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野生菌野菜食物中毒防控知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16256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好野生菌野菜食物中毒防控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做好野生菌野菜食物中毒防控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做好野生菌野菜食物中毒防控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做好野生菌野菜食物中毒防控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做好野生菌野菜食物中毒防控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做好野生菌野菜食物中毒防控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做好野生菌野菜食物中毒防控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做好野生菌野菜食物中毒防控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做好野生菌野菜食物中毒防控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做好野生菌野菜食物中毒防控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做好野生菌野菜食物中毒防控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做好野生菌野菜食物中毒防控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做好野生菌野菜食物中毒防控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做好野生菌野菜食物中毒防控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做好野生菌野菜食物中毒防控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做好野生菌野菜食物中毒防控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做好野生菌野菜食物中毒防控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做好野生菌野菜食物中毒防控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做好野生菌野菜食物中毒防控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做好野生菌野菜食物中毒防控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做好野生菌野菜食物中毒防控知识.docx

《做好野生菌野菜食物中毒防控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好野生菌野菜食物中毒防控知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做好野生菌野菜食物中毒防控知识.docx

做好野生菌野菜食物中毒防控知识

附件1

预防蘑菇中毒常识

蘑菇又称蕈类,属于真菌植物。

毒蘑菇是指食后可引起食物中毒的蘑菇。

特点有:

颜色美丽,表面粘脆,柄上有环;多生长在腐物或粪肥上,多数不生虫子有腥辣、苦、酸、臭味,碰坏后易变色或流出乳状毒汁。

毒蘑菇有100余种,含剧毒可致死的有10余种。

毒蘑菇的有毒成份很复杂,一种毒蘑菇可含多种毒素。

蘑菇中毒多发生于高温多雨季节,往往由于个人采摘野生蘑菇,又缺乏识别有毒蘑菇的经验,误食造成。

一、蘑菇中毒的类型

根据所含有毒成份的临床表现,毒蘑菇可分为胃肠类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脏损害型、呼吸与循环衰竭型和光过敏性皮炎型等类型。

胃肠型

毒素可能为类树脂物质。

潜伏期为0.5-6小时。

表现为腹痛、腹泻、水样便、恶心、呕吐。

病程短,2-3天,死亡率低。

此型代表为黑伞蘑菇属和乳菇属的某些蘑菇种。

神经精神型

导致此型中毒的蘑菇中含有引起神经精神症状的毒素。

潜伏期为0.5-4小时。

临床表现除有胃肠反应外,主要是神经精神症状:

流涎、瞳孔缩小、脉缓、重者出现精神错乱、幻视、幻听等。

病程一般为1-2天,愈后良好,死亡率低。

误食牛肝蘑菇属毒蘑菇时,还有小人国幻觉。

溶血型

有毒成份为鹿花毒素,有强烈的溶血作用。

潜伏期一般为6-12小时,大多在胃肠炎症后出现溶血性黄疸,肝脾肿大,少数病人出现蛋白尿。

此型代表为鹿花蘑菇。

脏器损害型

有毒成份主要为毒肽类和毒伞肽类,可使体内大部分器官发生细胞变性。

此类毒素剧毒,含此毒素的新鲜蘑菇50克即可使人致死。

发生中毒如不及时抢救死亡率很高,可达50%-60%。

脏器损害型中毒表现十分复杂,按病程发展分为6期。

a.潜伏期,一般为10-24小时。

b.肠炎期,1-2天。

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严重腹泻、水样便,伴头晕、头痛、无力。

c.假愈期,病人暂无症状或感轻度乏力,但精神骤然好转,自觉轻松如常,给人以假愈现象,而实际上毒肽已进入内脏,肝损害已开始。

轻者由此进入恢复期。

d.脏器损害期,中毒严重的病人在发病后2-3天出现肝、肾、脑、心等实质性脏器损害,以肝脏损害最严重。

可出现肝肿大,黄疸,肝功能异常,严重者可出现肝坏死,肝昏迷;肾损害可出现尿少、无尿,甚至尿毒症,肾功能衰竭。

e.精神症状期,病人表现烦躁不安,表情淡漠,思睡,继而出现惊厥,昏迷,甚至死亡。

f.恢复期,经及时治疗后患者在2-3周后进入恢复期,各症状好转并痊愈。

此型代表是毒伞蘑菇属、褐鳞小伞蘑菇及秋生盔孢伞蘑菇。

呼吸与循环衰竭型

其毒素不详。

潜伏期20分钟至1小时,最长达24小时。

表现为呼吸与循环衰竭病症,以中毒性心肌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呼吸麻痹为主,瞳孔稍散大,但无昏迷,也无黄疸、肝大,肝功能检查一般正常。

有的病人初发时有呕吐或腹痛,头晕或全身酸痛、发麻、抽搐等。

此型死亡率高,应注意早期治疗。

过敏性皮炎型

因误食胶陀螺(猪嘴蘑)引起。

中毒时身体裸露部位如颜面出现肿胀、疼痛,特别是嘴唇肿胀、外翻,形如猪嘴唇。

还有指尖、指甲根部出血。

二、蘑菇中毒的预防措施

广泛宣传毒蘑菇的危险性。

采蘑菇时,应由有经验的人指导,不采不认识或未吃过的蘑菇,教育儿童尤为重要。

提高鉴别毒蘑菇的能力。

熟悉和掌握各种毒蘑菇的形态特征和内部结构,再根据当地群众的经验来鉴别有毒蘑菇类,防止误食中毒。

预防蘑菇中毒最有效的措施是:

不采集、不食用野生蘑菇。

三、蘑菇中毒的早期处理

首先,立即呼叫救护车赶往现场。

其次,立即实施急救。

最重要的是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把手指伸进咽部催吐,以减少毒素吸收。

第三,等待救护车期间,为防止反复呕吐发生的脱水,最好让患者饮用加入少量食盐的“糖盐水”,补充体液,防止休克。

第四,已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

最后,为患者加盖毛毯保温。

四、蘑菇中毒的救治

误食毒蘑菇后,应及早治疗,否则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首先考虑帮助病人排除体内毒物,防止毒素继续吸收而加重病情。

催吐:

可使用物理催吐或药物催吐。

比如,先让病人服用大量温盐水(可用4%温盐水200-300ml或1%硫酸镁200ml),然后用筷子或指甲不长的手指(最好用布包着指头)(安全的物件)刺激咽部,促使呕吐。

或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用硫酸铜,吐根糖浆,注射盐酸阿朴吗啡等药物催吐。

孕妇慎用催吐。

洗胃:

严重呕吐者不必洗胃。

呕吐次数不多时应洗胃。

洗胃越早越好,一般在摄入毒物4-6小时内洗胃效果最好。

但即使超过6小时,甚至12-18小时仍可根据毒物的吸收状况进行洗胃。

洗胃一般采用温开水和生理盐水。

也可以用高锰酸钾液(1:

2000-5000)。

洗胃后可灌入活性炭作为吸附剂。

用法是取30-50g放入500ml温开水中调拌均匀,分多次口服或胃管注入胃内。

也可用蛋清等吸附毒物。

导泻:

为清除肠道停留的毒物,可用10%硫酸镁口服,进行导泻。

有中枢神经系统、呼吸、心脏抑制的患者或肾功能不良者不宜用硫酸镁。

使用硫酸镁可形成高镁血症,引起镁中毒。

通常以硫酸钠导泻为好。

还可以使用甘露醇或山露醇作为导泻剂,特别是灌入活性碳后,更能增加未吸收毒物的排出效果。

也有人建议口服蓖麻油30-60ml作导泻剂。

灌肠:

对未发生腹泻的患者可用盐水或肥皂水高位灌肠。

每次200-300ml,连续2-3次。

输液和利尿:

早期可采用大量输液,以使毒素从尿中大量排出。

输液可用10%葡萄糖、生理盐水等。

同时,应静脉注射利尿剂,一般用速尿20-40mg或20%甘露醇250ml静注,必要时可多次重复注射。

但要注意进入液体平衡,还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和对低钾病人补充氯化钾。

上述是毒蘑菇中毒后的一般处理。

在实际处理过程中,还应在上述处理的同时,根据不同中毒类型采取一些不同的处理措施:

胃肠炎型的救治:

可按上述一般的处理方法处理,特别是在初期采取催吐、洗胃和导泻等方法加速毒物排出。

神经精神型的救治:

含毒蝇碱的毒蘑菇中毒,出现毒蘑菇碱样症状,可使用阿托品;含异恶唑类衍生物的毒蘑菇中毒,出现精神错乱、幻视等症,可用镇静剂等;由毒牛肝菌中毒引起小人国幻视症等精神症状,可按精神异常处理,使用氯硫二苯胺治疗。

溶血型的救治:

治疗这类中毒使用的药物有强的松、可的松、碳酸氢钠等,严重贫血者可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输血治疗。

肝脏损害型的救治:

可采取综合治疗措施,进行以护肝为主的治疗。

除采取上述蘑菇中毒的一般处理方法外,还可使用如下解毒药物:

(1)巯基解毒药,如二巯基丙磺钠,二巯基丁二酸钠等;

(2)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3)N-乙酰半胱氨酸;(4)硫锌酸(5)灵芝煎液;(6)水飞蓟素;(7)维生素C、B族维生素;(8)同时还应采取的护肝措施:

给予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物质,高渗葡萄糖液,适当加入普通胰岛素和钾元素;其它护肝药物,如肝泰乐,肝宁,肌苷与肌苷酸钠,能量合剂等。

此型中毒,在发病初期的胃肠炎期抓紧进行以解毒保肝为主的抢救治疗非常重要,但由于它有潜伏期和假愈期,很容易错过救治良机!

因这类中毒可同时使患者的肾脏等器官受损,会造成液体及水溶性物质代谢不平衡,要在补液的同时特别注意使用利尿剂和补充电解质。

有用紫灵芝(紫芝)煎液成功抢救重度中毒患者的例子,后来《食用菌》杂志等也有过类似的报道。

灵芝能够起死回生的传说,也许与它的这种解毒作用有关。

国外则有使用硫锌酸抢救重度中毒病人的报道。

呼吸与循环衰竭型的救治:

目前仍未见有特效治疗药物,死亡率较高。

只能以蘑菇中毒的一般处理方法进行处理,不过早期彻底洗胃排毒等措施仍然是有效的。

光过敏性皮炎型的救治:

可使用安其敏、扑尔敏、苯海拉明、氢化可的松、维生素C等药物。

目前对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无论哪一类型的蘑菇中毒,都应尽早通过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

家庭催吐可用手指、鸡毛、筷子等刺激咽喉部促使呕吐。

同时尽快与有关医院、卫生防疫部门有关人员取得联系,以便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如有可能,最好能保留或重新采集毒菌样本,送有关部门鉴定,这有助于确定毒素的种类,制订恰当的治疗方案。

上述方法仅供参考。

蘑菇中毒的机理十分复杂,对于不同的蘑菇毒性及患者不同的体质,医生常常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救治措施。

随着科学的发展及临床经验的积累,医护人员可能有更科学有效的救治方法。

患者应耐心听从医生等专业人士的意见,积极配合治疗,不能大意,特别不要把“假愈期”误认为痊愈好转而中断治疗。

五、毒蘑菇的认识误区

认识误区一:

“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

这“鲜艳”和“好看”本身就没有具体标准。

事实上,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鳞小伞、秋盔孢伞等却有剧毒。

很漂亮的橙盖鹅膏,却是著名的食用菌。

认识误区二:

“不生蛆、虫子不吃、味苦、腥臭的有毒”。

实际上,著名毒菌—豹斑毒伞却常常被蛞蝓摄食,不少有毒种类也可以生蛆。

认识误区三:

“与银器、大蒜、米饭一起炒或煮后变黑色的有毒”。

这种错误流传甚广。

实际上,蘑菇毒素不会与银器发生反应,这实为臆测的谬传。

认识误区四:

“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

这不绝对,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认识误区五:

“菌盖上有疣、柄上有环和具菌托的有毒”。

虽然这类菌有毒种类的比例较大,但也并非绝对如此。

许多毒菌并无独特的特征,如,外观很平常的毒粉褶蘑菇就很毒。

 

附件2

防止蘑菇中毒宣传手册

常见毒蘑菇

一、毒蘑菇之致命鹅膏(致命白毒伞)(剧毒)

形态:

菌体幼时卵形,后菌盖展开成伞状,白色。

菌盖直径4—7cm,凸镜形至平展形,白色,但中部奶油色。

菌肉白色。

菌褶白色至近白色,较密。

菌柄长7—9cm,粗0.5—1cm,近圆柱形或略向上收细,白至近白色,基部膨大,近球形。

菌环生于菌柄顶部或近顶部,薄,膜质,白色,不活动或在菌盖张开时

从菌柄撕离。

菌托薄,膜质,内外表面白色。

生境与习性:

常在黧蒴树的树荫下群生或散生,大量生于春季温暖多雨的三、四月,五至七月也有少量出现。

毒性:

剧毒,一个约50g(一两)的致命白毒伞所含毒素量足以毒死一个50公斤的成年人;其毒素主要为毒伞肽和毒肽类,在新鲜的蘑菇中其毒素含量甚高。

这些毒素对人体肝、肾、血管内壁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极为严重,致使人体内各功能衰竭而死亡,死亡率高达95%以上。

二、毒蘑菇之簇生沿丝伞(簇生黄韧伞)(剧毒)

形态:

菌体一般小,全体黄色。

菌盖直径3-5cm,顶部锈褐至红褐色,初期半球形,开伞后近平展,光滑,硫磺色或玉米黄色。

菌褶密,不等长,直生至弯生,青褐色。

菌柄长3-12cm,粗0.4-1cm,黄色而下部褐黄色,纤维质,表面有纤毛,实心至松软。

菌环常呈蛛网状,生柄的上部。

生境与习性:

夏秋季丛生或簇生于腐木桩旁。

毒性:

中毒后主要引起呕吐、恶心、腹泻等胃肠道病症,严重者会死亡。

三、毒蘑菇之沿丝伞

形态:

菌体一般小,全体青黄色。

菌盖直径1-2cm,顶部淡黄色至肉桂褐色,初期半球形,开伞后近平展,光滑,边缘色浅。

菌褶密,不等长,直生至弯生,青褐色。

菌柄长2-6cm,粗0.3-0.8cm,淡黄色而下部褐黄色,纤维质,表面有纤毛,实心至松软。

菌环常呈蛛网状,生柄的上部。

讨论:

本种与簇生黄韧伞相似,但本种菌体橙黄色没有后者明显,而且个体较小、菌盖较薄、菌柄较细。

生境与习性:

夏秋季丛生或簇生于腐木桩旁。

毒性:

本种毒性与簇生黄韧伞相似,不能食用。

四、毒蘑菇之粘盖包脚菇(剧毒)

  形态:

菌盖宽4.5—12cm,平展脐凸形,肉质,浅灰微带粉红色,中央部分灰色,粘至微粘,上被棉絮状绒毛,有云母光泽,边缘整齐至撕裂,有弱条纹。

菌肉白色,近柄处厚5mm,边缘处几消失,无味道,无气味。

菌褶粉红色至玫瑰红色,盖缘处每厘米7—15片,稀、不等长,离生,褶缘微锯齿状,粗糙有颗粒状物。

菌柄长5.5—8cm,近柄顶部粗4—8mm,中生,圆柱形,上被白色短绒毛,有弱条纹,向下渐粗,基部膨大成球状,脆骨质,实心。

菌托苞状或杯状,膜质,白带灰色,地面生,不脱落。

生境与习性:

夏秋季单生或群生于阔叶林或草地上。

  毒性:

极毒。

可使人中毒致死,其毒素不明。

五、毒蘑菇之疸黄粉末牛肝菌

形态:

菌盖宽1.5-5.5cm,凸镜形至扁凸镜形,干,覆有一层厚的硫磺色粉末,粉末脱离之后,盖色为浅紫红色至红褐色,上有绒毛,硫磺色菌幕从盖缘延伸一直将整个菌柄包裹,破裂后残余物挂在菌盖边缘。

菌肉黄白色、伤时变为浅蓝色,无味道,有一股硫磺气味。

菌管表面橙黄色至红黄色,伤时变青绿色至蓝褐色或蓝绿色,管里黑黄色;角形,与菌柄成短延生或弯生。

菌柄长2.0-7.5cm,粗6-8mm,中生至偏生,圆柱形,直至微弯曲,上粗下细,鲜黄色,伤时变灰蓝色至蓝色,上覆有硫磺色粉末,初实心,后为空心。

残留菌环位于柄上位,黄色,单环,易脱落,不活动。

生境与习性:

夏秋季单生于混交林地上。

毒性:

毒性较强。

六、毒蘑菇之古巴光盖伞

形态:

菌体较小。

菌盖表面开始黄色,后呈赭色或奶油色,老时带白色,直径1.5-2.5(7)cm,初期锥形或半球形,至近平展而中部稍突起,光滑,有白色鳞片,靠近边缘有白色残幕,无条棱,水浸状。

菌褶直生或凹生,暗灰色道暗紫褐色,最后黑紫色,褶缘白色似絮状。

菌柄长4-12cm,粗0.4-1.3cm,圆柱形,基部膨大,内部松软或空心,表面白色至奶油色或黄褐色,菌环以下光滑或稍有鳞片,顶部有条纹。

菌环膜质生于柄上部,白色,往往落有孢子呈现暗紫褐色。

生境与习性:

夏季喜欢群生或单生于牛马等动物的粪便上。

毒性:

所含有的毒素主要为色胺类物质—裸盖菇素。

主要引起神经性毒性症状,毒性反应快。

古巴光盖伞毒素含量较高,并以其致幻作用而著称,可造成时空感觉的错乱或昏迷,服用量大时也可致死。

七、毒蘑菇之灰花纹鹅膏(剧毒)

形态:

小型至中等。

菌盖直径3~6cm,幼时钟形至半球形,成熟时扁平,深灰色、鼻烟褐色、暗褐色至近黑色,中部色较深,具深色纤丝状隐花纹或斑纹,光滑或偶有白色破布状菌幕残片;边缘平滑无沟纹,一般无菌环残片。

菌肉白色,较薄。

菌褶离生,白色,较密,短菌褶近菌柄端渐变狭。

菌柄长8~13cm,直径0.5~2cm,近圆柱形或向上稍变细,白色至浅灰色,常被浅褐色细小鳞片;内部实心至松软,白色,不变色;基部近球形,直径1~3cm。

菌环顶生至近顶生,灰色,膜质。

生境与习性:

夏秋季生于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林地上。

毒性:

剧毒,在我国湖南、江西因误食此菌曾发生多起多人死亡的恶性中毒事件。

八、毒蘑菇之黄盖鹅膏白色变种(剧毒)

形态:

小型至中等,偶大型。

菌盖直径

(2)3~6(10)cm,初期近钟形至扁半球形,后扁平至平展,有时边缘稍翻卷,白色,有时中央米黄色至很淡的浅黄色,稍粘,光滑,通常无菌幕残余;菌盖边缘平滑无沟纹,有时有辐射状细小沟纹,无絮状悬垂物。

