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53878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9-2020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包括两道大题,共28道小题。

共4页。

全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考生务必按照考试要求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阅读(60分)

(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5分)

1.蒹葭苍苍,□□□□。

□□□□,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2.□□□□□□□,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杜甫《春望》)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两句诗描绘了春归大地,树荣鸟欢的早春美景。

6.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比喻的修辞阐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

7.《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

□□□□,□□□□。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杜甫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济世情怀的诗句是:

□□□□□□□,□□□□□□□□□!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分)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9.本文选自《》,作者是三国时期(人名)。

(1分)

10.解释下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

①陟罚臧否()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③庶竭驽钝()④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11.亲贤远佞是千古兴邦之根本,作者如何向昏庸的后主阐明这一道理,并让其明白接受呢?

(2分)

12.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希望国内政治清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的北伐计划顺利进行。

为什么还要追述当年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的一段经历呢?

(2分)

13.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

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3)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分)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仪轨:

礼仪法度。

②约:

省减,简约。

③权制:

合乎时宜的制度。

④服罪输情:

认罪并表示悔改。

⑤物:

指人,百姓。

⑥亚匹:

同一流人物。

亚:

同类。

14.解释下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分)

①抚百姓()②终于邦城之内,咸畏而爱之()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16.作者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课文《出师表》加以说明。

(2分)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怀念孟二冬

孔庆东

前几天翻旧影集,蓦地发现了几张跟孟二冬的合影,遂油然想到,老孟离开我们,已然3年了。

3年前的4月份,记不清是哪一天的早晨,温儒敏老师告诉我们,孟二冬已于凌晨走了。

在场的人没有一句话。

中文系的教员,似乎应该不拙于表达感情,但在那一刻,都呆呆地无语,仿佛很冷漠,冷漠得可以灼伤晴空里的太阳。

我一向敬慕老孟之人品才学,他比我大六七岁,我读本科时,他已经是系里著名的研究生了。

80年代,硕士生就已经很威风了,何况又是袁行霈先生的高足呢。

北大学生都要强,低年级的喜欢跟高年级混,本科生喜欢跟研究生混,我就经常去“混”研究生的各类活动,早早结识了一批老大哥老大姐。

不过孟二冬对我并不热情,他待人温厚但不主动,不像我这样,看见师弟师妹就“好为人哥”。

老孟是你问他,他才回答,你冲他笑五分,他冲你笑三分,标准的儒生风范。

老孟硕士毕业的时候,我也上了研究生。

他的硕士论文答辩,我是从头旁听到尾的。

80年代北大的硕士答辩,条件虽然简陋,但气氛隆重得不亚于遵义会议。

一群大师级的专家围攻老孟,老孟瘦瘦高高地独坐在屋子中间的椅子上,不卑不亢,侃侃而论,将那些质疑和考问一一化解。

最后,他用绝对温和的语调说道:

“孟子曰:

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

”袁行霈老师掩饰不住满脸的喜悦,开口道:

“二冬,你再说一遍。

”我们这群旁听的师弟,使劲鼓掌,非常羡慕,心想将来我的硕士答辩也能这样,何其乐哉!

