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马云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来龙去脉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22552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度分析马云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来龙去脉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深度分析马云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来龙去脉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深度分析马云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来龙去脉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深度分析马云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来龙去脉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深度分析马云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来龙去脉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深度分析马云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来龙去脉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深度分析马云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来龙去脉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深度分析马云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来龙去脉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深度分析马云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来龙去脉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深度分析马云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来龙去脉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深度分析马云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来龙去脉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深度分析马云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来龙去脉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深度分析马云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来龙去脉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深度分析马云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来龙去脉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深度分析马云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来龙去脉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深度分析马云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来龙去脉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深度分析马云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来龙去脉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深度分析马云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来龙去脉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度分析马云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来龙去脉解析.docx

《深度分析马云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来龙去脉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度分析马云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来龙去脉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深度分析马云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来龙去脉解析.docx

深度分析马云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来龙去脉解析

深度分析马云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来龙去脉

双十一过去好多天了,我看到很多朋友或同事都在网络上买了东西,那些跺手党尽管跺手去,中国大妈依然还是马云要感谢的中国大妈。

这个害人的光棍节,快递小哥累趴下不说,收不收得到货也还是未知的。

尽管马云已经创建了一个“菜鸟物流”而又与“百世物流”扯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但是压力还是不少,电商做物流依然还处亏钱的阶段,因为要做好前期的基础和做大数据。

正像刚开始做网络也在亏钱一样。

那么多天过去了,我只想再问一下马云:

说好的,我们的包裹呢?

近一年来,变化的很快,无论是在微信还是在QQ空间,发现好多朋友都在发卖产品的图片。

嗯,这个不怕遭天打雷劈得罪所有朋友的方式真的有效么?

生意不知道怎么样,反正知道在朋友圈里做生意朋友的热情多起来了,还取一个漂亮的名字叫做微商。

未来的趋势究竟是怎么样呢?

如果我们真是想在互联网上获利的话,我们的着力点在哪里呢?

了解历史才能了解未来,知道真理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马云建立了网上的集市,即解决了信任问题和人流量的问题,才有了今天的中国首富。

但是未来的商业形式并不是只有一种的。

人类几千年来,一堆人凑在一块儿,进行物品的交换,便形成了集市,但是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早已经超越了集市的模式,一些城市里头的高楼大厦一幢可能就有几千家公司,从小的方面来说有家庭影响,摄影拍图的,从大的方面来说,有国际贸易的,卖大型机械设备的,他们不是街头摆摊赚吆喝的形式,而是进行信息化贸易,一根网线,一部电话就可以轻松的找到客户并达成交易。

商业的目的永远是物品的交换,中间寻找和达成的方式却是有很多种的,干嘛非要摆到市场上去呢?

我们在网上看到的商家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把互联网当作电视的,这类厂家没有长远的眼光,只在B2B网站上作宣传,在XX上作竞价,基本上只是作广告宣传的媒介,如果XX一搜,信息一片便乐呵呵的了。

二是把互联网当备胎的,这些厂商本来就是在传统行业根深蒂固的,网络的作用只是作为线下的一个补充,他们当然也会跟粉丝互动,不过也只是在搞优惠活动的时候了。

三才是真正互联网时代诞生的商家,他们本身就是淘宝或天猫品牌起家的。

他们很重视与粉丝的互动和服务,一个“好评”或“差评”几乎就影响到公司的生死关头。

我们在网上看到的消费者也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网上参考者。

一般这样的网民还停留在初始阶段,他们只在网上进行交流和游戏,如果要买某一样所不知道的东西也会在网上进行基础性的了解,但是对于在网上交易,会感觉到容易受骗,且在想像中把地摊货和网上交易等同起来。

二是网上初步消费者。

这类网民对网购已相当熟悉,而且享受到网购带来的种种好处和便利,但在生活中依然以实体店为主要选项,在网购时且会重视朋友的推荐。

三是网上重度消费者。

这类网民已是资深网购专家,几乎80%的生活用品都会依赖于网络,且有轻度的强迫症状,并且是个尝试者,各种在网络上出现的新鲜营销事物会第一个尝试。

那我们互联网怎样影响商家又连接消费者呢?

