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高考精选文言文阅读训.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0972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16 大小:17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冲刺高考精选文言文阅读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6页
冲刺高考精选文言文阅读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6页
冲刺高考精选文言文阅读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6页
冲刺高考精选文言文阅读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6页
冲刺高考精选文言文阅读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6页
冲刺高考精选文言文阅读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6页
冲刺高考精选文言文阅读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6页
冲刺高考精选文言文阅读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6页
冲刺高考精选文言文阅读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6页
冲刺高考精选文言文阅读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6页
冲刺高考精选文言文阅读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6页
冲刺高考精选文言文阅读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6页
冲刺高考精选文言文阅读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6页
冲刺高考精选文言文阅读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6页
冲刺高考精选文言文阅读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6页
冲刺高考精选文言文阅读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6页
冲刺高考精选文言文阅读训.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6页
冲刺高考精选文言文阅读训.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6页
冲刺高考精选文言文阅读训.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6页
冲刺高考精选文言文阅读训.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6页
亲,该文档总共2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冲刺高考精选文言文阅读训.docx

《冲刺高考精选文言文阅读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冲刺高考精选文言文阅读训.docx(2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冲刺高考精选文言文阅读训.docx

冲刺高考精选文言文阅读训

冲刺2007高考精选文言文阅读训练

文言文阅读§1

管仲相齐

齐襄公无道,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

及无知弑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奔鲁。

鲁人以兵纳之。

未克,而小白入,是为桓公。

使鲁杀公子纠于鲁之生窦。

召忽死之,桓公既立,使鲍叔牙为宰相。

辞曰:

“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及管夷吾者五。

”乃使人请于鲁庄公曰:

“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

”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

齐使受之而退。

比至,三衅三浴之。

桓公亲迎于郊,而与坐而问焉。

遂以为相。

注云:

三衅者,以香涂身曰衅。

孔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此答子贡问管仲不能死之辞也。

大抵召忽之死,为守节;管仲不死,为树功。

盖桓公兄也,合立当事之。

子纠,弟也,不当辅以争国。

故圣人不责其死而称其功。

(《劝忍百箴》)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

奉:

奉命

B.鲁人以兵纳之纳:

接纳

C.辞曰:

若必治国家者辞:

告诉

D.故请之请:

请求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鲁人以兵纳之而与坐而问焉

b.合立当事之不当辅以争国

A.“之”和“焉”相同,“合”和“当”不同

B.“之”和“焉”相同,“合”和“当”也相同

C.“之”和“焉”不同,“合”和“当”相同

D.“之”和“焉”不同,“合”和“当”也不同

3.“民到于今受其赐”一句中“其”指代的内容是

A.召忽之死节B.管仲之惠泽C.叔牙之荐能D.桓公之德政

4.下列句中加点的“死”字与“召忽死之”中的“死”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B.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C.等死,死国可乎

D.管仲不死,为树功

以下5—6两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此答子贡问管仲不能死之辞也

A.这是子贡回答管仲为什么不死时说的话。

B.这是子贡回答管仲为什么不能死的原因的托辞。

C.这是孔子回答子贡所问的管仲为什么不死时说的话。

D.这是孔子回答子贡所问的管仲为什么不死的原因的托辞。

6.故圣人不责其死而称其功

A.所以圣人并不要求召忽去死,但称赞他守节的功德。

B.所以圣人并不责问召忽为什么去死,但称赞他守节的作用。

C.所以圣人并不要求管仲去死,反而称赞他的作用。

D.所以圣人并不责问管仲为什么不去死,反而称赞他的功德。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①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②寡君……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

③桓公亲迎于郊,而与坐而问焉。

④盖桓公兄也,合立当事之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8.下列叙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鲍叔牙保护公子小白逃到莒后,让公孙无知杀了襄公,立小白为桓公。

B.管仲、召忽奉公子纠之命逃到鲁国,子纠死后,召忽为他守节而死,而管仲不死,各得其所。

C.鲍叔牙认为自己在很多方面不如管仲,治理好国家,一定要请回他,故向桓公举荐管仲。

D.管仲任相后,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统一了天下,百姓感激他的恩德。

文言文阅读§2

柯邑之盟

昔者齐桓公与鲁庄公为柯之盟。

鲁大夫曹刿谓庄公曰:

“齐之侵鲁,至于城下,城坏压境,君不图与?

