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时集训 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2课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504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6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时集训 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2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创新设计》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时集训 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2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创新设计》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时集训 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2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创新设计》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时集训 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2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创新设计》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时集训 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2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创新设计》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时集训 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2课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创新设计》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时集训 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2课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创新设计》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时集训 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2课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创新设计》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时集训 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2课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创新设计》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时集训 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2课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创新设计》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时集训 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2课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新设计》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时集训 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2课时.docx

《《创新设计》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时集训 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2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设计》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时集训 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2课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创新设计》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时集训 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2课时.docx

《创新设计》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时集训第4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2课时

第2课时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后作业提升]

一、选择题

(2010·安徽文综,23~24)《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下图表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

完成1~2题。

1.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

A.降幅超过升幅B.逐年上升

C.升高约2.1°CD.波动上升

2.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

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

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

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

答案 1.D 2.C

(2009·浙江文综,2~3)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C~5°C,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

完成3~4题。

3.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

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

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

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4.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

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

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

解析 第3题,全球变暖会导致洪涝、干旱、沙尘等灾害性天气频繁;温度升高,热量增多会使中国的自然带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移动,例如: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会移至秦岭—淮河以北。

故选B项。

第4题,控制全球变暖关键是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和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都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且公众可积极参与。

B项中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公众不可能参与。

C项中多种水稻会增加CH4排放量,CH4也是温室气体。

D项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不能抑制全球变暖。

答案 3.B 4.A

(2014·豫东、豫北十校第四次联考)商丘位于河南东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介于114°49′E~116°39′E、33°43′N~34°52′N之间。

下图为商丘地区1971~2010年气温、降水量和日照变化统计图。

据此完成5~6题。

5.该地区1971~2010年气候(  )

A.趋向于暖湿化B.趋向于冷湿化

C.趋向于暖干化D.趋向于冷干化

6.该地区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农作物是(  )

A.玉米B.水稻

C.甜菜D.甘蔗

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该地的日照曲线呈下降趋势,气温和降水曲线呈波状上升状态,说明气候趋于暖湿化。

第6题,该地处于黄淮平原地区,属于暖温带,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水稻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地区,该地种植水稻的面积较小,不是主要作物;甜菜属于中温带作物,本地区很少种植;甘蔗是亚热带、热带作物,该地区不种植甘蔗;故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为玉米。

答案 5.A 6.A

(2015·上海黄浦一模)2013年11月23日华沙气候大会达成协议后闭幕,碳排放仍是本次大会的主议题。

据此回答7~8题。

7.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阻挡了地面长波辐射

B.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C.二氧化碳强烈反射地面短波辐射

D.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太阳短波辐射

8.就全球气温升高导致今后100年内地球环境的潜在后果,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山地0°C等温线高度将上移

B.全球将普遍变得干旱

C.森林带将向两极推移

D.海平面将上升

解析 第7题,材料中“碳排放仍是本次大会的主议题”,说明气候变暖与二氧化碳有关,二氧化碳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

第8题,全球气温升高,使有些地区降水增加,如多数高纬度地区降水将增加,变得湿润;但是也导致某些地区降水减少,加上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导致这些地区更加干旱;所以全球气温升高,全球普遍变得干旱是不正确的。

答案 7.B 8.B

读全球温室效应影响图,回答9~10题。

9.结合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受温室效应影响,粮食产量有所增大的国家是(  )

A.巴西B.埃及

C.南非D.俄罗斯

10.下列有关温室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其原理是二氧化碳增多,可以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

B.全球各地均升温,但升温幅度不同

C.温室效应主要与矿物燃料燃烧和植被破坏有关

D.海平面上升对我国的影响比对小岛国家的影响大

解析 第9题,俄罗斯纬度位置较高,气候寒冷,温室效应有利于改善其热量条件,从而增大粮食产量。

第10题,温室效应的原理是二氧化碳增多,可以吸收更多的地面辐射;全球变暖是整体趋势,但不是所有地区的气温都升高;小岛国家面积小,地面的海拔低,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更大。

答案 9.D 10.C

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冬小麦和冬油菜适宜种植区的北界的变化。

读图回答11~13题。

11.冬小麦、冬油菜适宜种植区北界推移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

A.气候变暖B.种植习惯变化

C.机械化程度提高D.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

12.据图推测该区域农业生产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棉花、玉米的种植面积缩小

B.春小麦的种植面积扩大

C.复种指数有所增加

D.作物适宜种植高度有所下降

13.根据图中冬小麦和冬油菜种植界线的变化,可推测(  )

A.沿海地区的低地可能被淹没

B.北温带耕作区向低纬方向扩展

C.高纬度地区降水减少

D.中纬度地区粮食产量增加

解析 第11题,图中显示该区域冬小麦、冬油菜适宜种植区的北界向偏北方向推移,说明该地区的气温,尤其是冬季气温有较为明显的上升。

选A。

第12题,随着气温的升高、热量的增加,喜温作物如玉米、棉花、冬小麦、冬油菜等的种植面积会有较大幅度增加,而喜凉作物(如春小麦)会呈现出种植面积缩小的趋势;同时由于气候变暖,作物适宜种植的高度也会有所上升;作物的复种指数随着热量的增加而有所增加。

