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24390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99 大小:7.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山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矿山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矿山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矿山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矿山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矿山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9页
矿山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9页
矿山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9页
矿山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9页
矿山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9页
矿山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9页
矿山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9页
矿山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9页
矿山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9页
矿山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9页
矿山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9页
矿山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9页
矿山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9页
矿山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9页
矿山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9页
亲,该文档总共9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矿山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矿山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山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9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矿山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矿山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附件:

1.陕西省XXX县黑木林--二里坝铁矿区区域矿山地质环境分布图(1:

10000)

2.XXX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分布图(1:

2000)

3.陕西省XXX县XXX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分布图(1:

2000)

4.陕西省汉中华创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二里坝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分布图(1:

5000)

5.陕西省XXX县巩家河硫铁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分布图(1:

2000)

6.XXX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布置图(1:

2000)

7.陕西省XXX县XXX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布置图(1:

2000)

8.陕西省汉中华创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二里坝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布置图(1:

5000)

9.陕西省XXX县巩家河硫铁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布置图(1:

2000)

 

1立项依据及意义

1.1立项依据

1.1.1XXX县黑木林――二里坝铁矿区区域地质环境治理己列入各级规划

我国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从人口、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中推动地方经济建设,构建和谐、持续发展的社会,并带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的解决”。

20世纪末,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依据总体部署陕西将生态环境建设、资源有序开发、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切入点,突出强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1)该治理区已经被列入《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09-2015年)》中确定的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范围

表1-1治理区矿山现状一览表

矿山名称

矿山规模

经济类型

矿种

矿类

现状

XXX矿

5万吨/年

集体企业

金属

在产

陕西省XXX矿

33万吨/年

国有企业

石棉

非金属

破产

汉中华创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二里坝铁矿

2万吨/年

有限公司

金属

在产

XXX县巩家河硫铁矿

1.5万吨/年

集体企业

硫铁

金属

在产

陕西省XXX县黑木林――二里坝铁矿区包括了四个矿山,分别是XXX县XXX矿、陕西省XXX矿(又称黑木林石棉矿)、汉中华创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二里坝铁矿(2009年前为集体企业,见附件采矿证)和XXX县巩家河硫铁矿(表1-1),其中XXX县XXX矿区和XXX县陕西省XXX矿已经被列入《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09-2015年)》中确定的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范围。

但是为了取得好的治理效果,治理区将附近的XXX县二里坝铁矿和XXX县巩家河硫铁矿纳入到本次治理范围,以达到好的地质环境治理效果。

(2)该治理区已经被列入《陕西省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中确定的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范围

陕西省国土部门为了保护环境,合理安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由XXX县国土局牵头,统一规划,将四个相邻矿山统一规划作为区域型地质环境灾害治理点,符合国家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申报条件,急需政府统一组织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3)该治理区已经被XXX县地质灾害规划中被列为高危险区、重点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是XXX县地质灾害治理的重点区

陕西省XXX县黑木林――二里坝矿铁区矿山地质环境的严重恶化,已引起当地政府和矿山的高度重视,为消除或减轻地质灾害对矿区人民生命财产构成的威胁,建设绿色矿山,创建和谐社会,XXX县县政府已将矿山环境治理和5.12震后重建相结合,对该区区域地质环境进行治理。

黑木林――二里坝矿铁区在陕西省XXX县地质灾害规划中被列为高危险区、重点区(见图1-1),属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详见2009年陕西省地矿局九○八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编制的《XXX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

1.1.2项目实施将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本区内气候条件、地形地质地貌条件、地质条件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塌陷等环境地质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

每年进入汛期后,遇大暴雨或连阴雨,往往诱发产生不同规模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现象,在人类活动地区,它们往往形成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威胁。

近年来,随着XXX县城镇建设发展迅速,在交通、水利、矿山,特别是群众削坡建房等工程活动中,人为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事件呈上升趋势。

通过项目的实施,矿区地质环境将会得到明显的改善,将消除多年以来矿山和当地群众之间因地质环境恶化而形成的矛盾;消除对矿区和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威胁。

随着项目的实施。

矿区地质环境将会得到明显的改善,将消除多年以来矿山和当地群众之间因地质环境恶化而形成的矛盾;更重要的是落实了国家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环境效益。

 

图1—1XXX县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图

1.1.3治理区地质灾害频发,治理责任人不明晰

该治理区地质灾害频发,共发育有滑坡5个,塌陷区2个,崩塌1个,泥石流隐患3个,废弃渣1处。

(1)XXX矿是经2004年12月进行了采矿许可证变更后的矿山,采矿权人为“XXX矿”,矿山名称“XXX矿”,采矿许可证号为XXXX,有效期自2008年01月至2015年1月,属于集体企业,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生产规模5万吨/年,开采许可深度由1350米――1200米。

