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徐健顺基本调与吟诵调讲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97166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6徐健顺基本调与吟诵调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06徐健顺基本调与吟诵调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06徐健顺基本调与吟诵调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06徐健顺基本调与吟诵调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06徐健顺基本调与吟诵调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06徐健顺基本调与吟诵调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06徐健顺基本调与吟诵调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06徐健顺基本调与吟诵调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06徐健顺基本调与吟诵调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06徐健顺基本调与吟诵调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06徐健顺基本调与吟诵调讲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06徐健顺基本调与吟诵调讲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06徐健顺基本调与吟诵调讲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06徐健顺基本调与吟诵调讲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06徐健顺基本调与吟诵调讲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06徐健顺基本调与吟诵调讲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06徐健顺基本调与吟诵调讲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06徐健顺基本调与吟诵调讲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06徐健顺基本调与吟诵调讲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06徐健顺基本调与吟诵调讲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6徐健顺基本调与吟诵调讲解.docx

《06徐健顺基本调与吟诵调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徐健顺基本调与吟诵调讲解.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6徐健顺基本调与吟诵调讲解.docx

06徐健顺基本调与吟诵调讲解

 

基本调与吟诵调

徐健顺

 

一、中国音乐的创作序次

 

我们中国人的音乐传统,是先词后曲。

《尚书》说: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这段文字,到了《礼记》则表述为:

 

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

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

 

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礼记·乐记》

 

《毛诗大序》又表述为: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

 

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

 

这些话的意思都是相同的,即诗歌舞的序次是:

情——言——诗——歌——舞

先有感情,心动了,有了感情,于是有话要说;话说出来,不足以表达感情,于是拖长它;还不足以表达感情,于是加上叹词;还不足以表达感情,于是和上乐律歌唱;还不足以表达感情,于是载歌载舞,这就是古代的跳舞了。

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几个结论:

第一点,全部都是从感情出发的。

志者,心之所之也,心所神往的地方,也是感情的意思。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也没有舞蹈。

诗歌、音乐、舞蹈,都

是从感情里自然生发出来的。

今日的流行歌曲和所谓舞蹈,都是表演的。

甚至很多人认为艺术就是表演艺术。

岂不知,生活艺术才是艺术。

艺术就是在生活中,感情来了,挣脱了动物性的羁绊,绽放出人性的光辉,就是艺术了。

表演艺术永久是二流的。

表演就是假装。

为何每次演出都要这样唱?

 

什么每次到这里都要这样跳?

难道感情没有任何变化?

从前的艺人都是知道这一点的,所以要钩脸儿,把自己藏在脸谱的后边,还要出场先亮相,表示自己不是那个角色。

也正因这样,从前的艺人严于修身,有气骨有艺德。

此刻从大众到艺人,都认为演艺明星是艺术专业户,艺人就只有离艺术更远了。

生活艺术才是真实的艺术。

宗教艺术,是那人真的信奉。

剪纸艺术,是那

人真的那么想。

这些都不是表演。

歌唱,是有话要说才唱的。

唱的是自己的词,

唱给自己也许他想见告的对象,不是不认识的人,不是虚空的大众。

舞蹈,是身

体自然的动作,用以表达他的感情。

此刻我们见到的舞蹈,多数是谄谀于人。

不是我们中国人所谓的舞蹈。

舞蹈和歌唱相同,都没有什么美不美,只有动人不

动人。

所以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舞蹈。

每一个人都不一样样,每次都不一样样。

这才是艺术。

第二点,我们的旋律和节奏,是从语言中生发出来的。

由于我们的语言,

是声调语言,还是旋律型声调语言,天然地与音乐相通。

西方的语言属印欧语系,是重音语言,他们有重音没声调,天然只与节奏有缘,而与旋律较远。

所以西方需要作曲家。

作曲这件事,在西方是天才才能做的事,需要拍脑袋的灵感,而灵

感需要刺激,所以贝多芬的头发是那样的,艺术家在西方近乎疯子。

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作曲家。

我们有编曲家、演奏家、作词家、歌唱家,就是没有作曲家。

像姜夔自度曲,已经是很特别的事情了,所以他要频频提起。

何况“度”也不是

西方作曲,而是在长短高低规则已定的状况下,选择乐音和结构的过程,本质上凑近编曲。

我们不需要作曲家,是由于人人都是作曲家。

在中国,作曲不是个什么事儿。

把想说的话拖长,往音阶上一放,就是歌曲。

语音的长短高低轻重缓急,就化为音乐的旋律节奏。

这件事,每个说汉语的中国人以前都会。

我们从小就领会语言的声音的涵义,学习使用声音去表达。

妈妈呼叫刚出生的孩子:

“宝宝——”,其实孩子对这个声音的涵义一无所知。

但是,他会慢慢去领会。

慢慢地,他会理解,当妈妈说:

“宝宝~~”的时候,是喜爱他;说“宝宝!

”的时候,是生气了。

他会从语音、表情和动作中领会涵义。

他也就会用语音、表情和动作表达自己的意思。

汉诗文是用声音创作的,先吟后录,也许吟了不录,当创作达成的时候,

 

它基本上都还是声音的作品。

用声音创作,自然会用声音调理。

当他表达一种快乐的情绪时,不会使用低沉的声音、闭嘴的声音。

这是每个说汉语的中国人的本能。

所以诗词文赋,就有声音的涵义。

何况诗文还是有声音规则的,长短高低轻重缓急,是有规则的,依据这个规则去创作的,声音的涵义是依据这个规则去表达的,所以朗读时怎能不恪守这个规则呢?

不恪守,又怎能找到作品的声音的涵义呢?

第三点,我们是诗歌舞一体的。

我们的诗叫诗歌,我们的舞叫歌舞,我们

的乐叫歌曲。

西方的语言与节奏相关,与旋律比较疏远,所以语言和音乐相对分别,他们能赏识纯粹的乐曲的声音,从旋律和节奏中感觉情绪。

中国人自然也能,但是汉语和节奏、旋律都很相关,语言和音乐是密切联合在一起的。

我们几乎没有器乐曲的传统。

古代的音乐基本上都是有词可唱的。

我们的音乐叫唱歌。

旋律和节奏,是从语言中生发出来的,不是拍脑袋另创建的。

此刻我们有民乐队,常常演奏中国的器乐曲,其实那些曲本来都是有词的。

我们扔掉词,只赏识曲,很

大程度上是遇到了西方音乐传统的影响。

此刻连弹古琴的也不会唱了,都闭着口弹。

在古代,吟咏时自己抚琴相和,就是琴歌,不抚琴,就是清吟。

琴曲都是琴歌,琴歌都是吟诵。

此刻琴谱的打谱也有问题,不恪守吟诵的规则,长短高低就

常常不对。

古琴界的人士,未来必定要重新学会吟诵才好。

不是说中国没有器乐曲,自然也有的,但不是主流,中国人更爱唱歌,并且,即便是这些器乐曲,本来也是从语言中生发出来的,本来也是有词的。

我给你唱一个旋律:

06123.53126—,固然我唱的不过一个旋律,没

..

有词,但是你的心中有没有响着“让我们荡起双桨”的声音?

有词的旋律和没有词的旋律是不一样样的。

有词的旋律,即便没有唱词,演奏者和听众的心中,也相同有词的声音。

我们应当重视我们华夏民族的歌唱传统,我们的旋律是从语言中生发出来的,我们的感情是靠语言来表达的,应当恢复和弘扬我们的按词歌唱的传统,挣脱西方器乐曲的影响。

第四点,古诗文基本上是书面语,古代的书面语和口语也是不一样的,最大的一个差异,就是书面语是拖长的,也许说,拖长是书面语的一个主要特色。

是说所有的书面语都是拖长的,但是总的来说,大多数书面语是拖长的。

这就是“歌永言”、“长言之”的意思。

今日我们是用口语的方式对待古代的书面语了,

 

这是个错误。

古诗文是拖长的,这一点特别重要,关于理解汉诗文的形式特色,是一个基础性的认识。

第五点,我们的诗是可以入乐歌唱的,所以叫诗歌。

入乐歌唱的方法,叫做“律和声”,即把拖长之“言”放到乐律上,也就是宫商角徵羽上。

凭什么来放到乐律上呢?

凭什么知道哪个字放在哪个乐律上呢?