”庄公曰:

“嘻寡人之生不若死”曹刿曰:

“然而,君请当其君,臣请当其臣。

”及会,两君就坛,两相相揖。

曹刿手剑援刃而进,迫桓公于坛上,曰:

“城坏压境,君不图与?

”管仲曰:

“然则,君何求?

”曹刿曰:

“愿请汶阳田。

”管仲谓桓公曰:

“君其许之。

”桓公许之。

曹刿请盟,桓公遂与之盟,已盟,弃剑而去。

左右曰:

“要盟可倍,曹刿可仇,请倍盟而讨曹刿。

”管仲曰:

“要盟可负,而君不负;曹刿可仇,而君不仇,著信天下矣。

”遂不倍。

天下诸侯翕然而归之。

为鄄之会,幽之盟,诸侯莫不至焉;为阳谷之会,贯泽之盟,远国皆来。

南伐强楚,以致菁茅之贡;北伐山戎,为燕开路。

三存亡国,一继绝世,尊事周室,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功次三王,为五伯长,本信起于柯之盟也。

(《新序·杂事四》)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释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要盟可负②为鄄之会

A.①yo重要②wi为了

B.①yo要挟②wi主持

C.①yo要挟②wi为了

D.①yo重要②wi主持

2.对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君请当其君   ②君其许之

③曹刿手剑援刃而进④请倍盟而讨曹刿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要盟可倍”中“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曹刿手剑援刃而进B.桓公遂与之盟

C.被明月兮佩宝璐D.舍相如广成传舍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尊事周室周室:

周,朝代名。

周室,指周王朝。

B.九合诸侯诸侯:

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

C.功次三王三王:

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一说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

D.为五伯长五伯:

指古代五个占领一方的首领。

5—6两题所示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三存亡国,一继绝世

A.三次保存了灭亡了的国家,一次继承断代的国家

B.三次保存了灭亡了的国家,一次使断代国家得以延续

C.三次使即将被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一次继承断代的国家

D.三次使即将被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一次使断代国家得以延续

6.本信起于柯之盟也

A.根本的信义是从柯邑的盟约而来的

B.根本的信义是从柯邑缔结盟约时开始建立起来的

C.寻根追源,(齐桓公的)信义是在柯邑缔结盟约时开始建立起来的

D.寻根追源,(齐桓公的)信义是从柯邑的盟约而来的

7.对曹刿在坛上迫近齐桓公时讲的一句话的用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责问齐桓公为什么侵犯鲁国。

B.追问齐桓公是不是还要进攻鲁国。

C.警告齐桓公赶快放弃进一步攻打鲁国的打算,不然的话,将与他拼命。

D.暗示齐桓公:

不许进攻鲁国,并且必须接受自己的条件,不然的话,将与他拼命。

8.下面是对管仲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被“曹刿手剑援刃而进”的气势吓破了胆,连连劝齐桓公接受对方的条件。

B.管仲力排左右“倍盟而讨曹刿”的议论,认为不负不仇可以“著信天下”,表现了过人的见识。

C.管仲将计就计,利用曹刿强迫齐桓公订立盟约一事来改变齐桓公在诸侯中的形象,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

D.管仲以遵守可负的盟约来博取天下信誉的主张,为齐桓公一匡天下,成为五伯之长创造了条件。

文言文阅读§3

介推拒禄

介子推曰:

“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文公即位,赏不及推。

推母曰:

“盍亦求之?

”推曰: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

“亦使知之。

”推曰:

“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

”其母曰:

“能如是,与若俱隐。

”至死不复见。

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

“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

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

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

”文公出,见书曰:

“嗟此介子推也。

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

”使人召之则亡,遂求其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

于是文公表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

(《说苑·介子推不受禄》)

1.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天未绝晋②不食其食

A.①灭绝②俸禄B.①绝望②粮食

C.①断绝②吃D.①截断②给……吃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及”与“赏不及推”的“及”的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传以示美人及左右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D.及捕入手,已股落腹裂

3.对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必将有主②主晋祀者③推从者怜之④五蛇从之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见”与“至死不复见”的“见”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B.于是入朝见威王

