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74214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沈阳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沈阳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沈阳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沈阳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沈阳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沈阳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沈阳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沈阳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沈阳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沈阳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沈阳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沈阳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沈阳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沈阳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沈阳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沈阳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沈阳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沈阳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沈阳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沈阳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沈阳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沈阳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0.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推敲(qiāo)饶舌(rào)决窍(jué)?

无可言喻(yù)B.清澈(chè)?

训诫(jie)?

控诉(shù)?

井然有绪(xù)C.严谨(jǐn)?

元勋(xūn)?

捷径(jìng)孤陋寡闻(lòu)D.蜕变(duì)绚丽(xuàn)肆虐(nüè)?

不可思异(yì)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花开是常有的事,花开是有香气更是_____._____在这个只有我一个人的世界里,我就觉得很不_____.有花香慰我寂寥,我甚至有点儿因花香而_____了。

A.司空见惯?

但是?

寻常?

沉醉?

?

?

?

?

B.唾手可得?

因为?

寻常?

沉迷C.司空见惯?

因为?

平凡?

沉迷?

?

?

?

?

D.唾手可得?

但是?

平凡?

沉醉

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为爱挖?

一口井,你就找到了使自己幸福的源泉。

②与其说梦想成就爱,不如说爱?

成就梦想。

③爱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力量,没有人能够阻挡。

④一旦心中无论多么尘世繁杂,心灵上都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A.“源泉”是名词,“神奇”是形容词“一口井”,“成就梦想”都是偏正短语B.“你就找到了使自己幸福的源泉.”这个句子中,“幸福”作状语C.“与其说梦想成就爱,不如说爱成就梦想.”这是表示选择关系的复句D.第④句有语病,修改方法是:

将“繁杂”改为“繁多”

4.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我们曾学过他的作品《背影》B.《琐记》中鲁迅回忆了在正月初一清晨,长妈妈让他吃福橘的往事C.《骆驼祥子》中刘四爷问祥子,虎妞在什么地方,祥子没有告诉他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在战斗间隙,为战友们读《牛虻》,大家深受感动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5.诗文填空(请规范书写)①锋火连三月,?

______?

②?

______?

,丰年留客足鸡豚。

③?

______?

,谁家新燕啄春泥。

④造化钟神秀,?

______?

⑤芳草鲜美,?

______?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6.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别夔州官吏①唐?

刘禹锡三年楚国巴城守,一去扬州扬子津。

青帐②联延喧驿步③,白头俯伛④到江滨。

巫山暮色常含雨,峡水秋来不恐人。

惟有《九歌》⑤词数首,里中留与赛蛮神⑥.【注释】①此诗是诗人调任之际所作。

②青帐:

指饯别宴席所设的青色帐篷。

③步:

码头。

④白头俯伛:

指当地年老的百姓俯身曲背。

⑤《九歌》:

这里指诗人在夔州所作的九首《竹枝词》.⑥蛮神:

夔州在西南边地,故称当地供奉的是蛮神。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托明月以达情,表现了他对贬谪好友的关切和同情,写的深切动人。

B.《别夔州官吏》写于诗人调任之际,三、四两句通过写人们送行的场面,表现他们对诗人的惜别之情。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花落尽子规啼”和《别夔州官吏》中“峡水秋来不恐人”都是写景兼写时令。

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别夔州官吏》则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4.0分)

7.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

?

?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善哉,善哉,子之听?

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乙】?

?

?

?

凡音①,生于?

人心者也。

乐②者,通于伦理者也。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惑于物也。

是故知声③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

知音而不知乐者,众?

庶是也。

唯君子能知乐,是故审④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

音。

不知音者,不可?

与言乐。

知乐,则几于礼矣。

?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

食飨之礼⑤,非致⑥味也。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知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

?

(选自《礼记》,有删改)【注释】①音:

歌曲。

②乐:

这里是音乐和舞蹈(有事还包括诗歌)相结合的总称。

③声:

这里指声音。

④审:

仔细观察。

⑤食飨(xiang)之礼:

指食礼和飨礼,用于祖宗祭祀或招待宾客。

⑥致:

极。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______A.知音而不知乐者?

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B.唯君子能知乐?

虽有千里之能(《马说》)C.而治道备矣?

右备容臭(《送东阳马生序》)D.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

客之美我者(《邹忌讽秦王纳谏》)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

②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乐?

者?

音?

