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57478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版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全国版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全国版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全国版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全国版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全国版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全国版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全国版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全国版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全国版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全国版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全国版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全国版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全国版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全国版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全国版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全国版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全国版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全国版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版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docx

《全国版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版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版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docx

全国版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

核心突破一 分析思路结构

——文思有路,遵路识真

一、思路与结构

文章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组合形式,文章思路是对文章内容的设计安排;结构是思路的外在形式,思路是结构的内在脉络。

所以,思路与结构是一个整体中的两个侧面。

分析文章结构是把握文章内在脉络的手段,分析文章思路是把握文章外在结构的基础。

二、散文的整体构思(谋篇布局)

1.结构关系

整体构思(谋篇布局),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2.材料组织的方式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3.谋篇布局的技巧

主要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三、散文线索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抓住散文中的线索,分析散文的结构就水到渠成了,对作品的思路也就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散文的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

1.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

在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散文中,该事物既是线索,更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点。

常常具有某种象征和寓意。

2.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

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会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从喜欢到厌恶,就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系起来。

这种线索多见于抒情散文,在一些怀人叙事散文中也常常碰到。

3.以时间顺序为线索。

文章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文中就有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只要抓住这些词语,文章的结构就一目了然。

有些文章按时间来安排结构,但没有时间性的标志词语,那就要从文中找出一些关键词语或语句,通过这些词句分析出作者叙述的中心事件是从过去到现在的事情,还是倒过来叙述的。

这种线索常为叙事散文所用。

4.以空间顺序为线索。

写景类散文多属此类。

或移步换景,或定景换点。

游记多是这样的,以游程中空间顺序为线索来写。

5.以人物活动为线索。

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索串联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联起来。

这个人物还可以是作者本人——“我”。

这种线索多为写人记事散文所用。

6.以事理为线索。

偏重于内在逻辑性,多见于即事明理的议论散文。

常常是作者从事物感受中提炼出来的一种观点,其他材料据此展开。

四、段落作用(含关键句子)

1.开头句段的作用

(1)点明标题,开门见山。

(2)引起下文。

有一些文章开头虽不直接点题,但能引起下文。

或连续发问,发人深省,引发读者兴趣;或埋下伏笔,暗示下文呼应;或设置线索,暗示下文贯通;或设置悬念,暗示下文解释;或运用特殊语言,以照应结尾。

(3)奠定基调。

有的文章开头即展现思想深沉或情感饱满的特点,比如连续感叹,抒发强烈感情,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4)正反铺垫。

有的文章要写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道理,但开头不直接写这些内容,而先去写别的人、别的事或别个道理,这样就从正面或反面为要写的人、事、理作了烘托、陪衬。

这种方法叫铺垫。

无论是正面铺垫还是反面铺垫,其作用都是激发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反面铺垫又叫对比。

2.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转换(折)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换(折);总领(引起)下文的作用。

3.结尾句段的作用

(1)结尾句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2)结尾句段的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3)结尾句段也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4.插入段的作用

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5.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

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

另外,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温习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把握其结构特点:

1.本文的线索不止一条,有情感线、游踪线、时空线。

2.“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全文结构中有何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引领全篇,是文眼句。

②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3.文章4~6段集中写荷塘、月色,这三段是按空间顺序写的,由低到高,由内到外。

4.联想是散文的翅膀,7~9段是联想部分。

从4~6段写到7~9段,是按照由实到虚的思路写的。

掌握散文结构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具体到一篇散文中,就是能找出线索,明确思路和顺序,知道结构特点,说出段落安排特点。

为此,需要掌握以下方法、步骤:

1.明确文体,推知思路

通过研判标题、浏览全文,大体可以知道该文是哪一类散文。

不同的散文类型,其行文思路有所不同。

散文的一般思路是缘起→描述(对象)→联想→感悟。

写景叙事散文多按照时间、空间、中心事件顺序进行,状物抒情散文多按照由物到情(理)的顺序进行,议论散文多以逻辑认识为序,写人散文多以作者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为序等等。

2.拎出线索,理清思路

寻找线索在整个散文结构把握中十分重要,如何拎出线索呢?

