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教学目标是什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280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教学目标是什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案教学目标是什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案教学目标是什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案教学目标是什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案教学目标是什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教案教学目标是什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教案教学目标是什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教案教学目标是什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教案教学目标是什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教案教学目标是什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教案教学目标是什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教案教学目标是什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教案教学目标是什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教案教学目标是什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教案教学目标是什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教案教学目标是什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教学目标是什么.docx

《教案教学目标是什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教学目标是什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案教学目标是什么.docx

教案教学目标是什么

教案教学目标是什么

【篇一:

教学目标编写范例】

教学目标编写范例:

提供10个图形,二年级学生能够识别哪些是长方形、哪些不是长方形,

cab

在10个图形中,至少有8个识别正确。

d

教学目标的编写(2012-05-2700:

05:

39)

教学目标的设定和编写是一种教学技能,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回答;1、经过教学之后学习者将会做哪些他们以前不会做的事,或者教学之后学习者将会有何变化?

2、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或能观察到学习者是否已经达到了目标?

所以,教学目标是要向教师或学生提供教学的目的或传递期望,并作为开发教学活动和为教学评价提供基础依据。

如果目标表述不精确,不仅教学的指向不明确,而且对目标的达成也变得模糊,因为无法检测或观察,那么,教学的效果也就无法证实。

所以,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当具体、明确、可操作。

下面介绍几种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法;

一、美国学者马杰(robertmager)的abcd法

以研究行为目标而著称的美国学者马杰(robertmager)强调应该以具体明确的方式说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能做什么。

他在1962年出版的《程序教学目标编写》中提出,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三个要素,即行为、条件、标准。

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育研究者认为有必要在马杰的三要素基础上,加上对教学目标的描述。

这样,一个规范的学习目标就包括四个要素,简称为abcd模式。

对象a(audience)

即指需要完成行为的学生、学习者或教学对象。

行为b(behavior)

在教学目标的构成要素中,

实际的行为及其结果是一个最基本的要素。

它说明了学生通过学习所能够完成的特定而可观察的行为及其内容。

描述行为及其结果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其中表述行为的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宾语则用来说明学生的行为结果或学生所做的事情。

条件c(conditon)

学生在证实其相应的行为及其结果时,总是在一定的情境条件下进行的,也就是说在学生证实其终点行为时,我们常提出相应的限制条件。

例如“可以借助字典”、“通过小组讨论”等都包含有相关条件。

行为的条件一般包括以下因素:

(1)环境因素(气温、光线、地点、噪音等)

(2)人的因素(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进行、学生独自完成等)

(3)设备因素(设备、工具、图纸、计算器、说明书等)

(4)信息因素(教科书、笔记、资料、图表、词典等)

(5)问题明确性的因素(为证实学生的行为表现,提供什么刺激条件以及刺激的数量如何等)

编写良好的教学目标应尽可能地包含实际的有关条件,以使学生能在适当的环境中证实其行为结果。

行为的标准d(degree)

行为的标准是指行为完成质量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据。

为了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测量性,应该对学生行为的标准进行具体的描述。

学生行为表现的熟练程度一般而言是具有差异的,而且幅度可能很大。

在教学目标编写时采用什么程度的标准要依据教学内容的实际要求,应当以大多数学生在经过必要的努力之后都能做到的事情作为行为的标准。

行为的标准一般从行为的速度和准确性等方面进行描述。

例如“在5分钟以内”、“误差在1mm以内”、“准确率达90%”都包含了教学目标中的有关标准。

在一个学习目标中,行为的表述是基本部分,不能省略。

相对而言,条件和标准是两个可选的部分,目标编写中,如不提标准,一般即认为要求学生达到100%的正确率。

cab

在10个图形中,至少有8个识别正确。

d

附:

学习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行为目标,因此在教案设计中编写行为目标时应避免使用“知道”、“理解”、“掌握”、“欣赏”等涵义较广的动词,教案中的行为目标设计的参考动词可参照表

描写行为目标的参考动词(按照布卢姆的分类)

学习目标层次

识记特征对信息的回忆可参考选用的动词为?

?

下定义、列举、说出(写出)?

?

的名称、复述、排列、背诵、

理解

应用

分析

综合

评价辨认、回忆、选择、描述、标明、指明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信分类、叙述、解释、鉴别、选择、转换、区别、估计、引申、归纳、举息例说明、猜测、摘要、改写将知识运用到新的情运用、计算、示范、改变、阐述、解释、说明、修改、订计划、制定?

?