之?

所?

由?

生?

也?

其?

本?

在?

人?

心?

之?

惑?

于?

物?

也(4)【甲】文中伯牙和子期共同的兴趣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乙】文告诉我们制定礼乐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请用【乙】文中的原句回答。

五?

、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8.0分)

8.?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叶雕,就是在叶子上雕刻。

它是一种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周代。

到了明清时期,叶雕技艺不断发展,出现了剥离叶肉的叶雕。

出生于河南省太康县叶雕艺人之家的刘政,童年时就喜欢看爷爷做叶雕。

大学毕业后他四处走访,收集叶雕资料,学习传统的叶雕技法,他一次次设计,一次次试验,开辟了一个“叶雕世界”。

刘政还大胆创新,用现代形式呈现古老艺术。

他尝试给叶子染色,原本淡黄色的叶子,经过染洗,变成墨绿叶、大红叶。

虽然古老的叶雕技法没变,但创作出的叶雕艺术品颜色更加丰富,也更具有无穷趣味。

?

--《人民日报》

【材料二】?

?

?

?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他对建筑艺术有着不变的唯美追求。

1984年,贝聿铭设计了先锋之作--70层楼、高三百多米的香港中银大厦,它成为“中国大雄心”的象征。

2006年,贝聿铭的封刀之作苏州博物馆以“不高不大不突出”为原则,独显传统之美,如中国文人般内敛含蓄。

贝氏建筑形式多样,风格迥异,这表明贝聿铭作为一个文化缝隙中的优雅摆渡者,既善于吸收西方文化精华,又不放弃自身丰富的文化传统。

?

--《阅读》

【材料三】?

?

?

?

2015年1月,M.Y.Lab?

木艺实验室在杭州正式创办。

在这个新式木工坊里,虽然它的创作方式改变了,但它背后的工序和时光,隐藏着“木友”们不变的制作初心。

在这个精雕细琢的世界里,他们体会到了乐趣也收获了许多正能量。

除了传统意义的木艺作品,喜欢音乐的木匠们还制作尤克里里和吉他。

传统的木作手工艺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

--《变与不变的中国人》

(1)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叶雕是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周代,这个时期的叶雕就是在剥离叶肉的叶子上雕刻。

B.香港中银大厦和苏州博物馆以建筑艺术的不同风格,表明贝聿铭是中西文化文化缝隙中的优雅摆渡者。

C.木艺实验室是新式木工坊,“木友”们在这个精雕细琢的世界里,体会到乐趣,收获许多正能量。

D.从刘政的“叶雕世界”到贝式建筑,再到木艺作品,我们看到了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可贵。

(2)请结合选文内容,补全下面一段话叶雕艺术,变的是叶片颜色,不变的是?

①;?

贝式建筑,变的是建筑风格,不变的是?

②;木艺作品,变的是创作方式,不变的是?

③。

9.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满孙君飞?

?

①那时候,母亲总在家里,父亲总在家外。

?

②父亲就像一个熟悉的客人,前来“拜访”我们的时候,总会带着礼物。

?

③他从不知名的远方挑回的担子里有圆滚滚的卷心菜,红白相间的猪肉块,一块撒满碎花儿的土布,一个快要装满彩色圆球糖的玻璃瓶,轻轻摇动一下,就会发出让我口舌生津的可爱声响……?

?

④有一次,父亲拉着满满当当的木板车过来,我一看,像是一个打了胜仗的“大王”,身后还多了一群呐喊助威的“大兵小将”。

他欣然地卸下一张桌子,说让我写字用;又搬下一条高凳子,凳子下面竟然有个小抽屉,带锁,说可以搬到学校坐,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这一刻,我无比自豪。

?

?

⑤可有时候,他也会两手空空,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手无寸铁。

?

?

⑥他眼睛里的火光熄灭了,叹息着,灰头灰脸,嘴唇起了白皮儿,他肯定又饥又渴,脸上什么也没少,但就是让人觉得差了什么东西。

?

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

?

?

⑦这一天,他做生意亏了本儿,一路风餐露宿,空空荡荡地走回来了;他个子越是高大,越显得臂怀里的空旷冷清。

?

?

⑧母亲看到他,不说话,也不笑,她的个子原本有些矮,这时候却像变得更矮。

她神色平静,目光柔和,窸窸窣窣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开水放到他面前。

?

他“咕嘟咕?