(1)体裁猜“线”。

在确定散文体裁类型后可以大致推知该文线索。

写景散文多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状物散文多以该物或对该物的理解、情感为线索,写人散文多以与人物交往为线索,叙事散文多以时间顺序为线索,议论抒情散文多以情、理(认识)为线索。

(2)标题判“线”。

有的标题即线索,如以景、物命名。

(3)时空缀“线”。

文中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把握文章的线索。

(4)以物求“线”。

不少托物、叙事类散文,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主旨,这个事物常作为标题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5)反复出“线”。

可以通过反复出现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事物或抒情议论的语句去熟悉、把握线索。

(6)以情导“线”。

前几种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于把握,而感情线索经常隐伏于内容之中。

阅读时要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

3.圈点勾画,寻找标志

在行文中,作者总会用一些能够体现其写作思路的词句,抓住这些标志,可以迅速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重要词语有:

顺序词、时间词、指代词、类别词、过渡词及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词语。

重要句子有:

领起句、过渡句、呼应句、反复句等。

4.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每读一段,都概括段意,可以显露文章内在的脉络。

之后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

划分时要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

最后,在完成上面四步的基础上综合研判该文的思路结构特点:

(1)线索特点。

是物线还是情线,是单线还是多线等。

(2)思路特点。

是自然顺序还是由总到分由主到次,是先抑(扬)后扬(抑)还是前后对比,是先实后虚还是逐层深入等。

(3)叙事特点。

是顺叙还是倒叙,或者顺叙中有插叙等。

(个别的可以考虑叙事人称)

(4)段落特点。

开头段是开门见山还是由虚入笔、逆向起笔,中间段落有无衬托对比、虚实相映,结尾段是总结全文还是以景作结等。

(5)其他特点。

如选材的详略、结构安排上的特殊技巧等。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右栏问题及文后综合研判,准确把握文本结构。

[文本1]

大戈壁·火焰山·葡萄沟

汪曾祺

①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要经过一片很大的戈壁滩。

这是典型的大戈壁,寸草不生。

没有任何生物。

我经过别处的戈壁,总还有点芨芨草、梭梭、红柳,偶尔有一两棵曼陀罗开着白花,有几只像黑漆涂出来的乌鸦。

这里什么都没有。

没有飞鸟的影子,没有虫声,连苔藓的痕迹都没有。

就是一片大平地,平极了。

地面都是砾石。

都差不多大,好像是筛选过的。

有黑的,有白的。

铺得很均匀。

远看像铺了一地炉灰渣子。

一望无际。

真是荒凉。

太古洪荒。

真像是到了一个什么别的星球上。

②我们的汽车以每小时八十公里的速度在平坦的柏油路上奔驰,我觉得汽车像一只快艇飞驶在海上。

③戈壁上时常见到幻影,远看一片湖泊,清清楚楚。

走近了,什么也没有。

幻影曾经欺骗了很多干渴的旅人。

幻影不难碰到,我们一路见到多次。

④人怎么能通过这样的地方呢?

他们为什么要通过这样的地方?

他们要去干什么?

⑤不能不想起张骞,想起班超,想起玄奘法师。

这都是了不起的人……

⑥快到吐鲁番了,已经看到坎儿井。

坎儿井像一溜一溜巨大的蚁垤a。

下面,是暗渠,流着从天山引下来的雪水。

这些大蚁垤是挖渠掏出的砾石堆。

现在有了水泥管道,有些坎儿井已经废弃了,有些还在用着。

总有一天,它们都会成为古迹的。

但是不管到什么时候,看到这些巨大的蚁垤,想到人能够从这样的大戈壁下面,把水引了出来,还是会起历史的庄严感和悲壮感的。

⑦到了吐鲁番,看到房屋、市街、树木,加上天气特殊的干热,人昏昏的,有点像做梦。

有点不相信我们是从那样荒凉的戈壁滩上走过来的。

⑧吐鲁番是一个著名的绿洲。

绿洲是什么意思呢?

我从小就在诗歌里知道绿洲,以为只是有水草树木的地方。

而且既名为洲,想必很小。

不对。

绿洲很大。

绿洲是人所居住的地方。

绿洲意味着人的生活,人的勤劳,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人的文明。

⑨一出吐鲁番,南面便是火焰山。

⑩又是戈壁。

下面是苍茫的戈壁,前面是通红的火焰山。

靠近火焰山时,发现戈壁上长了一丛丛翠绿翠绿的梭梭。

这样一个无雨的、酷热的戈壁上怎么会长出梭梭来呢?

而且是那样的绿!

