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通史阶段检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76453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4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通史阶段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通史阶段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通史阶段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通史阶段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通史阶段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通史阶段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通史阶段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通史阶段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通史阶段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通史阶段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通史阶段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通史阶段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通史阶段检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通史阶段检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通史阶段检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通史阶段检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通史阶段检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通史阶段检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通史阶段检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通史阶段检测.docx

《中国古代通史阶段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通史阶段检测.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通史阶段检测.docx

中国古代通史阶段检测

中国古代通史阶段检测

1、夏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对部下们则说:

“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商汤伐夏时说: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

“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

“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A.统治者使用武力不断强化中央集权B.统治者借神抬高自己权威

C.统治者迫令和诱使诸侯按王的意志办事D.神权是由政权控制的

2、有学者认为:

“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

A.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项正确。

【答案】D

3、绅士是大一统的专制皇权确立之后,中国传统社会中所特具的一种人物。

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下绅权和皇权是共存的。

宋代官爵恩泽出于皇帝,共存谈不上,共治也将就一下了。

元明清三代连共治也说不上,……绅权成为皇权的奴役了。

这说明

A.绅士权威的衰弱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绅权是皇权的重要补充     D.绅权与皇权相互依存

4、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

这表明

A.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     B.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

C.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     D.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

5、居正成为首辅后,“勇于任事,以天下为己任”。

他制定了一个考成规制:

以阁稽查六科(六科是明初设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之违误),以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抚、巡按。

这一规制的实施说明此时的阁(  )

A.已经威胁到皇权B.拥有了独断之权C.具有了宰相之实D.正式统领了六部

6、非认为,君臣关系是利害矛盾。

君主用官爵来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

这反映了

A.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B.儒家伦理确立正统思想地位

C.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                D.君臣关系演变促进社会变革

7、东海县博物馆于1993年从湾六号汉墓发掘出土《集簿》载:

(公元前13年)前后的东海郡“县、邑、侯国卅八:

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

其中所载“县、邑、侯国卅八”和《汉书·地理志》东海郡完全吻合,它虽然只有短短的650余字,却包括了数十个项目的综合统计,此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有

A.说明封国仍是朝廷的严重威胁B.《集簿》对研究东汉地方行政制度有学术价值

C.当时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D.表明西汉以前郡县制尚未推行

8、居正成为首辅后,“勇于任事,以天下为己任”。

他制定了一个考成规制:

以阁稽查六科(六科是明初设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之违误),以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抚、巡按。

这一规制的实施说明此时的阁(  )

A.已经威胁到皇权B.拥有了独断之权C.具有了宰相之实D.正式统领了六部

9、下面是摘自柳斌《中国近代粮食生产衰落原因分析》中的中国古代粮食相关情况统计表。

这表明

时期

粮食亩产

(公斤/亩年)

人均占有原粮

(公斤/人年)

劳动生产率

(公斤/劳动力年)

战国中晚期

180.0

460.5

1659.0

西汉末

132.0

496.5

1759.0

170.6

628.0

2262.0

154.5

579.5

2087.5

173.0

559.0

2013.5

清中叶

183.5

314.0

1131.0

A.封建社会人们生活改善不大   B.明清之际耕地抛荒严重

C.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停滞   D.唐朝时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10、《汉书·食货志》:

“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业单位产量低    B.农民赋税重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土地兼并严重

11、明清时期有一类土地被称之为“族田”,按其地租用途不同有诸多名目:

如义田是为赡济本宗族中贫而不能自业者,学田作为鼓励教育族子弟的费用。

明清两朝的政府也在法律上作出规定以保障宗族对这类土地的所有,禁止侵没盗卖族田。

对上述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A.族田属于国家所有,所以政府禁止盗卖族田

B.族田的存在加剧了明清时期的土地兼并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C.义田的存在说明宗族组织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对底层贫困民众的救助义务

D.族田收取地租体现了租佃经营的方式,由于租佃经营在江南地区比较普遍因此族田只在江南地区存在

12、《明史·食货五》记载,永乐初,西洋刺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等来朝,附载胡椒与华商互市,有司请征其税,为皇帝所拒绝,并发表议论说:

“商税者,国家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

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

这说明

A.皇帝推行好客之道    B.华夷思想根深蒂固C.清初海禁政策松弛       D.中外贸易盛况空前

13、据《汉书·王莽传》记载:

