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67084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6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襄阳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湖北省襄阳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湖北省襄阳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湖北省襄阳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湖北省襄阳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湖北省襄阳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湖北省襄阳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湖北省襄阳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湖北省襄阳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湖北省襄阳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湖北省襄阳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湖北省襄阳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湖北省襄阳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湖北省襄阳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襄阳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

《湖北省襄阳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襄阳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襄阳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

湖北省襄阳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湖北省襄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时间:

90分钟分值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到宋代,庶民、商人纷纷购买田产,因而出现为数不少的庶民地主。

乡村上的富户“乃从来兼并之家”,称之为富民,这些富民并无官位爵衔,而也只是平民百姓身份的庶民地主。

这些富民“招客为佃户”,着佃的客户,即为给地主种田的佃农。

富民和佃户构成了此时期的佃耕制。

以下关于佃耕农制的解读错误的是

A.佃耕制阻碍资本主义雇用关系的产生

B.商品经济发展是佃耕制产生的重要条件

C.佃耕制侧面反映出门阀士族的衰落

D.土地私有制是富民阶层形成的根本原因

2.罗兹墨菲在《东亚史》中说,那种认为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体系“没有变动”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

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宋朝时所发生的这些变动,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它们不但显示出典型的“现代”特征,而且预示着七八百年后改变欧洲面貌的种种变迁。

以下符合“现代”特征的是

A.设通判监督知州

B.坊市界限的打破

C.工场手工业萌芽

D.白银被交子取代

3.宋代,在战国时期出现的租佃士地经营的方式日益普遍化;到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步发展,土地租金被抬高,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

这一变化()

A.反映了人地矛盾日益加剧

B.是高产农作物推广的结果

C.不利于农业经济稳定发展

D.是新生产关系产生的表现

4.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国库充实,宋真宗想了解

经济发展的具体数字,在经过多次询问后,宰相李沆才将各地的水旱灾情

和盗贼情况报告给了真宗。

材料反映了()

A.宋代政治危机日益加深

B.宋代行政机构效率低下

C.相权对皇权有制约作用

D.经济发展推动政治民主

5.二十四节气是古代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

这一成就

A.推动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B.促进了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形成

C.反映了较浓厚的迷信色彩

D.体现了我国古代科学实用性的特点

6.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人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尤获。

”他旨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

A.因时制宜,休耕轮作

B.精耕细作,提高地力

C.顺应自然,遵循规律

D.改进技术,增加产量

7.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

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

缓急盗贼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

宋政府()

A.采取抑制

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力图搜刮百姓钱财充实国库

8.下图是根据付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而成的中国古代发展趋势图,根据此图分析得知

A.耕作工具的根本变革推动经济发展

B.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整体经济的繁荣

C.政治形势的稳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D.土地兼并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9.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驱使庄户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使唤他们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

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A.商品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B.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C.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D.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10.明清两代,先进地区耕作方法向落后地区传播,稻麦间作和双季稻的种植,以及玉米、番薯等高产品种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显著发展,引起一定的地域性分工。

当时农业发展带来的主

要影响是

A.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B.传统经济结构改变

C.农业生产力的革新

D.新的生产关系萌芽

11.东汉时期,南方有些地方百姓还不知道牛耕;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牛耕在南方已经普及,政府由此也很重视牛耕,一再下令禁止杀牛。

这反映了()

A.古代政府重视农业的传统

B.政府政策影响民间风俗变化

C.魏晋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政府政策

12.明朝后期马铃薯传入我国后,迅速跻身宫廷美食的行列,只有达官贵贵方能享用。

到清朝中叶以后,马铃薯成为常见主食,走入寻常百姓家。

对这一变化原因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B.人口增长粮食短缺

C.中外贸易不断扩大

D.崇尚西方生活方式

13.南宋时期,商品价格由行户,行头、官府三方制定,将商品质量分为精、次,粗三等,然后按照质量等级确定商品价格,最后将制定好的价格登录在案写成状文,报送官府专门管理价格的部门备案。

