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0506年非统考教育学考研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63073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师范大学0506年非统考教育学考研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福建师范大学0506年非统考教育学考研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福建师范大学0506年非统考教育学考研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福建师范大学0506年非统考教育学考研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福建师范大学0506年非统考教育学考研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福建师范大学0506年非统考教育学考研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福建师范大学0506年非统考教育学考研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福建师范大学0506年非统考教育学考研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福建师范大学0506年非统考教育学考研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福建师范大学0506年非统考教育学考研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福建师范大学0506年非统考教育学考研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福建师范大学0506年非统考教育学考研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福建师范大学0506年非统考教育学考研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福建师范大学0506年非统考教育学考研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福建师范大学0506年非统考教育学考研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福建师范大学0506年非统考教育学考研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福建师范大学0506年非统考教育学考研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福建师范大学0506年非统考教育学考研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师范大学0506年非统考教育学考研试题及答案.docx

《福建师范大学0506年非统考教育学考研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师范大学0506年非统考教育学考研试题及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师范大学0506年非统考教育学考研试题及答案.docx

福建师范大学0506年非统考教育学考研试题及答案

 

学君考研教育学考研资料

 

福建师范大学非统考历年真题

 

 

福建师大2001年教育学考研真题

儿童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30分

1、生理成熟

2、运算的可逆性

3、象征**

4、内部语言

5、自律性道德

6、儿童——环境式研究

二、简答题40分

1、什么是“心理发展同活动结果相一致的原则”?

2、在整个幼儿期儿童心里发展有哪些显著特点?

3、什么是“观点采择能力”?

它有何意义?

4、什么是“学习无能”?

它的成因有哪些?

三、论述题30分

1、什么是心里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他们的成因是什么?

你是如何理解二者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

2、影响离异家庭儿童心里发展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对他门的教育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20分

1、学习

2、品德

3、学习策略

4、陈述性知识

5、自我效能感

二、简答题40分

1、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哪几类?

2、韦纳的三维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

3、奥斯贝尔的成就动机观

4、教师的作用有哪些

5、布卢姆将学习评定分为哪几类?

三、论述题

1、行为主义学派和认知学派对学习的看法有何不同。

10分

2、现代只是分类的研究对教学有何意义。

15分

3、从创造力研究的角度谈谈你对创新教育的理解。

15分

 

福建师大2005年教育学考研真题

学科专业:

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

考试科目: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要简单的说明)(每题5分,6题,共30分)

1.教育

2.教学

3.教材

4.综合课程

5.课程目标

6.学生评价

二、简答题(共60分,4小题,每小题15分)

1.课程的含义与发展趋势是什么?

2.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是什么?

4.教师直接参加校本课程开发的优点?

三、论述题(共60分,2小题,每小题30分)

1.论述现代教学理论与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观念的重构。

2.试论现代多元智力理论对学校教育改革的指导作用。

 

福建师大2006年教育学考研真题

学科专业:

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成人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

考试科目: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要简单的说明)(每题5分,8题,共40分)

1.夸美纽斯

2.学生

3.课程

4.经验

5.教育评价

6.行动研究

7.初等教育

8.高等教育

二、简述(应该有自己简单的看法)(每题10分,2题,20分)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2.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三、辨析以下范畴的关系(应有自己简单的看法)(每小题15分,2题,共30分)

1.教育者与教师

2.课程论与教学论

四、评论(每题20分,1题,共20分)(逻辑分析10分,评论10分)

请您分析下面这段话的逻辑,并对这段进行教育意义评论。

古代社会,个人没有独立的人格,教育的功能取向只有社会本位。

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唤醒了西方个人的主体意识,教育的功能取向上力主个人本位,指导19世纪后半叶,近代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社会本位在德国、法国、美国应运而生。

我国文化传统是社会本位取向,在儒家文化中,即便是主张“修身”,但不是为了“养性”,而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种文化传统造成了近代以来教育功能以社会取向为主,而且主要是教育的政治功能取向,。

20世纪70年代末,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教育的经济功能成为教育功能取向的重要内容。

在当代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的要求和人的发展表现出一致性,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是社会的需求,也是人多额发展的根本,这是教育功能的取向呈现出一人为本的全面性,即通过人才的培养,全面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

在教育功能取向的选择过程中,某一时期以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功能取向为主,就意味着对其他功能需求的排斥和压抑。

五、理解(每题25分,1题,共25分)

请您阅读以下文字,从您所倾向的教育学的任何一个角度,分别以父母的什么、嘉宾的身份。

专家的身份说话。

父母感言(假定你已为人父母)(不少于150字);(5分)

嘉宾留言(给自己假设一个社会身份)(不少于150字);(5分)

专家评价(假定您是一个教育学专家)(不少于150字);(15分)

历史题怎么考文/张寿卿

我儿子正在读高二,考了一道历史题:

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公元哪一年死?