“(王莽)更名天下田曰王田……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与九族邻里乡,党。

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

”结果导致“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不得已“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

”上述材料说明王莽

A.改制时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国有土地B.得到了无地农民的大力支持

C.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D.最终重新肯定了土地的私有权

14、据资料统计:

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其中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

A.“重农抑商”和“闭关海禁”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15、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

据此判断下列说确的是(  )

A.贵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B.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

C.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D.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16、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这被称为“春秋笔法”。

对孔子这种做法认识正确的是

A.所作《春秋》不足为信     B.孔子力图废除分封制度

C.是对“礼崩乐坏”的反应     D.制约了当时的诸侯争霸

17、《史记·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他们的“旅游”项目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

这些君王包括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

这一行为其背后昭示的是

A.“大一统”理念          B.天人感应思想C.民本仁政观念           D.封建迷信思想

18、针对“道”,愈指出:

“(在这个社会里)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

”愈所说的“道”

A.加强自身修养,实现格物致知            B.排斥佛道,以纲常伦理为核心

C.追求社会有序,百姓安居乐业            D.把儒学理念上升至天理的高度

19、下图是学者辛向阳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经济业绩”“科技进步”“思想发展”和“疆域变化”等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以下对①、②、③、④各朝代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①—社会稳定、思想发展、疆域广阔B.②—科技落后、经济发展、疆域广阔

C.③—社会动荡、思想停滞、科技落后D.④—社会稳定、经济停滞、思想活跃

20、唐后期的愈把经学家们一直不太重视的《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专门抽出来,作为载道的重要经典详加注释,大力宣扬其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容。

到宋代更把修齐治平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并且把《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成为儒家原始经典中的经典。

上述材料典型地表明唐宋时期的儒家学者

A.认为“心”在理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B.将纲常伦理注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C.积极应对佛道之学对儒学带来的挑战D.面临着如何创立儒学新体系的时代课题

21、著名学者黄仁宇曾说:

“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生活的时代。

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

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材料意在说明明朝

A.缺乏社会变革的新经济因素                B.专制的社会环境压制人性发展

C.八股取士钳制了国人的思想                D.闭关锁国导致中西文化的隔绝

22、2014年8月,大学副教授黄诚在《寻找治国之道——从黄老思想的兴盛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的讲座中指出:

“董仲舒的儒家很杂,包括孟子与荀子的思想、先各家思想、巫盅方术,因此提出‘天人合一’,更多充满了神性的意识,于先儒学的思想有明显的差异。

”据此,黄诚强调

A.董仲舒儒学思想侧重于宣扬君权神授B.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C.汉武帝统治时期的儒学处于独尊地位D.“天人感应”学说杂糅了多种学派理论

23、乾隆帝酷爱书法,于卧室边专置一间小暖阁,用以珍藏代表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之名贴——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此三帖被后人称为“三希帖”(下图)下列对其书体特征介绍最准确的是

A.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        B.疏密得体,收放结合,浓淡相融

C.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        D.结构简省,钩连不断,纵任奔逸

24、《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

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这种差异根源于当时中国

A.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   B.读书入仕的观念根深蒂固

C.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欧洲      D.文化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第II卷(非选择题)

25、(2016·部分重点中学新高三起点考试·25)(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士绅阶层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或层面。

灭六国改革旧制,要以中央集权取代宗法制下的多元政治,对血缘势力为代表的地方势力予以限制。

西汉的六国贵族、东汉的豪强地主、晋至隋唐的门阀士族等血缘势力对中央政权的稳定构成很大的威胁。

隋唐的科举制,对贵族力量的消亡和绅士阶层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一批人沉淀下来,形成了一个有稳定的制度性来源的社会群体——士绅集团。

自宋至清,随着人口密度不断增加,严重的“官治”不足问题,导致民间宗族的崛起。

民间宗族承担着扶济族众、化解纠纷和教化子弟的责任,把原归官吏处理的部分职责揽纳过去,大大节省了行政治理的成本,延缓了官方严刑峻法对乡村的渗透围和程度。

而宗族首领多由经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地方士绅担任。

庞大的士绅阶层源源不断地向官僚队伍输送人才,同时,绅权是封建皇权在地方社会的延续,士绅制度的存在是出于维护和实现封建统治的现实需要,是控制地方社会的一种需要。

——摘编自福坤《论中国古代的绅士自治》

材料二对于清末民初的乡绅而言,适逢清廷镇压太平军运动,乡绅在近代中国的政治权力结构中已经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拉开了乡村自治的序幕,乡绅从幕后走到了前台。

