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习题精选第九十三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24364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习题精选第九十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精选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习题精选第九十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精选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习题精选第九十三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精选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习题精选第九十三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精选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习题精选第九十三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精选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习题精选第九十三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精选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习题精选第九十三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精选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习题精选第九十三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精选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习题精选第九十三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精选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习题精选第九十三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精选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习题精选第九十三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精选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习题精选第九十三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精选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习题精选第九十三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精选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习题精选第九十三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精选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习题精选第九十三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精选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习题精选第九十三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精选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习题精选第九十三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精选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习题精选第九十三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精选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习题精选第九十三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精选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习题精选第九十三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习题精选第九十三篇.docx

《精选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习题精选第九十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习题精选第九十三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习题精选第九十三篇.docx

精选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习题精选第九十三篇

2019年精选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习题精选第九十三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推崇支撑阐述枷琐

B、束缚祈祷徜若一剂

C、麦穗天赋崭新肤浅

D、萌生奠定赋予崭蓝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孜孜不倦唯一办法模式

B、根深蒂固格物致知修身

C、毫无选择应付一切毅力

D、不言而谕实验精神诚意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抉择(jué)贴切(tiē)纳闷(mēn)

B、核心(hé)阻碍(aì)堕落(duó)

C、趋势(qū)干预(yù)丰硕(shuó)

D、膏药(gāo)烦琐(suǒ)剥削(bō)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拙劣(zhuō)诞生(dàn)携手并进(xié)

B、祈祷(qí)萦绕(yǐng)愚蠢至极(yú)

C、凋零(diāo)绚丽(xuàn)狂风骤雨(zhòu)

D、襁褓(qiǎng)浩劫(jié)误入歧途(qí)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对犯了错误的同志,要热情帮助,而不应该幸灾乐祸。

B、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错。

C、查阅了很多资料,我才弄明白“格物致志”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D、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凡风顺,有时经历一些挫折反而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快。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划线字字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汲取汲:

从下往上打水怀古伤今怀:

追念

B、不言而喻喻:

明白锲而不舍锲:

雕刻

C、格物致知知:

获得知识吹毛求疵疵:

毛病

D、不求甚解甚:

超过开卷有益卷:

书本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明。

B、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歧视实验。

C、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D、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格物(推究)有鉴于此(可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齐家(整治)

B、致知(获得)领悟(明白,理解)不知所措(处理)

C、肇事(发生,引起)清谈(清淡的)治国(治理)

D、推之于四海(推广,延伸)袖手旁观(藏在袖子里)修养(在学问、品行方面学习和锻炼)

【答案】:

【解析】:

第9题【填空题】

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景象不同,所代表的生命状态也不相同:

春天______,______,______;夏天骄阳似火,蛙鸣虫唱,是生命的张扬;秋天______,______,______;冬天落雪无声,闲云舒卷,是生命的恬静。

【答案】:

【解析】:

第10题【填空题】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的原题是《______》,作者______在2002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1题【填空题】

文学常识填空。

①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______学奖。

②“四书”指的是《______》《中庸》《______》《孟子》,“五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2题【填空题】

请把下面的一条歇后语补充完整。

(例如:

刀切豆腐——两面光。

竹篮子打水——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3题【问答题】

从文中看出,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答案】:

【解析】:

第14题【问答题】

熟读课文,思考一下,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答案】:

【解析】:

第15题【问答题】

顾拜旦在文中阐述的奥林匹克主义和一般体育运动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答案】:

【解析】:

第16题【问答题】

给下面的一段文字加标点符号。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的大《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索物体而得到知识

【答案】:

【解析】:

第17题【语言表达】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5年过去了,在这期间,整个世界分崩离析。

②恐惧伴随着他成长的各个阶段,并在他行将就木时,给他致命一击使其崩溃。

③自信与它的姊妹平和总是携手并进,相辅相成。

④从道义上讲,这反而可以自圆其说的。

【答案】:

【解析】:

第18题【语言表达】

指出下面两句用了哪种修辞方法,并简析其作用。

①无耻啊!

无耻啊!

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②你们还站得住几天!

你们完了,快完了!

【答案】:

【解析】:

第19题【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

“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

“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手?

”王曰:

“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

“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

王曰:

“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①庞葱:

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

②质:

做人质。

③邯郸:

地名,赵国的都城。

④大梁:

地名,魏国的都城。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距离

B、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诽谤

C、愿王察之:

观察

D、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结束

翻译句子。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从庞葱与魏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庞葱有哪些思想顾虑?

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成语“三人成虎”。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什么?

【答案】:

【解析】:

第20题【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沸腾之夜

孙大光

自从我们进了大使馆的大礼堂后,这里就一直笼罩在紧张、兴奋的气氛之中。

国际奥委会投票的程序极为严格、细致,甚至细致得让人感到有点儿烦琐。

投票前的“准备活动”很多,有的人有些着急了。

屏幕上,评估委员会的报告讲完了。

按照程序,下面就该投票了。

这时,大礼堂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整个大礼堂里异常安静。

人们脸上的表情都变得越来越严肃,两眼一刻不离地盯着大屏幕。

①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派来参加声援的代表小沈悄悄来到我旁边:

“太紧张了,我的心都要蹦出来了。

投票终于开始了。

第一轮投票结束后,负责计票的是塞内加尔的委员姆巴依(他是个大法官,是何振梁多年的好朋友,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时他就非常支持我们)。

我仔细地看着他的每个动作,他认真核对后,拿起一张纸——第一轮投票结果,站起来,走向主持人,把那张纸送给主持人,然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主持人宣布伊斯坦布尔被淘汰。

这是预料之中的。

紧接着开始第二轮投票。

第二轮投票结束了,我两眼紧盯着姆巴依。

他反复进行核对。

然后,他拿起一个信封。

啊,我的心动了一下。

他把一张纸——肯定是第二轮投票的结果,装进信封。

啊!