最远打到哪里?

第二问儿子打不出来,我帮他查找资料,所以到现在我都记得,是打到现在的匈牙利附近。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美国世界史这道题目不是这要考的。

它的题目是这样的:

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有什么变化?

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

有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

这位蒙古领导人如果当初没有死,那么可怕的黑死病就不会被带到欧洲去,后来才知道那个东西是老鼠身上的跳骚引起的鼠疫。

但是六百多年前,黑死病在欧洲猖獗的时候,谁晓得这个叫做鼠疫。

如果没有黑死病,神父跟修女就不会死亡。

神父跟修女如果没有死亡,就不会有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

如果没有文艺复兴,西班牙、南欧就不会强大,西班牙无敌舰队就不可能建立如果西班牙不够强大,意大利不够强大。

盎司鲁——撒克逊,会提早200年强大,日耳曼会控制中欧,奥匈帝国就不可能存在。

教师一看,说:

棒,分析得好。

但他们没有分数,只有等级,A!

其实这种题目老师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可是大家都要思考。

不久前,我去了趟日本,日本总是同我们在历史问题张产生纠葛,所以我日本很注意高中生的教科书。

他们的教师给高中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

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做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

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

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

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

分析之。

其实有个高中生是这样分析的:

我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以后,有一场激战。

台湾如果回到中国,中国会把基隆与高雄封锁,台湾海峡就会变成中国的内海,这样我们的邮轮就统统走右边,走基隆和高雄的右边。

这样,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

我们的石油从波斯湾出来跨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上中国南海,跨台湾海峡进东海,到日本海,这是石油生命线,中国政府如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我们的货轮一定要从那里经过,我们的主力舰和驱逐舰就会出动,中国海军一看到日本出兵,马上就会上场,那就打!

按照判断,公元2015年至2020年之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做对华抗战的准备。

我看其他学生的判断,也都是中国跟日本的摩擦,会从东海开始,从台湾海峡开始,时间判断是2015年至2020年之间。

这种题目和答案太可怕可。

撇开政治因素来看这道题,我们的历史教育就很有问题。

翻开我们的教科书,题目是这样出的:

甲午中日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

签订的叫什么条约?

割让多少土地?

赔偿多少银两?

每个学生都努力做答案。

结果我们一天到晚研究什么是有割让辽东半岛,什么时候丢了台湾、澎湖、赔偿二万万银两,1894年爆发甲午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背的滚瓜烂熟,都是一大堆枯燥无味的数字。

那又怎么样,反正都赔了嘛!

银两都给了嘛!

最主要的是将来可能会怎样!

人家培养的是能力,而我们灌输的是知识。

天啊!

不能完全责怪孩子,应该反省的是我们大人。

六、讨论(每题15分,1题,共15分)(讨论不要超过1000字。

如果您还要说,讨论可以超过1000字。

如果中国社会今天仍处于农业社会,您认为中国今天的教育史是什么样的?

 

福建师大2001年教育学考研真题参考答案

儿童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生理成熟:

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2、运算的可逆性:

在进行逻辑运算时,在心理上执行一个相反的动作,以抵消前一个动作的能力,也就是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在经过变化之后,还可以回到原来的状态的能力。

3、象征**。

题目不全

4、内部语言:

是一个人自己对自己发出的声音,是自己默默无声地思考问题时的言语活动,如写文章前打腹稿等。

5、自律性道德:

指的是自我约束、自觉履行道德规范的道德发展阶段。

6、儿童——环境式研究:

二、简答题

1、心理发展同活动结果相一致原则:

2、

(1)幼儿游戏的发展:

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幼儿游戏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幼儿游戏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

(2)幼儿言语的发展:

幼儿逐渐能正确地发出声母和韵母;幼儿掌握的词汇量迅速增加、词汇的内容不断丰富、词类范围不断扩大、对词义的理解越来越正确越来越深刻;逐渐掌握了正确的语法结构,语言表达能力迅速发展;说话具有明显的情景性;经常自言自语。

(3)幼儿认知的发展:

感知和注意迅速发展,记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思维处在前运算阶段,以具体形象性为主,但具有初步的抽象概括性。

