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有一个过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10942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有一个过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有一个过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有一个过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有一个过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有一个过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有一个过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有一个过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有一个过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有一个过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有一个过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有一个过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有一个过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有一个过程.docx

《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有一个过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有一个过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有一个过程.docx

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有一个过程

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学困生的转化也非一朝一夕之事。

因此他们的转变也只能是逐步进行的,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要树立学困生的信心。

常言道:

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为了促进学困生的转化,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时刻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教师首先要树立信心,对待“学困生”要以真诚爱生之情,以激起“学困生”的感情浪花,取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为他们打开心灵大门,以健康的情感医治“学困生”心灵的创伤,要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精神的污染,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真情感动他们。

只要教师耐心细致地工作,持之以恒,让每个学困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的信心,锻炼他们的意志。

使每个学困生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相信他们就会很快地走出困境的。

二、课前辅导

课前辅导确实能给学困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

因为课前辅导教的是其他同学没有教过的东西,它给学生的心理冲击与“先睹为快”是一致的。

那些原先总是落后于同学的所谓“中下生”,在老师的帮助下终于可以走在其他同学前面,甚至于优等生的前面(尽管这种感觉不甚准确),他感到从未有过快乐。

同样是被老师留下来,但此“留下来”非彼“留下来”。

不同的心理,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效应。

接受课前辅导的同学往往比较配合老师的教学,希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报答老师的特别厚爱;接受课后辅导的同学或提心吊胆,或敷衍应付,甚至于消极抵触。

课前辅导容易使学困生体验到成功。

课前辅导的核心是帮助成功,接受课前辅导的学生由于提前获得了他原本应第二天或第三天课堂上获得的知识,而正是这些知识将使他在课堂上赢得表现的机会,回答出老师的提问,让同学们刮目相看。

一种巨大的成就感便在自己胸中升腾而起。

这对他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将会产生极大的积极作用。

课前辅导能帮助学困生找到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可以真正地、不受制约地因人施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引导他们自学,启发他们思考。

因此,所有的学习方法指导都是为他们量身定制的,加上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配合,学生掌握这些方法也就相对容易。

同时,经常化的的课前辅导,学生也会逐渐养成预习的习惯。

三、课中辅导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困生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听。

要求学困生聚精会神地听讲,充分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

(2)注意看。

要求学困生全神贯注地注视教师板书的内容。

(3)多练。

在课堂上要鼓励学困生大胆发言,勤学多练,从而加深理解,提高听课效&

在课堂教学中,多数学困生不喜欢举手发言,其实有时也没有机会轮到他们发言,久而久之,对上课所学内容毫无兴趣,成为课堂学习的陪客,我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视让学困生发言。

比如,新课一开始复习旧知识时发言机会,例题讲完后巩固练习的发言机会以及复习课上的发言机会,我都会优先留给学困生。

开始他们不举手或很少举手,回答时吞吞吐吐,声音很低,但坚持一段时间后,他们就逐渐会比较自觉地举手,现在我们班的数学学困生在平时上课时发言很积极,只要他们会一般就会举手,而且发言时越来越爽快,声音也越来越响亮。

其次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选一些学困生到黑板上板演,主要是课后练一练以及练习中的基本题。

开始几次他们往往会因为胆怯而出错,到后来会慢慢习惯,甚至抢着板演。

课堂上将继续寻找时机多对学困生的课堂表现予以肯定鼓励,让他们增加自信心;在作业批改时,将会继续用一些富有针对性、指导性、鼓励性强的语言评价他们,激励他们按时、独立完成作业;每次测试后将继续帮助他们分析,肯定好的地方,找出不足,点出下一步奋斗的目标等不断的对学困生给予关注、帮助,促使他们不断进步。

四、课后辅导

及时巩固,为了防止学生出现知识的断层,教师要对学困生进行及时的知识查陋补缺,坚持每节课下课后,立刻把学困生叫到黑板前,结合板书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方法等给这些学困生再重新讲解和梳理一次,同时了解他们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还有什么困惑,使学困生能及时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每个学困生的形成原因都不相同,只有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并加以长期的训练和引导,才能形成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但学习方法要以基础知识为载体,学生基础知识的缺乏又导致学习方法难以形成,那么在辅导时以提高基础知识为主的同时,更要培养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行为习惯。

