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家谈散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69042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文家谈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散文家谈散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散文家谈散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散文家谈散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散文家谈散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散文家谈散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散文家谈散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散文家谈散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散文家谈散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散文家谈散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散文家谈散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散文家谈散文.docx

《散文家谈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家谈散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散文家谈散文.docx

散文家谈散文

散文家谈散文(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1、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在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2、学习《白鹭》抓住描写对象神似的特点来表现对对象特征的写法,学会粗线条的勾勒和写意的手法表现歌颂对象的特点。

3、学会鉴赏散文中所表现的情和理,品味其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学习重点学习《白鹭》抓住描写对象神似的特点来表现对对象特征的写法,学会粗线条的勾勒和写意的手法表现歌颂对象的特点。

学习难点学习《白鹭》抓住描写对象神似的特点来表现对对象特征的写法,学会粗线条的勾勒和写意的手法表现歌颂对象的特点。

教具学具小黑板

预习

作业一、初读文章。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隽永()②liáo廓()③绮丽()④睿()智⑤冷jùn()⑥恬淡()⑦铿锵()()⑧喙()

2、收集郭沫若的相关资料。

3、了解一种水鸟:

白鹭

二、再读课文。

1、《白鹭》通过对的赞美,讴歌了

2、作者赞美白鹭之美的思路是怎样的?

3、《白鹭》6、7、8三节在作者的笔下恰如几幅优美的画,你能概括这几幅画面吗?

三、画出你认为最值得推荐给同学的句子,并能说说理由。

教学设计:

教学

环节教学活动过程思考与调整

活动内容师生行为

预习

交流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被称为小杜的杜牧还有一首专写白鹭的诗: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出示课题)

白鹭是很美的,美得像一首诗。

我国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白鹭》来赞美它。

现在我们先阅读这篇文章,品味、感悟、欣赏,想一想他的文章中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二、预习检测

(一)初读课文

1、生字词

①隽永(juàn)②liáo廓(寥)

③绮丽(qǐ)④睿(ruì)智

⑤冷jùn(竣)⑥恬淡(tián)⑦铿锵(kēngqiāng)⑧喙(huì)

2.简介作者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

原名郭

开贞,号尚武,曾用笔名麦克昂、易坎人、石沦等。

他的代表作有:

1918年春第一篇小说《牧羊哀话》,1918年初夏最早的新诗《死的诱惑》,1921年第一本诗集《女神》,1924年到1927年间创作历史剧《王昭君》《聂荌》《卓文君》,抗日期间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

解放后又先后出版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东风集》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

他极具天赋,在文学的各种体裁、翻译、史学、文字等方面均有所建树,是少有的全能型文人,又是多产作家。

3、关于白鹭:

白鹭又称鹭鸶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水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古人对它的赞美早让其中国人心中诗情画意的一部分。

白鹭天生丽质,身体修长,它们有很细长的腿及脖子,嘴也很长,脚趾也是如此,他们全身批着洁白如雪的羽毛,犹如一位高贵的白雪公主。

(二)再读课文

1、《白鹭》通过对白鹭的赞美,讴歌了那些“因为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

2、作者先用“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总起全文,后具体从静态美和动态美分写白鹭具体之美,最后,以“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作结。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3、白鹭钓鱼图;白鹭瞭望图;白鹭晚飞图

(三)课上交流

朗读你向同学推荐的你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

(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规范格式:

我喜欢(推荐)****这句,因为这个句子用****(修辞,表现手法等)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展示探究

(一)学习《白鹭》

1、白鹭的美美在什么地方?

板书:

静之美色素的配合雪白的蓑毛

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优美的身段流线形结构增……减……素……黛……(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

白鹭之美

动之美清水田捕鱼独立小树顶低飞乡村夜空

(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

2、请你也来评价散文《白鹭》

引导学生交流阅读体会,可从整体也可从局部来点评作品。

小组交流后,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每位同学也记下自己的阅读体会。

教师小结:

《白鹭》是郭沫若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它体现了作者柔婉清丽、秀美含蓄的风格。

作者对歌咏对象不作正面、具体的描写,只用粗笔勾勒其神韵,又巧用衬托比较的办法凸现对象的特点。

作品诗意的语言不仅朗朗上口,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二)学习课文,了解《关于散文〖白鹭〗》的特点

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内容,明确本篇短论的写作特点。

讨论交流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

(1)你认为文章从散文的多样性落笔有什么用意?