C.大王见(臣列观D.才美不外见

5—6两题所示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A.归罪而去模仿他们,我的罪过比他们还要大

B.责怪了他们而又效法他们,我的罪过比他们还要大

C.责怪了他们而又效法他们,在罪过上我比他们还要大啊

D.归罪而去模仿他们,在罪过上我比他们还要大啊

6.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

A.言语是身体的花纹,身体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花纹

B.言语是自身的漂亮的装饰,自身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漂亮的装饰

C.言语是自身的漂亮的装饰,自身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花纹

D.言语是身体的花纹,自身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漂亮的装饰

7.以下八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与介子推母子到死再没有露面有关的一组是

1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2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

③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④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⑤能如是,与若俱隐

⑥盍亦求之

⑦言、身之文也,身将隐。

安用文

⑧亦使知之

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①④⑤⑧D.②③⑥⑦

8.下面是对本文主要意思的剖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赞同介子推把文公的复国归功于天的观点。

B.文章歌颂了介子推有功而不图报的品德。

C.文章肯定了晋文公知过能改的贤君胸襟。

D.文章批判了介子推母亲邀功请赏的思想。

文言文阅读§4

烛之武退秦师

(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倍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左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军:

军队B.焉用亡郑以倍邻倍:

背叛

C.共其乏困共:

供应D.若不阙秦阙:

缺少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无能为也已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郑既知亡矣焉用亡郑以倍邻

A.“已”和“矣”相同,两个“焉”不同

B.“已”和“矣”相同,两个“焉”也相同

C.“已”和“矣”不同,两个“焉”相同

D.“已”和“矣”不同,两个“焉”也不同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一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请客的主人行装B.宴请的客人行装

C.宴请的客人使者D.请客的主人使者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九月甲午。

“甲午”,是以干支来纪日,干支纪日并不是每月初一即“甲子”,故换算成公历日期很麻烦。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中“烛之武”,姓烛名武,“之”是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又如“佚之狐”“介之推”。

C、“是寡人之过也”中“寡人”是古代国君自称的谦辞,本义是“寡德之人”。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中“仁”指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的道德规范的总称。

下列5—6题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A.因为郑伯对晋不友好,并且怀有二心而背叛了晋国。

B、因为郑伯对晋不友好,并且怀有二心而与楚亲善。

C.因为郑伯在晋国时不礼貌,并且怀有二心而与楚亲善。

D.因为郑伯在晋国时不礼貌,并且怀有二心而背叛了晋国。

6.①敢以烦执事②唯君图之

A.①哪敢用灭亡郑国的办法来劳驾您的臣下②只有您能对付得了他

B.①哪敢用灭亡郑国的办法来劳驾您的臣下②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

C.①就要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②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

D.①就要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②只有您能对付得了他

7.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师的理由,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秦军欲越过晋国并看不起远方的郑国,这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事。

B.相邻的晋国实力雄厚了,实际上秦国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保留下郑国对秦也是会有好处的。

C.秦对晋侯有过恩赐,但晋侯回国后就违背承诺,并迅速修筑防御工事拒守。

D.如让晋占领了郑,那么他们还要扩张势力,就势必危及秦的安全,这种损秦肥晋的做法,对秦实在是非常不利的。

8.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不仅撤了兵,而且和郑国订立盟约,派兵驻守郑国都城。

B.秦退兵后,晋臣子犯请求晋文公赶快攻打郑国,但晋文公认为不可。

C.晋文公认为,没有秦穆公的力量他是不能回国为君的,借人之力反而去蒙蔽欺骗人家是不讲仁义的。

D.晋文公还认为,丧失了人家所给与的恩赐是不明智的,用分裂代替和好,这也不算是武勇。

 

文言文阅读§5

晋 灵 不 君

晋灵公不君。

厚敛以雕墙。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

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赵盾(又称宣子)、士季(又称会)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

士季曰: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稽首而对曰:

“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犹不改。

宣子骤谏。

公患之,使钅且L麑贼之。

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尚早,坐而假寐。

麑退,叹而言曰: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触槐而死。

(《左传·宣公二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问其故而患之  ②公患之  ③人谁无过 ④过而能改

