、计较之心去掉,要“绝”,绝掉,“绝巧弃利”。

前面还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巧和利,人类的这一点小聪明。

所以在现代社会往往是生产的数量凌驾于质量之上,一位西方哲学家讲,西方文明在全球凯旋的时候却正是在经受它内部危机的时候,而它的凯旋的完成揭示的是它自身的一种贫乏。

为什么?

他认为现代的我们这个地球上,这个宇宙行星,地球的这个宇宙行星被四个动力、被四个既相关又不受控制的动力所推动,这四个

动力就是科学、技术、工业、资本主义(就是利润),而这样一个不受控制的动力,不受任何监控的无法限制的四大动力共同创造了人类迄今为止一个最大的商品,大家猜是什么?

这四大动力共同创造了一个最大的商品——欲望,所以人类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

工业文明实质上就是制造欲望的机器,而欲望没有止境,你说我们每个人的欲望能彻底地满足吗?

 

所以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实际上回到了一个最基本点上,就是如何对待人的欲望的问题。

而工业文明应该说启迪了,把人们的欲望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但是人类的欲望又永远没有办法全部的满足。

所以在今天的人类社会就导致人欲横流,《老子》要解决的,《道德经》所要解决的实际上就是这个问题。

他讲道、讲无为等等最终回到一个,就是要恢复到、返回到人类的那种本真的本性上来,要返璞归真,要返璞、要归真,否则人就失去了他的灵魂,而失控的这样一种欲望并不能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

因为他失去的是一个精神的世界、一个精神的家园,物质虽然很丰富,但他的精神失去了。

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无论儒家还是道家还是佛教,就是要找回失去的精神家园。

每个人、每一家、每一派所找的方法、途径都不一样,但最后都是司马迁讲的“天下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最后所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所以今天我们重读《老子》的意义、目的,我想就是我们前面谈到的轴心期的文化,我们从轴心期的文化里面来重新点燃思想的火焰,为今天的这种新的世界文明、人类文明的建设提供一个新的动力。

这就是我们要回到经典,回到老子,回到孔子,不是原封不动地回去,那就是复古了。

我们国学热不是一个复古,是在为今天人类的发展寻找一个新的结合点,就是我们常讲的文明的对话、文明的交流。

 

我们不知道我们的文化怎么去交流?

怎么去对话?

这是很久以前有一个故事,说里根当总统的时候曾经和我们一位外交官谈话,来考我们的外交官。

说你们古代有一位大哲人说了一句很好的话,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现在大家都知道这是老子说的。

当时考我们那位大使,据说这是个真事,我们这位外交官回答不出来,也不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也不知道这句话出自哪位圣贤之口。

连里根都知道中国的老子说了一句“治大国,若烹小鲜”,无为而治,治理一个大国就像煎鱼一样,煎小鱼一样。

“鲜”就是鱼,小鲜就是小鱼,煎一条小鱼如果在锅里翻来翻去看起来很有为,有所作为,但实际上把鱼就翻烂了。

所以治理一个大国和煎小鱼是一个道理,是不是?

你如果是太有为,这个有为不是真正的道家说的有为,而是一些盲目的甚至一些胡作非为的东西,那就治理不好这个国家。

 

第三节  重读《老子》的意义

 

所以这里又有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我们今天重读《老子》还有一个就是对我们企业、对我们国家两个最重要的问题,一个就是中国发展模式的问题。

如何建立我们自己的、中国的、有别于西方的发展模式,这个问题也是10年、20年以来所讨论的问题。

西方的模式和东方,和中国模式的差别在哪里?

如果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不了解就无法理解所谓的东亚模式、中国模式的内容和意义。

东亚发展模式已经是新加坡李光耀提出来的,已经有二、三十年了,包括亚洲价值观的问题,亚洲的发展模式问题。

那么这样一个发展模式是建立在自己地区的、民族的文化之上的,它离不开文化,这也是我们今天回到《老子》,重读《老子》,重读国学一个重要的思考的问题。

不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不了解自己轴心期的文化的创造,我们就不能建立起真正的具有自己特点的发展模式,是完全照抄西方,那是不行的。

 

第二个就是我们说软实力的建设问题,国家、企业、一个团体包括个人,实际上都有所谓的软实力的问题。

大家知道美国一位战略家,就是原来美国的国家安全顾问叫布热津斯基,他前几年有一本书叫《大棋局》。

在这个书里他讲到一个强国或者一个大国必备的四个条件,有这四个条件才能真正成为大国或强国。

哪四个条件?

就是经济的发展,有一个高度的经济发展,这是第一条,就是我们说GDP;再一个有一个强大的军事力量,一个后盾,能保证自己经济的顺利的发展,这样一个强大的军事力量;第三个就是雄厚的科学技术雄厚的科技;第四个就是有吸引力的文化,软实力。

 

一个大国、一个强国没有这四条都不能形成大国和强国,一个有吸引力的文化这么一句话就是后来西方首先提到的软实力的问题。

那么文化是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内涵,当然我们现在对什么叫软实力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们从字面上讲软实力就是软性的力量,不是那些有形的,比如军事上的导弹、舰艇、GDP,都不是,是无形的一种软性的力量。

它只能是一种文化的,所以很多人讲软实力基本上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诠释。

那么什么样的文化才能建构这样一个软实力呢?

应该说在当今的文化多元的这样一个世界里,不同的文明的对话交流形成了一个潮流,那么当今的人类单靠一些政治信条或一些狭隘的意识形态去参与对话吗?