我认为很多“学困生”应该从学习行为习惯抓起,从扎扎实实的抓好口算训练做起,不断激励他们让他们树立信心,从点滴开始,坚持不懈,相信学困生会有一些进步的。

同时继续做好各知识点的错题收集与原因分析工作,尤其是补充习题和书上学生错得最多的地方,针对这种类型再出一些题目,让学生多练,使自己的教学更有针对性,辅差更有实效性。

五、家庭辅导

小学数学学困生数学成绩较差,达不到教师的要求也达不到班级的平均水平。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不能仅仅靠教师在学校里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家长的家庭辅导。

目前,家庭辅导还存在一些问题:

许多家长认为学习好坏是学校的事,跟家长无关,有的认为自己的孩子笨,学不好那是没办法的事。

有的虽然重视,但是对家庭辅导的意义重视不足、家长的辅导能力弱、家庭环境等。

想要改变小学数学学困生的现状,不仅仅要靠教师的努力,还要提高家长的意识,要求家长在家庭辅导中尽心尽责,与学校、教师共同努力,因此,教师要定期做好家访工作,以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努力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促进学困生的转化,让数学学困生在家长和学校、教师的共同帮助下逐渐提高数学学习成绩。

辅导学困生的方法远不止这些,这需要教师在实践工作中去探索、总结。

苏联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得好:

“爱是促进后进生转化的“灵丹妙药”。

教师要用爱心去感化他们,感染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关怀,与他们进行心灵的碰撞和沟通,将会有更多的学生脱离“学困生”的队伍。

二、学困生转化策略

(一)、纠正不良学习习惯,树立学习数学信心

 1、改变评价方式,与学生拉近距离

在教学中教师面对学困生学习成绩差,往往感到很反感,因此会经常批评,批评的时间久了会给学困生造成较强的自卑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对这部分学生加倍关爱,各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以爱心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求知欲。

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中会专门有意的多提问学困生,但是他们对我提问的问题往往是不知所措,或乱说一气,这时我不是狠狠的批评他们:

“你为什么不好好听课?

为什么不会回答?

”,而是扭转话题先表扬他们敢于发言,然后说:

“老师相信你刚才是故意说错,专门给其他同学留下发言的机会,考考其他同学的。

”。

等等,这样让学困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与学困生进行心灵的碰撞和沟通,使更多的学生脱离学困生的队伍。

2、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

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尤其是学困生,他们普遍存在压抑感,深感前途渺茫,具有厌学情绪。

因此教师更应该多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远离学困。

在实际教学中我经常会发现, “平均分食物”的操作应用题远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的死板应用题更受学困生欢迎。

因此,我在教平均分的时,(能直接口答的就口答),而学困生则发了很多水果的学具,让他们去动手平均分,然后根据分的结果将算式写出来,这样对于这些平时对学习厌恶的学生,积极性非常的高,一会像老师请教,一会让其他学生帮助检验结果,通过结果的检验,他们惊喜的发现,只要自己用心努力去做,也能做对,使他们今后的学习更有信心了。

 3、逐步纠正不良学习习惯

很多学困生都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指导学困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警惕其不良习惯的形成,逐步培养其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困生不好的学习习惯通常表现在:

不会听课,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没有毅力,书写潦草,不检查作业等等,那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及时关注他们,是他们逐步的克服不良习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听课方面,上课时我们要一直关注他的状态,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一直保持集中的注意力认真听课,同时学习也有了毅力,作业方面也一样及时检查,及时纠正他的不良习惯,使他没有偷懒的机会,时间久了就会有成效。

(二)、与家长达成共识,共同督促学生进步

  1、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与家长沟通联系

很多学困生家庭情况比较复杂,因此教师与学困生家长的联系应经常化,一方面及时把“学困生”的进步转达给家长;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及时掌握学生在家中的学习、生活情况,把学生在校期间的不良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及时发现问题,合理解决。

教师与家长经常交流,不断调整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促进学生进步。

   