不知它是本来就是这样绿,还是通红的山把它衬得更绿了。

大概在干旱的戈壁上,凡能发绿的植物,都罄其生命,拼命地绿。

这一丛一丛的翠绿,是一声一声胜利的呼喊。

⑪火焰山,前人记载,都说它颜色赤红如火。

不止此也。

整个山像一场正在延烧的大火。

凡火之颜色、形态无不具。

有些地方如火方炽,火苗高蹿,颜色正红。

有些地方已经烧成白热,火头旋拧如波涛。

有一处火头得了风,火借风势,呼啸而起,横扯成了一条很长的火带,颜色微黄。

有几处,下面的小火为上面的大火所逼,带着烟末气流,倒溢而出。

有几个小山岔,褶缝间黑黑的,分明是残火将熄的烟炱b……

⑫火焰山真是一个奇观。

⑬火焰山大概是风造成的,山的石质本是红的,表面风化,成为细细的红沙。

风于是在这些疏松的沙土上雕镂搜剔,刻出了一场热热烘烘,刮刮杂杂的大火。

风是个大手笔。

⑭火焰山下极热,盛夏地表温度至七十多度。

⑮火焰山下,大戈壁上,有一条山沟,长十余里,沟中有一条从天山流下来的河,河两岸,除了石榴、无花果、棉花、一般的庄稼,种的都是葡萄,是为葡萄沟。

⑯葡萄沟里到处是晾葡萄干的荫房——葡萄干是晾出来的,不是晒出来的。

四方的土房子,四面都用土墼c砌出透空的花墙。

无核白葡萄就一长串一长串地挂在里面,尽吐鲁番特有的干燥的热风,把它吹上四十天,就成了葡萄干,运到北京、上海以及外国。

⑰吐鲁番的葡萄全国第一,各样品种无不极甜,而且皮很薄,入口即化。

吐鲁番人吃葡萄都不吐皮,因为无皮可吐。

——不但不吐皮,连核也一同吃下,他们认为葡萄核是好东西。

北京绕口令曰: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

”未免少见多怪。

 a.蚁垤:

蚂蚁做窝时堆在洞口的土。

b.炱(tái):

由烟凝积成的黑灰。

c.墼(jī):

未烧的砖坯。

把握思路结构的步骤:

1.明确文体,推知思路

研判标题,浏览全文,可知该文是一篇写景(游记)散文,其思路可能是按时空变换顺序写的。

2.拎出线索,理清思路

依据标题判“线”法,可知该文线索是游踪(或空间变换)。

3.圈点勾画,寻找标志

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能标明线索、结构的句子。

全文起到过渡作用的段落有:

⑦⑧⑮

4.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文共17段,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①~⑥段):

写去吐鲁番途中所见的戈壁滩景色及感触。

第二层(⑦~⑭段):

写游火焰山所见所感。

第三层(⑮~⑰段):

写游葡萄沟所见所感。

综合研判结构特点:

1.本文线索有两条:

一条是游踪,另一条是空间变换。

2.本文思路是按照游览的自然顺序(时空变换)写的。

3.本文在叙述方式上采用的是顺叙。

4.本文在段落安排上有一个突出特点:

使用过渡段,使三块内容衔接自然顺畅。

另有一个特点是先写所见,再写所感。

[文本2]

翡翠莲雾

林清玄

①外祖母家最后的一棵莲雾树,因为院子前面拓宽道路,被工程队砍除了,听说要砍的时候,树上还结满了莲雾。

看到哥哥的来信,虽然我没有亲眼见到那棵莲雾树倒下,脑中却浮起一幅图像——莲雾树应声倒下,满地青色的莲雾在阳光下乱滚。

②从我有记忆开始,外祖母家前就是一个大的果园,种满荔枝、柿子、龙眼、枣子、莲雾等水果,因此暑假的时候,我们最爱住在外祖母家,每天都在果园中追逐嬉戏,爬到树上去摘水果。

外祖母逝世很多年了,每次想起她来,自己就仿佛置身在那个果园中,又回到外祖母的怀抱。

③记忆中的果园所盛产的水果,和现在的水果比较起来是完全不同的,因为都是“土种”,大部分是长得细小而有酸味的。

柿子比不上现在的肥软多汁,荔枝修长带些酸味,龙眼是小而肉薄,枣子长得还没有现在一半大,一点也比不上现在市场上经过改良的品种。

④只有十几株莲雾树是我印象最深的。

树上结出的莲雾全是翠绿颜色,果实瘦瘦的,形状有一点像翡翠雕成的铃铛。

但那种绿色是淡的,就着阳光,给人透明的感觉。

这种土生土长的莲雾汁水虽少,嚼起来坚实香脆,别有风味。

⑤那十几株绿色莲雾树长得格外粗壮高大,柿子、荔枝树都比不上它,它大到小孩子可以躺在枝丫的杈上睡午觉。

一串串累累的果实藏在树叶中,有时因颜色相同而难以发现。

⑥不知道绿色的莲雾何时在市场上消失,现在的莲雾都是淡红色的品种,肥胖多汁,但不管用什么方法吃它,总觉得好像是水做成的,少了莲雾应该有的气味,尤其是雨季生长的红莲雾几乎是淡而无味的。

