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效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88009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效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效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效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效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效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效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效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效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效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效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效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效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效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效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效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效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效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效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效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效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宁波效实中学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卷

(答案请写到答卷纸上)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选择每题2分,共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灰烬(jìn)  脊(jǐ)骨   百舸(gě)   锲(qì)而不舍

B.模(mó)样  丰腴(yú)  矫(jiǎo)饰  余音袅袅(niǎo)

C.愀(qiǎo)然  跬(guǐ)步  静谧(mì)   桂棹(nào)兰桨

D.枕藉(jiè)  恣(zì)意   给(jǐ)予含蓄蕴藉(ji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雾霭  驽马  恪尽职守 韬光养晦

B.羁绊  妥贴  概莫能外  熠熠闪光

C.惴粟  廖廓  汗流浃背  察颜观色

D.桑梓  蜇居  引觞满酌  箕踞而遨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橄榄球联盟年度冠军赛的实况转播在美国是重量级的节目,其收视率傲视群雄,其他同类型的节目只能望其项背。

B.为了帮助下岗工人走出困境,杭州市知名企业家决定鼎力相助,和下岗工人结对。

C.春暖花开,冰雪消融,江河日下,涓涓细流滋润万物,历经严寒考验的北方大地,告别千里冰封的季节,焕发出勃勃生机。

D.如果仅仅因为个别队员在执法过程中态度粗野,就取消城管部门,这无疑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哲学有自己特殊的地方:

既有深刻的对人世的看法,又有现实的对待生活的态度。

B.围绕体育比赛中日益严重的商业化、明星化的趋势,对“欧洲杯”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C.最近全国各地加大了对醉酒驾车的惩处力度,为的是避免那些骇人听闻的交通事故不再发生。

D.历代文人墨客认为,在“细雨、微雪、夕阳、晚霞”等特定的天时良辰下,才能欣赏到梅花的最佳状态和最佳趣味。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词又名曲子词、诗余、长短句。

源于隋唐,盛于宋。

词按字数分小令、中调、长调。

《沁园春•长沙》属于长调,是“旧瓶装新酒”的现代诗。

B.老舍,原名舒庆春,是现代杰出的小说家、戏剧家,小说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剧本有《日出》《茶馆》《龙须沟》等。

C.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D.“赋”是一种讲究辞采、体物铺陈的文体,它以四、六字句为主,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6.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只填序号)(3分)

①而在苏轼看来,一般知识分子恰恰好走这两个极端。

②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他认为“必仕则忘其身”。

③苏轼提出“不必不仕”,是因为他认为“必不仕则忘其君”。

④仕与隐,是古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人生首要课题,从而也构成了古典诗文中的永恒主题之一。

⑤一个人如果永远悠游燕息于山林风月之中,固然可以全身远祸,陶情冶性,但却丢开了为君王效力的义务,没有负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

⑥一个人如果一心追求功名爵禄,不顾政局的好坏、执政者是否贤明,就会入迷途而不知返,临危境而不知止,必然招来杀身之祸。

7.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古镇的特点。

(4分)

留存至今的古镇,是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活化石。

古镇大多有独特的建筑风貌、街巷格局和有关的民间传说。

古镇保留了旧时代的生活痕迹,徜徉在古镇老街,可以发思古之幽情。

古镇延续着的城乡商品交流,构成了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一环。

古镇往往是中国文化主要的传承所在,也是文人荟萃之地。

古代著名书院和藏书楼大都位于宁静又不失文化氛围的集镇,许多著名学者文人也都生长在古镇的小巷中,名人故里成了世人瞻仰的胜地。

中国民俗文化保留最多、展示最集中之地,也是介于城乡之间的集镇。

古镇上逢年过节的祭祀,庙会和迎神赛灯的游行,婚丧喜事的筵宴,都反映了民俗传统的绵延赓续。

随着人口增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一些古镇在改造中填河扩路,建设现代化住宅小区;有的为了大造商业街,扩建名人故居,而把居民搬迁一空;有的过度开发旅游,甚至建起了大型游乐场。

这就造成一些古镇特有的情韵不复存在。

8.仿照下面的示例,另立一个话题,写一段话。

(4分)

开放与封闭,两个世界,两重境界。

开放,如流动的溪水,为有源头活水来;封闭,如一潭死水,终究会变质干涸。

  ▲与▲  ,两个世界,两重境界。

二、现代文阅读(共31分)

㈠阅读下列语段,回答第9-12题(共13分)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

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

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

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

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

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

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甲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乙,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丙,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丁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9.请指出第一段中“生气”具体体现在哪里?