选C。

第13题,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沿海地区的低地被淹没;北温带耕作区向高纬方向扩展;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多;中纬度地区变得更加干旱,粮食产量减少。

选A。

答案 11.A 12.C 13.A

近年来,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积雪融化、冰川消失现象非常严重,在过去的80年内冰川已经萎缩了80%以上。

有环境专家指出,乞力马扎罗山雪顶可能将在10年内彻底融化消失,届时乞力马扎罗山独有的“赤道雪山”奇观将与人类告别。

读下图,回答14~15题。

14.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渐趋缩小,反映了全球环境的某种变化。

与这种变化有关的地理现象有(  )

A.舟山渔场出现渤海湾鱼种

B.日本本州岛樱花推迟开放

C.我国沿海地区海水侵蚀作用将减弱

D.山地针叶林带分布海拔高度升高

15.乞力马扎罗山(  )

A.所在区域河流主要为山地冰川融雪补给

B.该山地是在地垒构造的基础上形成的

C.南坡雪线位置低,主要是位于背风坡

D.冰川范围的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有关

解析 第14题,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渐趋缩小,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

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加,山地针叶林带分布海拔高度升高。

第15题,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排放增多,会导致气温升高,冰川融化。

乞力马扎罗山所在区域河流主要为雨水补给;乞力马扎罗山主要是火山喷发形成的;乞力马扎罗山南坡雪线位置低,主要原因是迎风坡降水多。

答案 14.D 15.D

雅各布港冰川位于格陵兰岛西部,下图为据2001年的冰川前端卫星影像资料,综合历史测量所绘冰舌位置图。

据图判断16~17题。

16.图中所标记的1851~2006年间重要年份该冰川前端(冰舌)位置显示(  )

A.该冰川消退了大约50千米

B.该冰川前进了大约50千米

C.该冰川消退速度以2002~2003年间最慢

D.该冰川前进速度以1964~2001年间最慢

17.图中白线为海岸,受冰川侵蚀该岛形成的特殊地形为(  )

A.红树林海岸B.珊瑚礁海岸

C.海蚀岛礁D.峡湾

解析 第16题,根据图中比例尺可以计算出在此期间该冰川消退了大约50千米。

第17题,受冰川侵蚀作用,海岸形成幽深的峡湾。

答案 16.A 17.D

(2015·扬州模拟)下图为自然界碳、水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18~19题。

18.人类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是造成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其中最主要的环节是(  )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19.有关水循环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但不改变地表形态

B.维护了全球水的静态平衡,促进淡水资源的不断更新

C.不断溶解和带走岩石、土壤中的矿物质,促使地表化学元素的迁移

D.促进不同地区间的能量交换,加剧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解析 第18题,①为火山喷发释放二氧化碳,②为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③为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④为化石燃料燃烧排放二氧化碳。

目前人类影响到的环节主要是植被破坏,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以及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

第19题,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可以塑造地表形态;水循环维护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和不同纬度间的热量平衡。

并且水循环促进地表化学元素的迁移。

答案 18.C 19.C

20.下图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的基本特点是(  )

A.全球气温逐渐升高B.降水量呈增加趋势

C.冷暖干湿交替D.气候变化周期稳定

解析 本题考查气候变化规律。

从图中可以看出,全球气温冷暖交替,降水有增加也有减少,气候变化周期也不一致。

答案 C

二、综合题

21.(原创题)读北冰洋冰面范围变化图,回答问题。

(1)北冰洋冰面范围这种变化趋势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北冰洋冰面这种变化趋势对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3)北冰洋冰面这种变化趋势却有利于缩减北美和亚欧大陆东西岸航运的时间和成本,为什么?

(4)为抑制气候变暖的趋势,我国要实现本世纪中叶碳排放的目标,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

解析 第

(1)题,图中显示北冰洋2007年冰面范围比多年冰层覆盖平均界线大幅度缩小,显示了全球变暖现象还会持续。

其原因主要从人为因素分析,从排放温室气体和毁林两方面来分析。

(2)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对沿海的影响从淹没、灾害、港口等方面来分析。

第(3)题,北冰洋冰面减少,有利于通航,从北美到亚欧大陆东西岸的航运通过纬度较高的北冰洋航道,使路程缩短,从而节省能源和时间。

第(4)题,可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变能源结构两个角度归纳。

答案 

(1)世界气温处在波动上升时期;人类对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使用,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多。

(2)部分沿海地区被淹没;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壤盐渍化,影响农业生产;港口设备和海岸建筑物被损坏,影响航运;沿海水产业会被影响。

(合理即可)

(3)开拓北冰洋航线,缩短北美到亚欧大陆东西岸航程。

(4)①发展并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②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新能源;③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