  2、与家长达成共识,共同制定辅导计划

     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不仅只是互相传递学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制定相应的辅导计划并实施,当然计划的制定应根据学困生的不同情况,以及家庭的不同情况而定,总之计划要合理,目的要明确,共同促进学困生进步。

  3、对辅导情况定期检测评价

    学困生辅导成效如何还需检验才能得出结论,教师和家长可共同商定检验方法,而评价必须是激励、鼓励为主,让学困生一直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这样才能逐渐摘掉“学困”的帽子。

(三)、教学中加大关注力度,适当改变教学策略

   1、课前安排认真预习

课前预习在应用在数学教学中,有较好的效果。

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具体事物比较熟悉。

因此小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首先必须依赖于生活实践活动。

而课前预习,便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良好机会。

课堂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课前可以先做。

但课前预习的布置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对于“学困生”怎么预习数学知识,我采用这样的方法:

一开始先给出预习计划,(计划中做了必要提示、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读、想想,时间久了这样的预习感觉只是老师牵着鼻子走,因此我又逐步过渡到只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自由预习。

这样,通过预习,学困生对新授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新授时可以直奔主题,效率大大提高了。

  

   2、课中加强关注

课堂中学困生最关键的问题是不举手(不提问也不回答问题),好像课堂内容与他无关,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

"教学中,我经常强调不懂就问,有问题的人会思考,最聪明,问者最光荣。

不管问题有多么简单,只要自己不懂就可问,没人有资格嘲笑,这样就消除了学困生的胆怯,心理,为他们提问扫清了路障。

班级中有这样几位学困生,数学考试经常不及格,每次宣布成绩的时候还会被别的同学嘲笑,在我的教育与鼓励下,同学们不再取笑他们,而且他们遇到不懂的就问,如:

怎样分析应用题,怎样画锐角、钝角等等,只要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都会主动的提问并求得解决,而且对于别人提出的问题,他们也会积极主动的思考、回答。

通过这样的努力,他们的成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久而久之,“多提问,多思考”是课堂成了学困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法宝。

   3、课后及时查漏补缺

对于学困生,课堂上完全接受新知有一定的困难,那么课后就应该及时的查漏补缺,针对学困生作业当中存在的错误及时给予辅导,重点放在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的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课后我专门让他们准备一个整理本,将当天课堂知识在本上归纳整理出来,并将课堂上做错的盒不会的再在本上重做一遍,同时教导其学会整理知识,当天的问题当天解决。

我还在班级中开展“一帮一”的活动,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带动学困生,在各方面帮助他们,已达到共同进步。

学困生的存在现象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古人云: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大江”。

 只要我们关注这一现象,并引导他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学习学。

那么我们的付出总会得到回报的。

 

如何提高数学学困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灌溪镇中心校    黄美章 

《数学课程标准》中 “解决问题”被列为数学课程总目标之一,其中,关于“解决问题”的要求是“加大体会数学与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可见,帮助学生尤其是帮助学困生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困生解决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1、 对四则运算的意义缺乏了解 

例如在二年级的数学解决问题中:

每只小猫钓6条鱼,4只小猫能钓多少条鱼?

 

学困生的算式:

6+4=10。

 2、 缺乏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一种认知策略,它在学生解题时起指导思维方向的作用,它让思维者往哪里想和不往哪里想,随后的思维过程是否合理。

同时,它还可以同化许多其它方法和思维的技巧。

作为解决问题的数学学困生,有一些并不是缺乏基础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认知策略。

 

例如:

有一台收割机,作业宽度是1.8米。

每小时行5千米,大约多少小时可以收割完左边这块地?

 

这是五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的一道解决问题,对于学困生而言是够复杂的了,学生的错误率比较高。

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之所以错误2 究其原因,其一是对“作业宽度”一词的理解有障碍;其二是生活经验所限;而更为重要的是没有清晰的解题思路,无所适从,于是就瞎打瞎撞,出现各种错误。

 

3、对问题的意义缺乏理解或不能完整、正确地表达 

一张正方形的桌子,桌面的边长是50厘米。

如果在桌面周围镶上花边,那么花边长多少?