(3分)

▲10.如果第二段用一幅画来形容的话,请你说说这幅图画像水墨画还是油画,为什么?

(4分)

▲11.依次填入原文句子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②“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④“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②④①③D.②①④③

12.简要分析引用诗句描写江南雪景的好处。

(4分)

▲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共18分)

白鹤翔集的记忆

刘长春

①一条弯弯扭扭很窄的路,牵引着我们走进山中。

抬头望山,四围皆松,它们都很寂寞,远离了村庄、市井,一株一株独自站在那里,一副沉思默想的样子。

也许因为我的走近,有了一些感触吧,发出松涛的响声。

声因风而鸣,其来也忽,其去也飘,有如天籁,我也听见了。

久听不厌者,应该是山里人。

古人却说:

“然非清心人不能听,非会心人不能解。

”又有谁能听、能解的?

②意外地看见了委羽洞。

心头一惊,听老者说过,这是仙人修炼的地方,称为道教天下第二洞天。

“委羽”典出后周刘奉林,他于山中学道,能闭气,三日不息。

据说,他吞吐一口气,风走云卷,能控飞鹤上升,群鹤拍打着翅膀,却不再飞翔,停在空中不动了,又掉下一片片羽毛于山后,洞因而有委羽之名。

时光流逝,道教逐渐走向了衰落,能够控制白鹤不再飞走的仙人,大概不会再有了。

也许,旧说也成了一种传奇。

③因为好奇,走向山洞,洞口挂满藤萝,千年以上;一地绿苔,野性十足。

它们是装饰洞口,还是装饰神秘?

我不知道。

好奇是少年的天性,无畏先作了他们的向导。

借着洞口微弱的亮光勇往直前地向前走去。

然后,黑咕隆咚地在洞中摸索着,穿越时间的黑夜,黑夜没有尽头,路也没有尽头。

冷不防头上滴下几滴冷冰的水珠,一阵慌乱。

然后又听得“丁冬——丁冬”的滴水声,荡漾于无限无尽的寂静之中;再往前走,有浅水,越走越深,心却越来越虚,拔脚出洞,不知洞深几许。

④出得洞口,再看周围的山,虽不高,却伏龟蹲虎,气概不凡。

山凹一侧,有一个水池,不大,形同弯月,如我后来在敦煌呜沙山看见的月牙泉。

那水极蓝,不能见底,像一位从天上下凡的仙女的梦,幽深幽深。

水中有草、有鱼,草在飘飘忽忽,鱼在浮浮沉沉。

扔一块小石子,只看见水花听不见声。

忽地,惊起一池白鹤。

聚集在池边的,休憩于树间的,站立于岩上的,成千上万的白鹤飞舞而起,遮掩了一角蓝天。

白鹤或舞或翔或独立或展翅,人是只能在远处观赏的。

若要“零距离”人鹤相处,人先得学会尊重,就像林和靖那样,爱鹤如子。

分明是我们惊吓了它们,我抬起头来,用目光向它们致歉,却看见它们悠闲地拍打着翅膀,恍若千万双生命之手,饱蘸着浓墨,以行云流水般的笔画在天空的大纸上书写着逆入、平出、左倾、右斜、重叠、穿插与回峰……鹤鸣于天,几声呖呖——滴下来的几点墨汁,洒落在我的心头,又在另一张宣纸上渗透开去。

⑤这是四十年前留在我脑海中的画面与记忆。

⑥“谁筑孤亭望瑶鹤,至今不见一归来。

”这诗写给过去还是现在?

不禁要问:

为什么不见白鹤飞来呢?

⑦四十年沧海桑田,一切都在改变。

只是改变了不应该改变的东西,这才匪夷所思。

⑧我听说,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农业学大寨”那阵子,村里村外的劳力都上山了,把长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松树都砍光了,开山种粮。

旧日的方志上说“长林郁郁,幽涧泠泠”。

如今,没有了长林,哪还有泠泠之水?

