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25916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0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六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部编版语文六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部编版语文六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部编版语文六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部编版语文六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部编版语文六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部编版语文六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部编版语文六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部编版语文六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部编版语文六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部编版语文六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部编版语文六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部编版语文六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部编版语文六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部编版语文六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部编版语文六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部编版语文六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部编版语文六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部编版语文六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部编版语文六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六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语文六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六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六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语文六下第三单元教案

六年级下册·第三组

一、单元专题:

习作策略单元二、课程标准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

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编了两篇精读课文。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

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

已逝日子深深的留恋之情。

《那个星期天》主要写了妈妈答应星期天带“我”出去,到了星期天,妈妈一会儿买菜,一会儿翻箱倒柜,一会儿洗衣服,“我”的希望最后化为泡影的一件事。

四、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知作品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这一单元有两

篇课文,两篇都是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训练点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学习这两篇课文时,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表达感情的方法,可以通过写人、景、事等方法来表达情感。

五、单元目标

1.学会20个生字,正确读写“徘徊、蒸融、空虚、叹息”等18个词语。

2.理解文中重点词句,读懂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表达感情的方法。

4.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5.借助两篇习作例文,引导学生把事情写具体,把情感融入人、景、事中。

六、单元重难点

1.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2.习作时,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七、课时安排:

8课时

《匆匆》

2

课时

《那个星期天》

2

课时

《交流平台初试身手》

1

课时

《习作例文》

1

课时

《习作》

2

课时

8.匆匆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1.

学会本课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空虚、叹息、徘徊。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用排比、比喻的方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一、二自然段。

学习重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领悟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

学习难点

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评价设计

1.通过指名读,指导易错字,当堂书写的方式识记生字词。

2.能够理清文章顺序,全班交流,概括说出大意。

3.通过品味关键词句,全班交流,尝试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学习过程

 

附:

板书设计(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匆匆

日子一去不复返排比

八千多个日子比喻

 

第二课时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诵读体味、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学习重难点

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诵读体味、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评价设计

通过教师引导,全班交流,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感悟时光匆匆。

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学习活动学习评价二次备课

 

环节一复习检查

 

环节二品读课文感悟道理

 

环节三拓展训练积累运用

 

环节四总结提高

活动1

1.听写字词

2.背诵一二自然段

活动2

品读第三自然段

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具体写出了时间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的,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一段,谁愿意读这一自然段?

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

朱自清认为哪些时间是匆匆过去的?

请你把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划出来。

2.作者认为时间是浪费在做哪些事上?

3.你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好吗?

愿意再读读吗?

请你们放声读,看能不能把它背下来。

4.学生仿照以上句子的结构说出几句话

5.试着背诵第三自然段的排比句。

活动3

品读第四自然段:

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具体地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

他甘心这样度过每一天吗?

你从哪儿可以看出?

2.我们还可以从这一段中的其它句子看出作者的自责吗?

3.事实真的像作者所说的他什么都没有留下吗?

第一节课我们介绍过作者,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他是毕业于北京大学,在清华大学等几所著名大学当过老师。

他留下的著作很多,即使这样,他还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可见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多么严格啊。

4.师总结作者在文中表达出了这样一种情绪:

对时光匆匆流逝,而自己一无所成,从而内心有一种淡淡的伤感与惆怅。

5..齐读第四、五自然段

活动4

读书思考:

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可是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

出示阅读链接《明日歌》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感受时间的一去不复返,我们要珍惜时间。

再读《明日歌》。

【完成目标一】活动5

学习本课后,你有何收获?

在生活中,你怎

样看待时间,怎样利用时间呢?