他把信封封上了!

“我们成功了!

我镇静地、一字一句地脱口而出。

多年的申办经验告诉我:

我们已经成功了!

我已经看到,投票已经结束了,否则,姆巴依不会把信封封上。

我已经看到,姆巴依脸上已经露出了轻松的感觉;这感觉告诉我,结果已经出来了,不需要再进行投票了,投票结束了。

能在第二轮就胜出的只有中国北京!

除北京外,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有这个可能,巴黎不可能!

多伦多更没可能!

“我们成功了!

虽然我的声音不大,但旁边的人几乎都把眼睛转向了我。

我的话使他们无比兴奋、激动。

小沈悄悄过来,用力摇着我的胳膊,小声而急切地问:

“真的吗?

真的吗?

我们真的成功了吗?

“真的。

我们成功了。

”我一动没动,两眼直视前方。

随即,大家又把目光迅速转向大屏幕——

这时,姆巴依站起身来,拿着信封,走向萨马兰奇,把信封交给萨马兰奇。

我知道,孕育了十年的“火山”就要爆发了。

萨马兰奇带着他那一贯稳重的表情,慢慢地拿过信封,慢慢地拆开信封,慢慢地从里面拿出一张纸,慢慢地把这张纸打开,用眼睛看了一眼。

然后,这位瘦瘦的、慈祥的西班牙老人开始慢慢地宣布:

“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城市是:

北京!

整个大礼堂沸腾了!

整个大使馆沸腾了!

②无论是奥申委的工作人员,还是来自祖国各地的各界人员;无论是体育明星、文艺明星,还是政府官员、企业家;无论是男的,还是女的;无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相互祝贺、拥抱,喊的、叫的、哭的、笑的、蹦的、跳的、互相拍照的。

人们暂时忘记了这是在哪里,忘记了烦恼,忘记了生活中或工作中的困难,忘记了一切!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第一次沸腾了!

中国人在异国他乡第一次像在国内一样沸腾了。

大使馆里的每个人,都在尽情释放自己激动的情绪。

每个角落都充斥着激动和喜悦,到处都是中国国旗,到处都是一片红……

莫斯科沸腾了!

世界沸腾了!

这一刻属于北京!

这一刻属于中国!

(节选自《中国申奥亲历记——两次申奥背后的故事》)

结合下文,说说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小沈与“我”的对话。

体会文中划线的词语,说说作者这样表达重复吗。

为什么?

我们已经成功了!

我已经看到,投票已经结束了,否则,姆巴依不会把信封封上。

我已经看到,姆巴依脸上已经露出了轻松的感觉;这感觉告诉我,结果已经出来了,不需要再进行投票了,投票结束了。

选文中画线的句子②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

【答案】:

【解析】:

第21题【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的演讲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①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

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

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②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

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的,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

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

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

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

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

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

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

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当然,我没有资格强迫你们读我的书。

③即便你们读了我的书,我也不期望你们能改变对我的看法,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

在当今这样的时代里,更是如此。

④尽管我什么都不想说,但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我必须说话,那我就简单地再说几句。

⑤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

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

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

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

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

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

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

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

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

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

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⑥我再讲一个故事:

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

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

“噢,没有人?

”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

“难道我不是人吗?

”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

为此事,我扬扬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⑦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的:

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

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

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

有一个人说:

“我们八个人中,必定有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

”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

又有人提议道:

“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

”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

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

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⑧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⑨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⑩谢谢大家!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所讲述的三个故事。

第②段画线句“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中的“花朵”“石块”和“污水”分别指什么?

从演讲中,可以看出莫言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阅读第二个故事,说说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答案】:

【解析】:

第22题【现代文阅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

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

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大学》里“格物”、“致知”指什么?

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______。

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你认为在你的学习生活中,应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答案】:

【解析】:

第23题【综合题】

阅读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4段和第13段,回答小题。

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

“格”在此句中是什么意思?

第4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研究学术和应付环境激变时应该如何落实?

【答案】:

【解析】:

第24题【综合题】

阅读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回答问题

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为什么要有这种精神?

在文中作者举了哪些事例论证观点?

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作用。

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共13段,用图解的方法表示出这13段文字之间的关系。

【答案】:

【解析】:

第25题【写作题】

【写法借鉴】《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一篇学术性演讲稿,演讲中,作者通过列举自己初到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彷徨恐慌的事例,现身说法,拉近了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并使听众真切地感受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

【片段仿写】有一篇“走进名著”的演讲稿缺乏亲和力、感染力,请你仿照《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这种写法,围绕“阅读文学名著很重要”这个主题写一段话。

【答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