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弓制作技术总结贴.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04368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角弓制作技术总结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角弓制作技术总结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角弓制作技术总结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角弓制作技术总结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角弓制作技术总结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角弓制作技术总结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角弓制作技术总结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角弓制作技术总结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角弓制作技术总结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角弓制作技术总结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角弓制作技术总结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角弓制作技术总结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角弓制作技术总结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角弓制作技术总结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角弓制作技术总结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角弓制作技术总结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角弓制作技术总结贴.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角弓制作技术总结贴.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角弓制作技术总结贴.docx

《角弓制作技术总结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角弓制作技术总结贴.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角弓制作技术总结贴.docx

角弓制作技术总结贴

角弓制作技术总结贴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

贴壁混凝土施工技术总结

  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团城湖调节池

  工程施工第一标段

  贴壁混凝土挡墙二期

  施工技术总结

  北京市京水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团城湖调节池工程施工第一标段项目部

  2013年4月6

  日

  技术总结

  1、工程概况

  团城湖调节池调节池工程是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程承担着为第九水厂、第八水厂、第十水厂、田村水厂、首钢水厂、城子水厂、五里坨水厂和刘娘府水厂以及城市河湖等处分水。

调节池供水范围主要为西部北部城区。

工程建设完成后将为西部和北部地区带来外调水源,为新建、改建水厂提供水源,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涵养地下水源,提高供水安全保障。

  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团城湖调节池工程施工第一标段,占地范围约为公顷。

团城湖调节池及大、小岛的护坡均为混凝土贴壁式挡墙,挡墙迎水面坡比为1:

,背水面坡比为1:

1,斜坡混凝土段下接1m水平段,水平段高,底端混凝土基础平面米,上接基础斜坡面,挡墙顶宽为,整体墙高。

挡墙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W6F100,分缝以不小于5m不大于10m为原则,两IP点间直线段每9m为一标准仓,XX不足9m的设在靠近IP点处两侧。

  2、施工工法

  挡墙分期

  为保证贴壁式挡墙浇筑质量,根据施工要求,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将整个挡墙分四期浇筑。

  一期浇筑基底以上高程44m以下部分(不含500*600mm固定池底防渗材料的部分);

  二期浇筑混凝土斜坡段(高程44m~)3;

  三期浇筑567*500厚直墙段(高程~);

  四期浇筑500*600mm固定池底HDPE膜的部分;

  工程特点及难点

  贴壁混凝土挡墙的施工核心及难点是二期混凝土坡面的浇筑。

  混凝土施工方案

  二期混凝土施工采用钢梁骨架,钢模板扣模施工。

  扣模模板采用60×150cm(下称“6015”)组合钢模板,200×100×5mm方钢做为外钢楞,单仓(按9m)配模面积为×9m。

  根据单仓浇筑面积,纵向使用6015模板的长边,排列6块,横向使用6015模板的短边,排列12块。

200×100×5mm方钢作为组合钢模板的外钢楞,有效长度8112mm,间距750mm,保证每块6015模板有两处支承,200×100×5mm方钢在坡脚处与一期混凝土施工中预埋的φ25钢筋焊接,坡顶与横向200×200×5mm方钢在高程处焊接,200×200×5mm方钢底部再与纵向间距的200×100×5mm方钢上部焊接,间距的200×100×5mm方钢与坡顶浅水湾处现浇混凝土墩中预埋的φ25钢筋,焊接成整体。

  混凝土分层浇筑,浇筑厚度不大于30cm,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根据混凝土面的坡度,每浇筑一层横向需要安装一块6015模板。

提前安装骨架部分,调整好各方钢底面或顶面高程,各层浇筑前安装该层6015模板,浇筑一层安装一层。

  示意图如下

  3、施工过程

  混凝土全部采用北斗星商品混凝土,标号C20W6F100。

  混凝土配比

  第一仓混凝土施工

  

(1)部位:

北区挡墙二期混凝土11#

  

(2)浇筑时间:

2013年3月21日上午11:

20至晚22:

20,共计11小时。

  (3)天气:

晴 室外温度:

2℃-12℃

  (4)塌落度:

145150155146145143含气量:

%、%

  (5)浇筑温度(混凝土入仓温度):

6℃、8℃、8℃、9℃

  (6)浇筑前准备:

  ①浇筑前,请水利老专家现场讲解施工技术要点(控制气泡措施),准备小平铲,振捣棒前端加伸长杆。

并做试验块。

  ②专门请公司振捣经验丰富的振捣工。

  ③按照施工方案,埋设地锚、架设焊接钢梁,准备好模板,并将第一层模板安装完毕。

  ④浇筑前,基础面、坡面洒水。

  (7)浇筑过程

  分层摊铺,逐层振捣。

30cm一层,50棒振捣。

  控制浇筑速度,思想汇报专题每层浇筑时间不少于半小时。

  (8)拆模时间:

2013年3月24日

  (9)存在问题:

  ①上部模板整体上浮,上浮高度1cm;

  ②拆模后,混凝土无光面、有水痕、气泡(气泡较多,但无较大气泡)。

  (10)原因分析:

  ①方钢自身挠度变化,造成模板体系变化,模板上浮;

  ②因模板上浮、浇筑时间过长,下部已初凝的面有上部浇筑时的水泥浆流过。

③气泡较小说明振捣起到了作用,但斜坡模板面上的气泡没有完全带出。

  第二仓混凝土施工

  篇二:

中药透皮技术总结

  第一部分:

中药透皮技术的历史沿革

  中医没有“透皮”的说法,“透皮”的概念来自1974年美国首先提出的透皮给药系统,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透皮给药系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透皮给药系统相比其他给药方法有其独特的优点,首先透皮给药无肝脏的“首过效应”,不被胃肠道消化液破坏,并且可提供较长的作用时间,降低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范文TOP100还能维持稳定而持久的血药浓度,从而提高疗效。

  我国虽然无“透皮”之名,但中医外治法中的敷贴疗法与“透皮”疗法异曲同工,且使用历史更为悠久。

敷贴疗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原则,以经络腧穴学说作为指导。

可以说中药透皮疗法是结合了西方最新的技术,且又与中医学理论相结合的一种疗法。

纵观中医敷贴疗法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1.萌芽阶段:

(远古——春秋战国)

  早在1300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大量关于中医外治体会的文字记载。

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了治疗疮疡常用的外敷药物法、药物腐蚀法等,如“疡医掌肿痛,溃疡、拆疡、金疡、祝药刮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

?

”,其中“祝药”即敷药,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记载有“傅”、“涂”、“封安”等疮口外敷之法,记载了用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的方法,并且其中所记载的以酒剂外涂止痛和消毒的资料为酒剂外用的最早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黄帝内经》,还有用白酒和桂心涂治风中血脉等记载,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开创广现代膏药之先河。

1这一时期,贴敷疗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具体方法还比较幼稚,虽然可以看到很多后期成熟外治方法的雏形,但无完整体系和专著出现。

  2.发展阶段(汉代——明代)

  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方法,而且列举了各种贴敷方药。

范文写作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首次记载了用生地黄或栝萎根捣烂外敷治伤,用软膏剂贴敷疗金疮,并收录了大量外用膏药,如续断膏、丹参膏、雄黄膏、五毒神膏等,并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而且对黑膏药制法、条件、用具均有详细记载;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已有可用于局部治疗或透皮吸收的膏药,如“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而止。

”;《圣济总录》中指出:

“膏取其膏润,以祛邪毒,凡皮肤蕴蓄之气,膏能消之,又能摩之也”,初步探讨了中药贴敷治病的机理;宋代《刘1朱晓龙.穴位贴敷疗法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32

(2):

1-3.

  涓子鬼遗方》载有多种薄贴之法;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述及外贴膏药治疗痈疽、风湿之症,收载了不少穴位贴敷疗法,并为人们所熟知和广泛采用,如吴茱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黄连末调敷脚心治疗小儿赤眼至今仍在临床使用。

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中载有膏方26张,多以麻油、黄丹、松香、白蜡等为基质,并详细记载了膏药的制法与用途。

汪机著的《外科理例》,载有软、硬膏方11张,多以麻油、黄丹、牛皮胶等为基质。

  这一时期随着中药外治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创新,膏药的制备已经非常完善,而且晋、唐之后已出现贴敷疗法和其它学科相互渗透与结合的运用研究。

如把敷药法和经络腧穴的特殊功能结合起来,创立了穴位敷药法,大大提高了疗效

  3.理论成熟阶段(清代)

  清代,可以说是中药外治方法较为成熟的阶段。

其中以《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等中药外治专着的问世为代表,以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为贴敷疗法成熟的标志。

  《急救广生集》又名《得生堂外治秘方》,是我国清代著名而又难能可见的外治法专书,此书是程鹏程悉心博览,广辑方书而成,程氏穷力搜讨数十年,集内外治法三千余方,并将其外治方一千五百余首进行分门别类,汇纂成编,为集十卷。

