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县固城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91352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23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礼县固城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礼县固城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礼县固城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礼县固城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礼县固城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礼县固城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礼县固城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礼县固城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礼县固城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礼县固城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礼县固城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礼县固城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礼县固城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礼县固城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礼县固城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礼县固城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礼县固城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礼县固城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礼县固城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礼县固城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礼县固城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礼县固城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县固城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礼县固城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礼县固城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礼县固城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1、项目概况

1.1项目提出的原因,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建设项目增加,占用大量耕地,人地矛盾愈加突出,对后备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稳定农业基础,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有效举措,也是调整用地结构,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手段。

积极开展土地整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土地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充分利用西部后备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适度整理,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扩大可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紧张矛盾,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对提高土地质量、土地利用率、生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变区位优势为经济优势,缓解人地矛盾,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最佳效益,全面推动礼县社会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小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2项目简介

礼县地处甘肃省南部,位于东经104°37´-105°34´和北纬33°36´-34°32´之间。

东邻天水、西和,西接宕昌、岷县,南连武都,北与武山、甘谷接壤。

项目区位于礼县西南部的白河镇,地势较为平坦,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较为优越,利于整理成适宜农作物生长的优质高产田,增加耕地面积,发挥项目区地理、土壤、气候及区位等优势,提高土地生产力,增加经济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全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和示范作用。

本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具体行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平整土地,实施山、水、田、路、综合土地治理工程,建立融高效农业、村镇建设为一体的区域土地利用复合系统,提高项目实施区域内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

1.2.1项目类型

根据国土资源部《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316号]规定,确定此项目类型为开发整理。

虽然礼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本项目区的开发建设,积极筹措资金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投资建设,当地群众也愿意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但是由于项目区工作量大且艰难,仅依靠礼县地方财政和当地群众的自身力量,土地开发工作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不能得到很好的进展,更不能形成长期的综合效益。

因此,十分需要省上投入一定量的资金进行扶持,特申请该项目作为省级投资土地开发重点项目,并符合《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

1.2.2项目性质

申请省级和国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原因如下:

一、项目区典型的区位特点决定了项目的实施能明显改变贫困乡镇的面貌,并为土地综合整理利用提供典型经验。

二、通过项目的实施可为贫困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并可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以利地方经济持续发展。

三、项目实施与礼县扶贫攻坚战略相一致,能更好的从土地整理综合整治的角度,促进区域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

四、通过项目的实施为全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做出一定的贡献。

五、通过项目的实施,新增一定规模的耕地,增加了粮食产量,保障了粮食安全,涵养了水源,对区域内的水土保持起到相当的作用。

1.2.3项目范围

项目区位于礼县北部的固城乡,距县城40公里,具体涉及固城村、南坪村、吊沟村三个行政村。

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5°11′19"—105°14′19",北纬34°27′33"—34°27′44"之间。

 

1.2.4项目建设规模

1、建设规模

项目区内实际建设规模为689.49hm2。

2、投资规模

项目建设总规模689.49hm2,其中滩涂占4.7%,旱地占73.88%,项目总体定为整理开发。

项目估算总投资2895.74万元,单位面积投资2800元/亩。

全部申请国家、省级投资。

1.2.5项目工期

项目计划一年建设完成。

1.2.6项目任务目标

对项目区内田、路、水综合规划,科学整理利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以土地开发、改良、平整为中心,与水利设施配套建设、生物措施相结合,改善生产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永续利用。

1、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新增耕地98.9hm2,新增耕地率14.34%;

2、提高耕地质量:

通过修建道路,项目区耕地的耕作条件得到提高,通过深耕、培肥等土壤改良工程使土壤肥力大大提高;

3、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土地利用率提高到100%;

4、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实现田、路、水的综合整治。

 

2报告编制依据

2.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2.2土地开发整理相关政策

1、《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8]166号);

2、《关于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9号);

3、《关于设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50号);

4、《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316号);

5、《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财务管理办法》(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财建[2001]330号);

6、《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0]282号);

2.3行业技术标准

1、《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

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

4、《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

6、《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

7、《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

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5772-1995);

9、《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

10、《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18-91);

11、《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

2.4.土地开发整理相关标准、规范和项目申报要求

1、《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

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TD-T1012-2000);

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

4、《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64号);

5、《关于进一步明确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226号);

6、关于印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土资财[2001]41号);

7、《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2]68号);

2.5相关基础资料

1、《礼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

2、《甘肃省礼县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统计册》;

3、《甘肃省礼县农业气候资源调查与区划》;

4、《甘肃省种植业区划报告》;

5、《甘肃省礼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6、《礼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书》;

7、《甘肃省礼县土地资源调查及评价报告》;

8、《甘肃省礼县水资源调查评价及水利区划报告》。

 