 

这是三年级单元测试卷的一道题,从老师的角度来看,这道题太简单了,不就是求正方形的周长吗?

万万没想到,竟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错误或空白,当然包括学困生。

我不解,询问学生,学生不由问我:

“老师,花边是什么意思?

”原来这个学生头脑中根本就没有花边的表象,做错或无所适从就容易理解了。

之后还了解到,对于题中的“镶”,做错的学生中大多不认识这个字。

既然不认识“镶”,又不知“花边”为何物,“镶上花边”又作何解?

类似的还有“小明生病了,妈妈给他开了一盒36片的药,一个疗程吃两天,每天吃三片。

这盒药可以吃几个疗程?

”,学生不明白疗程的意义,于是错误率极高,后来改为“小明生病了,妈妈给他开了一盒36片的药,一天吃两次,每次吃三片。

这盒药可以吃几天?

”学生迎刃而解。

 二、帮助学困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方法 1、多读题,缓慢读题,划出问题,圈出关键词句。

 

教学中,培养学困生养成用笔尖指着题目,眼睛看着所指的文字,边读边思考,至少读2-3次,然后划出题中的数学信息和所求问题,并在句中圈出关键词的习惯。

 

varscript=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script.src='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某天中午,我让学困生完成一道解决问题:

“一根19米的绳子,用来做跳绳。

做长绳用去8米,剩下的用来做短绳,每根短绳2米,可以做多少根短绳?

还剩下几米?

”  

第一次他做错了,我进行了否定,但没有直接纠正他,而是让他读题。

一遍,疙疙瘩瘩;二遍,稍微连贯了;第三遍就顺畅了。

等待了一会,他把结题的步骤正确地说了出来。

 

大多数基础不太差的学困生,都是因为没有认真阅读题目,视线一扫而过,似是而非,落笔就错。

或者,读题时多字、少字,问题表达出现歧义;或者,对于低年级学生,由于短时记忆的效果差,读完一遍就下笔,也容易造成错误。

 

教学中,我一般要求这些学生至少读题三遍,力求放慢思考的速度,达到理解题意、正确表达问题的目的。

对学困生我更要求他们不仅做到三读,还要做到二划、一圈。

二划即一划问题,二划数学信息;一圈,指圈出重点词。

实践证明,对于解决问题是很有效的。

 2、把“大数”化“小”。

 

许多学困生对同一类问题如:

“一本书369页,平均每天看41页,多少天看完?

”这类大数问题往往感到迟疑。

而当他们看到“一本书24页,平均每天看8页,多少天看完?

”往往能脱口而出“3天”。

这就是面对“大数和小数”的差异!

在学困生的辅导中,我就指导学生先来个“偷梁换柱”,让学生把数字“变”小,再分解启发,用“小步子”进行引导:

用什么方法?

如何列式?

为什么这样列式?

原题和该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从而使其产生顿悟,正确类

 

淆,尤其是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混用。

 

另一类是对公式的意义的理解。

例如:

一个圆锥形的模具,底面半径是3cm,高4cm,它的体积是多少?

 

学困生往往能选择公式v= 1/3sh,但是算式却列成:

 1/3*3*4 

他固化的认识是三个数相乘,但却忽略了公式的实际意义,抑或产生错误的直觉所致。

因此,在对学困生进行辅导的时候应引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在还不能运用自如的情况下按部就班是必要的。

 (四)构建正确的解题图式的策略 

读题虽然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但是对于学科知识薄弱的学困生,却不仅仅依靠读题就能解决问题了,尤其是高年级的学困生。

在教学中,这类学生不仅是基础知识的薄弱,还存在认知方式的差异,因此,对基础知识进行补漏补缺时首先要找到学生的起点能力在哪?

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

记得在对六年级学生进行“工程问题”的辅导时,我是从整数的工作量问题开始的(经了解学生连两步计算的工作量问题并未掌握),这是工程问题的起点知识,也是工程问题的基础知识。

例如:

修一段200千米的公路,甲队单独修要20天,乙队单独修要25天。

现在两队合作,多少天能完成任务?