或许是受了老孟一点影响,我后来的硕士博士答辩,都对老师们的质疑逐一进行了辩驳,但语气却没有老孟那般温和自信。

接触是需要“资格”的,我的资格太差,够不上老孟的境界。

第一是喝酒的资格,假如说孟二冬是酒博士的话,那我连幼儿园还没毕业呢。

他一个晚自习,二两花生米,就能干掉一瓶二锅头。

喝完面不改色,继续写论文,读唐诗。

我后来多次跟老孟同桌喝酒,我一般就抿一口,尝尝味儿而已。

孟二冬呢,别人不喝他也不喝,也从来不强迫别人喝。

要是这一桌有人喝,就没人能够喝得过他,而且不管喝多少,也没见他红过脸——没人知道孟二冬酒量深深深几许。

老孟成了全国英模后,温儒敏老师到人民大会堂去宣讲孟二冬同志的英雄事迹,我不知道老温讲了这段没有。

我以为,不讲老孟的酒量,他的风采就必然黯淡一两分,他的“度量”就显示得不够充分也。

第二是玩球的资格。

我是国家级排球裁判,打排球还凑合,其他球都臭得很。

而孟二冬的篮球足球都是健将级的。

他身材高而壮实,一尊小铁塔似的,胳膊腿都硬梆梆的,场上随便碰一下就让你疼半天。

我看过他玩球,勇猛但不野蛮,以高技术和好身体取胜,威风里透着儒雅,所以赢得你心服口服。

而读博那阵,我是没有资格与老孟同场竞技的。

真正有资格跟孟二冬混在一起,是留系当老师之后的事了。

我因为不愿意当班主任,就被分派当了几年的科研秘书,“政绩”还算可观吧,特别是趁机与各个专业的老师都套上了近乎。

中文系一百多教员,多数都互不相识,至今我可能仍是中文系里认识本系教师最多的教师之一。

特别是组织跨专业的活动时,孟二冬从来不摆架子,秘书让干啥就干啥,而且“不用扬鞭自奋蹄”,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你赞美他时,他谦逊地一笑;你调侃他时,他也不客气,引经据典地反击你两句。

中文系崇尚的风气是“不争”,但实际上或明或暗的竞争还是有的。

而老孟似乎什么都不争,只埋头做自己的学问。

他才学很大,什么都能看透,却不轻易发表意见。

作为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他在人生的各方面都是出色的,那出色是靠他的勤奋,靠他的诚实,靠他的友善。

他所做的,都是中国儒家知识分子所应该做的,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所应该做的,本来没有什么太值得惊异的,但就是因为当今很多人做不到了,所以孟二冬成了这个时代的临风玉树,成了这个时代的砥柱中流。

当我们今天竟然把不抄袭不剽窃作为治学的底线时,我为这个底线如此之低,感到深深的羞愧。

此时再看孟二冬,确实“须仰视才见”。

再后来,孟二冬去了石河子。

北大跟石河子大学是合作单位,我们都去过石河子。

那里天高地阔,馕香肉美,瓜甜果肥,本来是个调整学术节奏的好去处。

没想到老孟竟然在那里发了病,你说这找谁说理去?

他身体好,心态好,学问好,工作好,人缘好,家庭好,怎么病魔偏偏就会落到他头上?

后来各大媒体展开对孟二冬的宣传时,我特意跑去很激动地跟领导提过:

“千万别把咱老孟给宣传成陈景润!

他的病,一不是累的,二不是四人帮迫害的,三不是自己憋屈的。

只能说天有不测,人有旦夕,所以才令人悲从中来,无比惋惜。

我还给孟二冬发信,劝他放松,不要老写什么“寸阴是竞”(许多媒体都把这四个字写错了),而该多出去玩玩,多吟咏一些“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和“仰天大笑出门去”之类的诗句,调剂心境。

我们都相信他能够把病魔抛到魏晋南北朝去,精神抖擞地重返学海,跟袁行霈老师明窗朗月之下,再话唐诗。

然而天不佑圣贤,孔子叹曰:

“泰山坏乎!

梁柱摧乎!

哲人萎乎!

”老孟终于悄悄地走了。

也许过些年,人们就会如同忘记大多数英模那样忘记他,只有他的亲友同事还觉得音容宛在。

老孟生前不慕名利,殁后更不会在乎自己是不是“优秀党员”或“模范教师”。

他自己完成了一个仰不愧天、俯不愧地的人生,他即使活一百岁,也依然是这种风姿的延续。

我们所感到悲伤的,其实是我们自己的欠缺。

正如《冰山上的来客》插曲所唱:

“我再不能看到你雄伟的身影,可爱的脸庞。

……你也再不能听我弹琴,听我歌唱。

(选自《孔曰:

一醉五十年》,有删改)

17.给下列词语加点的字注音。

(2分)

①蓦地()②气氛()③调侃()④剽窃()

1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评论者津津乐道的春花喻冬雪“反季”之妙句。

对于忽闻孟二冬的离世消息,作者语出亦奇:

“仿佛很冷漠,冷漠得可以灼伤晴空里的太阳。

”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分)

19.作者以“标准的儒生风范”评价孟二冬,表达对其人品才学的仰慕之情。

结合文章第三自然段内容,谈谈作者对他产生仰慕之情的原因有哪些。

(答出两点即可)(4分)

20.作者写人,壮其貌,绘其意,传其神,精微有趣。

试从人物描写角度品读下面句子。

(4分)

老孟瘦瘦高高地独坐在屋子中间的椅子上,不卑不亢,侃侃而论,将那些质疑和考问一一化解。

最后,他用绝对温和的语调说道:

“孟子曰:

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

 

21.孔庆东文章亦庄亦谐,为人狂傲不羁。

本文在追忆友人时,却低调说自己有两种“资格”够不上老孟。

谈谈文章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4分)

22.他作者说老孟所做的“都是中国儒家知识分子所应该做的,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所应该做的”“所以孟二冬成了这个时代的临风玉树,成了这个时代的砥柱中流”。

这里“应该”“所以”很难构成因果,作者是发乎内心的赞美,还是贬低不屑?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3分)

23.对于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作者借给了他极高极重的评价:

“完成了一个仰不愧天、俯不愧地的人生”。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老孟的哪些特点使它无愧于这一评价。

(答出两点即可)(4分)

(四)名著阅读(5分)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宋江听了,慌忙着兰仁引入,直到后牢枯井边,望时,见里面黑洞沿地,不知多少深浅。

上面叫时,那得人应。

把索子放下去探时,约有八九丈深。

宋江道:

“柴大官人眼见得多是没了。

”宋江垂泪。

吴学究道:

“主军且休烦恼。

谁人敢下去探看一遭,便见有无。

”说由未了,转过黑旋风李逵来,大叫道:

“等我下去。

”宋江道:

“正好。

当初也是你送了他,今日正宜报本。

”李逵笑道:

“我下去不怕,你们莫要割断了绳索。

”吴学究道:

“你却也忒奸滑!

”且取一个大篾箩,把索子抓了,接长索头,紥起一个架子,把索抓在上面。

李逵脱得赤条条的,手拿两把板斧,坐在箩里,却放下井里去。

索上缚两个铜铃。

渐渐放到底下,李逵却从箩里扒将出来。

去井底下摸时,摸着一堆,却是骸骨。

李逵道:

“爷娘,甚乌东西在这里?

”又去这边摸时,底下湿漉漉的,没下脚处。

李逵把双斧拔放箩里,两手去摸,底下四边却宽。

一摸,摸着一个人,做一堆儿墩在水坑里。

李逵叫一声:

“柴大官人!

”那里见动。

把手去摸时,只觉口内微微声唤。

李逵道:

“谢天地!

恁的时,还有救性。

”把柴大官人抱在箩里,摇动索上铜铃。

上面听得,早扯起来到上面。

众人看了大喜。

宋江见柴进头破额裂,两腿皮肉打烂,眼目略开又闭。

宋江心中甚是凄惨。

叫请医士调治。

李逵却在井底下发喊大叫。

宋江听得,急叫把箩放将下去,取他上来。

李逵到得上面,发作道:

“你们也不是好人!

例不把箩放下去救我。

”宋江道:

“我们只顾看顾柴大官人,因此忘了你,休怪!

24.选文出自古典名著《》,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

(人名)(1分)

25.李逵是本书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请结合选文内容谈一谈李逵在这一过程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分)

26.李逵是选文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作者对宋江着墨不多,但宋江的忠义性格尽显,请分析选文中宋江的心理变化。

(2分)

二、综合实践与作文(60分)

(一)综合实践(10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语言表达。

著名作家王树增曾讲过两个让人印象极其深刻的故事。

其一,北京电视台有位女主持人问他:

“网上说黄继光是假的,你怎么看?

”王树增异常愤怒,大声质问,“你们台长在哪?

”主持人慌忙说:

“别生气,只是娱乐一下。

”王树增厉声反问:

“你的祖宗可以娱乐吗?

底线可以突破吗?

