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14.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66912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1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1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1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1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1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1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1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1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1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1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1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1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1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1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1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1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1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1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1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1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14.docx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1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14.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14.docx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14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14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

25,分数:

25.00)

1.视听觉的反射中枢位于()。

∙A.后脑

∙B.中脑

∙C.前脑

∙D.延脑

 A.

 B. √

 C.

 D.

解析:

中脑是视觉和听觉的反射中枢。

2.影响少年儿童品德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环境

∙B.遗传

∙C.学校教育

∙D.家庭教育

 A.

 B.

 C. √

 D.

解析:

学校教育因素在诸多影响少年儿童品德形成的因素中占主导地位,要注意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要主动同家庭和有关社会机构取得联系,互相协调,及时交流学生的表现情况,共同研究德育问题。

3.将猫、狗、鼠概括为“动物”,根据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方式,这样的学习属于以下哪一类?

()

∙A.信号学习

∙B.连锁学习

∙C.概念学习

∙D.解决问题学习

 A.

 B.

 C. √

 D.

解析: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和教学设计专家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提出了学习层次分类。

他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为八类: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选项中,A项信号学习是指学习对某种信号刺激做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应,这类学习属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B项连锁学习是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联结,各种动作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此类学习。

C项概念学习是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作出反应。

D项解决问题学习是指学会在不同的条件下,运用规则或原理解决问题,以达到最终的目的。

题目中,学习“动物”这一概念属于概念学习,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4.“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

()

∙A.陶冶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品德评价法

 A. √

 B.

 C.

 D.

解析:

陶冶教育法是指利用环境和教育者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心灵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进而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方法。

“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即体现了陶冶教育的方法。

5.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A.讲解

∙B.观察

∙C.示范

∙D.练习

 A.

 B.

 C.

 D. √

解析:

练习是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是形成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的关键环节,是学生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6.“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出自()。

∙A.《论语》

∙B.《荀子》

∙C.《孟子》

∙D.《学记》

 A.

 B.

 C. √

 D.

解析: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出自《孟子》,强调学习是积极的思维过程。

7.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教学原则与下列哪条教学原则相一致?

()

∙A.学不躐等

∙B.长善救失

∙C.温故而知新

∙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A.

 B.

 C.

 D. √

解析:

“产婆术”即“苏格拉底方法”。

“苏格拉底方法”包括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等步骤。

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方法”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

这一教育理论,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

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中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育的是教育家孔子,其相关名言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8.小学生在听教师讲课的时候,随着教师的讲述而在头脑中浮现出故事中的情景,这属于()。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幻想

 A. √

 B.

 C.

 D.

解析:

无意想象又叫不随意想象,是无目的、不自觉产生的想象。

9.“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A. √

 B.

 C.

 D.

解析: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礼记·学记》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建设国家,管理公众事务,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事情。

可见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10.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他认为人具有五种基本需要。

在这些需要中,最基本的是()。

∙A.安全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

∙C.生理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A.

 B.

 C. √

 D.

解析: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生理需要是处于最低层次的,是最基本的需要。

11.学习者通过观察其他人实施这种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指向,这是一种()。

∙A.替代强化

∙B.直接强化

∙C.自我强化

∙D.负强化

 A. √

 B.

 C.

 D.

解析:

替代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其他人实施这种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指向。

12.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时,记忆的效果最好。

∙A.100%

∙B.150%

∙C.120%

∙D.200%

 A.

 B. √

 C.

 D.

解析:

所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在日常教学中,对本门学科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学习,仅仅达到刚刚能回忆的程度是不够的,必须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达到牢固熟记的程度。

心理学中很多实验证实了这一点。

学习程度在150%左右时,保持效果较好,虽然学习程度更高时保持效果会随之有所提高,但其增加幅度不大。

13.用于考察被试个体差异,衡量被试相对水平,并且以选拔为目的的测验是()。

∙A.常模参照测验

∙B.标准参照测验

∙C.目标参照测验

∙D.团体参照测验

 A. √

 B.

 C.

 D.

解析:

被试在常模参照测验中的成绩必须放到所在团体中,以被试在该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评估其能力水平,这一团体即为常模团体。

14.教师职业开始出现始于()。

∙A.原始社会末期

∙B.奴隶社会初期

∙C.封建社会初期

∙D.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A.

 B. √

 C.

 D.

解析:

教师职业开始向专门化方向发展始于专职从事教育人员的出现和学校的出现,这始于奴隶社会时期。

15.培养勤奋感的最佳时期是()。

∙A.2~3岁

∙B.4~5岁

∙C.6~11岁

∙D.12~18岁

 A.

 B.

 C. √

 D.