菌肉白色,不变色。

菌褶白色,离生,稠密;短菌褶近菌柄端渐窄。

菌柄长4~12(15)cm,直径0.3~1(~1.5)cm,近圆柱形或向上稍变细,白色至浅黄色,常被纤毛状或反卷的浅黄色鳞片;内部实心至松软,白色,不变色;基部近球形,直径1~2(2.5)cm。

菌环近顶生至上位,白色,膜质。

菌幕残余(菌托)浅杯状。

生境与习性:

夏秋季生于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地上。

毒性:

剧毒,是目前我国已知毒性最大的4种剧毒鹅膏之一。

九、毒蘑菇之铅绿褶菇

形态:

大,白色。

菌盖直径5-25cm,半球形、扁半球形,中部稍凸起,幼时表皮暗褐色或浅褐色,逐渐裂为鳞片,顶部鳞片大而厚呈褐紫色,边缘渐少或脱落,后期近平展。

菌肉白色或带浅粉红色,松软。

菌褶初期污白色,后期呈浅绿至青褐色,离生,宽,不等长,褶缘有粉粒。

菌柄长10-28cm,粗1-2.5cm,圆柱形,污白色至浅灰褐色,纤维质,表面光滑,菌环以上光滑,环以下有白色纤毛,基部稍膨大,内部空心,菌柄菌肉伤处变褐色,干时气香。

菌环膜质,生菌柄之上部。

生境与习性:

夏秋季群生或散生,喜于雨后在草坪、蕉林地上生长。

毒性:

该菇所含有的毒素主要引起胃肠型症状,但也有些具有类似白毒伞的毒性,对肝等脏器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进食量大时也会致命。

十、毒蘑菇之小毒红菇

形态:

菌盖宽3.5-4.5cm,凸出形至平展,后略中凹,粘,红色、粉紫红色至血红色,中部色较深,部分褪色成黄色斑块或斑点,表皮易剥落,盖缘整齐,后有条纹。

菌肉白色,薄,脆,辣味。

菌褶白色,盖缘处每厘米8-12片,基本等长,有少量分叉,有横脉,短延生。

菌柄长2-3.5cm,近柄顶粗8-14mm,中生至略偏生,粗圆柱形,白色,脆,空心。

生境与习性:

夏秋季散生于混交林中地上。

毒性:

有毒。

含胃肠道刺激物,食后引起中毒反应。

十一、毒蘑菇之小托柄鹅膏

形态:

菌盖宽1.8—5.5cm,初半球形,后平展,有时平展而中部微凹,灰色,中央灰黄带褐色,被灰色至粉黄色粉末状鳞片,边缘延伸而有条纹。

菌肉白色,无味道。

菌褶白色,有时白带微黄色,离生或弯生,不等长,有少数分叉和不明显横脉。

菌柄长2.5—7cm,近柄顶处粗2—7mm,圆柱形,被粉末。

无菌环。

菌托灰白色,不脱落,被粉末。

孢子卵圆形至近球形,光滑,无色,非淀粉质,内含1个中生大油球。

生境与习性:

夏秋季散生或群生于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地上。

毒性:

毒菌。

据报道,有人采食后引起中毒。

十二、毒蘑菇之格纹鹅膏

形态:

小型至中等,有的大型。

菌盖直径4~10(12)cm,初期近半球形,后扁平至平展,浅灰色、褐灰色至浅褐色,中部色较深,具辐射状隐生纤丝花纹;菌幕残余锥状、疣状、颗粒状至絮状;菌盖边缘平滑无沟纹。

菌肉白色,不变色。

菌褶离生至近离生,白色,较密,不等长。

菌柄长5~10cm,直径0.6~1.5cm,近圆柱形或向上稍变细,白色至污白色,内部实心至松软,白色,不变色;基部膨大呈近球状、陀螺状至梭形,直径1~2.5(3)cm。

