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4人教版第二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二.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76089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必修4人教版第二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语文必修4人教版第二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语文必修4人教版第二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语文必修4人教版第二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语文必修4人教版第二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语文必修4人教版第二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语文必修4人教版第二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语文必修4人教版第二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语文必修4人教版第二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语文必修4人教版第二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语文必修4人教版第二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语文必修4人教版第二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语文必修4人教版第二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语文必修4人教版第二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语文必修4人教版第二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语文必修4人教版第二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必修4人教版第二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二.docx

《语文必修4人教版第二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必修4人教版第二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二.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必修4人教版第二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二.docx

语文必修4人教版第二单元单元质量检测二

单元质量检测二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一、基础积累(共24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天堑(qiàn) 亲戚(qī)  珠玑(jī) 寒蜩(tiáo)

B.罗绮(qí)暮霭(ǎi)凝噎(yē)惊悸(jì)

C.脸颊(jiá)吟啸(yín)拎起(līn)纶巾(ɡuān)

D.樯橹(qiánɡ)遥岑(chén)薄雾(bó)巷陌(mò)

解析:

A项,“戚”应读qi;B项,“绮”应读qǐ;D项,“岑”应读cén。

答案:

C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

A.寻常巷陌  寒蝉凄切  帐饮无绪  惊滔拍岸

B.玉枕纱厨  故国神游  凌歌泛夜  故垒西边

C.封狼居胥  玉簪螺髻  烟柳画桥  晓风残月

D.良晨好景  吟赏烟霞  仓皇北顾  神鸦社鼓

解析:

A项,“滔”应改为“涛”;B项,“凌”应改为“菱”;D项,“晨”应改为“辰”。

答案:

C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多情自古伤离别B.竹杖芒鞋轻胜马

C.楚天千里清秋D.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解析:

A项,“多情”为形容词作名词,多情的人;B项,“马”名词作动词,骑马;D项,“忧愁”意动用法,以……为忧愁。

答案:

C

4.下列词句按其风格分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红藕香残玉簟秋B.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C.大江东去,浪淘尽D.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解析:

从词风的婉约、豪放方面来分辨。

答案:

C

5.下列四首诗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意境上相似的一项是(  )

A.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B.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C.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D.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解析:

D项与例句相似,都是表现物是人非的变化。

答案:

D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是诗歌的一种,兴起于唐朝,到宋代而盛行。

词的调名、体段、格律、押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词是依乐谱而填字的歌词,因而就以乐谱的调名为名,如《浣溪沙》《水调歌头》等,后来也有取诗词名句作为调名的,如《渔家傲》《南乡子》等,也称词牌名。

B.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女词人之一,有《漱玉集》。

李清照的生平以靖康之变为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前期生活富足而美满,因此词风清新活泼明朗,后期国破家亡,在大动荡的社会中,饱尝了人世间的种种辛酸,感情变得越来越悲凉凄切。

C.词兴起于唐朝,到了两宋时期,成为最具特色的文学形式。

词的风格多样,通常分为“豪放”和“婉约”两派。

从辛弃疾开始,“豪放派”逐渐成为主流。

南宋苏轼发扬光大了词的豪放风格。

D.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祐二年进士。

他学识广博,文章、诗词、书画均擅长。

有《东坡乐府》。

解析:

C项,苏轼是北宋人。

答案:

C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动描绘了周瑜的英气勃发。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3)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二、阅读鉴赏(4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

论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

旷世奇才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

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苏轼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渊源。

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

基于此,他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

他在《题柳子厚诗》中写道:

“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

”所谓“有为而作”,目的在于揭发当世政治的过失和社会中的种种不平,从而达到“疗饥”“伐病”的功效。

苏轼的意图十分明确,写诗就要充分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有所劝诫,有补于世。

不能一味地粉饰现实,阿谀奉承。

苏轼在向哲宗皇帝申述自己因诗获罪的原因时说:

“昔先帝召臣上殿,访问古今,敕臣今后遇事即言。

其后臣屡论事,未蒙施行,仍复作诗文,寓物以讽,庶几流传上达,感悟圣意。

”这说明苏轼确是有意继承风、骚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提倡充分发挥文学的社会功能,以揭发流弊、拯时救世。

苏轼《答乔舍入启》中写道:

“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

国之将兴也,贵其本而贱其末;道之将废也,取其后而弃其先。

用舍之间,安危攸寄。

”作者把文章重“体用”还是重“华采”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强调“以体用为本”。

“以体用为本”与“有为而作”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苏轼文艺中儒家兼济天下思想的反映。

苏轼认为诗画要传神,而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

对苏轼诗贵传神的见解,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剖析:

其一,诗要传客观物象之神。

苏轼《评诗人写物》云:

“诗人有写物之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他木殆不可以当此。

”其二,诗要有“超以象外”的远韵。

“远韵”是“神似”的自然发展,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超以象外”的无限时空中,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与回味的余地,这就是“远韵”。

其三,诗歌创作要有“空静”的心态。

苏轼《送参寥师》诗云: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只有处心于静境,才能摆脱动境的干扰,才能洞察万物的纷纭变化;只有置心于虚空,才不为成见所蔽,才能容纳万般妙境。

唯其如此,才能写出体物传神、意境深邃的诗篇。

而要使心境“空且静”。

首先必须从烦琐的世俗事务中摆脱出来,使身心闲逸。

闲逸才有空静,空静才有妙境和远韵。

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云: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文艺形式,但苏轼认为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即“天工与清新”。

“天工”,意谓出于自然,无须雕琢。

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创作者的个性,给人以“清新”之感。

苏轼在评论诗歌时,常常用天工清新作为审美标准。

在苏轼看来,自然清新的诗可以当餐,可以提神,清新是诗的生命,美的极致。

苏轼“天工清新”的审美原则渊源于庄子的美学思想,《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以及“法天贵真”等,就已道出了不事人工雕凿的“天工”的实质。

在苏轼的哲学思想中,最高的范畴也正是“自然”或“道”。

苏轼追求自然之美,实际上是以他最理想的、至高无上的“道”或“自然”作为他美学追求的最高准则。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出色的文学批评家,苏轼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有着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与其政治、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B.苏轼认为文章应当重“体用”而轻“华采”,这与他“有为而作”的文学主张在精神上是完全契合的,并且反映了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

C.苏轼主张诗贵传神,认为成功的艺术作品不应追求摹写物象,而要传客观物象之神,且须具备“超以象外”的远韵。

D.苏轼的“天工清新”的审美原则,渊源于庄子的美学思想,且这个美学思想常常被他用来作为评论诗歌的审美标准。

解析:

C项,“不应追求摹写物象”错,原文只是不能“满足于摹写物象”。

答案:

C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他有意继承风、骚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并通过创作来实现文学揭发流弊、拯时救世的社会功能。

B.苏轼引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说明诗人要具备“写物之功”,传客观物象之神,达到“神似”,方能为“远韵”和“空静”提供发展空间。

C.只有处心于静境与虚空,方能摆脱动境的干扰和成见的蒙蔽,才能够把握住万物的变化,容纳各种各样的妙境,进而创作出传神诗篇。

D.苏轼把“自然”或“道”作为自己美学追求的最高准则,提出了“天工与清新”的诗画美学标准,认为出自“天工”者,会给人以“清新”之感。

解析:

B项,方能为“‘空静’提供发展空间”于文无据。

答案:

B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虽然苏轼因诗获罪,然而通过他向皇帝申述自己获罪原因时的言语,我们却依然可以发现他对诗歌有所劝诫、有补于世的社会价值的认同和坚持。

B.林逋《山园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对梅花枝条和香气进行了准确生动的描写,这符合苏轼“诗要传客观物象之神”的标准。

C.苏轼评价王维诗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因为诗与画虽是两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

D.孟郊落第所作“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极尽忧伤,而得第所作“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则欣喜无比,这体现了苏轼所追求的自然之美。

解析:

C项,“这是因为……”错,前后不具备因果关系。

答案:

C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

(9分)

醉翁操①

苏 轼

琅然,清圆,谁弹?

飨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②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巅③,水有时而回川。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此意在人间,试听徽④外三两弦。

【注】 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

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

②蒉:

草筐。

《论语·宪问》: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

‘有心哉,击磬乎!