该磁铁矿最初由群众报矿发现。

1958年大炼钢铁时,XXX县在该矿区曾组织万人大炼钢铁,当时仅采了部分地表露头矿体,开采深度小,开采量不大。

该铁矿于1971年由陕西省计委划给宝鸡市开采。

1971年底,XXX矿筹建处成立。

至1977年基本建成,1978年正式投产,其开采对象为北矿段。

至199年闭坑,共采出矿石100万吨左右。

在1978~1996年基建、生产勘探及矿山开采的基础上,XXX矿编写了闭坑地质报告,1995年送交陕西省储委审批。

2000年经XXX县招商引资,成立了XXX矿,对原有矿山企业遗留下来的选矿厂进行了恢复性改造。

(2)陕西省XXX矿属于国有企业,采矿许可证号为XXX,周边及临近无其他矿权设置。

总面积1.519km2。

限定开采矿种:

石棉;开采方式:

露天开采;生产规模:

33万t/年;开采许可深度由1530米――1050米,2007年12月27日宣告破产(见附件:

陕西省XXX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08汉中民破字2-2号)。

陕西省XXX矿,属国有企业(原称XXX)自1951年开始由汉中新华公司采矿,1952年由陕西省工业厅领导开采,1958年改名为陕南石棉工业公司,后又改为现名,由中国非金属工业(集团)公司(原为建工部,名称几经更迭至现名)领导,产量由最初的500t逐渐上升到1959年的3000t,之后至1990年产量一直保持在2500t-3000t之间。

矿山采用露天开采方式,公路运输开拓,组合台阶采矿法采矿,主要生产产品为纤维水镁石,采矿和运输能力为35万t原矿石/年,选矿能力为:

机械风力吸选2500t/年;人工手选1500t/年。

曾经为国家的经济做出重大贡献,但是,由于该矿建矿期间一直没有进行矿山总体设计,造成选厂、尾矿库位置偏高,矿体被覆盖地下,开采成本太高,且现已失去开采价值。

加之该矿资源条件差,生产能力小,生产成本高,设备陈旧,特别是近年来,许多国家因故禁止石棉成品入境,石棉代用品增多,导致国内外石棉市场严重萎缩,该矿山生产经营无法进行正常运转,自1994年起一直处于停产半停产和连年亏损状态。

截止2007年12月24日XXX矿账面累计亏损2569.7万元,账面资产负债率为148%。

2007年12月27日陕西省XXX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08汉中民破字2-2号)宣告XXX矿破产。

故XXX矿运转困难,已破产,对开采造成的地质灾害已无力治理。

(3)汉中华创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二里坝铁矿的采矿权人是汉中华创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采矿许可证号为c610000************7097,有效期自2009年9月23日至2011年7月23日。

开采许可深度由1260米――1160米;采矿权范围长1.11km、宽0.40km,面积0.45Km2,开采矿种为铁,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生产规模2万吨/年,2009年前属于集体企业,现属于有限公司。

二里坝磁铁矿始建于1995年10月,属于集体所有企业,是二里坝村委会向XXX县矿管办申请得开采范围。

当时,由于铁矿石原矿市场不景气,便以磁选厂建设为主,而以矿山建设为辅;另因建设资金不到位,且铁矿石价格在低位徘徊,建设进程断断续续,直至2000年5月,该磁选厂才基本建成。

矿山在磁选厂建成投产之前,曾在地表采原矿0.5千吨左右。

自1995年至2009年初的十三年,除去实际未开采的期间,其平均年开采量仅为0.86千吨左右,不及设计生产能力的二十分之一,远未达到设计的生产能力。

(4)巩家河硫铁矿其采矿权人为XXX县巩家河硫铁矿,矿山名称:

XXX县巩家河硫铁矿,其采矿许可证号为6100000730294,有效期自2007年7月5日至2010年7月5日。

矿区长约0.50km、宽约0.58km,面积0.2867km2,开采许可深度由1200米――1000米。

巩家河乡二里坝硫铁矿区采矿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即有记载。

1958年~1963年,XXX县办硫磺矿在矿区黄厂沟、阴沟湾进行过露天开采。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化工部、陕西省石化局、汉中地区、XXX县四级投资,建立了县属国有矿山企业“XXX县二里坝硫铁矿”(以下简称县矿)。