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在人多的地方去卖产品准没错的,或者是说有需要的人去动来找你,而不是你去找一个一个的找。

马化腾因为知道人与人交流的本质于是有了人流量最大的腾讯,马云因为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了信任于是才有了把虚拟的世界变回了现实,雷军因为发明了“粉丝经济”于是有了占全球手机份额第三的小米。

在全民都是自媒体,全民都是信息创建者的网络时代。

网络的间隙在哪里?

2013年微信这匹黑马的爆红,是使互联网市场建立熟人市场的一个尝试。

过去,没有人知道写几篇博客或是分享某些东西还能创造价值的。

但是,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突然在空间里宣传贴图的人多起来了,在朋友圈吆喝卖东西的非主业也多起来了。

微信上的宣传其实也还是有一定的弊端,因为它完全针对移动端,与PC端分离的态度并未做到人流的最大化。

我们的人流哪里去找?

现在网络上仅未开发的处女地,一是论坛的热情,在论坛里,某一些话题,某一些贴子,盖的楼甚至达到上千层,有些商家虽然热衷于在论坛里宣传,但是没有产生任何的商业价值的。

而在QQ空间里经常发分享的人之中,核心人流点赞的也有几十个之多,尤其是那些长得好看的一些女生中,这些也是没有产生任何商业价值的,熟人社区的潜力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在后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已培养成智慧型群体,他们越来越有自己自主的意识,越来越有清晰的甄别能力。

且在云数据大规模运作的前面,消费者对消费者交叉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一方独霸了,我们想想,我们最大的最优质的人流量在哪里?

应当是在我们的论坛上,在我们的QQ空间上,在我们的微博微信里,但是我们最优质的流量却找不到一个赚钱的切口。

寻找到了这样的通路那便是:

消费者才是打广告的最好介质。

趁着在社区论坛里的热烈,空间卖东西分享的劲头,自媒体的热衷,正是可以整合这方面资源的时候。

现在QQ与微信已经互通,只要建立在QQ上再连通类似淘宝平台,在空间里再搭建论坛平台,在个人的隐秘空间和大众的开放空间找到一个切合点,这时互联网的资便可再次整合!

这真是个伟大的发见,腾讯赶快去做吧,不然就没有机会了。

此时微商就逆势而上。

在互联网时代,必得是有这样的理念:

消费者也能创造财富,只要是花费“劳动时间”的分享和转发都能够创造价值。

未来互联网的模式应当是,有需求的物品到达有需求者的手里,比如说,我在家里发明了一个冷榨油的机器,只要拍几个图片就能到达终端客户那里,在网络上真正形成一个随时随地都可以买卖,随时随地都可以交易的热烈活泼的局面,巨头已死,回归本然。

总结来说,互联网未来的趋势一,从时间上来说,呈现碎片化,移动互联网是大头。

二,从人流量上来说,多重分流,并没有权威的平台。

三,网络深度影响人的生活,所有的生活中的物品几乎都要与网络连接,都可以用网络控制,虚拟世界完全“现实化”。

四,全民网购时代终究来临。

2016年双十一天猫销售额达1207亿的一点感想

每年双十一都会写一篇笔记,以便要跟上这个互联网的潮流,而不被淘汰。

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然后总结提高。

去年可是没写,因为家中有事变故(老父生病,陪在医院照料),想要静下心来时,双十一已过去了半个多月了,心中有几个观点,但是没有形成文字。

我至今翻看2014年的旧文《双十一又过去了?