’”③童巅:

山顶光秃。

山无草木曰童。

④徽:

琴徽,系弦之绳。

此处代指琴。

1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飨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解析:

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项,曲解文意,“朝吟夜怨”的“吟”字并非是指作者的“吟诵”,而是指泉水流动的声音,所以C项错误。

答案:

C

12.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

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所表现的情怀与《醉翁亭记》有何不同?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词的上阕描绘了山谷空寂、明月皎洁、山风轻拂、夜露润物的美好景色,醉翁在这样的境界中弹奏的乐曲清琅、圆润,响彻空山,令词人向往这种人与自然相融的境界。

下阕主要是抒情议论,醉翁的啸咏与流泉相应,醉翁去逝了,流泉仿佛在早晚幽咽,词人借山有时光亮、水有时回转与自己对醉翁的思念无尽对比,表达对醉翁的思念之悲。

答案:

要点一:

泉响空山、月明风露的幽静之景,醉翁啸咏与流泉之声应和的景象,写出作者对人与自然相融的境界的向往。

要点二:

醉翁离去后流泉的“朝吟夜怨”,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悲”,作者借以抒发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

(或:

作者既借流泉的“朝吟夜怨”抒发了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也直接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悲”。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

(9分)

摊破浣溪沙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

剪成碧玉叶层层。

风度精神如彦辅①,大②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 ①彦辅:

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

②大:

一作“太”。

13.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词中的“轻”与“重”是相对的,作为黄金无疑是重的,但能揉而破之化为飞入翠叶丛中的万点黄花,不论在事实上还是感觉上都是轻柔的。

B.词中的“大鲜明”三字是褒扬之词,不论是花中仙品——桂子,还是人之水镜——彦辅,都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

C.词的末句“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却无情”三字暗含了词人对桂花的抱怨和不满情绪。

D.这是一首咏花词,咏花而志不在花,只是借花形、花态、花性以挥发开去,抒引出词人胸中的万千感慨。

解析:

C项,“却无情”看似抱怨,实际上表现了词人对桂花的喜爱。

答案:

C

14.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词中的景物形象。

可从色彩、形态、香气三个方面来考虑。

答案:

①有金光灿烂的色彩和碧玉一般的如刀裁似的层层绿叶。

②有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

③精神气度如魏晋名士一般超凡脱俗,个性鲜明,风度翩翩,节操高尚,令人崇敬欣赏。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9分)

卜算子·漫兴

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①。

李蔡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③草去陈根,笕竹④添新瓦。

万一朝家举力田⑤,舍我其谁也?

【注】 ①据《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匈奴战,敌众我寡,受伤被俘,佯死,突然跃起夺得胡儿骏马,南驰以整残部。

②李蔡:

李广之堂弟。

③芸:

通“耘”。

④笕竹:

剖开竹子。

⑤力田:

乡官名,掌管农事。

15.下列对这首词下阕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下阕一、二句与全词其他句有所不同,一改散句之状,讲究对仗,工整清新,重在写实。

B.“芸草去陈根”表面上是说自己根除园中杂草,实则表达对金军要斩草除根的态度。

C.“笕竹添新瓦”写对乡间屋舍的修缮,给人以词人将在此营生、长期居住之感。

D.“朝家”指朝廷,结尾两句意指朝廷有朝一日选拔任用“力田”,一定会非自己莫属!

解析:

B项,“芸草去陈根”只是描绘了词人罢官赋闲时在园中根除杂草的田园生活景象,并没有表达对金军要斩草除根之意。

答案:

B

16.请从表现手法、思想感情两个方面对这首词的上阕加以赏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词的上阕是用李广屡立战功,但未被封侯,而他的堂弟李蔡才能平庸,属于下等里的中等,却能被封为列侯的典故,两相对比,以古喻今,尖锐地揭露了南宋朝廷的腐朽,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答案:

①运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典故,并将骁勇善战然而未被封侯的李广和才能平庸却被封侯的堂弟李蔡进行对比,突出朝廷的不公。

②词人其实是用“李广难封”自况,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不能重用人才的强烈不满之情,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抑郁之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7~18题。

(9分)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①

辛弃疾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

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

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

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

知有恨,休重忆。

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

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

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注】 ①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落日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鲜明。

B.上阕的景物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特点,其中实景是眼前的苍茫落日、一叶孤舟,虚景是记忆中的水光山色。

C.“眉来眼去”写山水的美好,词人使用拟人的手法把无生命的山水写得有生命有感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浓重的离愁别绪。

D.本词除了在景物描写上独具匠心外,还大量使用了议论的写作手法,如下阕中的“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就是议论句。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的能力。

B项,“动静结合”错误,上阕的景物描写没有使用这种手法。

答案:

B

18.这首词的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抒发了词人对友人的劝勉与激励之情。

“些个事,如何得?