景中方案、解答将知识分解,找出各部分析、分类、比较、对照、图示、区别、检查、指出、评析分之间的联系将知识各部分重新组编写、写作、创造、设计、提出、组织、计划、综合、归纳、总结合,形成个新的整体根据一定标准进行判鉴别、比较、评定、判断、总结、证明、说出?

?

价值断

行为目标的优点是它的清晰性,它清楚地告诉教师和学生,这里所指的分析能力的含义以及如何观察和测量这种能力。

因此,行为目标强调学习之后的行为变化和变化的条件。

在一个好的行为目标中实际上已蕴涵了学习结果的检测方式和评价标准。

教学目标描述实例

例1语文教学目标小学二年级学生能正确写出所学的5个生字,5个字中写对4个为合格。

abcd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在十分钟内阅读完一篇1000字的文章,并说出文章结构和段落大意。

acbcd

例2数学教学目标

给出两个不同分母的分数,其中一个分母能被另一个分母整除(如5/6和2/3),小学

ca四年级学生能通分并求出两个分数的和,15个题中12题正确为及格。

bd

例3历史教学目标

给出10个有关革命战争的是非题,初二学生能分别在正确和错误的命题上标出是与非,8题正确为及格。

例4生物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哺乳动物单元,初二年级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篇二:

教案中如何写三维目标的设计】

教案中如何写三维目标的设计

上传:

汪锦坤更新时间:

2013-1-818:

31:

05

教案中如何写三维目标的设计

一、对三维目标内涵的理解

关于三维目标,新课改方案中已提出多年,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有些教师总感觉很难把握,甚至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如不少教师把“过程与方法”理解为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一)知识与技能(一维)

所谓知识目标,这里主要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教材中的间接知识)、意会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信息知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知识)。

知识目标的表达举例(要注意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所谓技能目标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

技能目标可为分“四种”:

一是基本技能。

如读、写、算的技能。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是智力技能。

如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推理等技能。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

三是动作技能。

如绘画、做操、打球等。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初步掌握前滚翻和后滚翻的基本要领。

四是自我认知技能。

即认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监控技能。

如自己会做计划,会核对自己的成绩,会检查自己解题方法是否合理、有效,会评价自己的作业水平等。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学会制定自主阅读的计划。

(二)过程与方法(二维)

过去教学重结论轻过程,现在要求学生不仅知道简单的结论,更要知道一些过程。

过去重教法,现在要重学法。

所谓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

过程目标的表达举例:

所谓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

方法目标的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采用并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或问题探究的方法,或问题的观察方法,或思维发散的方法,或合作交流的方法,或解决xx问题的方法等)。

所谓情感,是指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人的情感表现状态有以下几种:

一是表现为情绪。

情绪是一种较低级的简单的情感,如愉快、激动、紧张等。

情绪目标的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能产生愉快的感觉。

二是表现为热情。

一个人有政治热情,他就对祖国、民族、人民产生深厚的爱,并转化为力量和行为。

一个人有学习热情,他就能潜心钻研,做出成绩。

目标表达举例:

三是表现为兴趣。

兴趣是强烈的吸引性和鲜明性的情感反映。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激发起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

四是表现为动机。

动机是情感冲动而出现的念头,它可以成为行动的驱动力。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激发起学习的动机,为完成学习任务而产生动力。

五是表现为求知欲。

它是在智力探究活动中,需要和愿望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能满足学习的需要,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

六是表现为道德体验。

如敬佩、赞扬、羡慕等。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能对xx人物感到敬佩……七是表现为美的体验。

指对自然、艺术、社会行为美的情感体验。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学会鉴赏大自然的美。

所谓态度,这里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

目标表达举例:

所谓价值观。

本指对问题的价值取向的认识,这里也可指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概而言之,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

二、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又叫结果性目标。

这种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

学懂、学会、能应用。

“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又叫程序性目标。

这种目标强调三个过程:

做中学、学中做、反思。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验,又叫体验性目标。

它的层次有认同、体会、内化三个层次。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其他目标有重要的促进和优化作用。

2、目标表述的四要素

体现了谁?

(学习者——主体或对象)

做什么?

(可观察到的学习行为)

在什么条件下?

(支持学习的环境)

做到什么程度?