同时进入矿区开采的,还有巩家河乡建立的集体矿山企业“XXX县巩家河硫铁矿”(以下简称乡矿)。

1984年,乡矿承包了县矿,乡矿成为矿区唯一的采矿单位。

成为按乡镇企业方式管理的县属国有矿山企业。

后经矿管部门批准,乡矿的开采范围为整个矿区,矿床全部储量亦为乡矿所占用。

之后,由于侵蚀基准面以上资源量日渐减少及矿业权管理逐渐规范,乡矿采矿证换证过程中,采矿区范围逐渐缩小,2005年5月,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新颁采矿证范围为前述拐点、标高确定的范围。

县矿始建于1979年6月,1978年9月由XXX县公交局进行了“陕西省XXX县二里坝硫铁矿初步设计”,1979年建成投产,设计生产规模1.5万吨/年,设计采矿方法为露天加平硐系统联合开拓方式,未设计选矿厂。

1979年~1995年实际生产规模0.5~5.4万吨,平均生产规模1.2万吨。

1996年~2005年实际生产规模1.2~1.7万吨,平均生产规模1.52万吨。

因此,该区域治理区地质灾害频发,加之,历史上矿权不断转换,治理责任人不明晰。

1.1.4地质灾害致灾后果严重,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根据XXX县志记载和历年来地质灾害调查所获得的实际资料反映,XXX县地质灾害灾情比较严重,共造成43人死亡。

XXX县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与降雨紧密相关。

每年的汛期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暴雨可激发大范围泥石流和滑坡发生,采矿等人类工程活动也易诱发地质灾害。

在各个矿山,采矿废石堆没有设置拦渣、护挡、导水及生物工程措施;80%以上的废石堆稳定性差、处于极不平衡状态,随时有向下滑动及垮塌的危险,个别废石堆顶部已经出现大量拉张裂缝,滑动的特征很明显。

这些废石堆不稳定体形成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直接威胁矿山周边人民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由采空区引发的地面塌陷,破坏了村民房屋和采矿平硐、采矿运输通道和电力设备。

废弃渣石产生的酸性物质对植被产生破坏,对地表水体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破坏矿区及周边地区植被,污染河流,废水最终会对嘉陵江、汉江流域造成污染,影响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威胁京津地区人民的饮水安全。

采矿活动破坏和占用大量土地,矿山建设及早期生产遗留的采空区及废旧巷道引起的地面塌陷造成植被破坏,耕地林地面积减少。

此外,矿山废石、废渣堆积地面,也占用大量土地。

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其余震涉及陕西XXX,使该地区遭受严重破坏,地震同时加剧了矿区的地质灾害程度。

1.1.5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引发农民与政府矛盾,影响和谐社会构建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由于采矿形成的滑坡、塌陷、弃渣、土地减少、水体污染等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每年百姓因此类问题集体上访、闹事接连不断,严重干扰了市、县地方政府的正常工作,制约了企业经济发展。

面对历史积存问题,面对资源近于枯竭、矿山企业处于亏损边缘状态,造成矿山收不抵支,筹措不出巨额的治理资金。

大量危害程度严重的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的监测、治理,地质环境问题日趋突出,耕地损毁、房屋开裂、道路损毁坍塌,导致农民耕地减产、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也极大地制约了矿山企业正常生产,加剧了农民与企业、与政府的矛盾,影响和谐社会构建。

1.1.6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点多面广,需要统筹规划,统一实施

XXX县以往地质工作研究程度分两个层次,一是金山寺—阳平关—大安断裂以北地质工作程度高,有色、地矿、武警黄金支队等多家地质勘探单位从50年代开始直到现在仍进行矿产勘查工作;金山寺—阳平关—大安断裂以南仅进行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研究程度稍低。

环境地质工作有原水文工程部队909队针对宝成铁路开展过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调查及地矿部及防滑办、矿管局等部门对县内滑坡、崩塌、泥石流作过一些灾害点基础调查工作。

《陕西省XXX县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应急排查报告》结果认为,5.12地震后本研究区内发生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为堆积层滑坡、崩塌、地裂缝、不稳定斜坡等四种类型。

共调查灾害点12处,其中滑坡5处,崩塌1处,地面塌陷2处,泥石流隐患3处,废弃渣1处。

前人在调查区及其相邻地区不同程度开展了水工环地质调查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资料,基本上查清了调查区地质灾害分布,初步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和地质灾害预警系统。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汶川地震产生的次生地质灾害,调查区内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有大的变化,地质灾害呈加剧趋势,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已经纳入XXX县地质环境治理规划,且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实施,能有效的改变塌陷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现状,有利于构建一个和谐的矿区人文环境,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