引导学生交流,进行价值引导。

推荐阅读:

朱自清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

秀丽著称。

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文章,《朱自清散文选》中还有《踪迹》,《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文章都很值得我们去读。

同桌互改,指名背诵

 

自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小组交流、教师规范。

 

小组交流、代表发言、教师规范。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评价目标一】

 

指名回答,教师引导

环节五布置作业

活动7

1.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2.预习第9课。

 

教学反思

 

附: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

日子一去不复返排比

匆匆洗手、吃饭、默默时拟人设问时间一去不复返,我们要珍惜时间

 

9.那个星期天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1.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读写“蚁穴、翻箱倒柜、念叨、停顿”、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出课文大意。

3.抓住描写作者心理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

学习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读写“蚁穴、翻箱倒柜、念叨、停顿”、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出课文大意。

评价设计

1.通过指名读,指导易错字,当堂书写的方式识记生字词。

2.能够理清文章顺序,小组交流,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品味关键词句,全班交流,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

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学习活动学习评价二次备课

 

环节一谈话导入,导入新课。

 

环节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环节三读通课文,领悟大意。

 

环节四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活动1.

1.你的星期天是怎样度过的?

(去游乐园、爬山、踢球)

2.假如父母承诺在星期天带你去公园玩,但到了那天,父母爽约了,你是什么心情?

如果那天父母兑现了承诺,你又是什么心情?

设计意图:

由学生的切身体验导入新课,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文中“我”的情感变化。

3.介绍作者史铁生。

活动2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要读正确读通顺。

指名读文,纠正字音和断句不准的地方。

媚砖蚁叨绊绞耽揉绽搓惶吻偎

2.自学生字新词,同桌互读互默互改。

错的纠正。

【完成目标一】

活动3

1.同桌交流课文内容,说出课文大意。

练习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几遍。

第一部分:

(1、2自然段):

写“我”盼星期天,母亲带“我”出去玩。

第二部分:

(3自然段—最后)写“我”盼母亲带“我”出去时的心情变化。

2.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妈妈答应星期天带“我”出去,到了

星期天,妈妈一会儿买菜,一会儿翻箱倒柜,一会儿洗衣服,“我”满怀希望最后化为泡影的一件事。

【完成目标二】活动4

1.出示自学提示:

作者在盼的过程中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学生自学、勾画、批注、交流)

2.学生汇报。

(1)“我”跟母亲捉迷藏。

“我”的心情:

满怀希望。

(2)母亲买菜。

“我”的心情变化:

焦急又兴奋。

①这段时光不好挨。

从“挨”字看出作者着急的心情。

②这段时间“我”做了些什么?

找出相关句子。

(结合45页的插图体会作者的心情)

跳房子、看天、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

③为什么兴奋?

只要母亲回来,就能带自己出去,“我”的愿望马上就能实现了。

(3)母亲翻箱倒柜。

“我”的心情变化:

奇怪、焦急“怎么还

不走啊?

走吧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

从句子中能看出“我”急切地想要母亲带“我”出去的迫不及待的心情。

(4)母亲洗衣服(难过的心情)

①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

我一声不吭,盼着决不许她再耽搁。

(“我”盼着什么?

作者是怎么写出“盼”的心情的?

A.“我”的动作是“蹲”“看”“一声不吭”,从这些动作都能看出“我”复杂的心情,希望母亲立刻带“我”出去,一刻也不能再等待的心情。

B.看46页的插图,从图上,我们看到了什么?

(母亲在洗衣服,“我”蹲在旁边,愁眉苦脸,心情难过的样子。

②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不停地说:

“噢,

对不起”

(母亲为什么惊惶,表现在哪些行动上?

A.惊惶的意思是什么?

震惊惶恐;惊慌。

B.母亲没有想到“我”会哭,在不出声地流泪,也知道自己答

 

通过指名读,指导易错字,同桌互默互改,当堂书写的方式识记生字词。

【评价目标一】

 

2.能够理清文章顺

序,小组交流,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评价目标二】

 

通过品味关键词句,全班交流,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

【评价目标三】

应了出去,而没有做到,所以会惊惶。

表现在,把“我”拉进她的怀里,亲吻着“我”,不停地说:

“对不起。

3.“我”盼着、盼着,“我”的愿望最后实现了没有?

