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751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2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0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0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0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0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0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0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0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0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0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0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0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0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0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0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0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0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0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0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题.docx

《0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题.docx

0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题

0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题

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西周历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实现了大一统B.周武王建立

C.地域空前广袤D.诸侯国是西周地方政权

2.《左传》隐公十一年载:

“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而《礼记·礼运》中记载“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

夏商西周时期的“礼”主要指

A.礼仪  B.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  

C.风俗  D.贡赋

3.孔子说:

“周因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这句话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A.夏商制度区别很大

B.商周制度有本质区别

C.商周制度完全相同

D.商周制度有继承关系

4.下列史实,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以贝为货币 ②掌握漆工艺 ③掌握了城市建筑术 

④出现了刺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5.传说夏时“仪狄作酒”“少康秫酒”,反映了

  A.夏朝时人们就酗酒   B.夏朝农业生产有了发展

C.夏朝人不爱惜粮食   D.夏朝人不注意节约

6.从商朝甲骨文演变到现今使用的汉字经历了三千多年,下图所示说明了文字演变的主要规律是由繁到简、从难到易。

决定其如此演变的因素有①古代帝王所创造②受书写工具影响③有利于交流传播④摒弃文化传统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7.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其中较为符合实际的是

地地地地

方方方方

年代年代年代年代

ABCD

8.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较长的分裂时期,造成分裂的最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度的施行,不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B.少数民族的入侵

C.井田制的瓦解,封建经济因素的兴起

D.周王室的衰微

9.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基本状况是

A.开始建立邮驿传递制度

B.商业城市发展为政治中心

C.货币由混乱走向统一

D.商业中心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10.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君选用人才普遍实行“任人唯贤”、“因功受禄”的制度,这表明

A.新兴地主取得统治地位

B.各国采纳了墨子“尚贤”的主张

C.奴隶制的特权制度趋于瓦解

D.奴隶主贵族竭力维护旧制度

11.中原地区能够率先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其决定因素是

A.诸侯争霸的中心

B.政治中心所在地

C.铁器牛耕率先出现并普及

D.文化昌盛,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12.推动秦国封建化进程的核心措施是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

C.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D.奖励军功,废除贵族特权

13.《史记》记载: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变法措施中与“家给人足”局面出现无关的是

A.“燔诗书而明法令”B.重农抑商

C.为田开阡陌封疆D.奖励耕织

14.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发掘大量秦代竹简,其中一些竹简上刻着内容具体的《田律》。

《田律》规定(大意):

从春季2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小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烧草木炭;不准捕捉幼鸟或捣鸟卵;不准毒杀鱼龟;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罩和陷阱,以上禁令,到7月才能解除。

《田律》为我们提供的历史信息是

A.战国秦汉时期的法律非常严酷

B.封建君主力图把山林湖泊占为己有

C.战国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人与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D.《田律》中的规定是不科学的,说明人们还不尊重客观规律

15.玉石具有温润、坚硬的特点,我国古代形成了独特的玉文化。

孔子提倡君子佩玉,主要是因为

A.玉非常贵重,是财富的标志

B.玉石的特点与我国古代的道德规范相吻合

C.玉石具有祛除疾病的功用

D.玉饰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16.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上分成不同地位高下的阶层,如贵族、奴隶等;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如平民可以因为努力而变成官员。

社会流动变大的意思是不同阶层出身的人转换另一个阶层的可能性变大。

若用这两个概念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大

B.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也变大

C.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也变小

D.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小

17.胡适说:

“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

”胡适对于社会变化与思想状况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是

A.正确的B.根本错误的

C.片面的D.表面的

18.“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春,喜气也,故生;秋,怒气也,故杀;夏,乐气也,故养;冬,哀气也,故藏。

”上述观点应属于

A.孟子B.荀子

C.董仲舒D.朱熹

19.“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

‘世异则事异’。

”对这一观点评述正确的是

A.是儒家对仁政的提倡

B.是法家进步的历史观

C.是墨家的任贤主张

D.是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

20.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视,命人将孟子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