 理解了上面这个问题、明了上面这个问题的数量关系,学生对分数的“工程问题”中的数量才有可能理解,对数量间的关系才可能理解,尤其是对“工作效率”表示为“工作时间分之一”的理解。

有了这么些清晰的认识,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对于大部分学困生而言,相同的知识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教给任何人;每个人都可以学会,只不过是速度快慢而已。

 

对于新授课学生没有建构好的知识体系,课后辅导有必要重新清晰或建构,形成清晰的认知图式。

 再以比例应用题为例:

 

(1)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

 

(2)判断成两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3)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形如 正比例:

A:

B=C:

D(比值一定) 反比例:

A*B=C*D (积一定) 

还要注意:

等式左右两边的量的对应关系。

例如左边是路程/对应的时间,右边也应是路程/对应的时间。

 (4)解方程。

 (5)检验,写答语。

 

如果学生的头脑中没有正、反比例的概念,没有正、反比例的关系式,或者以上图式是残缺的,他就无法将面前的解决问题与他头脑中的图式联系起来,问题就得不到正确的解决。

反之,如果学生对正、反比例的意义没有障碍,头脑中也有清晰的关系式,就等于他具有了较为完整的认知图式,学生碰到此类问题就可迎刃而解,至少错误率可以降低。

 

可见,当学困生无法解决当前的问题时,帮他完善当前问题的认知图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10 

(五)训练的策略。

 1、合理强化。

 

在学困生不合理的知识结构问题解决之后,应该进行相应的练习。

练习的前提是针对性强,做到缺什么补什么,缺什么强化什么。

同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其一是及时强化,其二 是把握强化的频率。

 及时强化是根据遗忘曲线先快后慢的规律,使学生新建立的固有的知识点和知识结构及时巩固;强化的频率是指可以隔周强化或者隔天强化,根据掌握的情况缩短或延长强化的周期,直到学生对牢固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解决同类型问题。

 2、分解强化。

 

在指导学困生整体感知,解决了一个问题后,为了让他们形成稳定的、更为清晰的思路,我们通常进行“分解强化”,即将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步子”,为思维的清晰化提供一个支架,再逐渐将支架拆除。

 以二年级下学期的解决问题一题为例:

4个同学平均每人做了6个灯笼,如果每个窗户挂8个,可以挂几个窗户?

 问题是( ) 

告诉我们的数学信息有( ) 

要求( )就要知道( ),现在知道( )就可以求( )。

所以,要先算( )再算( ) 

从4个同学平均每人做了6个灯笼,知道也就是4个6,算式是( ) 要求可以挂几个窗户?

就是求24里面有几个8,算式是( ) 3、顺向加工策略。

 

 

11 

对学困生进行的解决问题的训练不是单一的,而是整体考虑该问题所包含的变量能组成多少种问题情境,一一进行练习,并且在这种练习过程中,能够更直接、有效地获得解决该类问题的全部知识系统。

 我们通常都是这样去做,尤其是在复习期间,只不过我们并不知晓这就是顺向加工策略。

也有的老师将它理解成我们平常所说的题组训练,其实并不尽然。

顺向加工策略是以题组的形式进行,而题组训练不都是顺向加工策略。

顺向加工策略的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对该问题所办含的变量组成各种问题情境,一一进行练习,达到更直接、有效的解决该类问题的全部知识系统。

 它和手段---目的分析策略是相对的。

 

在解决“比例尺”问题中,学生进行了这样的练习:

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相距15厘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这就是仅仅局限于解决单一问题的目的---手段策略。

 

作为顺向加工策略,学生在“比例尺”内容学习之后,进行了以下的练习:

 

1、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相距15厘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2、甲、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是300千米,把它画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应该画多长?

  

3、在一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15厘米,而实际距离是300千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12 

在这组练习中,涵盖了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三个变量组成的所有问题情境,通过这样的练习策略,学生对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更能准确把握,在今后的练习中更能体现思维的灵活性,因为他有效地获得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全部知识系统,即建立了该类题型的中心图式。

 结束语: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同样,学困生在数学解决问题中成因极其复杂,辅导的策略也是错综复杂,智者见智。

我们的研究只是沧海一粟,不可能以偏盖全,只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