每次看到红莲雾,我都想起一串串的绿色铃铛,还有在莲雾树上午睡的一段记忆。

⑦由于舅舅们并不是赖着那个果园维生,多年来,一直让它任意生长,收成的时候总会送一些给我们家,有时表兄弟上台北,也会带一袋来给我。

因此尽管时空流转,我和果园好像还维持着一种情感的牵系,那种感情是难以表白的,它无可置疑地见证我们一些成长的痕迹。

⑧有一年,因为乡道的开辟,莲雾树几乎被砍光了,只留下最靠屋子的一株。

外祖母的果园原本是没有路的,后来为探收方便,在两排莲雾树间开了一条脚踏车可以走的路,不久之后,摩托车来了,路又开宽一些,最后汽车来了,两排莲雾首先遭殃,现在单向的汽车道也不足了,最后一株莲雾因而不保。

⑨听说要砍那株莲雾树,方圆几里的人都跑去参观,因为它是附近仅存长绿色果实的莲雾,它的树龄五十几年,也是附近最老的果树了。

砍倒一棵莲雾树在道路拓宽时是微不足道的,对我而言,却如同砍除了心中的一片果园。

我知道,再也不能吃到那棵树结成的莲雾了。

⑩我的表兄弟,近年来因为纷纷离乡而星散了,家园已不复昔日规模,家前的果园自然日益缩小,现在剩下的,只是几株零散的荔枝、柿子了。

⑪最后一株莲雾树的砍除不只是情伤,也让我想起品种改良的一些问题。

现在市场上的所有水果无不是经过品种的改良,我幼年的时候是如何也不能想象现在竟有那么大的荔枝、龙眼、枣子的,然而这些新的品种,有时候味道真是不如从前,翡翠莲雾是最好的例子。

⑫有一回我在市场上买到几条土生的小萝卜,高兴得不得了,因为那些打过激素、施过大量农药与肥料,收成时还经过漂白的大萝卜,只是好看罢了,哪里有小萝卜结实呢,可惜我们生长的是一个快速膨胀的时代,连水果青菜都不能避免膨胀,结果是,品种不断改良,田园风味逐渐丧失,有许多最适合台湾气候和环境的品种也因而灭绝,这是值得担忧的现象。

⑬外祖母手植的莲雾树不在了,我只好把它种在心中,在这个转变的时代,任何事物只有放在心中最保险。

我把它种在心灵果园的一角,这样我可以随时采摘,并且时刻记得,在这片土地上曾生长过绿如翡翠的莲雾,是别的品种不能取代的。

(有删改)

把握思路结构的步骤:

1.明确文体,推知思路

研判标题,浏览全文,可知该文是一篇状物(或回忆性)散文,其思路可能是由物到理(情)。

 

2.拎出线索,理清思路

依据标题判“线”法,可知该文线索是莲雾(树)。

3.圈点勾画,寻找标志

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能标明线索、结构的句子或短语。

 

4.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文共13段,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①段):

由听说莲雾树被砍引出对外祖母家莲雾树的回忆。

第二层(②~⑧段):

回忆与外祖母家莲雾有关的生活片段。

第三层(⑨~⑬段):

写因莲雾树被砍而引发的感触。

综合研判结构特点:

1.本文线索是莲雾(树),它属于“物”线。

2.本文思路是由物到情(理)(或由实及虚)。

3.本文在叙述方式上采用的是倒叙。

4.本文在结构安排上的突出特点是总—分—总。

[文本3]

生 活

叶圣陶

①乡镇上有一种“来扇馆”,就是茶馆,客人来了,才把炉子里的火扇旺,炖开了水冲茶,所以得了这个名称。

每天上午九、十点钟的时候“来扇馆”却名不副实了,急急忙忙扇炉子还嫌来不及应付,哪里有客来才扇那么清闲?

原来这个时候,镇上称为某爷某爷的先生们睡得酣足了,醒了,从床上爬起来,一手扣着衣扣,一手托着水烟袋,就光降到“来扇馆”里。

露筋的桌子上满缀着油腻和糕饼的细屑;狭条板凳有的断了腿,有的裂了缝。

某爷某爷坐满了一屋子,一口沸烫的茶使他们神清气爽,几管浓辣的水烟使他们精神百倍。

于是一切声音开始散布开来:

有的讲昨天的赌局,打出了一张什么牌,就赢了两底;有的讲自己的食谱,西瓜鸡汤下面,茶腿丁煮粥;有的讲些异闻奇事,说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午饭时候到了,他们慢慢地踱回家去。

吃罢了饭依旧聚集在“来扇馆”里,直到晚上为止,一切和午前一样。

岂止和午前一样,和昨天和前月和去年和去年的去年全都一样。

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了!

