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03202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频考点呈现】

考点一 分封制与宗法制

考点二 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

考点三 中央集权的演进

考点四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

【高频考点剖析】

考点一 分封制与宗法制

[考点回顾]

1.宗法制

(1)特点:

以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等级森严。

(2)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

按照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分配制度。

(4)作用:

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2.分封制

(1)目的:

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

王族、功臣及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

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

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得到扩大。

(5)瓦解:

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战国时各国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废除了分封制。

[考点深化]

1.比较分封制与宗法制

项目

分封制

宗法制

不同点

目的

巩固周朝统治

确立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

保证王权的稳定

核心

广建诸侯,拱卫王室

嫡长子继承制

关系

周天子为“天下共主”,诸侯享有

权力但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

嫡长子与众子在血缘上是兄弟关

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作用

周朝统治得到巩固,势力范围扩大

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相同点

都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都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对

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联系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

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2.分封制的特点和历史遗存

(1)特点

①分封对象:

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②分布地区:

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③纵向联系:

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④横向联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历史遗存

①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③中国的省份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考题印证]

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

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

【答案】A

【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

考点二 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

[考点回顾]

1.皇帝制度:

秦始皇创立,具有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的突出特征。

2.中央官制的演变

(1)秦:

实行三公九卿制。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事,集权于皇帝。

(2)西汉:

实行内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唐:

完善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政令的起草、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分割相权。

(4)宋: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明:

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皇权专制加强。

(6)清:

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考点深化]

1.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特点

皇权不断强化,

相权不断削弱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内朝官向

外朝官转化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宰相职位的设置

由实位转向虚位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出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宰相权力

不断分化

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

2.皇权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

[考题印证]

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

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

2.(2019.4·浙江高考·7)有学者认为:

“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

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  )

A.建立世官制B.增设“参知政事”C.强化“外朝”D.实行察举制

【答案】B

【解析】宋代,参知政事正式作为宰相官名,目的是通过分割相权,削弱相权,故选B项;世官制是指世代为官,官吏具有世袭的特权,排除A项;汉代逐渐形成以皇帝为中心的“中朝”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通过强化“中朝”来加强皇权,排除C项;察举制是汉代以道德标准来选拔官吏的制度,排除D项。

3.(2019·北京高考·15)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

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

”申时行只得遵旨。

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答案】D

【解析】由材料“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只得遵旨”可知内阁掌握票拟权,但最终的决定

权取决于皇帝,故选D项;内阁大学士能够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排除A项;明成祖时期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排除B项;内阁掌握票拟权,“按照皇帝传谕来票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考点三 中央集权的演进

[考点回顾]

1.秦朝:

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地方行政制度的划时代变革。

2.西汉:

汉初实行郡国制;汉武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3.宋朝:

军事上,剥夺节度使权力,军权收归中央;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派转运使管理财政。

4.元朝:

设立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

[考点深化]

1.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演变趋势

(1)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

(2)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驻管理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2.全面理解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演变特点

①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源流分明,沿革脉络清晰,具有继承发展的特点。

②以皇权为中心,鼓吹“君权神授”,严格的尊卑等级,确保君主专制权力的独断性。

③人治高于法治,其实质是权治、官治的独裁专制统治。

④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

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完备的政治结构,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统治网络。

⑤宗法关系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国家政治制度中。

[考题印证]

1.(2019·江苏高考·2)《史记》载: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

【答案】C

【解析】“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指的是汉初

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权力过大而发生叛乱,故C项正确;察举制是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与诸侯叛乱无关,故A项错误;独尊儒家学术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与诸侯叛乱无关,故B项错误;全面推行郡县制是在秦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可知对诸侯王在经济上进行限制,进而削弱诸侯实力,故选C项;材料“称为‘皮币’”,而且有定价的,说明不是货币,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不是思想上的统一,排除B项;材料“‘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说明地方仍旧享有租税权,所以没有实现对地方的控制,应该只是加强控制而已,排除D项。

3.(2018·海南高考·2)《汉书》云:

“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这表明在西汉(  )

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

【答案】C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据材料郡县制使得“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可得出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故C项正确;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官僚制度已经建立,故D项错误。

考点四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

[考点回顾]

1.选官制度的演变

2.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

(1)秦朝:

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有一些变化。

(2)西汉:

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

(3)北宋:

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

(4)明朝:

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监察、司法。

[考点深化]

1.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评价

(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祖上的权位,此选官制度使官吏来源被贵族垄断,不利于有用人才的选拔。