(行为的标准)

3、设定教学目标要注重全面性

注重全面性就是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各个方面,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把三个维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三个维度互相照应,相互协调,体现高度的整合作用。

在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只有落实知识教学目标,才能实现其它目标,在设定数学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注意体现涉及到的知识点,注意在理解和掌握这些点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哪些能力。

把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

数学教学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与方法,在数学教学目标设定过程中,要把过程与方法目标放在突出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思维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在原有学科德育目标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明确和提升。

数学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体验数

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数学学习过程中应该表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数学学习内容中包含的情感教育因素和其它德育因素。

4、教学目标的叙述要注重准确性

5、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注重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的设定一般应显现“三个维度”,体现“四个要素”,通过行为动词的使用,形象地、具体地反映出课程理念的变化,使教学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的功效就在于指导教学行为,能够具体地指导教学实践。

如何让教学目标发挥最大的功效呢?

那就是将教学目标设计得细致、具体,也就是要有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的设计属于课前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预设,预设的结果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目标定得太笼统、太空泛、太模糊,就会失去教学目标的实际指导作用。

不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就只能成为一种空洞的摆设,课堂教学就不会取得预期效果。

而预设的目标越是具体明晰,指导性也就越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越好。

因此,在数学教学目标设计中,一定要注重可操作性,与可操作性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行为动词的使用,行为动词越是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就越强,那些含糊其辞的行为动词就不具有可操作性,一些涵义广泛的行为动词,操作起来就会有一定的困难。

只有明白无误的行为动词,才会更具有可操作性。

【篇三:

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

一、问题提出

1、新的问题为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宽广舞台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方面的目标,提倡和鼓励个性的选择与发展。

我省高中新课程实施三年来,历史课程三维目标对高中历史教育健康发展起到极大推进作用。

但也存在一些制约新课程目标落实的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中学生的历史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停留在反复强调却失之抽象的一般的号召上,缺乏从心理因素、认知特点、学习行为上展开的具体的既有必要性,又有操作性的实验分析和研究,其中,对过程与方法作为学习目标的研究则更是薄弱环节。

新的课程标准完成了“跨越式”改革的“宣言”和“法定”的角色,但作为一种“标准”,却留下了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研究,实践中进一步补足或完善的“缺位”和“空档”。

因此“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作为彻底的新生事物,发展的空间最广、可供探究的问题最多。

2、争议最多、误解最深、影响最大

一些教师在对“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的认识上还存在着误区,很多人对“过程也是目标”感到非常不理解,甚至以为犯了逻辑错误。

因此实践上出现了错位,影响了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以下误区:

(1)以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方法,代替学生学习、思维、参与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

在新课程理念中,课程实施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而现在很多“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上,要么设计成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要么理解为教师为主的师生结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2)能力与方法相互混淆。

能力与方法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包括观察、记忆、分析、思维等。

而方法,则是解决具体问题的途径。

通过具体的方法,可以训练、培养一定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设计的笼统化宽泛化。

许多设计是放之海内皆准的过程,比如我在教学设计时,经常为节约时间,就简单写上教师的讲授法、启发式、讨论法、探究法等。

姑且方法是否合适不论,在这课的具体表现中如何去实施,具体在解决那一个问题时采取哪一种方法,怎样去实施讨论探究,等等方面流于形式。

因此,什么是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如何确定?

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怎样实施会更加有效?

搞清这些问题对于新课程的进一步深化推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作为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的涵义

1、谁的“过程与方法”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在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目标分为: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强调的“过程与方法”,不是通常所说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指引学习者的思维过程,是学生思考问题的认知建构过程,是学生学会“学科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的过程。

过去人们认为,

“过程与方法”不过就是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过程与手段而已。

新课程理念则强调,“过程与方法”不仅是手段,而且学生在体验学习过程和运用学习方法的同时可以掌握“过程与方法”,因此它又是学习的目标。

现在流行的观点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更重要的是把“过程与方法”当作目标来学习,运用和掌握,获取“能够获取知识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是指为了实现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所采用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过程’是指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在体验、活动、探究中进行学习;‘方法’是掌握各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与策略,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造,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有效监控”。

而“过程”在这里实际上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是指概括的外在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如资料收集、问题探究、分组学习、合作探究;另一个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如搜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辨析史料的过程与方法,比较历史事物的过程与方法,评论历史观点的过程与方法,论证的过程与方法,辩论的过程与方法。

因此多数学者认为“资料收集、问题探究”只是手段和方法,不是教学目标。

“学会如何收集资料”,学会“如何探究问题”才是教学目标(张汉林《对历史三维目标的一点思考》)。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的学习经历、体验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发展及其程度。

系指通过获得和怎样获得“知识与技能”的经历,形成从这些经历中抽象或概括的更有统摄力的思维程序与思维方法,即思维方式。

通俗地讲,就是从知道“是什么”和复现“怎么做——这样做”的经历中,形成从中抽象或概括出来的“怎样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的思维方式。