其内容总括了清·嘉庆以前历代医家行之有效的外治经验,是一部极为丰富的外治法的宝贵史料。

原为救急而作,所载方药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

书中所用外治疗法包括、涂、针、炙、砭、镰、浸洗、熨搨、蒸提、按摩等多种方法,几乎集外治之大全,其中许多方法延用至今,确有疗效。

  继《急救广生集》之后,清代医家吴师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敷贴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研究,著成《理瀹骈文》一书,此书原名叫《外治医说》,刊于1870年。

作者因取“医者理也”,药者沦也”之意,又因正文是用“骈体文”写成的,故刊成后,改名为《理瀹骈文》。

吴氏本人通过长期实践,大力提倡膏药的应用。

他在二十年间,“月阅症四、五千人,岁约五、六万人,出膏大小约十万余张。

”因此,可以说《理瀹骈文》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研究膏药的专著。

除膏药外,还有敷、熨、罨、涂、熏、浸、洗、擦、搭、抹、嚏、吹、吸、捏、咂、坐、塞、踏、卧、刷、摊、点、滴、烧、照、缚、扎、刮痧、火罐、按摩、推拿等数十种外治方法,它不仅用于痈疽疔肿、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外科疾患的治疗,还广泛地用于内、妇、儿、外、五官等各种疾患的治疗。

因此《理瀹骈文》被后人尊称为“外治之宗”。

  吴氏所著《理瀹骈文》总结了我国清末以前千余年的外治方法,把敷贴疗法的治疗范围推广到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指出“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以膏统治百病”。

为后世树立了楷模,在这部专著中他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内治

  之理”,从而奠定了外治法的理论基础。

  4.中西医结合阶段(民国——现代)

  民国时期,中医学的发展处在一个特殊阶段,西医传入后不断发展与壮大,中医却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反受到歧

  视,并引发了生存危机。

在这一时期,包括外治在内的整个中医学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缓慢发展。

尽管受到政府的种种限制,但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民间中医教育大力发展,民间中医学术团体大量涌现。

这一时期中医药外治的临床表现为内外合治,治疗手段丰富,外治法广泛渗透到内、外、妇、儿各科,扩大了外治的应用范围。

  这一时期对历代本草和方剂著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收集汇编与研究,深入探讨药性、药效,并试图采用西药药理解释中药功效或采用化学分析,提取药物有效成分等方法确认中药药效。

其中亦不乏对外用中药的研究。

西方医学的大量传入,使更多的人有机会从事中西医学的汇通,中药成分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建国以后,中医药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由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促使膏药从炼制方法到剂型改造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不仅系统的挖掘、整理了前人应用膏药的经验,而且对膏药的作用机理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膏药的制法和应用上进行了改进。

上世纪50年代出版了《膏药方集》,60年代出版了《中国膏药学》,对传统膏药的机理、制备、组方等进行总结、更新和充实,使之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期间,传统的中药黑膏药逐渐被橡皮膏取代,橡胶膏剂是19世纪后期在膏药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近年来在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

但目前大部分中药橡皮膏仍采用橡胶和松香,因而难以克服对皮肤的过敏性,且其含药量少,难于控制到最佳水平,所以至今仍然没有太大的突破。

  近些年,随着高分子材料工业的发展,上世纪70年代巴布剂首先在日本出现,中药巴布剂将中药提取物或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和适量比例的辅料混匀后涂于布上制成的外用制剂,作为新型外用透皮贴剂,已在国外大量应用。

新型巴布剂与橡皮膏相比具有载药量大,生物利用度高,敷贴舒服,剥离方便,自然透气保湿性好,对皮肤无过敏、刺激,挥发型药物在生产过程中损失小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很好发展前景的外用中药新剂型。

2

  中医药透皮贴敷疗法,简便易学,作用迅速,容易推广,使用安全,副作用极小,乐为患者接受。

它不仅在外、骨伤、皮肤、五官、肛肠等科疾病的治疗方面显出特色,而且对内2李园,李佩文.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1999,(6).