》,竟有“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沧桑之感。

2年时间在人生长河中也不算太长,然而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却是沧海变桑田的神奇力量。

我在2014年文中的几个观察,现在有些已经变成了现实,有些则是有所偏差。

一是移动互联网成主流趋势,现在已经完成,像我们澳斯威尔天猫店铺,手机端已经是80%的流量。

二是多重分流,没有权威的平台。

那时是因为看见了微商的兴起,现在仔细想想,这个结论是不确切的。

像现在做大平台的机会几乎是没有了,像曾一度很红火的凡客,微商城等等,现在都渐渐沉寂下来。

三是网络与人的连接,支付电子钱包等方面是有长足进展,路边小摊上都开始收微信红包了。

四是全民网购时代,现在在农村里找到一个人,也基本上是知道网购了。

2014双十一淘宝系成交量是571亿元,2015年双十一淘宝系成交额是912亿,2016年双十一淘宝系成交额是1207亿。

2017年会是多少呢?

之前双十一刚出来时,也是我第一次开淘宝店失败的时候,感觉很神奇,很惊奇,狼来了,感觉未来的的商业形式会被颠覆。

那时候看见一串串数字往上跳,甚至比除夕夜还更让人兴奋,虽是一个吃瓜群众的心态,但对于改变也是跃跃欲试。

而现在呢,我是一名研究品牌电商的运营,第一次以商家的身份,度过了一场双十一。

从前期的准备,振奋,到买好零食在办公室过夜,最后数据出来了,的确产生的销量是平时的几十倍。

难怪有些店铺全年中就压在双十一上,产生上千万,上亿的销量,也就不足不奇了。

以前是在局外,现在则是在参加游戏的局中。

局中退场,只剩疲惫。

所谓身份不同,了解自也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局外到局中,也就不会“当局者迷”了。

一是平台,二是商家,三是客户,本文试从这三个方面来说说对电商现在的总结,及未来的变化。

平台方面来说,2016年的双十一已达到1207个亿,前几年逐渐是从PC端转移到移动端的过程,PC端是因为移动不方便,不是人人都随时有电脑的状态。

但是现在无论从销售额上,新客户的增长数,农村市场的开发,都已慢慢见顶。

意思是高速增长的红利期已慢慢过去了,由成为一个新事物,变成一个常态化的交易。

在人人都是互联网思维的情况下,就不会再有互联网思维。

电商的最大优势是什么?

是打通了信息的壁垒。

本来一件衣服,成本价是50元,但是经过中间商的层层加价,可能就变成了500元。

最初上淘宝的人,都是因为便宜。

所谓互联网思维,不过是众多的商家,和众多的买家放在一个平台上比较。

旧的壁垒打破了,新的壁垒必然就会产生。

比如卖图片,卖技术,卖营销理念。

马云在云栖的大会上说,纯电商时代已经过去,未来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这一说,也就是说线上线下和物流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诞生真正的新零售。

这句话还真有点讽刺的意味,前几年的赌局还记得,在线上和线下还打得你死我活的,而现在马云却主动缴械投降了,主动说线上线下必须结合。

深层次原因是,线上哪怕做到极致,永远也代替不了线下的服务!

现在说是有VR了,可以摸拟真实购物场景了。

再真实也只是“模拟”呀,就好比充气娃娃和真人之间的区别。

有过在淘宝上买过衣服的人都有一种体验,就是总有一次被“欺骗”了的感觉,面料,材质,款式,舒适度等等,图片看起来是很好看,但是实物却完全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说到底,电商还是卖图片的。

顾客无法触摸到商品,也无法真实感受到真切的服务。

谁图片制作的精美,给人感觉的良好,是至关重要的。

天猫店铺为什么80%都是不赚钱的呢?