(4)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获得主动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性别认同形成,社会交往迅速发展。

(5)幼儿道德的发展:

出现道德认知和移情反应,道德行为主要处在他律的阶段。

3、观点采择能力:

也叫角色采择能力,是指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别人的观点、意图和感受的能力。

儿童必须首先能够采择或了解别人的观点、感受、动机和意图,才能理解别人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自己和他人,反之,如果儿童不具备这种观点采择技能,或者说,不能理解引起别人行为的心理因素,就只能从外部的特点描述和理解他人了。

4、

(1)学习无能是指一个异质群体,在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获得和运用上有明显的困难或障碍。

这些个体的内在障碍可能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失能(即功能障碍)造成的,并且可能贯穿一生。

自我调节行为、社会知觉和社会交往方面的问题可能与学习无能并存,但其本身不构成学习无能。

(2)形成原因:

①不恰当的教学方法。

②家庭环境。

③对学习缺乏兴趣,情绪焦虑。

④遗传因素。

⑤严重的新陈代谢紊乱。

三、论述题

1、什么是心里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他们的成因是什么?

你是如何理解二者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

2、影响离异家庭儿童心里发展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对他们的教育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学习:

是个体由于经验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结构及其外显行为的变化。

2、品德:

指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它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在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道德行为规则)做出某种社会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性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3、学习策略:

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4、陈述性知识:

说明事物、情况是怎样的,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原理等的描述。

5、自我效能感:

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二、简答题

1、

(1)智力技能:

利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即学习“怎么做”的一些知识,有人称之为过程知识,如应用一些原理、法则去解答习题。

(2)认知策略:

内部组织起来的用于调节学习者自己内部注意、学习、记忆与思维过程的技能。

(3)言语信息:

学习大量的名称、事实、事件的特性以及许多有组织的观念等。

(4)运动技能:

是由有组织的、协调而统一的肌肉动作构成的活动。

该技能是在不断的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

(5)态度:

影响个人选择行动的内部形态。

个体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学习态度,比如通过某种特殊事件、通过模仿或其他亲身经历来形成态度。

2、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学生最终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为什么因素,是受到多种变量影响的。

3、

(1)奥苏贝尔在前人基础上发展了成就动机理论,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应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2)所谓认知内驱力,就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

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或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需要。

4、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教师的作用体现为社会作用和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两个方面。

教师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为:

(1)教师肩负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在学生发展中起引导作用;

(2)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着;

(3)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直接参与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教师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

(2)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

(3)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影响源。

5、

(1)诊断性评价:

一般是在每学期开始或开始前进行的,它的目的是了解学生是否具有新的教学目标所必须得基础知识和技能,即知道学生的底细。

(2)形成性评价:

一般是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进行的,其目的是在于了解教学的结果,探究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以便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整。

(3)终结性评价:

一般是在学期末进行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是否达到教学总目标的要求,确定学生达到的水准和彼此间的相对地位,做出比较全面的总结性评价。

三、论述题

1、行为主义学派:

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习惯,而学习的过程乃是形成习惯的过程,即刺激与反应间牢固联结的过程。

习惯形成遵循频因律、近因律。

认知学派:

(1)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的建构其它知识体系。

(2)奥苏泊尔的意义学习:

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的观念建立非人为的(指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和实质性的联系(指表达的词语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

(3)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要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

2、

(1)知识的分类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施。

教学活动实际上教师按照确定的目标,通过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合格人才的双边活动。

根据不同知识的分类,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这样更加便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

(2)知识的分类有利于课程的设置。

课程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关键的环节,制定课程的标准,最有效的参照就是要传授什么样的知识。

而对知识进行分类后,就可以制定比较明确的课程体系。

(3)知识的分类有利于教材的编写和选择。

知识的分类最直接影响的就是教材,因为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对知识进行分类后,可以对教材进行分类的编写,有利于是教材更具有体系化和精深化。

3、

(1)创造力是一种个性特质,这种个性特质的人具有创造力,即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从本质上来讲,创造也是一种问题解决的过程,是最终产生新颖的产品的活动过程,因此,可以将它看做是问题解决的最高形式。

(2)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

具体措施如:

转变教育观点,培养创新意识、营造教学氛围,提供创新舞台、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掌握研究方法,提高实践能力、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结构、利用新的信息,触发创新灵感、创新教育内容等。

 

福建师大2005年教育学考研真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教育:

广义的教育即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凡是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学:

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

3、教材:

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话,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各门学科一般均有相应的教材。

4、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也称为广域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目的,把相关的学科组合起来,既可以是相近学科在基础范围中的综合,也可以是拓展边缘学科的新课程领域。

5、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6、学生评价:

在一定教育价值观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的一系列方法和技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素质,情感态度等的发展过程和状况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二、简答题

1、

(1)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2)发展趋势:

①重视课程内容的现论化、综合化。

②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③重视智力开发与习能力的培养

④重视个别差异

3、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教学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发展历程。

也就是教师在整个教学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是技能,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最终成为一个良好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达成专业的成熟,使教师由新手型教师发展成专家型教师。

其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

4、教师直接参加校本课程开发的优点?

(1)理论意义

我国幅员辽阔,中小学数量较多,中小学教师达千万人,又极分散。

校本培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

对中青年教师来讲,教学实践的丰富比知识更新更为重要。

随着校长负责制的实行,校长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学校主体意识加强,校长与教师的关系日益与学校的办学效益与质量信誉密切相关,校长愿意以学校为阵地对本校教师进行提高培训,使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与学校的兴旺联系在一起。

(2)实践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发展,“继续教育”引进我国,校本培训开始兴起,校本培训模式也随之探索。

我国是在1987年开始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国家教委成立了“中心小组”,而“中心小组”全称还是“全国中小学教师进修研究中心小组”。

国家教委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在1990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座谈会。

从此,我国开始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三、论述题

1、论述现代教学理论与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观念的重构。

2、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

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这7种智力分别为:

(1)言语智力:

包括阅读、写文章或小说,以及用于日常会话的能力。

大脑的“布罗卡区”负责产生合乎语法的句子。

(2)逻辑—数理智力:

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

(3)空间智力:

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等。

大脑右半球掌管空间位置的判断。

(4)音乐智力:

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力。

(5)运动智力:

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大脑的每一个半球都控制或支配对侧身体的运动。

(6)社交智力:

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

(7)自知智力:

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

所以,根据加德纳的理论,每个人都自己所擅长的智力方面,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一定要注意因材施教。

 

福建师大2006年教育学考研真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夸美纽斯:

瑞士的著名的大教育家,著有《大教学论》,他提出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作用、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道德教育、教育管理思想。

2、学生:

是指在学校接受系统的、正规的教育影响的群体。

3、课程: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

4、经验:

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认识的开端,但经验有待于深化,有待上升到理论,在日常生活中,亦指对感性经验所进行的概括总结,或指直接接触客观事物的过程。

5、教育评价:

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结合的过程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2、行动研究:

由与问题有关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研究和实践,对问题情景进行全程干预,并在此实践活动中找到有关理论依据及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

3、初等教育:

即小学教育,或称基础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和作好初步生活准备的教育,通常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的第一个阶段的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儿童。

4、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二、简述题

1、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的是人的能力方面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的体力和智力方面广泛的、充分自由的发展。

既包括新人要适应新的生产力要求的观点,也包括新人要适应新的生产关系要求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全面发展学说既是对历史上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超越,也是马克思对工场手工业分工造成人的全面发展的研究的结果。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使人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则使人真正进入了片面发展的历程。

工场手工业中的旧分工是造成个人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

因此,要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彻底改变革旧的生产方式,消灭旧的分工,缩短劳动时间以及实施全面教育。

2、

(1)由于后现代主义派别林立,其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的存在,因而,不同的后现代主义对课程问题的观点与立场也各有不同。

概括起来主要有:

①以卡普尔、格里芬等人为代表的以注重相互依存和维持生态位主题的课程观;②以艾普尔为代表的以平等、民主等思想为主题的课程观;③以多尔等人为代表的以混沌学和无限宇宙为基础的课程观。

(2)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课程设计的“4R”标准,即Rich(丰富性)、Recursive(回归性)、Relational(关联性)、Rigorous(严密性);②课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③课程目标的非预成型与生成性。

④课程方式的隐喻性和阐释性。

⑤课程评价的多元性、动态性与模糊性。

三、辨析以下范畴的关系

1、

(1)教育者: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2)教师:

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3)从定义上可以看出,教育者的范围要大于教师的范围,教育者指的是一切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作用的人,而教师仅仅指的是在学校教育的大环境中对学生实施一种比较系统的、全面的教育的人。

这类教师是要经过专门的训练的,是有一定得专业知识的。

2、

(1)课程论:

是研究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

举凡关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安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等均属于课程论研究的范围。

(2)教学论:

是以知识传授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