A.①与②相同,  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  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  ③与④也不同

D.①与②不同,  ③与④相同

2.与“厚敛以雕墙”句中“以”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B.樊哙侧其盾以撞

C.作《师说》以贻之

D.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3.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晋灵公不君”的“君”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冈烈士事略丐序于予

B.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C.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4.与“则莫之继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子何恃而往

D.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5—6两题所示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会请先。

不入,则子继之

A.我请求先进去,如果不让进去,那你再接着进去

B.我请求先进去,如果不让进去,那你再接着进谏

C.请允许我先去进谏,如果君王不听,那你再接着进谏

D.请允许我先去进谏,如果君王不听,那你再接着进去

6.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A.三次跪伏向前到达屋檐之下,然后才看见晋灵公

B.三次跪伏向前到达屋檐之下,晋灵公这才抬眼看士季

C.三次进去都只到达屋檐之下,晋灵公这才抬眼看士季

D.三次进去都只到达屋檐之下,然后才看见晋灵公

7.下面六句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晋灵公不君”的一组是

①厚敛以雕墙       ②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

③宰夫腼熊蹯不熟,杀之   ④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⑤犹不改,宣子骤谏    ⑥公患之,使钅且麑贼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

8.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晋灵公残暴狠毒,屡谏不改,并派人杀害赵盾,致使钅且麑触槐而死。

B.晋灵公残暴狠毒,不但不接受赵盾、士季的劝谏,反而派钅且麑杀害赵盾,钅且麑却触槐而死。

C.晋灵公骄奢残暴,屡谏不改,并派人杀害赵盾,致使钅且麑触槐而死。

D.晋灵公骄奢残暴,不但不接受赵盾、士季的劝谏,反而派钅且麑杀害赵盾,钅且麑却触槐而死。

文言文阅读§6

宣 子 索 环

 

韩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商。

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

“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

”子大叔、子羽谓子产曰:

“韩子亦无几求,晋国亦未可以贰。

若属有谗人交斗其间,鬼神而助之,以兴其凶怒,悔之何及?

吾子何爱于一环?

其以取憎于大国也,盍求而与之?

”子产曰:

“侨闻君子非无贿之难,立而无令名之患。

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安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夫大国之人,令于小国,而皆获其求,将何以给之?

一共一否,为罪滋大。

大国之求,无礼以斥之,何餍之有?

吾且为敝邑,则失位矣。

若韩子奉命以使,而求玉焉,贪淫甚矣,独非罪乎?

出一玉以起二罪,吾又失位,韩子成贪,将焉用之?

”韩子买诸商人。

既成贾矣,商人曰:

“必告君大夫。

”韩子请诸子产曰:

“日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

今买诸商人,商人曰‘必以闻’,敢以为请。

”子产对曰:

“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

世有盟誓,以相信也。

曰:

‘尔无我叛,我无强贾。

’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

今吾子以好来辱,而谓敝邑强夺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诸侯,必不为也。

若大国令,而共无艺,郑,鄙邑也,亦弗为也。

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

”韩子辞玉曰:

“起不敏,敢求玉以徼二罪?

敢辞之。

(《左传·昭公十六年》)

1.与“吾子何爱于一环”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夫大国之人,令于小国

B.韩子买诸商人

C.与商人皆出自周

D.起不敏,敢求玉以徼二罪

2.与“是教敝邑背盟誓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非官府之守器也

B.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3.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盍求而与之(何)

B.侨闻君子非无贿之难 (财物)

C.立而无令名之患(美好)

D.今吾子以好来辱(谦词,指使对方受屈辱)

4.对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将何以给之一共一否

吾且为敝邑郑,鄙邑也

A.“给”与“共”的意思相同,“敝邑”和“鄙邑”的意思不同;

B.“给”与“共”的意思不同,“敝邑”和“鄙邑”的意思不同;

C.“给”与“共”的意思相同,“敝邑”和“鄙邑”的意思相同;

D.“给”与“共”的意思不同,“敝邑”和“鄙邑”的意思相同。

下列5、6题句子的译句,正确的项是

5.出一玉以起二罪,吾又失位,韩子成贪,将焉用之?

A.拿出一只玉环而让韩起犯两个错误,又使我失去执政的机会,韩起被看做贪婪之人,哪能采取这种做法呢?