PC端是10页,手机端是5页,因为当所有的店铺,所有的人都拥挤在一个窗口,所以会造成做得好的会越加好,做得不好的就很难有机会。

天猫要做的一个动作就是分流和内容营销。

天猫作为一个平台,他本身要考虑的一点是自身的利益,所以卖广告位,年费等等会越来越高。

他要考虑顾客的体验,所以会将优秀的商家提供给客户,并且逐渐的打假,要让客户要留得下来,玩得下来。

他要考虑商家的利益,怎么样让商家赚到钱,所以转行到内容运营,不会很快,必须让那些有资质,有实力的品牌商家跟得上来,而不是一个批发的农贸市场。

电子商务平台的痛点,一是要解决线下真实体验的问题(不光只是看图片,而且要听得见,摸得着,闻得到,看得到笑容)。

二是要解决流量分配的问题。

(商家搭配到客户之间的连线)。

其它电子商务是否还做得起来呢?

目前有两种,一种是自建商城式,一种是邀请商家入住式。

自建商城有凡客模式,凡客一度很火,但是烧钱停止之后,就渐趋于寂寞寥寥了。

为什么呢?

因为自建商城无非构建大众的信任,一件商品,你可以标价50元,也可以标价100元。

之前凡客卖60元的衬衣卖得很火,但是将价格调到300多,并且要人自动充值之后,在网络上就骂声一片了。

既要当运动员,又要当裁判员,但是谁来监督呢?

所以会没有人相信。

京东为什么能自建商城做得好,因为京东起家是靠电子产品和家电产品,家电产品是标品,在站外是可以比价格的,卖贵了,没有人买,所以京东拼命压缩物流和库存成本就有优势。

非标品则要直接面对天猫上的大批量商家的竞争,则是机会渺小。

还有很多平台,是邀请商家和客户到其平台上来消费,但是XX,新浪,腾讯三大自建商城都没有做好,其它人也还未必有这样的机会。

因为电商的本质是有正向的夫模效应,一,因为商品没什么人气和优惠,所以就会没有什么人流量。

没有什么人流量,所以优秀商家就不会入驻。

这样话,就会越就恶性循环,要不越变越好,要不越变越差,要不就自身的流量持续着“不死不活”。

之前还有很多公司想自建平台,并且想法是做得很大。

圈笼一些商家,然后再推荐给一些客户。

想法虽然美好,技术上远不是难题。

但是能成功吗?

你要想一下,自己到底有什么优势?

商品是否是独一无二的呢?

价格是否是独一无二的呢?

正因为商品的优势无法与天猫抗衡,所以做商城的,都转做淘宝客平台了。

做天猫商城上的二道贩子。

未来的电商平台还有哪些可以获得成功呢?

一,一定是定位精准的,且是大平台所没有的趋势的。

比如当当专注于图书,聚美优品专注于化妆品。

有些商城借鉴于直销系统,拥有庞大的粉丝用户群体等。

这是已往的电商平台成功经验。

未来的电商平台成功经验是什么?

一定是在公信力的保证下,有足够多的粉丝!

比如一些大流量的直播平台,看见主播推荐的某一件衣服穿着非常好看,然后可以点击直接下单购买。

比如一些像我们澳斯威尔蒸烤炉天猫店提供菜谱的美食网站,教大家一起做菜,教大家一起做烘焙的美食,然后点击菜品或烹饪厨具就跳出来商城。

二,商家

之前是个人开淘宝店也可以赚到钱,现在却发现除了做内容营销之外,个人淘宝店的成长其实是有点难的。

因为商家首要面临的是什么?

面对平台的“剥削”,而对客户的挑剔。

因为电子商务平台的特征,商家只有排在前面才能产生销量,尾巴后面80%都是赚不到钱的,因为没有人愿意翻到几十页后,销量还为0的产品。

一,商家首先是要有投入实力的,让天猫赚到钱,天猫才能让你赚到钱。

二,对商家的专业能力,产品供应和设计能力,及与客户互动的能力,会越来越高。

所以流量的成本,未必会比线下的要便宜。

所以要专业才能赚到钱,打酱油陪跑的,前两年还有新鲜劲。

过后可能就淘汰了,只剩下能够赚到钱的淘品牌。

现在是80%都在亏钱,以后绝对是80%都在赚钱,因为亏钱的买卖,又要投入时间和精力,是不长久的。

三,之前产品的竞争是靠低价,谁的低价,同样产品质量的话就能产生销售。

但是低价最终损害的可能是商家的利益。

因为低价是不长久的,竞争将会在多个维度展开。

比如服务,比如与客户的互动。

我曾经以为是灰心丧气,以为没法做了。

因为品类已经够丰富,那么还比拼什么?