3.项目区概况

3.1自然条件

3.1.1地理位置

礼县地处甘肃省南部,位于东经104°37´-105°34´,北纬33°36´-34°32´之间。

东邻天水、西和,西接宕昌、岷县,南连武都,北与武山、甘谷接壤。

项目区位于礼县北部的固城乡,固城乡总面积208.39平方公里,耕地3.94万亩,总人口11793人,有行政村18个,距县城40公里。

3.1.2地形地貌

项目区地处固城河河谷地带,属于基座河漫滩一级阶地,整体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北高南低。

固城河从西向东横穿整个项目区,河流河床稳定,宽约40米,由于项目区地处固城河上游,且降雨量较低,故河流水面较小,宽约1.5米左右。

项目区内海拔介于1948米—1927米之间,地势相对平缓,适宜发展农业。

3.1.3水文地质

项目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据水资源调查项目区位于河谷川坝区,地下水总储量11589.134万立方米,主要储藏在砂卵石空隙中,地下水与地表水相互转化,含水层一般1—4米,含水岩性为砾卵石,地表水及地下水水质良好,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项目区内无工业、厂矿污染,水质较好,水质类型为重碳盐钙组型水。

PH值6.7-7.3,溶氧量6.3-13.1毫克/升,水中营养盐丰富。

肥沃的水质,丰富的营养盐,为农业产业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1.4气候

项目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其特征是四季分明,春天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少雨,秋季凉爽多雨,冬季寒冷少雪,日照充足,降雨充沛,年均气温9.9℃,平均无霜期为200天,年平均降水量577.9mm左右,年平均蒸发量1358.0mm左右,约为降水量的2.8倍,年照时数为1968.1小时,年最高温度35.6℃,最低温-10℃。

3.1.5土壤

项目区位于固城河上游滩涂之上,土壤主要是褐土型淤淀土。

土壤层较薄,厚约20厘米,质地属沙壤土,水肥流失严重,褐土型淤淀土的养分含量偏低,pH值7.05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11.3g/kg,含氮0.7g/kg,含磷0.9g/kg,含钾17.8g/kg.为此土壤贫瘠成为制约土地生产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图3.15土壤现状

3.1.6自然灾害

项目区自然灾害较多,主要种类依次为:

干旱、冻雹、霜冻、干热风、洪涝和病虫害等。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77.9毫米,可基本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但年季、年内分布不均,多集中于7—9月份,在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关健期3—5月、6月上旬至7月上旬、7月中旬至8月底常会出现干旱。

近年来连年干旱,表现为两年一小旱、三年一大旱,影响最大的小麦亩减产达到80%以上。

据统计,每年平均发雹率为2.3天,4—9月均有出现,主要集中在6、7两个月,概率达34%以上。

干热风、霜冻、病虫害每年都有出现,对农作物影响较大。

3.2自然资源

3.2.1光热资源

项目区光热资源条件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1968.1小时,年均气温9.9℃,年总辐射量109.5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9.9℃,大于0℃的农耕期为200天,≥10℃积温(80%保证率)在2900—3000℃。

太阳总辐射量109.5千卡/cm2×年,夏季最多,占全年的34%,冬季最少,占17%,生理辐射量为53.66千卡/cm2×年。

3.2.2水资源

项目区年平均降水量577.9毫米,且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相对丰富,但对地上、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尚不充分,地表径流严重。

3.2.3生物资源

礼县生物资源丰富,品种繁多。

乔木以刺槐、杨、柳、桐、杏、枣、苹果、梨、柿子等为主;灌木有酸刺、文冠果、狼牙刺等;草本植物有20科100余种;野生中药材有麻黄、甘草、柴胡等80多种;农作物以小麦为主,其次有玉米、洋芋、大豆、胡麻、中药材、蔬菜,牛、马、驴、骡、猪、羊、鸡、兔、鸭等是当地主要畜禽。

3.3社会经济条件

据统计全县共有土地总面积42万公顷,人均占有0.8公顷,耕地总面积131333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27公顷.礼县共辖4镇25乡,全县总人口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万人,非农业人口3万人,外出劳动力5万人,其余均从事其他产业。

本县经济较发达产业有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主要经济作物有洋芋、荞麦、水果、中药材等。

项目区位于礼县北部的固城乡,固城乡总面积208。

39平方公里,耕地3.94万亩,总人口11793人,有行政村18个,机关驻地固城,距县城40公里。

该乡地处高寒山区,为北秦岭余脉的西延部分,东南部属梁峁沟壑区,山势绵延,起伏舒缓,其余地方山峰陡峻,湿润,有稀疏植被,北部山脊为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境内山梁均向固城河沿倾斜,平均海拔约1900米。

固城河纵贯全境,河道斗折蛇行,迂回曲折。

3.4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773.43公顷,其中不动工其他草地53.86hm2,村庄22.12hm2,灌木林地7.96hm2,项目建设规模689.49hm2,其现状情况参见下表:

表3.4-1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单位:

hm2

项目

建设规模

耕地

交通运输用地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其他土地

草地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林地

旱地

农村道路

内陆滩涂

田坎

其他草地

村庄

灌木林地

地类号

013

104

116

123

043

203

032

面积(公顷)

773.43

509.39

9.8

32.4

137.9

53.86

22.12

7.96

比例(%)

100.00

65.86

1.27

4.19

17.83

6.96

2.86

1.03

3.5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

3.5.1交通状况

项目区周边乡村道路纵横通达,乡村路从项目区边缘通过,为项目施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能够满足项目实施的要求。

另外,项目区通讯、广播、电视信号覆盖整个区域,为项目区将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5.1-1乡村路现状

3.5.2电力设施状况

项目区三个行政村已实现村村通电,且有高低压线路穿过,项目施工有电力的保障。

3.5.3其它设施状况

项目区位交通便利,通讯、广播、电视信号覆盖整个区域,对项目区将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5.4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的状况

项目区内没有工矿企业,空气、地面、水质没有受到污染,土壤、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现行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当地政府把项目区确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的主产区,虽然暂时无生态环境保护设施,通过项目的实施,逐步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

 

4.项目分析

4.1项目的合法性分析

4.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项目的要求

该项目严格按照《甘肃省礼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编制,注重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目标的实现。

项目区符合《礼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项目区选定在国有滩涂区内,建设规模符合国家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项目的政策要求。

4.1.2其他法律、法规对项目的要求

该项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8]166号]、《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64号]、《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2]68号]等国土资源部有关规定和文件,该项目经过了政府依法审批,不涉及湿地开发、毁林毁草和围湖造田等问题。

4.2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从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来看,区内通过工程措施能够转化为耕地的地类主要为滩涂地和田坎。

田坎和滩涂是本项目的主要新增耕地来源,现状滩涂主要是土层较薄而难以利用,通过客土加厚耕作层的方法可以解决,并且该处滩涂具有良好的灌溉排水条件,通过灌排设施配套可以开发为耕地。

通过开发后,项目区可新增耕地98.9hm2,新增耕地率14.34%。

开发整理后土地利用结构详见下表。

表4.2-1整理开发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对比表单位:

hm2

项目

建设规模

耕地

交通运输用地

水利及水利设施用地

其他土地

旱地

农村道路

内陆滩涂

田坎

地类号

013

104

116

123

整理前

面积(hm2)

689.49

509.39

9.80

32.40

137.90

比例(%)

100.00

73.88

1.42

4.70

20.00

整理后

面积(hm2)

689.49

608.29

11.70

0

69.50

比例(%)

100.00

88.22

1.70

0.00

10.08

增减

面积(hm2)

0.00

98.90

1.90

-32.40

-68.40

比例(%)

0.00

14.34

0.28

-4.70

-9.92

4.3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

项目区内土地利用结构现状为主要为旱地和滩涂为主,区内部分是卵石和细砂,需要客土改善项目区土壤质量。

开发项目区滩涂地,需要对项目所选的客土进行适宜性评价。

客土源是距项目区1公里的山地褐色土。

对于项目区客土源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选取积温、降水量、熟化层厚度、障碍土层、质地、有机质、海拔、坡度、侵蚀模数、水利化程度、产量等评价指标,指标等级一般用不同数据和性状两种形式表示。

土壤熟化层厚度、海拔、坡度、温度、降水量等项目,可根据用地类型对参评因素的要求,找出每项中最优和最差的两个极限值,划定指标级差范围,并依据有关土壤、气候等资料分级标准,在两个极限值之间划分出若干等级。

土壤质地、水利化程度等可用性状特征的差异划分。

在拟定指标等级的同时,还要拟定相应的指数系统。

指数系统不仅能表示不同评价项目的质量高低,而且可将以性状特征表示的评价项目定量化,把评价项目中不同的计算单位处理为无量纲,使不同土壤质量具有可以评价比较的基础和依据,项目区宜农地评价指标和指数系统见表4.3-1。

项目区客土源土地等级的确定采用经验指数和等距法进行,即按各类土地不同的评价单元,分别将各单项评价项目的指数相加,求出每个评价单元的总指数,总指数即代表了不同评价单元的质量水平。

在此基础上,再对评价单元的质量逐个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按等距法划分出不同等级的指数和范围,评定出最终的土地等,农用地不同等级的指数和范围见表4.3-2。

表4.3-1项目区客土源宜农地质量评价指标与指数

参评因素

指标与指数

气候

因素

≥10℃活动积温

(℃)