这个不是靠西方作曲家

的拍脑袋的灵感,而是我们的语言的天然习惯。

我们汉语的上古音,是旋律-音高型声调,各声调之间大概有个音高的相对关系,所以四声对五音,也有个对应关系,所以才可以“律和声”。

(详尽论证请见《声音的意义》。

所以此刻我们吟诵,也是依据声调的相对音高关系,来大概确立字的乐音。

只但是此刻的汉语已经是旋律型声调语言了,四声已经不可以对五音,已经变为音程之间的较为复杂的关系了。

理解了以上五点,就可以说说吟诵的曲调的问题了。

 

二、腔与调

 

在中国音乐的创作序次“情——言——诗——歌——舞”中,此刻我们来特地关注一下从“诗”到“歌”的过程,也就是曲调的产生过程。

这就是中国式“作曲”法。

中国自古没有作曲家,就是由于人人都会作曲。

会说话就会作曲,会走路就会跳舞。

中国式作曲的方法,叫做依字行腔、依义行调,中国的歌曲,是有腔有调的。

什么叫腔,什么叫调呢?

比方有这样一条下行旋律线:

 

此刻要用这个旋律唱一般话的四个字,声调分别是一声、二声、三声、四声,那么唱出来就是这样的:

 

本来的那条旋律就是“调”;每个字依据它的声调而改变了的旋律就是“腔”;“调”加“腔”,就是“曲”,即本质唱出来的旋律是:

 

假如唱四声、三声、二声、一声,就是这样:

 

本质唱出来的“曲”是:

 

曲是腔和调的合成,就像两个波的叠加。

假如用五线谱也许简谱记下来,

就是记的这个“曲”。

我们看到这两个“曲”完整不一样,但是倒是同一个“调”。

所以中国的音乐,是不可以用五线谱和简谱记的,一记,腔、调全混在一起,谁也

搞不清楚哪是腔哪是调。

我“发明”了中国式记谱法,就是腔、调分记,把调记在一条线上,把腔分记在上下,这样就如数家珍了。

比方二人转《小贺年》:

6

6

6

6

6

6

0

5

3

2

2

1

6

......

5

5

5

3

..

33

..

正月里来是新年呀

 

这样就看得很清楚,每个字都是有腔有调的,这一句的调是个平调,加一个下行

的尾腔。

第三句的调停第一句是相同的,就是腔不一样:

6

6

0

6

6

0

5

3

2

2

1

6

..

55

..

家家团圆会呀

比方“年”这个字,唱的时候要向上挑一下,再接下行的尾腔:

 

3532216,“会”

是同一个调相同的地点,但是由于是四声,就没有向上挑,而是直接用下行的尾腔表示声调的降调了:

532216。

假如“会”也唱成:

3532216,就成了“回”了,

..

就倒字了。

“团聚”都向上挑,而“是”、“新”两个字就都没有上挑,而是分别用降落和平的音程,这就是声调的表现,也就是“腔”。

西方音乐,有骨干音和装饰音;中国音乐,有腔和调。

西方所谓的装饰音,

在中国歌中,有的是腔,有的是调,不行混淆。

西方所谓的骨干音,在中国歌中,

应当属于调,但是,也有判断不清,误把腔看作骨干音的状况。

所以,分不清腔和调,是搞不清中国音乐的。

调,才是中国音乐的“主旋律”。

中国音乐,不行直接以西方音乐理论来解析。

有了“腔”,就永久不会倒字。

从前中国人唱歌,是永不倒字的。

唱歌的目

的是什么?

不是为了耍帅,不是为了摆pose,而是为了把歌词传达给对方(也许

自己)。

字都唱倒了,还传达什么?

你说话的时候怎么不倒字呢?

你怎么不把“来

碗拉面”说成“赖完辣棉”呢?

由于那样说了对方听不懂啊,你就算是来个刘德华式pose也没用啊。

那么唱歌的时候为何就无论词了呢?

你究竟是想表达什么呢?

一次,我在出租车上听广播,刘德华在唱《爱你一万年》。

我怎么听都是“爱你一碗面”啊,还认为给“面爱面”做广告呢。

“万”是第四声,是降调,但是他唱的是35,3长5短,这就成了一个三声的腔音,那不是“碗”吗?