嘟”一饮而尽,母亲拿走碗,盛来满满一碗饭放到他面前。

在我的记忆里,这情景不止一次,这饭有时是面食,有时是白米盖着菜,有时竟是只有节日里才有的大块萝卜炖小块骨头,好像她提前知道他要空着肚子空着手回来似的。

当然有时母亲还会特意为他斟上一碗热热的黄酒……看他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我有些不解:

母亲怎么像是在犒劳凯旋归来的将军?

?

?

?

⑨父亲并没有上床休息,而是无牵无挂地枯坐着,看母亲从井水中捞出洗净的衣服,拧干,一件接一件地晾晒到院子里的绳子上。

还有摊开的被单,母亲将其搭到绳子上,被单慢慢滴出水,水拉着被单,起初还显得紧致,慢慢地灌满了风,吸足了阳光,它们就如巨大的翅膀般,扑扇着发出富有节奏的、鼓舞人心的“鼓点”,那声音灌满了我们的耳朵。

那些红的、绿的、青的、蓝的、白的土布啊,在风中扑扇出阳光的温煦芬芳,挂满了院子。

我们这些孩子在这个快乐的“迷宫”里穿梭、奔跑、喊叫、躲藏,惊吓他人,最后以甜美的笑声收场。

这时候,父亲的眼中似乎也有了光芒,有了奇迹,有了满足,有了激动。

?

?

⑩父亲看着看着就笑了,然后躺到床上,当一块做梦的“石头”,发出惊天动地的呼噜声。

?

?

?

再后来,父亲放下了担子,也放下了木板车,和母亲一样,总在家里,总在庄稼地里,总想着将家填得更满些,更满些。

可是屋子里总是这里还缺一个柜子,那里还少一台收音机,另外一个地方又需要一辆自行车……终于有一天,他们都说:

“?

我们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

?

?

我们会的,会把所有需要填满的地方填满,还有他们心里梦里空着的地方。

?

?

?

但是我又懂得,在那些有他们的地方,其实一直是满满当当的,?

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1)阅读选文④至⑩段,补全下面的表格

段落

-----

--

-------

主要情节

父亲拉着桌凳等

满车礼物回家

B

母亲用丰盛的饭食“招待“做生意亏本的父亲

父亲边看母亲晾晒衣物,边看我们玩耍,然后安然入睡

我的心理

A

有些难过

C

D

(2)选文第三段为什么不能删去?

(3)请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六段划线的句子。

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

(5)选文第八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6)选文第?

段中父母说:

“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第?

段中,“我”却认为“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

”这两句话是否矛盾?

为什么?

10.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

①人贵立志。

立志是事业的起点,也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先怀雄心壮志,并且矢志不渝。

宋代学者程颢曾说:

“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

”明代学者王阳明也说:

“夫学,莫先于立志。

”由此可见,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既是指引又是动力?

,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

?

②何谓立志、如何立志?

答案见仁见智、人言人殊。

一些人立志只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这显然过于狭隘和短视,不宜提倡;更多的人在立志时首先考虑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在这个大前提下寻找个人的兴趣点,然后确定志向。

这样的立志,既有利于社会进步,又可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与特长,值得大力倡导。

?

?

③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

比如,被林则徐誉为“绝世奇才”的左宗棠,很早就怀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之志。

尽管他三次赴京会考皆名落孙山,直到40岁还是一介布衣,但救世济民之心毫不动摇,潜心研究中外舆地军略,后来被人誉为“天才军事领袖”。

在抵抗外国侵略方面,他先是抱病、带着棺材前赴西北指挥,在新疆战胜了英国支持的阿古柏军队后,又挫败了沙皇对中国西北的侵略阴谋,扞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后来,他在中法战争中坚决抵抗法国侵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

?

④关于立志问题,毛泽东同志在1917年的《致黎锦熙信》中有过深刻论述:

“今人所谓立志,如有志为军事家,有志为教育家,乃见前辈之行事及近人之施为,羡其成功,盲从以为己志,乃出于一种模仿性。

真欲立志,不能如是容易,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鹄,再择其合于此鹄之事,尽力为之,以为达到之方,始谓之有志也。

如此之志,方为真志,而非盲从之志。

”这就是说,只有把立志建立在深明哲理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盲从,才能使志向更加高远而切实。

?

?

