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判断题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66225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判断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判断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判断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判断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判断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判断题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判断题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判断题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判断题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判断题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判断题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判断题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判断题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判断题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判断题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判断题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判断题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判断题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判断题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判断题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判断题库.docx

《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判断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判断题库.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判断题库.docx

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判断题库

1、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的态度应是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在于C.它始终根植于实践和科学的土壤中

5、一些自然科学家没有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取得了伟大的科学成就,这是因为他们D.自觉不自觉地在科学研究中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原则

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A.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

7、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B.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由其继承者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8、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C.无产阶级作为独立阶级走上政治舞台

9、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D.伟大发现

10、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是马克思主义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12、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D.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3、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A.理论联系实际

1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对象是D.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15、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6、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除了剩余价值学说外,另一个是D.唯物史观

17、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18、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19、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

20、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C.既坚持又发展

1、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位列榜首的是马克思。

这说明下列哪些观点是正确的A.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错误的C.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的思想魅力D.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2、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3、马克思主义A.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B.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D.即使在今天,也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

4、马克思主义的内容A.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等诸多领域

B.包括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C.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5、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6、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这些优秀成果包括A.德国古典哲学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7、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是因为他们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并发现了A.历史唯物主义D.剩余价值学说

8、马克思当选为“千年思想家”第一人,意味着马克思主义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A.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B.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9、下列对马克思主义特征认识正确的是A.马克思主义坚持实践的观点B.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D.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革命性

10、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所写的党纲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名称和党纲的名称是B.共产主义同盟D.《共产党宣言》

11、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的有: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

12、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B.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13、学习马克思主义,说到底,就是为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三观”是管总的,它决定和影响人的一生的行为轨迹。

因此A.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B.不断提高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C.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14、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这是A.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B.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15、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A.辩证唯物主义C.历史唯物主义

16、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B.实践性C.科学性

1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A.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C.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8、如果从它的创立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看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A.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B.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19、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A.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2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科学”×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4、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5、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而可以用它来作为判断认识对错的标准。

×6、马克思主义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综合。

×7、列宁说: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可见理论比实践更重要。

×8、马克思主义应是与时俱进的,对于已经发展了160多年后的今天已难以适应了。

×9、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办事就能保证时时成功,事事成功,不犯任何错误。

×10、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C.实践性

3、中国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理在事先”。

这种观点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

4、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C.运动

6、《坛经》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7、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属于A.唯物主义观点

8、1958年,我们认为麻雀吃粮食,于是把它列为“四害”之一,加以消灭。

后来,我们认识到麻雀在消灭害虫方面贡献很大,便把它从“四害”中解放出来,并列为保护动物。

1958年,我们消灭麻雀的错误,从哲学上看是没有做到A.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9、“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

”这是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10、中共十七大报告既充分肯定了十六大以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又实事求是地指出了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认为前者是主流,后者是支流。

这是用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看问题

11、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反过来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A.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作用

12、我国古代有人提出“白马非马”、“杀盗非杀人”,这些说法的错误在于割裂了B.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13、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A.多元论观点

14、“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C.矛盾的特殊性

1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7、唐代诗人杜牧诗中说: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这其中蕴含的哲理是C.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18、“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

”这段话表明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19、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强调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0、对于同一棵古树,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作是美;木材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和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看作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

上述对古树审美感受的差异表明B.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1、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存在就是被感知

2、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可能导致B.庸俗唯物主义C.激变论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4、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C.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

D.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种哲学观点的依据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A.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B.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C.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D.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6、恩格斯说:

“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说明B.物质范畴和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物质范畴是具有普遍性的哲学范畴

7、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B.包含和被包含的统一D.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8、选出下列物质运动的正确的担当者B.分子是热运动的担当者C.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担当者D.人脑是思维运动的担当者

9、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B.人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0、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同时要认识到东西部的发展差距是由于一些复杂的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原因造成的,要从根本上改变西部面貌,需要几代人长期艰苦努力,决不能一蹴而就。

这是因为B.没有一定的量变的积累,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

11、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D.“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12、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是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C.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1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4、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A.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B.要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C.要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D.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15、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人类意识以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哪两类现象A.物质现象D.精神现象

16、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D.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

17、中国古代庄子说: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这是一种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绝对主义的观点

18、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是A.取其精华,弃其糟粕C.批判地继承D.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19、某山村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

由于没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每天排除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

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A.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B.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20、“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D.画饼不能充饥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家的事,与我们的生活很遥远。

×2、发展就是运动,运动就是发展。

×3、矛盾就是事物的对立统一。

√4、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

×5、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6、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不存在静止的状态。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有机统一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8、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人人都有,因此,人人都有哲学。

×9、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

×10、同一事物之间根本不存在任何联系的。

×

1、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真理具有相对性

2、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

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

这种现象表明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3、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A.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4、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

这说明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5、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

这犯了C.教条主义的错误

6、实践的客体是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7、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8、“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9.恩格斯说: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0、科学家尼葛庞蒂说: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B.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1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3、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B.知觉

14、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16、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8、“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这种观点是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19、“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0、列宁提出的: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B.是否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2、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做到B.要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C.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D.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一思想可以理解为B.真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4、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就是要A.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C.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D.改造自己的思想

5、“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它体现着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B.认识和实践的统一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D.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6、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8.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9、“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10、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11、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A.生而知之(孔子)B.不虑而知(孟子)C.不行而知(老子)

12、“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

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

”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13、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

“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B.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C.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14、列宁说: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这说明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15、实践之所以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论据,是因为B.坚持实践的观点就是坚持唯物论C.实践成功证明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正确的D.在实践面前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

16、“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种说法的实质是A.主张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相对的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17、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19、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C.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20、爱因斯坦1939年在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后,曾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

然而,让爱因斯坦感到意外的是,二战结束前夕,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悍然将原子弹用于战争。

这对爱因斯坦震动很大,从此开始投身反对核战争的运动。

这段材料蕴涵的哲学原理是B.真理和价值有不一致的一面D.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之中,最终由实践检验

1、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2、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所以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但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时候还应该遵循规律的客观性。

√4、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5、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6、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7、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8、真理与谬误之间,如同冰炭之不可同炉。

×9、人对世界的认识就像镜子映照他物。

×10、真理有时是相对的,有时是绝对的;有的真理是相对的,有的真理是绝对的。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3、“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反映(   )的历史观B.宿命论

4、人类活动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进行。

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C、生产关系

5、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6、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7、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劳动工具的状况

8、阶级实质上是一个B.经济范畴

9、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0、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A.经济条件

1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12、杰出人物的产生是C.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1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C.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14、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是C.社会形态的更替

15、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这说明D.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6、人的社会价值主要是指D.人对社会所作的贡献

17、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评价的客观标准是人们的行为C.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18、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19、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C.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0、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1、把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是因为B.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C.人口增长过快会影响经济建设的速度D.人口增长过快会影响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2、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

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有A.农业社会C.工业社会D.信息社会

3、在我国现阶段要正确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必须A.大力发展生产力C.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科学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其中有A.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B.变革人们生活方式的功能C.对社会进行科学管理的功能D.在一定程度上变革社会关系的功能

5、下列各项影响个人价值实现的有A.个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