1.2目标、任务及意义

1.2.1地质环境治理的目标

在矿区地质环境调查的基础上,以矿山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为危岩体、不稳定斜坡、泥石流、塌陷、滑坡)及矿山植被恢复为治理重点,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改善周边生态环境。

通过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治理,消除矿山内的地质灾害隐患,减弱在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产生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恢复矿山生态环境。

1.2.2地质环境治理的任务

①系统调查矿山地质环境条件,查明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其分布规律、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②在深入研究总结多年来地质灾害防治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问题采用不同手段进行地质灾害治理;

③建设和完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系统,主要包括危岩体不稳定斜坡的变形监测等。

④进行矿山植被恢复。

通过实施覆土还田,植树造林工程,消除废渣飞扬、降雨淋溶对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的污染,逐步恢复和修复矿区生态环境,化解村民不满的情绪,构建和谐社会。

1.2.3地质环境治理的意义

①通过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将有效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对矿区群众构成的潜在威胁,保护矿区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使人民安居乐业。

②通过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使矿区遗留边角矿石资源及周边矿产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保护有限的矿产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③通过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可以恢复矿区生态环境,消除矿山环境污染,保护汉江乃至长江的水资源环境。

④通过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可以开发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避免因矿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众集体上访等不安事件,体现党中央“以人为本”、着力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对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以上工作,将有效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减少和控制灾害发生,缓解当地社会矛盾,营造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着力构建一个生态环境良好、安全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治理项目概述

2.1位置交通

XXX县位于陕西省西南角,陕、甘、川三省交界处,汉江和嘉陵江上游,东接勉县、南与四川省接壤、西与甘肃省接壤、北依XXX县。

行政上隶属XXX市管辖,秦岭横亘于北,巴山绵延于南,是个南北交汇,襟陇带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全县东西长100km,南北宽65km,总面积3246km2。

地理位置:

东经105°29′10″-106°35′18″,北纬32°37′06″-33°12′42″,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中部有五丁山隆起。

XXX交通较为便利,贯穿XXX的国家干线公路有川陕公路(108国道,北起大安镇石窝金连接勉县,南至棋盘关连通四川广元)、川陕高速公路,通车能力较强;宝成铁路和阳安铁路接轨于阳平关(图1-1)。

通往各乡镇的县乡、乡村道路部分路面已硬化,但因近年的水毁、灾后重建的重型车辆的通行对路面的损害和灾后部分乡道、村道的整修、硬化,导致去往村镇极为不便。

(1)XXX矿位于陕西省XXX市XXX县357°方位40Km处,行政区划属陕西省XXX市XXX县庙坝乡管辖。

矿区地理坐标:

东经106°16′00″;北纬33°11′30″。

略(阳)宁(强)公路纵贯矿区东南,矿山北至接官亭309省道约30公里,接官亭至XXX县城15公里;矿区南至XXX县大安镇108国道23公里,大安镇、XXX县城均有火车站,交通较方便。

(2)陕西省XXX矿位于陕西省XXX县城3°方位38km处,行政区划属陕西省XXX县庙坝乡管辖。

矿区中心点地理坐标为:

东经106°15′45″,北纬33°10′45″。

略(阳)宁(强)公路从矿区东侧(相距6km)通过,有矿山公路与之相连。

矿山北至接官亭309省道25km;矿区南至108国道大安驿及XXX火车站22km。

矿区至XXX县61km,交通较方便。

(3)XXX县巩家河硫铁矿位于陕西省XXX市XXX县正北90°方位直线距离60km处,行政区划属陕西省XXX县巩家河乡管辖。

矿区中心点坐标:

东经106°17′26″,北纬33°13′08″,矿区面积0.2867km2。

矿山距XXX县城路程75km,距108国道约42km,矿区有乡村公路和国道相连。

距阳安铁路代家坝车站约31km,经黑木林至阳安铁路大安车站31km,交通较为方便。

(4)二里坝铁矿位于XXX县城350°方位80km处。

矿区中心地理坐标为:

东经106°12′47″,北纬33°11′38″,行政区划归陕西省XXX市XXX县巩家河乡管辖,从矿区至108国道约40km,至代家坝火车站约40km,交通较方便,可以满足小型矿山的生产运输需求。

见交通位置图(图2-1)。

2.2XXX县国民经济概况

XXX县总人口33.98万,密度为104.66人/km2,分布按自然地理环境大致可分为玉带河流域(包括汉源镇、铁锁关、高寨子、胡家坝等乡镇)、嘉陵江流域(包括代家坝、阳平关、燕子砭、广坪、青木川等乡镇)、大安河流城(包括大安镇等乡镇),川道谷坝人口相对密集,山区人口居住分散零乱,大多散居在海拔800-1000m的斜坡上。