(2)在评论郭沫若的作品时为什么要列举其他作家的艺术风格,有什么作用?

(3)怎样看待评论时对原文的引用?

——

(1)这不仅是作为评价《白鹭》的指导思想,而且也是对散文的一种整体评价。

正因为散文的文体形式最自由自在,才会在不同的作家身上表现出迥异的风格。

(2)作者信手拈来一些作家为证,一方面有力支撑作者的观点,同时为概括郭老的风格作一铺垫;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读者在比较中对郭老的风格有更准确的把握和理解。

(3)最后一段以引用莱辛的话和《白鹭》的原文,作为评价的文字,看起来是一种偷懒的方法,实际上是非常成功的一种弄“拙”成“巧”的写作技巧,看似轻而易举,实则匠心独运。

2理解课文中引用的句子的含义与作用

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抢答以下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速度最快、质量最好。

(1)找到文章中引用的名言名句。

(2)看懂引用句子的含义。

——姚鼐的话的含义:

以一连串的比喻说明文章一种很高的境界,尤其说明了一种“柔婉”风格的散文的魅力。

引用的目的是告诉读者要感受这篇散文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必须用心品味。

板书:

风格柔婉清丽秀美含蓄

关于〈〈白鹭〉〉文字非常精彩极其简练

内容独特感受独到认识

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

总结反思

这是一篇随笔式的评论,看似信笔写来,实则不枝不蔓,紧紧国境线评论对象。

议定随意、灵动、挥洒自如,从散文的“随意性和多样性”这样的大处落笔,点出了作者感受到白鹭“被人忘却的美”,教会我们一种评价方法――新闻记者的方法与视角。

 

(学生默读1分钟后回答问题。

注意:

评价时候教师可以从语言结构、感情等方面)〖提示〗阅读的感受是很个性化的。

每个人都会从不同角度对文章作出评价。

如从结构上分析,讨论开头句与结尾句的作用,或这样开头与结尾的好处;或从描写对象的手法上分析,作者采用粗线条勾划、大写意手法表现歌咏对象的特点,这种很虚空的、抽象的、概括的写法显示了文章的个性、等等,鼓励学生有创新的见解,新颖的发现和个性的表达。

由于各人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标准的不同,因此,不必强求一致。

检测反馈

1、对《白鹭》一文的内容和形式的理解有下列四种表述,不正确的一种是()。

A.作者通过对白鹭形、神细致生动的描写和情感的倾注,赞美了白鹭这一乡居常见的物象被人忘却了的平凡朴素的美。

B.作者借对白鹭平凡朴素美的讴歌,委婉地表达了对平凡、质朴的劳苦大众赞美的真情。

C.作者开篇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是因为作者本身是诗人,所以对富有诗意的白鹭情有独钟。

D.文章运用了对照、排比句、排比段等多种艺术手段,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白鹭,表达了作者对白鹭这一平凡物象的独特发现与感受,从平凡中提炼出不平凡的意义。

2、如何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3、《当堂反馈》“课堂练习”生独立完成

(师评讲纠正统计正确率)

课堂评价小结

1.对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及达标情况作回顾小结;

2.对本堂课各小组活动的质量和两头典型事例作激励性评价,也可在班刊上公示,以形成你追我赶的学风。

课后作业

九年级上册《补充习题》P60-61页/《散文家谈散文》/“随文练习”第1~4题;本课《当堂反馈》/练习拓展

教后反思

小说家谈小说(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1、阅读文章感悟作者的评论观点。

2、阅读《百合花》,简述故事的情节。

3、结合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体会,选取一个角度赏析作品,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学习重点1、作者对小说的评析。