从哪些

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越来越缥缈缥缈:

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②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

惆怅:

伤感;失意。

③作者的心情变得失望、沮丧。

【完成目标三】

 

 

环节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活动5

1.总结全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我”心情的变化。

作者是如何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呢?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教学反思

 

附:

板书设计(第一课时)

那个星期天

动作描写:

踏着、看着、蹲、念念叨叨、流泪、依偎、闭上心情变化:

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环境变化:

阳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

1.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由希望到失望的心情。

2.了解《匆匆》和本篇课文的异同点。

学习重点

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评价设计

1.通过教师引导,结合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

2.通过小组交流,师生交流,说出《匆匆》和本篇课文的异同点。

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学习活动学习评价二次备课

 

 

环节一复习导入

活动1

1.回忆上节课所学,指名学生说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这节课继续学习《那个星期天》,学习作者是如何真实表达内心感受的。

 

 

环节二深入学文,感悟写法。

活动2

1.默读课文,画出能够表现“我”心情的句子,想想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表现出“我”的心理,在旁边做好批注。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自己的收获。

3.小组汇报。

(1)出示:

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

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

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

通过“我”的动作来写“我”兴奋期待的心理。

(2)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

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

通过“我”坐在草丛里看电

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的耐心等待。

(3)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

我一声不吭,盼着。

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

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

通过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了“我”的焦急无奈。

(4)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

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地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学生自主交流:

这段话写出了什么的变化?

引导学生总结:

通过对周围景物的描写,表现“我”的怅然失落。

(5)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

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

“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交流:

为什么这里要写母亲的反应?

侧面描写表现出“我”当时的失望委屈。

(6)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

通过写“我”的动作(“蹲”“依偎”“闭上眼睛”)和环境描写,表现了“我”内心的绝望无奈和极度委屈。

【完成目标一】

 

通过教师引导,结合关键词句,感悟学法,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

【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

总结写法,读写结合。

 

环节四品读课文感悟异同

 

环节五拓展训练说话练习

 

环节六总结提高,推荐阅读。

活动3

1.

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1)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借助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同时也运用了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

(2)用一个孩童的视角观察事物,文章更加生动写实。

2.小练笔:

请描写一次你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动。

借鉴在本课学到的写作手法,尤其是对人

物动作、内心独白、环境的描写手法,以及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

活动4

1.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体会作者的感情,小组交流这两篇文章在表达感情方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

同点。

2.相同点:

都表达了作者的真实情感。

不同点:

《匆匆》:

作者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时间一去不复返,并反复追问突出对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情感。

《那个星期天》:

抓住作者从满怀希望到最后失望的心情变化,体会作者“盼”的心情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比较异同,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完成目标二】活动5

说说自己的星期天是如何度过的,自己当时的心情怎样。

设计意图:

一开始导课的时候,由“你的星期天是怎样度过的”引起了话题,这里再次让学生说自己的星期天如何度过,前后照应,同时,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并学以致用。

活动6

学习本课后,你有何收获?

引导学生交流,进行价值引导。

推荐阅读:

史铁生的作品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奶奶的星星》

《来到人间》

《我的丁一之旅》

《秋天的怀念》

《我二十一岁那年》

 

自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小组交流,师生交流,说出《匆匆》和本篇课文的异同点。

【评价目标二】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指名回答,教师引导。

 

教学反思

 

附: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

9那个星期天

满怀希望——焦急又兴奋——奇怪、焦急——难过——失望、沮丧

交流平台初试身手

学习目标

1.了解表达感情的方法。

2.我会借助情境书写表达个人情感的小练笔。

学习重点

了解表达感情的两种方法:

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中;直接表达。

学习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根据心情,用不同的人、景、物来表达感情。

评价设计

1.通过教师引导,交流表达,说说文章如何表达情感。

2.借助情境,通过小组交流,师生交流,书写小练笔,尝试进行情感表达。

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学习活动学习评价二次备课

 

环节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环节二交流平台

 

环节三初试身手

活动1

说说这一单元的训练点是什么,这一单元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这一节课我们来深入学习。

活动2

1.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的是体会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

2.现在读读交流平台,说说如何表达情感。

①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②也可以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

3.看看我们这一单元学的两篇课文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4.我们可以把这种写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设计意图:

通过本单元的两篇课文,了解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

【完成目标一】

活动3

1.我们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心情也会随时有变化,如何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呢?