B.拿出一只玉环而引起两种罪过,使我们国家失去诸侯国的地位,使韩子成为贪婪之人,哪里用得着这样做?

C.拿出一只玉环而让韩起犯两个错误,又使我失去执政的机会,韩起被看做贪婪之人,哪里用得着这样做?

D.拿出一只玉环而引起两种罪过,使我们国家失去诸侯国的地位,使韩子成为贪婪之人,哪能采取这种做法呢?

6.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

A.如果我把玉环献给阁下,不知道根据是什么,岂敢私下把它献出呢?

 B.如果我把玉环献给阁下,不知道怎么办,谨敢私下告诉您。

C.如果我把玉环献给阁下,不知道怎么办,岂敢私下把它献出呢?

D.如果我把玉环献给阁下,不知道根据是什么,谨敢私下告诉您。

7.子产不给韩宣子玉环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韩宣子太贪婪,所提出的要求不合理,如果满足他的要求,就会破坏两国邦交原则;

B.因为大国贪得无餍,如果满足他们不合邦交礼仪的要求,郑国就会逐渐失去诸侯国的地位;

C.韩宣子是郑国的使者,所提要求不合邦交的法则,如果不予以拒绝,就会破坏晋郑两国的友好关系;

D.因为大国欲壑难填,如果满足了韩宣子的要求,会使韩宣子蒙上贪婪恶名,子产也会失去执政的地位。

文言文阅读§7

晏 子 易 行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

“吾以子可,而使之治东阿,今子治而乱。

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大诛于子。

”晏子对曰:

“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景公许之。

于是明年上计,景公迎而贺之曰: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晏子对曰:

“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6;陂池之鱼,以利贫民。

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

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会赋敛,仓库少内,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

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

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

”再拜,便僻。

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

“子强复治东阿。

东阿者,子之东阿也。

寡人无复与也。

[注]上计,年终考核地方官的治绩。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召而数之曰     数:

列举罪状加以责备

B.子退而自察也      退:

返回

C.寡人将大于子      诛:

责问、谴责

D.景公乃下席谢之     席:

座位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请”在意思上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

B.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C.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D.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3.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句是

A.属托不行——上级嘱咐的事情不去做

B.货赂不至——送礼行贿没有发生

C.便事左右——随意送给侍从

D.避贤者之路——给贤能的人让出位置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子强复治东阿    ②寡人无复与焉

A.①您一定要再治理东阿②我不再指责了

B.①您务必要再治理东阿②我不再指责了

C.①您尽力再去治理东阿②我不再干涉了

D.①您坚决地再去治理东阿②我不再干涉了

 

5.以下六句话,属于晏子治理东阿的正确做法的一项是

①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       ②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③属托不行,货赂不至        ④陂池之鱼,以利贫民        

⑤并会赋敛,仓库少内        ⑥当此之时,民无饥者

A.①②③④⑥    B.②③④⑥     C.③④⑤    D.③④

6.下列对文章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先前治理东阿,廉洁奉公,为民着想,百姓安居乐业,却受到景公的责罚;后来只好改弦易辙,营私舞弊。

晏子痛感景公昏庸,辞官而去。

B.晏子先前治理东阿,廉洁自律,一心为民,治绩显著,却受到景公责怪;后来营私舞弊,民不聊生,反受到赞扬。

晏子说明事实真相,使景公翻然醒悟。

C.晏子先前治理东阿无方,因而受到景公的责罚;后来改道易行,使百姓安居乐业,因而受到景公的赞赏。

景公挽留他继续治理东阿。

D.晏子先前治理东阿有方,百姓安居乐业,却受到景公的责罚;后来改道易行,反受到景公的褒奖。

晏子见景公明白了事实真相,便表示愿终身为景公效力。

文言文阅读§8

晏 子 辞 鱼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喝善,若出一口。

公作色太息,播弓矢。

弦章入,公曰:

“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

”弦章对曰:

“此诸臣之不肖也。

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颜色y,然而有一焉。

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

夫尺蠖食黄则身黄,食苍则其身苍。

君其犹有谄人言乎?

”公曰:

“善。

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

”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弦章。

弦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

“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

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