比拼实力,比拼刷单,错了,以后是比拼附加价值,比拼信誉。

比如更好玩,你设计的足够美。

用老思维,旧思维,怎么能框住以后呢?

社会总是在进步的。

所以商家永远是有机会的。

数据化全部分配,机器人发明出来。

那人还来干什么?

天天吃饱饭就没事干了。

我们是想像不出来的。

人不是越来越轻松了,而是越来越忙了。

三,客户

客户的消费心理是有变化的。

从性价比上,从吃穿用上,转移到文化和服务上来。

总结,事物总是在发展中,观念总不是一成不变的,80年前同情弱者是很光荣的,80年后提倡个人主义。

谁能抓住消费者“感性

”的心理,谁就能获得成功。

利用信息的大数据,将物流这一块整合起来。

还有改善的空间,是什么?

是大街上穿流不息的物流,因为成本浪费实在太高,效率实是低下,是大货柜车的“空肚子”现象。

直销都可以做得那么好,人不是机器和动物,给什么就输出什么。

人是有思想和情感,最终还是要满足这样的思想和情感。

无论平台,商家和客户。

有欲望就有需求,有需求就需要生产,需要生产中间就需要介质,从集市场到电商,从电商到新零售,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不过是改头换面,乔妆打扮一番,人还是那个人。

抓住本质,看变化,也如同看大戏一样。

情节雷同,台词换了也还蛮有趣。

而有人觊觎在一旁,只想混水中抓几条小鱼而已。

一点感想(略)

光棍节和电子商务

今年的十一光棍节有点怪,一大早,同事来上班不是问你结婚了吗?

而是问你今天又在淘宝上抢红包了吗?

而在前几年,至于十一月十一日是光棍节,还没有几个人知道。

我在看公交车站台有个大大的光棍节红色促销标语,光棍节团购五五折,广告中香车美女很是养眼,提着一包又一包的购物袋,那种诱惑甚至会让你立马跑到家去在网上狂刷一通。

但是我又仔细的拍了一下后脑勺子,11月11日---光棍节—购物打折,这之间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这是闹的那一处啊?

当一个营销热点被不断的扩大的时候,本来没有的事,也就变成有的了。

我想起了小时候听到的一个故事,一个妇人坐在床上绣花,一个人跑过来,说你儿子偷了一头羊,妇人不理,并且还要怒斥他,第二个人又跑过来了,说,你儿子偷了一头羊,妇人不理,要拿针头去扎他的样子,第三个人又跑过来,说,你儿子偷了一头羊。

这时妇人虽故作谈定,但是拿针头的手都有点颤动了。

明知道这个日子是商家抄作起来下的套,但是你还不得不往里面去钻,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真的是比平时便宜啊。

据数据统计,2012年的双十一节淘宝上的交易额是191亿元,而利润却是下降了10%。

有些商家爆款总体的营业额是很可观,但是真正能够赚到多少就不知道了。

甚而是有些商家都是赔钱赚吆喝的。

双十一节,大家可以买到更便宜的东西,电子商家打造了爆款,提高了知名度,貌似这对三边都是利好的事情。

然而获得最大好处的还是淘宝的运营商们,他们通过双十一节,吸引了潜在的网购人群,而这对于左右人们未来的消费习惯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资本控制的手段和潜在营销的手段,变化无穷,无所不用极至。

双十一节,只不过是适应时代变化的又一营销成功的案例罢了。

而我想起了,还是十年前,当我还是沉迷于电视剧年龄阶段的时候,总是在看到津津有味的时候,看到两个老头子的卡通人物跳了出来,一边跳着舞,一边唱着“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

那时候搞IT的史玉柱转行做保健行业才赚得了第一桶金,脑白金真有那么好吗?