没树、没水,那白鹤不肯合作,也就选择了远离。

尽管,山岙还有鹤池,池上再也没有群集的白鹤;天上也没有飞翔的影子,“白云千载空悠悠”。

看来,我应友人之嘱,题写的“鹤池”二字,也只成了一种虚假的点缀。

⑨假如我能像以前一样,看到原来的景色,我也会像普里什文笔下的别连杰耶娃那样:

“就会跪下来……”

13.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委羽洞的特点。

(4分)

▲14.四十年前的鹤池环境、四十年后的鹤池环境有什么不同?

根据文意进行简述。

(4分)

▲15.第④段画线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说明表达效果。

(4分)

▲16.有人说,本文表达了作者对道教衰落、白鹤远离的遗憾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结合文意说明原因。

(6分)

▲三、文言文阅读(选择每题2分,共38分)

17.下列各句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輮以为轮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④君子不齿 ⑤梦亦同趣 ⑥斫榛莽,焚茅茷 ⑦举匏尊以相属

A.①③⑤⑦B.①②⑤⑦C.①②⑤⑥⑦D.①③④⑥⑦

18.下列句中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古之学者必有师  

C.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D.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19.与“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师不必贤于弟子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凌万顷之茫然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0.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施施:

缓慢行走的样子  

B.句读之不知 句读:

泛指文字的诵读  

C.其曲中规 中:

合于  

D.日与其徒上高山 徒:

徒弟,弟子

21.下列加点字与“孔子师郯子”中“师”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上食埃土  B.始指异之  C.小学而大遗  D.舞幽壑之潜蛟

㈠阅读下文,完成23-28题(共16分)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2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击空明兮溯流光  溯:

顺流而下  

B.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危:

端正

C.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酾酒:

滤酒,这里指斟酒  

D.哀吾生之须臾  须臾:

形容生命之短

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凌万顷之茫然  何为其然也  B.羡长江之无穷  不知日之入

C.顺流而东也  耳得之而为声  D.游于赤壁之下  学于余

24.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而今安在哉

A.固一世之雄也  B.渺渺兮予怀  C.何为其然也 D.月出于东山之上

2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客人谈到曹操击败刘备,攻破荆州,又率领浩浩荡荡的军队沿江而下,战舰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目的是赞扬曹操。

B.作者由月而思美人,借美人而抒政治理想。

表现了作者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

C.作者善于把抽象的哲理用形象化、抒情的形式表现出来。

D.这是一篇有高度艺术技巧的文赋,文中借用了汉赋中主客问答的形式。

26.第一段中写箫声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箫声?

请作简要分析。

(3分)

▲27.翻译文中的划线语句。

(5分)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3分)

▲②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2分)

▲㈡阅读下文,完成28-32题(共12分)

醒心亭记

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

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

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

噫!

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

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

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

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

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

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

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2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涯:

水边

B.以见其名之意见:

表现,说明

C.则必即丰乐以饮即:

D.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滋:

滋扰

2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

望西山,始指异之

B.草树众而泉石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其可不喜且幸欤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D.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3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丰乐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醒”贯串全篇。

B.文章第二段描写醒心亭四周环境的优美,借景抒情,凸显了欧阳修及友人在山水间的乐趣。

C.作者指出欧阳修“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正如韩愈诗所说:

“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

”欧阳修筑亭题名的含意就是为了使人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洒然而醒”,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31.用“/”给下列语句断句。

(2分)

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

32.翻译文中的划线语句。

(4分)

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四、填空(共10分)

33.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书生意气,▲。

2故木受绳则直,▲。

3积善成德,▲,▲。

4▲,▲,▲,师之所存也。

5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

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五.附加题(共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34-35题(共5分)

客发笤溪

叶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舟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①叶燮(1627-1703),清代诗论家。

②笤溪是流经诗人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

34.“客心如水水如愁”是如何表现“愁”的?

(2分)

▲35.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分)

 

宁波效实中学高一语文期中试卷答案

一.基础知识(21分)

1.D(A锲qiè;B模mú;C跬kuǐ,棹zhào)

2.A(B妥帖C惴栗,寥廓,察言观色,D蛰居)

3.D(因噎废食:

比喻因为碰到挫折,连该做的事情也不做了。

A望文生义。

望其项背:

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这个成语必须用于否定句式,在该句中使用不恰当。

B“鼎力”是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鼎力相助”指尽全力相助。

C“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此处有点望文生义。

4.D(A项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深刻的看法”“现实的态度”。

B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除“围绕”。

C项多重否定不当,应将“不再”改为“再次”。

5.B《日出》是曹禺的作品。

6.426351

7.有历史建筑(独特的建筑风、独特的建筑格局),是城乡商品交流之地(城乡经济交流场所、城乡商品交流中心),有文人遗迹(出过许多文人学者、有文化遗存、有书院和藏书楼),保留了民俗(有祭祀、庙会等民俗)。

8.示例:

清泉与沙漠,两个世界,两重境界。

清泉,似生命的开端,以甘露滋润他人;沙漠,似荒芜的国度,弥漫着一片死寂。

二、现代文阅读(共31分)

9.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三点即可)

10.像一幅水墨画,

(1)因为画面以黑白为主

(1),“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的几不成默的背景”构成了主色调,以“一味红黄”、“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略作点染,(举例1分)没有油画那种浓重的颜色。

(1)

11.C

12.避实就虚,巧妙地借用诗歌原有的意境;品评诗句中,显出了江南雪景的情趣;翻新了诗歌原有的意境;给读者以想象的新空间;雅致,富有文化气息(每点2分)

13.野性、神秘、深邃、寂静;答出1个给1分,得出3个给4分。

14.四十年前,四围皆松,池水幽深,白鹤翔集(1分);四十年后,四周无树,鹤池没水,白鹤远离(1分)。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鹤池环境人为恶化,不该改变的都已改变(2分)。

15.运用了类比、典故等写法(2分),强调了人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构成亲密的伙伴关系的重要性(2分)。

16.不完全认同(1分)。

第②段写到委羽洞命名的缘由,是为了增加文章的神奇色彩和可读性,与下文描写白鹤翔集的情景相映衬,与道教衰落没有关系(1分)。

文章主体部分通过前后四十年鹤池环境的变化,表达了对白鹤远离的遗憾(2分)。

文章最后一段则含蓄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意和对恢复大自然原貌的渴盼(1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38分)

17.A(①輮通煣③受通授⑤趣通趋⑦尊通樽)

18.D

19.C(C与题干中句子皆为定语后置句。

A状语后置。

D宾语前置句。

20.D(徒:

随从。

21.B(A上:

向上。

名词作状语。

B异:

认为……是奇异的。

意动用法。

C小:

小的方面。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D舞:

使……起舞。

使动用法)

22.A(溯:

逆水而上。

23.B(A……的样子;这样。

B取独。

C表修饰;表顺接。

D在;向。

24.C(A判断句B主谓倒装句C宾语前置句D状语后置句)

25.A“赞扬曹操”错,意在抒发人生无常之感慨。

26.渲染了凄惨悲凉的氛围。

(1分)①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先直接描写箫声和余音,再表现箫声的感人力量;(2分)②运用比喻手法③夸张④想像(后三个点任答两点2分)

27.①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渔砍柴,与鱼虾作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②(我)知道这是不可能忽然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悲凉的秋风。

28.D(滋生)

29.A(才;B多,一般;C难道,大概;D凭借,用来)

30.C解析:

由“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

”可知这并非欧阳修之乐。

31.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

32.这真能算得上善于从山泉之间找到乐趣了,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他更擅长的了!

四、填空(共10分)

33.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①挥斥方遒

②金就砺则利

③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⑤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⑥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五.附加题(5分)

34.诗句运用了比喻、顶针的手法,将客愁比成源源不断的流水;又将客愁与流水相比,突出客愁绵长。

35.末联两句表现了诗人船到家乡那一瞬间的感受。

通过两个情景表现这种感受:

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竟不敢相信已到家乡,接着抬头望故山明月,充满归乡的喜悦之情。

【醒心亭记】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修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筑凉亭叫“丰乐亭”,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

之后又径直在丰乐亭往东几百步,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筑凉亭叫“醒心亭”,并且请我为它写一篇记事。

只要欧阳修和宾客来游玩,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

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看到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留而忘了回去。

所以根据这样的事为它取名“醒心亭”,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

唉!

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虽然如此,欧阳修的快乐,我能形容。

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的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夷族鸟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

而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

这其实是欧阳修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

像欧阳修公贤德,韩愈死后的数百年才有。

现在与他同游的宾客都还不知道欧阳修的难得。

以后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来参观他的遗迹,想要见他一面,却因没办法再见到而感慨不已,然后才知道欧阳修的难得。

所以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

而我又可以借着文章寄托名声在他的文章之后,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

宋仁宗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