有菌环,上位至近顶生,有时近中生,薄,膜质,上表面白色、浅灰色至灰色,下表面浅灰色至灰色,有时浅褐色。

生境与习性:

夏秋季于针叶、阔叶林中散生或群生。

毒性:

格纹鹅膏在有些地区的市场上被作为食用菌出售,但它含有微量鹅膏肽类毒素。

十三、毒蘑菇之灰疣鹅膏

形态:

中等至大型。

菌盖直径(5)7~15cm,扁平至平展,浅灰色,有时污白色,其上的菌幕残余疣状至锥状,浅灰色至灰色,顶端多呈白色;边缘常有絮状物,平滑无棱纹。

菌肉白色,不变色,无特殊气味。

菌褶离生至近离生,白色,较密。

菌柄长6~15cm,直径0.7~3cm,近圆柱形,污白色至浅灰色,被有纤丝状至絮状浅灰色至灰色鳞片;内部实心,白色,不变色,无特殊气味;基部膨大,腹鼓状至梭形,直径1.5~4(5)cm,有短假根,在膨大基部的上半部和菌柄下部常被有灰色至近白色的絮状至疣状的鳞片或菌幕残余。

菌环膜质,易破碎消失。

生境与习性:

夏秋季生于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林地上。

毒性:

微毒。

灰疣鹅膏含有微量鹅膏肽类毒素。

十四、毒蘑菇之异味鹅膏

形态:

小型至中等,常有刺鼻气味。

菌盖直径(3)5-8cm,幼时近半球形,后期扁平至平展,有的中央稍下陷,白色,有的中央米色;边缘常悬垂有絮状物,平滑无棱纹。

菌肉白色。

菌褶浅黄色,离生,密集。

菌柄长6—13cm,直径0.5-1.5cm,近圆柱形,白色,被白色细小鳞片;内部实心至松软,白色,不变色;基部膨大,近球形,直径1.5-4cm。

菌环上位至近顶生,白色,膜质。

生境与习性:

夏秋季生于针阔混交林或常绿阔叶林地上。

毒性:

有毒。

2003年夏天,在四川德阳有人曾误食此菌中毒。

十五、毒蘑菇之欧氏鹅膏

形态:

小型至中等。

菌盖直径3-6(8)cm,初半球形,后期扁平至平展,形状规则,成熟后边缘常翻起,白色,中央有时米黄色,菌盖边缘平滑无棱纹。

菌肉白色,不变色。

菌褶白色,老时米色至浅黄色,离生,稠密。

菌柄长5-7(9)cm,直径0.5-1(1.5)cm,近圆柱形或向上稍变细,白色,光滑或被白色纤毛状或反卷鳞片;内部实心至松软,白色,不变色;基部近球形至白萝卜状,直径1-2cm。

菌环上位,白色,膜质,上表面有辐射状细沟纹。

菌柄基部菌幕残余(菌托)浅杯状,薄,两面白色。

生境与习性:

夏秋季生于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地上。

毒性:

有毒。

实验证明本菌含有毒素。

十六、毒蘑菇之假褐云斑鹅膏

形态:

中等至稍大。

菌盖直径4—12cm,幼时半球形,后渐扁平或近扁平,褐灰色,中部色深,似有隐生纤毛及形成花纹,光滑,梢粘,有时表面附有菌托碎片,边缘平滑无条棱,常附有白色絮状菌幕残物。

菌肉白色,中部梢厚。

菌褶纯白色。

菌柄常有纤毛状鳞片,后有白色絮状物,基部膨大向下稍延伸呈根状,内部实心。

菌环白色,膜质,生菌柄之上部。

菌托白色,苞状或袋状,有时边缘破碎。

生境与习性:

夏秋季生针叶林或阔叶林中地上。

毒性:

记载有毒。

本菌的外形、色泽与隐花青鹅膏相似。

十七、毒蘑菇之锥鳞白鹅膏菌

形态:

中等至大型。

菌盖直径7~15(20)cm,白色,幼时近半球形,边缘稍内卷,后期扁平至平展,有时边缘上翘,菌幕残余圆锥状至角锥状,白色,高1~3mm,基部宽1~3mm,至菌盖边缘渐变小;边缘常悬垂有絮状物,平滑无沟纹。

菌肉白色,稍厚。

菌褶离生至近离生,白色至米色;短菌褶近菌柄端渐窄。

菌柄长10~20cm,直径1.5~3cm,近圆柱形或向上稍变细,白色,被白色絮状至粉末状鳞片;内部实心,白色,不变色;基部膨大,腹鼓状至卵形,直径3~4cm,在其上半部被有白色疣状至颗粒状的菌幕残余,排列成环带状。

菌环白色,膜质,上表面有辐射状细沟纹,下表面有疣状至锥状小凸起,在菌盖伸展中菌环常撕破而悬垂于菌盖边缘或破碎消失。

生境与习性:

夏秋季生于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

它可能与松属和壳斗科植物形成外生菌根。

毒性:

锥鳞白鹅膏含有微量鹅膏肽类毒素。

十八、毒蘑菇之凤梨盖条孢牛肝菌

形态:

菌盖宽4~8cm,扁半球形,紫红色至红褐色,不粘,上密覆丛毛组成的覆瓦状鳞片,中央的鳞片比较直立,状如松塔,边缘有延伸的领状菌幕,紧贴于菌管表上。

菌肉厚5~15mm,白色,伤时变蓝色,后水渍状灰白色,无味道。

菌管长5~18mm,表面黄色,伤时变蓝色,后水渍状褐色,易剥离;菌孔直径1mm,圆形至角形,与管表同色。

菌柄长6~10cm,粗6~10mm,圆柱形,上下粗细相等,红褐色,上有紫色至灰黑色的绒毛,伤时变蓝色,后水渍状,肉质,实心。

生境与习性:

单生至散生或丛生于阔叶林和混交林中地上,或长于红周树根或马尾松的活树干上或腐木上。

毒性:

有毒。

与凤梨条孢牛肝菌相似,后者同样有毒。

十九、毒蘑菇之黄裙竹荪

形态:

菌蕾卵圆形,白色,平滑,或偶尔呈暗褐色,有时被有短软的刺状物。

菌体高13-21.5cm。

菌盖高3-4.5cm,宽2-3.5cm,覆钟状至圆锥状,橙黄色,有不规则网格,薄而韧,上有暗青色孢体,稍有臭味,顶端平截,有一穿孔,穿孔直径约8mm。

菌幕似裙子并有网格,柠檬黄色至桔黄色。

菌柄白或浅黄色,海绵状,长15-16cm,粗1.6-3cm,空心。

基部菌托白色至浅紫红色,苞状,高4-5cm,直径2.5-5cm。

生境与习性:

春至秋季群生于针阔混交林中腐叶堆上。

毒性:

一般认为有毒,虽毒性不大但也不宜食用,有人闻其气味也会感觉头晕。

二十、毒蘑菇之纯黄白鬼伞

形态:

菌盖宽1.2—3.7cm,钟形,后平展,中央脐凸形,肉质,浅黄色,中部桔黄色至黄色,粘或干,上覆灰白色块状鳞片和绒毛,边缘有条纹,撕裂,波状。

菌肉淡黄色,厚0.5—1.5mm,无味道和气味。

菌褶白色或黄色,盖缘处每厘米5—11片,不等长,离生或直生,褶缘平滑。

菌柄长4.5—9cm,粗2—4mm,圆柱形,淡黄色至黄色,上有绒毛,空心。

菌环位于中上部,单环,易脱落。

生境与习性:

夏秋季群生或散生于林中地上。

毒性:

据记载有毒,不能采食。

二十一、毒蘑菇之粗柄白鬼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