请问被删掉的部分最可能是

A.浩然之气说

B.人性本善说

C.民贵君轻说

D.先义后利说

21.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被蒸发掉,或者湮没于世界之中。

《中国焦点2006》评出十大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符号中,位于第一位的是孔子,最主要的原因是

A.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有现实意义

B.孔子被尊为圣人,受到后世的敬仰

C.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深深影响后世教育

D.其文化品格对中国的文化具有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2.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成就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A.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B.老子是“百家争鸣”中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C.扁鹊创立四诊法为后世中医沿用

D.“《墨经》光学八条”反映了物理学的重大成就

23.下列描述的是古代生活在关中地区的一个人发迹的故事。

你认为这四项可能是真实的是①他在公元前350年的一次战争中立功,得到国君赏赐的50亩田地②.第二年,他辛勤耕种,喜获丰收,政府免除了他的徭役③第三年,他又买了几十亩土地,成了大地主④几年后,他卖掉土地去经商,得到政府的奖励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24.我国历史上笫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建立于

A.公元前2世纪前期

B.公元前2世纪后期

C.公元前3世纪前期

D.公元前3世纪后期

25.在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对中华民族形成稳定的共同体起到推动作用的是

A.推行郡县制,设置乡、里等基层行政

B.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C.以小篆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6.中国古代封缄简牍并加盖印章的泥块,称为封泥。

从右图秦印封泥中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有①秦朝设左右丞相制度②秦朝实行分封制③秦朝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④秦朝内史由丞相直接任免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③

D.③④

27.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

“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

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

”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的教训

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

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D.与秦朝所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28.从秦俑人物雕塑艺术到敦煌人物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的人物雕塑走过了一条由阳刚到柔美、由世俗走向神性的道路,其原因不包括

秦俑

秦俑

敦煌雕塑

敦煌雕塑

A.印度佛教的传入B.各族人民对和平、幸福的祈求

C.儒家思想的影响D.印度佛教雕塑艺术的传入

29.下列对秦王朝短期而亡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

A.“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所以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代)也”

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也”

30..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

"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

"并引《周书》的话说: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C.以农为本D.重农轻商

31.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2.右图为1991年发行的《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二千二百年》纪念邮票,有关这一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A.起义爆发于公元前206年

B.起义军在大泽乡建立了“张楚”政权

C.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具有革命的首创精神

D.起义迫使汉初的统治者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33.下列各项能反映两汉时期我国与朝鲜半岛交往情况的是

A.光武帝赐朝鲜国王“汉委奴国王”金印

B.朝鲜半岛派遣留学生来华

C.双方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

D.马韩因礼仪文化与秦相似称为“秦韩”

34.秦皇汉武开拓版图的共同做法包括①打击匈奴②收服西南夷③统一管理越族地区④建立与西域各族的联系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D.①②③④

35.西汉董仲舒对儒学内容的发展在于①限制君主暴政②大一统③君权神授④天人感应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6.汉武帝推行的下列制度,其演变结果与最初目的的不一致的是①推恩令②刺史制度③附益之法④察举制度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②④

37.两汉与匈奴的战争,实质上是

A.民族之间的冲突B.农牧两种文明的碰撞

C.发展生产的需要D.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

38.吴师道(元):

“平城围后几和亲,不断边锋与战尘,一出宁故终汉世,论功端合胜前人。

”翦伯赞: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两首诗歌反映了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决定西汉“平城围后几和亲”和对匈奴“汉武雄图”的关键性因素是

A.西汉国力的强弱B.匈奴是否南下威胁

C.双方统治者的决策D.民族融合的程度

39.2007年12月底,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访问中国期间,特意去山东曲阜参观,并作了以下题词。

这一题词的深刻寓意是

A.中日两国文化同根同源B.日本人民特别崇拜中华文明

C.中国的儒家文化在今天仍然是维系中日关系的基础

D.中日两国人民要继承友好交流传统,促进两国关系的新发展

40.最早记载汉朝和大秦友好交往的史书是

A《汉书》B《后汉书》

C《史记》D《资治通鉴》

41.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

《五经通义》云:

“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

A.炫耀文治武功B.祭祀天地神祗

C.神化君主统治D.报答天地之恩

42.秦汉文化的特点之一是统一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

其中多样化的特征主要是因为

A.秦汉在科技文艺各领域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B.秦汉文化上承先秦传统下开魏晋隋唐的先河

C.秦汉文化是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D.秦汉时期中国已经形成了多民族国家的格局

43.秦汉科技领先世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有关太阳黑子的记录

B.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地震方向,比西方早1700多年

C.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从植物中提取的麻醉药,适用于外科手术

D.我国是最早发明纸的国家,造纸术先后直接传到世界,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

44.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农耕规模出现缩小的现象,而畜牧业有所扩展,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生产技术落后B.自然条件恶化

C.少数民族内迁D.战乱频繁

45.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

该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46.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区域分布逐渐趋向合理,其表现有①从江东扩展到长江流域和闽江流域②南北经济趋向平衡③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得到开发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47.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而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现象。

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文人社会地位提高B.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C.官僚机构日益庞大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48.“他写的《抱朴子》,讲神仙方药,养生延年,人间得失,世事变迁等;书中涉及到许多化学知识,在我国古代化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段话描述的人物是

A.葛洪 B.陶弘景 C.王充 D.张角

49.秦、隋是两个短命王朝,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

A.制订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

B.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水上运输通道

C.修筑了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

D.推行了以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的统治方法

50.造纸术的发明与外传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时期已普遍使用造价低廉的纸

B.造纸术传入朝鲜早于日本约三个世纪

C.阿拉伯人向世界各地传播了造纸术

D.“学富五车”反映了当时纸张已被广泛使用

51.台湾的教师节是孔子的生日(9月28日)这一天,这么定的可能依据是

A.子曰“仁者,爱人”

B.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D.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2.魏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贤臣,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魏征病死,唐太宗很难过,亲自去他家吊唁,这在古代中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可是在魏征死后,唐太宗听信传言怀疑魏征生前在朝廷私营结党的嫌疑,沽名钓誉,他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

一段君臣佳话,竟以此为终,让人叹息。

唐太宗对魏征的态度生前死后的截然不同反映的实质是

A.魏征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

B.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C.魏征生前在朝廷搞阴谋活动,人品不正,没有体现一个臣子应有的人格价值

D.教育朝廷大臣学会做人

53.西欧有一句名谚:

“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

”结合对古代科技史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B.古代欧洲的科技成就比中国的科技成就更高

C.欧洲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形成近代科学

D.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54.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具有历史时代的必然性。

这里所说的“必然性”主要指

A.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互补的需要

B.隋朝国力强盛

C.南粮需要北运

D.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需要

55.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而宰相中常有七八个参与议政,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中央集权       

B.防止宰相专权

C.扩大中央官员的民主权利   

D.便于向地方派出高级官员

56.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演变问题一直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有①秦朝设立丞相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③④

57.史家不离事而言理,客观精神乃是历史写作的第一守则。

在描写一个历史事件时,下列哪一项最不易受到史家主观因素的影响

A.事件发生的时地B.事件的前因后果

C.事件的历史意义D.事件的是非评价

58.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下列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正确的是

A匈奴——突厥——蒙古B回纥——回鹘——维吾尔

C羌族——党项——彝族D鲜卑——突厥——回族

59.下列关于秦汉时期发展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有①.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实现了大统一②.由于政策的调整,促进了封建经济全面发展③.民族间交往加强,多民族国家格局初步形成④.科技领先世界,"中华文化圈"完全形成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60.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③"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④

二、综合题(40分)

61.(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

诸侯国

与王室关系(分封原因)

同姓

同姓

同姓

异姓功臣

商朝后裔

同姓

注:

沿黄河流域的山西、山东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

材料二

材料三宜侯矢铜簋,铸有铭文,记述了周王封宜侯并赏赐祭祀器皿、土地和奴隶之事。

材料四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请回答:

⑴依据一二三则材料,描述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5分)

⑵分封制对西周统治起到了什么作用?

(2分)

⑶汉初设置的地方制度与秦朝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4分)

⑷柳宗元评论的原因和结论是否正确?