(2)“察举制”虽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各方面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隋唐以后实行的“科举制”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它是一种文化专制,到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

2.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1)单线垂直:

以皇权为中心,从中央(皇帝、君主)到地方的各级监察机构形成单线垂直(单线联系、单线领导)的相对独立体系。

从而确保了监察权力的独立运作。

(2)地位崇高:

为了保证监察机关工作的有效性,赋予监察官员位高权重的监察地位,使监察的运作可以不必依附于行政,有效发挥了对行政的监察。

(3)法律原则:

中国古代监察官员一般称为“宪官”或“法吏”,通常遵循“以法理官”的监察原则,在行使监察权力之时,监察机关与监察官员依法监察,以法律为准绳。

(4)官员选任:

其一,注意监察官员的基本素质。

如清廉、谨慎、刚直敢言、公正无私等。

其二,注重在具有实际政治经验和有良好治绩的各级官吏中选拔监察官。

其三,晋升从优、出将入相。

历代的御史、监官、科道官们在一生仕宦之中,都要冒一定的风险,所以在晋升上都给予较优的待遇。

[考题印证]

1.(2019·江苏高考·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

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答案】D

【解析】唐朝皇亲国戚和宗室子弟屡试不中,体现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故D项正确;唐朝科举考试重视考生诗才,故A项错误;科举考试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没有阻止贵族入仕,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宗室特权在科举取士中无法体现,没有涉及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故C项错误。

2.(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

表1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从北宋到南宋,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的宰相人数在减少,世家大族影响削弱,故A项错误;随着宋代科举制的发展,材料中无官职记录的平民子弟担任宰相的人数增加,从而跻身于社会上层,加强社会阶层流动,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宰相的来源,与其权力变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功能加强,而不是弱化,故D项错误。

【高频考点练兵】

1.(2019·日照一模)周公强调,天命的转移并非不可把握,上天实际上是以德的要求来检验下界统治者,想要长久保有天命,就必须吸取前代和祖先执政的经验教训,时刻敬天、明德、保民。

周公的这种天命观(  )

A.意在阐释周人代商取得统治的合法性

B.强调脱离天命关注现实政治的重要性

C.蕴含着中国古代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D.成为后世统治者强调仁政的理论来源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中周公的这种天命观强调民心、民意是统治者德行影响的结果,也是上天意旨的风向标,意在阐释周人代商取得统治的合法性,故选A项;根据材料“时刻敬天、明德、保民”可知,周公的这种天命观注重天命,而非脱离天命,蕴含着中国古代德治的治国理念,未提及法治,排除B、C项;儒家学说成为后世统治者强调仁政的理论来源,排除D项。

2.(2019·潍坊一模)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

春秋时,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击退北狄、征伐楚国,成就霸业。

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

这一现象表明(  )

A.周王室集权统治削弱  

B.宗法分封制已经瓦解

C.华夏文化圈逐渐扩展

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可知,长江中下游地区融入华夏文化圈,华夏文化圈逐渐扩展,故选C项;周王室尚未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排除B项;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实现局部统一,排除D项。

3.(2019·洛阳、许昌联考)春秋时期的楚国最先设县,到春秋后期,县制逐渐推行于内地,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较广泛,县令为一县之长,由国君任免。

这表明战国时期(  )

A.诸侯对地方的管理加强

B.商鞅变法影响深远

C.楚国最早确立中央集权

D.贵族阶层备受冷落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春秋时期的楚国最先设县”“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较广泛,县令为一县之长,由国君任免”可知,战国时期国君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力度,故选A项;材料强调县的设立与县令任免,不能表明商鞅变法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春秋时期的楚国最先设县”并不能说明楚国最早确立中央集权,排除C项;县之长官由国君任免,并未说明任免对象,不能得出贵族阶层备受冷落,排除D项。

4.(2019·衡阳二模)下图为《秦国国君世系图》(部分)。

《秦国国君世系图》(部分)

第1世 秦襄公在位12年(公元前777年-公元前766年)

……

第9世 秦穆公在位50年(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年)

……

第25世 秦孝公在位27年(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

第26世 秦惠文王在位27年(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

……

第30世 秦庄襄王在位3年(公元前249年-公元前247年)

据此可以判断,战国时期(  )

A.分封制遭到破坏

B.宗法制遭到破坏

C.礼乐等级制度森严

D.出现官僚政治雏形

【答案】A

【解析】题干中秦国国君的称号开始为“公”,后来改为“王”,而按照分封制只有周王才能称王,秦国国君还只是诸侯,却称王了,这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A项。