“年”是

第二声,是升调,他反倒唱成了176的降调,再加上他mn不分,就成了“面”。

..

更要命还在后边:

“爱你经得起考研”!

天哪,本来刘德华也考研,此刻真是考研

成风了。

“验”是第四声,他却唱12,听着不就是“研”吗?

假如一位男士跪在你的眼前向你求婚,口称“爱你一碗面!

”你会答应他吗?

千万别答应!

就算他是刘德华!

由于他对他所说的话绝不在乎,他的全副心思,

 

都在他的pose上,都在他的上,都在他的旋律奏所示意的浪漫上,但是,

于他正在的誓词,却如耳。

一个人不重他所唱的,唱个什么意思!

没有意。

中国人,必定要言心声,不可以倒字。

有一个子,在网上流十年了,在不停地增添,有人在不停地往上

新的,因有新歌出来,就有笑出来。

个子叫《听的歌》,大家可以自己上网找找。

此中大多数都是倒字。

我里摘一部分,笑死人不命啊:

 

“学雷,好榜⋯⋯李昌定豆子香⋯⋯”个李昌是呢?

 

什么他定了,豆子也就香了呢?

因豆子也是国的吧。

我向来是

 

理解的。

 

《公》里唱:

“哪里有不平哪有我。

”太了,地上哪里不平,自然会

 

有“”了!

 

《的人》那句“永永地擦亮眼”,当初无如何也听不懂,

 

听成“永永地差两年”,总是儿,什么必定要差两年呢?

 

“⋯⋯我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真,和暖的阳光照射着我

 

,每一个人上都笑开⋯⋯”后两句小候听成“河南的阳光照射着我

 

,美国人上都笑开”,郁了好些年⋯⋯

 

有没有听学友唱的《束不是我要的果》———“⋯⋯束不

 

是我要的果⋯⋯那个等在窗里面的人已不是我⋯⋯”我随和友人

 

听了很多次,都以“那个等在所里的人已不是我⋯⋯”怎么也没想通。

 

得游子翔的《故的云》———“⋯⋯鬼来吧,鬼来⋯⋯(

 

来吧,来),”乍一听,真吓了一跳。

 

第一次在听童安格《耶利安女郎》,竟听成“⋯⋯野呀,神奇野

 

呀⋯⋯”儿了好一子!

 

《爱的主打歌》第一次听,恍然听里面唱到:

“...本来本来你是我的猪

 

大哥...”认为“猪大哥”是神马最新的爱称。

 

我曾在农村教小学生唱歌,白毛女中“北风吹”同学们很快唱得熟了,

 

一天,一个同学忽然问我:

老师,“北风拿个锤,雪花拿个瓢”去干什么呢?

 

我没听理解,同学们争着说:

他说的是歌词。

奥!

本来“北风吹”第一句“北

 

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被小学生理解为“北风拿个锤,雪花拿个瓢”!

 

是啼笑皆非,我到现在记忆犹新。

 

可见听错歌词,是大家广泛的经验。

这年头,唱歌不打字幕,鬼也听不出来唱的是什么。

走开字幕就不行歌,这叫什么歌?

我说中国人已经不会唱歌了,一点儿也但是分吧。

有腔有调!

有声有色!

有情有意!

有乐有乐!

这才叫中国人的音乐、中国人的歌、中国人的生活。

自然,要做到不倒字,技术上也不是特别简单,这里不但有本字的音程问题,还有前字到本字的音程问题。

防备倒字、依字行腔的方法,也就是中国传统的“作曲”法,我总结了“单、连、顺、断、拖、开”六个字,详见其余吟诵论文。

依字行腔就是中国传统作曲法,也许叫中国式作曲法,很简单的。

我在吟

诵学习班上讲,一般只要两个小时。

两小时后,人人都会作曲,并且很多人已经

达到几分钟作的曲,特别好听,又不倒字。

中国的曲,是从词里来的,是从字中

生发出来的,很简单,并且只有这样的曲,才入情入心,一下子直击人心。

我们

要经过吟诵教课,让中国的孩子们重新学会自己作词,自己作曲,自己唱,自己

听,自己教育自己,——也就是乐教,其实不是遥不行及的事情。

已经开始啦!