⑤毛泽东同志不但对如何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而且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做出了光辉榜样。

他在求学时代,即立志救国救民,“身无半文,心忧天下。

”为了救国救民,他在学习上废寝忘食,寻找救国救民真理,最后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

为了救国救民,他还利用一切机会开展社会调查。

在1917年暑假,他带着一把雨伞、一双草鞋,步行900多里,历时一个多月,走访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农村,访贫问苦,倾听村民的呼声。

同年寒假,又赴浏阳进行调查。

1918年至1920年间,为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他利用去北京和上海之便,相继深入河北长辛店、山东泰山和曲阜等地进行社会考察。

此外,他还先后多次去萍乡安源煤矿了解工人疾苦,向工人宣传马列主义。

这些社会调查为他后来形成依靠工农、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无疑起到了重大作用。

通过社会调查,他更加坚定了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的意志。

因此,在此后的革命征途中,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毛泽东同志都矢志不渝,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

?

⑥在这个共筑中国梦的时代,我们要想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必须确立高远的志向,为了自己的志向不懈奋斗。

?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四段与第五段不能调换的原因是什么?

(4)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A.古代学者程颢和王阳明告诉我们:

无论治天下还是学习都要先立志。

B.仅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来树立志向是不宜提倡的。

C.一个人,只要能立下大志,就一定能为国家民族做出重要贡献。

D.左宗棠心忧天下,面对外国侵略,赴西北指挥,扞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六、作文(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0分)

11.大千世界,绚丽多彩。

为田野着色,大地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致;为生活着色,人间充满暖意盈怀的真情;为梦想着色,人生拥有执着不懈的追求;为心灵着色,我们收获受用无穷的真知……请以“为?

______?

着色”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述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

③自己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至800字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12.家是一只船,载满成长的故事;国是浩瀚的海,托起点点的帆。

家,展露了国的文明和荣耀;国,汇集了家的幸福与期盼。

请以“家与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请围绕话题自拟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述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在600至800字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答案】?

1.C?

?

?

?

2.A?

?

?

?

3.C?

?

?

?

4.B?

?

?

?

5.家书抵万金;莫笑农家腊酒浑;几处早莺争暖树;阴阳割昏晓;落英缤纷?

6.D7.D8.A9.

(1)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概括与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梳理.?

故事情节的概括,根据表格中给出的段落提示,读懂段落内容,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文章第⑤~⑥段,主要写父亲两手空空、疲惫沮丧地回家;?

人物心理变化的梳理,结合表格中相对应的段落与情节提示,从段落中找出有关“我”的心理描写的词即可.父亲拉着桌凳等满车礼物回家,第④段末写“我无比自豪”;父亲两手空空、疲惫沮丧地回家,此时我的心理在表格中已给出,是“有些难过”;母亲用丰盛的饭食“招待”做生意亏本的父亲,在第⑧段中写道,我看到母亲的行为“我有些不解”;父亲边看母亲晾晒衣物,边看我们玩耍,然后安然入睡,从我对父亲心情的揣测,可以感知我的心情也是“满足激动”.?

(2)本题考查段落内容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入手.?

从内容上看,第③段主要写每次父亲带回来的东西繁多而丰富,侧面表现了父亲的勤劳能干;在结构上,引出下文一次带回东西让我无比自豪的具体事例,并与后文的“两手空空”形成对比,为突出主旨服务.?

(3)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

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

“镀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周围的人被父亲带回来的高凳子而吸引,目光中透出无比的羡慕之情.?

(4)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

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

?

?

?

表述形式:

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结合句子内容来看,把父亲的腰比作“猎弓”,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身型的弯曲和身体的疲惫.?

(5)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及作用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描写的种类及其作用效果:

人物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侧面描写等.然后根据具体的语句做出判断,并结合所处文段加以理解,分析出描写的效果.?

第八段划线句子,写了母亲的神色、目光,是神态描写,又写了母亲行走、捧水的动作,是动作描写,表现母亲对做生意亏本的父亲的温柔体贴,对父亲的理解与关爱之深.?

(6)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不能停留于句子的表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其深层内涵.?

首先明确观点,不矛盾.因为我与父母是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的.父母认为家中“空着的”需要“填满”的是“物品”,而我认为家里“不缺不空”,指的是父母给予我们的关爱.据此整理出答案.?

答案:

?

(1)A、无比自豪;B、父亲两手空空、疲惫沮丧地回家;C疑惑不解;D、满足激动.?