”其二,有日本记者到中国采访,问大学生知不知道邱少云。

有学生却回答:

“那是个傻帽,活活烧死了。

”该记者回国后写了篇文章,题目叫《堕落的支那人》。

王树增说:

“如果中国人没有信仰,抛弃英雄,就不能怪日本人看不起你。

英雄是国家和民族的杰出代表,英雄的精神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站到英雄身前,对那些说三道四、指手划脚的“大V”“水军”,请勇敢地站出来,发表你内心的宣言。

(不少于120字)

(二)作文(50分)

28.以下作文,任选其一。

作文

(1)题目:

一路有你

作文

(2)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课堂上,老师问:

“为什么人在冰面上行走,容易摔倒呢?

”一生说:

“因为冰面太光滑,鞋面与冰面的摩擦力太小。

”另一生说“因为冰面太平坦,脚一打滑,便没有什么不平的东西阻止脚滑下去。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道:

“所以,人在冰面上行走容易摔倒,一是因为冰面光滑,缺少阻力;二是因为冰面平坦,缺少坎坷。

阻力和坎坷,这些看似有碍于我们前进的东西,却反过来成就了我们。

作文要求:

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

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③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④不少于600字。

 

期中试卷语文科答案

1.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2.瀚海阑干百丈冰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7.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9.汉魏六朝散文选注诸葛亮

10.①善②给予③比喻才能平庸④疏忽,怠慢

11.首先正反对比两汉兴衰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然后引先帝故事,说明亲小远贤必亡国;最后补荐贤臣,说明亲贤臣汉室可兴。

12.作者自叙本志,回顾三顾茅庐一事,为了突出先帝三顾之恩,而出师北伐,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报答先帝的深恩,由此自然引出下文。

(答:

诸葛亮本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但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使其倍受感动。

为了报答先帝的深恩,才效忠陛下,为了完成先帝遗愿才兴兵伐魏。

同时也借此让后主意识到创业艰难,希望后主能够振作,有所作为。

13.围绕“忠”即“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力而为就好”回答即可。

(答:

诸葛亮作为一个臣子他能牢记自己的职责所在,忠心耿耿,尽心尽力完成自己的责任。

这份敢于承担、尽职尽责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14.①安抚,抚慰②敬重

15.善的(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惩罚。

16.示例甲文中诸葛亮要求后主做到了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并举荐一批忠臣良将,这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17.①mò②fēn ③kǎn④piāo

18.内容上:

用这句话写出听到孟二冬离世后的震惊(意外,悲痛);

结构上:

引出后文孟二冬往事的回忆(为下文回忆孟二冬的往事做铺垫)。

19.①他是系里著名的研究生,在当时很威风;②是袁行霈先生的高足;③他待人温厚但不主动。

20.运用了语言(外貌;神态)描写,生动传神的描写出孟二冬答辩时自信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佩(欣赏;仰慕)之情。

(描写方法1分,答出一点即可;内容3分,意思对即可。

21.将自己同孟二冬对比;在喝酒方面,突出表现他的度量(豪爽);在打球方面,突出他勇敢但不鲁莽(威风里透着儒雅;志趣爱好广泛;热爱生活);为下文写作者对孟二冬离世时的惋惜(悲痛;怀念)之情做铺垫。

(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22.是对孟二冬的赞美,孟二冬的勤奋、诚实、友善,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本应有的品质,但很多人做不到,孟二冬成了时代的中流砥柱;对现实社会中人们治学底线不断降低的贬低不屑(失望),竟把不抄袭,不剽窃作为底线,缺少良知。

(答对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23.结合文章内容答题。

(围绕“儒雅;温和;自信;不卑不亢;谦逊;尊师懂理;勤奋;博学;淡泊名利;诚实;友善”等回答即可)

24.水浒传施耐庵

25.英勇无畏,率真可爱,憨厚(两点即可)

26.从宋江嘱咐、安慰李逵,可见他对柴进命运的关注与焦急的心情;看到柴进受伤心痛不已;只顾看顾柴进,可见他关心柴进和见到柴进没有大碍的激动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