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76673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060200)

一、培养目标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高级人才的重任。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是:

1、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中国史硕士生要具有广博的通用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外语能够达到基本交流的能力,能够阅读一般史学文献和写作专业论文摘要;能够运用计算机初步进行专业服务;掌握基本的统计技能并能够运用基本的统计软件;初步掌握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档案文献系统从事相关研究和资料的处理工作。

必须具备哲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哲学社会学科的综合知识,同时必须具备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根据专业需要,初步掌握与其学科方向相关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并具有一定的相关研究技能。

中国史硕士生要对中国史专业核心知识体系有较为深入的把握。

初步掌握中国史文献资料相关文本知识的核心知识范畴,初步或部分具备中国史学的各种分支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熟悉来自史学理论与方法以及中国史各个研究方向中的很多分支学科中的中国史文献资料所揭示的理论知识。

2、具备良好的学术素质和高尚的学术道德

中国史硕士生要具有较为广博的人文素质、现代意识;初步具有科学的研究精神与推理能力,其中必须具备科学精神;初步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国际视野,能够胜任历史研究实际工作,初步具备独立进行历史研究的能力。

要品行端正、遵纪守法、诚实守信,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视抄袭为可耻行为。

3、具备基本学术能力

中国史硕士生要初步具备获取中国史学科知识的能力,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对当代中国史研究成果与档案资料初步判断的能力,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在各种学术会议上介绍相关学术项目和成果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英语或其他外语的能力。

此外还应该初步具备提出新问题、获得新史料、采用新方法、引用新理论、运用新技术和获得新认识等能力。

二、研究方向

1、历史文献学

2、中国古代史

3、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4、专门史

5、中国近现代史

6、历史地理学

三、学习年限

基本学制为三年。

实行弹性学制,提前毕业者按照《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执行。

四、课程设置

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开课学期及周学时

备注

、必

11_00000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

1

1

修8学分

09_000003

英语

216

5

6

6

11_0000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2

09_110101

中国历史通论

36

2

2

至少

6

学分

09_110102

世界历史通论

36

2

2

09_110104

史学理论与方法

36

2

2

09_110209

中国近现代史料学*

36

2

2

12_115001

考古学通论

36

2

2

14_110101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36

2

2

专业主干课

09_110105

文字训诂学

36

2

2

至少

6

学分

09_110305

西方史学史导论

36

2

2

09_110106

版本目录校勘学

36

2

2

09_110108

数字化时代古籍整理的理论与方法*

36

2

2

09_110309

二十世纪史学专题研究

36

2

2

14_110102

历史文献学

36

2

2

14_110103

中国史学史专题研究

36

2

2

14_110104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专题

36

2

2

14_110105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史专题

36

2

2

14_110106

近现代中外关系史专题

36

2

2

14_110107

近现代中国政治史专题

36

2

2

14_110108

近现代中国经济史专题

36

2

2

14_110109

近现代中国社会史专题

36

2

2

14_110110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专题

36

2

2

14_110111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研究

36

2

2

14_110112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研究

36

2

2

14_110113

中国古代社会史专题研究

36

2

2

12_114008

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36

2

2

12_114009

历史地理学专题研究

36

2

2

12_114010

历史地理学要籍选读

36

2

2

09_110114

中国学术史

36

2

2

至少修

12

学分

09_110113

中国史学名著选读

36

2

2

09_110107

经书习读

36

2

2

09_110110

历史文献学经典文献著作导读

36

2

2

12_114016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专题

36

2

2

14_110114

中国近代社会阶层与民间组织

36

2

2

14_110115

民国文献学研究

36

2

2

14_110116

史料学

36

2

2

14_110117

中国古代制度史专题

36

2

2

14_110118

环境与社会变迁

36

2

2

14_110119

中国近现代史经典文献导读

36

2

2

14_110120

历史教育与近代中国

36

2

2

14_110121

公众史学

36

2

2

14_110122

战争与近代中国社会

36

2

2

14_110123

学术活动与近代中国

36

2

2

14_110124

近代中国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

36

2

2

14_110126

现代中国三农问题研究

36

2

2

14_110127

近代中国农民问题

36

2

2

14_110128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专题

36

2

2

14_110129

中国历史地理学专题

36

2

2

12_114026

古代中国地理环境与政区演变

36

2

2

12_114027

历史自然地理

36

2

2

12_114028

中国地理学史

36

2

2

12_114029

中国都城发展史

36

2

2

12_114030

历史人文地理

36

2

2

教学

实践

09_119001

2

注:

《历史文献学》为中国古代史方向选修课;《数字化时代古籍整理的理论与方法》为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方向选修课;《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为专门史方向主干课。

五、教学实践与文献阅读

教学实践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重要环节。

本专业硕士生参加教学实践的教学工作量相当于助教一个月的工作量,教学实践经考核合格者,计2学分。

效果不好的,不给学分,但允许重新安排一次教学实践。

文献阅读不按课程开设,纳入论文指导环节。

阅读内容及指导方式由导师组和研究生本人商定。

研究生完成任务后计1学分。

六、业务实习与社会实践

本专业硕士生根据科研和论文工作的需要,可外出进行田野考察、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等业务实习工作,此项工作安排在第二、三学年的第四、五学期进行。

业务实习、社会实践均不计学分,但要进行检查、总结及考评,逐年记入学籍档案。

中国史硕士生要不定期参加校、院、所举行的学术活动。

七、学位论文

本专业硕士生要用不少于一年的时间参加科学研究及撰写学位论文,不计学分。

论文的选题工作要在第三学期内完成,最迟于第四学期开学后的前两个月内提交学位论文计划,并向所属研究生指导小组做开题报告。

经研究生指导小组讨论认为选题合适且计划切实可行者,方能正式开展论文撰写工作。

第四学期5-6月份结合中期考核对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

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

论文应当是中国史研究某一领域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应当具有某种学术前沿性和前瞻性。

学位论文应当针对选题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文献综述,概述此前的研究成果,也应该对该选题涉及的理论与方法加以说明,在此基础上清楚交代选题的意义,以及该选题在理论与方法上的创新。

论文论证必须逻辑严密,合理铺陈材料。

在研究结论上应该能够提出新的见解。

同时,论文在理论、方法和视角上应该力求有所创新,提倡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综合分析材料。

论文的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字。

学位论文写作必须规范,论文的章节划分、注释、参考书目格式应符合学校学位管理部门的要求。

论文应当具有原创性,在某一论题上有所推进,严禁剽窃。

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若需要在其工作岗位进行论文实验,必须事先征得导师同意,其实验结果须附有实验工作所在单位证明,表明确系该生本人的工作成果。

中国史硕士生必须学完规定的课程,经考核成绩合格并完成学术活动或实习活动,修满35学分之后,方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课程要求各科成绩均在75分以上。

学位课程中经补考及格达2门次及其以上者,不能授予硕士学位。

学位论文的审议和答辩时间安排在第六学期,按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进行。

八、培养方式与方法

本专业对研究生的培养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研究生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指导小组由导师及本专业或相关学科专业的教授、副教授组成,由本专业或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担任组长。

研究生指导小组要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全面负责,其主要职责是:

(1)参与制定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及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2)审议学位课程的命题及评分结果;(3)负责对研究生进行开题报告审核和中期考核,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和进展情况进行检查;(4)协助组织学位论文答辩。

每位导师必须在所属研究生指导小组组长的组织下,开列研究生必读书目,所列书目必须是本专业研究领域的权威著作。

要使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掌握本专业基本知识和前沿问题,为以后的学习和学位论文的撰写准备条件。

导师每学期都要检查必读书目的阅读情况。

对研究生的培养,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调查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方法。

在研究生教育中,导师要严格要求研究生,拓宽其知识面,完善其知识结构,树立治学宗旨,打破学术门户,真正将研究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祖国建设人才。

九、考核

必修课均安排为考试,选修课可安排考试或考查。

考试科目按百分制评定成绩,考查科目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记分制评定成绩。

具体考核办法按《河南师范大学关于研究生课程考核及成绩管理的规定》执行。

在研究生入学后第四学期五、六月份要进行中期考核,对其政治思想、课程学习、科研和教学能力等各个培养环节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测评。