(2)第③段写了父亲带回来的东西繁多而丰富,表现“我”对父亲带回的东西的新奇喜悦;表现了父亲的勤劳能干和父亲对我们的爱.?

(3)“镀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周围的人被高凳子的奇特吸引,目光有神采,内心羡慕.?

(4)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腰身弯曲和身体疲惫.?

(5)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对做生意亏本的父亲的温柔体贴,表现了她对父亲的爱.?

(6)不矛盾,因为父母认为家中“空着的”需要“填满”的是物品,而我认为“不缺不空”的是父母给予我们的深厚丰盈的爱,所以不矛盾.?

10.C11.生命?

12.【审题立意】?

论爱国与爱家?

?

?

?

?

?

2010年初,在温哥华冬奥会上,周洋在获得女子1500米短?

道速滑冠军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拿了金牌以后,可以让我爸我妈生活得更好一点儿.”这个充满人性化的获奖感言,一时感动了电视机前无数观众.但时隔不久,在3月份的北京“两会”期间,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在政协体育界别分组讨论时,对此发表评论称:

“感谢你爹你妈没问题,首先还是要感谢国家.”?

国与家,到底该先感谢谁?

我的答案是:

爱家就是爱国!

?

一个人最起码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而这颗感恩的心,最直接、最主要的,是体现在对待自己父母的态度上.父母含辛茹苦把儿女养育大,作为子女,我们有了成就时感谢父母这是必须的.而一个人的成功也离不开国家,是国家培育了你,给你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使你有能力、有机会去成功,因此,当然也应该感谢国家.但是,究竟该先感谢谁呢?

在我看来,一个人如果不会感谢自己的父母,那么他就不具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没有感恩心的人,还谈什么去感谢国家呢?

?

有这样一篇文章:

一个女孩因自己的父亲是个工匠而害怕在同学面前丢人,当父亲在学校工地上饿着肚子把不舍得吃的两个肉包子送给她时,她拔腿就跑.待父亲追上她时,她对父亲吼了一句:

“你给我滚!

”试问:

这样一个不知感恩的人,让她去感谢自己的国家,去热爱自己的祖国,可能吗?

?

其实,感谢国家,热爱祖国,不能是只挂在口头上的.大呼爱国主义口号的人,不一定真正爱国.爱国是一种博大深沉的感情,是发自内心深处的,通过具体行动来体现来的.从古到今,多少爱国志士,他们并没有口口声声喊着“我要爱国,我很爱国”,但他们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的爱国之心.从“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到“宁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吉鸿昌;从毁家纾难捐献飞机支援抗美援朝的常香玉,到放弃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研制原子弹的钱学森,他们并没有把爱国的口号挂在嘴边,但是谁能说他们不爱国呢?

这些人身上,无一不彰显着伟大的爱国情怀,但他们从来没有表白过,只以实际行动默默证明!

?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才会去感谢国家,感谢社会,感谢他人,进而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这样的人,虽然嘴上不说,但他们的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

感恩的心是感谢国家的前提,爱国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最真挚、最深沉的情感.?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成龙的一曲《国家》回肠荡气,感天动地,震撼了多少人的心,因为: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和国家密不可分!

爱家就是爱国,知道感谢爹妈的人,自然也懂得感谢国家!

?

【解析】?

1.A.有误,“饶舌”应读作“ráo”,?

“来势凶凶”应写作“来势汹汹”;?

B.有误,“训诫”应读作“jiè”,“控诉”应写作“sù”,“井然有绪”应写作“井然有序”;?

C.正确.?

D.有误,“蜕变”应写作“tuì”,“肆虐“应读作“nüè“;“不可思异“应写作”不可思议“?

故选:

C.?

答案:

?

C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辩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词语的读音,尤其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本题考查的字音,大部分是多音字和形近字,解答时要根据词语的意思及平时的积累认真作答.?

2.?

结合语境可知,语段想表达的意思是,经常见,不稀奇,可想而知的事,“司空见惯“最恰当;第一句与后面的句意有转折意思,所以用“但是”最恰当;这样可初步选为A;由:

甚至一词可辨析语意的递进,所以“沉醉”更恰当.?

答案:

A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解答此题,要结合具体语境及词义辨析各选项.?

3.A.“成就梦想“是动宾;?

B.“幸福”作定语;?

C.正确;?

D.删除“一旦”;?

故选C.?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