但是,乡绅们更多的是将自治作为扩大绅权以全面控制基层社会的工具,传统的乡绅治理逐渐出现摆脱国家控制和社会监督的强烈的“独立”倾向。

科举制的废除使乡绅丧失了对国家的依附性,失去了制度控制和道德约束的乡绅对国家和乡里责任感不断降低。

当清王朝作为政权意义上的被革命对象而被推翻后,现存社会一切弊端就自然指向了作为其社会基层的乡绅阶层。

乡绅势力的彻底衰败和乡绅治理在整体意义上的消亡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农村“大革命”时期。

当国民党努力于民族国家建构而进行国家政权建设之时,打破传统乡绅的权力控制就成为应有之意。

所以国民党在其统治期间一直没有放弃“打倒土豪劣绅”的政治口号。

所谓“有土皆豪,无绅不劣”,在这种激进的革命话语下,乡绅阶层已经笼统的作为一个敌对阶级而要被彻底消灭。

——摘编自徐祖澜《清末民初国家权力与绅权关系的历史嬗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士绅的特点。

(13分)

 

(2)依据材料一二,说明从明清到民国时期,中国的士绅阶层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说明其原因。

(12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政治文明是围绕权力(利)而展开的,表现为‚族权、政权、神权、王权、民权、集权、分权、人权‛等。

请围绕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从中任选3个或3个以上词组,简单画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图,并加以说明。

(要求:

逻辑关系明确,史论结合。

2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明代,出现了许多新的名词,反映了飞速发展与变化的社会生活。

明代俗谚道:

样,匠。

明代人颇为崇尚“奇器”,而番舶贸易的存在及其发展,使人可以充分享用来自东、西洋的金银之器。

所造锡器,号称天下最良;镇所产的铁锅,更是行销天下。

所谓“样”,即“意”,就是已经成为领导天下时尚之都。

凡衣服式样,新鲜、离奇,一概称之为“样”;见到别的稀奇鲜见的事物,也成为“意”。

“时玩”则是明代出现的新词,宣德铜器、成化窑器,都是明代的时玩。

时玩之风,滥觞于江南的好事缙绅,最后经徽州那些巨商大贾推波助澜,遂成全社会风气。

同时,周、唐寅之画,文徵明、祝允明之书法,无不成为人们收藏的抢手的“时玩”。

“风”一词,也是明代各地相当流行的新词。

这缘于人喜欢掺假,如酒掺灰、鸡塞沙、鹅、羊吹气,鱼、肉注水,织作刷油粉,外面漂漂亮亮,里头却是空心甚至腐败。

明代中期后,随着生产力发展、商业繁荣之后,也有一个从温饱向奢华的过渡。

所谓“新开门七件事”:

诙谐、听曲、游玩、博弈、买春、收藏、花虫鱼鸟。

其中既有大众百姓逗闷的乐子,也有文人士大夫打发闲暇的雅趣。

即生活的享乐化与艺术化。

——摘编自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

材料二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

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中国文字,迟早必废。

而循之进化公例恐终无可逃。

——摘编自独秀、钱玄同言论《新青年》(1918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新名词产生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钱玄同、独秀的主,并简要予以评析。

(10分)(提示:

评析=观点合理性及影响+观点局限性及影响+观点产生的原因)

中国古代通史阶段检测答案

1、【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夏商周时期并未强化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题干中“恭行天罚”“天命殛之”“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天命诛之”等关键词可知其体现出统治者借神抬高自己权威,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中“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商罪贯盈,天命诛之”等信息可知夏启、商汤、盘庚、周武王都是利用天命说来强迫诸侯按王的意志办事,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夏启、商汤、盘庚、周武王都是借助神权来行事和采取军事行动,说明神权是有政权控制的,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A

2、【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或宗主,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弊有利,但从材料无法推断其利弊大小,故C项错误;士、庶民“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D项正确。