读读“初试身手”。

2.当妈妈答应我养狗的时候,我的心情怎样?

可以怎样表达?

打篮球的时候,我们班输了,我的心情怎样?

可以怎样表达?

3.当心情高兴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景物来表达,如“路边的野花向我微笑”;当今天的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可以写“路旁的花儿耷拉着脑袋”。

4.从下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两个,就心情“好”与“不好”分别写几句话,把当时的感情表达出来。

明确习作要求

 

通过教师引导,交流表达,说说文章如何表达情感。

【评价目标一】

 

借助情境,通过小组交流,师生交流,书写小练笔,尝试进行情感表达。

【评价目标二】

走在小巷里(借助自己的感受来写。

奔跑在田野上(借助田野里美好的景物来写自己的心情。

弹琴(借助琴声来表达心情。

钓鱼(借助周围的景物来表达心情。

)(小组交流,选最佳的汇报)

5.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6.生活中,还会有许许多多的事情会影响我们的心情,请你来说一说。

(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心情好坏的变化可以如何表达。

设计意图:

联系实际,掌握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表达感情的方法。

【完成目标二】

 

环节四课堂小结

活动4

希望同学们学以致用,能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教学反思

 

附:

板书设计

表达情感的方法:

①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②也可以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习作例文

学习目标

1.默读例文,把握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我会说出两篇例文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学习重点、难点

1.尝试说出表达情感的方法。

2.学习描写具体事物或人的写作方法,让真情流露于笔尖。

评价设计

1.通过默读,小组交流,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小组交流,生生互动,教师指导,说出例文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学习活动学习评价二次备课

活动1

说说你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我们来看看下面的

环节一谈话导入

例文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设计意图:

学生回忆表达情感的方法,便于更好地学习例

 

环节二学习例文《别

了,语文课》。

文。

活动2

默读课文。

小组内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说说“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1.一开始:

不喜欢上语文课。

不能学语文,心里难过——痛

语文课上:

(噙着泪——擦拭着泪水——呜咽

——泪水模糊了眼睛——心里非常难过)

告别语文课:

“我”热泪盈眶。

 

环节三学习例文《阳光的两种用

法》。

2.

课文通过几个具体事例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1)

两次默书都得到八十分,张先生鼓励“我”,“我”却哭了。

(2)同学们给“我”的纪念册留言。

(3)告别语文课,老师留言,同学送书,“我”热泪盈眶。

设计意图:

体会作者通过三个事例来表达感情。

【完成目标一】【完成目标二】活动3

1.默读例文,说说例文的主要内容。

同桌交流,小组内交流分享。

2.题目是“阳光的两种用法”,阳光有哪两种用法?

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找出阳光的两种用法。

①冬天,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

②夏天,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

3.文中塑造了两位母亲的形象,通读全文,想一想,她们各自有哪些特点?

又有哪些共同之处呢?

请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预设:

勤俭、朴实、有智慧和温暖的心。

4.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

有智慧和温暖的心。

通过两件事来表达情感。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两件事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完成目标一】【完成目标二】

1.

通过默读,小组交流,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小组交流,生生互

动,教师指导,说出例文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评价目标一】

【评价目标二】

 

1.通过默读,小组交流,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小组交流,生生互动,教师指导,说出例文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评价目标一】

【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总结

活动4

这节课我们通过两个例文,更进一步了解了表达情感的方法,我们可以仿照这些例文,把感情渗透到习作中去。

 

教学反思

 

附:

板书设计

(一)《别了,语文课》通过三个事例表达情感:

1.两次默书都得到八十分,张先生鼓励“我”,“我”却哭了。

2.同学们给“我”的纪念册留言。

3.告别语文课,老师留言,同学送书,“我”热泪盈眶。

(二)《阳光的两种用法》

①冬天,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

②夏天,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

 

习作三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选择一件亲身经历的事真实地讲述并写下来。

2.抓住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等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从而准确地表达真情实感。

学习重、难点

掌握把事情写具体,并能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评价设计

1.通过小组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