要做到不倒字、依字行腔,也很简单,诀要就是:

把注意力放在词上!

掉旋律!

旋律是无所谓的,词才是你真实要说的话。

只要你记着要说的词,就不

会倒字——生活中说话怎么你从不倒字呢?

就是由于你不在乎你的声音美不美,

而在乎每个字自己。

从这里你也可以悟出,其实吟诵没有什么美不美的,没有什么好听不好听,

 

只有动人不动人,动人自己,动人他人。

能令心动神摇,必是词意全出,这就是好吟诵。

跟嗓音好不好、pose帅不帅、甚至跑不跑调,都本质上没关系。

依义行调,很简单,就是依据“义”来定“调”,该降还是该升,都是词义决定。

这一点,关于作曲的人来说,可能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那个“灵感”的奥密。

但关于吟诵来说,其实没有什么可讲的,由于人人都是声音艺术的大师。

不是吗?

从刚出生开始,你就在辨识声音的意义。

妈妈对你说:

“宝宝——

真乖——”,其实你对这四个音节的意思毫无所知,但是,慢慢地,你就知道了,

从表情,从动作,从一遍遍的爱抚中,你理解了语音的涵义。

于是,你也学着用

声音去表达涵义。

你知道如何运用长短、高低、强弱、缓急这些手段去表达情绪,

包含清浊、轻重、开闭、发抖、断续、气声、假声等等,你其实什么都会,什么

都理解。

你不行能要表达一个快乐的意思,却用低沉的闭嘴音,也不行能表达一

个激动的意思,用一个缓和的慢节奏。

把这些放到乐音上,就是唱歌。

你其实知

道旋律和节奏。

那么作曲家在干什么?

他们本质上不是在作“曲”,而是在作“义”。

他们在思索用旋律和节奏表达更丰富、更细腻、更变化的“义”。

所以那是“表演”。

吟诵不需要表演。

吟诵是本来就有“义”,不是更如何,也用不着更如何。

所以,依义行调是不用讲的,人人都会的一件事。

在我们的吟诵学习班上,也的确可以发现是人人都会的。

但是,依义行调还是要讲。

不是讲行调,而是讲“义”。

对“义”的理解假如错了,依义行调就好不了,整个吟诵就好不了,无论有多好听的旋律,也是白费。

此刻我们恰巧是“义”的理解出了问题。

汉诗文的“义”有三个层次。

一个是字义,这是此刻一般的老师都知道的,最少知道怎么去查,在哪里可以找到,无论是XX还是辞典,总之,字义是一般

人都可以掌握的。

第二个层次是音义,这是此刻一般的中国人都不知道的,可以说一无所知。

而我们的汉诗文,倒是用声音创作的,是声音的作品。

吟诵是讲音义的,此刻只有经过吟诵,才能认识音义。

第三个层次是文化的涵义。

这是此刻

一般的中国人都多少知道一些的,但是大多是错的。

由于我们所受的教育,以及我们常有的学术声音,基本上是基于“五四”一代以及苏联的看法,特别是此中激进派的看法。

这些看法存在很多、很大的问题。

他们在很多细节上是值得必定

 

的,但是在基本看法上是有问题的,常常偏离古代汉诗文的实情。

比方他们对汉诗文的作者群——儒士,缺少深刻的认识,比方他们没有意识到作诗关于儒士来说第一是修身,而后才谈得上抒怀。

他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判断也比较简单果断。

这些看法浸透进每一首诗、每个字的体悟上,使得我们对汉诗文的文化涵义存在基层看法的重要误差。

综上所述,汉诗文的意义层次,一个是我们基本上可以知道的,一个是我们基本上不知道的,还有一个是大概知道一些,但很多是错的。

三个层次相加,我们对汉诗文的“义”的认识,其实是不及格的。

“义”理解错了,自然依义行调就会错。

所以这个问题,我们要点重申的是对“义”的掌握,特别是音义和文化的涵义。

关于汉诗文的“义”,是个很有意思,也很有说头的话题,但是,这篇文章主要要说基本调停吟诵调,就不以此为要点了。

 

三、基本调与吟诵调

 

从“诗”到“歌”的这个过程,主若是旋律和节奏等音乐的创作,在西方

就叫“作曲”了。

在中国古代,由于语言是旋律型声调语言,这个过程是相对天

然的,与西方成心的“作曲”不一样,也许可以叫“中国式作曲”吧。

中国式作曲

的原则是依字行腔、依义行调。

中国式作曲的时间是多长呢?