5.“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

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

材料反映了(  )

A.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B.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

【答案】C

【解析】“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说明的是中央有的相关职能部门,在地方都有对应的机构,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选C项。

6.(2019·渭南高三质检)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要求中央直辖郡县“奉汉法以治”的同时,允许或默许部分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治。

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急剧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积极缓解文化冲突和对立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C

【解析】从俗而治意味着给予诸侯王国以较大的自主权,所以不会激化诸侯王国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提到的是地方行政管理,与中央行政体制没有关系,排除B项;中央直辖郡县“奉汉法以治”,而对分封的王国则默许从俗而治,这说明朝廷积极缓解文化冲突和对立,故选C项;材料只是提到地方治理方式不同,没有涉及王国控制区域的变化,排除D项。

7.(2019·青岛二模)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是长期结合在一起的,有学者认为隋唐两宋时期属于“开明君主统治下的中央集权”,其特征是“君主政治权力的集中与中枢行政机构权力的集中并行不悖”。

这种体制实质上(  )

A.弱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B.导致了国家机构的分裂

C.激化了君权与相权矛盾

D.保证了君主权力的独尊

【答案】D

【解析】“君主政治权力的集中与中枢行政机构权力的集中并行不悖”说明其是以保证君主的权力为核心的,故选D项;“君主政治权力的集中与中枢行政机构权力的集中并行不悖”说明中央政府的权力是很大的,并且不会导致国家机构的分裂,排除A、B两项;“开明君主统治下的中央集权”说明君相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排除C项。

8.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

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

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纷繁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

上述变化主要表明(  )

A.吏治渐趋清廉化

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

C.官员日趋专业化

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

【答案】C

【解析】材料说明隋唐时期中书门下由过去负责决策到专门管理政务性工作,说明封建社会的官员日趋专业化,C项正确。

9.(2019·银川二模)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

“明清时期,总共有37.2%的进士来自其祖上三代的教育背景很低或完全是白丁的家庭,而62.8%的进士则来自三代以内有科举功名的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

”这反映了明清时期获得科举功名的人(  )

A.社会分布较为广泛

B.都来自书香门第

C.家庭教育背景较低

D.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答案】A

【解析】题干中明清时期进士的祖上既有教育水平低的家庭也有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这说明获得科举功名的人社会分布较为广泛,故选A项。

10.北宋的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台谏官称为“言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

宋太祖曾规定,“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

宋朝的这一传统(  )

A.保证了宋王朝长治久安

B.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

C.完善了古代的监察制度

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权力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宋朝台谏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说明宋朝台谏官权力大;宋太祖的规定,说明宋朝文人地位大大提高,这便大大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故选B项;宋朝重文传统只会有助于政治清明,起不到保证宋王朝长治久安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中宋朝台谏官的权力设置延续了前代制度,并非对古代监察制度的完善,排除C项;宋朝台谏官能在一定制度上限制君主权力,但起不到有效制约的作用,排除D项。

11.(2019·盐城三模)明代仁宗皇帝曾赐给吏部尚书蹇义,礼部左侍郎杨士奇、杨荣金银章各一枚,印章上刻有“绳愆纠谬”四字,要求他们积极进言官员的过失,并加印密封来报告。

这说明当时(  )

A.六部成为皇帝顾问机构

B.监察制度由此建立

C.中央各部实现权力制衡

D.专制皇权得到强化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积极进言官员的过失,并加印密封来报告”说明专制皇权得到强化,故选D项;六部是行政机构,排除A项;明太祖设御史台,由此建立监察制度,与材料中“明代仁宗皇帝”不符,排除B项;“要求他们积极进言官员的过失”说明是针对官员个人,而非中央各部间实现权力制衡,排除C项。

12.(2019·广州二模)据学者研究,雍正朝有权向皇帝密折奏事的官员从康熙朝100多人增至1200多人。

除京官和地方督抚大员外,甚至部分品位较低的官员也获得了上奏权。

这表明当时(  )

A.官员制衡机制初步建立

B.权力机构设置混乱失序

C.皇权专制制度得以强化

D.特务机构渗透领域广泛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雍正朝有权向皇帝密折奏事的官员从康熙朝100多人增至1200多人”可知,雍正朝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控制,这体现了皇权的加强,故选C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元璋惩元末法制松弛之弊,对立法十分重视。

《大明律》分名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七部分。

在对待谋反、谋大逆、谋叛、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