知有恨,休重忆”四句,劝友人不要为那些小事烦恼。

“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二句即事明理,说明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古如此,何必要愁得“今头白”呢。

“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二句借古喻今,从表面上看是笑友人太多情,其实是要激励友人振作起来。

三、创新语用(21分)

19.用排比的修辞方式,改写下面画线部分。

要求:

①句式一致;②字数相等;③与上文语意连贯;④不改变原意。

(6分)

长途跋涉后,我终于在林中寻到这幽深澄碧的水潭。

这潭水,可以将我的容颜映照在它明镜一般的水面上;我把这潭水当作激发我诗兴的佳酿;这潭水还可以成为我的墨池,供我笔走龙蛇。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句式变换的能力。

解题时应注意改写后的各句在修辞、句式、字数等方面的要求,此外,还应注意语意的前后连贯通畅。

答案:

(示例)如明镜,让我映照容颜;似佳酿,助我激发诗兴;若墨池,供我笔走龙蛇。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6分)

雾与霾的主要区别包括:

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雾的相对湿度大于90%,霾的相对湿度小于80%;相对湿度介于80%~90%是霾和雾的混合物,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雾的厚度只有几十米至200米左右,霾的厚度可达1~3千米。

雾的边界很清晰,过了“雾区”可能就是晴空万里,但是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雾的颜色是乳白色、青白色,霾则是黄色、橙灰色。

雾一般午夜至清晨最易出现;霾的日变化特征不明显,当气团没有大的变化,空气团较稳定时,持续出现时间较长。

根据以上文字,雾和霾主要可以从以下六个角度区别(答题时请标明序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能见度范围(能见度距离、能见度);②相对湿度;③厚度;④边界特征(边界明确程度);⑤颜色;⑥日变化(持续时间)。

21.“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教与学的活动上,它与传统教学有所不同。

根据下面图中提供的信息,请用一段文字概括说明“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的本质区别。

要求:

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9分)

(图注:

图中三角形里的内容是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六个目标)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首先要认真看图,看清图表内容和意思,然后再组织语言。

在本图中,“翻转课堂”和传统教学在课堂与课外教学目标的顺序上正好相反,抓住这一点,结合图表上的文字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

(示例)“翻转课堂”是将传统教学中课堂与课外的功能和顺序进行了倒置,即把识记、理解等难度比较小的目标放在课外学习,而把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难度比较大的目标放在课堂中进行,老师给予学生比较多的帮助。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①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

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③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黄蘖禅师)

④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⑤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

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王安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读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自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

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属于多材料作文,考生应分析每句名言的意思,然后立意。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经典的书籍不要怕麻烦,多次品味后才知其中蕴含的真正意义,强调“熟读”“读书要思考”“反复阅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强调“实践”。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是说人对待一切困难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的东西无不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

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强调“自信”。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表面看起来很平常,但却内蕴深厚,有如静水流深,有时我们只看到了人家成功的一面,感觉相当容易,岂不知当初人家是经历了多少风雨才有今天的光彩。

【范文示例】

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考生

古语有云: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一步一脚印,登上山顶,方能看见脚下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一步一脚印,斩断荆棘,方能踏上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一步一脚印,越过荒漠,方能欣赏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

理想再美好,没有行动起来付诸实践,那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行动起来,才会收获缤纷落英,迎来一路芬芳。

实践是避免失败的千金良方。

陆游有诗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任何知识想要运用到现实中,就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

纸上谈兵无疑是痴人说梦,最终往往一无所获或招致失败。

历史上长平之战的故事我们都非常熟悉,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就熟读兵法,善于谈兵,连他父亲也难不倒他。

长平之战中赵王让赵括替廉颇为将。

然而赵括是一个缺乏实战经验,只知空谈兵法的人。

他到了长平后,一反廉颇所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