3、【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绅权和皇权关系的演变,不能说明绅士权威的衰弱,故A项错误;绅权和皇权关系从共存到共治再到奴役,说明皇权不断突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B项正确;从材料“绅权成为皇权的奴役了”说明绅权不是皇权的重要补充,故C项错误;绅权和皇权关系从共存到共治再到奴役说明绅权与皇权并不是相互依存,故D项错误。

4、【考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材料强调“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与各郡县部机构设置无关,故A项错误;“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可有效治理国家,故B项正确;各郡县都直接向皇帝负责,而非由下到上层层负责,故C项错误;郡县制并没有消除割据隐患,故D项错误。

【答案】B

5、【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明朝阁制的认识,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

ABD三项的表述均与明代的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其职权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不能有效制约皇权的史实不符,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以阁稽查六科......以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抚、巡按”可知此时的阁权力较大,具有了宰相之实。

故选C。

6、【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材料讲述的是古代选官制度中君臣关系的变化,其中由之前的血缘关系演变为一种“犹如买卖关系”,说明古代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故A项正确;儒家伦理确立正统思想地位是在西汉,与此题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仅说明了非关于选官制度的论述,并不能说明其已经成为社会的潮流,故C项错误;因果关系颠倒,应该是社会变革促使君臣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A

7、【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解析】《集簿》主要记载了郡国仍然存在的史实记载,并不能说明封国的威胁性,故A项错误;公元前13年仍处于西汉时期,故B项错误;“县、邑、侯国卅八:

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说明当时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故C项正确;西汉以前郡县制尚未推行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答案】C

8、【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明朝阁制的认识,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

ABD三项的表述均与明代的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其职权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不能有效制约皇权的史实不符,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以阁稽查六科......以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抚、巡按”可知此时的阁权力较大,具有了宰相之实。

故选C。

9、【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解析】表格数据反映了从战国到清朝的封建社会,粮食亩产总体上变化不大,人均占有原粮和劳动生产率先升后降,说明就整个封建社会而言,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不大,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明清之际耕地抛荒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关于粮食生产的部分数据,不能等同于农业生产整体,故C项错误;材料中粮食亩产并不是唐朝最高,而且仅从表格提供的粮食生产数据推广为经济发展水平,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故D项错误。

【答案】A

10、【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解析】“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规模小和产量低的现象,不是本质,故A项错误;“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则不然……,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反映了小农经济下农民赋税负担的沉重,和前面说的产量低一样都只是材料的一部分,没能全面归纳材料,而且只是停留在对现象的概括上,没有揭示本质,故B项错误;封建土地制度建立起来后,小农经济下的农民经营规模小、要面对地主阶级沉重的剥削,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很弱小,材料中的种种现象都是对这种脆弱性的反映,故C项正确;“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的是土地兼并,只是部分现象,不是本质,故D项错误。

【答案】C

11、【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族田”属于宗族所有,故A项错误;从其地租用途和土地归属看,族田的存在有利于抑制明清时期的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义田是为赡济本宗族中贫而不能自业者”,可见义田的存在说明宗族组织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对底层贫困民众的救助义务,故C项正确;从材料无法推断“族田”的存在围,故D项错误。

【答案】C

12、【考点】“海禁”政策

【解析】皇帝推行好客之道没有体现材料的本质,故A项错误;“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体现了天朝上国的思想,故B项正确;清初海禁政策松弛材料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不能从与西洋刺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等来朝就说明中外贸易盛况空前,在当时“海禁”政策下是不可能出现中外贸易盛况空前的,故D项错误。

【答案】B

13、【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解析】材料信息“更名天下田日王田”,就是把天下所有私人手里的土地(按王莽的理解应叫“私田”)统一收归皇帝所有,变成“王的土地”,简称“王田”,故A项错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故B项错误;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材料未体现,故C项错误;“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

”可见肯定了土地的私有权,土地可以买卖,故D项正确。

【答案】D

14、【考点】:

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本题以重农抑商政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及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在的和人为的原因”。

依据材料文字“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可推断出大量流入的没有转换为资本,未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原因是工商业的发展受到“重农抑商”和“闭关海禁”政策的压制,符合题干中“在的和人为的原因”,A项正确。

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的发展为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利于贸易发展的一面,B项排除。

CD两项从时间上看二者都发生在清朝中后期,而且也不符合题干中“在的和人为的原因”的要求,均排除。

故选A。

15、【考点】: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农业的主要耕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