  科、妇科疾病也有显着疗效,尤对老幼虚弱之体,攻补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更有内服法所不具有的诸多优点。

  中医药透皮疗法的特点和优势

  一、途径直接,作用迅速透皮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它部位,作用较为直接,直达病所,直接发挥药效,作用较强。

  二、用药安全,适应症广透皮贴敷疗法是以透皮吸收发挥作用的药物,较其它给药途径用药较为安全,同时也增大了用药的范围,尤其是外用给药方法历经漫长岁月的临床验证,其方药组成已不计其数,其治疗范围已涉及内、外、妇、儿等多种学科多种疾病,具有较高的医疗和保健价值。

  三、使用简便,易于推广贴敷药物的制作可简可繁,家庭多用较简单的药物配伍及制作,易学易用,经简单学习就可掌握要领,不需高、精、尖或特殊的医疗设备,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或者家属,多可兼学并用、随学随用。

  四、药源广泛,价廉效广贴敷疗法的药物取材多较简单,甚至有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用品包括葱、姜、蒜等随地取材,无需耗费过多金钱。

且贴敷药方组成多来自于临床经验,疗效显着,在疾病的初期即自行解决。

节省大量人力财力。

  五、稳定可靠,副作用少。

透皮贴敷疗法是药物施于体表,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便于随时观察、了解病情变化,随时加减更换,很少发生副作用,具有稳定可靠的特点。

  篇三:

禽病诊断技术总结

  一、病情调查

  1、如果发病突然,病程短急,可能是急性传染病或中毒病,如果发病时间较长则可能是慢性病。

  2、发病数量

  病禽数量少或零星发病,则可能是慢性病或普通病,病禽数量多或同时发病,可能是传染病或中毒性疾病。

  3、生产性能

  对肉禽只了解其生长速度,增重情况及均匀度,对产蛋鸡应观察产蛋率,蛋重,蛋壳质量,蛋壳颜色等。

  4、发病日龄

  禽群发病日龄不同,可提示不同疾病的发生。

  

(1)各种年龄的家禽同时或相继发生同一疾病,且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可提示新城疫、禽流感、鸭瘟及中毒病。

  

(2)1月龄内雏禽大批发病死亡,可能是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法氏囊炎,肾传支等,如果伴有严重呼吸道症状可能是传支,慢性呼吸道病,新城疫、禽流感等。

  (3)若雏鸭大批死亡,多为鸭病毒性肝炎,沙门氏菌感染,成年鸭大批发病多为鸭瘟,流感,禽霍乱或鸭传染性浆膜炎等。

  (4)若雏鹅大批发病,多为小鹅瘟,球虫病,副粘病毒感染,成鹅大批发病,多为大肠杆菌引起的卵黄性腹膜炎,流感或霍乱等。

  5、饲养管理情况

  了解病禽发病前后采食,饮水情况,禽舍内通风及卫生状况等是否良好。

  6、用药情况

  若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后症状减轻或迅速停止死亡,可提示细菌性疾病,若用抗生素药无作用,可能是病毒性疾病或中毒性疾病或代谢病。

  7、流行病学调查

  对可疑是传染性疾病的,除进行一般调查外,还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现有症状,既往病史,疫情调查,平时防疫措施落实情况等。

  8、饲料情况调查

  对可疑营养缺乏的禽群要对饲料进行检查,重点检查饲料中能量,粗蛋白,钙,磷等情况,必要时对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等进行成分分析。

  9、中毒情况调查

  若饲喂后短时间内大批发病,个体大的禽只发病早,死亡多,个体小的禽只发病晚,死亡少,可怀疑是中毒病。

要对禽群用药进行调查,了解用何种药物,用量,药物使用时间和方法,是否有投毒可能,舍内是否有煤气,饲料是否发霉等。

  二、病史和疫情

  1、了解既往病史

  畜禽场或养禽专业户的禽群过去发生过什么重大疫情,有无类似疾病发生其经过及结果如何等情况,借以分析本次发病和过去发病的关系。

如过去发生大肠杆菌、新城疫、而为对禽舍进行彻底的消毒,禽也未进行预防注射,可考虑旧病复发。

  2、调查附近的家禽养殖场的疫情

  调查附近家禽场(户)是否有与本场相似的疫情,若有可考虑空气传播性传染病,如新城疫、流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等。