具体考核办法按《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执行。

十、其他

研究生入学后,要根据培养方案在三个月内制定出个人学习计划。

个人学习计划既要服从本专业培养方案的总原则,又要在选课、培养方式、论文、实习等方面具体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个人学习计划一式三份,分别由院、指导小组和研究生本人保存。

中国史专业主要课程介绍

《中国历史通论》课程介绍

课程代码:

09_110101课程名称:

中国历史通论

学分:

2总学时:

36

英文名称:

TheGeneralTheoryofChinaHistory

教学目的:

本课程通过采用专题讲述方式,使学生对20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研究成果、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以及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实现通贯性的宏观把握,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启发学生思考关注目前中国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懂得从横向角度了解中国通史的各种专门史的研究现状,从纵向角度对中国通史各个时期的断代史研究做出梳理,并基本建构起对于中国通史研究前沿的认识轮廓,结合相关学术争论提炼出更强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内容简介:

着重对自先秦时期至当今的中国历史中的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外交史、社会史、思想文化史做通贯式的剖析。

系统讲述20世纪以来学界在中国历史的各个领域取得的重大创获,探讨通用于各个史学研究领域的一般史学理论与方法,以及不同史学研究领域的具体的史学理论与方法,梳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探讨中国历史的基本框架。

适用专业:

中国史、考古学、世界史专业

考核方式:

考试

选用教材:

朱绍侯:

《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中国近代史》编写组编:

《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写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参考书目:

1.曾业英编:

《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2.王仲荦:

《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历史研究》编辑部:

《<历史研究>五十年论文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孟森:

《明史讲义》,中华书局2006年版。

5.陈寅恪: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邓广铭:

《宋史十讲》,中华书局2008年版。

7.王锺翰:

《清史十六讲》,中华书局2009年版。

8.戴鞍钢:

《晚清史》,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版。

9.庞松等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多卷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0.吕思勉:

《秦汉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11.漆侠:

《辽宋西夏金代通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华民国史》,中华书局2011年版。

13.(美)本杰明·I·史华慈:

《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4.李治安:

《元史十八讲》,中华书局2014年版。

《世界历史通论》课程介绍

课程代码:

09_110102课程名称:

世界历史通论

学分:

2总学时:

36

英文名称:

Thegeneraltheoryofworldhistory

教学目的:

通过对《世界历史通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世界历史的主要内容、主要发展特征和主要发展线索,及时跟踪了解世界史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

在此基础上,熟悉世界历史研究的基本学术规范,熟练掌握世界历史学术资源的检索和使用方法。

了解世界史研究领域中使用的的主要研究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每一种研究方法的特色和不足所在,进而不断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观指导史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要事件和较为重要的历史著作(包括经典史学著作和近人研究论著),了解并初步掌握较为重要的史学研究方法,熟悉世界史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认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统一性,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内容简介:

主要讲授从原始社会到冷战结束前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结合吴于厪关于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的相关理论,系统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史线索、主要发展特征。

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较为全面的掌握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世界历史研究的前沿动态,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该课程总计36学时,两个学分,以课堂讲授和专题讨论为主要授课形式。

适用专业:

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

考核方式:

考试

选用教材:

吴于厪、齐世荣主编:

《世界史》(共六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参考书目:

1.编委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2.崔连仲等著:

《世界通史》(共六册),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英)汤因比著:

《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美)本特利等著:

《简明新全球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美)杜兰著:

《世界文明史》(共38册),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6.马克垚主编:

《世界文明史》(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美)奥尔森:

《人类基因的历史地图》,三联书店2006年版。

8.(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

《全球通史》(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钱乘旦主编:

《世界现代化进程丛书》(共十册),江苏人民出版社。

10.霍布斯鲍姆著;《革命的年代》等四卷,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钱乘旦主编:

《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2.(美)拉费伯尔著:

《美国、俄国和冷战》,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版。

《史学理论与方法》课程介绍

课程代码:

09_110104课程名称:

史学理论与方法

学分:

2总学时:

36

英文名称:

TheoryandMethodofHistory

教学目的:

培养研究生的理论兴趣,使研究生具备较为宽厚的历史学的理论,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分析、评判历史现象。

