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21277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

授课

班级

1班

授课

教师

课型

新授课

预设

课时

总3课时,本课为第1--3课时

主备

知识

技能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3、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过程

方法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情感

态度

1、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3、对语句及课文中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

1、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法学法

引导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鉴赏法

教学准备

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

集备共案

(以教材知识体系为主)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

个案

(体现教学法设计及教学内容调整)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语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

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

(学生回答:

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声,生为正义。

)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作者及孟子思想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1、“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

“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

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富岁子弟多赖、懒。

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礼记·檀弓》中有:

“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

“嗟!

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3、教师点评。

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白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

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问我答

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问师答

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呼尔而与之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明确:

(1)“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从前。

(2)是:

这种;这种做法。

为:

宁愿;为了;接受。

而:

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

于:

比;对。

(3)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

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④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四、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3、教师出示背诵练习。

帮助学生背诵。

4、学生齐背课文。

五、板书设计:

重点字词、通假字、诗词、虚词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翻译全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

二、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

1、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

(1):

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是人所固有的”。

本段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

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以“生亦我所欲”至“故患有所不避也”):

正面阐明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不苟且偷生;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所以不避杀身之祸。

第三层(从“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至“所恶有甚于死者”):

进一步论证“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

第四层(本段最后一句):

回到“性善论”上,说明“舍生取义”的美德,本来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不使它丧失罢了。

第二部分(2、3):

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2):

从正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

“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是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气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证明,最普通的人也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而不失义。

第二层(从开头至“亦不可以已乎”):

从反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首先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为私利所蔽。

然后用三个排比句作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亦不可以已乎”是一句反问,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

第三层(最后一句):

与第一部分相呼应,又回到“性善论”上,把上述人的行为归纳为“失其本心”,“本心”就是人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也就是“义”、“善”的本性。

①“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

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疑问:

1、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

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

所以,“一箪食。

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

2、提问: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

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3、提问:

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各赞扬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4、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的写作意图?

谈给你的启示。

论证方法:

第一段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第二段举例论证

写作意图:

赞颂在面临人生抉择时候,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5、提问:

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讨论并归纳: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句意思相反,第

(2)句意思相近。

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6、提问:

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运用排比句式。

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7、联系课文,谈谈他们各自的价值取向(名句简写)

材料一:

富贵。

此之谓大大夫-----孟子

材料二:

生命诚可贵,。

(匈牙利裴多芬)

材料三:

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

材料四:

砍头不要紧,。

(夏明翰)

三、提炼中心论点(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此要点)

提问: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

(学生分组讨论,而后解答)

明确:

文章开头第一句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的结论,这里其实是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

第二句紧接着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用比喻导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

四、分析论证方法

2、提问:

在论述中心论点时,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

这篇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比喻论证、逻辑推理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

五、写作方法

1、逻辑严密,具有雄辩力量。

不管是分别来看各部分,还是纵观全文,都会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

例如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头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提出“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然后先从正面说明,因为有比生更可贵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东西,所以要舍生取义;接着用假设推理和事实证明,“义”比求生恶死更重要,所以应该舍生取义;最后归结到人本来都有“舍生取义”的美德,不应丧失。

一层紧扣一层,严密无间,两大部分之间也是如此,在第一部分推理的基础上,第二部分用事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死,“义”重于利;并批判了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最后着重指出这种行为就是失掉了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

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补充和深入,前后相贯,密切呼应。

2、善用比喻和举例论证的手法,颇富说服力。

文章一开始便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自然引出文章的题旨:

“舍生取义”,这种以一般的生活经验作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能把抽象而深刻的道理说得十分浅显明白,又十分形象生动,引人人胜。

文中还以行人不受“呼尔”之食和乞人不受“蹴尔”之食为例,更加深入地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共有的本心,使文章的题旨不断深化。

3、正反论证,层次清晰。

文章的第一段在论述“生死”问题与“义”发生矛盾,应该舍生取义时,就先从正面论述了义重于生的道理,又从反面论述了不义重于死的道理,从而深刻地阐明了舍生取义是人之本性的道理。

又如,作者在第二段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了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又以“万钟”虽好也不能接受为例,从反面论证了舍生取利是丧失本心。

论证极为严密,说理极为深刻,层次十分分明。

4、语句流畅,气势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常使用排比句式。

如第二段中连用三组排比句,对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语言极为流畅,气势也很充沛。

六、小结

七、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孟子

引论:

譬喻引出中心论点:

舍生取义

本论:

正面进行因果推理义重于生

反面进行假设推理

正面举例义重于利

反面对比举例

结论:

此之谓失其本心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标出生字、词语,查工具书注音释义,整理字词。

 

 

  

1是亦不可以已平;2乡为身死而不受;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4所欲有甚于生者;5万钟于我何加焉。

 

参考教资料,翻译课文。

 

       

   

 

先用假设推理的方式说明,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生更可贵,那么人们就会用各种手段苟且偷生;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死更可恶,那么人们就会挖空心思逃避杀身之祸。

接着用事实证明,有的人可以用某种手段求生却不用。

有的人做某种事情,可以免死却不做。

于是得出结论: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义”是确实存在的,“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

 

讨论并归纳: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

 

4应该总结:

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

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朱熹说:

“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

”(《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要求中高层学生掌握并能加以运用。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作业

设计

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四题;2、背诵全文;3、复习文中文言知识。

(重点字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教学

反思

单击此处输入文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