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课复习概要夏副本.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66692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概论课复习概要夏副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概论课复习概要夏副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概论课复习概要夏副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概论课复习概要夏副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概论课复习概要夏副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概论课复习概要夏副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概论课复习概要夏副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概论课复习概要夏副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概论课复习概要夏副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概论课复习概要夏副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概论课复习概要夏副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概论课复习概要夏副本.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概论课复习概要夏副本.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概论课复习概要夏副本.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概论课复习概要夏副本.docx

《概论课复习概要夏副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概论课复习概要夏副本.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概论课复习概要夏副本.docx

概论课复习概要夏副本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概要(2009年夏A.B卷)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P3~5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两次历史性飞跃。

P6

①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为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②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四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P7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凝聚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境界。

4.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P17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他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5.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基本理论问题。

P21

①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其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基本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P26~27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②内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a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b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c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a是bc的前提,c是重要思想保证,ab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

7.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P32~34

①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a.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

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党执政兴国的关键。

b.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轮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c.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的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d.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②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a.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b.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注意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c.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章

8.如何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p47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事实求是。

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9.如何理解“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系?

p44~45

①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

“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②实事求是也内在的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

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同样的,要做到实事求是又必须求真务实。

第三章

1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P73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1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国际意义)。

P77

①理论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的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的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的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②实践意义: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近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人民社会政治地位的根本变化,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③国际意义: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有力的鼓舞和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极大的增强了他们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信心,有力的支持了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世界和平的力量。

第四章

1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主要经济成分。

P80

①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②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③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

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1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P83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14.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P90

①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②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③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五章

15.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重要意义。

P106~108

①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科学内涵: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③重要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6.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如何理解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p109~111

发展才是硬道理

①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②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③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①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②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17.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地位、作用)?

p114~115

①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变革力量。

②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

它自身不但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它作用于其他诸因素,比如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的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来源和种类,从而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3)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

扩大技术与经济广泛结合,使得管理成为生产力的重要范畴。

科学、技术、管理并称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

(4)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现在知识经济正扑面而来,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市场、传播和使用。

第六章

1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P121

包括两层含义: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1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Pp130~131

①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更为明确地指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基本路线。

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这是基本路线最重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20.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的辩证关系。

P132

①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两者互相依存、互相贯通、不可分割。

离开四项基本原则谈改革开放,改革必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走到背离社会主义的邪路上去;离开改革谈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就不能与时俱进,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

第七章

21.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革命?

p143~144

①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他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②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他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现在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因此,改革开放即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改革开放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从未进行过的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义的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22.“三个有利于”标准。

P147~148

①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曾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②生活水平上来,不要因纠缠于抽象的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而延误革命的实际,从而根本上损害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2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Pp148~149

①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的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4.如何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p151

①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时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

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八章

2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P162~163

①一是在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②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即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级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③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其都是市场经济而言,两者具有共性:

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方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就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保障作用。

26.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Pp166~167

①含义:

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②主体地位: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这是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③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别。

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用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同样的实现形式。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运用。

27.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的性质。

P167~168

①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是资本集中的一种形式。

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它不等于公有制,也不等于私有制,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

28.非公有制经济包括的成分。

P168

①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29.实行按劳分配的必要性、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P170~171

①必要性:

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前者是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后者是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②主体地位: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保证人民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

30.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P172~174

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异,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必然的客观性。

主要是:

其一,因为劳动者和个人的资质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②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如果不谈“先富”,只谈“共富”,不仅不可能实现“共富’逐步创造物质基础,相反的,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

当然,如果不谈“共富”,只谈“先富”。

就可能导致两级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

③在处理“先富”和“共富”关系上,在不同的时期也应该有不同的重点。

邓小平指出:

“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

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

反过来,发展到一定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过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候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④邓小平提出“两个大局“的思想,就是处理“先富”和“共富”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

⑤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31.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

P177

①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32.“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解决“三农”问题的艰巨性。

P185~186

①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

但必须看到,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不高,制约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

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②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33.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及如何建设?

p189~190

①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②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率,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十一章

3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重大意义。

P241~245

①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域。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使社会国家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会和谐是对应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

第十二章

3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P264~266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的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具体来说,具有十个方面的内容。

(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

(2)两制并存

(3)高度自治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7)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宣言

(8)促进两岸三通的各项交流

(9)坚决反对外国强权干预台湾问题

(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维护民主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构想。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统一的问题。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即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坚持,也体现了照顾历史世界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