指标

>3000

2800~3000

2300~2800

<2300

指数

4

3

2

1

降水量

指标

>600

570~600

520~570

<520

指数

4

3

2

1

土壤

因素

熟化层厚度

(cm)

指标

>60

30~60

<30

 

指数

4

3

2

 

障碍土层

(cm)

指标

>60

30~60

<30

 

指数

4

3

2

 

质地

指标

中壤

重壤

轻粘、中粘

砂壤

指数

4

3

2

1

土壤耕层有机质

(%)

指标

>2

1.51~2

1.01~1.5

0.51~1

指数

6

5

4

3

环境

因素

海拔

(m)

指标

<1500

1500~1750

1750~2000

>2000

指数

4

3

2

1

坡度

(度)

指标

0~6

7~15

16~25

>25

指数

5

4

3

2

侵蚀模数

(吨/年·km2)

指标

0

<2000

2000~2500

>2500

指数

4

3

2

1

水利化程度

指标

保灌

有排灌条件

无排灌条件

 

指数

2

1

0

 

生物量

作物产量

(公斤/亩)

指标

小麦

玉米

>200

150~200

100~150

75~100

<75

>400

200~400

200~300

150~200

<150

指数

6

5

4

3

2

表4.3-2项目区土地评价等级指数和范围

等级与指数和

地类

一等地

二等地

三等地

宜农地

≥35

30~40

<30

表4.3-3项目区客土源土地评价等级指数表

参评因素

指标

指数

气候因素

≥10℃活动积温

(℃)

>3000

4

降水量

570~600

3

土壤因素

熟化层厚度

(cm)

30~60

3

障碍土层

(cm)

<30

2

质地

中壤

4

土壤耕层有机质

(%)

1.51~2

5

环境因素

海拔

(m)

<1500

4

坡度

(度)

0~6

5

侵蚀模数

(吨/年·km2)

2000~2500

2

水利化程度

无排灌条件

0

生物量

作物产量

(公斤/亩)

小麦

>200

6

玉米

>400

项目区土地等级指数和

38

项目区客土源位于项目区1公里处。

根据表4.3-1得到项目区土地等级指数和为38(见表4.3-3),查表4.3-2可知,项目区所选客土属于宜农地一等地,适宜耕种,适宜作为项目区开发造田的耕作层土壤。

4.4水土资源平衡分析

农作物全生育需水量分析项目区水资源的供需关系,即水资源的供给量与农作物需水量的平衡问题,确定作物种植结构是水资源供需分析的前提。

项目区开发整理后,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配套,耕地的质量和生产能力将大幅度提高,适宜性也将大大增强;根据项目区内农业种植传统,确定农作物种植结构和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制。

项目区属于典型的旱作农业区;由于地处梁峁沟壑区,地下水开采较难,而且成本大,受项目投资限制,本次设计不考虑农田输配水工程,因此项目区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水量:

W地表水+W地下水=0万m3

项目区在p=75%的典型设计年降水量为570mm。

有效降雨量按设计典型年降水量的70%(有效降水系数)计算,则有效降水量:

Q降=降水量×有效降水系数×承雨面积

=570×10-3×70%×689.49×104=275.1万m3

W供=Q降+Q地表水+Q地下水=275.1+0+0=275.1万m3

2、需水量预测

项目区需水量仅考虑农业生产的需要,工作和生活用水不包括在内。

农作物主要以冬小麦为主,农业需水量以冬小麦一年一熟来计算。

复种指数为100%。

冬小麦需水量m小麦=250m3/亩。

则:

W需=250×689.49×15=258.55万m3

通过项目区需水量与供水量预测结果可知,项目区每年可供水总量为W供=275.1万m3,大于农业生产总需水量。

表4.2项目区水资源供需比较表单位:

万立方米

有效降雨系数

供水量

作物需水量

余(+)缺(-)量

70%

275.1

258.55

+16.55

由此可见,项目区开发整理后根据确定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前述需水量和可供水量计算,可以满足项目区灌溉保证率为75%的要求。

4.5项目区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1、自然条件因素

1)涝灾

项目区的涝灾主要是暴雨。

暴雨出现的时间分布,从5月—9月每月均可出现,其中以7月出现频数最高。

暴雨不仅对项目区人口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还造成大面积耕地被淹毁,耕层土壤流失。

2)低温霜冻

霜冻是危害作物的一种自然灾害。

项目区受霜冻危害的作物有小麦、玉米幼苗、养育幼苗等粮食作物及蔬菜和果树花期,作物受霜冻危害后将影响其生长,降低产量。

3)雹灾

雹灾多发生在春夏之交,盛夏及夏秋之交较少,出现在春夏之交的占63.6%,尤以六月份为最多。

而此时段正值夏作物成熟,玉米抽雄之前生长盛期,所以对作物的危害较为严重。

4)滑坡、泥石流

项目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活动频繁,灾害形成的台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