若禽场饲养有两种以上禽类,单一禽种发病,则提示为该禽的特有传染病,若所有家禽都发病,则提示为家禽共患的传染病,如霍乱、流感等。

  3、调查引种情况

  有许多疾病是引进种禽(蛋)传递的,如鸡白痢、霉形体病、禽脑脊髓炎等。

进行引种情况调查可为本地区疫病的诊断线索。

若新进带菌、带病毒的种禽与本地禽群混和饲养,常引起新的传染病暴发。

  4、平时的防疫措施落实情况

  了解禽群发病前后采用何种免疫方法、使用何种疫苗。

通过询问和调查,可获得许多对诊断有帮助的第一手资料,有利于作出正确诊断。

  三、临床检查

  1、群体检查

  在鸡舍内一角或外恻直接观察,也可以进入禽舍对整个禽群进行检查。

因为禽类是一个相对敏感的动物,特别是山鸡、鸡。

因此进入禽舍应慢慢进入,以防止惊扰禽群。

检查群体主要观察禽群精神状态、运动状态、采食、饮水、粪便、呼吸以及生产性能等。

  

(1)禽群精神状态检查

  ①正常状态下,家禽对外界刺激反应比较敏感,听觉敏锐,两眼圆睁有神。

有一点刺激家禽头部高抬,来回观察周围动静,严重刺激会引起惊群、压堆、乱飞、乱跑、发出鸣叫。

②在病理状态下,家禽首先反应到精神状态变化,会出现精神兴奋,精神沉郁和嗜睡。

精神兴奋:

家禽对外界轻微的刺激或没有刺激表现强烈的反应,引起惊群、乱飞、鸣叫,临床多表现为药物中毒,维生素缺乏等。

  精神沉郁:

禽群对外界刺激反应轻微,甚至没有任何反应,表现家禽离群呆立、头颈卷缩、两眼半闭、行动呆滞等。

临床上许多疾病均会引起精神沉郁,如雏鸡沙门氏菌感染、霍乱、法氏囊、新城疫、禽流感、肾支、球虫病等。

  嗜睡:

重度的萎靡、闭眼似睡、站立不动或卧地不起,给以强烈刺激才引起轻微反应甚至无反应,可见于许多疾病后期,往往愈合不良。

  

(2)运动状态检查

  ①正常状态下,家禽行动敏捷活动自如,休息时往往两肢弯曲卧地,起卧自如,有一点刺激马上站立活动。

  ②病理状态下的运动异常

  跛行:

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运动异常,临床表现为腿软、瘫痪、喜卧地,运动时明显跛行,临床多见Ca、P比例不当、维生素D3缺乏、痛风、病毒性关节炎、滑液囊霉形体、中毒;小鸡跛行多见于新城疫、脑脊髓炎、VE亚硒酸钠缺乏;肉仔鸡跛行多见于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感染;刚接回雏鸡出现瘫痪多见于小鸡腿部受寒或禽脑脊髓炎等。

  劈叉:

青年鸡一腿伸向前,一腿伸向后,形成劈叉姿势或两翅下垂,多见神经型马立克,小鸡出现劈叉多为肉仔鸡腿病。

  观星状:

鸡的头部向后极度弯曲形成所谓的“观星状”姿势,兴奋时更为明显,多见于维生素B1缺乏。

  扭头:

病鸡头部扭曲,在受惊吓后表现更为明显,临床多见新城疫后遗症。

偏瘫:

小鸡偏瘫在一侧,两肢后伸,头部出现振颤,多见于禽脑脊髓炎。

  肘部外翻:

家禽运动时肘部外翻,关节变短、变粗,临床多见于锰缺乏。

  企鹅状姿势:

病禽腹部较大,运动时左右摇摆浮度较大,象企鹅一样运动,临床上肉鸡多见于腹水综合症;蛋鸡多见于早期传染性支气管炎或衣原体感染导致输卵管永久性不可逆损伤引起“大档鸡”,或大肠杆菌引起的严重输卵管炎(输卵管内有大量干酪物)。

  趾曲内侧:

两肢趾弯曲、卷缩、趾曲于内侧,以肢关节着地,并展翅维持平衡,临床多见维生素B2缺乏。

  两腿后伸:

产蛋鸡早上起来发现两腿向后伸直,出现瘫痪,不能直立,个别鸡舍外运动后恢复,多为笼养鸡产蛋疲劳症。

  蹼尖点地:

水禽运动时蹼尖着地,头部高昂,尾部下压,多见于葡萄球菌感染。

角弓反张:

小鸭若出现全身抽搐,向一侧仰脖,头弯向背部,两腿阵发性向后踢蹬,有时在地上旋转,多为鸭病毒性肝炎。

  犬坐姿势:

禽类呼吸困难时往往表现呈犬坐姿势,头部高抬,张口呼吸,跖部着地。

小鸡多见于曲霉菌感染,肺型白痢,成鸡多见于喉气管炎,白喉型鸡痘等。

  强迫采食:

家禽出现头颈部不自主的盲目点地象采食一样,多见于强毒新城疫,球虫病,坏死性肠炎等。

  颈部麻痹:

表现头颈部向前伸直,平铺于地面,不能抬起,又称软颈病,同时出现腿翅麻痹,多见于鸭肉毒素中毒病。

  转圈运动:

雏鹅在暴饮后30分钟左右出现共济失调,两腿翅无力,行走步态不稳,两腿急步呈直线前进或后退,或转圈运动,多为雏鹅水中毒病。

  (3)采食状态检查

  ①正常状态下,家禽采食量相对比较大,特别是笼养产蛋鸡加料后1~2小时可将食物吃光,观察采食量可根据每天饲料记录就能准确掌握摄食增减情况,也可以观察鸡的素囊大小,料槽内的剩余料的多少和采食时鸡的采食状态等来判断禽类的采食情况。

如舍内温度较高,采食会减少;舍内温度偏低则采食量会上升。

采食量减少是反映禽病最敏感的一个症状,能最早反映禽群健康状况。

  ②病理状态下采食量增减直接反映禽群健康状态,临床多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采食量减少:

表现加入料后,采食不积极,食几口后退缩到一侧,料槽余量过多。

比正常采食量下降,临床中许多病均能使采食量下降,如沙门氏菌、霍乱、大肠杆菌病、败血型支原体、新城疫、流感等。

  采食量废绝:

多见于禽病后期,往往预后不良。

  采食量增加:

多见于食盐过量,饲料能量偏低,或在疾病恢复过程中采食量会不断增加,反映疾病好转。

  (4)粪便观察

  许多疾病均会引起家禽粪便变化和异常。

因此粪便检查中具有重要意义。

粪便检查应注意粪便性质,颜色和粪便内异物等情况。

  ①正常粪便的形态和颜色:

正常情况下鸡粪便像海螺一样,下面大上面小呈螺旋状,上面有一点白色的尿酸盐颜色,多表现为棕褐色;家禽有发达的盲肠,早晨排除稀软糊状的棕色粪便;刚出壳小鸡尚未采食,排出胎便为白色或深绿色稀薄的液体。

  影响粪便生理因素

  温度对粪便的影响:

因家禽粪道和尿道相连于泄殖腔,粪尿同时排出,家禽又无汗腺,体表覆盖大量羽毛。

因此室温增高,家禽粪便变的相对比较稀,特别是夏季会引起水样腹泻;温度偏低,粪便变稠。

  饲料原料对家禽粪便的影响:

若饲料中加入杂饼杂粕(如菜籽粕)、发酵抗生素与药渣会使粪便发黑;若饲料加入白玉米和小麦会使粪便颜色变浅变淡。

  药物对粪便影响:

若饲料中加入腐殖酸钠会使粪便变黑。

  ②粪便病理异常

  在排除上述影响粪便的生理因素、饲料因素、药物因素以外,若出现粪便异常多为病理状态,临床多见有粪便性质的变化、粪便颜色的变化、粪便异物等。

  粪便颜色变化:

  粪便发白:

粪便稀而发白如石灰水样,在泄殖腔下羽毛被尿酸盐污染呈石灰水渣样,临床多见痛风、雏鸡白痢、Ga、P比例不当、VD缺乏,法氏囊炎、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等。

  鲜血便:

粪便呈鲜红色血液流出,临床多见盲肠球虫、啄伤。

  发绿:

粪便颜色发绿呈草绿色,临床多见新城疫感染、伤寒和慢性消耗性疾病(马立克、淋巴白血病、大肠杆菌引起输卵管内有大量干酪物),另外当禽舍通风不好时,环境的氨气含量过高,粪便亦呈绿色。

  发黑:

粪便颜色发暗发黑呈煤焦油状,临床多见小肠球虫、肌胃糜烂、出血性肠炎。

黄绿便:

粪便颜色呈黄绿带黏液,临床多见坏死性肠炎、流感等。

  西瓜瓤样便:

粪便内带有黏液,红色似西红柿酱色,临床多见小肠球虫、出血性肠炎或肠毒综合症。

  带血丝:

在粪便上带有鲜红色血丝,临床多见家禽前殖吸虫或啄伤。

  粪便颜色变浅:

比正常颜色变浅变淡,临床多见肝脏疾病,如盲肠肝炎、包涵体肝炎等。

  粪便性质变化:

  水样稀便:

粪便呈水样,临床多见食盐中毒、卡他性肠炎。

  粪便中有大量未消化的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