2、了解小说的鉴赏常识。

学习难点1、把握小说的基本特点。

2、理解茅盾先生对小说的评论观点。

3、学习小说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具学具小黑板

预习作业

一、初读文章。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颤()动②点缀()③忸怩()()④踌躇()()

⑤执拗()⑥bào()歉⑦宽shù)

⑧尴尬()()⑨qián()诚⑩安xiáng()

(11)讷讷()(12)羞sè()

2、收集茅盾和茹志娟的相关资料。

二、再读课文。

1、概括《百合花》的故事情节。

2、在文中用横线找出《百合花》中的细节描写,并写出作用。

3、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出作用。

4、为《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划分层次。

教学设计:

预习交流

一、由“如何阅读小说”导入新课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阅读小说,与阅读一般的记叙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分析人物,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1、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2、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3、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

熟悉情节可采用朗读、编写提纲、复述内容等方式;分析情节,要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因为小说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中心思想)服务的。

分析时既要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不能对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平均用力,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

分析环境描写,不应当孤立地进行,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当然,有时为了弄清小说的写作特点,也可以单独抽出环境描写来分析,但那要在分析了思想内容以后再进行。

以上各点,并不是在阅读每篇小说时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各篇小说的特点和读者自己的具体情况(如阅读目的、时间、水平等),可以有所侧重。

二、预习检测

(一)初读课文

1、生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颤(chàn)动②点缀(zhuì)

③忸怩(niú)(ni)④踌躇(chóu)(chú)⑤执拗(zhíniù)⑥bào(bao)歉⑦宽shù(恕)⑧尴尬(gān)(gà)⑨qián(虔)诚⑩安xiáng(详)

(11)讷讷(nènè)(12)羞sè(涩)

2.简介作者茅盾和茹志娟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毕业,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曾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1920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参与中共筹建。

1920年开始文学活动,曾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

主编《小说月报》对我国新文化运动产生深远影响。

,倡导现实主义,翻译介绍外国文艺.对我国新文学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27年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幻灭》,它与相继问世的《动摇》(1928)、《追求》(1928)合为总名《蚀》的三部曲,引起强烈的反响。

中篇小说《虹》发表于1930,1933年的长篇小说《子夜》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

茹志鹃,曾用笔名阿如、初旭。

祖籍浙江杭州,当代著名女作家。

1925年9月生于上海。

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

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

1960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是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

1977年当选上海七届人民代表。

现为《上海文学》编委。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

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细节丰富传神。

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她的许多作品如《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等都受到过茅盾、冰心、魏金枝、侯金镜等老一辈作家的好评,一些作品被译成日、法、俄、英、越等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她的主要作品集有:

《百合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静静的产院》(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高高的白杨树》(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剪辑错了的故事》、(《人民文学》1979年2月)等等。

(二)再读课文

1、概括《百合花》的故事情节。

一位腼腆而天真的小通讯员为掩护担架队员牺牲了,而一位羞涩纯洁的农村新媳妇,一针针地缝着死者衣肩上的破洞,含泪将自己新婚用的百合花被盖在死者身上。

2、大量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例如:

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通讯员给“我”两个馒头,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新媳妇的枣底百合花新被,特别是通讯员被门钩撕破衣服这一细节描写,前后用了四次,第一次是抱被子时因慌张而挂破上衣;第二次是通讯员要给“我”开饭是我看到的;第三次“我”看见他安详的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漏着那个大洞,一块布还挂在那里”;最后一次新媳妇缝那个破洞。

通过这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通讯员不顾个人安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高贵品质。

另一方面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痛惜。

再如馒头这一细节,出现两次;第一次通讯员要去时给“我”留下的两个馒头,说是给我开饭,这是他对同志的关心、体贴;而第二次是当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摸到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抚物思人,几小时前,通讯员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如今,物存人亡,怎不让人痛心疾首。

例如:

小说结尾对那条百合花被子的描写,它不仅起了刻画人物的作用,说明新媳妇对解放军的真挚情感,而且巧妙地点了小说的主题:

我们的战士是高尚的,他得到人民的热爱是当之无愧的。

战士的高尚情操,人民对战士的赤诚感情,犹如百合花那样纯洁、美好。

又如通讯员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这一细节,不仅直接表现通讯员的天真质朴和即将参加战斗的乐观情绪,而且说明他对大自然、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

3、把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说说这些景物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也起着刻画主题的作用。

比如“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新鲜温润的香味”。

这一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

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前,我所在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我”一个革命战士,不仅临危不惧,而且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

还有天黑了,天边涌现一轮满月……那一轮皎洁的月亮,我也憎恶起来了。

这一景物描写对发展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心情,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整个战场被皎洁的月光朗照着,所以战斗才会那样激烈,那样残酷,付出的代价才会那样大,通讯员就是在白夜的攻击中壮烈牺牲的。

4、为《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划分层次。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段

(1):

作者认为《百合花》在同题材作品中风格独特。

第二段(2—5)写小说中展开故事情节与塑造人物形象结合得很好,及用前后呼应的手法布置作品细节的好处。

第三段(6)给予《百合花》以高度的评价。

展示探究

一、细读课文,读后请说说你喜欢小说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明确:

1、小通讯员的形象

首先,人物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越来越鲜明。

开始,从“我”去前沿包扎所而引出通讯员.,当初,“我”对通讯员并没什么好感,甚至因通讯员一下“把我撂下几丈远”而对他“生起气来”,进而,对通讯员“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感到好奇,并且对他“发生了兴趣”;当我与通讯员通过艰难而有趣的对话,便对他“越加亲热起来”;当通讯员和“我”一起把被子借来之后,“我”已“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战斗打响,不断有伤员被送到包扎所的时候,“我”挂念着通讯员的安危,待通讯员身负重伤被送到包扎所时,“我强忍着泪水”,“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

随着这些情节的步步发展,“我”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通讯员的性格也在不断的展示,从他总和“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看出他细心地关怀同志;从他的腼腆羞涩,看出他的朴实、纯洁;从他借被子而又想送回去的举动,看出他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从他掩护群众和伤员,看出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

正像茅盾在评这篇小说时谈到,这篇小说“人物的形象是由谈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的清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

2、新媳妇的形象

另一个人物是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

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

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

小说主要写了她在两件事情上态度的前后变化。

第一件事:

对那作为新娘子唯一嫁妆的新被子,开头出于舍不得而不愿借给伤员盖,后来却主动用它来给烈士收殓遗体。

第二件事:

在包扎所护理伤员时,开始又羞又怕,放不开手,后来却庄严、虔诚地给重伤员解衣拭身子,通讯员牺牲后,她以极为深切的哀悼之情,流着泪为他缝补肩上的破洞,并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里。

新媳妇的性格变化,我们也是逐步认识的。

开始作者让我们着眼的是新媳妇的娴静、美丽、忸怩、羞涩,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了解了她的内心,她对解放军的热爱。

2、茅盾先生认为《百合花》用什么样的风格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深刻主题?

艺术风格是什么?

(主题是反映解放军的崇高精神和人民对解放军的真诚)

(风格是清新俊逸)

3、你觉得如何写好小说评价?

(1)有高度集中的论题,紧扣小说三要素。

(2)有新颖独到的观点。

(3)有力的分析论证。

4、认真阅读茅盾先生的评论,试着运用他的观点,加上自己的思考,来分析这篇文章,写一段欣赏的话。

检测反馈

(1)《百合花》中,“(小通讯员)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的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2)下列哪一项不是细节描写?

A、当我站起来要走的时候,我看见他摘下帽子,偷偷地在用毛巾拭汗。

B、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

C、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的,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D、他安详的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3)《当堂反馈》“课堂练习”

课堂评价小结

1.对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及达标情况作回顾小结;

2.对本堂课各小组活动的质量和两头典型事例作激励性评价,也可在班刊上公示,以形成你追我赶的学风。

课后作业本课《当堂反馈》/练习拓展

教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