解析: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培养勤奋感的最佳时期是6—11岁。

16.俗语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说的是一种()。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热情

 A.

 B. √

 C.

 D.

解析: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时被喜事所引起的愉快心情按其强度来说并不强烈,但这种情绪状态并不在事过之后立即消失,往往会持续一段时间。

17.将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这是()。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A.

 B. √

 C.

 D.

解析:

(1)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3)从课程功能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4)从教育阶段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5)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课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18.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知识、情感、意志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A. √

 B.

 C.

 D.

解析: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9.()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A.教育方针

∙B.教育目的

∙C.教学目标

∙D.培养目标

 A.

 B.

 C.

 D. √

解析:

20.一位同学智力年龄为12,实际年龄为10,这位同学属于()。

∙A.智力正常儿童

∙B.智力超常儿童

∙C.弱智儿童

∙D.品德良好儿童

 A. √

 B.

 C.

 D.

解析:

计算可知,该同学的智商为120。

智商在80一120的儿童,属于智力正常的儿童。

21.下述不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B.性相近,习相远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因材施教

 A. √

 B.

 C.

 D.

解析:

“复归人的自然本性”是道家思想。

22.有人急躁易怒,有人活泼好动,有人安静沉稳,有人胆小扭捏,这是个体心理特征中什么的表现?

()

∙A.性格

∙B.情绪

∙C.人格

∙D.气质

 A.

 B.

 C.

 D. √

解析:

气质是先天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23.在学生中流传的俏皮话“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这其中体现的心理学效应是()。

∙A.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B.皮格马利翁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晕轮效应

 A. √

 B.

 C.

 D.

解析:

选项A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是关于任务难度和动机水平的理论;B项皮格马利翁效应是关于教师期待影响学生成绩的理论;C项罗森塔尔效应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另一种表达方式;D项晕轮效应是社会心理学中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中的一种现象。

本题中,“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三种不同难度的情境,对应三种不同的动机激发水平,这其中所体现的是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24.吃糖之后再吃药,就觉得药特别苦,而吃完药再吃糖,就会觉得糖特别甜。

这是哪一种感觉规律?

()

∙A.感觉适应

∙B.同时对比

∙C.继时对比

∙D.感觉转换

 A.

 B.

 C. √

 D.

解析:

继时对比是指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的变化,糖和药就是前后两种刺激物。

25.一名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

可冬天一到,他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了。

对该生的教育应该培养()。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A.

 B.

 C. √

 D.

解析:

当一个人对某一道德体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认识到了它的高尚性,产生了热爱情感并决心用它支配自己的行为时,便产生了道德意志。

因此,对该生的教育应该培养其道德意志。

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

5,分数:

10.00)

26.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

 A.效果律 √

 B.运动律

 C.准备律 √

 D.练习律 √

解析:

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准备律、效果律、练习律。

27.为在考试中取得好的名次,学生会努力学习,这里的好名次属于()。

 A.正强化物 √

 B.负强化物

 C.一级强化物

 D.二级强化物 √

解析:

当某种刺激增加时,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该刺激即为正强化物;二级强化物是与一级强化物配对后起强化作用的刺激,由社会文化决定的特权、社会地位、财富、名声等构成决定人类行为的二级强化物。

28.班级授课制的传统模式为()。

 A.教师中心 √

 B.学生中心

 C.课堂中心 √

 D.书本中心 √

解析:

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依据课本,通过课堂讲授,容易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29.下列属于《学记》中提出的教学原则有()。

 A.教学相长 √

 B.及时而教 √

 C.道法自然

 D.道而弗牵 √

解析:

《学记》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突出,比如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

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思想。

30.班级目标的设计依据有()。

 A.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

 B.学校的培养目标 √

 C.学生的个性特征

 D.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 √

解析:

班级目标是一定时期内班级所期望达到的境界,它的设计要依据国家、学校、班级群体三方面实际水平。

三、辨析题(总题数:

3,分数:

15.00)

3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正确。

这句话体现在教育上就是因材施教原则。

即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解析:

32.素质教育就是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错误。

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

毫无疑问,素质教育是注重“全面发展”的教育。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素质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的“全面发展”,并非诸方面素质的均衡发展,而是在各方面达到或超过基本标准后,再求得某些方面的专门性、特长性发展。

在教育活动中,需要把群体培养目标与个体培养目标统一起来,重视个性差异,重视个体发展。

“全面发展”是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提出来的,这就从客观上决定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必然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解析:

3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正确。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活动和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

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时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品德的形成是学生能动地接受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学校德育应在多方面影响中发挥主导作用。

解析:

四、简答题(总题数:

5,分数:

25.00)

34.赞科夫提出了哪些教学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赞科夫提出的教学原则:

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的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的原则。

解析:

35.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是: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解析:

36.简述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情绪、兴趣和态度对时间知觉有直接的影响。

对正经历的事件或活动,内容生动有趣,心情愉快,则感到时间过得快;内容枯燥乏味,单调贫乏,心情忧愁焦虑,则感到时间过得慢。

对将要发生的事件或活动,如果是盼望的或喜爱的,总感到时间过得慢;如果是拒绝的、厌恶的,则总感到时间过得快。

解析:

37.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连续性与阶段性。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表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心理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存在个体差异,但发展是不可逆的。

(3)不平衡性。

不同个体心理的发展速度不同,起步发展和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不同以及最终达到的高度不同,具有不平衡性。

(4)差异性。

不同个体的同一种心理机能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高度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都因人而异,具有个体差异性。

解析:

38.简述课堂管理的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维持功能。

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减少外界干扰,保持较长时间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注意力持续地集中在学习上。

(2)促进功能。

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主要是指教师积极地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满足课堂内个人和集体的合理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充分发挥学习的潜能。

(3)发展功能。

课堂管理的发展功能是指课堂管理本身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行为准则,促进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帮助学生获得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其逐步走向成熟。

解析:

五、论述题(总题数:

2,分数:

10.00)

39.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表现为:

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特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以及系统化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

学校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

这些构成了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1)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具有规范性

从总体来看,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不外乎体质、道德、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几个方面,并提出一系列规范。

这些规范的具体内容对学校教育来说,又随着社会性质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而变化,并有意识地以教育目标和目的的形式去规范学校的其他工作,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学生达到规范的目标。

所以,受过学校教育的人与未受过学校教育的人相比,在接受人类积累起来的各种文化上,不仅具有数量、质量和程度的差异,而且具有态度与能力上的差异。

可见,学校教育对人的社会化具有规范与自觉化的特殊功能。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实践中,个体的身心同样会发展,学校的作用在于尽可能地加快这一发展的速度和缩短实现发展目标的时间。

这是因为学校教育是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训练的社会活动。

此外,学校教育使个体处于一定的学习群体中,个体之间发展水平有差异,这也有助于个体的发展。

如果学校教育能正确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加速将更明显、更富有成效。

最近发展区是维果斯基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小学教育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因而对成人之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

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要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意义。

学校教育能帮助个体形成对自身发展的自主能力,使个体的发展由自发提高到自觉阶段。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在开发特殊才能方面,小学教育内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间表现出才能的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发现,而专业学校对这些才能的发展、成熟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个性发展方面,教师的心理学、教育学素养是关键因素,它决定教师是否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及其价值,是否尊重和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是否积极地在教育活动中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客观条件和提供活动的舞台。

小学生在个性形成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指点和帮助,而后才会走上自觉发展自己个性的道路。

此外,学校中富有生气的学生集体也为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环境。

解析:

40.结合教育实际论述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应注意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是小学德育不可或缺的教育方法。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必须给予肯定,使之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巩固;学生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也必须给予否定的评价,学生才能明辨是非,找到努力的方向。

教师应该合理使用,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

因此,在使用这一方法时,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要做到公正合理,切合实际。

教师要深入了解具体情况,当学生确实表现好时,就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或奖励;当学生确实有错误时,才给予适当的批评或惩罚。

同时,还要注意表扬、奖励学生时,要进一步提出更高的要求与建议,或指出他们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利于在今后加以改进;批评或惩罚学生时,不要全盘否定,还要耐心鼓励,指出其努力的方向。

(2)要得到学生集体的支持。

只有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学生集体对个人的评价相符合,并得到学生集体舆论支持时,才会产生既教育个人,又教育集体的教育力量。

特别是一些比较重要的奖励和严重的惩罚,最好先在学生集体中进行充分酝酿讨论,有了群众基础再进行。

(3)要恰如其分并有教育意义。

过多地运用奖励就不能使学生或集体感到光荣,容易使学生对奖励产生满不在乎和无所谓的心理状态。

运用惩罚更要慎重。

学校中的惩罚是通过对学生施以处分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必须承担犯错误的责任和后果,从而对自己、对其他学生都有所警戒。

由于惩罚是一种消极的方法,它的副作用大,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因而,除非犯错误的性质和情节十分严重,不进行处分不足以警戒外,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使用。

教育法规和职业道德都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

教师也不能以劳动或罚款作为惩罚手段。

解析:

六、材料分析题(总题数:

1,分数:

15.00)

41.新课改来了,几家欢喜几家忧。

对于一些中老年教师,对新课改一时难以适应,他们在教学岗位上用自己的一套方式教了几十年,突然说要课改,几十年的习惯一下子扭转不过来。

针对以上材料,请给这些教师完成角色转变提出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