②城市里有一种茶社,有五色玻璃的窗,有仿西式的红砖砌的墙柱,有红木的桌子,有藤制的几和椅子,有白铜的水烟袋,到这里来的先生们当然是非常大方,非常安闲,洪亮的语音表示上流人的声调,顾盼无禁的姿态表示绅士式的举止。

他们的谈话和“来扇馆”里大不相同了。

他们称他人不称“某老”就称“某翁”;报上的记载是他们谈话的资料;看破世情的话常常可以在这里听到,他们说什么都没有意思都是假。

他们或是三三两两同来,或是一个人独来;电灯亮了,坐客倦了,依旧三三两两同去,或是一个人独去。

这都不足为奇,可怪的是明天来的还是这许多人,也还是重演昨天的老把戏!

岂止是昨天的,也就是前月,去年,去年的去年的老把戏。

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了!

③上海的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谁能计算他们的数目。

车马的喧闹,屋宇的高大,相形之下,显出人们的混沌和微小。

我们看蚂蚁纷纷往来,总不能相信它们是有思想的。

马路上的行人和蚂蚁有什么分别呢?

挺立的巡捕,挤满电车的乘客,徐步看玻璃窗内货品的游客,鲜衣自炫的妇女,谁不是一个蚂蚁?

我们看蚂蚁个个一样,马路上的过客又哪里有各自的个性?

我们倘若审视一会儿,且将不辨谁是巡捕,谁是乘客,谁是游客,谁是妇女,只见无数同样的没有思想的动物散布在一条大道上罢了。

游戏场里的游客,谁不露一点笑容?

但是笑声里面,我们辨得出哀叹的气息;喜愉的脸庞,我们可以窥见寒噤的颦蹙。

何以没有一天马路上会一个动物也没有?

何以没有一天游戏场里找不到一个笑容?

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了。

④我们丢开优裕阶级欺人阶级来看,有许许多多人从红绒绳编着小发辫的孩子时代直到皮色如酱须发如银的暮年,老是耕着一块地皮,眼见地利确是生生不息的,而自己只不过做了一柄锄头或者一张犁耙!

雪样明耀的电灯光从高大的建筑里放射出来,机器的声响均匀而单调,许多撑着倦眼的人就在这里做那机器的帮手。

那些是生产的利人的事业呀,但是……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了!

⑤一切事情用时行的话说总希望它“经济”,用普通的话说起来就是“值得”。

倘若有一个人用一把几十位的大算盘,将种种阶级的生活结一个总数出来,大家一定要大跳起来狂呼“不值得”。

觉悟到“不值得”的时候就好了。

(选自《叶圣陶散文》,有删改)

把握思路结构的步骤:

1.明确文体,推知思路

研判标题,浏览全文,可知该文是一篇写人散文,其思路可能是以描述不同人们的生活为序。

2.拎出线索,理清思路

依据标题判“线”法和反复出“线”法,可知该文线索是两类四种人的生活。

3.圈点勾画,寻找标志

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能标明线索、结构的句子。

4.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文共5段,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①②段):

描述有钱有闲人慵懒、无聊的生活。

第二层(第③④段):

描述社会底层人忙碌、酸苦的生活。

第三层(第⑤段):

总结上文,揭示主旨——觉悟到“不值得”的时候就好了。

综合研判结构特点:

1.本文线索是两类四种人的生活,它属于“人”线。

2.本文思路是由人及理。

3.本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两个特点:

一个是由分到总,一个是并列对照。

4.本文在段落安排上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前四段段尾都以“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了”作结。

一、阅读《大戈壁·火焰山·葡萄沟》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篇文章在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特色?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本文在结构安排方面有三大特色:

一是以游览踪迹为线索安排了“大戈壁”等三项内容(采取并列结构安排了三项内容),二是内容板块之间过渡自然简洁,三是记叙完每项内容后都写出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2)以游踪为线索,移步换景,条理清晰;过渡自然,使文章浑然一体;记叙后写出感悟与思考,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二、阅读《翡翠莲雾》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2.文章是围绕“莲雾树”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先由莲雾树被砍引出下文,接着回忆与莲雾树有关的事件,最后点出对过往的眷恋和对现今生活状态的反思的主题。

3.简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照应题目。

(2)引出下文。

写莲雾树被砍,引出下文与莲雾树有关的记忆,以及莲雾树被砍而引发的思考。

4.本文以“翡翠莲雾”为题,却在结尾处花笔墨写萝卜和水果,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

答: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