使研究生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并运用这些基本方法从事历史研究。

引导研究生介入若干重要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讨论,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让研究生了解历史学发展的前沿问题和研究趋向,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历史学等历史学科的本体论问题,熟悉历史学的学科特征,了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不同历史资料的差异;掌握历史认识论的基本问题,洞悉历史认识的规律及特点,掌握历史解释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了解这些方法的基本特点,并学会利用这些方法从事历史研究。

内容简介:

历史学的基本问题,即历史、历史学的本体论、历史学的学科特征、作为个体和群体的历史学家、史料的种类和特点;历史认识论问题,即历史认识主体的特征、历史认识客体的特征、历史解释的理论与方法;历史研究法,即历史资料的辨析、历史研究的逻辑方法、比较研究法、计量史学的方法、心理史学的方法、其他史学研究法。

适用专业:

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

考核方式:

考试

选用教材:

李剑鸣著,《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参考书目:

1.R.G.科林伍德:

《历史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2.黑格尔:

《历史哲学》,上海书店1999年版。

3.汤因比等著,张文杰编:

《历史的话语——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韩震、孟鸣岐:

《历史哲学——关于历史性概念的哲学阐释》,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E.H.卡尔:

《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6.朱本源:

《历史学理论与方法》,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李振宏:

《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于沛:

《历史认识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9.张耕华:

《历史哲学引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白寿彝:

《史学概论》,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年版。

11.卡尔•贝克尔:

《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考古学通论》课程介绍

课程代码:

12_115001课程名称:

考古学通论

学分:

2总学时:

36

英文名称:

TheGeneralityofArchaeology

教学目的:

通过对考古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研究方法的介绍与讲解,以及通过对各种类型考古遗址的重要发现及材料的分析,使学生具备考古学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够胜任考古实际工作,并能在进一步研究过程中利用考古材料进行史学研究。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考古学的最基本的知识,能基本掌握各时代的考古发掘的总体状况及考古学的基本方法和知识。

内容简介:

考古学基本涵义,考古学文化与考古学研究的方法、步骤,考古学上的年代及分支,中国考古学发展简史。

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发展的脉络、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区系发展以及新石器时代农业、制陶业等的发展状况。

二里头文化的基本内涵,商代考古的分期、商代墓葬、城址的发掘及特点,西周考古的分期、墓葬、建筑特点,春秋墓葬的僭越,并掌握商周农业、手工业尤其是青铜器的发展状况。

战国列国都城的特点、墓葬中的僭越现象,秦代建筑遗址的发掘、,两汉都城遗址、墓葬形制与特点,以及秦汉简牍的情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都城遗址、墓葬以及陶瓷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隋唐时期的都城遗址、墓葬以及陶瓷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宋元明清时期的都城遗址、墓葬以及陶瓷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适用专业:

中国史、考古学

考核方式:

考试

选用教材:

张之恒:

《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参考书目:

1.宋百川编:

《考古学通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88年。

 

2.孙英民《中国考古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

 

3.刘庆柱主编:

《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张昌倬主编:

《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杜斗成、段小强编《考古学通论》,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

6.陈淳:

《考古学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课程简介

课程代码:

09_110209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

学分:

2总学时:

36

英文名称:

HistoricalMaterialsScienceofModernChina

教学目的:

本课程以专题讲述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工具书、志书、报刊、奏稿、政书、档案、日记、笔记、文史资料、文艺作品、历史文物等史料性文献的种类、特征、形成过程、史料价值及其使用方法,以及历史纪年法、历史文书用语、近现代职官制度、近现代礼仪等与历史研究相关的内容,旨在使其懂得中国近现代史料文献的种类、特征、形成过程、史料价值及其使用方法,以服务于历史学习和研究,使其懂得论从史出的原则与重要性。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熟悉中国近现代史料的分类、特征和主要文献,并合理、规范地利用史料,懂得论从史出的原则和重要性。

内容简介:

着重探讨中国近现代史料文献的种类、特征、形成过程、史料价值及其使用方法,包括历史纪年法、历史文书用语、近现代职官制度、近现代礼仪等与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