这表明当时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

C.官府操纵商品价格

D.政府重视市场的监管

14.强调重视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古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实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对“重农”政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其根本原因是适应了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

B.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C.其作用是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巩固封建统治

D.重农的结果是促进了中国古代历朝经济的发展

15.2014年6月,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研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

古丝绸之璐是东西方文明融合发展的友好象征。

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可能见到的现象是

A.珐琅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

B.晋商、徽商往来于丝绸之路

C.轻盈精湛的丝织品是常见的商品

D.都使用水力风车灌溉农田

16.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

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

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

这说明该窑

A.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B.注重市场营销策略

C.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D.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17.陈恕(宋代)为三司使,“将立茶法,召茶商数十人,俾条陈利害”。

熙宁年间,“其议财也.则商贾市井屠贩之人.皆召而登政事堂”。

这些做法反映当时

A.社会等级秩序弱化

B.政府决策关注民意

C.主要税源发生变化

D.抑商政策趋于废弛

18.战国时,赵国铸造了大量的样式多样的青铜货币,其中布币是最主要的货币形式;还有为适应与燕齐交界地区的商业交往而铸的刀币,以及受秦国影响铸造时间较晚的圜钱。

这反映了当时赵国

A.手工业技术很发达

B.具有工商立国思想

C.一度取得霸主地位

D.积极开展商贸活动

19.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

“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

……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

”这表明当时民间手工业

A.开始超越了官营手工业

B.手工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

C.在官府压制下艰难发展

D.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20.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选择了海洋”,中国却“选择了陆地”。

“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速

发展陆路交通

21.西汉末年,王莽篡权,进行土地改革,宣布恢复“井田制”,废除土地私有制,私人不得买卖土地。

家有男丁八口,可受田九百亩,男丁不足八口,若超过九百亩者,须将多出部分分

给宗族邻里。

三年后,改革在一片反对声中

失败。

其主要原因在于改革

A.受制于政权的非正统

B.损害了地主的切身

利益

C.加剧了土地兼并现象

D.激化地主与农民的矛盾

22.某学者指出:

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

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可能与下列何者有关

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的家庭地位因而

提高

B.商品经济的发展,颠覆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C.棉纺织业兴起,以女性为主的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收入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23.农事俗语谚语是中国几千年来农业的经验总结。

“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伏水淋淋农民喜,小暑防洪莫忘记”,“小满插秧苗茁壮,早把庄稼病虫防”,“棉花不打尖,长来顶破天”,“谷子要好,犁深粪饱”等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A.自给自足

B.精耕细作

C.因地制宜

D.注重农时

24.史载:

康熙年间,苏州府的吴江县棉花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粮食的种植面积;松江府所属的太仓州、海门厅、通州等地区,农民种粮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植棉花的已达十之七八;直隶保定一带农村的农民见植棉获利大,往往将种麦子的土地改种棉花。

这一现象体现了

A.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弛

B.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

C.个体小农经济的衰败

D.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25.《明史·舆服志

》记载:

“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通‘只’)衣绢、布。

正德元年,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

”这一政策旨在

A.保障小农经济的发展

B.维护社会等级制度

C.完善市场管理制度

D.严格限制商人服饰

26.汉武帝时设置盐铁官专职管理盐、铁生产销售征税事宜。

宋行引法,商人向政府购引(即取得贩运销售盐专利的凭证)后,即可凭引支盐运往指定区域,独占区内食盐销售。

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

对这一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A.封建政府与民争利的出发点没有改变

B.不放弃专营是为了抑制富商大贾势力

C.政策虽有变化但是指导思想仍为法家的集权思想

D.从长远来看会增加成本,不利于商品的自由流通

27.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28.唐朝史书记载:

“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到了宋代,一些相当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在乡村中,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

材料主要表明

A.“市”的发展是政府精心管理的结果

B.宋朝广大乡村开始出现很多草市

C.草市的发展经历了从违法到合法的过程

D.草市的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的需要

29.下列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历代税赋构成

A.工商税是主要财源B.农业完全停止发展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30.据北宋欧阳修等史学家编撰的《新唐书•百官志》记载:

“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

”而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夜看扬州市》写道: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对这两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文学体裁,应以前者为准

B.前者是后世人编撰的,后者写于唐代,应以后者为准

C.两者所载内容均需经过进一步考证才能确定史料价值

D.两者记载的史实相违背,必有其一是伪史。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简答题

31.(本题12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是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伏尔秦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治理最好的国家”。

“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传播应加以采用”到欧洲.我国宋元时期的科学文化传播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二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将中国作为参照,探讨欧洲的诸多问题。

……在官僚

制度方面,他们对中国科举制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认为这种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将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

故科举制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

材料三

注:

晚清时期出现了一批科技精英,会通中西的徐光启是杰出的代表之一,在其著作《农政全书》中对古今中外农业生产的利弊得失作出全面评价和总结。

他与传道士利玛窦共同翻译《几何原本》,创立了点、线、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等许多名词。

材科四早在19世纪未,随这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两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贵重者时皆谓之洋。

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

……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一一张岂之上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宋元明清时期传播到欧洲的文化成果及其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晌。

欧洲国家的“中国热”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怎样的时代要求?

(2)报据材料三,分析晚明时期“西学东渐”的影响

(3)根据材料四,概括当时中国生活习俗演变的特点。

(4)从”东学西渐”到”西学东渐”的历史变迁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32.(本题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早在道光年间,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

“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重楼曰洋楼,采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材料二传统社会的价值观是“贵义贱利”,居于“四民之末”的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

但是,晚清社会的发展却从根本上逆转了传统的价值观,“重商”不仅发展为影响深远持久的社会思潮,而且也改变了清王朝的国策,由“重农抑商”变为“以工商立国”。

表现在社会风尚方面,……商人不仅捐纳功名跻身于绅士之列,而且有名望的绅士们也相率从商,在绅与商的交互渗透中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绅商”阶层。

在社会交往中,也出现“交往重衣冠而不问出身”的时俗。

……同时,社交应酬也带有明显的商业利益,而不再以联络友情为主。

材料三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从属于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社会习俗的变革,……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平等而斗争。

同时在一般礼仪中严格的“等级”、“身份”的界限也开始趋于模糊。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回答: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晚清习俗中所表现出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33.(本题14分)根据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汉书》记载:

祁连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温夏

凉,宜畜牧。

”匈奴歌谣称:

“亡我祁连山,

使我六畜不蕃息(繁

殖)”。

材料二三国魏初年,仓慈任敦煌太守,“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地,慈皆

随口割赋(按人口分割土地给贫民耕种)”。

材料三对来到敦煌的西域各族人,仓慈“皆营(慰劳)之”;对想赴洛阳者,“为封(通

行证)”;对在敦煌进行贸易者,由官方主持估价、交易,并“使吏民护送道路”,禁止

当时豪族强买强卖。

——材料二、三据《三国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亡我祁连山”是由什么具体历史事件导致的?

(4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汉时期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

(6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仓慈的做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4分)

 

答案

选择:

1_5ABACD6_10

CCCDA11_15ABDDC

16_20BBDBC21_25BCBBD26_30CBCDC

解答题:

31.

(1)成果及影响:

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条件;印刷术有利于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火药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科举制度,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锐利武器。

时代要求:

反映了提倡理性,尊重人权;反对专制和特权,追求民主平等。

(2)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机;开阔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眼界;对科技文化进行了总结。

(3)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社会风尚崇洋。

(4)不同文明之间只有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才能推动各自的发展;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是影响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因素;文明之间的交流是历史发展永恒的主题之一。

(3分。

任答其中3点即可

32.社会现象:

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传统的轻视商业的社会价值观发生变化。

商业的发展影响到商人的社会地位及社会交往;民主平等的社会观念引起社会习俗的变化。

原因:

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化开始,西方民主、平等的政治观念和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渐提高。

清政府开始实施重商主义的政策。

33.

(1)汉(武帝)派霍去病击匈奴,匈奴退出河西走廊。

(2)由畜牧业转农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2)促进通商,保证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西域各族与当地的友好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