以汉代为例谈谈你的看法。

(5分)

62.(24分)以下材料均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请仔细阅读

材料一:

旅游者从西安到骊山所看到的黄褐色的土壤是黄土地带的东边际。

这土壤纤细犹如面粉,令人设想几百万年前经过风力的运转,堆积在一个广大的地区。

它的深度自50英尺到700英尺……这种现象对中国历史的展开,有好几重影响:

因为黄土的纤细,可以供原始的工具耕耘,如木制的犁及锄。

周朝的开国,与推广农业互为表里,显然是得到这种土壤特性的裨益。

材料二:

黄土还给中国另一种影响:

黄河中游由北至南将黄土地带割成两半,其纵长500英里。

它也在内地接受几条支流的汇入,其结果是黄河的流水中夹带着大量的泥沙。

……所以黄河经常有淤塞河床,引起堤防溃决泛滥,造成大量生命与财产损失的可能。

这河流的水量在洪水期间和枯水期间幅度的变化又大,更是潜在的危机经常恶化。

按理说来,有一个最好坐落于上游的中央集权,又有威望动员所有的资源,也能指挥有关的人众,才可以在黄河经常的威胁之下,给予应有的安全。

当周王不能达成这种任务时,环境上就产生极大的压力。

务使中枢权力再度出现。

所以中国的团结出于自然力量的驱使。

材料三:

在《春秋》里,经常有邻国的军队越界夺取收成的记载。

饥荒时拒绝粮食之接济尤其可以成为战争的导火线。

……不难想象,当时大国要较小国占有明显的优势。

它们所控制的资源能够在赈灾时发生确切的功效,所以在吞并的战争中也得到广泛的支持。

材料四:

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民族的威胁已相当严重,这是已有将北方几个小国家所筑土壁结合起来构成一座相连的城塞的必要,这项工程终使秦始皇在历史上名传千古。

所以这种局势的展开也指出中国即使在国防上也要中央集权。

全国的国防线大致与15英寸的等雨线符合,这是世界上最长的国防线……总之,它在地理上构成第三个因素,注定着中国农业社会的官僚机构必须置身于一个强有力的中央体系之下。

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

(1)中国古代文明的重心首先在关中地区的原因?

(6分)

(2)10世纪后,关中地区不再是中国的政治中心。

政治中心转移的原因?

关中地区的历史变迁对你有何启示?

(8分)

(3)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的历史必然性?

(6分)

(4)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4分)

 

河北正定中学2008—2009学年高三第一次月考

历史答案

一、

1-5ABDBB6-10DCADC11-15CCACB

16-20BACBC21-25DBADC26-30CCCDB

31-35ACCCB36-40DBADB41-45CDDCD

46-50ADAAB51-55DBBAB56-60DABCB

二、

61.

(1)特点:

从分封制的对象看,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其他被分封的有功臣、前朝贵族等;(1分)从封地分布看,同姓亲族封地富庶,战略位置重要;(1分)从分封过程看,除土地外,有些受封者还得到大量物资和人口等。

(1分)

(2)西周初年,形势动荡,分封制为巩固了西周对新占领区的控制。

(2分)

(3)秦朝废分封、行郡县、管理地方。

(2分)西汉则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使地方郡国参半。

(2分)

(4)正确。

(1分)

汉朝统治者错误地认为没有封国的拱卫,是秦朝迅速败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分封同姓宗室建立王国,以图长治久安。

(2分)事实证明分封有悖初衷,出现“七国之乱”,它也反证了郡县制的合理性,因此柳宗元说“秦制之得明矣”的观点是正确的。

(2分)

62.

(1)关中地区土质纤细、松软,土层深厚,适合于原始工具耕耘,且关中地区水利十分发达,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为古代文明的基础,所以中国古代文明的中心首先在关中。

(6分)

(2)经济重心南移是导致政治中心东移的根本原因,关中地区环境的恶化是导致政治中心东移的直接原因。

开发与保护并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8分)

(3)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治理水患;利用中枢力量所控制的资源在赈灾时发生作用;动员和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来加强国防。

(6分)

(4)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