人口密度最大的高寨子镇面积103.02km2,总人口21015人,密度203.99人/km2,其次为大安镇、汉源镇,人口密度180人/km2以上。

青木川镇面积200.06km2,人口7689人,人口密度仅38.43人/km2,是全县人口密度最小的乡镇。

XXX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生物、矿产、水能资源独具优势。

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南北兼备,森林覆盖率达59.5%,林特资源种类420种,茶叶、香菇、天麻、香菇、生漆、杜仲、核桃、西洋参等林特产品享誉南北。

野生动物142种,属国家一、二级保护的有50种。

XXX县历史文化沉淀厚重。

独特险要的地理位置,促使南北文化在这里交汇,秦蜀风情在这里融合,巴蜀文化特色鲜明。

历代文人骚客对XXX多有题咏,如唐代杜甫、李白,宋代的文同、陆游,明代的薛宣、杨慎,清代的曾国藩、何绍基以及近代的于右任、罗章龙等人,都曾写下赞美XXX的壮丽诗篇。

今年来,XXX涌现出了一批文学、音乐、书法、美术人才,其中多名书法人才多次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各项展览中获奖的现象,法界称为“XXX书法现象”,受到广泛关注。

现存历史以及主要有青木川明清古建筑群、古三泉县遗址、燕子砭古街等,其中青木川魏氏古宅保存较好,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XXX山清水秀,自然景观星罗棋布。

地处国家级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东段,为汉水发源地,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旅游资源融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为一体,呈“一个中心、三条线路、六大风景区”格局。

一个中心即以县城为中心的汉江源头;三条线路指北线的阳平关三国主战场、古三泉县遗址、青木川古建筑群、白龙湖风景区和大安片的大渔洞、祥龙洞、番冢山、金牛峡、五丁关,东线的李家洞、宝塔寺、九台观、天湖风景区,南线的新汉源飞瀑、三关(牢固关、西秦第一关、棋盘关)风光、牢固关森林公园;六大风景区指秦巴山区旅游风景区、白龙湖风景区、天湖风景区、九台观风土民情风景区、牢固关森林公园、三泉遗址风景区。

这些年来XXX围绕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着力水、电、路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另外就是加强矿产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等特色资源的开发,农产品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化经营,极大的促进了XXX县的经济发展。

2008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22.1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3.7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3亿元,财政总收入1.2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552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9771元。

“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年均增长预期保持在12%左右。

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预计达到22亿元,人均GDP达到647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15%,“十一五”期间累计达到21.6亿元。

初步建成“两横四纵”的公路网主骨架,县境内等级公路比重提高到38%以上;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城镇功能进一步提升,县城市容市貌发生显著变化,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

5.12特大地震突如其来,损失惨重,全县受灾人口达24万,因灾死亡11人,受伤1078人,城乡共有22739户居民房屋倒塌或严重受损,受灾学校230所,医疗机构受灾278个,公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严重损毁,新增地质灾害点130处,被国务院确定为地震重灾县。

2.3矿业开发概况

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为陕西省矿产资源开发重点地区之一,已探明矿种34种、矿产地155处,潜在价值200亿元以上。

目前已开采利用矿种有金、铅、锌、铜、锰、铁等6个金属类和磷、石棉、滑石、石英、页岩、灰岩、粘土、沙石10个非金属类。

目前,共有各类矿产企业47个,其中国有企业1家,集体企业22家,私营企业20家,股份企业4家。

年产矿石68万吨,从业人员近5000人。

2007年实现矿业产值近9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0%,以矿产资源开发为支柱的矿业经济已成为推动XXX县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XXX是汉江发源地,境内有嘉陵江、汉江两大水系,水能蕴藏总量达45.44万千瓦,可开发量17.96万千瓦,现已建成小水电站51座,开发7万千瓦。

二十项兴陕工程之一的二郎坝引嘉入汉工程装机5万千瓦,年发电量2亿度。

2.4矿山地质环境概况

2.4.1地形地貌

图2—2XXX县地貌分区图

XXX地处秦岭、巴山两大山系的交汇地带,受秦岭纬向构造和大巴山弧形褶皱带的影响,山势陡峻,沟谷深切,地形多呈“V”形。

本县地形呈现为东南高、西北低,中部有五丁山隆起。

以大安镇桑树湾—广坪镇—金山寺连线为界,将全县分为南北两片,北属秦岭山系,大部为海拔1000-1600m的

属大巴山系,大部为海拔1000-1800m的台阶山地,山脉多为纬向,沟谷切割较深,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