也就是,面对一首

诗,可以吟咏出来,需要多长时间呢?

假如是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大概需要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凡是参加过吟

诵学习班的学员都是有这个经验的。

假如是西方式作曲,需要多长时间呢?

一般是几个小时到几日,甚至更长。

由于西方式作曲,需要考虑曲的涵义、细节、结构等等,而中国式作曲,这些都是天然的,朗读好了,自然旋律节奏就大概出来了。

所以中国式作曲比西方式作曲要快得多。

但是,这个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作曲的成绩,关于先人来说,还是太慢了。

由于吟诵是用来读书的,用来大批朗读的。

朗读的要求是:

一秒钟!

你拿到书,到读作声来,需要多长时间呢?

一秒种。

就只有一秒种。

先人拿到书,到有旋律地吟咏出来,只要要一秒钟。

一秒钟,怎么能做获得?

 

先人有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分两步走,中间加一个环节。

加一个环节,那不是更慢了?

不是,是更快了。

这就是中国的哲学。

这个环节,我给起了个名字,叫“基本调”。

基本调,就是代代相传的,以文体微风格来分类的一批骨干旋律。

我们采录的这些老先生,都有自己的一批基本调,详尽诗文的吟咏都是在这些基本调的基础上变化出来的。

古代的文人,都会从老师那边学到一套吟诵的“基本调”,这套“基本调”,是依据文体微风格来分类的。

先按文体,各各不一样,比方说,仄起五绝、平起五

绝、仄起五律、平起五律、仄起七绝、平起七绝、仄起七律、平起七律、五古、七古、四言诗、骚体诗、骈文、古文,等等,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基本调,也就是基本的旋律。

五绝、七绝等等,其实不是文体的最基层,由于仄起和平起的旋律正好是相反的,而此刻的朗诵根本无论这些。

从前有的老师干脆直接用平仄的口诀来教给学生,我们就有宁波戴君仁等多位先生吟的这类“平仄调”的录音,比方戴君仁先生吟的仄起七绝:

3

3

3

2

1

1.

2

3

2

3

2

仄仄

仄平

6

5

6

1.

2

7

6

6

5

5

...

.....

平平

仄仄仄平平

3

5

6

1.

2

7

6

5

5

3

0

...

.....

平平

仄仄平平

5

6

6

11

——45

323211——

.....

........

仄仄

仄平

 

这样以期学生记得更牢,这也就证了然“基本调”的存在。

基本调在文体之下,又分风格。

在正常状况下,一个文人,每种文体最少

有两个基本调,一个偏阴柔,一个偏阳刚。

我叫它们“阴调”和“阳调”。

有的

先生(如镇江的陈克刚先生、温州的戴春兰先生等)说,老师教课生,有男调停

女调,对男学生和女学生,同一首诗的调子会不一样,这也是阴阳调的现象。

一种

 

文体两个调子,是比较广泛的状况,我们采录到的一种文体最多的调子,是五个

调子。

北京的窦宇宏先生,现年92岁,他说老师教给他,每种文体五个调子,

各有名称,如豪放、萧淡、柔媚等等,也是风格的区分。

阴阳调的例子,如陈少松先生的平起七绝,吟杜牧《清明》:

3

2

1——2

35

553

5

5

2

2—

雨纷

2

3

553

2——2353

2

2

3211—

欲断

6

1

236

165—601

1

6

12320

..

哪处

3

2

1—61

231656

6

—615——

....

..

杏花

但相同是平起七绝,吟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则是:

1

1

1

—3

2

3

5

3

3

2

1

1

1———

朝辞

彩云

3

3

5

3

2

3

5

1

1

1

6

1

6

5.

6

1

1

2

1

5

6

5

6

.....

....

千里

一日

0

5

6

11

2

1

6

6

5

3

2

———5516560

..

.....

.....

两岸

猿声

啼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