说到底,也还是打擦边球,虚假成分要占大多数,而他赢的是营销手段和创意。

据说那个最疯狂的时候,所有的县城里面报纸和电台的门口都站着一位手拿大叠暂新现钞的卖脑白金的业务员。

那时的老百姓那还见过这等狂轰滥炸的广告架式啊,于是也就信了,于是也就一跟风似的去买那个脑白金了。

而据后来报道,脑白金的材料成本不占价钱的10%,而广告费用却点成本的20%。

当在一个过去已成熟的市场面前,必须要有创新的营销手段和出其不意的表述方式才能抢占市场。

双十一节,无疑是新网络时代下营销手段往高级层面的创新,在三方都利好的情况下,它要改变新世代人们的生活习惯。

在十年前,我们对网络还是很陌生,以为小镇上的复印店,能用电脑操作打打字,上上网就是一项很了不起的技能了。

在五年前,因为想要买一台很好的相机,在小镇上的网吧里,彻夜不眠在网上选好了一台照相机,最终还不敢付款,因为不相信品质问题,还是要去实体店里去买。

而现在,当电子商务几天的营业额就能够占据全年消费的30%,对售后的担心虽不说是完全消除了,然而怎么样也不再以为千里之外的店家是个骗子了。

马云说了,最初突破电子商务的屏障便是信任,而阿里巴巴的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

十年前互联网的崛起正是80后的一代人的成长史,从10岁到20岁,他们是改革开放大环境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生子女一代。

他们比较没吃过什么苦头,至少是生活上吃饱穿暖,接受新环境也比老一代更会标新立异。

互联网大量的资讯,大量的新闻,大量的自媒体,让人讯接不暇。

从游戏娱乐,工作,交友,学习,几乎都可以在网上完成,甚而是在2小时内可以拼凑出一篇逻辑成章的优秀论文,在1分钟之内可以查到某个领域的几万个数据。

根据一个宅男的标准,应当是让他365天天天呆在网上都是可以的,只要英雄联盟和腾讯游戏等一些公司不会垮台,饿了时候,还可以在网上餐厅叫叫外卖。

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应当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感觉自然之间的关系,80后成长的一代,因为是独生子女的政策,都比较是独立,以自我为中心的戾气性格,而网上的交友方式恰恰是省略了这些虚文伪节的麻烦。

80后的一代基本上都有在城市里生长的经历,所以与自然的亲近有

天然的隔离感和生疏感。

网上的领域因为无所不扩张其至,所以还有很多在社会生活中不太会遇到的朋友群,比如,同性恋群,诗歌群,旅游群,化妆群等等。

我们伴随着互联网崛起的一代,随着步入社会走向工作,消费也必然会带到网上来。

淘宝网上的数据说明了这一点,2009年,“双11”节的销售额仅为5200万元;2011年,销售额达到52亿元;2012年,“双11”节总销售额达到191亿元,其中天猫销售额为132亿元,淘宝网销售额是59亿元。

2013年双11淘宝总销售额350.18亿元。

他们的交易增长额都是呈级数的,且总交易额早已突破了1万亿元。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只要传统的销售方式不作太大的改变,并且网上的市场也没有成熟和稳定下来,这样的增长速度肯定还是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因为根据新旧淘汰的自然规律,那些不太网上购物的50后,60后,70后,必然会慢慢的老去,而后出生的90后00后,对网购早就轻车就熟了,不是新鲜事儿了。

为什么选择网购呢?