不行,所以我们要重新回到传统文明当中,把我们近代以来被隔断了的、被打断了的传统的文化接续下去。

 

按照西方人的说法,软实力实际上体现为三种力量,所以叫做软实力。

一种就叫文化的吸引力,你要有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文化;第二个我们把它叫做凝聚力,或者叫亲和力,西方人的讨论软实力的时候一个是你有吸引力的文化,第二个就是对内、对外政策,特别是国内政策要凸显出政策的亲和力。

对外政策、国际关系要有一个很好的合理主义和政治道德性,这样由有吸引力到亲和力才能在我们国家产生一种巨大的凝聚力。

所以这个凝聚力它是潜伏在人们的心里的,你心里不痛快就凝聚不起来,所以这里面还包含着我们国民素质的提高、政治文明的进一步的建设。

老百姓不高兴就是因为腐败贪污,老百姓怎么能高兴?

所以我们进入了这个新的时代,它的要求,软实力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们回到这个传统,回到《老子》,重读《老子》,重读道家,重读《论语》,实际上也是为我们提供软实力建设的非常重要的思想的文化的资源。

包括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每个人也一样,每个人的力量也体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硬的、具体的、看得见的,一个是软的、看不见的,但是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我看来在传统文化当中,道家、《老子》是软中之软。

大家知道《老子》最有名的就是柔弱胜刚强,道家非常强调不是坚硬东西能胜利,最后还是柔弱的东西、柔软的东西,具有弹性的、具有生命力的、具有内敛的这样一种力量。

这个力量实际上我觉得《老子》,虽然当时没有软实力这个说法,但《老子》的这个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实际上是软实力中的软实力。

因为《老子》本身就讲的软了,是不是?

这个软弱不是我们一般讲的软弱,是指一种柔性、一种韧性。

所以对每个人来讲也要有这样一种韧性、这样一种柔性,而不是很生硬的,生硬了就容易碰壁。

所以《老子》讲坚强者死之徒,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是不是?

那么都是在这个意义上强调的。

不是不提倡勇敢而是讲你如果锋芒毕露,张扬你自己的那种东西,显示你个人的那种东西,那实际上都是和我们说的软实力的建设相违背的。

对于个人来讲这种软实力实际上就是自己的修养,就是人际关系当中的亲和力、吸引力。

 

一个人失去吸引力那么就不具有这样的软实力,所以我想软实力的意义非常之大,大到国家、到企业、到我们每一个人。

我们在老子的著作里,老子思想里都能感受到、得到很重要的启示。

总之我想我们应该从这样一个角度,从这样一个背景来看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一点国学,为什么要读一点《老子》,读一点儒家等等。

这样看就是避免了我们单纯地把某一家、某一派看作是一种欣赏,好像是一种孤芳自赏或者甚至要复古,它完全对我们现代人具有非常重要启示意义。

就是刚才谈到这几个问题的价值体现在这里,我们就会带着这样的问题来补两千多年前的这个文本,确实能够给我们很多东西。

我想这是我们第一讲,谈一谈老子及《道德经》,为什么要读老子的《道德经》,就讲到此。

 

第二章  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及影响

 

今天我们讲第二讲,讲一下老子其人、其书和他在中国文化当中地位和影响,这也是我们要读《老子》需要了解的问题。

因为老子这个人和《道德经》这部著作在历史上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很多争论,不像孔子和《论语》那样确定,历史记载得也很详细。

但是老子这个人和《老子》这本书记载得不够详细,这和老子本人的经历有系,有人说老子在周王室走向衰落的时候辞官了,不做了,去隐居了,所以对老子的记载是不详细的。

 

第一节   老子

 

最早记录,应该说老子这个人的名字最早实际上还是见于庄子的书里,大家知道庄子也是道家的一个集大成的人物,要比老子晚。

《庄子》这部书一共有33篇,但是在33篇里有非常多的篇,起码有将近20篇里面都提到了老子。

书里讲关于老子的故事,涉及到老子的内容,老子的名字在书里据我的统计不下70次。

提到老子应该说是最多的,就在《庄子》书里提了很多人的名字,但其中提到老子老聃是最多的。

 

在历史上真正给老子做传的还是《史记》,司马迁的《史记》里为老子做传叫《老庄申韩列传》,在这个传里面讲四个人:

老子、庄子、申子(申不害)和韩非,都很简略。

那么我从司马迁的简略的记载里,我们能看到老子这个人的一些基本的情况。

司马迁说“老子者,姓李名耳字聃”说老子姓李,名字叫耳,耳朵的耳,李耳,那么他的字又是叫聃,(一个耳字,一个冉字)。

然后就说他是周的守藏室之史,守藏室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储藏室,守藏室就是藏书的这样一个室,藏书的地方。

所以老子做守藏室之史就是做这个国家藏书的图书室的史官,用我们现在说就是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守藏室之史。

所以老子为什么有学问呢?

老子他管理天下图书。

那么《庄子》书里讲老子叫征藏室,“征”就是征集的征,就是这个图书他不仅要守藏、要管理,还要不断地征集,那么也叫征藏室。

司马迁讲老子这个人在周王朝里面做的官是属于这样一个官,当然这不同的书里面还记载着老子是柱下史,大柱子下面那个史官的史,柱下史就是古代在房间里面开会的时候有很多大柱子,他坐在柱旁边柱子下面来记录的,史官的责任就是能把这些东西记载下来变成国家的档案,变成国家的历史。

那么如果说是柱下史的话我们说具有现代这个我们讲这个秘书处、秘书长之类的这样一个官。

 

司马迁记载老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