它反过来促进理解与掌握已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并使其能迁移——举一反三,又有利于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重点在于:

让学生主动参与感知—积累—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让学生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史由证来”的方法;学会探究解决问题。

就历史课程而言,这个“过程”指的是让学生在浓缩、简化或概括的情景和条件下,经历和体验史学界确认史实,解释与评价历史的程序。

如,经历和体验史学界确认唐太宗生平事迹、编写其年表的思考程序,解释与评价唐太宗的认识程序。

注意,这个“过程”指的是在本质和主干逻辑上与史学的认识过程一致,并非时空、途径、形式上完全相同。

教学方法上有的是通过教师的描述、概括、推理或演示等示范感知的,有的是由师生对话、置疑、解惑完成的,有的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探究性学习进行的,包括观看影视资料、图书阅读、参观考察、调查访问、文献查阅、课题探究等。

教学方式上可以集体进行、小组合作、独立思考?

?

操作时究竟用哪一种方案,需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因课而论、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不可千篇一律或机械照搬;“方法”指的是掌握史学界确认史实和解释与评价历史的思维方法。

小到编制历史大事年表、制作各种历史图表的思维方法,中有如何进行史料鉴定辨证、把握与解释历史现象的思维方法,大至如何发现与揭示历史变化的轨迹、知晓历史演变之脉络的思维方法。

“过程与方法”作为新课程标准的一项重要课程目标变“追求学习的结果”为“强调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和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内化。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目标的认知和追求,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主动探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聂幼犁《中学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问题》)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这就显示出过程、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科学探究的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七个环节。

不同的环节采用不同的方法。

三、作为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的确定原则

1、精心地创设研究历史问题的过程和体验

这就要求我们上课前认真备课有充分的准备。

面对新课标、新教材,如何备好课,提高备课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位任课教师不可轻视的问题。

1)、备课标。

只有备好课标,才能构建课堂教学的全面观念。

在设计教案之前,首先要深入理解课标,在此基础上,整体把握教材内容,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确定每节课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

根据所任学科教学内容,每节课应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的确定注意以下几点:

①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为主体是学生。

②教学目标应该围绕“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干些什么,学会了什么,学生将是什么样的”。

2)、备教材。

备全册,备单元,备每一节课时。

在备课中,我们首先要挖掘教材内涵,明确教材的知识体系、教学重点、难点、关键、前后联系、设计意图。

(提倡教师们大胆地尝试,灵活处理好教材,注重知识的调整和整合,有自己的创意。

)在此基础上设计每一课时教案。

3)、备学生。

备学生的知识现状,已有生活经验,学生之间的差异。

教师只有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才有针对性,才会更有效。

备课时尊重学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首先,教师头脑中要始终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意识,这样在备课时才会构思;其次,教师要设计分层教学教案,把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三,教学时教师必须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在分层次教学中让学生各得其所;第四,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现学生的自身价值,从而产生良性循环。

4)、备课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在备课时,教师要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内在联系。

所谓预设,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

所谓“生成”是指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性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

在生成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交往的欲望,满足他们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

当发现孩子有了真正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事物或现象时,教师应大胆打破原来的计划,调整教学活动内容。

当发现原定的活动时间,进度不符合实际情况时,教师不要拘泥于原定计划,可以顺应事情的自然发展,因势利导。

但在历史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流失现象极为普遍。

(一)视而不见、熟视无睹。

[案例1]在“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公开课上,老师在讲完人们的衣食住行变化后,让学生讨论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原因,有的同学说是党领导的好,有

的说是政策的英明与伟大?

?

其中有一个细小的声音传出“人们就是想吃好住好。

”(这是教学辅导书上很少提到的)老师对这一学生的话没有做出任何反应,而是按照其教学设计列出了一二三点。

[评析]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说出教材中没有提到的想法,本应是很好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却视而不见,任其白白流失。

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一生成性资源,进行因势利导,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将教科书中的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但是教师忽略了这一契机,仍按照教案引导学生展开课程活动,生成性资源转瞬即逝。

(二)课上问题,课后解答。

[案例2]课上,老师讲夏朝历史时说:

“你们发现没有,年代开始于约公元前2070年,我上学的时候还没有确切纪年,一般称公元前21世纪,后来国家大量投资,进行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建设,才有了现在的年代。

”这时一个同学举手说:

“我认为,国家投资搞那么遥远朝代的断代工程没有意义。

”主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