决定我们的行为方式或许有很多种,比如在毛时代的人,可能就是道德的约束力比较强化一些,邻里帮个忙之类的根本不需要报酬,或是某个路人走在路上饿肚子了,基本上就可以随便到一个农家去混一顿饭吃。

但是在现在的资本市场范围内,一切都是以等价交换为基础的,做事给钱,吃饭给钱,买东西给钱基本上就是天经地义。

并不想比较是道德管理社会好一些,还是资本控制社会要好一些,整个人类的发展史基本就是物与物交换的文明史。

还有一些就是品牌的效应,和广告的价值。

有时候人消费习惯更是一种面子和心理的享受问题。

比如说前几年,肯德鸡,麦当劳类的洋快餐店很火,很多人可能知道,它并不好吃,而且吃不饱还要很贵,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愿意去吃呢?

这跟国人的崇洋媚外的心理,和少见识而又装着一副爆发户的嘴脸,及于想过上什么有品味的生活。

而洋快餐们以现代化的超前时尚的装修,提高价格,推行饥饿式营销正迎合了这大部分家庭主妇的心理。

现在再有人说什么有品味之类的话,我可能要笑抽了,殊不知,这些洋快餐们在美国吃的最多的只是那些开的士的司机而已。

可能我们要发现这样的事实,在一般的超市里买一399的衣服,在淘宝上可能类似的款也就在169左右。

但是超市里的衣服可能也还卖的很好,这只不过是那些有钱的一味的相信牌子货的贵族罢了。

也有可能,刚好是那些妇女喜欢结群去逛商场,看中了某件衣服,一看价格,吓一大跳,旁边又有朋友围着,不得不买的面子问题。

但是这种消费必竟不是主流,主流的应当是在性价比一样的情况下,是价格越便宜占的市场份额越大。

而电子商务击败传统商铺的杀手锏便是价格的低廉。

为什么价格可以那么低,直到低到裤头以下的不敢相信。

我表弟在华强北经营一个手机配件店,最近三个月他遇到了很大的麻烦,他向我讨教政策,铺面的生意如日落西山,该怎样挽救?

原来,三个月前,我老表经常拿货的那家工厂里,厂长的小姨子或是小舅子开起了淘宝店也做起了同样的生意。

他们有相同的优势,而淘宝的经营成本相对的低廉,除了人工之外,大概也就是1000来块钱就可以铺货,因为亲戚是工厂的关系,货还是现成的,可以现拿现卖,而那小姨子或小舅子呢,本来就是无所事事的人,搞个淘宝店只当作是业余。

可怜我那老表,拿货要一定的量,砍价也还得低声下气的,何况华强北的铺位租金是七千到2万多块呢?

以前零售卖价要加个两三倍才翻得了本,现在呢?

淘宝上加个30%就可以开卖了,谁能搞得过呢?

淘宝上透明的价格,对传统行业的忧虑也正在于如此,几乎是所有的产品,在网上都可以找到,并且找到的一定是比沿街商铺橱柜里卖的价格要低。

我上一次,是帮客户要一个雕刻的标,材料很是特殊,跑了几家都是没有,并且要单独定做的话,价格贵的很。

我后来去网上查找关键词,居然有一模一样的,才85元。

以前做生意,是可以“南货北卖”或是“东货西卖”,物以稀为贵,只要看准这个商品是稀缺的,可以漫天要价,翻倍或是几倍的利润都是正当生意的常事。

但是网络的出现,大赚差价的机会是越来越难了。

比如,在温州加工城里专门做的一种女士簪子类的银首饰,批发到长沙来或许以前能赚到20元一枚,因为它有特色而又是本地不产的。

但是现在,住在温州附近的淘宝店主们,他们只加价2元就开卖了,他们更无需去刻意寻找供应商,因为太容易了,他们那就生产这个的,普通的市场就以批发价大肆叫卖。

和出厂价差不多,中间的差价都被物流快递商赚去了,而快递商是成流水线运送的,比起原来加价一到两倍,现在的差价几乎是忽略不计。

这经过中间淘宝商还好的了,更有甚者是,一些直接生产厂家也搞起了网店。

因为网上流通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